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军事要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军事要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土耳其海峡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黑海海峡在欧洲的位置
Bosphorus
Dardanelles
这是描绘海峡位置的地图,红点指博斯普鲁斯海峡,黄点指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的国家疆域以绿色显示。
黑海海峡涵盖博斯普鲁斯海峡(红色)、马尔马拉海、及达达尼尔海峡(黄色)

黑海海峡,又名土耳其海峡土耳其语Türk Boğazları),是土耳其西北部的两条国际重要水道。该海峡是连接黑海地中海间的一系列国际通道,主要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组成,并位于马尔马拉海两端。该海峡与马尔马拉海是土耳其领海的一部分,并受其政权管辖。

该海峡位于欧亚大陆西部,传统上被认为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也是欧洲土耳其亚洲土耳其的分界线,因其国际商业、政治与军事的重要性,该海峡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自1936年以来,该海峡一直依据蒙特勒关于海峡制度公约执行。

地理[编辑]

作为海上通道,黑海海峡连接着东地中海巴尔干半岛近东欧亚大陆西部的各个海域。具体而言,该海峡是从黑海到爱琴海,并联通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的必经之路,是重要的国际航线,尤其是透过这个海峡出入的俄罗斯船只而言。

该海峡由两个部分组成:

  • 达达尼尔海峡,又称恰纳卡莱海峡(希腊语Δαρδανέλλια罗马化:Dardanéllia土耳其语Çanakkale Boğazı),长68公里(42英里),宽1.2公里(0.75英里),南边接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在恰纳卡莱附近。

土耳其的经济活动之发展会威胁到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如一些特有种海豚港湾鼠海豚[1]

海峡问题[编辑]

至少自从青铜时代的军队在爱琴海入口附近打特洛伊战争以来,这个海峡就具有相当高的战略意义,亚洲和欧洲之间狭窄的过境点为民族的迁徙和入侵提供了绝佳的路线(例如波斯人加拉太人突厥人)。在奥斯曼帝国衰弱期间,“海峡问题”牵涉了欧洲外交官奥斯曼帝国:比如,根据1841年7月23日,欧洲大国们:俄罗斯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缔结的《伦敦海峡公约》,奥斯曼帝国的“古代统治”将允许之在战时关闭黑海海峡,除了苏丹盟友的战舰以外。[2]该条约成为一系列涉及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条约之一。他是为牵制1833年制定的《互助条约》,该条约允许奥斯曼帝国在全面战争的情况下,让“黑海大国”(即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军舰可以自由通过该海峡。

该海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它成为协约国西方战线之间枢纽带。英法海军未能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但在1915年3月至4月的秘密海峡协定中,三国协约成员国同意──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话──俄罗斯帝国将可以得到足以控制、俯瞰海峡的奥斯曼领土。英法联军后来发动加里波利战役,试图两栖登陆后随即控制半岛但未能成功;俄国则在圣彼得堡革命,这个计划被彻底阻碍。[3][4]

最新关于这个问题的条约是《蒙特勒关于海峡制度公约》。该公约允许土耳其对出入海峡行使控制权,但和平时期时,须保证民用船只可以自由通行。

参见[编辑]

参考来源

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克里米亚战争(俄语: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土耳其语:Kırım Savaşı)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

克里米亚战争
俄土战争的一部分
Vernet - La prise de Malakoff.jpg
马拉科夫战役标志了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长达11个月的围城战结束
日期1853年10月–1856年2月
(2年5个月又14天)
地点
结果联军胜利;巴黎条约
参战方

 法兰西第二帝国
 奥斯曼帝国

 大英帝国
 撒丁王国

支援:
 奥地利帝国
 高加索伊玛目国
 切尔克西亚
 阿布哈兹

 俄罗斯帝国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库尔德叛军


 希腊王国(至1854年)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总计:673,700人
法国:309,268人[1]
奥斯曼帝国:235,568人[2]

  • :40,000人[3]
  • :10,000人[4]
英国:107,864人[1]
:21,000人[1]
总计:889,000人[1]
俄罗斯:888,000人
希腊王国:1,000人
伤亡与损失

总计:223,513人
法国135,485人[1]
8,490人阵亡
11,750人战伤不治
75,375人病死
39,870人战伤

奥斯曼帝国45,400人[1]
10,100人阵亡
10,800人战伤不治
24,500人病死
英国40,462人[1]
2,755人阵亡
1,847人战伤不治
17,580人病死
18,280人战伤
2,166人[1]
28人阵亡
2,138人病死

俄罗斯530,000人

35,671人阵亡
37,454人战伤不治
377,000人病死
80,000人战伤[1][5]

克里米亚战争(俄语: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土耳其语Kırım Savaşı),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俄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战场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大英帝国,后来撒丁王国(意大利王国前身)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6],最终以俄方求和签订巴黎和约作结。

战争之前的紧张局势“近东问题”[编辑]

战争的起因[编辑]

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要求在奥斯曼境内的“圣地”巴勒斯坦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苏丹拒绝,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内部逐渐地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其向欧洲扩张的好机会,尤其是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想争取获得对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战争过程[编辑]

对拉斐尔的报应。 Sinop.1853 弗拉基米尔·科索夫。

1853年7月,俄罗斯出兵占据多瑙河流域,以及进攻两个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同年10月,奥斯曼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1854年3月底英国法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结盟,一同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撒丁王国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帝国虽一直没有参战,但亦陈兵在边境,在奥斯曼土耳其同意下,奥军进驻了奥斯曼土耳其的两个附庸公国: 瓦拉几亚及摩尔达维亚直到战争结束,要胁俄罗斯奥地利会参战。奥地利占领两个公国的行动迫使俄罗斯从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撤军。1854年9月,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围攻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联军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并向联军投降。

战争时间表[编辑]

  • 1853年7月3日:俄军攻占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
  •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 1854年7月底至9月:奥地利军队占领瓦拉几亚公国摩尔达维亚公国。俄军被迫撤出多瑙河流域两公国。
  •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 1854年8月18日至8月28日:英法联军围攻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但没有最终战果、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也没有失陷。
  •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 1854年9月20日:阿尔马河战役
  •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 1855年1月16日:撒丁王国加入战争。
  • 1855年3月15日:奥地利出面调停,于维也纳开会商讨和议条约,然而最后失败告终。
  •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 1855年8月16日:乔尔纳亚战役
  • 1855年9月8日:法军在马拉科夫战役胜利,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罗斯、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交还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宗主权予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英国、法国和奥斯曼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开会。英国的费兹罗伊·萨默塞元帅Omar Pasha和法国的佩利西耶元帅

战争的后果[编辑]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同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邦联中仍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产生对奥地利不利的变化。奥地利势力的削弱同时也造成萨丁尼亚不断增强,使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撒丁成功地建立意大利王国

战争的意义[编辑]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在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它与随后的巴黎条约是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蒸汽动力的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静止战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铁路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战地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灾难性的“轻骑兵的冲锋”事件几乎在当晚就因《泰晤士报》的报导而在英国本土导致了一场公关灾难(虽然媒体夸大了伤亡)。英国政府为了安抚后方对战士死伤的不安情绪,派出摄影师罗杰·芬顿(Roger Fenton)前往克里米亚拍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记者罗杰·芬顿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技术来记载战争实况。这些照片被转换成木刻版和出版在不太重要的《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其他方面的意义[编辑]

野战医院条件改善[编辑]

在这场战争总共约50多万人死亡,其中法军的病死占总死亡人数比例最高。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香烟得到大范围生产[编辑]

烟草被用来做香烟产生于近代,大量生产出现在克里米亚战争。这次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香烟的大量泛滥。而在一战和二战间,各国的军方将香烟大量分发给官兵。

英国设立维多利亚勋章[编辑]

克里米亚战争同时催生了在1856年设立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这是英国军队首次为英勇作战者设立的国际奖项。

俄国的农奴制与军事改革[编辑]

通过克里米亚战争,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对农奴制与军事进行改革。

此战争对军事更大的意义是促成了宪兵的设置:因战况胶着,上至军官士官长,下至兵卒开始酗、抽甚至吸毒,导致烟酒商前至军营兜售此些物品,直到高阶军官发现苗头不对,乃自组巡逻哨兵纠察队,防止非相干人等进入兵营等地,成为了宪兵的滥觞。

阿拉斯加易手[编辑]

于克里米亚战败投降后,俄国因其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地加拿大接壤而担心领地会遭到英国乘胜追击抢走,因此迫切希望内战刚刚结束的美国能出价接手,一来经营俄属北美的俄美公司长期录得赤字亏损,二来俄属北美离俄国中心区极远,管理困难,可免遭白白损失,三来可让美国牵制英国在北美的势力,四来亦可短时间套现大量现金重建损失惨重的军队及惨遭战争蹂躏的国内经济。美国最终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微薄代价获得了后来被认为史上最划算的不动产交易。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