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三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三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包子帝:未來5年至10年中美難免決戰...」

 拜習會  舊金山

美國總統喬·拜登2021年11月15日在白宮羅斯福廳參加與中共黨魁習近平的虛擬會議(圖片來源:Alex Wong/Getty Images)

中共試圖獲得喘息時間

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中共《求是》雜誌公開了習近平今年2月7日的一次講話,標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

中共宣傳喉舌很快開足馬力進行造勢,中共人民日報社評論部高級編輯周人傑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叫做《處理好戰略與策略的關係》,這顯然是此次宣傳的重點,其宣傳對象是全體中共黨員。然而這就是該黨魁此次講話強調的第二點內容。講話中說「增強戰略的穩定性,戰略一經形成,就要長期堅持、一抓到底、...不要隨意改變。」講話同時還強調了所謂的「策略」,說要「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

有中共官方背景的《大公網》10月12日發表文章《正確把握中美關係的戰略和策略》,讓上述講話指向更加清晰。

文章首先就談到了該黨魁的這個講話,並在文章的最後說「我國對於美國,在戰略上以反霸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反制,在策略上以外交來為我們中長期部署爭取時間。未來5年至10年中美難免決戰...」

這清晰表明,中共此番不怕丟人的自打耳光,只不過是在「爭取時間」。中共被迫這樣做,還有一個難以啟齒的原因,那就是中共現在真的沒錢了。

對於中共而言,無論其宣傳喉舌如何自吹形勢一片大好,一個越來越嚴峻的現實是,中國的外資正大規模外流。11月3日,據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第三季度國際收支統計,外資第三季度直接投資總額為「負118億美元」,這是1998年建立統計以來首次出現負值。

彭博社11月7日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習近平下週訪問舊金山時,將與美國企業高層共進晚餐。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估計有數百人參加這次晚宴,包括美國數間大型公司的行政總裁。報導指,習近平訪美期間的優先事務之一是安撫外國投資者。

按照慣例,中共在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代表一年後,召開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但中共二十大已經過去一年多,三中全會的日期還沒有公布,甚至在10月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沒有宣布。

這一反常現象,讓許多人把其與中國經濟陷入困境聯繫在一起。或許也可解釋為什麼中共黨魁及其喉舌突然對美國放低了姿態。

中共選擇在這個時候向其黨內公開這個講話,也可以視為該黨魁在給自己找台階下。此前高調反美,現在突然轉向,這種自我打臉之舉,必然引發中共黨內以及社會上小粉紅對該黨魁的強烈質疑,動搖其黨內獨裁基礎。而將此次變臉自我解釋成所謂的「鬥爭策略」,這一手法在中共歷史上曾經不斷出現,目的是繼續為其獨裁找理由。

對於中共的這番算計,美國政要看的非常清楚。

美國各界發聲警告

11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資深成員、來自愛達荷州的共和黨參議員吉姆·裡希(Jim Risch)聯袂20餘名共和黨參議員發表聲明,呼籲拜習會「應當帶來可交付成果,而不是更多讓步」。這些共和黨人稱,不能向習近平拋出任何經濟救生索。他們還督促拜登總統在美國的臺灣政策問題上寸步不讓。

這些共和黨參議員在聲明說:「拜登總統計畫與習近平舉行的會晤是一個明確的信息,表明本屆行政當局將尋求把與中國的經濟重啟置於鞏固美國國家安全利益至上。行政當局相信一個紮實的經濟關係將使整體的美中關係穩定下來,這是大錯而特錯,而且恰恰是中國共產黨希望我們相信的。」

聲明還說:「在習近平把經濟搞得一團糟之後,美國不應當把任何形式的經濟救生索拋給他......中國希望的不僅是傷害美國國家安全,而且也破壞我們的經濟繁榮。對中共來說,這沒有區別。拜登行政當局卻另有信念,這顯示它認為我們仍然能夠改變中國——這種信念是與現實脫節的。」

前美國國務院首席中國顧問余茂春在X上發文,對中共外交部11月13日所稱中美元首峰會「三原則」,即所謂「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進行解讀。

余茂春指出中共這些「老調」真正的意思是:

所謂的「相互尊重」是指,停止因為中共鎮壓和不當行為而指出它的不好;

所謂的「和平共處」相當於當中共想按照它的治理模式主宰世界時,以犧牲現有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國際法為代價,但是世界不許抵抗。

所謂的「合作共贏」是說,「中(共)國贏兩次,美國輸兩次。」

13日稍早,余茂春在X上建議重新閱讀他兩年前的文章《對北京的友好戰略是徒勞的》。該文章說,中共把跟美國的所有交往都視為要「鬥爭」到底,美國鷹派、鴿派其實在中共眼中都是一樣的。

文章說:「從毛到習,在北京與美國打交道的所有活動中,從貿易、供應鏈、文化交流、外交慣例,到學術科研、工程創新、國防技術發展,都被視為是‘鬥爭’問題。鬥爭是列寧主義的基本戰略,其核心觀點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存在不可調解的內在矛盾。

「換句話說,美中關係的起起落落與美國政府對北京多是鷹派或鴿派沒有多大關係,因為美國的存在及其代表的事物本身就對共產主義政權及其基本意識形態具有緻命性的威脅,無論是公開透明或隱蔽。」

他說,熟悉馬克思列寧主義劇本的人對北京的這些行為不會感到驚訝。

中共領導人向來對華盛頓政治機構——無論是鷹派或鴿派——都有敵意。無論誰與北京接觸,中共都是偏執的,並且總是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綱。

「中共核心圈子對美國的敵意在歷史上始終如一。」

中共黨魁習近平的這篇講話,正好可以對余茂春的這番觀察給予證明。

11月11日,海外民運、人權活動人士和異議人士匯聚一堂,中國「國是會議」新聞發布會拉開了序幕。

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眾議員(Mike Gallagher)與會表示:「世界迎合像習近平這樣的獨裁者,不僅在道義上是錯誤的,戰略上是愚蠢的,而且非常可笑。」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丛草蔓生 我们正在凝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哈玛斯恐攻以色列的近因是美国的撤离中东。美国在两次波湾战争后,虽然确保了石油的供应无虞,但美国人厌倦了中东复杂的政治,对美国人来说,周末看美式足球,与家人朋友烤肉,偶尔参与两党政治恶斗,日子过得多惬意。有两大洋保护的美洲广裘大地,与世无争,为什么要淌犹太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宗教浑水?美国首次出兵打伊拉克,宾拉登说他看到邪恶的美军在穆斯林圣地驻扎,十分愤怒,让他一个王子变成了极端主义者。而宾拉登的九一一,让美国再度出兵伊拉克,还先打下了阿富汗,结果美国得到什么?没有,二十年过后,阿富汗又回到塔里班的手里,伊拉克也还不是个正常国家。作者:陈家煜丛草蔓生,但美国愿意重建这个“美利坚治世”吗?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 http://kzg.io/gb4Ohr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日本長崎大學模擬東北亞核戰5情境:美中若為台互攻核武,將直接造成260萬人死亡

 報告書指出,「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器後的數日之內,就可能升級為世界性核戰。即使再怎麼謹慎估算,動用核武就意味著將發生人道的、政治的及社會的悲劇」。此外,動用核武的原因通常出自於敵對國家之間誤解對方的意圖,或是缺乏溝通。報告書指出,因此擁核國家之間必須維持必要溝通管道,以避免誤判。

(中央社)日本長崎大學廢除核武器研究中心(RECNA)所做模擬結果顯示,如果美國與中國為了台灣爆發核戰,推估直接造成死亡人數將高達約260萬人,籲各界再度認識核武器的危險性。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RECNA與美國的研究所等機構進行模擬,試圖理解一旦在東北亞爆發核戰,究竟會造成多大傷亡。

模擬結果顯示,即使受害有限的情況,從使用核武器後數個月內,受攻擊地區至少會有25%人口死亡。RECNA表示,「必須正視使用核武器的風險,修正仰賴核嚇阻的安全保障框架」。

模擬共假想5種情況,分別是中國使用核武後,美國使用核武反擊;北韓使用核武後,美國反擊;美國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北韓在反擊時使用;恐怖分子在日本主要都市發動核武攻擊;以及俄羅斯使用核武後,美國使用核武反擊。

1. 中國使用核武後,美國使用核武反擊

模擬假想中國國內對領導中心反感升高,中國領導中心為轉移國民關注焦點攻擊台灣防衛設施,而台灣方面在美方軍援下反擊,情勢因而升溫。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美方進一步參與戰事感到憂慮,判斷僅使用一般武器難以獲勝,決定朝駐紮在日本及韓國的美軍基地及船艦使用核武。美方受攻擊後,針對中國可能有洲際彈道飛彈及核彈的基地等設施,使用小型核武反擊。

在這個想定中,中美雙方共使用24枚核武器。受攻擊地區人口的35%、約260萬人,將在數個月內死亡;另推估約9萬6000人到83萬人,將受放射線及飛散放射性物質長期影響罹癌而死。

2. 北韓先使用核武,美國隨後反擊

模擬假想北韓面臨國內外經濟壓力,為了取得和美國及韓國談判的有利條件,出於威嚇目的動用核武,朝韓國沿岸發動攻擊。

美國應韓國的要求展開反擊,並對北韓可能有洲際彈道飛彈及核彈的基地等設施,使用小型核武攻擊。

在這個想定中,受攻擊地區人口的27%、約1萬1000人將在數個月內死亡;另推估有1萬6000人到3萬6000人因長期影響罹癌死亡。

3. 美國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北韓使用核武反擊

模擬假想因為北韓持續試射可能威脅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美國總統基於國內政治壓力,決定對北韓的核武系統發動攻擊,先發制人。

北韓隨後對韓國和日本的美軍基地使用核武反擊,中國也因為憂心北韓會被美國控制而介入,美中互相朝對方軍事設施發動核武攻擊。

在這個想定中,受攻擊地區人口的33%、約210萬人將在數個月內死亡;另推估48萬人到92萬人因長期影響罹癌死亡。

4. 恐怖分子在日本主要都市使用小型核彈

模擬假想恐怖分子為了獲得關注,走私小型核武在日本都市發動攻擊。在這個想定中,受攻擊地區人口的25%、約22萬人將在數個月內死亡;另推估會有41萬人到56萬人受長期影響罹癌死亡。

5. 俄羅斯先使用核武後,美國再使用核武反擊

模擬假想由於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情勢升高,美國應日本和韓國要求,在日本海的潛艦和船艦上部署搭載核武器的轟炸機。

俄羅斯於是對日本的美軍基地,以及日本海上的船艦發動核武攻擊。美國則對俄羅斯東部的基地使用小型核武反擊。

在這個想定中,受攻擊地區人口的36%、約29萬人將在數個月內死亡;另推估1萬4000人到8萬5000人受長期影響罹癌死亡。

報告書指出,「先發制人使用核武器後的數日之內,就可能升級為世界性核戰。即使再怎麼謹慎估算,動用核武就意味著將發生人道的、政治的及社會的悲劇」。

此外,動用核武的原因通常出自於敵對國家之間誤解對方的意圖,或是缺乏溝通。報告書指出,因此擁核國家之間必須維持必要溝通管道,以避免誤判。

新聞來源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城鎮戰的武器

 

摩加迪沙之戰[編輯]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編輯]

第二次提克里特之戰[編輯]

馬拉維危機[編輯]

科諾托普戰役[編輯]

切爾尼戈夫戰役[編輯]

基輔戰役 (2022年)[編輯]

蘇梅戰役[編輯]

布查戰役[編輯]

布羅瓦里戰役[編輯]

札波羅結戰役[編輯]

斯維亞托戈爾斯克戰役[編輯]

新卡霍夫卡襲擊[編輯]

格盧霍夫戰役[編輯]

沃茲涅先斯克戰役[編輯]

特羅斯佳涅茨戰役[編輯]

瓦西里基夫戰役[編輯]

錫韋爾斯克戰役[編輯]

尼古拉耶夫戰役[編輯]

伊萬基夫戰役[編輯]

利曼戰役[編輯]

哈爾可夫戰役[編輯]

多夫根克戰役[編輯]

2022年伊久姆戰役[編輯]

赫爾松戰役[編輯]

巴赫姆特戰役[編輯]

克雷明納戰役[編輯]

室內近身作戰[編輯]

訓練設施[編輯]

一輛D7G履帶式中型兩棲裝甲推土機armored bulldozer),正在訓練如何排除路障,攝於1998年1月22日的美國北卡羅萊那州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

在實際面臨城鎮戰前,士兵得先通過扎實的訓練,才不會於實戰時因慌亂而錯失攻擊的機會。因此,各國大多打造一座相關訓練設施,並於此培養人才。這些訓練設施必須蓋得堅固,以免在高強度的訓練過程中輕易毀損。

目前在各國與城鎮戰相關的訓練設施中,又以挪威國防軍瑞納營最為龐大。該訓練設施自2002年開工,在花費近4200萬美金後於2004年完工。整個訓練營由12棟建築組成,並分別模擬了一般住宅、交通車站以及監獄等設施,總樓面面積達4000平方公尺。這些房屋大多是由挪威陸軍工兵營親自測量地基和特別設計,以混凝土所建成的。該訓練設施也有為專門課題所蓋的訓練設備,如在其中便有一棟建築是專門為訓練士兵使用小型炸彈而設計的;而建築也部署成像小鎮一般,甚至在地底還有長140公尺的下水道。

美國陸軍的主要訓練設施位於路易西安納州波克堡。該訓練區總佔地面積約7×8公里,內包含有29棟建築物以小鎮的樣子部署,該小鎮是以第三世界的小鎮形象為範本建成。此外,該訓練設施還能模擬機場、八層樓大樓以及軍事基地等五種特殊建築設施。

英國陸軍方面,他們也建築了一座名為「德國村」(Tysk landsby)的訓練設施。這棟訓練設施始建於1986年,建有近80棟的建築物,以及2000間的各式模擬房間。由於該訓練設施是於冷戰時期建築,由於當時英軍預期一旦不幸開戰時,英國即有可能要馬上前往增援西德,故這些建築物多為德國地區的長件建築形式。近年來,由於冷戰的威脅已經消失,這些建築透過更換路牌標誌以及部份重新裝橫整修,改成近似於南斯拉夫當地的村莊形式。

城鎮戰的武器[編輯]

基本單兵武器[編輯]

德軍第二加強步兵連的士兵正搜查一座建築物。他們用分別使用HK G36突擊步槍(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在狹窄的室內環境,該槍托已經被摺疊起來)以及HK P8手槍。

對於一個城鎮戰的主要使用武器,有各式各樣的基本要求:

  • 對近距離的目標與移動中的目標仍擁有較高的命中率。
  • 有優秀的阻擋力,來阻止於附近中彈的敵人試圖做出其他反擊的舉動。
  • 密閉空間內擁有良好的操控性,以便能快速掃蕩敵人。而當一隻手正進行其他動作時(例如開門),能單手操作的武器便有一定的優勢。

在過去城鎮戰中,軍隊大多是以手槍衝鋒槍手榴彈等武器來應戰。到了今日,一些稍做修改的突擊步槍(如HK G36突擊步槍M4卡賓槍等)也被用於城鎮戰的槍枝行列。尤其是衝鋒槍及後來盛行的突擊步槍,能在遭遇敵人時提供儘管持續時間較短但於近距離時極為強大的火力,因此廣受士兵的青睞。

在二次大戰期間,士兵仍多是使用子彈僅有5到8發的栓式槍機步槍,使用這些步槍的士兵往往在城鎮戰中較為不利;這是因為當使用栓式槍機換子彈時,所需時間極為費時,這對連射的槍械便是一大機會。但為了於狹窄的環境下方便應戰,這些槍枝往往採用如HK G36突擊步槍的折疊式槍托,或者是M4卡賓槍的伸縮式槍托

支援武器[編輯]

機槍十分適合用於空地和街道上,利用綿密的火網來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而當機槍有效地使用時,可以透過封鎖街道的方式,有效讓敵方部隊間彼此孤立。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機槍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但相對的,機槍的強大火力以及重量,並不適合士兵拿來攻堅建築物。

其他專門提供火力支援的武器還有榴彈發射器或肩射式火箭推進榴彈(包括有FGM-148標槍導彈M72 Law鐵拳三型RPG-7等)等,在城鎮戰中往往是遭埋伏時,提供立即的火力支援。早期的一些城鎮戰中還會使用火焰噴射器,但到了今日這類武器已逐漸被其他槍械取代。

工具[編輯]

一些工具是為了協助士兵於城鎮中順利作戰而使用的。如斧頭、撬棍破門槌繩梯飛錨、炸藥等,這些讓士兵有多種選項進入房屋。而煙霧彈、閃光彈這類武器,在攻擊與移動時提供掩護。當軍隊決定與敵方在下水道近身肉搏時,往往得攜帶氣體偵測器,這是因為下水道中極有可能有毒氣的出現。而防守時,還可使用殺傷人員地雷以及帶刺鐵絲網協助防禦;而在某些時候,這些也可拿來強迫隊伍轉向,引導其進入伏擊點並殲滅之。除了地雷外,也可利用手榴彈製作擁有類似功能的詭雷

其他武器[編輯]

迫擊砲常於城鎮戰中提供間接的火力支援,它的砲彈能製造炸彈碎片、爆炸,並能另外引起火災、煙霧、氣體或眩光等。此外,自RPG-7火箭彈頭延伸的燃料空氣炸彈也被廣泛的使用着,這種炸彈利用高揮發性燃料浮質與空氣混合,在目標區引燃產生爆炸,同時大量消耗空氣中之氧氣,造成爆炸區短暫缺氧狀態。由於混和物是氣態物質,因此其影響能輕易穿透建築物,而它所製造的壓力差和高溫也對建築物內的人員有所影響。

炸藥、手榴彈和其他間接射擊武器在城鎮戰中有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們故障的概率極為的低,另一方面它們使射手可以不用面對敵方的直射火力,卻仍能提供一定的殺傷力。擁有雷管炸藥除了拿來作為殺傷敵人的武器外,對於要從建築物中開出通道時也十分有效。其他做法還有直接破壞建築、橋樑燃料庫等,來避免敵軍使用之;以及炸毀重型車輛的車軸,來阻擋敵人的行徑,逼使他們得一一清除之。

在近身肉搏戰上,士兵除了空手搏鬥外,往往軍隊會提供其戰壕刀或者格鬥刀等武器。

即便在使用上存在重大爭議以及嚴重政治後果,嚴格來說核武具備短時間大量摧毀建築物跟消滅城市內部人口與防禦工事的能力,同時製造其他敵對城市內守備方極其巨大的心理壓力,避免己方正面進攻所需遭遇大量小規模戰鬥的傷亡,也可以算是一種城鎮戰的武器。美國在二戰末期對日本廣島與長崎兩大都市使用核彈的一個重要原因即為了避免登陸日本所必須面對的大量城鎮戰傷亡。

車輛[編輯]

灰熊式突擊砲

二戰期間,德國把一些車輛的原始設計進行修改,製造出許多提供步兵火力支援的戰鬥車輛。其中第一輛便是在以三號坦克的底盤作為基礎,加裝75毫米步兵砲的三號突擊砲。1942年,這些戰鬥車輛被大量用於德蘇戰爭中,包括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1943年之後,陸續又有以四號坦克的底盤為基礎所製造出來的灰熊式突擊砲,以及以虎I坦克的底盤作為基礎的突擊虎式。這些被稱做「突擊砲」的裝甲載具,儘管能以使用錐形裝藥技術的彈藥穿透裝甲,但它最大的功用仍是以炸藥擊毀對所掩護部隊的威脅,包括能掩護敵軍步槍手及機槍手的石製或混擬土製掩體。

1965年到2000年時,美軍曾使用一部份自M60A1坦克改裝的M728戰鬥工程車。該車除了裝設一門英國皇家兵工廠生產的L9A1 165毫米爆破砲(美軍制號M135),亦擁有A型吊架和絞盤在砲塔前方。車體前方另裝有M9推土鏟;有時會依任務需求,於推土鏟前另外再裝除雷犛。M728戰鬥工程車除了能清除路障外,也可以拿來對付有威脅性的建築掩體。

除了裝甲戰鬥車輛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十,以色列已經開始將經改裝的推土機投入城鎮戰中。近年來,裝甲推土機時常用於前線,軍隊經常使用這些車輛來清除路障和推毀房子。除了以色列外,美國陸軍也購買了類似裝甲推土機投入伊拉克戰爭中,並參考以色列過去的經驗分配其任務,例如推毀內可能藏有狙擊手的建築物。

為了適應城鎮戰的戰鬥,美軍透過附加套件將其M1A2升級至M1A2 TUSK。

到了今日,城鎮戰也不在只是由步兵擔當主角,而是另外結合了步兵坦克和主戰坦克、火砲和空中力量的聯合兵種作戰才是戰勝敵人的基本戰術。然而,無論是坦克步兵坦克也很難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活動。敵人的士兵只要使用反坦克武器攻擊坦克脆弱處,包括後面和頂部較薄的裝甲。為了應付這些一擊便可能喪失戰鬥能力的埋伏,這些裝甲車輛也開始強化其裝甲以及火砲能力。如美國依據其在伊拉克的經驗,為M1艾布蘭主戰坦克開發出一種專門為城鎮戰的強化元件 ─ TUSK(Tank Urban Survival Kit)。為了對抗單兵攜帶式反坦克武器發射錐形裝藥彈,因此在裝甲比較脆弱的部分加強防禦,例如在側裙加上爆炸反應裝甲及在車體後部加上柵欄,透過這些防禦措施來使錐形裝藥彈「提前」引爆。另外於砲塔上的車長使用12.7毫米重機槍上加了遙控操作設備,使其能於艙門關閉的狀況下射擊;裝填手使用的7.62毫米機槍,則是加上具有夜視瞄準儀的防護盾。此外,坦克另安裝了車上電話,讓車外的步兵透過電話與車內人員通話。這些改良加大了M1艾布蘭在近戰中的存活性,這些性能限定的M1A2還出口到科威特沙地阿拉伯,而改良過的M1A1則出口到埃及澳洲

總的來說,裝甲車輛在城鎮戰可以提供步兵一個活動掩體,以及裝備步兵不能攜帶的大型火砲跟光學偵測設備,可以協助步兵單位破壞敵方藏匿的建築物或是提前發現遠處埋伏的敵軍,具備有看得遠以及打得狠的優勢,妥善的步戰偕同作戰可以收到互相掩護支援的效果,因此裝甲車輛在城鎮戰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21世紀的城鎮戰[編輯]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坦克營的M1艾布蘭主戰坦克正對一棟建築射擊,以掩護一支剛遭伊拉克反抗勢力伏擊的自家軍隊,攝於2004年的伊拉克安巴爾省費盧傑
美軍第2步兵師士兵在巴格達內與遊擊隊交火,攝於2007年3月27日。
在作戰訓練中心進行城鎮戰訓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他們手上皆持有M16A2突擊步槍,攝於2002年4月10日。

由於全球普遍的城市化以及都會城市的擴大,同時已有一大部分的人是居住於城市地區,尤其是在經濟正快速起飛或已十分發達的城鎮中。對此,未來的戰爭將會經常出現在城鎮之間,這意味着城鎮戰不但無法避免,還將成為很重要作戰行動模式。在未來,城鎮戰的成敗將很大成為左右整場戰爭成敗的因素。城鎮戰也漸漸成為一重要的戰術,甚至有其專門的學說出現。

在21世紀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首次將高科技帶入巷戰中的成功作戰。美軍設計出針對城鎮戰的高科技武器與產品,讓原本會使進攻部隊面臨死傷慘重的局面改變,將傷亡風險降至最低。如進攻部隊透過偵察衛星監視、無人偵察機和各種電子傳感器對軍事目標進行全時監控,使敵方無法如同過去安全地藏身於城鎮中;而利用反狙擊手和機械人技術,對付原將面對的各種風險與陷阱。此外,美軍於其戰鬥準則中指示搜尋藏匿在建築中的敵方狙擊手,並在發起攻擊行動前殲滅之。而單兵作戰的裝備與防護得到改進,使巷戰內的步兵作戰得到快速且傷亡低的優勢挺進。

新的裝甲防護技術,也使得裝甲部隊能夠進入城區進行有效作戰。原本對地毯式轟炸有顧慮的火砲空襲,在投入高科技的精準定位,便能使用精確制導武器轟炸敵方目標,將有效準確的利用轟炸優勢打敗防守城鎮的敵方部隊,同時降低對無辜平民的波及。如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兩場戰爭中,美軍便使用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得到十分有效的作用和效果。

除了美軍外,另一個對城鎮戰經驗豐富的軍隊當屬以色列國防軍。以色列國防軍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為其帶來許多經驗與心得。同樣的,以色列為應付日趨頻繁的城鎮戰的情景,其軍事技術發展的也多以此為基本條件。如使用經大幅改進的感應器、增加使用無人駕駛飛機的使用等。同時也對大型的坦克和輪型裝甲車輛搭配合適的裝甲以及火力,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城鎮戰戰場。

此外,在成攻管控該城市之後的管理工作,也成了另一個嚴肅的課題。最明顯的例子為伊拉克戰爭後,薩達姆政府倒台後對伊拉克實施軍事佔領。但儘管戰後美國不斷草擬計劃重建伊拉克,包括把大量重建計劃交給美國各財團,同時委任當地人任臨時政府官員。但由於當地不少派別的政治組織並不支持美國,其重建計劃並沒按照美軍的規劃順利進行。更甚者,針對美英的軍事佔領而進行的伊拉克遊擊戰反而不斷發生。這些由伊拉克各地反抗軍、共和國衛隊以及民兵,造成美軍的慘重傷亡,如在2006年12月31日時,美軍在伊拉剋死亡的人數已達3000人。

註釋[編輯]

  1. ^ 這裏所指的平民Civilian),並非一般社會中所稱的普通市民公民。在城鎮戰中(或者是大多數的戰場上),平民是指一個人不隸屬國家所管轄的武裝力量之中,同時也不是其他民兵或者恐怖組織的一員,而根據國際人道法等相關法規賦予其為「平民」的身分。這些法規並要求無論是在和平還是戰爭時期,這些平民都應該被受到保護。
  2. ^ 這時如黑社會等這些擁有武裝的不法組織,對其擁有武裝的情況反而可能會被視為這是為因應軍事入侵,而行使他們正當防衛的權利。因此,儘管擁有這些武裝並隨意使用之在一般法律上是不合法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因為被視為「正當防衛所做的反應行為」,而有可能特別被通融。同時通常在戰場上仍是把擁有武裝的黑社會,與一般的平民列為為同一層級。
  3. ^ 預設火力打擊區機槍射擊時的一項基本概念,而軍隊在使用槍械伏擊敵人時,為求效率往往也會使用這一概念 ─ 透過設定一個個的火力打擊區,使敵人進入並打擊之。但到了城鎮戰中,要讓各自的火力打擊區重疊,沒有死角給敵人逃出又不會限制自己的火力,往往在一城鎮中難以找到這類優良的地點。
  4. ^ 這裏的陷阱是指誘殺裝置,也就是指設計出各種形式來企圖殺害或者嚴重傷害人員的裝置。有些陷阱會故意設計在足以吸引人的事物旁邊,來引誘受害者靠近而爆炸。也有些陷阱則是設計在日常生活旁邊,透過如開門、檢起垃圾等等的一些日常小動作使人致命。又或者,直接等待受害者通過並爆炸殺害之,如恐怖襲擊中常見的汽車炸彈也可被歸為同一類。這些陷阱在一般戰爭中偶爾會出現,但在游擊戰以及城鎮戰往往是防不勝防。
  5. ^ MOUT(Military Operations in Urban Terrain)直譯為「於城鎮地形中採取軍事行動」,而UO(Urban Operations)直譯便是指「城鎮作戰」。
  6. ^ 官方正式術語OBUA(Operations in Built-Up Areas)直譯為「在建築區行動」,而FIBUA(Fighting in Built-Up Areas)直譯則為「在建築區交戰」;士兵使用的俗稱FISH(Fighting In Someone's House)直譯為「在某人屋子交戰」,而FISH and CHIPS(Fighting In Someone's House and Causing Havoc In People's Streets)直譯則為「在某人屋子交戰且為街道造成破壞」。
  7. ^ FOFO(Fighting in Fortified Objectives)原本直譯僅有「與強化目標交戰」,但之後延伸有「清除所有障礙後,成功於敵方據點建立灘頭堡」的意思。
  8. ^ 灘頭堡在過去是指負責保衛橋樑以及臨近沿岸的要塞結構,也可指稱在兩棲作戰時雙方於登陸海灘上架構的陣地或碉堡。由於這些都十分濱臨前線戰場,也因此灘頭堡有時也與「前線陣地」同義。
  9. ^ 近距離空中支援是指一種在敵方目標極為接近我方時,由我方的固定翼或旋翼飛行器對敵方發動空襲的軍事戰術。近距離空中支援並不是單純靠近敵方進行轟炸,它也得要有詳細的戰術整合。在攻擊時,擔任攻擊火力的機組人員往往得要與地面部隊有良好的協調溝通與一定的默契才能成功。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