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China如何與「中國」劃上等號(上):用「秦土」取代「支那」,或許得以消解紛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控制西域絲路貿易交通的諸印歐民族:月支人、粟特人(Sogdian)、吐火羅人、波斯人等,透過貿易,將「秦」之大名,以其語言:「Čīn、Čīna、 Činastan」等傳至印度,以及地中海彼岸的希臘。這就是「China」一詞之由來。

文:施雅仁(Allen Shih)

「China」之由來

今日的中文使用者習慣將「China」與「中國」互譯似乎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而同屬漢字文化圈的越南、韓國,以及日本也是如此:今越南文翻譯「China」為Trung Quốc(發音ChongKuok);韓文為중국(發音jung-guk)二者皆為「中國」之音譯;日文則使用漢字「中国」(發音Chū-goku)。

然而,自古「China」 與「中國」二詞並無關聯。「China」自始即為一地域名稱,而「中國」則是一個多重涵義的政治語詞,與國名無涉。「中國」 一詞不僅華夏用之,古時的越南以及日本皆曾自稱為「中國」。「China」等於「中國」是近百年間在漢字文化圈形成的轉變。此轉變肇因於國家公權力的強行干預,扭曲原義,以教科書及媒體洗腦,將「China」 與「中國」畫上等號。

「China」是自古外國人稱呼華夏地區的地理名詞,英語、德語、西班牙、葡萄牙等語同為「China」、法語為「Chine」、義大利語為「Cina」,以上諸語皆源自拉丁語的「Sina」。而拉丁語「Sina」 則源於古希臘語「Činai」(羅馬字母轉譯)。以上諸語中的「i」皆發長母音/iː/,中古英語「China」的「i」原本也是發長母音/iː/,發音為/`tʃiːnә/,是到了14-15世紀發生了語音轉變 :「元音大轉移」(Great Vowel Shift)【註1】,長母音的/iː/最終轉化成了現代英語的/ai/,因而英語才會將China發音為/`tʃainә/,與原音不符。

「China」之漢字取其音譯為「支那」或「脂那」、「至那」,另譯有「震旦 」、「振旦」、「真旦」等,(此與支那、脂那、至那為同詞源,見下文)近兩千年以來即見於佛經及史籍之中。

支那、脂那、至那,及震旦 、振旦等同源之音譯在西元三世紀的東漢末、西晉時期始見於佛教經典。如《釋迦方誌》(成書於西元650年)卷上「中邊」篇引「成光子」言:「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號也,彼人目之。)⋯⋯」據云,成光子於漢獻帝建安十年(西元205年)奉命入印度;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西元?~343年,西域龜茲國人)的《灌頂經》(卷六)說:「閻浮提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隋朝天竺法師那連提耶舍(西元490-589年)譯《佛說德護長者經》:「我鉢當至沙勒國,從爾次第至脂那國。」;唐玄奘法師(602-664 年)所著之《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戒日王問玄奘:「大唐國在何方?」玄奘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Mahachinasthana)是也。」(「摩訶」是大之意,即大至那國),又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註2】

正史對「China」之音譯應是出自佛經,如「梁書」·「中天竺國」曰:「天監初,其王屈多遣長史竺羅達奉表曰,王身端嚴,如日初出,仁澤普潤,猶如大雲,於彼『震旦』,最為殊勝」;《宋史》的《天竺國傳》曰:「天竺表來。譯云: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聲教遠被外國人,因稱我國為秦,支那即秦音之轉。」此說之「支那為秦之音譯」無誤,然而起源於「秦始皇之聲教遠被外國人」則差矣!支那一詞源自西元前九世紀建立的秦國,非六百多年後統一中原的秦始皇之秦國。

China(支那)一詞源於西元前9世紀受周朝封於秦邑(今甘肅天水)之「秦國」

歐洲人開啓大航海時代之後,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歐洲學者,是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Martino Martini)。他於1655年出版的《中國新地圖》(Novus Atlas Sinensis),在序言中提出了此觀點。後世幾位歐洲著名的漢學家、語言學家亦支持此說,如:法國的鮑迪埃(Guillaume Pauthier,1801-1873)、伯希和(Paul Eugène Pelliot,1878-1945),以及德裔美籍的勞費爾(Berthold Laufer,1874-1934)等人。

通曉多種中亞語言的勞費爾提出以下考證:「China」的中古波斯語(轉譯為羅馬字母 , 以下諸語言同)是「Čīn」,梵語(Sankrit)為「Cīna」,亞美尼亞語為 「Čenk、Čenastan」,粟特語(Sogdian)為「Čynstn 、Činastan」(Čynstn發音為/dzinsdan/,Činastan為/dzinasdan/,「-stan」之後綴詞為「的土地」之意【註3】,佛經譯經師取其前後音,譯為震旦、振旦、真旦等),對應於古希臘語的「Činai」,而帶有Č的伊朗語形式對應在梵語成「Cīna 、Čina」。

漢語的首字「dž」在伊朗語中被硬顎音「Č」複製。秦的古語音值是/dzin/、/džin/,(為濁音),在伊朗語Čīn發音即是/džin/,而以上之梵語,古希臘語之名稱與語音亦皆一致。」【註4】

「秦」在中古漢語中依然是濁音,在韻書《廣韻》中為匠隣切,平聲。在承繼中古漢音的台語(閩南語)、客家語中即是濁音,陽平聲,音/džin/,發音與上述勞費爾考證之諸內亞語一致;而日語讀音 「じん」(jin)、韓語為 「진」(jin)皆保留濁音。 今「秦」發為清音是在五代十國(約始於西元九百年)、宋、元期間,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因其語系與漢語差異太大,無法掌握中古漢語音韻豐富的八個聲調,逐漸將中古漢語簡化,轉變成為近代官話(北方普通話),「秦」才變為清音的/tʃin/。

勞費爾等學者會以中亞及梵語諸語考證「支那」之詞源,良有以也,因為最早接觸華夏並傳播「China」之名的,就是這些透過早期的絲路與華夏貿易往來的中亞草原民族 。

印歐語系草原民族

大約始於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居住於裏海與黑海之間的高加索山脈的高加索民族(Caucasian),即白種人,語言學稱其為印歐語系民族,以輻射狀開始向四方遷徙。向西方與北方者形成日後的歐洲各民族;向東南方者部分停留在中亞的河中地區,形成粟特人、吐火羅人;部分繼續進入波斯以及天竺(印度),形成日後的雅利安人(Aryan);另一支向東,進入哈薩克草原,形成薩迦人(Sake),也就是史記及漢書所稱的「塞種」。

另一部分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兩沿的綠洲定居,形成日後的城邦國家諸如鄯善、龜茲、樓蘭、疏勒、且末等,史記、漢書所稱的西域三十六國;一部分繼續向東進入今甘肅省河西走廊,日後秦漢所稱的月支、烏孫人;更遠者,進入了陝甘寧盆地(或稱鄂爾多斯盆地),即日後春秋時秦國以及晉國部分領域。【註5】

周王朝統稱西邊(指秦國以西)的這些印歐語系草原民族為西戎。《史記.秦本記》載:「(秦穆公)三十七年(西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春秋時一里約等於416公尺,開地千里約只四百多公里,秦國疆域最西只達甘肅東部,直至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後,甘肅北部的河西走廊仍為印歐語系民族的月支人所有。

秦稱戎狄

西元前770年秦國因為助周平王東遷有功(由陝西之關中地區遷都至河南洛陽),周王封秦襄公為爵,正式成為周王朝之諸候國,然而秦的主要構成民族並非華夏(漢)族,而是上述被稱為「戎」的印歐語系白種人、其他部分有被稱為「狄」的北方蒙古人先民,以及周王朝遷都後,留居在關中的遺民。

秦人的外貌體形、習俗文化皆同西戎,如《左傳》襄公十四年(秦襄公,西元前777- 前766年在位)自語:「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為自詡為衣冠禮樂文明之族的東方華夏各諸候國所鄙視。諸夏各國視秦為夷狄。《公羊傳 · 僖公三十三年》:「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史記》卷五《秦本紀》:「視之為夷狄也。」中原人對秦人一向以 「夷翟(狄)遇之」。

秦人為騎馬的草原民族,善於牧馬騎射、剽悍勇猛。東方中原以農為主的華夏民族視秦如寇讎,儒者稱秦為「虎狼之國」,懷「虎狼之心 」,口出惡言:「不識禮義德行,若禽獸耳」【註6】。兩千多年後的十九世紀,當大清帝國敗戰於英法聯軍(英法也是印歐語系的高加索種人),簽訂天津條約,根據中英條約,兩國應「交派秉權大臣,分詣大清,大英京師」,即互派大使駐京。

英、法兩方提出:「欽差各等大員及各眷屬可在京師,或長行居住,或能隨時往來。」此事在清廷引起巨大震動,羣臣皆曰不可。吏部尚書周祖培等人上書咸豐皇帝,陳述公使駐京有「八大害」,其五即為「該夷之立夷館,則專為倡行天主教而設,京師首善之區,若遭蠱誘,則衣冠禮樂之族,夷為禽獸,其害五也。」【註7】每當中華敗於異族,則自詡為衣冠禮樂之族,詆辱戰勝方為夷狄禽獸,這似乎是中華自古以來獨有的精神勝利法。

秦國盛產絲綢又位處西域絲路之起點

絲路從上古時期(西元前15世紀)開始陸續形成。考古發現最遲不晚於西元前13世紀,中原與西域甚至更遠的西亞、地中海地區就已透過絲路進行絲綢的貿易往來 。華夏民族在西元前三千多年前發明了絲綢【註8】。因為絲綢貿易獲利驚人,中原歷朝皆嚴密控制絲綢的織造和養蠶技術的流傳,直至中世紀為止,幾乎壟斷了絲綢的生產製造。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及秦國一位官商在與戎王(應該是河西走廊的月支部落首領)的絲綢交易中,獲利十倍,換得的馬牛數量以山谷計算(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註9】,可見其利益之鉅。西元前一世紀至三世紀,月支人建立了由多個印歐語系民族組成的大帝國 :「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涵蓋今原俄屬中亞、阿富汗全境、伊朗東部,巴基斯坦的北半部,印度的旁遮普省。掌握了中華、波斯、印度三個文明之間的國際貿易。據今人研究,貴霜帝國的官僚組織和軍隊皆是為了維持和控制貿易活動而運作,政府的主要收入就是貿易。【註10】

陝西自古就是蠶桑之地。關中是古代華夏蠶桑絲織的主要發源地。詩經中之「豳(bīn)風 」為關中地區之詩歌,其中之《七月》描述了採桑及染絲:「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婦女提著籮筐,一路沿著小徑,採摘桑葉。)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七月伯勞鳴叫。八月絲事已畢、麻事開始,染好的絲綢有黑有黃。唯有我染的鮮亮紅色,當給貴人作衣裳。)」

秦國位處蠶桑絲綢生產之中心,其種族、語言、文化、習俗又近於西域民族,地利與人和的條件皆具,與河西走廊及塔里木盆地綠洲城市的月支人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大量的通商貿易。早期的絲綢貿易,西域民族以其聞名的良馬、崑崙玉石(和田玉)、寶石、黃金等物交易珍奇的絲綢。

印歐語系的草原民族,不僅善於騎射爭戰,亦善於經商。(《漢書 .西域傳》形容這些民族是「善賈市,爭分銖。」)這些控制西域絲路貿易交通的諸印歐民族:月支人、粟特人(Sogdian)、吐火羅人、波斯人等,透過貿易,將「秦」之大名,以其語言:「Čīn、Čīna、Činastan」等傳至印度,以及地中海彼岸的希臘。這就是「China」一詞之由來。

「China」正確的譯名是「秦土」

漢語佛教經典從梵文譯出者始於鳩摩羅什(334-413年)。(見鳩摩羅什之弟子.僧叡的〈大品經序〉:「胡音失者,正以天竺。」)此前的譯經師多是來自西域的印歐語系民族。這些譯經師將佛經譯為漢語,依據的是其本國的犍陀羅語本或是吐火羅語本佛經,而非古印度語的「普拉克里特」(Prakrit)文之原本【註11】。這些譯經師如:西晉時的竺法護(233-310年)貴霜國月支人,西元266年至洛陽開始譯經。譯有《普曜經》,此經第七「現書品」的第二十書譯為「秦書」。

三百多年後來自天竺的僧人地婆訶羅(613年-687年)則是依據梵語本佛經翻譯同一部經,名為《方廣大莊嚴經》,其第四品則譯為「支那書」。 竺法護翻譯佛典依據的是犍陀羅語本【註12】;苻秦(338年-385年)時,也是來自西域的吐火羅僧人曇摩難提,也是依據犍陀羅語本、或吐火羅本翻譯佛經,所譯之《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也以直譯「秦土」譯中土 ,而不用「支那」。

將原文佛經譯為犍陀羅語本或土火羅語本的月支人、土火羅人等原始譯者,很清楚原文的「Cīna」或「Čina」指的就是「秦」及「秦土」,因為該詞的來源正是出自於這些民族的語言。

今「支那」一詞,已被嚴重誤導為帶有歧視之義,或許用「秦土」這個最正確的譯名取代「支那」,得以消解紛爭?

註釋

[1] 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 1860年-1943年)提出之「Great Vowel Shift.」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支那條。

[3] 「-stan」 後綴詞為「-land」之意。仍見於今日多個中亞國家的國名,如吉爾吉斯(Kyrgyzstan)、巴基斯坦(Pakistan)、烏茲別克(Uzbekistan)、哈薩克(Kazakhstan)、土庫曼(Turkmenistan)等。

[4] Berthold Laufer “ Sino-Iranica: China and Ancient Iran“ 《中國伊朗編》(1919)。

[5]參考 劉學銚《唐代以來的邊疆策略》。

[6] 《史記.秦本紀》:「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戰國策 》西周二〈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今秦者,虎狼之國 也。」;《史記.魏世家》:「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

[7] 《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 卷二十六。

[8] 西元前13世紀商代帝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墳塋中即發現了產自新疆崑崙山的玉器(和田玉);考古在埃及的「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發現一具公元前11世紀的木乃伊穿著華夏的絲綢。Wiki 絲綢之路;絲綢歷史。

[9] 《史記・貨殖列傳》:「烏氏(地名)倮(人名)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

[10] 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301頁。

[11] 佛陀傳法使用的語言,為印度-雅利安語之分支。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309頁。

[12] 英國學者John Brough認為竺法護所譯的《普曜經》出於建陀羅語。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309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网约车秘辛:内卷加剧收入降 冬季续航缩水70%

 网约车秘辛:内卷加剧收入降 冬季续航缩水70%

近几年,随着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不断飙升,中国网约车大军迅速膨胀,平台抽成也日渐增加,司机们的收入却每况愈下。电动型网约车更面临冬季续航缩水70%的困境,为节约用电不少司机不敢开暖风,如同待在“移动的冰窖”里。

公众号“北京燃次元”1月13日发表长文,披露了中国网约车司机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与秘辛。

据文中披露,现年43岁的刘茂失业后,迫于生计于2020年,当起了全职网约车司机,一开就是三年多。他发现,如今的网约车司营生并不好干,越来越多的人与刘茂一样,为了“填饱肚子”“养家糊口”而不断涌入这个行当。

2023年,广州、深圳、济南、长沙、上海、重庆等多地先后发布预警,称网约车的运力与需求已趋饱和。

截至2023年11月末,全中国持证网约车司机的数量超过了643万人,与2022年末相比,增加了约134万人;网约车运营车辆则超过274万辆,比2022年末增加近63万辆;获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的公司也多达335家。

“包括出租车跟网约车,现在这一行哪有赚钱的?” “谁愿意干这网约车,不干这个干啥?没有工作可干。” 网约车司机纷纷抱怨说,这个群体整体呈现出疲倦、郁闷、无可奈何的状态。

待在车上等顾客的时间越来越长,收入却不断在下降,是中国网约车司机共同的感受之一。

据前述长文披露,李海明3个月前被公司列入了“优化”(即裁员)名单,中年失业的他养着两个孩子,还要还房贷,为了“赚点家用”,在北京兼职跑起了网约车。为了短期内增加收入,多跑高价长途单,李海明拒接了平台的“特惠一口价”订单,却因此被平台限制了派单量。

2023年12月11日的大雪天,李海明在楼宇缝隙的拥堵路段跑了6小时,只赚了40元,他在受访时告诉陆媒,这点收入“还抵不住一天的电费”。

老司机邓杰也对陆媒坦言“现在我们这行确实太难了”。据其透露,2023年他所在的海南陵水县猛增上千辆新能源网约车,数量比前一年翻了几倍;而12月去陵水度假的怡悦发现,从酒店打网约车到风景区和商圈,无论白天还是深夜时段,几乎都被“秒接”。

网约车平台为了吸引乘客,各种规则和做法翻新,受到损害的确是网约车司机。首先最明显的变动是平台对车费的调整。

网约车司机邓杰发现,现在网约车平台的车费抽成比例越来越高:一口价订单的抽成是29%以上,再加上扣除的信息费等杂费,已经达到30%以上;非一口价订单,一般抽成21%~23%。如果是特惠单,因为车费总价较低,抽成也就稍微低一点。

其次,平台动态调整发放给乘客端的优惠券,并将特惠价格显示在预计车费里。结果是在抽成不变的情况下,平台达到了刺激用户消费的目的,司机到手的份额却被压缩。

对开新能源网约车的司机来说,冬季续航时间的大幅缩短是他们的一大困扰。

例如,开北汽新能源汽新车的冯友,官方标的续航为500公里,实际不到400公里。因为冬天温度低,电池性能下降,电量最多只能充到280公里左右,如果车里开着低档暖风,耗电加上低温掉电,实际续航还要降到170公里左右。

报导披露,冯友的新能源网约车在冬季需要“一天两充”,遇到跑长途,往往跑到半路需要充一次电,回来也要充电,偶尔接到跨城的远途单,冯友只能通过换电补能。

开新能源网约车的李宇鹏每到冬天跑单时,则只敢把暖风维持在“手指不僵”的温度,开半小时就得关一阵子,觉得冷了再打开。不久前北京大幅降温,李宇鹏接到一位乘客的调侃,说他的车像个“移动冰窖”。

另一位北京网约车司机姜涛也调侃说:“冬天这么冷,开点暖风都觉得电量焦虑,电量起码下一半。”最夸张的时候,因为电池低温下性能衰减,表盘看着剩100公里,实际只跑了30公里。

卷不动的网约车司机也不想拼了。出租车这行,没有底薪,纯靠打表。想每个月多挣一点钱,就只能在车上耗时间。

网约车司机冯友粗算了笔账,如果每月想挣到五六千元,按照平均每小时四五十元的打表收入计算,每天都得干到晚上11点左右收车,一天至少要跑200多公里“就得很拼体力了”。

“北京的出租车,从前都是北京人在开,现在有了一些变动,多了很多外省人”, 冯友告诉陆媒,“这两年工作变动的人太多了,所以就先这样干着,我觉得没必要太拼了,(无论)干什么行业,有口饭吃就得了。”

两个英国青年拿着GPS重走长征路 得出惊人结论根本没有二万五千里

 两个英国青年拿着GPS重走了长征路,走完后他们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长征的距离是假的,夸大其词,根本没有二万五千里,顶多只有一万三千里。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壮举,引起了两位英国青年阿尔贝特和弗朗西斯的浓厚兴趣。受到好奇心驱使,他们决定携带现代的GPS设备,重访那条传奇般的征途。通过实际脚步的丈量,他们希望能揭示出红军真实走过的路程究竟有多长。

阿尔贝特和弗朗西斯踏上了长征故地,用双脚穿越曾经那些寒风刺骨的草原,攀爬着陡峭险峻的山崖,甚至冒着危险渡过了波涛汹涌的河流。他们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克服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艰难险阻,终于全程完成了对长征路线的重走。

(X截图)

当他们查看GPS时,显示的总里程仅有约1.3万里,这与历史记录中2.5万里的数字相去甚远。由此,两个认真的外国人阿尔贝特和弗朗西斯提出质疑!但是中共国没人鸟他俩!

中国电动车问题大! 冬季电池续航力只30% 省电关暖器如“移动冰窖”

 

—中国电动车问题大! 冬季电池续航力不见70% 司机为省电关暖器 车如“移动冰窖”

随着中国国内的经济逐渐下行,有许多人因为中年失业或是在转职的过渡期间,以开网约车作为暂时的工作选择。其中有一部分司机选择以中国国产的电动车作为营运车辆,但却发现电动车隐藏在背后的问题:电池续航力可能只是厂商宣称数据的30%!为了延长电池的续航力,冬天不开暖气,简直就是“会移动的冰窖”。

随着中国国内的经济逐渐下行,有许多人因为中年失业或是在转职的过渡期间,以开网约车作为暂时的工作选择。其中有一部分司机选择以中国国产的电动车作为营运车辆,但却发现电动车隐藏在背后的问题:电池续航力可能只是厂商宣称数据的30%!为了延长电池的续航力,冬天不开暖气,简直就是“会移动的冰窖”。

根据陆媒《极派 Daily》报导,大城市由于人口基数多,较容易有叫车需求,吸引了更多来自其他省份的网约车司机前往谋生。但与此同时,包含广州、深圳、长沙、济南、上海、重庆在内的大城市先后宣布,称当地的网约车司机需求已达饱和。而那些司机选择握起方向盘的理由,仅仅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子”。

对于这些求糊口的司机来说,有许多人是看中了电动车能比汽油车省钱,汽油车每天的油钱可能高达170元人民币(折合新台币约743元),相较之下电动车每天的充电使用费可能仅需40~50元(折合新台币约175~220元)。但选择电动车之后却发现了更大的问题:冬天低温的环境下,电池的续航力也是一个大问题。

该报导以某品牌电动车为例,官方宣称电池续航力可行驶500公里,但实际上可能只有400公里。如果考虑到低温掉电以及冬季暖气需求的话,真实的续航力可能只有170公里,比官方宣称的数据还少了接近70%。

于此同时,即便是使用可能减少电池寿命的快速充电桩,也需要花上大约30分钟,在冬天要使用正常的方式把电池充饱可能需要花上8个小时,在充电的时候是没办法接单送客的。

就有司机为了拉长电池的续航力,选择不开暖气,或是将暖气维持在“手指不会冻僵”的程度而已。就曾有乘客表示,他叫来的网约车整个座椅都是冰的,一坐下去从脚凉到腰,简直就像个“移动冰窖”。中国制电动车品质如此低下,令人难以接受。

开电动车的网约车司机,最大的噩梦就是冬季电池续航力下降,不但要多花时间充电,还要为了省电少开暖气。真实的电池续航力可能仅有官方宣称的30%左右。图:翻摄自极派Daily

中国电动车在冬季续航力差,图为长春排长队等着换电池的电动出租车。图:翻摄自极目新闻

中共“公私合营”再现 准备再共一大笔产?

 中共从1953年到1956年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迫使12万多家私人企业实行“公私合营”,随后在1966年将这些企业全部据为“国有”。 到1956年,全国各地公私合营结束之时,私营在全国已经不复存在。

阿波罗网记者秦瑞报道/中共广东政府近日发布的一份所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引发网友热议,很多人将其称之为“新版公私合营”。

1月1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中共广东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除国家明确规定应当由国有资本控股的领域外,民营资本可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控股,保障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中的权益。”

对于这个所谓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位网友嘲讽说,“那就先把支付宝还给马云吧?”

还有人嘲讽道,“冯仑说:民营企业就像夜壶,想尿尿的时候用一下,用完嫌骚臭就一脚踢到床底下。多少年了就是这样循环的,周而复始。这次又尿急了?估计前列腺癌了吧?”

而更多的网友则不约而同地称之为“新版公私合营”。

人们纷纷评论说,“就是公私合营,让私营资本给奄奄一息的国企输血而已,以前是骗股民钱救国企,现在股市已经玩坏了,只能靠混改继续骗钱输血”

“好事绝对轮不上民营企业,这是让民企来倒贴输血来了”

“公私合营2.0,结局如何请参照1.0”

“新款公私合营叫做混合控股,终于到了全面抢劫民企的这一步,而且又是广东开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股份,1票否决权,直接说没收充公算了……”

“这种玩法会让民企有去无回,绝对的”

“这种事情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的重来呢?因为记忆被删除了篡改了”

中共从1953年到1956年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迫使12万多家私人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2月3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资改工作座谈会上这样总结道:“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资本家的全部财产拿过来,约计全省私营工商业的资金有1亿9000多万,现在被我们拿过来了,国家发了一笔洋财。1亿9000多万元相当于19多亿斤大米。广东年产大米是18亿斤,即几天时间被我们共了一大笔财产。”

随着私营经济烟消云散,截止1956年,商人这个群体也在中国大陆土崩瓦解了。另据一项统计,所谓的“城镇个体劳动者”(即“个体户”)由640万人锐减至16万人。这十几万人较多散布在南方,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边角角,做一点修鞋修车之类拾遗补缺的小生意糊口。

中共的这一做法让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彻底丧失,让中国经济最终到了崩溃边沿。

宋氏三姐妹与浦氏三姐妹的命运则折射出共产党的劣迹

 作者: 徐沛

研究历史,只要涉及中华民国、国民党、共产国际及其支部中国共产党,就会注意到宋氏三姐妹与浦氏三姐妹。

因为宋氏三姐妹宋霭龄(1889-1973)、宋庆龄(1893-1981)和宋美龄(1897-2003)及其丈夫孔祥熙(1880-1967)、孙中山(1866-1925)和蒋中正(1887-1975)与中华民国的历史紧密相连;而浦氏三姐妹浦安修(1918-1991)、浦熙修(1910-1970)和浦洁修(1907-2000)与她们的伴侣彭德怀(1898-1974)、罗隆基(1896-1965)和杜春晏(1889-1970)的命运则折射出共产党的劣迹。

被西化的中国人

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1864-1918)小时出国投奔亲戚,皈依西方宗教,后被派回中国传教。1887年在上海迎娶明朝时就皈依西方宗教的士大夫徐光启的后人倪桂珍(1869-1931),成为买办和富翁,并支持孙中山的政治活动。夫妻生育三女三子,全都送往美国接受教育。宋霭龄于1904年,宋庆龄与宋美龄于1907年到美国,就读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这说明在清朝,中国人就有留学的自由,可共产党夺取政权后,中国人却会因想出国留学而被捕入狱,例如《红狗》的作者齐家贞(1941)。

宋霭龄于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共产党篡夺政权前,流亡美国,先后在纽约去世。孔祥熙28岁时第一次结婚,妻子病逝后,才在日本与时任孙中山秘书的宋霭龄交往并结合。夫妻生育两女两子。

而宋庆龄和宋美龄分别于1915年和1927年与有妇之夫孙中山和蒋中正结合。显然她们违背了真正的基督徒必须遵奉的摩西十诫。宋庆龄后来还沦为反基督的共产党的间谍。

孙中山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联俄容共”,结果引狼入室,让共产国际最终得以在大陆颠覆奉孙中山为国父的中华民国。他抛弃元配而娶的宋庆龄以孙夫人的名义亲自参与葬送中华民国的国际共运。这何尝不算因美人而失江山?如果蒋中正没有弃二十二岁的陈洁如(1905-1971),娶三十岁的宋美龄,可能既难以无视宋庆龄听命于斯大林,私通苏区共匪;又无法纵容孔宋家族在日本投降后,带头以权谋私,搜刮民众,授人以柄,被共产党利用来欺骗民众,争取民心。世事皆有因缘,人生乃因果报应,只是难以了悟。凡妇俗女如我,只能写下所思所想,供读者思考时参考。

宋霭龄比浦洁修大十八岁,浦氏三姐妹晚宋氏三姐妹一辈。

浦熙修的女儿袁冬林(1933)透露,“母亲原来不叫浦熙修,浦家家谱上,母亲这一辈的女孩子取名都要带‘女’字部——像三姨叫‘安修’,母亲的叔伯姐妹有叫‘姿修’、‘婵修’等等。大姨的‘洁修’和母亲的‘熙修’都是后改的名字。

大姨和母亲出生在江苏嘉定(现归上海),浦家是一个大家,但并非那种有钱有势的名门望族。外公浦友梧早年在外地读书,1912年到北京,在北洋政府交通部任会计科员。母亲七岁时外婆带着两个女儿到北京投奔外公,在北京又添了三姨安修和舅舅通修”。

被赤化的中国人

民国时,中国人也享有求学和留学的自由。浦氏三姐妹于三十年代都先后就读北平师范学院,可惜那时共产国际渗透了中华民国的各界尤其是学校,浦氏三姐妹也被红色宣传误导。

浦安修不仅参与共产国际成员例如斯诺夫妇挑起的“一二.九”运动,还在1936年就加入共党,并被派往苏区。1938年由中共包办嫁给共军将领彭德怀。“自古嫦娥爱少年”,宋庆龄自己选择嫁给父亲的同辈,而浦安修则算身不由己。

宋庆龄过了十年夫妻生活,守了五十六年寡,至少没有再嫁;浦安修则在毛泽东卸磨杀驴,于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开始整彭德怀后,提出离婚。浦安修没有因此少挨整,却从此守起了活寡,1967年还自杀未遂。1974年彭德怀被迫害致死前,她拒绝前去探望。可是后来彭德怀被“平反”后,她却又以彭妻的名义露面和写文章。

浦洁修于1932年尾随未婚夫杜春晏到德国留学,回国后任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中共媒体称浦洁修“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就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党组织表达了入党心愿,建国初期又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请求,以后又多次庄重地向党组织表示入党的迫切愿望。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她按照党的要求留在党外工作,始终严格按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1991年八十四岁高龄的浦洁修重病住院,在病床上又一次向党表达了入党心愿,经中共北京市委批准,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算中共编外地下党员的浦洁修,在红色中国也没好日子过。她像宋庆龄一样,在1949年后沦为没有被中共打碎的花瓶,也像宋庆龄一样在病床上加入中共。宋庆龄入共不久就去见马克思,而浦洁修又活了九年,比小她三岁的浦熙修多活三十年。

浦熙修在上大学时认识袁子英,于1932年两人结婚。生育一儿一女后,浦熙修在为“为共产党宣传,挖国民党的墙脚”时结识民国政坛的花花公子罗隆基,导致婚姻破裂。浦熙修竭力按周恩来的要求,抹黑民国政要,吹捧中共领导。1941年,她在标题〈洋狗坐飞机〉下报导宋霭龄携狗抵达重庆。同时,她在报纸的同一个版面,还报导曾当过行政院院长的王云五的夫人未坐上飞机的消息。目的是诱导读者产生下野的王云五夫人不如宋家一条狗的印象。〈孔大小姐飞美结婚〉、〈女公务员为米请愿,孔副院长予以拒绝〉、〈毛泽东为团结而来〉、〈毛泽东辞别重庆〉和导致她一度入狱的〈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等都是她笔下的宣传报导。

在中华民国,浦熙修以为共产党跑独家新闻和专访见长,可是共产国际颠覆中华民国后,中共规定重大新闻必须统一用新华社通稿。浦熙修先失去用武之地,后沦为挨整的对象,甚至成为红色漫画手华君武的讽刺对象,虽然她紧跟中共的指挥棒,还像浦洁修一样积极要求加入中共。

1957年,当罗隆基被中共打成“右派”后,与她交往至少十年的浦熙修站出来以〈罗隆基是只披着羊皮的狼〉为题对情夫落井下石,并公布罗隆基给她的情书。1965年,罗隆基带着“右派”的帽子离世。也曾为共产党效劳的袁子英则在1969年底被迫害致死。

袁冬林写到,“住在大姨家的外祖父因抄家受惊吓去世,三姨安修也被批斗,偶尔到母亲那里洗澡,母亲看见她身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浦氏三姐妹的命运是被共产党欺骗和蹂躏的知识人的命运。中共在1949年前借助这批知识人的投入,篡夺政权,但不久他们就都沦为共产党迫害的对象。在中共发动的历次整人运动中,他们都脱不了干系,虽然他们大多竭力配合共党的整人运动。

浦氏三姐妹中浦熙修身为记者,为共产党误导民众,篡夺政权出力最大。在“旧社会”她在三姐妹中最出名,而在“新中国”,她的遭遇在三姐妹中最悲惨。罗隆基带着对她的怨恨离世那年,她就患了癌症。“文革”中,她因是“大右派”被勒令出院。饱受多重煎熬的浦熙修最后在医院的走廊里咽气。这年长她二十一岁的姐夫杜春晏,这年也撒手人寰。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在上述十二位名人中,与蒋中正一起反共的宋美龄寿命最长,跨越了三个世纪,以一百零六岁的高寿于梦中辞世。红色宣传说宋氏三姐妹“大姐爱财,二姐爱国,三妹爱权”,可史料显示,“大姐爱家,二姐卖国,三妹爱国”。

1975年,蒋中正去世后,宋美龄隐居纽约。但八十年代,当中共以廖承志和邓颖超的名义对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搞统战时,宋美龄亲自回信揭露中共。

宋美龄不需要谁给她写传,而宋庆龄死前一再请求外国共产党员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给她立传。宋庆龄三十年代致王明的告密信把自己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而宋美龄八十年代给共党的两封公开信与蒋中正的日记一样令我肃然起敬。

在宋美龄给廖承志的回信(1982)中,最令我拍手称快的段落是,“中华民国自国民政府执政以来,始终以国父主义及爱国精神为基据,从未狮亵谀外,如将彼等巨像高悬全国,灵爽式凭,捧为所宗者,今天有正义感之犹太人尚唾弃其同宗之马克思,乃共党竟奉之为神明,并以马列主义为我中华民族之训练,此正如郭沫若宣称‘斯太林是我爸爸’,实无耻之尤,足令人作三日呕。”

两年后,宋美龄给邓颖超的回信再次表示她非常了解大陆和台湾的现状并洞悉共党的邪恶。她写到,“颖超先生大鉴:数年前‘四人帮’倒垮前后,闻先生曾几遭险厄,甚至受忧受逼,将至自殉边缘,幸率无恙,论先生在共党中之党龄如此资深,尚时陷朝不保夕之境地,令人恻然不已。”

但愿在台湾享有民主自由的中华民国公民记住老一辈用鲜血获得的历史教训,

用宋美龄的话说就是:“殊不知第一次我总理(孙中山)宽大容共,遂使原不过五十余人之共产党徒,经中国国民党襁褓鞠育后造成骚扰动乱,凡十四年。及再次容共,乃当中日战争国家存亡关头,先总裁(蒋中正)不究既往,诚恕相待,原望其回心转意,以抵击外侮为重,岂知共党以怨报德,趁火打劫,铸成大陆的沉沦,二次惨痛,殷鉴昭昭,一而再之为已甚,其可三乎?”

2010-09-07

今天,1月13日是蒋经国先生的忌日,t说过“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来源: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1.@赵所生:【为何说灯红酒“绿”】古代酿酒,酒熟后过滤即成,但常有细渣悬浮其中,称为浊酒。时间长了渣滓变成淡绿如蚁的浮沫。《释名》:“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这“浮蚁”如浮萍之浅绿,故称为“绿蚁”,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句。古人因此称美酒为绿酒,如陶渊明有“绿酒开芳颜”诗句。

2.@songma:北洋民国政府之开明优容,后世人读其史,令人咋舌。

3.1946年,巴黎。参加和平会议的中华民国代表团成员走出罗浮宫,这是中华民国驻法大使Tsien Tai(右)和代表团团长王世杰(右二)。

4.@MOFBACN:Coca-Cola advertisement at a coffee shop in Shanghai,China,late 1940s.

5.儿子:当时的干部也没人向上反映吗?母亲:如果有人提意见,村干部就会打他们。即使饿成这样,就是没有人提意见,还是因为害怕。当时的人都不准提意见、不准乱讲、也不准人员乱走动。你太姥去信阳市看你二姥爷,你二姥爷就不让你太姥讲饿死人的事。因为他也害怕。你三姥爷在59年时是大队干部,他也知道,也不能讲。(张大军:我母亲所亲历的河南信阳大饥荒)

6.@EvanLi2020:蒋经国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Graham女士时,告知台湾“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但国民党要人则纷纷质疑,“国策顾问”沈昌焕说:“这样可能会使我们的党将来失去政权!”,蒋经国却淡淡地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声音不大,但这一句话,振聋发聩。

7.@puzhiqiang:今天,1月13日,是蒋经国先生的忌日,他死于1988年,生前说过“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他还取消了戒严令,开放了报禁党禁。2024年的今天,此时此刻,台湾大选进行中,今晚便见分晓。我认为,不论哪个党胜出,都是民主的胜利。祝福台湾。

8.汪浩观点:【蒋经国为什么反对“一国两制”】早在1982年10月,蒋经国就对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批判“一国两制”:中共不守信用,任何期望中共允许台湾与大陆统一后能保留单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不切实际的。蒋经国说,中共不允许大陆人民有自由,却允许台湾人民有自由,这种想法太天真;简直是幻想。我们对中共的政策是不屈服,不妥协,因为屈服与妥协,将造成我们的毁灭。

9.@光谷第一深情bot:时代就是一个电梯,在这个电梯中,你无论是做俯卧撑还是做仰卧起坐,还是引体向上,还是深蹲起,都很难改变你的命运是上升还是下降的本质。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人的一滴水算不了什么。

10.@那些珍贵老照片:50年代驻守金门的国军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