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阵亡将士家属被骇 英军人协会震怒

 

记者黄捷瑄台湾编译)英国皇家退伍军人协会(RBL)知悉《世界新闻报》窃听阵亡家属的私人讯息后,已表示终止与该媒体的合作。

《每日电讯》报导,在私家侦探穆尔凯尔的资料中发现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中阵亡将士家属的电话号码。警方尚未与这些家属联系,不过有些家属表示,报纸曾与他们联系,表示他们可能是窃听案的受害者

据BBC报导,协会与《世界新闻报》合作推动议题,且在《太阳报》网路版的“军事频道”推广给军人的福利政策。协会对于被卷入窃听丑闻表示“震惊”。国防部参谋总长李查兹表示,消息“骇人”且“肮脏”。

协会发言人表示,如果我们还有良知的话,就不会与《世界新闻报》为伍。他们
被控在军人家属最不幸的时刻猎取新闻。协会表明,若查证属实,将终止与新闻国际公司(《世界新闻报》母公司)在《太阳报》、《泰晤士报》 、“NoW”等报纸的合作关系。

英国媒体《世界新闻报》雇用私家侦探,以骇客手法窃听私人通讯,已知的受害者有皇室、政治人物、明星,及77爆炸罹难者家属、少女绑架案、失踪案的家属。

2002年,被绑架的13 岁女生米莉.道勒语音信箱被入侵。骇客由于容量已满,删除部份留言,导致警方以为其实已被撕票的道勒还活着,误导警方搜证及办案,窃听行为引发公愤,受害者陆续出面。

新闻国际公司老板梅铎在窃听丑闻揭露后,表示旗下记者的手段“令人难以接受,非常遗憾”。新闻国际将配合警方调查。此外,英国首相卡麦隆6日同意在警方调查结束后,对《世界新闻报》窃听案展开公开调查,赋予法官取证和盘问证人的权利。调查将包括警方的办案程序。

丑闻案爆发后,福特、通用、三菱、英国Co-Operative Group超市等越来越厂商暂停在《世界新闻报》的广告。此外,梅铎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的计划亦受阻。英国文化大臣韩特近日收到10万件有关收购案的意见书,韩特决定延后裁决。

大纪元 - 阵亡将士家属被骇 英军人协会震怒

阵亡将士纪念日纪念为自由而牺牲的军人

 

市长彭博和多位市议员在游行中。( 摄影 ﹕杜国辉/ 大纪元) 

阵亡将士纪念日纪念为自由而牺牲的军人

 

【2011年05月31日讯】(记者杜国辉纽约报导)皇后区最大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游行:第82届小颈-道格拉斯顿阵亡将士纪念日游行(The Little Neck-Douglaston Memorial Day Parade)5月30日下午在北方大道上如期举行,有近300个团体参加,纽约州长库默(Andrew Cuomo)、联邦参议员舒默(Charles Schumer)等人也走在游行队伍中,纽约市长彭博和皇后区区长马歇尔(Helen Marshall)被任命为荣誉大监礼官。 参加者表示,游行是为了要牢记那些为了自由而牺牲的人们。
纽约州长库默在游行结束后表示,这是个美丽的周末,人们享受着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和美食,但是人们应该记住那些为了保卫这个国家和自由而献出生命的军人,以及那些为了这个目的而正在服役的军人们,这就是这个纪念日的全部。他认为,由于在阿富汗等地战事中牺牲了一些军人,人们今年对“我们在战争期间”这个问题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纽约州众议员孟昭文表示很高兴参加这个皇后区最大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游行,她觉得纽约华人应该感激那些为了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而战斗的军人们。
1966年至1970年(越战期间)在陆军服役的艾特礼奇(Richard Attridge)先生表示,他比较幸运,他一起长大后来当兵的朋友都回来了,但是也有许多人的某些朋友没能回来,纪念日的核心就是让人们牢记那些没能回家的军人。
参加游行的法朗西斯‧路易斯高中的中学预备役队伍是最吸引人的队伍之一,该队伍成员之一的华裔女孩Demi Guo表示,她知道,阵亡将士纪念日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这个国家的自由和民主而牺牲了的军人们,能参加这个游行感到很自豪,如果将来可能,她会继续在大学参加预备役,而她的父母也很赞同她的想法。
市长彭博则在游行前一天(5月29日)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上表示,保卫自由并不仅仅需要士兵,还需要每一个人:“我们必须牢记,不仅仅是我们的军队,而是我们全部的人民,需要站出来保卫被威胁的和被拒绝的自由。”

大纪元 - 阵亡将士纪念日纪念为自由而牺牲的军人

阵亡将士纪念假 老美乐出游

 

中央社记者颜伶如波特兰25日专电 5月最后1个周一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个长周末向来是老美阖家出门旅游的热门时间点,今年估计有3480万美国民众出游。

美国汽车协会(AAA)最新报告指出,尽管油价上涨,今年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长周末假期,选择出游的美国民众人数,将会比去年略高。

协会估计,今年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长周末假期,约有3480万美国民众会出游至少50哩(约80公里),其中约88%,也就是大约3070万民众会自行开车出游。

调查统计发现,受到油价上涨的影响,今年许多民众将选择离家比较近的旅游地点。

油价不断上涨,对低收入家庭开销造成不小的负担。美国汽车协会估计,家庭年收入不到5万美元的民众,在今年阵亡将士纪念日长周末出游人数当中,大约只占1/4,比去年的大约1/3比例减少许多。

阵亡将士纪念假 老美乐出游

「如沒有潘恩,自由的美國將難以想像」——台灣版《常識》譯本「序」

 

曹長青

每次從美國來到台灣,都能感受到這個國家朝氣蓬勃向前邁進的足音。而每次觀察台灣走向國家正常化的艱難和努力,都讓人想到二百多年前的美國獨立之路。雖然時空不同,但美、台是同樣目標,走著相同的道路。
回顧美國的獨立之路,比今天台灣的奮鬥更艱難。在內部,由各種移民組成的最初十三州, 英國移民佔四分之三。他們在血緣、情感上自視「美洲英國人」,缺乏獨立意識;在外部,有大英帝國的軍事鎮壓。但最後美國人成功了。這其中因素很多,但從個體來說,有三個人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一是《獨立宣言》作者,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佛遜。他在《獨立宣言》中提出人生來有「三大權利」﹕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政府的建立是要保護這三種個人權利。一旦政府成為個體追求這三個自由的障礙,那麼人民就有權利起來改變、或者拋棄這個政府。這個宣言奠定了美國獨立和自由的理論基礎。
另一位是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這位當時獨立軍統帥,身先士卒,率領美國人和英軍作戰。撰寫這段歷史的暢銷書《一七七六》作者、美國歷史學名家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說,對美國獨立的貢獻,華盛頓超過傑佛遜,因他直接領導了獨立戰爭,並在最艱難之際,獨撐局面,獨立做出重大決定。
第三個對美國贏得獨立戰爭的最重要貢獻者,是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縱觀美國獨立的歷史,如果說傑佛遜奠定了獨立的理論,華盛頓指揮了獨立之戰,潘恩則是用文字的號角,吹出了獨立戰爭的士氣和激情。三個人像「三角架」,為美國撐出了一個偉大、自由、獨立的天空!
但是和傑佛遜、華盛頓不同的是,潘恩不是美國人,而是一個英國人。本書《常識》是潘恩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所寫的最重要文獻,這位英國人為美國的獨立,以至整個人類邁向自由的歷史,做出了極為特殊的貢獻;其獨特之處,起碼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潘恩有「權利高於國家、是非大於族群」的人權觀。
他完全超越「大英國情結」,視美國人民獨立的「權利」高於他作為英國人和英國的共同「國族」利益。他在《獨立宣言》發表近兩年前才來到北美,然後迅速發表了鮮明而堅定地支持美國獨立的《常識》。他提出,美國獨立是天賦人權,在北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建議美國制定一部自己的憲法;他說,「從廣義上來說,美國人為之奮鬥的目標,是整個人類的奮鬥目標。」這個宣稱至今仍激勵著美國人領導全球在通往自由、保護個體權利的道路上跋涉。
傑佛遜、華盛頓作為先賢,受到美國人的愛戴。但從族群角度來說,他們是為本國人爭自由。像後來的知名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也是為自己所屬的非洲裔族群爭權利;再比如印度的甘地,也是爭取自己的國家獨立。這些人都為本種族,當然也是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能超越本國、本族群的範疇而爭取更高的人權價值則更難能可貴。當時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的知識分子,都和今天台海兩岸知識分子的情形沒有多大差別,都是對大英帝國的忠誠超過對人權價值的追求;而且知識分子的「國族情結」、「民族主義」都遠比普通民眾更強烈。
超越「民族、國家」的艱難還在於,他們不僅會被本族裔知識份子的責難、謾罵,攻擊,甚至遭到本國政府的迫害,要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像潘恩的書就被英國政府禁止,他本人在美國獨立十年之後,回到英國,希望為英國做出自己的貢獻,但卻一度要被英國政府逮捕;而且英國還曾通過議案,永遠拒絕他回國。但潘恩完全不考慮這些,他像被世界最多作家推崇的《唐.吉柯德》中的主角一樣,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堅信、並親身實踐「權利高於國界」的人權價值。這使他成為人類二千年歷史以來罕見的先行者之一。
第二,潘恩對美國必須獨立的認知,比美國人更清晰,立場更堅定。
當時在美國內部,也存在激烈的統、獨之爭。那些「大英帝國」的維護者,主張尊崇英國的國家體制,保持現狀;而即使那些認為美國應獨立者,也恐懼大英帝國的軍事力量,而不敢支持「美獨」。
在這種背景下,潘恩寫出《常識》這本書,清晰、堅定地指出﹕美國從英國「獨立」出來,是基於一種簡單的事實和「常識」——北美人民沒有必要繼續接受君主政權統治,解決英美危機的最佳途徑是美國獨立。他說,美國獨立是「遲早要發生的必然趨勢」。他呼籲人們與英國決裂,拿起武器反抗,獨立建國,把「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國家留給後代」。連「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名字,也是潘恩最早喊出來的,因而他被稱為「獨立戰爭的號手」。
在《常識》中,潘恩歷數英國對其北美殖民地的霸道和欺壓。他說,如果說英國是我們的母國,那英國對北美人民的欺辱,就是最令人感到羞恥的事,因為「老虎都不食其子」,「野蠻人也不殺其家屬」。因此 我們承認自己是英國人後裔又有什麼意義? 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不再遭暴力侵害,我們必須反抗,以獲得獨立。他說,不許美國獨立,就如同一個孩子是吃奶長大的,所以他永遠不該吃肉一樣論證荒唐。他預測說,美國之興起,是整個人類的一項極為偉大的策略使然。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符合北美大陸人民的利益。
針對那些主張和英國「和解」的妥協派,潘恩堅定地指出﹕英國既然是我們的公開敵人,那麼我們就應該切斷和它的關係。他批評「和解說」滑稽可笑;甚至批評那些主張「和解者」是「有私心偏見;腦筋遲鈍,無遠見;不願瞭解真相;過於重視歐洲光明面;判斷失當,會給北美帶來更多災難的人」。
《常識》當時也曾被許多忠於英國的保皇派作家所攻擊,但比較著名的,都是用筆名來抨擊潘恩,說明他們自己都底氣不足。
當時亞當斯、富蘭克林,甚至開始時連華盛頓等美國開國元勛,都對美國到底該不該獨立、脫離英國後是否應建立一個和英國君主立憲制完全不同的政體而心存疑惑。當時只有潘恩一個人鮮明、堅定、強烈地指出,「只有公開地、斷然地宣佈獨立,才能很快解決我們的問題。」他甚至說,「如果殖民地人民在目前的鬥爭中都抱著這種膽怯的思想,後代的子孫一定會以厭惡的心情來想起他們祖先的名字。」
相信自然神的潘恩,甚至從上帝的角度來論述美國獨立的權利。他說,全能的上帝既然把英國安排在遠離北美大陸之處,也是強有力的證明,英國不應有對北美的統治權,這是天意!
潘恩在《常識》中告誡和鼓勵美國人說,「那些想收獲自由所帶來的美好的人,必須像真正的人那樣,要承受支撐自由價值的艱辛。」他說,「我們的偉大力量,來自北美人民的團結一致,而不取決於人數的多寡。」
第三,《常識》產生了巨大作用。
潘恩把古典自由主義的天賦人權思想,用一種常識化、口語化、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表述,因而很容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當時美國才三百萬人口,《常識》在三個月內就賣出十萬冊,最後銷售了約五十到六十萬冊(等於當時每五、六個美國人就有一本),是當時僅次於《聖經》、影響力最大、傳播範圍最廣的一本書。對於《常識》為何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潘恩說,「我所提供的只是簡單的事實、淺白的論點和基本常識。」他的文字非常淺顯、清晰,他表示就是要寫給普通人看。但這本寫給普通人看的書,卻贏得了美國前三位總統華盛頓、亞當斯和傑佛遜等建國之父們的高度讚賞。
美國獨立之路,走得非常艱難。因當時美國沒有任何正規軍隊,而面對的是幾乎征服了世界的大英帝國。當時美英的軍事差距,比今天台海兩岸大很多。華盛頓招募的獨立軍從沒打過仗,更無軍事訓練,用華盛頓的話說,「營地上全是武裝起來的老百姓,而不像是一支軍隊。」所以戰爭之初,華盛頓的獨立軍一敗再敗。最少時,華盛頓手下只剩三千軍隊,而英國僅從德國招募的雇傭軍就有一萬七千,正規軍超過三萬。
在此關鍵時刻,潘恩不僅參加了獨立軍,和美國人並肩作戰,而且在戰地上寫出了振奮北美人民精神的《北美危機》等十三種小冊子。這些充滿激情、膽識、洋溢著必勝精神的戰鬥檄文,極大地鼓舞了爭取獨立和自由的美國人。潘恩呼籲,「這是考驗一個人靈魂的時刻,那些堅守的勇士,應得到人們的愛和感激。」
獨立軍統帥華盛頓曾親自向士氣低落的軍隊宣讀《北美危機》以振奮人心。華盛頓在日記中寫道﹕「那成千上萬還沒有出生的美國人的命運,在上帝之下,就取決於這支軍隊的勇氣和行動。」英國甚至有家報紙說,「在一小時前還是一個堅決反對獨立思想的人,讀了潘恩的書之後,也瞬間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常識》所表達的清晰而堅定的立場,不僅強化了無數普通美國人走向獨立的信念,連美國的建國之父華盛頓,也是被潘恩的《常識》說服和打動,而完全放棄了對英國的幻想。他給朋友寫信說,「我們必須和英國政權一刀兩斷」。
因而美國第二位總統亞當斯說,「如果沒有《常識》作者這隻筆,華盛頓所舉起的劍,將是徒然無功。……歷史將會把美國的革命歸功於托馬斯.潘恩。」當時率軍助美的法國將領拉法耶特(Marquis de Lafayette)甚至說:「如果沒有托馬斯.潘恩,自由的美國將難以想像。」
第四,哺育人類自由思想的經典。
回顧人類的自由思想史,人們自然想到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等經典之作。但這些宣言,都從潘恩的《常識》那裡獲得了思想營養。
《獨立宣言》甚至可視為《常識》的「姊妹篇」,因為在《常識》發表半年之後,傑佛遜起草了《獨立宣言》。這個作為美國立國之本的重要文件,就參考了《常識》(還有英國古典自由主義鼻祖洛克)所提出的基本人權價值;而且在形式上,《獨立宣言》也基本是《常識》的模式﹕先提出天賦人權的理論,然後歷數大英帝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欺辱,最後宣佈,獨立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傑佛遜曾表示,他對曾引用《常識》而感到驕傲。
疾呼美國必須獨立的潘恩,並不是把獨立看作終極價值;他更看重的是美國獨立之後,要建立一個和英國的君主制、法國的貴族統治等完全不同的民主共和制度。他追求的是一個能為全人類樹立樣板的偉大政治體制。他說,「如果美國的獨立不能伴隨一場對政府的原則和實踐的革命,而只是從英國獨立出來,那就太渺小了。」他強調美國要通過「新憲章」,成為一個既無任何國王和世襲,也沒有貴族和權貴,真正法治的平等社會。他響亮地喊出「讓我們為憲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從而把「建國」和「共和」聯到一起,把美國獨立提升到建立全人類全新政治制度的高度。這是潘恩支持美國獨立的初衷和理想。後來二百多年來美國走的道路,正是在潘恩等鋪設的基石上,或者說是他的夢想成真!
因此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悉尼.胡克(Sidney Hook)為《常識》再版所寫的序中指出,「潘恩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這場美國革命,並不是作為一個美國人,局限在為美國的利益,而是作為一個自由人,一個世界公民,他堅信,他為美國所做的努力,就在為英國、法國以及所有被奴役的地方爭自由的努力。」
後來潘恩所以支持法國大革命,是他堅信這是「美國原則移植到歐洲的第一批豐碩成果」。因此當他到巴黎參與起草法國《人權宣言》時,就毫不遲疑地把美國的原則,包括天賦人權、經濟自由、財產權不受限制等思想,寫入法國的人權文件,強調法蘭西應該走「共和主義」的道路;同時反對處決路易十六國王。因此激進的羅伯斯庇爾把他投入監獄,差點上了斷頭台。他後來對法國大革命走向極端而深感失望,更不滿拿破侖的帝國,因而返回美國。
潘恩的小政府,邦(州)權至上等自治思想也影響深遠。他當時就指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政府本身不擁有權利,只負有義務。」並認知到,限制政府權力的必要性;人有天生缺陷,只能相信制度,「只有制度才能彌補人們德性方面的天生缺陷。」甚至在《常識》中開篇就斷言﹕「政府即使在它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件必要的惡,而在其最壞時,就成了不可容忍的邪惡。」這些原則,都體現古典自由主義,也就是今天的保守主義的精神,並至今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指南和方向。
第五,始終堅持理念,發出獨立的聲音。
潘恩對美國獨立的毫無保留的支持,完全是出於追求天賦人權的理念,而不是任何私利。《常識》當年的銷量,等於今天在美國賣出六千萬冊,在台灣賣出四百萬冊,但潘恩卻把版權捐給了美國,不僅沒有獲得分文利益,而且自己負擔了第一版的印刷費。在美國獨立九年之後,他生活拮據,相當困窘時,美國政府只是給了他一次性三千美元的補助金,以表彰他對美國獨立運動的卓越貢獻;並授予他「美國公民」。
在《常識》中他說,「我不是出於驕傲、黨派或怨恨等動機,來支持美國獨立;我的良知十分清楚且絕對相信,這種做法真正符合北美大陸的利益。」「我一向堅信,美國的獨立遲早會實現。根據目前形勢發展趨勢,獨立將指日可待。」
在晚年他因寫出《理性時代》等書,反對任何形式的教會,認為信仰只是個人和上帝的關係,遭到基督徒社會的美國民眾反感。當時美國三百萬人口,99.8%是基督徒。華盛頓領導的獨立軍,除一名上校外(當時還沒有什麼將軍,較大的官就是上校),其他上校都是教會的牧師。
在這樣一種非常濃厚的宗教背景下,潘恩竟敢於發表《理性時代》一書,強調人的理性的重要性,批評基督教義對獨立思考的壓制,對社會發展的阻礙。結果引起教會強烈反彈,指責潘恩是「無神論者」。他還曾發表公開信批評指責華盛頓。即使在今天的美國,「無神論者」也會被教會視為近乎「野蠻人」。而在當時的美國,敢於挑戰被視為立國之本的基督教,以及被尊為建國之父的華盛頓,就完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遭致美國人的反感、厭惡甚至痛恨。當時潘恩在美國的地位從「號手」變成「眾矢之的」。
在聲望一落千丈、處境十分艱難時,潘恩也從未動搖對獨立而自由的美國的熱愛,更沒有對自己支持「美獨」而有絲毫的後悔,他對美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政府應選自人民,由人民管理,尊重人民的利益。我來美洲是因為對我來說,美洲代表著未來,象徵著,至少我認為,可能象徵著有良知的人心底的追求。」
他熱愛這個充滿朝氣的年輕國家,晚年在第三任美國總統傑佛遜的幫助下回到美國。即使上流社會有人譏笑他,升起像一支火箭,墜落如同一根拐杖,他也不為所動。 當他身體衰弱,經濟拮據,孤獨一人,甚至周圍充滿敵意的情況下,仍棲居在紐約的農莊,直到最後的時刻。
潘恩始終沒有妥協,堅持發出獨立思考的聲音,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勇氣,以及不靠群體壯膽的強大心靈。哲學家胡克曾說,「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人像潘恩那樣,在他第二次來到美國的時候,遭到他的前戰友們那麼嚴重的、不可原諒的、不存感激之心的不公平對待。」
今天,《常識》已成為人類思想史的經典著作,它對美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2003年美國最大連鎖書商「邦諾書店」統計出的影響美國歷史的二十本書中,《常識》位居榜首。
《常識》問世二百年之後,才有了中譯本。這是台灣第一次有繁體字譯本。譯者陳水源先生的努力,給更多台灣的讀者帶來一個重新認識「獨立價值」的「常識世界」。對於這個「常識」的實現,潘恩在《北美危機》中斬釘截鐵地預言﹕「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屈不撓,我們就有希望得到光榮的結果。」
——原載《開放》2007年10月號
2007-10-05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Caochangqing.com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白崇禧选择中华民国 大陆民众热议称赞

 

1952年11月19日,胡适(中)自美返台,受到白崇禧(左一)、何应钦(右一)等人的热烈欢迎。早在1930年代,白崇禧致力建设广西,使得广西由一个贫穷落后省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三民主义模范省”,受到胡适等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网络图片)

白崇禧选择中华民国 大陆民众热议称赞

【2012年05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著名作家、北伐抗战名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近期在两岸三地同时出版《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掀起民国史的讨论热潮。大陆民众对白崇禧将军表示崇敬,缅怀他的辉煌文治武功,并认为白将军拒绝信仰共产主义非常英明正确,不愧是诸葛孔明。

北伐抗战剿共 毕生捍卫中华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桂林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一级上将,现代杰出军事战略家,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

白崇禧将军胆识超人,用兵机巧百变,谋略深远 ,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在国军中享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 、“近代第一龙韬虎略将军” 、“常胜将军”等美誉,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公认,甚至侵华日军也尊称他为“战神”。


1928年8月1日,北伐国军参谋总长、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游北平故宫,忽见宫里居然有座“崇禧门”,在门前留影。(网络图片)

白崇禧一生参与了中华民国的兴衰,他本人就是民国史的一部分。他戎马大半生,文治武功,极尽辉煌。18岁以学生军敢死队赴武汉参加辛亥革命,成为缔造中华民国的一份子。从此南征北伐,重大战争无不参与。

北伐期间,白崇禧被蒋中正总司令亲选诚邀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任前敌总指挥,从广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关,被誉为“指挥能事回天地”,“完成北伐第一人”。


1938年台儿庄抗日大捷后,白崇禧登上“中国Life(生活)杂志”《良友》画报5月号封面人物,成为史上第一位登上该画报封面的中国军人。(记者吴涔溪翻摄)

抗战期间,白崇禧在全中国率先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方针,成为国策和抗战最高战略,蒋中正明示白崇禧为其接班人。他参与或指挥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桂柳战役。在日本人的战史中,昆仑关战役和桂林保卫战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两次认为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这两次战役的总指挥官都是白崇禧。


在台北新书发表会上,台湾名作家齐邦媛教授赞扬白崇禧将军是中国人最有骨气、最飞扬的身影。主持人杨照强调:「不要假装我们很了解民国,对民国我们有太多值得去学习和认识。」(摄影:吴涔溪/大纪元)


北伐国军参谋总长、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前立者)率领国军乘铁甲车由唐山总部出兵攻打滦州,这是北伐最后一役。(网络图片)


1944年,日军逼近贵州独山,重庆受到威胁,有迁都西北之议。白崇禧随蒋中正、宋美龄前往陕西临潼视察。(网络图片)


1946年5月,国防部长白崇禧督战指挥国军在东北四平大败林彪共军,此后,国共双方军事惊天大逆转。图为白崇禧上将在东北督战指导国军。(网络图片)

国共内战期间,白崇禧督战国军在东北四平大败并几乎彻底歼灭林彪共军;在大别山将刘邓共军由12万人剿为7万人,且蕺重尽失。1949年,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坚拒毛泽东50万兵权的高价诱降,在湖南青树坪再败林彪共军,与百万林彪共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坚定信仰中华民国 去台湾求仁得仁

1949年年底,白崇禧毅然舍弃个人恩怨,与蒋中正再度“共赴国难”,于12月30日飞赴当时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台湾,与中华民国共存亡。

白先勇表示,父亲白崇禧一生都在为中华民国打仗,都在保卫民国。“他非常爱国,他以国家为前提,有时候他能为这个事情得罪蒋介石。”他非常敬佩父亲从一而终,对民国的坚定信仰。“父亲选择的是民国,到台湾去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白先勇表示父亲白崇禧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看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大陆沦陷,在台湾一直到去世前,仍然不忘光复中华河山。

194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派遣多位密使,追到鄂、湘、粤、桂等地,多次企图策反白崇禧投共,毛泽东甚至表示:“只要白健生愿意倒戈起义,一切好商量,此公好带兵,如愿起义,可继续带兵,建国后可让他带五十万国防军!” 遭到白将军“自古汉贼不两立”的坚拒后,中共便对白崇禧进行多方诋毁污衊。毛泽东称白崇禧“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政治上无远见”。而周恩来在1965年迎接李宗仁从美国回北京时,又再次诋毁白崇禧说“白颇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无远见。”

而大陆网友纷纷表示表示对白将军的崇敬,缅怀他的文治武功,并认为白将军拒绝信仰共产主义非常英明正确,不愧是诸葛孔明。

大陆网友:仰望星空

网友 自由的心灵:单看“仰不愧天”四字,足见白公对国家对民族的铁血丹心。试问GCPATTY(中共)有几个人敢用这四个字?

上海市网友 风中奇缘 :真是明白人,所以没有信仰这个狗屁(共产)主义。

南宁市网友 南宁大山子 :白公号称小诸葛。当然不是浪得虚名!

网友 沙痕:人家好歹是善终,信仰了共产,下场只会比彭德怀、林彪、贺龙惨。

网友 风若吴影 :的确是真正的大将。

网友 随风:向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白崇禧将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南宁市 尊龙 :是在大陆肯定逃不过文革!

网友 访客:拒绝50万的军权诱降,比汉朝多多益善的韩信有定力;比同时代彭大将军幸运,没有被无赖小将打残废;比两把菜刀的军阀贺龙善终,没有困于囚室乞一片馒头而不得;比棋逢对手的林副统帅圆满,没有陨落大漠的仓惶。白健生维护国家民族,永作自由人。念兹在兹的仍是反攻复国的大业,这个大业应写作反共,这是健生的真实立场,始终未改。“崇禧清真寺”一座前刻“忠肝义胆”、后书“仰不愧天”。

乌鲁木齐市网友 虎行 :从一而终,愧不直臣。民国英雄!

黄冈市网友 潇洒自由 :现代史毕竟要还原真相,对中华民族有功的人最终是不会被埋没歪曲的!

信阳市网友 冥花生 :…… 光看现实和法律就知道内战正义的是哪一方。

中外瞩目的“广西模范省”

白崇禧将军不仅在北伐、抗战、剿共期间为中华民国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治理广西也成效卓著,深受中外瞩目和赞誉。

自30年代初期,至1937年抗战前夕,李宗仁长期驻广州,白崇禧则主持广西军政。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白崇禧励精图治,使得广西由一个贫穷落后省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三民主义模范省”,受到胡适等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九一八事变之后,白崇禧意识到中日之战不可避免,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采取“三自”(自卫、自治、自给)、“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方面的建设。在政治上,从省以至乡村推行政、军、学的“三位一体”制,使各项政令的贯彻执行直接通达村甲阶层。在军事上,除加强正规军外,还大搞民团建设,实行所谓“全省皆兵”。 在经济上,农业、工业、矿业、交通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文教事业的进步也比较明显。特别是白崇禧率领军政干部从广西的实际出发,推行以“救亡”、“救贫”、“救愚”为目的,各种类型的国民教育,尤具特色,取得了广西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当年广西这种“斯巴达式”的民团精神,由其团歌可见一斑:

谁能捍卫我国家,惟我广西民团!
谁能复兴我国家,惟我广西民团!
我们有强壮的身体,我们有热烈的肝胆。
我们要保护民族四万万,我们要巩固国防守边关。

我们不曾咬文嚼字,我们只会流血流汗。
我们不会哀求讨好,我们只会苦干硬干。
流血流汗才是英雄,苦干硬干才是好汉!
快奋起,同志们莫长吁短叹,救亡救难,任重如山。
快努力,同志们,莫偷闲苟安,强国强种,惟我民团!

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领袖胡适曾亲自考察广西建设,看到广西上下一心,朝气蓬勃,广西青年,士气高昂,致力于抗日救国。他表示“我们真不胜感叹,国家民族争生存的一线希望是在这一辈武化青年的身上了。”


1937年,淞沪会战战场,铁血桂军向日军冲锋反击。(网络图片)

由于广西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英勇抗击日寇侵略,日军从1939年开始进攻广西,几乎没能在广西任何一个城市和村庄占领超过3个月。广西某地一个不足100户人家,每三家人合资卖一支火枪,也干掉几个日本兵。宾阳几个年轻人,把日本一个骑兵小队的战马全部偷光。全洲的一个村庄,全村几千人用火统和农具,夜晚偷袭日军,也能夺取一挺重机枪并消灭十个日本兵。

国民政府1945年统计,抗战期间,广西出兵100万,人数在全中国排第二,按人口比例排第一。 广西征募士兵及劳工450万,占全省1200万人之近40%,为全国之最。

北伐期间,在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的指挥下,李宗仁第七军在江西大败北洋军阀孙传芳,获得北伐首场大捷,被誉为“钢军”。内战期间,白崇禧统帅铁血桂军于1948年在大别山将刘邓共军由12万人剿为7万人,且蕺重尽失。1949年在湖南青树坪再败林彪共军,毛泽东震怒。最后,白崇禧率铁血桂军与百万林彪共军战至最后一兵一足,“钢七军”军长李本一中将战败被俘,宁死不屈,为三民主义信仰和中华民国英勇就义。

早有不少大陆网友表示,中共一直不敢宣传白崇禧治下的“广西模范省”,是因为民众会对比今昔,发现共产党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大陆网友独孤有败表示,“北伐结束之后,白崇禧治理广西颇有成效,被称为‘新斯巴达’。胡适曾经到访广西,对当地大加称赞。最近史学界重新开始讨论对‘军阀’的认识,有声音认为当时的广西、山西,都是地方自治做得比较好的,甚至也许是联邦制的某种可能。”

网友诗小俊说:“ 广西如果还有李宗仁、白崇禧、黄绍宏在的话,绝对不会比广东差,广西被限制了,中国欠了很多广西。 广西人民再次奋斗吧。请相信你们自己 ,广西不缺人才 。”

鄂州市网友 梅园飞鹤表示“ 希望看到更多的人站出来还原中国的历史原貌”。

(白崇禧将军和国军保家卫国相关视频回顾如下:)

(视频:《父亲与民国》台北发布会现场播放白崇禧记录片,1966年,蒋中正总统率领众官员第一个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国葬;1947年,国防部长白崇禧莅台视察国军和处理二二八事件;1944年,白母马太夫人90岁大寿,蒋委员长特派参谋总长何应钦代表他本人为白母祝寿,白崇禧将军全家与5万多军民以及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等将领参加祝寿。)

(视频:白先勇:父亲白崇禧一生道出民国史
白先勇说:《民国与父亲——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这本书给大陆读者很大的震憾和教育,他们从前所读到的历史教科书,跟这本书很不一样。这本书不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照片,照片是不能作假的,是历史铁证。)

(视频:1945年10月10日,日军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北平十万余民众和美、英、苏、法等国代表观礼。)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历时14年的中国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中华战神白崇禧 —— 青天白日旗飞扬 永恒不灭英雄的光芒)

(视频:战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华 梅花千古颂)


(点击观看历史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23) 白崇禧论克敌制胜 获蒋中正采纳 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大捷


(点击观看历史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14)—— 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 蒋中正亲临视察 白崇禧助李宗仁获大捷

(视频:抗日卫国 中华战神白崇禧——碧血黄花岗 万世流芳颂)

大纪元 - 白崇禧选择中华民国 大陆民众热议称赞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The Turner Diaries

 

特纳日记
简介

他们带走了你的权利时,你会做什么?

厄尔 · 特纳和他的同伴爱国者面对的问题,美国政府禁止私人拥有枪支和阶段质量要舍业主怀疑电枪枪突袭时不得不地下。

讨厌的平等警方开始追捕,但爱国者打回去的破坏和暗杀活动。全力种族战争会发生斗争加剧。特纳和他的战友受罪,但其独创性和气魄在拟订和执行的游击战争的新方法会导致灾难性的强度和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警告 !

联邦调查局已标明特纳日记 《 圣经右的种族主义者",但根据美国宪法的至少,你有一个自由购买和读这本书那里权。任何人发现分发特纳日记在英国 (和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 将会被捕、 被控和最有可能面对犹太人制定 '种族关系 ' 下的冗长徒刑和 ' 公共秩序' 行为: 我们作为白人拒绝批评国家强制执行的种族混合、 multi-racialism、 甚至入境权的暴君法律 !
特纳日记今天是在西方世界中最具争议的书,而且它是不同任何您可能之前阅读一本书 !

内容:
第 1 章
第 2 章
第 3 章
第 4 章
第 5 章
第 6 章
第 7 章
第 8 章
第 9 章
第 10 章
第 11 章
第 12 章
第 13 章
第 14 章
第 15 章
第 16 章
第 17 章
第 18 章
第 19 章
第 20 章
第 21 章
第 22 章
第 23 章
第 24 章
第 25 章
第 26 章
第 27 章
第 28 章
尾声

B&H/C18 - The Turner Diaries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
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骑兵1865年清朝大将僧格林沁亲王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编辑]过程

  • 1853年, 太平天国北伐军经安徽、河南时,皖北捻党纷起响应,饥民到处揭竿而起。每年春秋二季集合外出夺取粮食。
  • 1855年黄河决口(开封以东),南、皖北、苏北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入捻。亳州、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一称大汉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城)为根据地,制定《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人数达十万,到达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 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会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成天义。
  •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重组捻军。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将太平天国新王号;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渐变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
  • 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两部,东由赖文光率领,西由张宗禹率领入
  • 1867年,东捻被李鸿章淮军围困,突围失败,11月任柱与刘铭传战斗中遭叛遇害,主力覆没,西捻军东下救援。
  •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西捻进入陕西,配合回民军作战,后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8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张宗禹也在逃离中失踪。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编辑]参见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 周世澄:《淮军平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