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绥远城与茶叶之路

    许多人知道建绥远城(俗称新城)与清朝的军事政治有关,但很少有人知道建设绥远城与茶叶之路也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而且,这一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一座城市如果失去记忆,那就象一个人失去记忆一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重拾这段历史,对于今天人们了解绥远城与茶叶之路的关系,恢复这段失去的记忆,传承历史多元文化的精髓,弘扬“敢为天下先”的“茶叶之路”的创新精神,抢救和保护“茶叶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有识之士的当务之急。 
一、茶叶之路——国际大商道 
       
绥远城(新城)西门
    
绥远城(新城)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人只知道丝绸之路曾经是唐汉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却不知道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从我国中原到北方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驼道——茶叶之路。这条已沉寂了百年的国际商道,由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撰写的《茶叶之路》一书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再现了尘封百年的历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到十七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有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当年,中国商人从南方(武汉、福建等地)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径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到达最终点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通过这些城镇向西经土耳其等国进入欧洲。这条茶叶之路从公元1688年正式成为一条国际大商道,距今320余年。这条国际商道,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是一条集商贸、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俗等多学科共生的商道,也是一条昭示未来国际商贸的亚欧大通道。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国际贸易作用。这样一条商道,足以和我国汉唐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想媲美。 
    二、绥远城的建设由来 
     
两支驼队相会
    
驼队行进在茶叶之路

                                                                         
    延绵万里的茶叶之路,历经两个半世纪中,并不是畅通无阻的。这是一条充满艰辛、洒满血泪的探险之路,是一条铺满荆棘的商贸之路。遥遥万里征途中,炎热寒冷、风沙雨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盗匪猛兽的侵夺,无数的驼夫把青春乃至生命献给了茶叶之路,至今留有遗骨,见证着驼夫们为开辟这条商路付出的残重代价。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商人前赴后继,蒙汉回等众多民族兄弟生死相依,冒着生命的危险和家破人亡的险境,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用勤劳、智慧、勇敢开拓了这条国际大商道,为世界贸易史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这条商路发生的类似现在的“海盗”的侵扰事件,有时使商路阻断,有时使商路改道,消息不时传到大清朝廷里,傲视亚洲的大清朝廷获得臣民被外国人侵入甚至杀害,感到莫大的欺辱。 
    雍正以前,噶尔部多次南下侵扰,西北地区遭受外侵,旅蒙商和当地处于战乱之中,茶叶之路时断时续,旅蒙商贸易受创。为此,清政府几次出兵征战,甚至康熙皇帝亲自率军出征,西征噶尔部。雍正末年,噶尔部在额尔德尼战役中大败,向清政府求和。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为镇守边疆,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也为茶叶之路的畅通,使旅蒙商不受外乱欺凌,朝廷上下开始酝酿在西北的归化和外蒙的鄂尔昆建军事驻防城。 
    《呼和浩特新城区志》载:“兴建绥远城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目的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定《恰克图条约》,确定两国商人可以在恰克图进行边境贸易,加之国内旅蒙商的开拓,就逐渐形成了以张家口(东口)和归化城(西口)为集散地,再经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乌兰巴托),直至恰克图的陆上国际商路。这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初兴起的一条国际商路,这条国际商路对中国内地、蒙古和俄罗斯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清朝政府为保证这条商路(也叫茶叶之路)畅通无阻,保证旅蒙商人组织的车帮和骆驼队的安全,也急需建一座驻防新城。” 
    筑成地址,选在归化城这个茶叶之路集散地东北五华里处,这里的地形被视为“阴山为屏,黑水为带,东控北平(北京),西连甘(肃)新(疆),南为山西门户,北扼蒙古之咽喉之四冲要域。”在上述背景下,清朝总理事务王大臣等,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向乾隆皇帝上奏:大兵既撤,归化城地广土肥,驻兵可保证蒙古等,调运也方便,调运右卫兵四千,热河马枪兵一千,携家驻归化城。归化城设将军一员总理,副都二员协理,所留右卫兵一千名,以副都统一员领之,仍隶归化城将军管辖,筑成垦田,相视形式。……确议具奏。……从之。这一史实说明,最初提出建城,是总理王大臣等,而即在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刚继位的乾隆皇帝决意在归化新建城,以此为基地,日后进出噶尔部,内防外出击方便,攻守自如。也说明建绥远城始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为正式批准之日。 
    开工兴建时间:经两年的筹备,于乾隆二年二月绥远城正式开工兴建,《敕建绥远城碑》有记载。碑文是兵部尚书通智撰稿,他当过归化城都统,参与对噶尔丹的作战,回归化城后,他作撤军事宜,又参与规划设计绥远城,碑文可信度高,因他知道整个建城始末,因而,碑文可靠,建成后,请他撰写碑文,在情理之中。 
    接替通智主持筑城事务的副都统瞻岱向朝廷正式报告,选定了乾隆二月初七,即公元1737年3月7日破土动工兴建绥远城。 
    竣工时间:乾隆二月破土动工兴建,于乾隆四年六月建筑完工,历时两年零四个月。 
三、绥远城与茶叶之路的关系 
      
穿越大青山的驼队
   
绥远城

                                                                          
    清政府为镇守北疆边陲,保护其在内地通往蒙古、俄罗斯之间的万里商路畅通,在归化城东五里许建筑的这座军事驻防城,迄今仍然保存在将军衙署大照壁上的石刻“屏藩朔谟”四个大字,含有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目的,也是建城目的的佐证。建城后,康大帝钦定佳名:“绥远城”。 
    城中心的将军衙署是绥远城的主体建筑。其规模宏大,地位声望也最高。整个将军衙署的建筑格局是按照清朝一品封疆大史衙署规格建造的,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庞大的建筑群,是全国迄今保留的两处边疆将军府之一,它和清廷内地的总督节署相同,而比主管一个省的巡抚衙门要恢宏。乾隆年间,绥远城是塞外第一重镇,驻守这座衙署的绥远将军是统领这一地区的最高官史,是一品封疆大史,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屯在这里的。在清朝前期,是和驻西宁的“巡抚”将军同  为全国两大常设将军。今天的绥远城将军衙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建城后,作为西北地区最高权力机关的驻地,不仅对归化城这个对外商贸的集散地发挥着保护的作用,而且为确保茶叶之路的畅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时,中俄实施《恰克图条约》已有十年有余,归化至恰克图的茶叶之路一派繁忙,驼队川流不息,贸易额逐年增长。从福建、武汉聚集的以茶叶为主的商品,汇集到归化城这个集散地,通过驼队输往库伦、恰克图。在归化城,大型驼队起程之际,新城将军衙署也要派官员到场助威,以示地方政权对此的重视。当然,新城将军衙署在经费紧张时,或者举办不在清规里的活动或建筑的开支时,归化城的大商户也总要出资赞助,有时,将军衙署内资金周转不开,也有向归化城大商户借支的举动。在每一任将军上任时,归化城的商户也总要表示表示。这样,有人情事故的礼尚往来,也有权钱交换的双方利用。这种关系难免产生腐败,但总体维系着地区的平安。 
    当商路上也就是茶叶之路上盗匪猖獗时,新城将军衙署会出兵整治,铲除匪患。蒙古到恰克图的茶叶之路如有匪患发生,清朝设在蒙古高原的鄂尔昆城将军府可出兵打击盗匪。绥远城、鄂尔昆城,清朝设置的这两个驻防城,驻有军队,而且在主要的茶叶之路上(有的称营路)还设有驿站,驻有少量军队,对于确保茶叶之路的畅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才使茶叶之路由此成为一条伟大的国际商路。 
    由此看来,绥远城与茶叶之路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茶叶之路的兴盛,在近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给数十万商者创造了就业的机会,带来营生和收入,稳定了大半个中国,从这点上说,清政府也应感激茶叶之路。当然,茶叶之路的繁荣重点富了山西,在晋商最成功的八大家族里的乔家、常家、范家三个名门大户都是靠茶叶之路兴盛起来的。今天,当我们游赏在乔家大院和常家大院时,不能不联想起茶叶之路和绥远城创造的辉煌。如果没有绥远城的兴建,茶叶之路的兴盛要艰难的多,甚至是难以想象的艰难。而茶叶之路的兴盛,又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城镇在茶叶之路上萌生、发育、成长。后营路、大西路、小西路。新城区这几条路,每条设的驿站都在七十年以上,这些驿站因茶叶之路的兴盛与繁荣催生了城镇的兴起,如:河口、隆盛庄、集宁、包头、定运营、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等,是茶叶之路的繁荣衍生了这些城镇的兴起。 
    今天,生活在这些城镇的人们,在享受着美好生活得同时,不能也不应忘了茶叶之路及与茶叶之路紧密相关的绥远城。来源:新城区政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