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1964年式微声冲锋枪


1964年式微声冲锋枪
 
 
口径: 7.62×25mm 64式微声冲锋枪弹
 

1964年式7.62mm微声冲锋枪(简称64式微冲)在1960年代初期根据我军侦察兵的特殊要求而研制的,该枪于1964年设计定型,是我国第一代微声武器之一。
64式微冲采用前冲击发的自由式枪机,整体式消声器,有单/连发选射功能。该枪由枪管、消声器、瞄具、机匣、枪机、复进机构、击发机构、弹匣和折叠枪托等9个部件组成,全枪共有100个零件。机匣由钢块加工而成,机匣盖是冲压钢件,消声器也是钢制。该枪的重量较大。
由于该枪采用开膛待击,因此击针是通过击针销固定在弹底窝中央,从枪机前端面凸出。枪机右上方装有平移结构的拉壳钩,拉壳钩簧为片状。上部有容纳复进簧的孔,后部左右两侧有导引运动的导轨。后下部有与阻铁扣合的斜面,右前部设有拉机柄部。由于击针固结在枪机上,依靠枪机复进前冲击发。单发时,枪机从阻铁扣合处复进完成击发;连发时,枪机从最后位复进完成推弹、输进弹后完成闭锁击发。
复进机构由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组成,导杆后部有一突起是用来固定机匣盖的。在机匣后立壁的前面还有一个缓冲垫,它主要用来吸收自动机后坐到位时多余的能量,改善枪机撞击机匣时的受力状况,用以提高机匣的寿命。
消声器由套筒消音筒支架、定位环、定位筒、消音碗部件和筒盖等组成。套筒为钢制圆筒,消音元件均装在其中。后部有断隔方牙螺纹,通过连接件背环使其与机匣紧密配合。尾部的凹槽用于与机匣上相应突出部相配合,使套筒周向定位。前部设有定位突筋,用于定位消音碗。口部有与筒盖连接的螺纹。在套筒后、前部的正上方,焊有照门座与准星座。在套筒内中部采用悬臂的定位筒支撑。
消音碗部件,由三种不同规格、共13个钢制镀铬的消音碗串联而成。各消音碗间是用两根连杆连接的。在连接杆头部设有一可折倒的提环.它是用来抽取和装入消音碗部件的。
在枪管壁上沿着枪膛阴线开有4×936个侧排气孔,射击时部分高压火药燃气从侧孔排出,在套筒内膨胀,使膛口排出的火药燃气流量大为减少,压力也大大下降。但每个侧排气孔都是一个噪声源,如果在膛口前方不安装高效声音抑制系统,由试验得出,枪口总噪声级反而会增加。
采用多舱式激波耗能结构的串式消音碗,其抑制声音的机理如下:膛口流出的火药燃气,压力已很低,但由于突然膨胀,火药燃气的速度大为增加,膛口喷出的火药燃气是超声速气流。它遇到障碍——消声碗后要产生激波。气体受到压缩,使速度下降或为亚音速,而压力升高,但总的能量下降。亚音速气流经过消音碗锥形部后进一步膨胀,又成为超音速气流。此气流遇到下一个消音碗后就如上所述,又将产生新的激波。又进一步消耗能量。这样,气流通过多舱式消音碗的作用,经过反复的压缩、膨胀,火药燃气的速度和压力都将大幅度下降。气流自消音筒口喷出时,对外界气流只能产生较小的冲击,从而达到抑制膛口声的目的。因此在套筒(消音筒)前部安装多舱式串式消音碗,就相当于声学滤声器。
至于冲锋枪在射击时产生光和烟,那是可燃气体、未燃尽的火药及其他金属粒在枪口燃烧或燃烧不完全所致。为进一步消除光和烟的特征,64式微冲在枪弹采取措施,包括采用减装药设计和特殊的双基球形发射药,使弹头出枪口后火药燃气已经在膛内充分膨胀燃烧。
由于射击后硝烟会聚积在消声器内,然后慢慢逸出,而且不易擦拭,如果弹膛过脏或弹药受潮,射击中会产生弹壳炸裂的危险。所以一定要定期擦拭和更换消声碗等消耗性部件。

64式微冲的枪机

64式微冲的发射机构

发射机构运作原理
64式微冲的发射机构在56式冲锋枪的发射机上简化而成,主要由扳机、变换挺、阻铁和单连发杆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上图所示。当单连发杆定于单发位时(b),单连发杆上的缺口让位于变换挺,使变换挺在扳机簧作用下位置升高。变换挺后钩部“T”形突起上部与阻铁上相应“T”形槽有一定重叠量。当用手扣引扳机时,变换挺钩住阻铁,迫使阻铁头部沿图面逆时针方向旋转下降而解脱枪机,使之完成前冲击发。在枪机复进过程中,它与变换挺中部突起作用,压下变换挺,使之与阻铁脱离。此时阻铁在阻铁簧的作用下.头部旋转向上。等待再次与枪机扣合。当松开扳机后,变换挺在扳机簧力作用F向后运动,通过阻铁“T”形槽后到位。如再次扣压扳机,即重复上述动作而完成单发。
当单连发杆位于连发位时(a),其上的圆柱部压住变换挺,使其位置下降,它尾部的T形突起与阻铁T形槽下部平面有重叠量。当扣引扳机时,带动变换挺向前运动,从而带动阻铁旋转,使其头部下降,解脱与枪机的扣合而完成前冲击发。此时由于变换挺位置低,复进中的枪机压不到变换挺。这样,变换挺与阻铁继续钩合,使阻铁头部无法旋转上升与枪机扣合。枪机在击发后,由于火药燃气作用后坐到位后又复进。完成自动机工作循环,再次完成击发。如不松开扳机,依此工作程序将弹匣内枪弹发射完毕,枪机复进到位形成停射。如在连发过程中松开扳机,变换挺在扳机簧力作用下向后运动,此时阻铁也在阻铁簧力作用下旋转.其头部上升与复进中的枪机扣合,使枪机停在后方而中断连发射击。
枪设有到位保险、安全保险和行军保险。到位保险由带有固定击针的枪机完成。在正常情况下,只有枪机复进到位,击针才能撞击底火而形成发射。安全保险扳把位于握把右上方,当向前扳动扳把到位时。它位于扳机的后方,挡住扳机使之不能扣动而完成手动安全保险。
机匣右侧的防尘盖向上关闭时,可遮盖机匣与机匣盖之间的拉机柄通道,起到防尘的作用。在防尘盖关闭的同时,防尘盖轴上的凸轮带动轴固定板向上旋转,刚性顶住枪机使它不能后退而起到行军保险的作用。
64式微冲配有20发和30发两种弧形弹匣,而20发弹匣是作为冲锋枪的常备弹匣。弹匣主要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和弹匣盖等组成。该弹匣可通用于1964年式7.62mm微声冲锋枪弹和1951年式7.62mm手枪弹。配用的64式微声弹可在200m距离穿透2.5mm厚的垂直50钢板。
瞄准装置由准星、准星移动座、准星座、照门和照门座等组成。瞄准装置均固定在套筒上。它以套筒后部突起部与机匣上相应的凹槽定位,以保证瞄准基面与枪管的正确装配位置。冲锋枪的射效调整。方向依靠移动准星移动座,高低则依靠拧动准星。冲锋枪可装定两个射程:100m的表尺是靠照门座上的缺口来实现;200m表尺则由位于照门座前的翻转照门来实现。
当将200m照门翻上时。它由弹性卡销定位。由于它高于100m照门,当射手从后方瞄准时,视线通过它而构成对200m目标的瞄准角。
考虑到特业分队夜战的需要,在冲锋枪照门上镶嵌有如图示的两个立式长效荧光管,准星上镶嵌有一个同样的立式荧光管。这样就构成了三立柱式的夜瞄装置。
由于瞄具设在消声器上,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下,射击精度会下降,而每次分解组装后也会导致精度受损。

照门结构

夜瞄装置
折叠式枪托为开式结构,由左、右支杆,肩托和肩托轴等组成。支杆、肩托由钢板冲压而成。肩托用肩托轴固结在支杆上,且能旋转。当枪托处于战斗状态时,由装在机匣上可对捏的两个圆头弹性定位卡销卡入左、右支杆的定位孔中而刚性定位,打开肩托就可进行抵肩射击。当对捏定位卡销,使之从两支杆定位孔中解脱后,即可向下旋转枪托,枪托到位后,结合在左、右支杆上的两个卡销,利用支杆的弹性进入机匣前下部的两个定位窝中,将枪托定位于行军状态。
64式微冲在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 微声冲锋枪在结合时,先将套筒结合在机匣上,再旋转背环。因背环作用,使套筒上的断隔螺纹可靠地定位,以免套筒纵向松动。
  2. 消音碗需用连杆正确可靠地结合。将消音碗部件放人套筒后,应将前端与连杆结合的提环放倒,再拧紧筒盖套筒盖的螺纹为左旋。必要时可使用附件中的扳手,将筒盖拧得更紧些
  3. 冲锋枪在射击前,射手一定要检查表尺的装定是否和射程相符在对200m处目标射击时,别忘了将翻转的200m表尺立起
  4. 在夜间对100m处目标射击时,应使准星上的即位于中间的立式荧光柱位于照门左右两立式荧光柱的中央。
  5. 冲锋枪在每次射击后,必须立即分解消声碗部件必须分解擦拭。特别是枪管的内外表面和消音元件。擦拭干净后并正常涂油。
  6. 在消音元件、枪管内外表面、套筒内表面存有火药残渣时,一定要用碱性液、煤油或汽油浸泡后,清洗干净、擦干并正常涂油。
  7. 当使用微声冲锋枪没有配套的647.62mm微声冲锋枪弹时,可使用1951年式7.62mm手枪弹,但其弹道诸元和消声效果就有所变化。
全枪长枪托展开850 mm
枪托折叠630 mm
全枪宽70 mm
全枪高220 mm
枪管长245 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 mm
空枪重(含20发空弹匣)3.4kg
弹匣容量20,30 rds
瞄准基线295mm
理论射速1000 rpm
扳机扣力29.4~63.7 N
枪口初速290~305 m/s
枪口动能337 J
有效射程200 m
枪口噪声≤84 dB
64式微冲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被我军的侦察部队大量采用,由于隐蔽性好,在摸哨或伏击中表现较好。由于消声部件是损耗品,有时会出现供应不上的问题,因此有些侦察兵干脆把卸掉消声器的64式微冲当作紧凑的轻型冲锋枪,在搜索洞穴中使用。

64式微冲的20发弹匣

64式微声弹的结构

64式微冲的枪机特写

64式微冲的防尘盖兼作携行保险

64式微冲的扳机保险

64式微冲的快慢机柄

64式微冲的枪管

64式微冲的翻转式照门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中国侦察兵,左一手持64式微冲

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侦察兵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火炮


战舰砲
M198榴弹炮开火时的一瞬间。
5"/54 caliber Mark 45 开火。
火炮火砲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口径不少于20毫米(0.78英寸)(美国为16.7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较小型的身管射击武器称为枪械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装定火炮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体用于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

目录

  [隐藏

[编辑]历史

公元7世纪中国发明火药后,逐渐开始用机抛射火药弹;唐哀帝时郑璠攻打豫章,曾“发机飞火烧龙沙门”,这种发机飞火就是火炮。
1163年魏胜驻守海州时,制造出火石砲。在1332年蒙古帝国)就在部队中装备了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口径105毫米,滑膛前膛火炮),是现今火炮的鼻祖之一。现在发现更早的1298年元火炮[1]之后大型化的火铳逐渐改称为火砲(或火炮),小型的火铳则演变成枪械
火炮在欧洲刚投入战场时,大致上分长炮与臼炮两种。长炮的铸造法与水桶类似,再用桶箍加固炮身;而臼炮则直接采用青铜铸造。

[编辑]分类

[编辑]近古

[编辑]现代

  • 按照运动方式可以分为:
    • 牵引式(由其他军用车辆牵引)
    • 自行式(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1. ^ http://tech.163.com/04/0806/09/0T3ENOEA00091544.html 内蒙发现世界最早火炮:"元大德二年"铜火铳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无后座力炮(Recoilless rifle)


美国106毫米无后座力炮,照片中是以吉普车装载的型式。
无后座力炮的运作方式
无后座力炮Recoilless rifle)是火炮的一种。特点是发射时利用向后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推进炮弹的火炮。由于减少了传统火炮需求的后座以及制退机械,所以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纵方便,适用于伴随步兵作战,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主要用于攻击堡垒坦克和其他坚固目标。缺点是发射之后的后焰(back blast)及后喷物会暴露发射阵地,而且还使其无法在狭小空间内使用。

[编辑]历史

德国发展出75毫米的有膛线的无后座力炮给空降部队作为反坦克武器。在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占克里特岛时发挥功用,于是德国用相同的设计发展出105毫米的无后座力炮,美国陆军模仿发展出相同的两种口径。美国亦发展出及使用90毫米的无后座力炮。苏联亦发展出没有膛线的的无后座力炮,口径有73、82及110毫米。
中华民国联勤61兵工厂(后来改制为202厂)曾经生产43式75毫米无后座力炮以及51式106毫米无后座力炮

[编辑]参考文献

  • John Batchelor und Ian Hogg, Die Geschichte der Artillerie, Wilhelm Heyne Verlag, ISBN 345352068-8

[编辑]相关条目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驼峰航线



驼峰
缅甸战役的一部分
Allied lines of communi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1942-43.jpg
在东南亚盟国线的沟通(1942-43)。驼峰显示在最右边。
日期:1942年4月 - 1945年11月
地点:阿萨姆邦印度, 到中国昆明
结果:盟军胜利
参战方
 美国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国
 英国
 大日本帝国
兵力
*27架飞机; 1100人(1942年5月)
*640架飞机; 34000军队(1945年7月31日)
伤亡
594架飞机失事,丢失或注销
1659位人员死亡或失踪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与对日本的作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1942年5月,日军切断滇缅公路这条战时中国最后一条陆上交通线后,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中国云南昆明之间开辟了一条转运战略物资的空中通道,这条空中通道就叫驼峰航线

目录

  [隐藏

[编辑]得名原因

航线飞越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脉,因受山峰高度及彼时螺旋桨飞机性能限制,飞机只能紧贴山峰飞行,因而飞行轨迹高低起伏状似驼峰,故此得名。英文为“The Hump”。

[编辑]滇缅公路的困境

起初,滇缅公路被用来运送军事物资,汽油和其他货物。在4月和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为了保持国民政府的物资供应,美国和其他盟国领导人同意进行一个持续的空中补给工作,由美国陆军航空队负责。在1942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一个新的航空运输司令部成立,由William H. Tunner上校指挥,组织空运和提供后勤支持。大多数人员和设备来自美国陆军航空队,也有英国和印度的英联邦部队,缅甸劳工团伙,和中国国民航空空运科。

[编辑]空运行动

在1942年7月后,一条穿越印度缅甸中华民国的空中航线开始形成。在西面,航线由二战时期的阿萨姆邦东北印度铁路公司的一系列机场串成[1] 并穿越了云南四川的一系列山脊。在该航线开通后,即成为中国战场国际援助的“生命之路”。蒋介石认为为了保证它的野战师和拥有500架飞机的空军的正常运作,每月至少需要7,500吨的物资,当然在驼峰航线的初期几个月中,这个想法是难以达到的。[2]
C-54 “空中霸王”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货物运输飞机。最初的驼峰空运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和一种经改装的的C-47运输机完成。然而,这些飞机的有效载荷并不适合高负载的高空作业,且不能达到一定高度以飞越山区地形,这使得飞机不得不通过非常危险的迷宫般的喜马拉雅山隘航行。[3]
1942年12月C-87 Liberator Express和C-109燃油专用运输机的抵达提高了运输吨位,其较强的高空飞行能力使其能够直接飞越比较低的山峰(15,000-16,000英尺),无须穿行危险的山隘。但此种飞机的事故率较高且不适用于当时所用的机场。尽管C-87有4个引擎,但载重高时爬升性能差,经常在起飞时因引擎熄火而坠毁[4],同时在山峰上空即使遭遇较轻的结冰状况也容易回旋而失去控制[4]。C-109是从现存的B-24轰炸机改装而来的燃油专用运输机,所有武装弹药均被拆卸,机身内安装有8个油罐,能够装载2900加仑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生产的218架C-109中有很多被送往中缅印战区。但由于其满载时在超过海拔6000英尺的机场降落十分困难,并且飞行不稳定,C-109也和C-87一样不受飞行员喜爱。满载的C-109若摔机着陆,不可避免会发生爆炸,使机组人员丧生。[5]

美军的寇蒂斯C-46运输机
“寇蒂斯”C-46 Commando于1943年4月起开始执行驼峰航线飞行。C-46是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双发运输机飞得都快都高的涡轮增压双引擎飞机,且载荷也比C-47及C-87高。[6][7] 装备C-46之后,航线的空运吨数明显提高,于1943年12月达到12,594吨。运量在1944-45年间继续攀升,于1945年七月达到历史最高值。[8][9]
飞越驼峰对于盟军飞行人员而言是近乎自杀式的航程。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穿行于缅甸北部与中国西部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频繁遭遇强紊流,强风,结冰,设备老化。从一开始,任务就受困于缺乏资源和有经验的人员。在行动最初的几个月里,没有经验的补给军官会下令将飞机装至“填满”而不顾载重上限。合适的导航设备与无线电信标以及受过训练人员的匮乏(一直没有足够的导航员来配置到每个机组)持续影响了空运行动。虽然空运指挥部(ATC)内有一些有经验的民航以及军用运输机飞行员,但其他人大都是刚受过飞行训练,飞行时间很短,对在恶劣条件下驾驶多引擎运输机几乎没有经验。中国飞行员尽管操纵过若干种类的飞机,但并不擅长于依靠仪表飞行,对空运使用的大型美制运输机也不熟悉。但是中国和美国飞行员还是坚持驾驶重载的飞机在往成都,昆明和其他城市的往返航线上日夜飞行。
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机械师与备用零件也始终不足,维护与发动机修理时常被拖延。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ATC飞行员与作家Ernest K. Gann回忆他曾在印度的Chabua机场一天内目睹四次坠机事故——两架C-47,两架C87,三名飞行人员遇难。由于地区的偏远以及中缅印战区较低的优先级,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这些悲剧性的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
除了糟糕的天气和机械故障,手无寸铁的护送运输飞机在驼峰偶尔遭到日军战斗机在干旱(冬)季(的袭击)。[10]有一次,当驾驶C-46执行任务时,Wally A. Gayda上尉遭遇日军飞机,在失望中反击中岛战斗机,通过勃朗宁自动步枪向战斗机乘员组舱窗射击,最终杀死日本飞行员。[11][12] 在驼峰死亡人数总计超过1500人。有时,每月飞机损失总额占所有飞机的50%,但仍在沿途服务。
1944年5月,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占领了缅北的密支那机场,这一任务由中国远征军和麦瑞尔突击队完成,即著名的密支那大捷。这使日本丧失了他们对盟军驼峰航线巡逻飞机的主要机场。机场本身也成为困难情况下一个重要而紧急的盟军飞机降落点,即使战斗直到1944年8月仍在密支那附近的县城进行。
两架美军第12伞兵的C-47运输机
中方飞行员为驼峰航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42至1945年中国收到来自美国的运输机恰好是100架:77架C-47运输机和23架C-46 Commandos。据一些消息,从1942年5月至1945年9月,共有650,000吨运通过驼峰,其中中方飞行员占75,000吨(约12%),还有33400名乘客通过驼峰。
在1944年,航空运输司令部的任务是支持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从中国轰炸日本。从2月至10月,运送物资近18,000万吨的驼峰航线,开始支持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战略轰炸,当时的B-29行动则转移到中国。到这个时候,C-54 Skymaster四引擎运输机的到达大大提高了空运的吨位水平。[13] 为了提高效率,航空运输司令部秘书长William H. Tunner改进了C-54的空气技术,以便从更直接的航线到达中国,使用中缅印战区的战斗机中队来护送,以防日本飞机的拦截。这种C-54载货量是C-47的3倍,取代了后两个运输机,以及在C-46在最后几个月的空运。[14]
美国空军B-29超级堡垒轰炸机
驼峰航线这一空中桥梁的空运行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尽管在1945年1月开放中印公路后其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截止收复仰光时,空运的总吨位(65万吨)仍比在雷多公路(14.7万吨)多得多,[15]。最后总记飞行时间约共计150万小时。驼峰运送行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只有1949年柏林封锁时的空运行动在空运货物量上超过了它。

[编辑]飞行情况

这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的最为艰险的一条运输线。长约800公里。驼峰飞行也是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空中运输,因恶劣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又被称为“死亡航线”。这条航线经过的地区都是海拔4,500到5,500米左右的高峰,最高海拔在7,000米以上。由于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机员需要有极大的耐力。当时中国航空公司的华人机长陈文宽,及国泰航空创办人之一的Roy C. Farrell亦有驾驶过驼峰航线。

[编辑]功绩与损失

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空军在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的援华空运中,为中国空运各类战争物资65万吨。美国空军在驼峰航线上共有超过500架飞机坠毁(包括C-46C-47),468个美国和46个中国机组牺牲,共计超过1,500人。

[编辑]“铝谷”

出自“中国珍珠:龙保罗日记”,龙保罗是一部网络小说的虚构人物,作者是台湾资深广告人姚开阳(Crayon Yao),现从事数位内容产业,现任台湾跃狮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导演与台湾中国军舰博物馆馆长. 。 “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这是昆明驼峰航线纪念碑下的纪念橱窗中的一段文字,落款是一位驼峰老飞行员龙保罗[16]

[编辑]图书

2010年,中国大陆作家刘小童在采集资料采访中国航空公司当时参加驼峰航线的现存员工之后,出版了驼峰航线一书。

[编辑]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