博主按:这是日军野炮56联队战记《炮烟》一书附录中,关于日本战后在缅甸收敛阵亡人员遗骨的资料,是自1975年(昭和50年)首次派出“收骨团”赴缅,直至1980年派出“收骨团”来我国云南活动的大事记(第1页图)。收骨完成后,日本国内的各部队战友会即组织“慰灵祭”,这里有侵占我滇西的第56师团(龙兵团)及其所辖野炮56联队的各次祭奠活动记录(第2页图)。
这一切的发端,是1973年日本发起成立“全缅甸战友团体联络协议会”,推动日本厚生省于1974年制定出“海外战殁者遗骨收集计划”,并为即将派出的“全缅战联协”团员募集活动资金,两次共募得8500万日元。
此后,1975年,第一次“收骨团”踏上赴缅旅程,成员由141人组成。其中,厚生省职员10名,幸存老兵90名,阵亡者遗族25名,还有志愿者组成的“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成员15名(为了通过活动教育后人)。此次,共收集遗骨10717柱。
1976年,第二次“收骨团”赴缅,此次由163人组成。其中厚生省职员12人,幸存老兵100名,阵亡者遗族40名,“日本青年遗骨收集团”成员10名。此次共收集遗骨12589柱。
可见,当年在缅甸战场日军阵亡而未及时处理遗骨的是23306具。
1980年1月,他们又踏上了我国云南的土地,企图收集在滇西战死者的遗骨。他们掌握的资料是在腾冲、龙陵、拉孟(松山)等地共有8265具——收骨之事所以能做,关键在于日本军方和厚生省有完备的阵亡者名簿,这样才能按图索骥。这里贴出是野炮56联队的阵亡名簿(第3页图),死亡时间、地点记得一清二楚。何况,每次都派出了各部队老兵代表,他们知道在哪里打过仗,死过谁,所以在“收骨团”中起主导作用。
大概在外交接洽环节,日方已考虑到在中国收骨不会成功,这一次他们只是试探性地派出了10个人来摸情况,成员由清一色老兵组成,战友会头头甲谷秀太郎带队,从松山战场活着逃出的炮兵中尉军官木下昌巳也参加了,腾冲日军幸存老兵的代表是卫生兵吉野孝公。这次的活动,我曾在《1944:松山战役笔记》序章中写到。
最终,因中国方面不支持,他们没弄成。散落在滇西的近万日军遗骨,从此成为日本人的心病。
这一切,我们都不怎么清楚。模模糊糊了解一点,也没有唤起一个意识:我们遗散在缅甸的数万远征军遗骨,怎么办?
日本做的这个事,已经过去30多年了。
2011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裘山山终于提出了收敛缅甸阵亡将士遗骨的提案。
提案能否通过?通过后将如何实施?希望这里贴出的文字,能给我们以启示。
博主以为,要做此事有三个关键点:
一、获得阵亡人员详细资料——从大陆、台湾两地寻找,不会详细到每个人,但聊胜于无;
二、以真正熟悉情况的专家为核心组成收骨团——因为我们没有老兵参与了,这事去多少官员和伪专家都没用。目前可参与此事的人,应该是戈叔亚、晏欢、孙春龙、章东磐、邓康延、段生馗……等人;
三、国内陵园的寻址——哪里愿意提供这样一块不卖钱的地?当然也有好处,吸引旅游。
实际上,2009年我们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即在太平洋岛屿巴布亚新几内亚首府拉包尔,发现被日军强掳做劳工而死的653名被俘抗日将士遗骸(其中包括淞沪抗战时的“八百壮士”50名),当时媒体报道了有关方面打算迎接遗骸回国,但似乎这个故事没有下文。
所幸,当时台湾军方派出的现地勘查人员,抄录下了可辨识姓名的636名抗日将士英名带回台湾,制作了英灵牌位,于3月8日入祀圆山忠烈祠。尽管遗骸没有回来,这也算一个安慰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