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戏读《水浒》:梁山各阶级的分析



喜欢《水浒传》,一方面出于少年时期的崇尚狭义,另一方面是没有别的书可读,偏巧当时批林批孔批《水浒》。我家的前院是通化市人民广播电台,那里有图书室,几个小朋友的家长都是电台职工,家长借出来读,孩子们也乘便读了。我就是在人家读完之后借来读的。我们这些小朋友当然不知道批《水浒》的伟大意义,不过记下了伟大领袖的著名言论:“一部《水浒》,好就好在投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意思自然不懂,倒是对天罡地煞的称呼感兴趣,连同绰号都能背下来。
《水浒》是我的启蒙读物,此外就是红色经典的“小人书”了。这就是我童年的可怜的书底儿。
怀着对《水浒》的深厚情感,此后我陆续读了七八遍。结果,我最喜欢鲁智深,最讨厌武松,最敬佩林冲。当然也一直疑惑,为什么那么多好汉都戴绿帽子。
渐渐地我开始怀疑,《水浒》真的写农民起义吗?于是又一次读了起来,不过这一边重点对其中的人物做“阶级分析”。
第一个出场的好汉,是九纹龙史进,陕西华阴县石家庄地主家的少爷。他父亲是个开明地主,对待过往客人很是和善。这和我知道的《半夜鸡叫》里周扒皮那样的地主截然不同。史进算是“农村人”但不是农民。
由史进牵出来的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一出场就是草寇。
另一个由史进牵出来的鲁达即后来的鲁智深,是一位陕西渭州城的提辖官,军官出身,也不是农民。
同时牵引出来的打虎将李忠,江湖上卖艺的,是城市的手艺人,也不是农民。
由鲁智深牵连出来的小霸王周通,一出场就是占山为王的草寇。
另一个由鲁智深牵引出来的重要人物豹子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且是世袭的,自然不是农民。
由林冲牵引出来的小旋风柴进,是世袭的大贵族,自然也不是农民。
林冲上了梁山,引出了白衣秀士王伦,是个落第秀才,自然也不是农民。其他几位一出场就是草寇,不知道具体身份。
林冲引出的青面兽杨志,是世袭军官,而且门庭显赫,乃杨家将门之后。
杨志引出的急先锋索超,也是职业军人,下级军官。
至此,“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为了写《智取生辰纲》,就先按下了杨志不表,开始写劫生辰纲一伙的情况了。
先从赤发鬼刘唐的报信写起。刘唐自幼闯荡江湖,不是农民。
由他引出的美髯公朱仝是个富户,做了县里的都头;另一个都头插翅虎雷横,市民身份。这两位都是“公务员”。
托塔天王晁盖,地主。
智多星吴用,私塾先生,文化人。
阮氏三雄,渔民,属于农民阶级。
入云龙公孙胜,道士,当然不是农民。
白日鼠白胜,黄泥岗安乐村的闲汉,是那种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不是纯农民。
再由杨志引出的操刀鬼曹正,原来是东京人氏,屠户,市民阶层;到了离黄泥岗不远的地方开酒店,也不是农民的营生。
鲁智深说出的十字坡黑店,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也是店主人。张青肯定是农民出身,但是改开店了。
到了破劫生成刚案的时候了,这才引出了天罡星之首的山东及时雨呼保义宋江,郓城刀笔小吏,地主家庭的儿子。
宋江私放晁盖、杀阎婆惜摊了官司开始逃亡,在柴进家里见到行者武松,这时的武松是个食客,回乡途中打虎成名,做了阳谷县都头,也是“公务员”身份了。
武松引出的孙二娘和张青前面鲁智深已经提过。金眼彪施恩是监狱长的儿子,也不是什么好鸟。
武松、宋江邂逅于孔明孔亮的庄上,此二人也是地主的儿子。
宋江在清风山遇到的锦毛虎燕顺落草前是个贩马的,不是农民。
矮脚虎王英,原来是赶车的,见财起意杀了客人才落草的,也不是农民。
白面郎君郑天寿,原来是个银匠,后来落草,也不是农民。
以上清风山这三个草寇都属于市井小商贩或手艺人。他们都不属于农村。
清风寨的小李广华荣是个军官,祖上也是军官。
青州都监镇三山黄信也是个军官。霹雳火清明是青州统制,祖上就是军官。
对影山的草寇小温侯吕方,原来是贩生药的;赛仁贵郭盛,原来是贩水银的。都是商贩。
路上遇到的石将军石勇,原是大名府人氏,以放赌为生。
揭阳岭黑店的掌柜催命判官李立,“只做私商道路”;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兄弟俩是贩私盐的;混江龙李俊自己称是做艄公生意,其实是水贼。这是揭阳岭上一霸。
揭阳镇上一霸是没遮拦穆弘、小遮拦穆春哥俩儿,是当地富户。
浔阳江上一霸是船火儿张横、浪里白跳张顺哥俩儿。
这三霸都是图财害命之辈。
病大虫薛永,河南洛阳人,祖上是军官,沦落为使枪棒卖膏药的艺人。
江州城的两院押牢节级神行太保戴宗戴院长,也是主动索贿的主儿。
黑旋风李逵那厮,本来是农村人,打死人逃在江湖,做了监狱的小牢子,混成了城市人。其实,在农村时也不务农。
为救宋江,模仿蔡京的手书,请出了济州的秀才圣手书生萧让和玉臂匠金大坚,都是市民阶层。
江州劫了法场,捉黄文炳的时候,薛永引荐的通臂猿侯健是个裁缝。
回梁山路上收了四个好汉:
摩云金翅欧鹏,军官出身,因恶了本官才做了强盗;神算子蒋敬,落第举子,文化人;铁笛仙马麟,原是小番子闲汉;九尾龟陶宗旺,庄稼田户出身,纯粹的农民。
李云也是个都头。
戴宗去寻公孙胜的路上遇见锦豹子杨林,祖籍彰德府人,“多在绿林中安身”。
杨林又引出了火眼狻猊邓飞原是盖天军襄阳府人;玉幡竿孟康造船木匠;铁面孔目裴宣,也是刀笔吏。
病关索杨雄,两院押狱兼充市曹行刑刽子;拼命三郎石秀,随叔父贩羊马的贩子;鼓上蚤时迁,就是一个贼。
扑天雕李应,大地主;鬼脸儿杜兴,本是买卖人,做了李应的管家。
一丈青扈三娘,地主家的千金。
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哥俩儿,纯粹的猎户,和农民贴边儿。铁叫子乐和是小牢子(与李逵是同行)。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哥俩儿都是琼州人氏,祖上军官出身;孙新与老婆母大虫顾大嫂开饭店放赌局;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叔侄俩,闲汉出身,职业赌徒,当了草寇。
双鞭呼延灼,名将家庭,军官。还有武举出身的百胜将军韩滔、累代将门之子的天目将军彭玘。轰天雷淩振是个炮手。金枪手徐宁是个军官。金钱豹子汤隆是个铁匠。
芒砀山的草寇是: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
玉麒麟卢俊义,大财主。浪子燕青,卢俊义家的仆人。
大刀关胜,浦东巡检。井木犴郝思文丑郡马宣赞,防御保义官。活闪婆王定六,卖酒度日。神医安道全,医生。
没面目焦挺,职业相扑手。
单廷圭、魏定国,军官。
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军官。

有几位好汉的出身一时没有找到。一定补上。
综上,除了贵族地主军官等人,还有许多手艺人、买卖人,属于市民阶层,另有一些出场就是强盗的,说不出他们的出身,唯独农民、渔民是非常少的。
我怀疑,一百单八将中的主体都不是农民,那么这场起义就是农民起义?自然,这队伍的士兵阶层肯定是农民居多,但是作者并没而有具体刻画这些士兵。着意刻画的自然是这一百单八将中的少数英雄。(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

梁山各阶级的分析



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草寇,规模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这在官方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向来的论者都将宋江一伙与秦末的陈胜、吴广相提并论,将其称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一部分。“文革”时期,农民起义更被赋予极不适当的过高评价,权威的说法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那么,农民起义如何定义呢?《辞海》的释义是,“农民阶级为反抗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爆发的武装斗争,往往发展成为农民战争。”不言而喻,“农民起义”的主体是“农民”,那么,哪些人是“农民”呢?《辞海》认为,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并进一步指出,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

基于这些基本概念,要认定这帮草寇是否属于农民起义,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前后,阶级分析是钦定的分清敌我的政治方法与思想方法,当时的说法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亲不亲,阶级分”,可见其地位与重要性。经过1980年代初期的彻底否定“文革”和30年的改革开放,阶级分析这套办法早已弃置不用,我们倒不妨从尘封已久的军火库中找出这件已经生锈的武器,展开一下我们的话题。

作这项工作需要下一些统计学方面的功夫。对于这部名著虽曾多次通读,但要搞清每个人物的出身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以为,要考察每个人的出身和背景,应以他们入伙梁山之前的经历为基础。然而,这样做的确很有难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上梁山之前已在别处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且至少来自10个山头,如少华山、桃花山、清风山、对影山、黄门山、白虎山、二龙山、饮马川、芒砀山、枯树山,以及王伦时期的梁山泊。对这些没有明确纲领与旗号的绿林人士应当如何看待呢?我以为,可将他们最初的啸聚山林与梁山聚义同等看待。因此,分析他们的出身,应以他们落草前的经历为基础。按照这一原则,经过反复查阅核对,我把梁山108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朝廷军官。共有21人,占梁山全部成员的19.4%。这些人当然与农民毫不相干。他们虽然都在官军供职,并担任不同的职务。但他们走上梁山,情况各有不同,一是朝廷官员迫害之下的无奈选择,如林冲。二是因为不同缘由在官军无法立足,只好另谋出路,如鲁智深、杨志、花荣、黄信、秦明、孙立、徐宁。三是与梁山作战时被俘,这批人占了大部分,如呼延灼、韩滔、彭、索超、关胜、宣赞、郝思文、单廷、魏定国、董平、张清、龚旺、丁德孙。除林冲、鲁智深外,他们中的多数人不存在反叛朝廷的内在动机。特别是其中的几位名将,如呼延灼、关胜等人,决不会为宋江的先松绑、后下拜、再劝降的“三部曲”以及如何“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说词所感动,从而放弃现行体制之内优越的社会地位而背叛朝廷。小说无法从人之常情的范围来解释,于是只好以“本来上应天星之数”的虚幻路数来解决问题。由于他们暂栖梁山是出于种种的不得已,因此,他们成为宋江推行招安路线的支持力量是可以理解的。笔者不解的是,梁山招安之前,在童贯、高俅率领朝廷大军围剿梁山之际,集中了来自全国的许多优秀将领。此时的宋江为何放弃了前期招降纳叛的基本做法,从此再无一人加入梁山呢?只是因为天罡、地煞的员额已经满编的缘故么?

二是基层官吏。共有13人,只占12%。这些人当然也不属于农民阶级。除宋江外,他们大多属于地方政权负责司法、治安的基层干部。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应属于腐败分子,这些人既不忠于朝廷,也不忠于职守,官匪勾结、徇私枉法、以权谋私,如宋江、朱仝、雷横、戴宗、李逵、施恩、杨雄。这些贪官或污吏,其实是赵宋政权墙基上的鼠类或白蚁,他们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啃噬着、破坏着朝廷的统治基础。而这正是姚文元在“文革”中提出“清官比贪官更坏”的理论根据。这些在梁山折腾一番,再以报效朝廷、保国安民为名寻求朝廷招安的路径,总有一些“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讽刺!当然,武松、裴宣、乐和等人还是尽职尽责的公务员,只是由于官场腐败、司法不公,才被迫选择了落草之路。至于蔡福、蔡庆、李云,或因利弊权衡,或为形势所迫,则是另一情况。这些人,在梁山成员中,虽然人数不多,但其能量不可小觑。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宋江,此人虽然出身小吏,但因其身为盗魁,且精于权术,其主张的招安政策竟然得逞。正是由于这一错误路线的实行,不仅断送了原本兴旺的梁山事业,而且梁山成员也死伤惨重。这些本来属于体制内的人们,无论有意或无意,除武松、李逵之外,多数人都不会是造反或起义的坚定支持者。

三是地主乡绅。共有10人,只占9.3%,在人数上不具代表性。按照传统理论,地方乡绅原本是农民阶级的对立面,这在《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中有详尽分析。地主乡绅由于物质丰裕、生活安定,他们不可能对现行制度产生反叛之心,玉麒麟卢俊义就是一个突出典型。在北京大名府,卢俊义不仅家中豪富,而且武艺高强,在河北一带,具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与崇高的社会威望。以他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上山落草,从而背负叛逆之名。宋江、吴用采用骗和逼的手段迫使卢俊义上山入伙,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安富尊荣的人生轨迹,甚至经历了本来不必经历的倾家荡产、九死一生的悲剧人生。而李应、扈三娘在郓州地面是与祝家并立的富户与财主,他们是在祝家庄战役中被迫或被俘上的梁山。在这个群体中,吴用是一个值得专门提及的人物。在宋代农村,拥有文化与拥有土地,都会受到社会相当的尊重。吴用只是村里的教书先生。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知识分子,他并不安于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他会利用一切渠道和机会,甚至不惜触犯国家法律,挑战现行体制,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正是他策划了劫持生辰纲的惊天大案。梁山事业的做大做强,固然有他的功劳,梁山最终接受招安,吴用也难辞其咎。孔、穆两家兄弟其实应当属于“富二代”。这些人横行乡里,作恶多端,至于国家谁人掌权并不关心,造反、起义也不会有兴趣。让人不解的是,穆家兄弟有何必要烧了庄园,弃了土地,也投奔梁山。这一点仅从出于宋江的义气似乎无法解释。

四是专业人士与手工业者。11人,占10.2%。他们中有书法家、金石家、医生、兽医、银匠、铁匠。有的长于船舶或火药制造,也有的精于计算和器乐演奏。他们与从事土地耕作的农民并不相同,作为专业人士,凭借一己之长或一技之长,可以维持不错的家计,并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他们没有上山作贼,反叛朝廷的内在动力。他们的落草情况各异,被裹挟、被俘虏者有之,如萧让、金大坚、安道全、凌振;为逃避刑事处罚者有之,如孟康。郑天寿、侯健、汤隆、蒋敬、马麟、皇甫端,则是因为其他情况上山的。他们的专业特长对梁山当然有用,事实上,这些人上梁山之后,所发挥的作用,也主要在其专业领域。

五是渔猎与商贩。23人,占21 .3%。这个群体中,在经济地位和生活境况上最接近农民的,应属作为渔民的阮氏兄弟和作为猎户的解氏兄弟。燕青、杜兴虽然也属于草根阶层,但由于他们已经进入地主乡绅的生活内部,并成为其家庭事务的管理者。因此,他们与本阶层内其他人的生活境况已经产生了较大距离。由于北宋商业经济的发达,从事经营与商贸的群体较大。开酒店的有孙二娘夫妇、顾大嫂夫妇以及李立、朱富、曹正、王定六,从事商贩的有燕顺、吕方、郭盛、童威、童猛、石秀。然而,这个群体与纯朴的农民具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与现实追求。他们中不少人根本不是遵纪守法的业者与商贩,多数都有违法犯罪纪录,有的本身就是黑社会分子,如孙二娘夫妇以卖人肉为职业,童家兄弟则从事贩卖私盐的违法生意,李立的开黑店与孙二娘差不到哪里去,甚至险些把宋江“加工”出售,可见并非良善之辈。这些人由于闯荡江湖,见多识广,较少拘束,崇尚自由,社会的差别,生活的艰辛,自然有所体会。因此,他们有着改善自身生活处境的强烈愿望,但却没有明确的政治追求。比如三阮就十分向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绿林生涯,而且具有无视朝廷戒律的反叛精神。但是要接受朝廷的招安,博个封妻荫子,并非他们的奋斗目标。在梁山事业中,他们的精神支柱主要是自由与义气,而不是宋江的报效朝廷。

六是游民与山匪。28人,占25.9%。这些人有盗贼、有赌徒、有劫匪、有相扑师、有流浪汉,还有耍枪棒卖野药的,如李忠、刘唐、白胜、石勇、张横、张顺、李俊、薛永、时迁、邹渊、邹润、焦挺、郁保四、段景住。欧鹏则是军户出身,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因为得罪了顶头上司,被迫流浪江湖。还有一些身世不明、出身不详、书中也未交待何时、何故落草为寇的,如朱武、陈达、杨春、周通、杜迁、宋万、朱贵、杨林、邓飞、樊瑞、项充、李衮、鲍旭。这些人不是前科在身,就是负案在逃。总之,这个群体多数属于“重点人物”,他们上了梁山,梁山也就变成了“洪洞县”,对梁山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这些人无所谓造反与反叛,他们本来就是社会的异己存在,不仅官方将他们作为打击对象,民间也对他们深恶痛绝。他们向来被视为社会渣滓,具有强烈的社会仇视心理,因而是一股不折不扣的破坏力量。如果将这些人的行为也叫做农民起义的话,那么,梁山事业也就真的成了“痞子运动”。

此外,还有两位特殊人物,一个是前朝皇族柴进,一个是全真道士公孙胜。从情理上讲,这两人不仅与农民无关,也与造反无缘。大宋开国皇帝曾给柴家颁发誓书铁券,用“成文法”的形式对柴家特权予以保护,只是由于当朝权贵的仗势徇私,才将柴进逼上梁山。公孙先生另当别论,作为出家人,尘缘未了,难脱物欲,他一出场就为生辰纲而来,而且直接参与了劫持行动。虽然一度离开梁山,最终还是坐了第四把交椅。

根据小说的描述,梁山好汉中真正与“三农”沾边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九尾龟陶宗旺,书中说他“庄家田户出身;能使一把铁锹;有的是气力”。(第四十一回)一个是铁扇子宋清,“在家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第十八回)宋清此人有着直接的官方背景,其兄宋江担任郓城县押司,与知县大人过从甚密。从其家世可知,其父宋太公至少也是宋家村规模不大的地主,而宋清的“涉农”资格则不无疑问,至少不会直接从事农田耕种,大约与庄园与田地的管理有关,这从他上梁山后负责排设筵席可见一斑,一个庄稼汉无论如何是无法胜任这类礼宾工作的。如此看来,梁山108人勉强称之为农民的大概只有陶宗旺一人。这就是说,梁山事业无论如何折腾,都与农民起义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大概印象,梁山成员的六种类型,第一、二两类即朝廷军官与基层官吏,加上前朝皇族柴进,属于山寨的上层(共35人),这些曾经领官俸、吃皇粮的群体,不仅上山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山之后也多数处于决策层。第五、六两类即渔猎与商贩、游民与山贼,属于山寨的下层(51人)。这些人不仅上山之前属于草根和底层,上山之后仍然属于下层,尽管人数不少,从梁山序天罡、论地煞、排座次的议事规则来看,他们是没有任何参与和决策之权的。而第三、四两类即地主乡绅和专业人士、手工业者,加上著名道士公孙胜,则属于山寨的中层(21人),大体上属于有待遇无权力的处境。这与他们这些人上山之前的社会地位差别不大,虽然其中的卢俊义是山寨的二把手,一把手与其他班子成员在决策权上的差距,是国人皆知的。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套机制,都在在说明,他们并不是一个致力于农民利益的战斗集体。他们的施政纲领(“替天行道”)和斗争经历,也从来没有提出过和实践过诸如“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等贵贱、均贫富”之类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与实践。由此可见,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草寇并非什么农民起义。安立志

蒙古人建都历史


亚草原东端的蒙古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以往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兴衰起伏的舞台。欧亚草原连接着欧亚大陆。很久以来有这样一个共识:谁控制了欧亚草原,谁就等于控制了大半世界。13世纪蒙古人的崛起,印证了这个观点。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它的首都也几经变迁,元王朝建立,蒙古帝国将首都迁往了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的皇城基因也得以巩固,并一直影响到今天。
  
哈剌和林
就世界历史而言,13世纪的蒙古人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北亚腹地崛起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领导下,结束了蒙古高原“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局面,以十万铁骑,经过20余年征战,“灭国四十”;又经过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位大汗努力,大蒙古国先后征服西辽、花剌子模、钦察、斡罗斯、匈牙利、波斯、叙利亚等地,蒙古势力远达波兰、埃及和东印度一带。
  
大蒙古国的南征使西夏、金朝、大理、吐蕃地区纳入其统治。蒙古军东征辽左,在肃清契丹、女真反抗势力后,1218年进入朝鲜半岛。经40余年征战,高丽君臣被迫臣服。迄至1259年,大蒙古国辖境西至匈牙利、叙利亚、伊拉克、波斯湾和东印度一线,东至朝鲜半岛北部,南至大理国金齿地区与蒲甘王朝对峙,并在淮河、长江中上游一线与南宋相持,北面则领有吉利吉思、贝加尔湖一带诸部。这是一个横跨亚欧、版图空前庞大的帝国。强盛的游牧帝国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哈剌和林应运而生。
  
哈剌和林(突厥语,意为“黑石”)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杭爱山南麓,前杭爱省鄂尔浑河右岸呼舒柴达木之南20公里的额尔德尼昭近旁,距乌兰巴托市380公里。哈剌和林是蒙古人在北方草原上修筑的第一座都城,不仅是蒙古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也是13世纪东西方世界之间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聚集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等从欧洲、亚洲诸国各地劫掠来的奇珍异宝、金银珠宝,数以万计,名副其实为当时世界第一都。
  
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整个元朝期间(1271年~1368年),哈剌和林失去帝国首都地位,但仍是蒙古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元代的哈剌和林先后设置过和林转运使司、和林宣慰司、和林路等行政机构,忽必烈派宗王坐镇哈剌和林,加强对漠北地区的控制。1368年,元惠宗仓皇逃离大都,蒙古统治中心从中原移至漠北。哈剌和林曾经被北元政权当作一个聚集力量的据点。1370年明军攻克哈剌和林,大火烧了整整25个日日夜夜,哈剌和林基本被毁灭。蒙古帝国已经分崩离析,寒来暑往,哈剌和林走向没落。
  
元上都
13世纪50年代,拖雷家族的另一个政治新星冉冉升起。拖雷次子忽必烈在蒙哥登上汗位时已经崭露头角。1251年,蒙哥汗命其皇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1256年春,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河(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平府(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藩邸,“北带绝幕,南控中夏”。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即蒙古大汗之位,建元中统,与据有哈剌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对峙。战胜阿里不哥后,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忽必烈下令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哈剌和林。次年建上都路总管府。1271年建国号“大元”。1272年改金中都(今北京)为大都。上都是元朝夏都。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待八九月秋凉时返回大都。每年皇帝去上都避暑时,百官相随。
  
上都城的驻守官员、家属、兵丁等人口居于城中,城外关厢之地是百姓的主要居住地。考古资料证实三处关厢总延伸为2400米,面积最少在12万平方米以上。至元三十年(1293年)仅工匠就有2999户,元朝中期仅中政院所辖人匠提举司所属就有工匠2500户。根据对上都城关厢之地贫民房舍和城内房舍的数量考证,上都城在春夏季人口最多的时候可达五万人以上,秋冬季人口也在五千左右,其规模小于大都城。根据对上都城墙夯土的土质分析,此处为就地取材而建。
  
上都的外城,北半部为皇家园林区,南半部为宫帐区。城北依地势高缓,借景创物,建有横贯城垣,纵向800米,富于自然风趣的大型御苑,其面积大于城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所种奇花异草和豢养的珍禽异兽,不但满足了皇亲贵戚逍遥行乐、游览观赏的情趣,同时对调解、稳定上都城的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城内设置大面积的苑囿,实为元代首创。
  
1358年(至正十八年),红巾军中路军关先生、破头潘部由大同直趋上都,烧杀掠抢、焚毁宫殿,经历百余年陆续建成的上都宫苑楼阁等建筑化为灰烬。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攻占上都,将城内残存的房舍尽数拆毁,改筑城垣,称开平府,不久改府为卫,1403年(永乐元年),开平卫治徙京师,1406年(永乐四年)开平卫复治故地,1430年(宣德五年)终因地处僻远,运输艰难,迁卫治于独石堡(河北省赤城县独石口),昔日辉煌的上都城遂化为废墟。
  
元大都
蒙哥汗突然去世使得大蒙古国出现权力真空,觊觎汗位者蠢蠢欲动,总兵漠南的忽必烈与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发动争位战争。贵戚霸突鲁曾劝告忽必烈:“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怦然心动,脱口而出:“非卿言,我几失之。”虽然如此,但忽必烈不敢轻易否定哈剌和林的都城地位。定都开平府还是定都燕京?忽必烈考虑了四年之久。战胜阿里不哥后,1264年8月,刘秉忠请定都于燕京,忽必烈决定采纳,于是下诏修筑宫室城池,以燕京为中都。
  
如何修建新都城,考虑到蒙古人不愿在别人的废墟上营建新居的习俗,主要设计者刘秉忠建议在金中都东北郊选址。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营建,十一年(1274年)宫城大内建成,十三年(1276年)大都城垣建成。大都城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相沿元大都中轴线未变。北京内城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基本上是元大都城的旧街。按照“左祖右社”之制,大都太庙在城东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内,社稷坛即建在大都城西和义门(今北京西直门)内稍南。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按照方位,元朝将大都街道分为50坊。
  
在元大都内众多的宫殿之中,以延春阁为中心的北宫建筑群最具蒙古草原文化特点。明成祖改建北京城时,在此堆了一座镇山,高约50米,即今北京景山。在北海公园团城上,安置有元代遗物渎山大玉海。史载至元二年十二月,“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此玉海可盛酒30余石。元宫大明殿上有高1丈7尺的大酒瓮,可储酒50余石,称为“酒海”,又称“大樽”。这实际上是沿袭了大汗宫帐放置马奶酒的“古鲁额”(储酒器)旧制。
  
1368年,朱元璋派军北伐,攻陷通州,大都岌岌可危。闰七月二十八日夜三更,元惠宗率领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逃亡上都,元大都被明朝改为北平。后因朱棣“靖难”、夺位、迁都,元大都又被改造成明朝京师都城,历史掀开新的篇章。

元中都
1307年,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去世,因无子,皇后谋立安西王阿难答为帝,海山母及爱育黎巴力八达与一批宗王、大臣迎海山为帝。海山是忽必烈的曾孙。其父答剌麻八剌是成宗铁穆耳的兄弟。成宗大德三年(1299 年)海山受命以宗王的身份镇守漠北,在漠北总兵八年多,在与叛王海都、察八儿父子的战斗中功勋卓著,拥有重兵。接到大都传来的消息,海山拥兵至上都即位。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甲午,刚刚即位十天的武宗海山还没有顾得上颁布任何新的政令,就下令“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他为什么急于修筑中都呢,史无明文。旺兀察都之地位于野狐岭北(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野狐岭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成吉思汗大军曾在此地歼灭金朝精锐部队,野狐岭闻名遐迩,海山选择这一地区建中都,据姚燧在《牧庵集·皇帝尊号玉册文》中说:武宗由上都而南,“还跸龙兴,徘徊太祖龙旗九斿,翦金于斯,肇基帝业,为城中都”。似有纪念成吉思汗武功之意,又可显示自己总兵漠北的功业。
  
元中都的崛起是一个奇迹。可惜天不假年,元武宗海山仅在位四年,没有看到中都城的最后竣工就因病去世。新继位的仁宗,也就是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上台伊始就下令“罢城中都”,“罢中都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凡创置司存悉罢之”,取缔了中都的都城资格。第二年(1312年)又“徙中都内帑、金银器归太府监”,致使中都沦落成一座废都。后代的皇帝偶然才到此巡幸。1358年,红巾军仇恨的兵火焚毁了中都所有的地面建筑,使它最终沦落为一片残垣与野草共存的废墟。
  
13世纪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如今昔日辉煌的都城已经沦为废墟,在孤寂的时光中逐渐被人淡忘,有如失忆。蒙古人的远征固然给被征服地区带去了巨大的发展机会,用当时最快捷的驿站系统连接了欧亚大陆,打破了封锁闭塞的世界,使文化传播与经济往来空前的加强,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令人沉思。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火星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

 

《火星报》

布尔什维克党旗

布尔什维克党旗

当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俄国还没有办起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报纸。而这样的报纸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是很必要的。1900年列宁等人创办的《火星报》,是二十世纪初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宣传阵地,它为创建真正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列宁还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他就周密地考虑办报和建党计划。1900年 1月,列宁离开西伯利亚流放地,马上着手实现他酝酿已久的办报计划。这一年的上半年,列宁到乌法、莫斯科、彼得堡、斯摩棱斯克等地会晤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同他们讨论办报方针,并商量如何筹集办报资金。同年 7月,列宁来到瑞士,会见了劳动解放社的主要成员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查苏利奇。他们商定在国外出版《火星报》。该报先是在莱比锡出版,尔后在慕尼黑、伦敦、日内瓦等出版。《火星报》编委会由列宁、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阿克雪里罗得、查苏利奇、波特列索夫6人组成。列宁实际上是这个报纸的主编和组织者,他除了要周密地考虑报纸的政治方针和撰写社论外,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亲自组稿、审阅文章校样。克鲁普斯卡娅曾担任过《火星报》编辑部的秘书。

《火星报》创刊号于1900年12月付排问世。报头题词摘自俄国十二月革命党人致著名诗人普希金信中的诗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这充满激情的简短诗句,表达了办报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胜信念。这个报纸的出版,不但激励了侨居国外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推动了俄国国内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报纸秘密运送到俄国国内散发,工人们竞相阅读。《火星报》不单单是革命舆论机关,而且成了俄国工人运动领导中心。在当时反对沙皇专制政府的运动中,存在着机会主义团体(经济派)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团体(民粹派等)。这些团体虽然反对沙皇专制主义,同时也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反对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目标。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同暂时的同路人以及各种机会主义分子划清思想界限。首先是同伯恩施坦的的信徒经济派划清界限。当《火星报》出版之际,该报编辑部发表声明说:“我们主张彻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坚决反对爱·伯恩施坦、彼·司徒卢威和其他许多人轻率提出而目前甚为流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暧昧不明的机会主义的修正”。

火星报

火星报

《火星报》的主要任务是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而斗争。该报创刊号发表了列宁起草的题为《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的社论。社论指出,没有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的党,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去从事自觉的阶级斗争,工人运动就会处于涣散状态,工人阶级就不能完成历史所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就会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将遭受反动统治阶级的迫害。《火星报》出版后,列宁在报上发表了《从何着手?》等一系列重要文章,论述了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和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各种根本原则。报纸除登载专题论文外,还辟有《党内消息》、《工人运动大事记和工厂来信》、《来自农村的消息》、《我们的社会生活剪影》、《国外评论》等栏目。它每期的发行量约 8千份,有时还超过1万份。作为一个秘密的政治报纸来说,其发行量是相当可观的。

《火星报》威望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同它建立了代办员网是分不开的。《火星报》代办员联络国内外革命组织,向国内散发报纸。他们倾听俄国各地工人的呼声,了解各地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情况,经常为报纸提供材料和撰写通讯。《火星报》的著名代办员有:克尔日札诺夫斯基、李维诺夫、彼得罗夫斯基、瞿鲁巴、杜勃洛文斯基、巴布什金、巴乌曼、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斯塔索娃、博勃罗夫斯卡娅、加里宁、邵武勉、皮亚特尼茨基、捷姆里雅契卡,等等,后来大都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骨干。所以,《火星报》的创办,不仅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作思想舆论上的准备,而且为党造就了一大批干部。这个报纸曾是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是俄国职业革命家汇集的中心。《火星报》认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思想上把当时分散的俄国各地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统一起来,并指导它们从事政治斗争。俄国大多数地方的社会民主党组织承认《火星报》是自己的领导机关,拥护它的政治路线,赞同它所制定的斗争策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火星报》还批判了崩得分子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恐怖策略。二十世纪初,一些残存的民粹主义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人是一些小资产阶级的冒险主义者,他们继承了民意党的传统,主张走个人恐怖斗争道路,妨碍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火星报》制订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草案。这个草案指出党的目的和任务,把分散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从思想上联合起来,从而为组织上的联合奠定了基础。党纲草案明确规定:工人运动的最终目的是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工人政党的当前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根据列宁的建议,《火星报》编辑部于1902年 6月公布了这个党纲草案。《火星报》编辑部在1902年冬建立了组织委员会,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进行筹备工作。这个组织委员会的成员有各方面的代表:克拉斯努哈(代表彼得堡委员会)、列文(代表《南方工人报》派)、拉德琴柯(代表《火星报》组织)、斯托帕尼(代表北方协会)、波尔特诺伊(代表崩得);还有格·马·克尔日札诺夫斯基、弗·威·林格尼克、彼·阿·克拉西柯夫等,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党员。组织委员会建立在俄国普斯科夫,这便于同国内各个社会民主工党组织进行联系。

秘密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十月革命


  1. 1.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
  2. 2.1928年阿莱克桑德夫执导电影1928年阿莱克桑德夫执导电影

1.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中的列宁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名称:十月革命
地点:俄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参战方:布尔什维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结果:布尔什维克胜利,建立苏维埃政权
主要指挥官:列宁、托洛茨基

简介

列宁在演讲
列宁在演讲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一起加入。[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饥饿而走上街头,派去镇压的军队当场哗变。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沙皇被迫退位。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次革命导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腐朽、反动的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已经陷入深刻的危机,革命出现高潮。大战爆发后,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革命形势迅趋成熟。1917年2月,俄国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起义的工人和士兵成立了工兵代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表苏维埃。但是,俄国资产阶级窃取了二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镇压人民群众的示威游行,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4月,列宁结束长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俄国,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明确路线和具体计划,明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根据《四月提纲》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展开了组织和教育工作,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当时,由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控制下的苏维埃变成了临时政府的工具,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并准备建立军事专政,因此,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收回“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到10月间,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方面;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骚动,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再度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并在全国各地着手准备武装起义。在举行武装起义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党内发生了重大分歧,列宁坚持由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却反对列宁关于武装起义的思想和具体计划,并把这一分歧公诸于众(1917年10月,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在非党杂志《新生活报》上发表不赞成党中央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的声明)。他们的这一行为受到列宁的严厉谴责。[3]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首先举行武装起义。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开始向冬宫发起攻击,深夜攻入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克伦斯基逃亡,临时政府被推翻。当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中央和地方全部政权已转归苏维埃。第二天,列宁在大会上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从1917年10月到1918年2月,革命扩展到俄国各地。[4]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它轰击冬宫的炮声,揭开了俄国伟大十月革命的序幕,从而使它成为十月革命的光辉像征。[3]
1917年11月7日下午,冬宫被包围。
1917年11月7日下午,冬宫被包围。[3]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舰长124米,宽16.8米,1903年编入现役,1905年5月曾参加过日俄间的对马战役。[5]
“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人们,送来曙光。1917年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舰上全体官兵执行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到尼古拉耶夫桥畔(施米特中尉桥)。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在“阿芙乐尔号”上向全国广播。当日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5]
1923年,该舰改为练习舰。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当法西斯德国进攻列宁格勒时,舰上的9门主炮被拆卸下来,部署在城市外围,组成“波罗的海舰队独立特种炮兵连”,扼守防地。第10门主炮及指挥员和炮兵班留在舰上迎战。后在危急关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自沉于港湾中,战争后期它被打捞上来,并于1944年修复。从1948年11月起,它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久地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瓦河畔,供人们参观、瞻仰。[5]
该舰于1927年获红旗勋章,1968年获十月革命勋章。[5]

背景

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革命。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架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6]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则由于在战争中遭受镇压,但是当时,布尔什维克大多数领导。[6]
一位俄国画家在1920年画的《布尔什维克》
一位俄国画家在1920年画的《布尔什维克》
人还在监狱和被流放,列宁此时在瑞士,斯大林还在流放地。广大工农群众缺乏政治经验,致使苏维埃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窃取,他们支持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在士兵(主要由农民构成)选举出的苏维埃中,社会革命党人(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则占了大多数,因为社会革命党人在农民中的传统威信较高。这些孟什维克都是二次革命论者。他们认为俄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还需要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合作,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们拥护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倾向追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之前也采纳了孟什维克拥护临时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们不信任临时政府,但信任他们的领导人。临时政府的权威就建立在苏维埃领导人的支持上。这种现像被列宁称之为“双重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继续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并且千方百计的扑灭革命火焰。[6]
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当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在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不是追随临时政府,就是支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改变不仅使自身分裂,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国际主义的孟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布尔什维克。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于7月1日冒险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军队发动进攻,妄图用战争消灭革命。这次冒险进攻遭到惨败,十天内俄军损失六万人,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工人士兵群情激昂。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和其他革命群众在1917年7月16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还苏维埃。临时政府派出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600多名工人死伤。这就是著名的七月流血事变。这次屠杀使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打倒反革命的暴力。7月26日,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联合政府,对工人和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全面的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俄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7]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
由于当时俄国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是德国人(黑森和莱茵大公国阿历克丝郡主),战争期间曾向前线发了一封电报要求皇帝宣布停战,加上皇后派中坚人物拉斯普廷也在1914年极力反对俄国同德国开战,结果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的一系列军事失败,使皇后派被国内各方指控为德国间谍,皇后也被称为荡妇(实际上二者都无任何确凿证据)。这导致罗曼诺夫皇室成为众矢之的,彻底摧毁了沙皇“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1916年12月29日(俄历12月16日),拉斯普廷被暗杀,暗杀者包括尤苏波夫亲王、皇族成员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大公、俄罗斯杜马右翼议员普利什凯维奇、尤苏波夫的密友苏霍金大尉。这场暗杀事件使俄国国内各方矛盾表面化。
1917年,拉斯普廷死亡不到一个月,社会民主工党率先在首都彼得格勒策划了反帝国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运动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等大城市,获得了反战者的支持。3月8日,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沙俄帝国政权瓦解。
临时政府
列宁
列宁
由于斯托雷平的专制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自由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制宪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随着是战和问题的升温,各势力迅速分化组合。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民粹主义的孟什维克,和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也相应分裂为主流派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主流派和孟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继续战争直到胜利;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和布尔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尽快停战签订和约。
制宪民主党担忧俄国的反战趋势无法控制,会危害俄国与日渐壮大的协约国集团的外交关系,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制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制宪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制宪,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策划了对德进攻,十天后失利。进攻失败的消息传来后,布尔什维克再次策划了反帝国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旋即被镇压,导致战和双方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原因

(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6]
(二)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1917年7月21日晚上11点多钟,彼得格勒海滨火车站开出了最后一列客车。乘客中有一位芬兰农民打扮的人,到距芬兰边界不远的拉兹里夫下了车,他就是列宁!拉兹里夫湖波光粼粼。列宁就住在湖边的一座草棚里。草棚有个厨房:两个树杈架起一根木头,上面挂着一口小锅。草棚前,清出了一块空地,放着两个树墩,一个当桌子,一个当凳子。列宁风趣的把这里叫做“我的绿色办公室”。他在这里紧张的战斗。他仔细阅读彼得格勒出版的每一种报纸,分析革命形势‘它写出一篇篇战斗的檄文送往革命的摇篮,指导革命的进程。夜深了,响起了木桨拍击湖水的响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代表来到列宁这里,汇报工作听取指示。拉兹里夫
十月革命的总指挥:托洛茨基
十月革命的总指挥:托洛茨基
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亮,这里连接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列宁在这里刻苦忘我的工作思考,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8月中旬临时政府的秘探盯住了拉兹里夫湖畔。8月31日列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装扮成铁路工人,避开了反动当局的监视,到达赫尔辛基。夜深人静了,赫尔辛基哈格涅卡娅广场一号楼的一间屋子里灯火辉煌,已是夜深人静时,纸和笔摩擦的沙沙声长久不息,列宁继续完成他光辉的著作。《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光辉著作,它不仅对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起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光明的道路。[6]
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6]
(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6]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俄国民众简单地为了“面包”而战。[6]

过程

十月革命进程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列宁的《四月纲领》→“七月事件”→粉碎叛乱,革命时机成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其他起义→“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二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危机四伏
随着对德进攻失败,临时政府的执政党制宪民主党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之一:托洛茨基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之一:托洛茨基
军事基础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军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二月革命瓦解的十月党、进步党残部和保皇军官团等亲沙皇势力攻击,另一方面则受到二月革命参与者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士兵委员会攻击,威信尽失,陷入颓势。
9月,临时政府任命的俄军总司令、保皇军官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率先发难,指挥一支哥萨克军队进攻彼得格勒,以消灭叛国者,保卫俄罗斯和沙皇为由,讨伐参与二月革命的制宪民主党、社会民主工党和社会革命党。制宪民主党无兵可派,遂求救于赤卫队。经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党员协调,赤卫队和同情革命的士兵击败了科尔尼洛夫的军队。
科尔尼洛夫的军队一瓦解,与赤卫队联系紧密的布尔什维克立刻回到前台,制宪民主党号令失效。为挽回颓势,制宪民主党计划使用临时政府尚存的力量,对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实施逮捕,再与基层谈判。列宁两次召开会议决定起义,起义主要由托洛茨基执行,列宁则派遣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人组成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自己的代表。10月占领顿巴斯地区和基辅。 英国舰队入侵波罗的海。尤登尼奇白军于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发动进攻。
武装起义
10月25日儒略历(1917年11月7日公历)下午九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中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根据前苏联官方的说法: 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
十月革命地图
十月革命地图
,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由于与会人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泄密,11月6日临时政府占领了布尔什维克重要据点《工人之路报》报馆,列宁遂于夜间秘密抵达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据点斯莫尔尼宫,说服党中央其他成员,决定提前起义。[6]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1917年11月6日夜见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1917年11月7日下午5~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1917年11月7日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革命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下达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书,遭到拒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的冲向冬宫,在冬宫的楼梯间里和楼梯上,革命士兵和工人赤卫队员同士官生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到1917年11月8日凌晨1917年11月8日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终于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6]起义成功当天夜间,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告全世界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并于次日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同时为体现工兵特质,在新的立宪会议选举中取缔了制宪民主党,并将选区划分为后方区和前线区。

结果

在攻打冬宫的隆隆炮声中,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归转工人农民士兵代表苏维埃。1917年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揭露了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平的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全部土地收归国有,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6]
巩固政权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制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制宪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制宪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而自由主义倾向的制宪民主党则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6]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取消旧政府部门、旧法院、旧警察,复员了旧军队。着手建立人民委员会各部、人民法院、工农检查院、工人警察,并组建新的工农红军。废除帝俄时期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权利平等,男女平等,废除教会一切特权;苏维埃政权接管了银行、铁路、工厂。后来,将大工业国有化,实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实行8小时工作制,由工人监督生产。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18年初废除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这就使苏维埃人民不受外国资本的剥削。为巩固革命政权,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主持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以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6]
反击白军
1919年4月伏龙芝率领红军转入反攻,红军第25师师长恰巴耶夫(即夏伯阳)在其中。6月解放乌法,8月解放乌拉尔,击败捷克叛军。11月14日,攻占鄂木斯克,年底在伊尔库茨克活捉高尔察克。 11月,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进攻邓尼金的后方。 6月下旬转入反攻。波罗的海舰队击退英国舰队。11月,尤登尼奇白军被击溃,退往爱沙尼亚。
1920年白军 2月初,红军将邓尼金白军主力歼灭。邓尼金逃往国外,沙俄男爵弗兰格尔率残部逃往克里木半岛。6月,弗兰格尔残部回到乌克兰南部,进攻顿巴斯。 4月,华苏斯基的波兰政府74万人的军队入侵乌克兰,5月攻克基辅。
1920年及之后红军 1922年10月,占据远东部分地区的日本干涉军被逐出苏联国土。
1920年9月,伏龙芝被任命为南方面军司令员。10月,围歼白军10万人。11月,攻占刻赤,控制整个克里木半岛。弗兰格尔流亡国外。
1920年6月,图哈切夫斯基率领红军反击波兰入侵军,解放白俄罗斯。7月逼近华沙。8月波兰军反攻。10月停战。
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尚不稳固。俄国人民都在观望布尔什维克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世界人民虽然厌弃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退出大战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预见到,如果俄国首先退出战争,就会给交战国的人民一个动力和一个榜样。俄国革命就会从欧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战后的革命浪潮证明了列宁的预见。[6]
十月革命的设计者们是以国际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俄国革命的。他们深深理解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他们懂得,以革命反对战争是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最有力武器。[6]

事后

选举结果
制宪会议(可能是布尔什维克党及人民委员会的苏维埃,也有可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苏维埃”议会)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制宪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版本一:制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布尔什维克不愿接受败选的结局,会议当天列宁政府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制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制宪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制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版本二:由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外国干涉者对苏维埃俄国的封锁,主要产粮区和工业材料提供地区掌握在临时政府手里,使苏维埃俄国的生活、生产异常艰苦。由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当时没有兑现承诺。人民仍然处在饥饿、战火之中。工人、士兵对苏维埃俄国感到不满,同时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煽动下,工人、士兵便进行游行示威。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为了维护苏维埃俄国政权的存在,对此游行进行了镇压。并将这些没有投入工作,为苏维埃服务的人的行为叫做“怠工”,同时,组建契卡来消灭“怠工”的工人及“反革命势力”。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根据捷尔任斯基的建议,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12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12月20日,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12月28日,契卡号召各级地方苏维埃成立肃反委员会。1918年苏维埃政府在运输部门、军队和边境地区成立专门的肃反机构。它拥有很大权力 ,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打算用红色恐怖对抗白军的白色恐怖。其间,惩治31489人,其中枪决6185人,关进监狱14829人,送进集中营6407人,被作为人质逮捕的有4068人。契卡配合内务人民委员部进行侦察保卫工作,同一切反革命分子和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为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做出重大贡献。
俄国内战
由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使俄国再次出现两个“政权”现象。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及工人、士兵为代表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与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为首及资本家、地主、军官为代表的临时政府发生了内战。布尔什维克原本上是不承认临时政府,将临时政府的进攻叫做“叛乱”。1918年5月,捷克斯拉夫战俘叛乱。临时政府残留以维护临时政府的苏维埃的旗号,组织军队向苏维埃俄国进攻。英国、法国、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家都直接或间接支持临时政府。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红军相继打退了科尔尼洛夫、阿列克谢也夫、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白卫军,捷克斯拉夫战俘的叛乱和哥萨克骑兵,外国干涉军。直到1922年10月,苏维埃俄国解放海参葳。

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6]
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6]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6]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6]

影响

特点
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保卫,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
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极具发展的,不同性质的两个阶级的革命。
普遍观点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
列宁同志清扫地球(漫画)
列宁同志清扫地球(漫画)
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茨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不过,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
列宁与斯大林
列宁与斯大林
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不同观点
部分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对于十月革命的理解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以暴力手段打击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制宪民主党等主要竞争对手,强制驱散由社会主义者为主的立宪会议,推翻民主制宪、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党专政。反对者还指出“冬宫之夜”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历史反思

历史问题与理论根源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世界性历史潮流。但是,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这种持久低潮的出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败,如果说丝毫没有理论指导上的原因,那是说不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理论方面的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发生,也有其理论方面的根源。
(二)这个理论根源,在于过多地强调了阶级矛盾而忽视了民族矛盾,忽视了革命过程中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忽视了革命只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与落后民族的无产阶级,存在着“长远”的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则有着直接的共同利益:资产阶级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结果,不仅使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而且使无产阶级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因此,在帝国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实际上充当着资产阶级“高额利润”的分赃者。他们因为这种“分赃”而滋长机会主义,放松或放弃了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归根结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讲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和“剥削全世界的民族"。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形成受剥削的民族。
所以,在实践中“剥削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更多地是根据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观念,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了联合。而不是根据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利益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友情,与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实行联合。这也就是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里“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事业,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原因——因为德国的无产阶级实行了与本国资产阶级的联合。同样的,在遭受“剥削民族”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时候,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也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以抵御外侮。抗日时期中国各阶级统一战线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抗日时期日本无产阶级的大部也在事实上充当了日本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附庸)。 所以,在世界已经划分成剥削民族和受剥削民族的时代——无论在剥削民族还是在受剥削民族,其国内阶级矛盾或者因“无产阶级参与掠夺后的分赃”而获得缓和;或者因遭受外来压迫而被搁置——总之是阶级矛盾普遍的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而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时代的现实而言,无产阶级首先是民族的无产阶级,其次才是世界的无产阶级,民族的凝聚力远超过阶级的凝聚力。无产阶级的民族性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影响和冲击,已经构成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的巨大局限。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先哲们虽然很早就有所认识,但是始终没有将其上升到原则的高度和理论的高度,来指导革命实践。因而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归于低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出现不仅是实践的失败,而且也是理论的失败。这一理论失败的要害,就是没有把“全世界受剥削民族联合起来”放到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始终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大的敌人和最大的障碍。任何有利于战胜和克服这一障碍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学的。而要克服这一障碍,没有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联合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要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推向帝国主义一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虽然也压迫和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但是他们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决定了他们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少数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发生,而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只有联合大多数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才能最终战胜世界的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的过于激烈的国内阶级斗争,正是在这一点上帮助了帝国主义。他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只有对本国资产阶级采取一定的阶级联合,才可能真正联合尚未发生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而只有联合了被压迫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才可能联合到他们所统治的整个民族。只有联合了大多数的整个的被压迫民族,才可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最终完成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结果是,不仅把应该联合的力量吓跑了,而且还把这一力量推到了帝国主义一面。正是由于这一战略性的错误,才使得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战刚过不久即陷入了停止不前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停止不前的状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量的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被压迫民族投靠了帝国主义。所以,二战以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本身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错误的最严重后果。这种对峙的第一个产物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停止不前,第二个产物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断改变颜色。苏联崩溃时的苏共早已不是无产阶级的苏共,而是一个质变为资产阶级政党的苏共,所以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并不是消灭苏共的元凶,他们只是办理了一个终止苏共的法律手续而已。
(四)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也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各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国内采取了较大程度的阶级让步措施,改善本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状况,所以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均较缓和。其次是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采取了较多的政治拉拢和经济援助措施,加强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团结。而这时候的共产主义领导者们,则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信心的丧失最后就导致了信仰的丧失,而信仰的丧失就使革命队伍不断发生异化和质变。于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不知不觉中变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所以,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从各国共产党的质变开始的。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它的全部意义不过是帮助人们确认了共产主义事业已发生多时的质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它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积极的意义无疑是主要的。
(五)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重要标志的二十世纪共运高潮的一个终结,也是新的共运高潮的开始。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资产阶级对共运失败的庆贺,各国资产阶级曾经长期执行的阶级缓和政策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曾经长期执行的拉拢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的政策也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因此,普遍于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广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将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更大更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必然为新的空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准备好一切条件。

十月革命节

群众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十月革命节)
群众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十月革命节)
俄罗斯自1991年以来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11月7日确定为十月革命节,纪念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举行50周年。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苏联时期,11月7日是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苏联都要在首都莫斯科的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最具历史性的阅兵式。当时,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钟楼下的列宁墓上检阅苏联红军,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许多部队从阅兵式现场直接开赴前线。
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魄力与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苏联官兵的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在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红场——这是苏联举行的历史上最后一次阅兵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不再庆祝十月革命节,但这一天仍是休息日。从1996年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11月7日这一天定为“和谐和解日”。2005年6月21日,俄罗斯修订的联邦法律《俄罗斯军人荣誉日和纪念日》规定,从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当作十月革命节来庆祝,但这一天首次不再是休息日。该法律还将11月7日定为“军人荣誉日”。

参考资料
  • 1. 俄罗斯联邦概况(俄罗斯概况)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2-09-26].
  • 2. 重回俄罗斯冬宫 .纪念十月革命[引用日期2013-01-9].
  • 3.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3-01-9].
  • 4.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2-08-29].
  • 5.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1-9].
  • 6. 纪念资产阶级闻风丧胆的十月革命胜利九十三周年 .中华网[引用日期2013-01-9].
  • 7. 十月革命--背景 .俄罗斯旅游中文网[引用日期2012-12-29].
开放分类:
世界历史 政治 社会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役及事件 革命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2.1928年阿莱克桑德夫执导电影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于1917年俄历2月(公历3月)而得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使俄国经济濒于崩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革命期间,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新的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资产阶级得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成立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简介

1917年初,俄国革命运动急剧发展。资产阶级也感到沙皇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企图发动宫廷政变。

 

1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10日,发展成为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总罢工,罢工人数达到25万人。沙皇政府下令开枪镇压参加示威和集会的群众,激起人民更强烈的反抗。11日,布尔什维克维堡区委员会决定将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驻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绝向工人开枪,大批转到革命方面。起义士兵和工人逮捕沙皇的大臣和将军,释放政治犯,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发出《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布首都已经转到起义人民手中。革命在全国迅猛展开。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彻底覆灭。

目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任务:建立无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

到了1917年初,革命时机已经完全成熟。1917年1月22(9)日,彼得格勒工人在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下举行罢工。参加罢工的达14万 5千人。在莫斯科、哈尔科夫、巴库等城市也举行群众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当时彼得格勒警察局局长在给内务大臣的报告中说:“总罢工的思想一天一天地获得新的支持者,并像1905年一样流行。”在这个时候,资产阶级感到恐慌。资产阶级向沙皇呼吁,希望沙皇让他们参加政权。但是,沙皇根本不予理睬,并以解散国家杜马进行威胁。孟什维克为着给资产阶级撑腰,邀请工人在 2月27(14)日国家杜马开会那天到杜马所在地塔夫里达宫附近举行和平示威,要求杜马建立一个使“人民有生路”的政府。这样可以提高杜马的声望,对沙皇施加压力。

布尔什维克坚持反对孟什维克追随资产阶级的路线。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当时以列宁为首的党中央处在国外,称中央国外局,党在国内的工作由中央俄罗斯局领导。

1917年初,参加俄罗斯局工作的领导人是维·米·莫洛托夫,亚·加·施略普尼柯夫,彼·安·扎鲁茨基。党中央俄罗斯局通过决议,指出到杜马去示威游行必然模糊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散发传单,号召工人在“打倒沙皇君主制度!”“以战争反对战争!”“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的口号下举行示威游行。结果,在2月27日,有9万人参加罢工,大部分工人都跟着布尔什维克走,在涅瓦大街示威游行,去塔夫里达宫的寥寥无几。

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的领导下,群众进一步发动起来。3月3日 (2月1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厂冲压车间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计件工资和召回被解雇的工人。厂方无理拒绝,且以高压手段进行威胁,宣布不定期歇业。在这个厂的工人中已有重大影响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立即领导工人同厂方针锋相对地斗争。罢工扩大到整个普梯洛夫厂。3月7日 (2月22日),按军管当局命令,普梯洛夫厂大门紧闭。工人无法入内,便成立罢工委员会,并决定请求其他工人支援。冲突进一步发展为全市性的斗争。

3月8日(2月23日),按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决定举行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并进行反对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的宣传鼓动。散会后,女工们纷纷上街示威游行,男工也跟着走了出来。这一天参加罢工的达9万人。当天晚上,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俄罗斯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讨论了一天来斗争的形势,主张继续开展斗争,推进革命。

3月9日,彼得格勒罢工的人数增加到20万。群众从四面八方向涅瓦大街集合。警察企图把群众分开,但无济于事。工人们时而在这里集合,时而在那里出现,继续示威游行。在群众性的罢工、示威游行发展起来后,布尔什维克把争取军队转到革命方面作为重大的任务。布尔什维克组织工人深入营房、哨所、巡逻队,说服士兵不向人民开枪。

3月10日,彼得格勒罢工转变为总罢工。各种企业、商店、餐厅、咖啡馆都停止工作。在市中心挤满了人群。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大本营所在地莫吉寥夫,接到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洛夫关于首都局势的报告后,下令对彼得格勒罢工运动实行恐怖手段。3月10日晚,他签署了给哈巴洛夫的电报:“着令于明日京都中的骚乱悉行制止”。沙皇军队连夜逮捕了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委员5人,在彼得格勒市中心和交通要道上布满了军警,在屋顶和角楼里架起了机关枪。

但是,革命烈火并没有被扑灭下去。根据党中央局的决定,由维堡委员会代行彼得格勒委员会的职权,继续领导人民进行斗争。3月11日是星期天。彼得格勒工人仍涌向街道、广场。禁卫军巴甫洛夫团后备营第四连士兵起义,拒绝向人民开枪。这次起义标志着士兵已经开始转到人民方面。晚上,布尔什维克维堡委员会开会。会议认为当时的形势对无产阶级十分有利,决定将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并计划与士兵联欢,夺取武器库。俄国人民同沙皇制度最后决斗的时刻到来了。

3月12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向彼得格勒市中心行进。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宣传、组织工作,军队中的大批士兵转到革命方面,早晨 6时,沃伦禁卫团教导队士兵起义,杀死教导队队长,然后上街,开往附近的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团和立托夫斯基团,把这两个团的士兵联合起来。整理好队伍后,起义兵团开往维堡,同工人会合。驻在维堡区的莫斯科禁卫团教导队进行反抗,阻止士兵参加起义。起义士兵和工人冲进营房,击毙教导队长,夺取了武器,武装了工人。工人和起义士兵夺取了兵工总厂和炮兵总部,缴获4万支步枪、3万支手枪和大量子弹。布尔什维克带领群众向监狱冲击,释放了政治犯,获得释放的布尔什维克立即奔向工人区,参加战斗。军队参加起义越来越多。据统计,军队参加起义的在3月11日晚还只有600人,12日早晨增加到10200人,中午增加到25700人,晚上达66700人。

3月12日晚,沙皇的大臣们在玛丽亚宫开了最后一次会,但很快就被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企图从前线调回军队来彼得格勒镇压起义。但是,彼得格勒附近的军队已经起义。沙皇的讨伐队被阻拦在半路。整个首都掌握在起义人民手中。

3月12日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经党中央俄罗斯局讨论后)以传单形式发表了《告全体俄国公民书》,宣告沙皇制度垮台,首都已经转到起义人民手中;指出工人阶级和革命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 8小时工作制,联合各交战国人民制止帝国主义战争。这份宣言曾在彼得格勒广为传播,在工人和士兵的集会上宣读,以后又重印。它反映了布尔什维克的最低纲领,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性文件,是布尔什维克在二月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见证。

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取得胜利后,接着在各地迅速展开。3 月12日,布尔什维克党莫斯科委员会散发传单,号召工人和士兵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支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3日晨,莫斯科开始总罢工。游行队伍向红场、市杜马行进。武装的工人把警卫撵走,解除他们的武装。在市杜马对面的广场上举行群众大会。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走进营房,同士兵联欢。士兵很快转到革命方面。3月1日,工人和起义士兵占领了克里姆林宫、兵工厂、火车站、市政府、警察局、电报局等,从监狱里放出政治犯。

彼得格勒附近的驻军和舰队热烈响应首都武装起义。3 月14日,整个喀琅施塔得掌握在起义人民手中。赫尔森福斯(赫尔辛基)的水兵、士兵也举行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消息传到前线时,广大士兵立即行动起来,成立士兵委员会,对军官实行监督。农民也欢迎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已经给他们带来政治上的解放。他们开始夺取地主的土地,争取经济上的解放。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

这样,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政权并存

在罢工和武装起义过程中,彼得格勒工人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关——苏维埃。还在3 月12日早晨,在布尔什维克党维堡区委员会和工人的会议上,依照维·米·莫洛托夫的建议,就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发起小组,并以这个小组的名义于当天向全市散发告工人、士兵书,号召建立苏维埃作为革命的政权机关,并指定以芬兰车站为代表的集合点。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其中包括国家杜马中的孟什维克代表,劳动派,地方自治局、城市自治机关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律师,新闻记者,中央军事工业委员会工人小组的成员等,3月12日(2月27日)下午2—3点,到达塔夫里达宫。他们当中一些同工人保持着联系并进行合法活动的代表人物,如国家杜马代表尼·齐赫泽、马·斯柯别列夫、亚·克伦斯基、波·波格丹诺夫、库·格沃兹杰夫、尼·索柯洛夫、伊·沃尔柯夫等,自称是工人代表苏维埃临时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并以这个委员会的名义向首都公众发表通告。通告立即被印成传单,并在当天的《彼得格勒新闻工作者消息报》上公布。通告说:在国家杜马开会的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和居民的代表宣布,他们的代表的第一次会议定于今晚 7点在国家杜马所在地召开。所有转到人民方面的军队每1连选1名代表,工厂每1千人选1名代表,不足1千人的工厂选1名代表。

从通告发表到开会只有几小时,许多工人正在街头参加战斗,不能参加选举。孟什维克在沙皇统治时代已经能够从事合法活动,拥有方便的条件(如通过军事工作委员会“工人小组”、孟什维克国家杜马代表)来通知自己的支持者出席会议。结果,大多数苏维埃代表不是工人直接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合法工人组织指派的。布尔什维克只有少数代表。孟什维克、国家杜马代表尼·齐赫泽当选为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劳动派、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和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当选为副主席。参加执行委员会的,大多数也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只是到会议即将结束时,莫洛托夫才赶到塔夫里达宫。经过他的努力,布尔什维克党才有3名代表参加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他们是:亚·加·施略普尼柯夫、彼·安·扎鲁茨基、彼·阿·克拉西柯夫。

由于群众的压力,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得不采取一些革命措施。在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以进一步领导军队的革命运动;成立工人民警(赤卫队的前身),以维持首都的革命秩序;成立粮食委员会,以保证首都军民的粮食和其他食品的供应;委派10名专员到彼得格勒各区,建立革命政权;在银行和造币厂设立岗哨,剥夺旧政权对财政金融的控制权;查封反动报纸,出版苏维埃的机关报。

为了巩固工人和农民(士兵大多数来自农民)的战斗联盟,布尔什维克主张建立有士兵代表参加的苏维埃。3 月13日,士兵代表开始到塔夫里达宫参加苏维埃会议。14日,举行了统一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全体会议,10名士兵、水兵代表(其中两名布尔什维克)参加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同时,发布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号命令,规定在所有部队中通过选举成立士兵委员会、水兵委员会,各部队的一切活动只能服从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其中第五条规定武器必须归士兵委员会掌握,废除旧军衔,禁止军官虐待士兵。第一号命令保证了军队掌握在苏维埃手中,对巩固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继彼得格勒苏维埃之后,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建立同样的权力机关。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以前,由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行使它的职权。

但是,当时除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以外,还有另一个政府,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害怕无产阶级更甚于害怕反动派,是一个反革命阶级。他们很多人都是保皇派,只要求立宪,同沙皇瓜分政权,并不想从根本上推翻沙皇制度。但在革命高潮中,他们摇身一变,成为革命的同路人。3月12日夜,他们急忙成立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企图抢先夺取政权。他们还派十月党人亚·伊·古契柯夫和国家杜马代表瓦·维·叔尔根前往普斯科夫同沙皇谈判,妄图保存君主制度。叔尔根和古契柯夫竟向沙皇献策,说挽救皇朝的唯一途径就是把最高管理权转到其他人手中。尼古拉二世最后决定退位,而让位给他的弟弟米哈伊尔。3月15日午夜,沙皇签署了退位宣言,并按照古契柯夫和叔尔根的请求签署了任命立宪民主党人李沃夫公爵为大臣会议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为最高总司令的诏书。

由于人民的强烈抗议,这个阴谋没有得逞。当古契柯夫返回途中,在彼得格勒车站,举杯表示对米哈伊尔的祝愿时,工人们愤怒地要把古契柯夫逮捕,并把他枪毙。米哈伊尔也没有力量登上皇位,而在1918年被枪决。

当时的实际力量在苏维埃一边。国家机关的要害部门,如电报局、广播局、车站、铁路等都掌握在苏维埃手中。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连印一张声明的地方都没有。没有苏维埃的同意,资产阶级不可能成立自己的政府。因此,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便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建议就成立新政府问题进行谈判。窃取苏维埃领导岗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推行投降主义路线,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孟什维克从机会主义立场出发,力图限制革命的范围。他们认为推翻沙皇制度后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资产阶级,苏维埃只能对资产阶级施加压力,促使它向左前进。布尔什维克反对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3 月15日,在苏维埃的全体会议上,莫洛托夫代表布尔什维克党批判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同杜马代表达成协议的计划,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孟什维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攻击无产阶级是“分散的、无组织的”力量,鼓吹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蒙骗一些苏维埃代表。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拱手交给资产阶级。

3月15日,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大地主格·叶·李沃夫为临时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主要资产阶级政党——立宪民主党首领巴·尼·米留可夫为外交部长,资产阶级右翼政党——十月党首领亚·伊·古契柯夫为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亚·费·克伦斯基为司法部长。

这样,形成了既有苏维埃又有临时政府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意义

为什么掌握了实际政权的苏维埃竟然自愿地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为什么资产阶级能够窃取这次革命的胜利果实?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第一,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小资产阶级最多的国家。大批小资产阶级直接卷入革命浪潮中,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动摇性和不稳定性。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产阶级的成份发生了变化。大批有觉悟的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代替他们的是一些小私有者、手工业者和小业主。他们成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影响工人队伍的社会基础。第三,二月革命期间,革命领袖列宁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侨居在国外。在国内,许多布尔什维克尚被关在监狱或在远离革命中心的流放地。革命的领导力量相对薄弱。第四,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组织上又有很大发展,拥有地方自治机关、国民教育机关、各种全国性代表大会、杜马、军事工业委员会等合法阵地,并利用报纸、刊物等舆论工具。这些,使资产阶级拥有巨大的优势。当沙皇制度在革命的打击下一倾覆,资产阶级便接着上台。

从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罢工开始到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在8天内,沙皇制度彻底崩溃了。二月革命进展之迅速,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二月革命这样快地取得胜利不是偶然的。

沙皇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帝国主义战争,促使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激起人民极大的反抗力,是二月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二月革命所以胜利还在于1905—1907年俄国革命的影响。这次革命提高了群众的觉悟,使他们获得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的锻炼。列宁指出,“如果不是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1907年间进行了极其伟大的阶级战斗和表现了革命的毅力,那么第二次革命的进展就不会这样迅速”。

二月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领导者,同农民结成了亲密联盟,而且资产阶级看到人民即将战胜专制制度也投机革命。在阶级力量对比上,人民力量占优势。革命遇到的阻力比较小。所以列宁说:“二月革命获得最初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当时跟着无产阶级走的,不仅有农民群众,而且还有资产阶级。因此我们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沙皇制度,达到了1905年所没有达到的目的。”

二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尽管处境很困难,人数又少,但他们没有失去同群众的联系,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领导革命运动。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口号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是发动群众的有力武器。在二月革命中,只有布尔什维克明确地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国和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指出实行这个纲领的道路。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立宪民主党以及其他任何自称为社会主义的政党都不敢公开触及这些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

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二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使落后的俄国的发展进程大大加速”,仿佛一下子“就赶上了意大利和英国,并且几乎赶上了法国”。这就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次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本国反动政府,争取民主权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的高涨。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

一块面包引发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俄语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按照格里历便称为三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除了特别注明,下列日期一律用格里历,即西历显示)于俄罗斯发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国革命的序幕。其即时结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俄罗斯帝国灭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权力,而且有大约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乱中被杀或受重伤。继而统治俄国的新政府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俄国临时政府,用以谋求政治改革及创造一个以民主选出的行政部门立宪会议

目录

  [隐藏

革命导火线:战争的影响 [编辑]

革命爆发的原因,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经济的破坏,以及人民对沙俄政府专制统治的不满。当时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统帅,率领俄军在东线征战;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亚历山大拉皇后与其他官员管理。而且,他又误信拉斯普京,让他令政府充满贪污,使内政混乱。国家局势渐趋紧张,因为俄国之参战在后来造成很多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
在一战中,由于俄国加入了协约国一方。并且,应协约国的多次要求,为了配合西线战事,俄军多次主动发起攻击,迎击德国奥匈帝国以及南方的奥斯曼帝国。俄军最初略有小胜,但面对着多线作战的窘迫局面,遭受严重挫败,例如在东普鲁士大败于德军。工厂产量下跌、铁路系统欠缺效率以及后勤保障极其不力是俄国数次失利的原因。同时,俄军战术战法陈旧落后,军队领导人将私人恩怨带入战场,导致开战后俄军即遭惨败。后来应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要求,为了配合英军的登陆作战和缓解西线压力,俄军发动了夏季攻势,遭到重大损失,人员俘虏达100多万,国内统治岌岌可危。
到了战争后期,俄军有超过一百七十万士兵被杀,五百九十万人受伤。逃兵者众多,将领与军官能力平庸,以致整体士气低落。某些部队出战时,竟然没有充足的弹药与其武器相配。俄国后方则有严重饥荒,物资短缺。基于德军的猛攻与边境封锁,俄国经济最终被拖垮。拥有一些自由派成员的杜马向沙皇建议组成类似1905年俄国革命后建立、不久后被他取消的君主立宪政府,但被他拒绝。

圣彼得堡暴动 [编辑]

1917年2月寒冬、食物短缺、民不聊生,加上经济崩溃,大众起义的诱因业已齐备。结果,俄国首都圣彼得堡 (时名彼得格勒) 的工人率先发动罢工,展开革命的序幕。
3月3日,圣彼得堡的大型工厂普提洛夫工厂 (Putilov plant) 工人宣布罢工。罢工工人被解雇,引致其他工厂的罢工。由于有些示威者要求增加面包供应,部分该厂的工人找到继续罢工的理由。虽然示威者偶尔与政府军队有冲突,但首天没有人死伤。
在往后几天,罢工工人云集在圣彼得堡,局势渐趋紧张。
3月8日,示威者为庆祝国际妇女节而举办一连串聚会与集会,并渐渐把活动政治化。参与者首次使用在俄国较为令人敏感的口号,例如“反对战争!”与“结束专政!”等。二月革命终于爆发。这次,警民冲突,引致双方互有死伤。示威者准备好武器,抢掠警方的总部。
3月10日,沙皇政府派出一大队士兵扫荡该城。士兵最初拥护政府,杀害了不少示威者,但后来愈来愈多士兵倒戈反向,支持起义,令起义浪潮更趋激烈。这个时候,沙皇深感不安,于是解散了杜马,并下令选出一个临时委员会。

二月革命 [编辑]

尼古拉二世,1917年3月,在革命引起退位后不久。
二月革命在没有明确领导人及正式计划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原因或许是俄罗斯人已经对现行的体制感到厌倦。首都彼得格勒成了关注的焦点,而1917年2月23日(3月8日)[8],排队领取食物的人们突然发起了一场示威抗议。很快的上千名纺织女工走出工厂、加入他们——部分为庆祝国际妇女节,但主要为了抗议面包的严重短缺。早先已有一大批人马发动了罢工,妇女们停在所有营运中的工厂,召集工人们停下工作、加入示威游行。群众走过街头,呼喊著“面包!”、“给我们面包!”。
接下来的二天,罢工得到了上百名社会主义激进者的鼓舞,蔓延至全首都的工厂和商店。到了2月25日,几乎所有彼得格勒的工业厂房,连同商业及服务业者,皆已停工。学生、白领阶级与教师加入了街头,及当时仍在运作的杜马的公共会议,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代表到此解决一个潜在的大难题。他们激烈的斥责现政府,并要求负责任的内阁。杜马,其主要由中产阶级所组成,为了防止革命发生,决议迫使沙皇退位。
2月25日的星期六傍晚,警方已无法控制情势时,尼古拉二世,其拒绝听从关于事情严重性的警告,向彼得格勒军区首长,塞盖·哈巴洛夫将军,发出了致命的电报:“我命令你于明天中止首都的混乱,其在与德、奥相战的艰难时刻令人无法接受的。”[9]大部分的士兵在26日遵从了命令,但叛变,其通常由较低阶的军官所领导,在一夜之间迅速蔓延。27日早晨,街头的工人,其中许多当时已武装,有了士兵的加入,而士兵是受政府所派遣、为平息暴动而前往。然而,士兵当中许多皆选择了谋反,他们加入群众、向警方开火,很多时候刺刀上还绑着小红丝带。人力较少的警方接着也加入了军方与平民的动乱行列。因此,首都近乎完全瓦解的军力,有效逼使政府的防线崩解。
到了27日晚间,内阁向沙皇提交了辞呈,并提议采临时的军事独裁统治,但俄罗斯的军方领袖拒绝了这个方案。尼古拉此时正与士兵在前线作战,而亲眼目睹了俄军在坦能堡的败仗。他变得非常泄气,并意识到示威游行规模之大的事实;甚至,他为他的生涯感到恐惧。他儿子恶化的健康情形(患有血友病)也让他陷入了困境。尼古拉最终接受了失败,并于3月13日退位,默默的,作为他为他的国家所做的最后一次服务(按照他在他的宣言中声明),盼望着骚乱终结且为俄罗斯带来团结与和谐[10]。尾随而来,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尼古拉的弟弟,其随后应继承尼古拉的王冠,拒绝担任沙皇,除非为民选政府的裁决;他要人民希望他担任领导人——杜马代表中的少数派宣布自己为临时政府,由温和改革派李沃夫担任主席,然而领导重心逐渐移予了社会主义革命党亚历山大·克伦斯基

沙皇退位 [编辑]

沙皇得悉彼德格勒的示威,并决定乘火车到彼得格勒维持大局,以期改善情况。然而,他返国的真正原因是他包括独子阿列克谢皇储等子女染上麻疹,故此他要返回该城市附近的沙皇别墅 (Tsarskoe Selo) 陪伴他们。不过,当他到达目的地之时,迎接他的将领都异口同声劝喻他退位。3月15日 (儒略历3月2日) ,沙皇宣布与他的儿子退位,并提名其弟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 (Michael Alexandrovich Romanov) 大公继承皇位。但是,由于彼德格勒内的所有军队站在示威者的一方,大公在3月17日拒绝皇位,俄罗斯帝国就此灭亡。彼德格勒苏维埃首先举行选举,而临时政府最初则在杜马苏维埃支持下组成。俄国出现了“双重政府”。

参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