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颜色革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颜色革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苏联解体日志,

  1月 20, 2021  

今年是苏联解体、苏共垮台30周年之日,现从《原苏联七年“改革”纪实》(红旗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中转录1991年发生在苏联的重大事件,让大家从中了解苏联历史最后一年的历程,以史为鉴,以此为诫,以正视听。(所录文字略有删改)

1月1日 新年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打电话给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相互祝贺——他们个人相互祝贺和向苏联和美国人民祝贺后,两位总统就最近面临的事务和长远的工作进行了交谈。他们认为,新的一年在许多方面,不论是在国内方面还是在国际方面,都将是决定性的一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相互谅解的很高程度都使人可以指望苏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可以指望苏美今年的合作将在世界政治中起到这两个国家应起的作用。苏美两国总统就裁军和波斯湾局势重申了众所周知的立场和看法。

布什总统代表自己的同胞对苏联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经受的困难表示理解,祝愿在实现最近拟定的改革工作中取得成功。
两国总统商定定期和亲自就苏美关系的最重要方面而相互通报情况。

同日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对四千名苏联人进行的舆论调查表明: 苏联政府的支持率为13%,不支持率为73%;苏共的支持率为14%,俄共(保守派)的支持率为5%,“民主俄罗斯”(改革派)支持率为20%,人民阵线(激进派)的支持率为11%。认为理想的政治家是戈尔巴乔夫的占14%,认为是叶利钦的70%,认为是雷日科夫(苏联前总理)的占2%。

1月2日 塔斯社报道,自1月1日起,苏联的社会团体法开始生效,苏联正式进入多党制时代。苏联司法部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开始对各党派、团体和组织进行登记。据估计,大约有七百个不同的社会组织——政党、群众团体、职业联盟、妇女组织、老战士组织、青年和儿童基金会、专业协会和其他自愿组织和团体提出了登记申请。根据结社法,所有政党组织在法律面前是一律平等的;要登记的全联盟政党或职业联盟成员不得少于五千人。

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157822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布拉格之春50年 奠定共产党垮台苏联解体基础



苏联坦克开上了布拉格的街头 (1968年8月23日)

50年前,数十万苏联和华沙条约国军队开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遭到镇压。这起事件不但导致后来苏联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活动更加壮大和有组织性,更为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柏林墙倒塌和20多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共产党政权崩溃垮台打下了重要基础。
50万大军入侵 镇压布拉格之春
50年前的1968年8月,苏共领导人召集波兰、东德、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共产党领导人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
从当年夏季起,苏军和华沙条约国军队以举行各种军事演习活动为名,秘密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着手准备。8月20日接近午夜,20多个苏军步兵师,总共大约50万苏联和其他华沙条约国军队,在5000多辆坦克和战车的支援下跨过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开始了名叫“多瑙河行动”的入侵。
民众抗议侵略者 领导人遭软禁
入侵行动招致捷克斯洛伐克民众的大规模抵制抗议。街道的路牌标志被取下,许多坦克战车被烧毁。直到今天,多数捷克和斯洛伐克民众仍然认为,苏联和俄罗斯是占领者和侵略者。
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占领后。领导布拉格之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杜布切克被秘密警察逮捕押送莫斯科,并在压力下被迫签署了允许苏军占领等协议。他在当年10月下台,后来被软禁直到1989年再获得自由。
苏共培养精英开始改革
杜布切克的前任诺沃提尼由于推行极端专制统治,特别是大规模的政治迫害招致民众强烈不满。杜布切克1968年1月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后启动改革,布拉格之春开始。
杜布切克少年时代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渡过。后来在莫斯科等地苏共党校中接受深造。但这位能说流利俄语,被苏共培养的东欧共产党精英与他的校友戈尔巴乔夫一样,都经历了50年代后期苏共对独裁者斯大林的批判。
不要新闻检查 人性社会主义受欢迎
杜布切克积极推动名叫“具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经济上走当时匈牙利的道路,减少对组建私营企业和经商活动的限制。在其他领域,不再实施严格的新闻检查,社会上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和辩论。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长期拥有浓厚宗教传统。在布拉格之春中,人们开始拥有更多的宗教活动自由。共产党政权严格实施的居民行动限制也被放松。
二战之后苏联红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但当地的共产党势力并不强大,当地精英阶层一直试图争取在苏联的控制下拥有一定自由,但这些努力后来都遭受失败。捷克曾想通过美国马歇尔计划获得经济援助,但被苏联禁止。当时在社会上特别有影响的捷克斯洛伐克外长因为同莫斯科保持距离也神秘自杀。所有这一切都使后来的布拉格之春广受民众支持欢迎。
布拉格之春冲击东欧苏联
布拉格之春更严重冲击邻近的两个主要共产党国家波兰和东德社会。苏联知识界同样也受到布拉格之春的影响。
在经历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和赫鲁晓夫的解冻时代后,苏联国力当时不断上升,西伯利亚的一些大油田被相继发现开发,苏联第一名宇航员升入太空,苏联同美国开始全面竞争。
当时的苏联和东欧知识界认为,社会主义不应同野蛮等同。时事评论人士伊赫洛夫说,所谓“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就是人们能够自由出国,有私营经济,自由去教堂和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报纸和媒体也不应有新闻检查。他说,布拉格之春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燃起了希望,认为社会主义确实能走出另外一条道路。
共产党政权不满 苏联彻底失去耐心
但除了匈牙利外,布拉格之春从一开始就特别引起波兰、东德和苏联共产党政权的警觉和反感。这三国共产党领导人后来也最积极主张镇压布拉格之春。
杜布切克不断受到各种警告。当年夏季在东德德累斯顿召开的会议上,杜布切克受到了其他共产党国家领导人的批判。特别是后来在布拉格之春中出现了反共和反俄声音,这使苏联彻底丧失耐心。
对共产党丧失幻想 社会主义模式被彻底抛弃
伊赫洛夫说, 1968年8月是一个分水岭。布拉格之春被镇压后,苏联和东欧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彻底丧失幻想和信心,人们更看清了共产党政权的本质,都认为这个体制不会有任何未来。正因为如此,这起事件对后来的波兰团结工会运动发展,以及柏林倒塌,特别是东欧共产党政权相继垮台和苏联解体崩溃都发挥了关键影响。
伊赫洛夫说:“布拉格之春被镇压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后果在于,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模式开始被人们抛弃,人们开始寻找其他的替代模式,这些模式都加进了民族主义和宗教色彩。也就是说,过去统一的那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定位和认知被彻底摧毁,共产党政权统治下的各国和各地区开始根据自己的民族和历史特点寻找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定位。”
普京走苏联老路
伊赫洛夫说,苏联各个民族地区后来也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独立运动。而今天普京政权的许多对外政策其实是在走当年勃烈日涅夫镇压布拉格之春的老路。
持不同政见运动更有组织
布拉格之春开始后,苏联出现了第一份名叫“现实事件简报”的持不同政见刊物。这份主要介绍持不同政见者活动和命运的刊物后来在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布拉格之春被镇压更使苏联后来的持不动政见者活动壮大并变得更加有组织性。1968年8月25日,苏联出现了第一个有组织的持不同政见者抗议活动。8名苏联知识人士在莫斯科红场手举标语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其中的一名抗议者是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外长李特文诺夫的孙子。一年之后,许多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再次联手呼吁关注苏联人权状况。
20年严寒后 天鹅绒革命导致共产党垮台
苏联出兵后,严寒也同样降临捷克斯洛伐克知识界。许多人被迫逃亡国外。一些大学教授、演艺界人士和大批知识精英被解雇,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后来被迫从事清洁工、搬运工等体力劳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爆发天鹅绒革命,共产党政权被推翻。被软禁20年的杜布切克在天鹅绒革命中再次出山。他当时与著名持不同政见作家和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同台,在布拉格市中心面对数十万示威民众共同发表演讲。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敘利亞局勢更加複雜!

敘利亞局勢更加複雜!

------對於以孤立反對派武裝中聖戰分子為目的的種種努力,這樣的合作讓局勢更加複雜,而反對派中各政治派別也意識到,除了與任何可能得到的聯盟合作以外,他們沒有太多選擇。

「在戰場上,有很多很多的實用主義思想,」利斯特表示。「人們意識到,在戰場上如果沒有廣泛的協作,戰爭會持續很多年,或者反對派武裝會被擊敗。所以不論長期目標是什麼,從中期來說,建立跨組織的協作還是值得的。」




全球伊斯蘭激進勢力扎堆敘利亞

ANNE BARNARD, ERIC SCHMITT 2013年08月10日


黎巴嫩貝魯特——隨着外國武裝分子越來越快地湧入敘利亞,極端組織正在攻佔多片小塊領土,使其成為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庇護所。美國和西方國家情報官員稱,對當今世界來說,這可能會演變為最大的恐怖主義威脅之一。

聖戰分子素以兇狠著稱,他們不惜採用自殺式汽車炸彈。反恐官員表示,聖戰組織中如今有超過6000名外國武裝分子加入,這些人正在大量湧入敘利亞,其人數甚至超過了武裝反抗美軍佔領伊拉克的高峰期湧入該國的外國武裝分子人數。

許多激進分子屬於努斯拉陣線(Nusra Front)的成員,這一極端組織過去幾個月在反對派武裝中贏得了善戰的名聲。但其他人正集合在一個新的、更為極端的鬆散聯盟之下——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度(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Syria)。該組織正把一些敘利亞人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武裝分子整合到一起,包括車臣、巴基斯坦、埃及和西方國家,以及伊拉克的基地組織(Al Qaeda in Iraq)。在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之後,這一遜尼派反抗組織在多年對抗美國佔領的戰鬥中崛起。令人擔憂的是,一個新的基地組織附屬機構可能會從這些團體中誕生。

美國情報官員本周表示,實際上,巴基斯坦基地組織的總頭目艾曼·扎瓦赫里(Ayman al-Zawahri)已經在與敘利亞的努斯拉陣線進行定期交流,這反映出,基地組織領導層相當肯定,從長期來說,敘利亞具備成為安全庇護所的有利條件。喬治·W·布殊(George W. Bush)政府時期的高級反恐官員胡安·薩拉特(Juan Zarate)稱,敘利亞位於一片動蕩的弧形地帶的中心,從伊朗一直延伸到北非,「在這一地區,你可能會看到一個新型基地組織的重生和復活。」

正是由於擔心激進分子會主導敘利亞反對派,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才遲遲未向其提供殺傷性武器援助,至少迄今為止都是如此。然而反恐分析師稱,其結果是,他們失去了影響敘利亞戰爭的機會。美國中情局(CIA)有向敘利亞反政府武裝中的溫和派提供武器的秘密計劃,定於本月啟動武器供應,然而,就連國會中支持這一計劃的人都擔心,這起不到多大作用,也為時太晚。

最近幾個月,衝突已進一步惡化。伊朗和真主黨(Hezbollah)支持的敘利亞政府已經獲得了新的動力,並從反對派武裝手中奪回了南部和東部的領土。同時,共有約1200個不同組織的反對派四分五裂,其控制權已慢慢地落入敘利亞東北部聖戰分子的手中。本周,這些人在當地奪取了一個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機場。他們在省會拉卡也頗有影響力。

有一種觀點是,如果敘利亞政府垮台,敘利亞就可能在某一天取代巴基斯坦成為基地組織的首要庇護所。這對於西方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及其軍事分支敘利亞自由軍(Free Syrian Army)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個觀點正中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 Assad)的下懷,他的政府一直努力把自己描繪為避免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混亂局面的不二選擇,這一觀點也讓反對派獲得美國的全面支持更加遙不可及。

不久前,「美國巴勒斯坦問題工作組」(AmericanTask Force on Palestine)高級研究員侯賽因·伊比什(Hussein Ibish)在「現在的黎巴嫩」(Now Lebanon)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寫道,阿薩德的說法「起初在和平的非武裝抗議時期出現時,似乎只是天方夜譚,但現在卻成為了現實」,這要歸咎於阿薩德分裂國家的努力和極端分子的成功。

最近在拉卡,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度的一名指揮官在齋月的全天禁食結束後小口喝着咖啡。這名身穿一件巴基斯坦式樣外衣的指揮官名為阿布·奧馬爾(Abu Omar),是敘利亞人,來自當地部族,但他將自己所在組織的目標形容為遠遠超越了國界。

他並沒有談及攻擊美國。但他向俄羅斯發出了威脅,說到了一場各方參與的戰鬥,來反抗什葉派領導的伊朗及其統治該地區的野心,他表示,世界各地的遜尼派都有正當理由趕至敘利亞參戰,因為敘利亞政府倚仗黎巴嫩和伊拉克的什葉派武裝分子的支持。

敘利亞自由軍最近幾周與聖戰組織因武器和供給發生過數次衝突,反對阿薩德的平民活動人士也因他們試圖將宗教規則強加於社會而與之產生矛盾。這些組織已經綁架並關押了幾十名活動人士。

然而,區分敘利亞自由軍與聖戰組織的界限不斷游移,這種種衝突也沒能讓敘利亞自由軍的領導人停止與聖戰組織武裝分子合作,因為他們在戰場上的兇猛是無可爭辯的。這已經在流亡的反對派領導人和作戰的指揮官之間製造了分歧,前者聲稱他們拒絕極端分子及其意識形態,而後者在行動時則渴望得到任何可能的幫助。

「我們受到強烈的指責,說我們正在實施外國議程,來分裂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或者說我們是阿薩德政權的代理,」阿布·奧馬爾說。「但我們是真正向阿薩德政權發動大型軍事行動的力量。當我們為任何一個軍事陣地作戰的時候,我們要麼拿下,要麼為了真主而死去。」

本周,聖戰組織移民和支持者武裝(Jaish al-Muhajireen wal Ansar,即Army of Emigrants and Supporters)在來自車臣的高加索武裝分子阿布·奧馬爾·車舍尼(Abu Omar al-Shesheni)的領導下,與敘利亞自由軍合作,在嘗試了10個月以後,最終拿下了阿勒頗省的梅納戈空軍基地。

簡氏信息集團恐怖主義和叛亂中心(IHS Jane』s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Center)的分析師查爾斯·利斯特(Charles Lister)認為,扭轉戰爭局勢的看來是對軍事基地外牆展開的持續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他說,過去兩周發生了五六起這樣的襲擊事件。

戰鬥過後,由美國支持的反對派武裝阿勒頗軍事委員會的領導人阿卜杜勒·賈巴爾·歐凱迪上校(Abdul Jabbar al-Okaidi)出現在一則視頻中,身邊是來自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度領導層的阿布·詹達勒(Abu Jandal)。

歐凱迪身着迷彩服,向「我們來自移民和支持者武裝等組織的兄弟」表示感謝,並說:「我們在這裡親吻每一隻扣在扳機上的手。」他隨後把講台讓給了阿布·詹達勒、其他幾名聖戰組織,以及敘利亞自由軍的領導人。他們站在一起,讚美他手下的士兵們,就像是一隊凱旋而歸的籃球運動員。

對於以孤立反對派武裝中聖戰分子為目的的種種努力,這樣的合作讓局勢更加複雜,而反對派中各政治派別也意識到,除了與任何可能得到的聯盟合作以外,他們沒有太多選擇。

「在戰場上,有很多很多的實用主義思想,」利斯特表示。「人們意識到,在戰場上如果沒有廣泛的協作,戰爭會持續很多年,或者反對派武裝會被擊敗。所以不論長期目標是什麼,從中期來說,建立跨組織的協作還是值得的。」


Anne Barnard自貝魯特、Eric Schmitt自華盛頓報道。《紐約時報》一名員工自敘利亞拉卡對本文有報道貢獻。
翻譯:曹莉、林蒙克

Hamid Khatib/Reuters:阿勒頗省靠近梅納戈空軍基地的敘利亞自由軍戰士。反對派武裝在努力了數月之後於本周佔領了該基地

http://cn.nytimes.com/world/20130810/c10fighters/zh-hant/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埃及革命,令中国军人振奋/春秋戈


2011年2月12日 转载
     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后,把部分权力交给副总统苏莱曼,并授权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掌管国家事务,接管政权。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埃及武装部队将行使权力,以保证在局势平稳后结束紧急状态法,执行司法机构对议会选举结果的裁决,保证宪法改革和举行自由公正的总统选举。
    
     埃及持续多日的这场革命,尽管民众要求穆巴拉克下台的诉求已经实现,目前看来最大赢家还是埃及军方,军方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埃及政治舞台。革命,令人民欢欣鼓舞,也令军人振奋。倘若没有这场革命,苏莱曼就没有机会行使总统权力,埃及军方也无缘接掌国家政权。在一个专制国家,政局动荡,就是军人一展拳脚的大好机会,埃及如此,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博讯 boxun.com)

    
    六四事件,中国军队面对高层政治纷争,明显缺乏政治经验,令国家社稷和军队本身陷入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失去了一次最重要的机会。尽管直接参与六四屠杀的部分军人获得了提拔和晋升,但对整个人民解放军来说,“被党指挥”的命运和在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化。六四后,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不约而同地限制中共政治局委员中的军人数量,而在最高权力像征的政治局常委会,连一个职业军人也没有。在江胡眼里,中国军人依然只能“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大概是对所谓“党指挥枪”的最好的诠释。
    
    埃及革命以及埃及军方其间的表现,为中国军人做出了榜样,令中国军人振奋。中国一旦有事,中国军队应该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支持人民革命,反对独裁专制,为国家,为人民,也为中国军队自身建设做出贡献。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冷戰風雲啟示錄 柏林牆:歷史上一道難以抹去的丑陋傷疤

俞飛
當天晚上,民主德國政府秘密沿分界線,設置路障和鐵絲網,筑起高達3.6米的水泥牆。此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外界直呼為“柏林牆”。柏林牆,是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丑陋傷疤。肯尼迪總統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敵,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牆。”
  

    柏林牆(資料圖)


    1955年5月14日,歐洲社會主義8國在波蘭簽署《華沙條約》。同年6月4日,華沙條約組織這一軍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至此,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冷戰形式的軍事對抗正式開始

  2010年7月9日,音樂之都維也納,仙樂飄飄處處聞,一派盛世太平景象。兩架美俄飛機,神秘降落在維也納國際機場。一輛黑色面包車,不露聲色,穿梭其間。不到1小時15分鐘,兩架“鐵鳥”騰空而起,呼嘯而去。蒙在鼓裡的國際媒體,這才如夢方醒。美國以落網的10名俄羅斯間諜,換回4名本方特工。喧囂一時的俄羅斯美女間諜事件,至此畫上句號。唯獨諜影重重,叫人驚呼連連,誰說冷戰已死?

  二戰終結 冷戰登場
  曾記否?二戰甫一結束,不旋踵,兩大戰勝國美國與蘇聯,從盟友變為對手,摩拳擦掌,雄心勃勃,力圖稱霸世界。自1947年丘吉爾“鐵幕演說”開始,兩強劍指歐洲,逐鹿天下,激烈爭奪全球利益和世界影響。舉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乃至宣傳領域,遏制與反遏制的斗爭,無日無休。

  一邊廂,美國自詡為“自由世界的憲兵”,放言有朝一日,解放陷入奴役狀態的東中歐各國,將蘇維埃制度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駐蘇大使哈裡曼提醒美國總統丟掉幻想,“野蠻人”正在入侵歐羅巴。素來反共的杜魯門總統,對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不假辭色:“美蘇友好合作的基礎是互相遵守協議,決不能是單行道。”范登堡參議員指出,美國正面臨新的極權主義威脅,蘇聯已走上納粹德國的老路,姑息遷就將不可避免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8000字的凱南電報,應運而生,反蘇情緒陡然發酵,美蘇關系迅速惡化。

  1946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總統親自陪同下,前往總統故鄉密蘇裡州富爾頓,發表“和平砥柱”演說。公開抨擊蘇聯擴張政策。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此刻,高踞於世界權力頂峰的美國,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不能對蘇聯採取“綏靖政策”。他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制止蘇聯侵略。“俄國人所欽佩的莫過於實力,而他們最瞧不起的是軍事上的虛弱。”

  另一邊廂,蘇聯高舉資本主義制度掘墓人的大旗,聲稱支持世界革命與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義不容辭。斯大林強調:“誰解放領土,誰就能把自己的社會制度推行到他的軍隊所到之處,絕不可能不是這樣。”蘇聯領導人斷言:“第三次世界大戰,隻會引起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崩潰。”帝國主義准備戰爭是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蘇聯不懼怕戰爭挑舋者,並不倦地加強蘇維埃國家的國防力量,加緊准備給任何侵略者以致命的打擊。

  1947年6月,英法蘇三國外長在巴黎開會,討論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率89名經濟專家與會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很快向斯大林匯報,雙方立場差異如此之大,無法達成共識。他向媒體放話:“英法一意孤行,后果嚴重。不是歐洲的統一和重建,而是分裂成對立的兩大集團。”之后,蘇聯方面憤而退出馬歇爾計劃,轉而譴責美國通過此計劃,強化對受援國內政外交的控制,粗暴干涉他國內政。並唆使東歐國家,集體加以抵制。

  自古以來,歐洲大陸乃兵家必爭之地,誰控制了歐洲,等於掌控了大半個世界。無怪乎,兩大陣營,不惜血本,千方百計展開爭奪。冷戰期間,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國際形勢岌岌可危。
北約PK華約
  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目的在於整合成統一的西歐和美國經濟集團,為建立美歐軍事政治集團,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面對蘇聯在東歐各國,陳兵百萬,虎視眈眈,西歐各國如芒刺在背,紛紛要求美國提供核保護傘,建立集體防御體制。英法簽署《敦刻爾克條約》,西歐五國簽訂《布魯塞爾條約》后,1949年美國策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全面推行冷戰政策。

  《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規定成員國一旦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可以及時作出反應,聯合進行反擊。這與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大相徑庭。作為一個排他性的軍事組織,北約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普遍的和平與安全,而是為了對抗蘇聯。

  北約賦予自身不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動用武力的特權。美國政客滿意地表示:“北約不僅要造成實力均衡,而且要造成實力優勢。”康納利參議員一語道破天機:“《北大西洋公約》無非是門羅主義原則的必然延伸。”

  北約粉墨登場,蘇聯頓感受到嚴重威脅,立刻譴責北約富於侵略性,暴露出瘋狂的反蘇主義,踐踏此前與蘇聯簽署的多項政治協議。

  對此,美方置若罔聞,一直謀求盡快將西德拉入其中,填補歐洲中部防務缺口,利用西德推行前進戰略。1950年,美英法三國外長,宣布承認聯邦德國政府為德意志民族唯一合法政府,許諾結束對德戰爭狀態,恢復德國主權。

  聯邦德國立馬表示,同意放棄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子武器、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保証西德國防軍置於北約控制之下。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成為第15個成員國。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喜不自勝:“西方文明的壽命有了新的延長,將為它自己和全人類的利益增添力量和生氣。這也是蘇聯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外交失敗!”從此,戰敗國的聯邦德國,一躍化身為對抗蘇聯和即將成立的華約的前哨基地和橋頭堡。

  北約緊鑼密鼓,有美國強大經濟科技實力做后盾,加上西德豐沛的人力資源和軍事潛力,對蘇聯而言,真可謂是戰略夢魘。

  別無選擇!蘇聯宣布廢除蘇英、蘇法友好條約,全面加強對東中歐國家的干預。1955年5月14日,歐洲社會主義8國在波蘭舉行會議,扛起華沙條約組織大旗,與其正面對抗。《華沙條約》為蘇聯駐軍東歐各國,提供法律依據,最終淪為蘇聯干涉他國內政,推行大國霸權主義、沙文主義的工具。

  1956年6月,波蘭爆發波茲南事件,群眾示威游行,喊出口號“面包、民主、自由”、“俄國佬滾回去”,軍警鎮壓,發生流血沖突。10月,匈牙利10萬市民走上街頭,成立以納吉為首的新政府。11月蘇軍悍然入侵匈牙利,世界輿論嘩然。更令蘇聯方面名聲掃地的是,社會主義陣營中最為富裕的東德,1948年到1960年,五分之一的人口,不下250萬人逃亡西德。
地球上最丑陋的建筑———柏林牆
  1961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警告西方:“誰如果破壞和平,或者越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邊境,誰就得自己承擔這種行為的全部后果。”新上任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不甘示弱,強調柏林已成為“西方勇氣和意志的試金石”,不能也絕不允許蘇聯通過武力為所欲為。

  斯時,民主德國民眾,大批涌向西柏林,局勢愈發緊張。8月13日,華約締約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指責西方制造緊張局勢,建議東德當局立即堵塞西柏林邊界(西柏林全境皆由東德領土包圍,是孤立在其他國家境內的飛地)。

  當天晚上,民主德國政府秘密沿分界線,設置路障和鐵絲網,筑起高達3.6米的水泥牆。此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外界直呼為“柏林牆”。柏林牆,是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丑陋傷疤。肯尼迪總統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敵,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牆。”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批又一批東德人千方百計爭相穿越柏林牆。13日上午,東德一名技工跨過鐵絲網,投奔西柏林。

  那一天,不少西柏林人來到牆邊,向牆那頭的同胞,奮力扔出自己的通行証。下午一位青年百米賽跑,沖向鐵絲網,警察開槍,刺刀戳入膝蓋。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圍觀的西柏林人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東德警察誤以為進入西柏林,悻悻然退卻。青年使盡渾身力氣,終於爬到西柏林。

  1963年,肯尼迪總統來到西柏林,發表《我是一個柏林人》的演說,為逃往西方的東德人加油打氣。

  一些邊境附近的東德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自制潛水艇、熱氣球等多種方式,翻越柏林牆。據不完全統計,有5043人成功,3221人失敗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諜影重重

  東德領導人決定扳回一城,給點顏色讓西德瞧瞧。正好東德安全部門,早在1955年起,就派出不下8000名間諜,混入聯邦德國。任務明確,打入西德政治、經濟、軍事乃至科技部門,一步步爬上高級職位。

  紀堯姆正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1956年,他同妻子偽裝成“難民”,逃亡西柏林。輾轉來到法蘭克福,申請加入社會民主黨。兢兢業業的他,不負眾望,被人稱為“社會民主黨人的楷模”,一路青雲直上。出任法蘭克福社會民主黨書記,與妻子聯手,將掌握的情報,源源不斷傳回東德。

  1969年,西德社會民主黨贏得大選,勃蘭特當選總理。謙遜與勤快的紀堯姆,雀屏中選,成為總理的政治助理。就這樣,他在社會民主黨和總理府中,長袖善舞,呼風喚雨。滲透到聯邦德國神經中樞的他,不失時機地將大批機密文件擺上東德領導人的案頭。

  1974年,這一對夫妻的命運開始轉折。感覺自己身份已暴露的紀堯姆夫婦,著手准備逃往東柏林。4月2日,西德反間諜人員沖入二人住所,加以逮捕。冷靜沉著的紀堯姆吐出名言:“我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軍的上尉,請你們尊重我的尊嚴。”

  消息傳開,掀起德國政壇滔天巨浪,勃蘭特總理被迫辭職。法院以間諜罪,分別判處紀堯姆夫婦有期徒刑13年和8年。

  18年的間諜生涯,告一段落。但紀堯姆,作為20世紀最為顯赫的間諜,似無爭議。蓋世天才,令反間諜部門嘆為觀止,東德國家安全部則一直引以為榮。1981年,紀堯姆夫婦,通過交換回到東德,隱居在東柏林附近一棟民宅中。倒是風水輪流轉,1990年,東西德統一,冷戰宣告結束。
冷戰成為歷史
  1987年6月,美國總統裡根在西柏林勃蘭登堡門,發表“推倒這座牆”的著名演講,公開呼吁蘇聯領導人拆掉柏林牆。他稱蘇聯為“邪惡帝國”,力主啟動“星球大戰”。此前,蘇聯屋漏偏逢連夜雨,陷入阿富汗戰爭不能自拔。3年當中,3位蘇聯最高領導人先后辭世。

  政治危機深重的蘇聯,迎來年輕的新政治領袖。上台伊始的戈爾巴喬夫,倡導新思維,令人耳目一新。但改革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偏偏引發一場始料未及,埋沒自己的政治大雪崩。

  1989年,風從西方來,東歐劇變爆發:羅馬尼亞用了10個小時,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東德10個星期,匈牙利10個月,而波蘭則是10年。柏林牆倒塌(1989年)后的次年,東西德實現統一。1991年,曾經強大的蘇聯,一夕之間變色,黯然退出歷史舞台。

  從1946到1991年,這45年冷戰的風風雨雨,彈指一揮間,教人唏噓不已。一個龐大的國家,不是敗於武力,不是敗於間諜,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只是冷戰雖成歷史陳跡,冷戰思維卻從未在地球上真正消失。獨不見,籠罩在世人頭上的戰爭陰雲,是否又以反恐戰爭旗號,重出江湖。

  漫步柏林街頭,那堵阻隔東德與西德民眾的柏林牆,早已拆除。兩德統一,也早過了20個年頭,可嘆橫亙在德東與德西人之間的那堵心牆,卻越壘越高。心結何時解?看那柏林蒼穹下,聞名於世的菩提樹下大街,綠葉婆娑,迎風起舞,離恨無限,訴說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