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曦报导)作家、记者、政治活动家苏晓康近日发表文章提到,坊间刘闯习近平被元老逼宫,习家军大崩溃,北戴河会议能否开成,虽然真假难辨,但北京政局不稳已经是事实,应该要思考「习后」时代了。 苏晓康认为,军队国家化是当下中国巨变前夜,最关键性、无可回避的一个要害。他回顾六四前夕的发生的「七上将联署反对戒严信」之事,并引述吴仁华所著《八九天安门事件逐日大事记》记载如下: 叶飞、张爱萍、萧克、杨得志、陈再道、李聚奎、宋时轮七位上将公开致信戒严部队指挥部和中央军委,呼吁军队不能镇压民众。全文如下: 「首都戒严部队指挥部并转中央军委:鉴于当前事态极其严重,我们以老军人的名义,向你们提出如下要求:人民军队是属于人民的军队,不能同人民对立,更不能杀死人民,绝对不能向人民开枪,绝对不能制造流血事件。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军队不要进城。(签名)1989年5月21日。」 然而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如何化解这次」兵谏」?吴仁华记录: 《七上将上书》被印成传单广泛散发,造成很大影响。就在他们发出联名信的第二天,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刊登聂荣臻、徐向前两位老帅答复中国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讲话称:」戒严部队绝不是针对学生来的,希望同学们不要听信谣言尽快返校复课。」以元帅压上将,消除七上将上书事件影响的用意,显露无遗。 在反对戒严七上将中,张爱萍、萧克、杨得志、宋时轮四人是中顾委常委。 5月26日,中顾委主任陈云主持召开中顾委常委会,号召老同志支持戒严。 27位常委中,张爱萍、李一氓、李德生、黄华、程子华等5人」因病因事」请假。 《八九天安门事件逐日大事记》称,他们因对戒严和处置赵紫阳的做法有意见而请假。这句叙述有误,程子华不反对戒严。 《人民日报》当时报道这个会议时特别提到,请假的程子华」给会议打来电话,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动乱的正确决策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李鹏《六四日记》记载,萧克、杨得志在会上解释了上书事件。萧克说:」我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领导集体。我相信公安干警和武警是可以维持秩序的。所以,我对军队进京有保留,担心发生流血事件,所以,我在七人联名信上签了名。」杨得志则说:」外边所传七人写信是这样的:那几天情况非常紧张,军队受阻,一旦出现流血事件,恐怕更不好办。因此,我们七人联名给戒严部队写了封信,请他们转给中央。这封信本是写给中央的,不知怎么搞到社会上去了。」 据《中国」六四」真相》(英文版为《天安门文件》)称,收到这些上将的信件后,邓小平、杨尚昆要求杨白冰、迟浩田等立即分头登门拜访,向上将说明情况,杨尚昆还专门给萧克、杨得志等打了电话。上将上书之事及时平息。 苏晓康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梳理: 1、以元帅压上将,实际上是借元帅之口行骗:」戒严部队绝不是针对学生」,说明在」党指挥枪」的结构下,两个元帅仅是木偶而已; 2、萧克、杨得志的事后解释,但并未改变初衷。 3、将军们明显地都不敢跟中央」对著干」。 但是,」七上将」事件的含义是: 1、解放军镇压老百姓,天理难容,这个」天理」普遍存在于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心中,这是中共再一次」动刀子」的一个巨大障碍; 2、军队也曾」抗命」,如38军,但是」党指挥枪」的结构,令解放军最终背上」屠杀」罪名,解道唯有」军队国家化」一途,即军队不为任何一个党派所指挥; 3、军队国家化,不能指望高级将领的良知,而必须走宪政的道路,写进宪法里才有保证。 今天的困境。苏晓康曾采访中共前海军中校姚诚,他说: 习近平上台后对军队的体制编制进行的重大调整,实际上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体制编制的调整上来看,七大军区变成了五大战区,战区应该是处于战争状态下的称谓。 既然是战区,就应该有参战的主体双方,军队是这个主体的一方,那另一方是谁?应该说中国大陆目前是处于和平时期,那只能理解为手无寸铁的百姓是解放军的作战对象? 苏晓康分析,从维稳费超过军费这个现象也能看的出来,中共对镇压国内反对派的重视程度也超过了国防的程度。 他认为,实际上战区只是军委的一个前线指挥所,除了作战指挥权外,一切权力尽失,这才是习撤销军区,成立战区的真正目的。 实际上,习近平通过」军区改战区」,而」杯酒释兵权」,解构了解放军的旧结构,从而消除了对他的威胁?但是他达到了控制军队的目的?大变来临,这支军队听他的指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