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
Old Turkic letter UK.svgOld Turkic letter R2.svgOld Turkic letter U.svgOld Turkic letter T2.svg
552年-659年
682年-744年
突厥汗国初期的疆域图
突厥汗国初期的疆域图
地位汗国
首都窝鲁朵八里(今 蒙古前杭爱省
常用语言粟特语(前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1]
古突厥语(后突厥汗国的官方语言)
中古汉语[2]
宗教萨满教
可汗 
• 551-553
伊利可汗
• 581-587
沙钵略可汗
• 609-619
始毕可汗
• 620-630
颉利可汗
立法机构库力台大会
历史 
• 建立
552年
• 东西分裂
581年
682年
• 废白眉可汗
745年
前身
继承
柔然
东突厥
突骑施
西突厥

突厥汗国突厥文Old Turkic letter UK.svgOld Turkic letter R2.svgOld Turkic letter U.svgOld Turkic letter T2.svg türk土耳其语Göktürk Kağanlığı)是原先在柔然统治下的阿史那氏部族,连合使用古突厥语的各游牧部落,于552年在今蒙古国地区建立的古代帝国,一度控制漠北中亚柔然故地。581年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成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前者统治着蒙古草原,后者统治着天山草原和哈萨克草原。7世纪时先后为唐朝所灭。而东突厥复国后形成的后突厥汗国亦在8世纪为回纥灭亡。

汗国的建立[编辑]

突厥汗国由使用古突厥语的游牧部落联合建立,以阿史那氏为其王族。这些部落联合的历史可以往上被追溯到匈奴鲜卑时代之前。《史记》记载,最早起源于丁零,在贝加尔湖一带建立国家,后被并入匈奴帝国。在匈奴帝国统治下,丁零往中亚移动,西方康居以北的部落称西丁零,在原居地贝加尔湖一带称北丁零。在匈奴帝国衰弱时,丁零从匈奴帝国中又独立出来,形成独立部落联盟,在汉帝国的支援下,与匈奴帝国发生长期战争,最终使匈奴帝国分裂。在东汉时,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后,鲜卑入主蒙古高原,成为此地霸主[3]

居住在北方的北丁零,后称敕勒,或铁敕,先臣伏于鲜卑之下,在鲜卑时代后期,蒙古高原由柔然汗国控制,但柔然因为与拓跋鲜卑铁勒的战争而衰落。其中心氏族阿史那部于6世纪初年游牧于金山一代(今阿尔泰山),546年阿史那部首领土门建立新的部落联盟,脱离柔然帝国独立,于550年击败铁勒,552年又打败柔然,建立了政权,自称伊利可汗;同时期的中国将其音译为“突厥”。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军山”、“乌德鞬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建立王庭。

有人认为阿史那部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边的塞种,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谁?]

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将长孙晟用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中战败而走向衰落(参见隋与突厥之战)。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薛延陀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参见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最后在745年,后突厥帝国亡于回纥

汗国的分裂[编辑]

581年,佗钵可汗去世,突厥汗国发生了诸小可汗争夺大可汗之位的战争,最终,尔伏(尔拔)胜出,称沙钵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新兴的隋朝不再采用北齐北周王朝厚输财物,以博突厥人欢心的对外政策,因此,沙钵略可汗认为隋朝“待之甚薄”,心生怨恨,与隋朝为敌。加之,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为不甘心北周被隋高祖杨坚篡位,屡次劝沙钵略可汗出兵,为周室复仇。

582年,沙钵略可汗征发突厥各部兵40万向隋朝发起进攻。在突厥人的强大攻势面前,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分化离间突厥各部,使他们相互攻杀。583年,隋军分八路出塞反击。在此关键时刻,突厥部分裂,甚至有部落撤出战斗,最终导致沙钵略战败。战败以后,沙钵略迁怒于撤出抵抗隋军的小可汗阿波,突袭其部,杀害其母。阿波可汗逃向西方,与西部的突厥人结盟,与大可汗沙钵略对峙,突厥汗国内战爆发。在内战中,突厥汗国分裂成几支割据势力,这些势力兼并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时期各君主列表[编辑]

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
汉族地区外蒙古地区
战国时期
前476年–前221年
匈奴东胡

前221–前207

前202–220
南匈奴北匈奴鲜卑
鲜卑丁零
魏晋南北朝
220–589
柔然高车

581–619
突厥汗国铁勒

618–907
东突厥
薛延陀部
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阻卜黠戛斯

960–1279
克烈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

1271–1368
岭北行省

1368–1644
北元瓦剌
鞑靼(东蒙古)
喀尔喀蒙古

1644–1912
清代蒙古
内属·外藩·乌里雅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1949
蒙古地方自治
大蒙古国
中华人民
共和国
1949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国
文化 · 地理
泛蒙古主义
系列条目
哈萨克斯坦历史
Kazachstán-pahýl-obrázek.svg
游牧时期
斯基泰
前10世纪–前3世纪
康居
前10世纪–前1世纪
匈奴91年–380年
柔然330年–555年
突厥汗国552年–745年
葛逻禄665年–744年
基马克汗国743年–1220年
乌古斯叶护国750年–1055年
喀喇汗国840年–1212年
西辽1124年–1218年
蒙古帝国1206年–1368年
金帐汗国1368年–1446年
哈萨克汗国1456年–1847年
后游牧时代
突厥斯坦总督区
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867年–1918年
阿拉什自治国1918年–1925年
哈萨克自治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1925年–1936年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6年–1991年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1991年至今
主题

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备注
伊利可汗
Bumin
阿史那土门
Tuvu
552年
乙息记可汗
İssik
阿史那科罗
Kara
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
Mukan
阿史那俟斤
İrkin
553年—572年
佗钵可汗
Taspar
-572年—581年
沙钵略可汗
İşbara
阿史那摄图
Şetu
581年—587年与沙钵略、阿波、第二、达头等号称四面可汗
阿波可汗
Apa
阿史那大逻便
Töremen
581年—587年
第二可汗阿史那庵逻
Amrak
581年—约587年

东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莫何可汗
Baga
(又号叶护可汗
阿史那处罗侯587年—588年
都蓝可汗
Tulan
阿史那雍虞闾588年—599年
启民可汗
Yami
阿史那染干599年—609年
始毕可汗
Şipi / Serbi / Sibir
阿史那咄吉世609年—619年
处罗可汗
Çula
阿史那奚纯619年—620年
颉利可汗
İl
阿史那咄苾620年—630年

西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叶护可汗
Yabgu
阿史那室点密
İstemi
552年—575年
达头可汗
Tarduş
阿史那玷厥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587年
泥厥处罗可汗
Arslan
阿史那达曼
Taman
603年—611年
射匮可汗
Şikoey
611年—617年
统叶护可汗
Tong Yabgu
617年—630年
莫贺咄可汗/莫贺设可汗
Bağatur
630年
肆叶护可汗
Se-Yabgu
阿史那咥力特勒630年—632年
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
Bağaşa Tulu
阿史那泥孰632年—634年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İşbara Teriş
阿史那同俄
Tunga
634年—639年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阿史那薄布特勒639年—641年
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欲谷638年—653年
乙毗射匮可汗642年—653年
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650年—658年

羁縻政策下[编辑]

后突厥汗国时期[编辑]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颉跌利可汗阿史那骨咄禄682年—694年
迁善可汗阿史那环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阿史那匐俱716年
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734年
登利可汗-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741年—742年
颉跌伊施可汗(拔悉密酋长)742年—744年
乌苏米施可汗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阿史那鹘陇匐744年—745年

参考文献

突厥人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突厥土耳其语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源自原始突厥族,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民族和人民[编辑]

古突厥人政权[编辑]

突厥语国家委员会变成“突厥国家组织” 它的重要性和目标是什么?

 

突厥语国家委员会转变为具有经济和军事目标的国际组织 (阿纳多卢通讯社)

第八届突厥语国家领导人峰会闭幕,埃尔多安总统宣布“突厥委员会”将转变为“突厥国家组织”。这种转变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益处是什么?

峰会在伊斯坦布尔举行,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萨德尔·扎帕罗夫、乌兹别克斯坦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和匈牙利总理维克托·奥尔班(观察员身份),以及委员会秘书长巴格达·阿姆列耶夫。

埃尔多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已经决定,我们的家庭委员会已经成为一个国际上受人尊敬的组织,成员国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合作。”

埃尔多安:委员会将转变为一个继续加强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的组织 (阿纳多卢通讯社)

突厥民族

土耳其、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未获得国际承认)、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7个国家采用突厥语及其方言作为官方语言,拥有共同的语言、历史和文明。

除了七个共和国之外,突厥人也是俄罗斯联邦内的联邦共和国(图瓦、巴什科尔托斯坦、雅库特、鞑靼斯坦、阿尔泰)和东突厥斯坦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克里米亚(鞑靼人)、巴尔干国家(巴尔干突厥人)、叙利亚和伊拉克(土库曼人)的主要民族。突厥语国家的总人口超过3亿,构成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成立组织

建立突厥语国家委员会的第一次努力可以追溯到1992年,土耳其时任总统图尔古特·厄扎尔邀请当时的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国家元首访问安卡拉,并决定通过定期举行首脑会议来发展相互合作。

峰会几乎每年都在继续,直到2009年10月3日,在阿塞拜疆纳希切万市主办的第九届峰会上签署了《纳希切万协议》,然后于2010年底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峰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委员会。

突厥国家组织由成员国领导人委员会、外交部长、“白胡子”(指成员国的意见领袖)、高级官员委员会和总秘书处组成,目前总部设在伊斯坦布尔。

该组织还包括合作机制,最著名的是突厥语国家议会大会、突厥商业委员会、国际突厥语学院和文化组织以及商会和交流协会。

埃尔多安(右)和匈牙利总理维克多·奥尔班在安卡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欧洲通讯社)

和匈牙利有什么关系?

在吉尔吉斯斯坦乔尔蓬阿塔市举行的突厥语委员会第六次首脑会议上,上述成员国决定接受匈牙利的成员国身份,匈牙利作为观察员参加了该组织的活动。

土耳其前议员拉苏尔·托松告诉半岛电视台,匈牙利不是一个纯粹的突厥语国家,但它的许多公民都是突厥人的后裔,此外它作为观察员加入,能够增加该组织在欧洲圈子里的出现。

托松指出,匈牙利在“向东开放”的政策框架内,从2010年开始与“突厥语国家委员会”建立合作关系。

土耳其军队参加与北塞浦路斯共和国进行的演习(土耳其国防部)

目标和抱负

土耳其国家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在外交政策、经济、交通、海关、旅游、教育、媒体、体育和青年问题上建立和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它还旨在扩大伊斯兰世界以及中东和欧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巩固当地的和平与稳定。

成员国寻求建立联合经济区并建立开发银行,以加快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联合工作。在军事方面,委员会国家除了达成武器、装甲和军用车辆的销售协议外,还寻求通过举行联合演习来交流军事专业知识。

联合项目

该组织的成员国在20多个不同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共举办了8次国家领导人级峰会,13次外长会议,50次部长级会议。除了参加25个会议和论坛外,该组织还在其结构内举行了130多次工作组和专家会议,其中大部分是在国际层面。

2019年,成员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举行会议时决定成立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工商会,同时继续建立“联合投资基金”。在经贸合作方面,委员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达到约70亿美元。

在军事方面,土耳其在与亚美尼亚的战争中向阿塞拜疆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以解放卡拉巴赫地区。而土耳其议会几天前通过总统埃尔多安发布的备忘录,决定将土耳其军队在阿塞拜疆的任务再延长一年,以便土耳其军队参与监测该地区的停火,同时,土耳其的专门团队正在参与寻找和清除地雷的工作。

拉苏尔·托松:将突厥语国家委员会转变为一个国际组织已成为当务之急 (半岛电视台)

一个国际组织:为什么?

在此背景下,土耳其领导人托松表示,将土耳其委员会转变为具有“国际组织”地位的联盟已成为当务之急,并补充说,这种转变使委员会制度化,并通过新的方式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力。

土耳其委员会名誉主席、哈萨克斯坦前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此前曾提议将委员会更名为“突厥国家组织”,成员国在今年4月举行的虚拟峰会上对此达成一致。

土耳其外交部长梅夫吕特·恰武士奥卢在被问及更改组织名称的问题时回答称,这一决定是“历史性的”。

来源 : 半岛电视台

中亞六國組「東突厥聯盟」 【精選】普丁供武器放任中亞失火? 恐延燒新疆中國官媒急了...【關鍵時刻】-劉寶傑 李正皓 林廷輝 吳子嘉 黃創夏 黃世聰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217颗殒落的星】抗日英烈记即将独家推出

217位抗日阵亡将领传记首次连载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馀一枪一弹,亦必与日寇周旋到底。」 这是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指挥官谢晋元团长留下的遗书。

中日战争期间,在恶劣的对战环境条件下,每位国军将领都必须抱有为国牺牲的勇气,当时的战区司令官冯玉祥曾回忆道:「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 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历经满清末年中华的衰颓,列强的欺凌,在那个时代许多优异的中华儿女投笔从戎,因此满清覆灭之後,民国初年国军里集合了众多的当代精英。在对日抗战期间,这些或年长或年轻的将领为国陨身,许多故事令人动容,他们所展现中华儿女英烈的精神本应在历史上耀眼映照。

战前日本每个师团2.2万馀人丶马5800馀匹丶步骑枪约9500馀支丶轻重机枪600馀挺丶火炮108门丶坦克24辆,而且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 而当时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政府中央正规师编制1万馀人丶步骑枪3800馀支丶轻重机枪300馀挺丶火炮46门,虽然总兵力约200多万人,但内部有很多的杂牌军,装备较差,战斗力不足。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抵抗着日本的坦克丶大炮。我陆军阵亡丶负伤丶失踪3,211,419人,日本则有198万4千日军死在中国战场。

然而,这些为国殒落的将星们,因为一些历史因素,他们的事绩被淹没,有感於此,仰岳先生特别搜罗了相关将士的史料与事绩,让後代的华人能明白这些当年英勇为国的中华先辈的精神,令不论身处海内外的华人都能一窥这段历史的真实。

我们将於2月23日正式推出此系列,敬请期待;并恳请海内外贤达指正谬错,或能提供更多的史料以补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