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关于流感病毒的类型、症状和治疗方式,你应该了解的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狄仁杰“李相国死了,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李元芳:“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
皓宇首秀!大陸四大矛盾,或帶來巨大變數;最大軟肋正在拖垮中共!兩岸深度解讀:中共更狡猾介選!台立法院危險;年輕世代是希望,中國人覺醒!
中国现疫情高峰 多病毒夹击 紧急通知“戴口罩”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3日讯】近期,中国出现新一轮疫情高峰,遭遇支原体肺炎感染、新冠病毒(中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三重夹击,许多患者出现“混合感染”,重症患者增多,甚至出现死亡病例,多地紧急通知“戴口罩”。
综合大陆媒体报导,最近一段时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单日接诊量平均接近三千人,目前已出现流感与支原体交叉感染情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冬季感染人数比秋季高三成。
北京天坛医院儿科门诊,候诊患者数每天约四五百人,较以往增加了三四倍。
浙江衢州三家重点医院,今年9月、10月份统计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是去年同期的17.8倍。
无锡第九医院儿科主任表示,很多孩子都是多重感染,他刚刚看到的几个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是流感与支原体混合感染的。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吴晓虹表示,“混合感染让肺炎支原体感染更不易被家长察觉,也是今年患儿症状普遍偏重的原因。”
11月11日,云南医生网友“一吨先生”在社交媒体透露:“我们科一个乙流和金葡菌,重症肺炎,ARDS,白肺,才13岁啊······拉回家了(死了)。”
除了儿童患者,许多成年人、老年人都“中招了”。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聂姗10日表示,混合感染对免疫功能、肺部造成的影响更严重,感染的程度更深,症状更加重、用药量大、病程长、治疗难度更大。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李朝娟说:“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尤其是高热,在两三天内还是没有退下来,一定要到医院来就诊的,不能在家里自己反复去吃退烧药。”
医生警告说,学校、托儿所、养老机构容易发生聚集病例,这些场所的学生、老人或者工作人员一旦出现病症,要自我隔离,不要再上学、上班。
中共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预测,11月至明年1月,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
近日,河南、四川、江苏、浙江、深圳等多地紧急发布通知,要求民众“戴口罩”。
中共国家疾控局日前提醒,患者或其他家庭成员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重症情况,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都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中国出现新一轮疫情高峰,遭遇新冠、支原体、细菌感染多重夹击,各地医院爆满,重症患者持续增多,医院病床奇缺。许多家庭的家庭成员相继患病,人心惶惶,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家有小奶狗”:“我儿子支原体感染住院,他刚好我又新冠肺炎住院,嗅觉都没了,这下流感又来了,感觉不想送孩子上幼儿园了。”
“布道宽窄”:“这个冬天,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包括免疫力不怎么样的你,要注意新冠、甲流、支原体肺炎等等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这可能会要命的。”
“瘦不了的中医肥猫”:“现在的肺炎传染性非常强发展非常快,有的都没发烧就咳嗽两天一拍片子就是肺炎,有的是发烧不咳嗽一拍片子也是肺炎!”
“快乐某Wang”:“这是我反复高烧、狂咳不止、埋在药堆的状态。呼吸道、支气管、诺如和支原体的混合感染、上吐下泻,咳得整宿整宿睡不着,吃啥吐啥。夜里十点咳吐是老公和婆婆带我去急诊,凌晨五点回家睡觉,拖着病体七点起床去上班。这样的情况愈发严重,持续三周,自觉难受程度堪比新冠三倍,这样的日子再也不想经历了。”
“daisy宝人”:“我就想问,现在支原体是不是就是新冠。”
(记者罗婷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
钟南山称疫情高峰将至快打疫苗 评论区翻车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3日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近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发出警告,新冠(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小高峰即将出现,并建议大众尽快接种疫苗,网民嘲讽说,别折腾了,谁还信你。
11月10日,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上,钟南山在发表演讲时称,近期新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变化不大,但对疫苗逃逸作用有所增强。
对于新冠病毒流行趋势,钟南山在大会上介绍:“在使用了相关模型后,我们预测近期,这个月、下个月,包括1月份,会有一波小小的感染高峰,建议尽快接种疫苗,我们国家已经准备好了,有6种疫苗可供(大家)选择。”
实际上,钟南山在今年5月也称6月底或是今年疫情高峰。
尽管钟南山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再次警告今冬明春会出现疫情小高峰,但不少网民嘲讽说,钟南山又在为药企站台带货,同时指出疫苗带来的副作用。
网友评论说:“可以不再建议什么吗?给自己留点面子的同时也给别人多条活路。”“老了就好好待在家里,安享晚年,别折腾了,谁还信你。”
“一下子生产多了,卖不出去了。”“他又带货疫苗了?”“如果不是他儿子有药厂,我们就信了。”“为什么打了(疫苗)的很多阳的,没打的也很多没阳的?”“千万不要接种,后期(引发)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多。”“就是死,也不打疫苗。”
钟南山被曝与多家药企有利益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COVID-19疫情爆发后,钟南山曾通过中共官媒多次力挺“连花清瘟”等药品,而被网民戏称他为“带货王”。他曾在央视上声称:“连花清瘟适合于80%以上的普通患者”“连花清瘟真的有效。”
不过,钟南山在去年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也承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药能够被证实对新冠肺炎有预防作用。”
中国疫情爆发后,钟南山出任中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多次为中共站台,为当局隐瞒疫情并“甩锅”。2020年8月,被中共授予“共和国勋章”。
中共国家药监局早在2020年4月批准将治疗COVID-19纳入到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的药品适应症中。次日,生产血必净注射液的红日药业开盘涨停,而生产连花清瘟的以岭药业股价迅速涨停。
钟南山多次为连花清瘟站台。据称他与以岭药业有关联。以岭药业创始人吴以岭也为中科院院士,被称为“A股院士首富”。吴以岭带着团队研发出抗SARS的中药连花清瘟胶囊,曾先后18次被中共卫健委等部门推荐。
此外,钟南山推荐的红日药业生产的血必净,其关联企业——天津红日健达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红日药业持股12.5%),也跟钟南山有关联。
天眼查数据显示,钟南山是天津红日健达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中国经济周刊》引述报导称,该公司的抗肿瘤一类新药PTS及衍生成果产业化项目,正是钟南山团队在天津的落地项目。
据陆媒报导,查询“天眼查”数据,可发现钟南山有3家公司,其中一家是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钟南山是董事长。该公司的副董事长周荣拥有34家公司,另一名副董事长张晓雷有20家公司。该公司全部的高管层合计拥有90家公司。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红)范铭)
"大清国"等同于"中国"吗?
"大清国"等同于"中国"吗?
但是,超越"三者皆同"的"一统"所带给清帝国的那种族裔、文化和政治合法化论证上的多样性,也使我们在认识清代国家属性方面发生了某些困扰。新清史对清朝能否与"中国"相等同的见解,于是成为最容易触及中国读者敏感的一个问题。
新清史研究中有些(并不是全部)学者认为,清朝的疆域包括"中国"在内,但还要大于"中国",它是一个大于"中国"的帝国。所以不能把清朝和"中国"相提并论。
"中国"这个名词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含义。它从最初用指登封、洛阳一带的"土中"(此其一),以后演变为对中原,后来又扩大到对包括关中在内的全部华北地区的指称(此其二、三)。还不止如此,自秦统一以后,"中国"又可以指将首都设在华北、或从华北搬迁到南部中国的中央王朝所辖的全部版图,虽然最初生存于南部中国的土著主体并不是汉语人群。这可以说是它的第四层含义。最后,即它的第五层意思,还可特指在含有非汉语人群地域的国家疆域之内的汉语人群和汉文化地区。
如万斯同叙述明代云南非汉各族群的习俗时就说:"大抵诸夷风俗,与中国大异。"(《明史稿》卷四百十一)关于"中国"的后两层含义,一直使用到很晚近的时代。英语里的Chinese兼有"中国的"和"汉语的"两种意思,就与"中国"一词在汉语里的两项不同词义有关。新清史研究仅在上述第五项意义上使用"中国"一词,而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未经考察清朝人,尤其是满洲人自己如何使用"中国"的名称,便硬要根据自己选定的那项语义来界定清朝和"中国"的关系。
《回应新清史》一书里写得最言赅意明的是吾友甘德星的文章。康熙帝在满文遗诏中自称"皇帝",尚可解释为他欲强调的是自己在面对汉人臣民时的中华皇帝身份。但他在对西洋传教士的训喻中说他们"在中国年久",便显然是在使用上述第四层意义上的"中国"之名称,这个"中国"毫无疑问乃是"大清国"(daiqinggurun)的等义语。满文里有dulimba-igurun,译言TheMiddleKingdom,是即汉语"中国"的满文对译词,已见于罗杰瑞的《简明满英字典》(66页)。
出版于1849年的科瓦列夫斯基《蒙俄法辞典》第三卷收入了蒙古语的dumdatuulus(1865页),译言"中国"。我猜想它应该是从满语的dulimba-igurun转译过去的。中见立夫认为该词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见氏著《"满蒙问题"的历史背景》第7页),不确。甘文更揭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满文本已使用dulimda-igurun的译名。
在外交场合使用"中国"以自称最能说明问题。因为在面对作为"他者"的别国时,它更加确凿无疑地可以被看成是满人皇帝和清政府对国家的自我命名。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也说,清朝"并蒙古极边诸部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此处的"中国",也只能是大清国的等义语。由此可知,说"中国"在清代亦可用指前文分析中的"小中国",这并不能算错。但若说它只能指"小中国"而言,因而只能被看作是"大清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就不符合事实了。
(本文刊于2015年4月5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原题为《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
姚大力:“大清国”等同于“中国”吗?
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3/11/blog-post_43.html
习近平为什么访问美帝?是为了给美帝指引方向吗?
吴国光 VOA 【国事光析】20231112
此前很长时间里,人们并不看好习近平会借2023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议之机到访美国,但现在这场旅行已经板上钉钉,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的会见本周内即将在旧金山登场。
这距离习近平2017年4月的上一次美国之旅,已经过去了六年有半。六年多来,美中关系持续紧张,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夺去了超过两千万人的生命;战争炮火从欧亚腹地烧到中东,人类再次回到暴力时代。那么,习近平的这次美国之行,是不是意味着这种紧张将得到根本缓和,因而也有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看习近平这次为什么会访问美国。
大权在握却面临内外交困的习近平
说习近平内外交困,很多人可能不同意。就内政而言,习近平在一年前的中共二十大上达到了权力的新顶峰,随后在今年春天正式开始了其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的第三个任期,就其对于权力的掌控而言可谓创新了中国过去将近半个世纪里的政治纪录。在经济上,中国虽然遭到新冠疫情的重创,尤其是在习近平的经济政策影响下增长前景持续低迷,但在2021年就经济总量而言仍然达到了新的高峰,以约17.7万亿美元的体量占到美国经济体量的75.3%——这也是中国经济体量与美国经济体量相比占比最高的历史时刻。就外交而言,北京刚刚在上个月举办了"一带一路"高峰会议,而"一带一路"这个由习近平发起、被西方媒体称为"雄心勃勃的项目",涵盖15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三。
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尽管外界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专制国家领袖的民意基础,但种种迹象显示习近平在中国民众中不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一年前的"白纸抗议",上个月前总理李克强猝然去世所引发的悼念活动,甚至上海民众在今年万圣节之际的化妆表演,都被普遍看作是民间对习近平高度不满的表现。哪怕是在权力层,本来被认为是习近平亲信的新任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在上任半年左右即被仓促清洗,显示了习近平大权在握背后的暗流涌动。
更重要的挑战来自经济领域。三年新冠疫情危机虽然打击了中国经济,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中国经济增长急速下滑的制度性、政策性原因。疫情结束之后,当局所预期的经济反弹没有出现,而是持续低迷。投资、外贸和消费这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呈现出疲软无力的状态。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三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从2021年的75.3%降到70.3%。今年,在美国经济持续繁荣、中国经济则欲振乏力的对比下,这个比重很可能还会进一步下滑。
至于对外关系,就拿"一带一路"高峰会本身来说,2017年首届峰会上有29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2019年的第二届增加到36位,而今年的第三届则降到22位,其中来自欧洲国家的更从2017年的占总数三分之一大幅降为今年仅有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捧场。
中国对外关系的全面恶化特别表现在外资对于进入中国的兴趣锐减。篇幅所限,无法列举一系列数字。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一年下滑五个百分点这个数字本身,应该足以打击习近平的信心与野心了。事实上,自从俄乌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以来,习近平绝口不再讲什么"东升西降",显示他此前的国际战略判断是根本错误的。至于习近平口中的所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似乎正在朝着与他的梦想恰恰相反的方向呈现出来。
习"忽然爱美",都是为了救经济
习近平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终于决定进行此次美国之行的。今年以来,为了拉抬经济,习近平领导层再三发出信号,试图寻回并企稳民营经济和外国资本的信心。但是,无奈习政权在这方面的政治信用接近破产,加上在国家安全名义下所采取的种种举措继续阻碍外国资本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这些信号都效果了了。现在,习近平亲自出马到访美国,目的很明确,就是借助美国来拉抬经济发展,缓和与西方关系,并缓解内部不满。为此,习政权已经不惜自打耳光,前段时间就开始严格控制中国内部的反美舆论了。
当然,美国有美国的需要,特别是在明年即将举行总统大选的背景下。美国会不会为了这些需要而放弃近年来的对华基本战略,转而接受一个前倨后恭、言而无信的习近平?那应该就不是习近平一厢情愿所能左右的了。也许会有人相信习近平"忽然爱美"的那些言辞,但这样的人、这样的言辞要能赢得舆论与民心,恐怕还是很困难的。要习近平根本调整他自己十年来赖以集中权力、赖以打破任期限制、赖以"自信"为"世界领袖"、并赖以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那一套治国路线和内外政策,恐怕是更为困难的。
如果习近平不会做这样的调整,那么,习近平的这次美国之行就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那么,中国经济一旦复苏,也就很容易想象出习政权再次显示出几个"自信"的那种状态了。至于根植于中共政治制度的对内暴力镇压、对外扩散全球疫情等所作所为,也就仍会一以贯之了。因此,期望习近平的这次美国之行能够根本缓和两国关系,甚至有助于稳定世界局势,说得好听是缘木求鱼,说得不好听是拜魔赐福。
吴国光
美国之音特约评论员,任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并兼任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试图以学术研究透视政治现实。
寒衣節,一個快被遺忘了的傳統節日的一紙哀思
文:山音
今日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
這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節日,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掃,在家門口燒紙衣祭奠死去的祖先,俗稱「送寒衣」。
一
在中國歷史最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寒衣要寄給遠戍邊關的將士、遠離家鄉的遊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火星每年農曆六月出現在天空正南方,到七月天氣轉涼時逐漸偏西下沉,故而叫做「流火」。七月天氣轉涼,九月縫製衣裳,接下來的十月,既是豐收後的閒季,又是冬天的開始,人們開始為過冬做準備。
南宋 馬和之 《詩經·豳風七月圖》(局部) 弗利爾美術館藏
「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女子在深秋冷風裡就著長安月色,把織好的布帛鋪在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寄給在玉門關外遠道徵伐的丈夫,這是李白在《子夜吳歌》裡描述的情景,也是「送寒衣」最原始的含義、最淳樸的惦念。
南宋 牟益《擣衣圖》(局部)
南宋 牟益《擣衣圖》(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冬天禦寒的衣物是古人生活最尋常而又必不可少的事物,因而與寒衣相關的民間傳說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女人,千裡迢迢長途跋涉給在遠方服役的丈夫送寒衣,好不容易尋到北方,卻發現丈夫因為朝廷的徭役不堪重負,早就死了。女子悲哀哭泣,哭倒了長城也哭不回她的丈夫,她在白骨堆積的長城腳下翻撿尋找,用寒衣裹著丈夫的屍骨入葬,她隨後殉情。
孟薑女千裡送寒衣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傳成了寒衣節的來歷。據說為了紀念孟薑女,每逢十月初一,人們把紙裁剪成衣服的樣子,在墳頭或家門口燒給死去的親人。寒衣從寄給生者的棉衣厚襖,變成了燒給死人的一片紙衣。
傳說總是如此,各種情節拼湊嫁接,在一次次口耳相傳中,糢糊了最初的面貌。
事實上給死去的祖先燒送寒衣,源自唐玄宗的想法。有一年草木黃落,天氣轉寒,唐玄宗對祖先的感懷追念之情更加濃厚,於是他根據《詩經 ·豳風·七月 》裡面「九月授衣 」一句,「緣人情以製禮儀, 展孝思而移風俗」, 下令每年九月初一都要 「薦衣於陵寢」, 把新做成的冬衣供在祖先牌位前,用這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發揚孝道。
「自今以後 ,每至九月一日 ,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 庶展孝思 。宣示庶僚, 令知朕意。」
不得不說皇帝就是任性,他一個偶然的想法,可以隨時變成法定。 「薦衣於陵寢」就這麼成了典式,在民間流傳開來,逐漸演變成拜墳祭祀,燒送冥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這一習俗後來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即十月初一。不過唐朝人民始終對「十月朔」節並沒有多大興趣,例行公事一般,上上墳,燒燒紙,十月朔在唐朝並不算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活動。
十月朔寒衣節的繁盛期是在宋代。在這一天,因為官方一日假期的加持,寒衣節成為了全民參與的重大節日。
二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獻故也。」商品的銷售情況透露出宋朝人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汴京城的商家將白紙染成五色,是仿著人間綾羅錦緞的顏色,裁成衣服、靴子、帽子的形狀,九月下旬就開始販賣。人間冬天必備的禦寒衣物,照著樣子也給祖先來一套。
那些死去的人們的冷暖,依舊由活人來惦記。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店鋪左側是「王家紙馬」招牌,右側是紙糊的冥屋
到了十月初一,人們白天要去祖先墳上,掃去墳塋上層層堆積的黃葉,在墓碑前放一壺新釀的桂花酒,幾碟新穀做成的糕點,是親人離去後一年一度地探望與思念,也是把豐收的喜悅供奉墳前。
北宋 李成《讀碑窠石圖》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傍晚時分,家家戶戶在門前開始祭奠。若是新喪,則不能焚燒五彩紙,因為新鬼初來乍到,要低調。也有人匆忙間來不及備辦,買一大張方方正正的紙,直接燒完了事,他這樣做也有道理——這是給祖先送去了足夠的布料,尺頭多,不單調,使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不受凍就行。
宋人在這一天的活動除了送寒衣,還有盛大的暖爐會。宋代這一天允許開爐取暖,就像現在我國北方11月中旬暖氣集中供暖。民間還有親戚間互送禦寒用的薪炭、縑綿及酒肉的習俗 。
在這些全國性的活動之外,也有個別地方的習俗比較奇葩,北方地區有「賣靴人以是日為靴生日,預集錢供具,祭之,以其陰晴蔔一冬寒暖,多驗者。」民間俗稱」祀靴節「,賣靴子的人把十月初一日作為靴子的生日,在這一天祭祀供奉,用這一天的冷暖占卜一冬的冷暖,看自己的生意是好是壞。古人可愛又多情,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找一天當做羽絨服的生日?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中為「主僱釘靴」店
到了元明清時期,「送寒衣」的習俗變得更加普遍而隆重,焚紙、上墳、殺宰、祀陵……甚至還出現了祭祀無家可歸的鬼魂的儀式,在十字路口燒一些五色紙,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衣物被他們搶去。
值得註意的是,在民俗中凡是送給死人的衣物,焚燒時都要認真仔細,燒得乾乾淨淨,這樣陽世的紙張,才能真正送到死者跟前。只要有一點沒有燒透,就前功盡棄了。
三
燒透的寒衣是否真的能到達人死後的世界、溫暖死去的親人?人死之後去了哪裡?
中國視為死後歸屬地的有黃泉、蒿裡、泰山、地獄等。每個地方都有它在凡間的來歷,人們習慣於按照生前熟悉的一切,搭建死後安身的世界。
這裡面黃泉似乎是最直觀最寫實的名稱。黃泉本義是指地下的泉水,中原地區挖坑掘井,偶爾有地下泉水混合著黃土湧出,故名黃泉。荀子《勸學》中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這裡的黃泉就是本義。
人死了埋在地下,可不就是身處黃泉?因此黃泉後來引申為人死後居住的世界,不是沒有道理的。
南宋 李嵩《骷髏幻戲圖》 故宮博物院藏
春秋鄭國的鄭莊公,因為出生時難產被母親武薑厭惡——大概是難產生孩子太疼了吧。武薑偏心二兒子共叔段,對共叔段百般寵愛,與鄭莊公相看兩厭。
莊公繼位成為鄭國君主後,共叔段在武薑的協助下屢次挑釁王權,鄭莊公冷眼看著他們作死,堅信共叔段「多行不義必自斃」。共叔段最終謀反,莊公對共叔段的反擊是一場單方面的碾壓。共叔段很快兵敗自盡,武薑被莊公遣送出宮。
莊公對母親恨意猶存,放下狠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他表示這輩子都不想再見到母親,除非死了埋在地下。母子關係變成這樣,在當時那個孝比天大的時代,非常罕見,也非常危險。莊公作為一國之君,聲譽岌岌可危。
不久之後,他後悔了,但話已經撂下了,怎麼辦呢?幸好他的臣子潁考叔出了一個主意:「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潁考叔的建議是,挖一個地道,挖到地下泉水混合著黃土湧出的地方,莊公母子在那裡相見。莊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和母親在地道裡抱頭痛哭,言歸於好。
潁考叔的確是個聰明人,策劃了這場「真·黃泉相見」的故事,消除了母子之間的芥蒂,保全了鄭莊公的人品。
倘若對陰間的幾個地點做一個知名度調查,黃泉高居榜首,蒿裡則可能墊底。蒿裡成為人死後靈魂所棲地,應是源自西漢時期的輓歌。
「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人生一世,無論賢愚,都以蒿裡為最終的歸宿。不必鬼伯嚴厲催促,要死時想在人世多留一會兒都不行。大概蒿裡最初是一片長滿了野蒿的墳場,後來變成死後世界的代稱。說到底,陰間是陽世的產物。
南宋 陸忠信 《十王圖》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中國歷史早期的黃泉與蒿裡,只知道人死後去了那裡,到了以後又怎麼樣呢?鬼魂在那裡沒有人管,處於放養的狀態。而泰山神府則要對鬼魂進行治理和審判。在佛教傳入以前,中國本土長久地流傳著「泰山治鬼」的傳說,泰山的主事者是泰山府君,鬼魂死後歸於泰山,受府君治理。
《搜神記》中記載了一個叫胡母班的人,路過泰山時被泰山府君派來的小鬼抓過去,原來泰山府君知道他要去長安,想託他給女兒捎個信。泰山府君的女兒嫁給了河伯做夫人。胡母班欣然領命。因為有這個人情,胡母班再次路過泰山神府時,看到已成鬼魂的父親在這裡帶著枷鎖刑具服勞役,央求府君給父親找個輕鬆點兒的活兒,府君也很爽快地答應了,給了他父親一個小鄉村土地公的職位。
這位泰山府君,看起來挺隨和,想來他治下的泰山神府,不會像後來的地獄那樣可怕。
四
地獄是後世歷時最長久,流傳最廣泛的死後世界。佛教傳入中國,人們逐漸認為地獄是裁判死者生前言行功過的地方。
關於地獄的種種傳說:孟婆湯、奈何橋、生死簿、閻羅王……地獄裡形形色色的懲罰:刀山、火海、劍林、油鍋……各種聽起來滲人的地獄名目:寒冰地獄、拔舌地獄、血池地獄、枉死地獄……順應了佛教善惡有報的觀念,地獄裡的種種苦難,是生前做壞事雖遲但到的代價。
日本 佚名 《餓鬼草紙》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據佛經記載:」諸有地獄,在大鐵圍山之內,其大地獄,有一十八所。其獄城周匝八萬餘裡,其城純鐵,高一萬裡。城上火聚,少有空缺。」城牆用純鐵鑄成,高一萬裡,像寒衣寄不到的地方。人生一世,誰能自始至終清白無辜?好像大家都免不了要去地獄走一遭。
敦煌壁畫 《地獄十王經變圖卷》(局部)
為什麼人死後魂歸地府?為什麼在九天雲霄之上,沒有一個收容鬼魂的所在?
《李長吉小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李賀(字長吉)臨死時,看到一個紅衣人,拿著木牌,宛如宣旨一般說道:「當召長吉。」原來天帝新建了一座白玉樓,聽聞李賀的才名,請他去天上為白玉樓作記。李賀跪地懇求不願前去,只因家中還有母親需要侍奉。紅衣人笑道:「帝成白玉樓,召君為記。天上樂,不苦也!」李賀聽完後不久就去世了。
南宋 佚名《蓬瀛仙館圖》 故宮博物院藏
李商隱撰寫了這篇《李長吉小傳》,在文末信誓旦旦地說這個故事李賀的姐姐親眼所見,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李賀的母親和姐姐願意相信,是要在死而登仙的傳說中找到安慰,緩解心中的悲痛。 「玉樓赴召」的故事在民間長久流傳,人們願意相信,是惋惜懷才不遇的早逝詩人,幻想他在另一個世界裡得償所願。
五
人們用想像建構的世界,無論地府還是天界,最終收容的是我們對死去親友的深切思念。寒風帶雪的季節裡,萬物暫時死亡,去年的舊友銷骨成泥,來歲的新柳遙遙無期。生理上的寒冷誘發出心理上的悲涼,這大概是人最脆弱的時候,於是便格外容易想起死去的祖先,捎帶著憂慮未來死去的自己。
裁五色紙,做五彩衣,在門口路邊焚燒祭奠,寒衣燃起時晃動的火燄,溫暖的只有生者。說不準究竟是生者給逝者送去了溫暖,還是祖先以這種方式提醒我們添衣加飯。
參考文獻:
張曉紅《論十月朔節的發展與演變》
劉鐵《魏晉六朝小說中的地獄意象》
劉全波《送「寒衣」風俗》
李軍《李賀白玉樓傳說研究》
圖片來源:中華珍寶館
來源 博物館丨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