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
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骑兵1865年清朝大将僧格林沁亲王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编辑]过程

  • 1853年, 太平天国北伐军经安徽、河南时,皖北捻党纷起响应,饥民到处揭竿而起。每年春秋二季集合外出夺取粮食。
  • 1855年黄河决口(开封以东),南、皖北、苏北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入捻。亳州、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一称大汉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城)为根据地,制定《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人数达十万,到达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 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会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成天义。
  •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重组捻军。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将太平天国新王号;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渐变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
  • 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两部,东由赖文光率领,西由张宗禹率领入
  • 1867年,东捻被李鸿章淮军围困,突围失败,11月任柱与刘铭传战斗中遭叛遇害,主力覆没,西捻军东下救援。
  •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西捻进入陕西,配合回民军作战,后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8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张宗禹也在逃离中失踪。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编辑]参见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 周世澄:《淮军平捻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