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牛金星预言:李自成夺取北京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3)

 

(三)北克宁武,夺取大同、宣府
  按照明朝大臣们的估计,李自成攻下太原后,会采用避实击虚的策略,直接去打北京。而不会北上去打大同、宣府,因为那里明朝驻有重兵,有明以来,历来是设防的重点地区。畿南保定一带防备相对较为薄弱。而李自成的军事部署,却与此有很大的不同。在太原,李自成对下一步军事行动重新作了部署,没有放弃东进攻取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的打算,派大将任继荣、马重禧等带领一支小部队东出固关,去打真定,将用兵的重点放在北上攻打大同、宣府上。他与刘宗敏率领大部队北进,并且亲临前线指挥,先去攻打宁武、雁门,这是因为,宣府、大同是战略重地。《罪惟录》的纂修者查继佐说:“若以地之轻重而论,诸边皆重,而蓟州、宣大、山西尤重,何则?拱卫陵寝,底定神京,宣大若肩背,蓟晋若肘腋。”明朝在此布有重兵。诚然,逾太行,夺取真定、保定,直接去打京师,路途上较近,但镇守在宁武、宣府、大同的兵力就会南下增援京师,出现内外受敌的局面。所以,李自成在夺取太原后,为了确保夺取北京的胜利,毅然率领主力部队北上,歼灭晋北的守敌,消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坐困京师。李自成的这一决策,出乎明朝君臣的意料。正二月间,明朝将设防的重点摆在北京到保定一线。代帝出征的李建泰驻在保定,虽然他不具实力,可也足以表明了明朝的用心。
  十六日,大顺军抵达忻州, 明朝守城官开门迎降。进至代州(今山西代县),遭到镇守山西兼关门、代州、三关总兵周遇吉的阻击。周遇吉是辽东锦州卫人。他的夫人刘氏,蒙古人,骁勇异常,手下有胡妇20人组成的女兵,个个都是骑射精捷的能手。周遇吉率领军民凭城固守,大顺军试图通过刘氏的哥哥将招降书送给周遇吉,周遇吉大怒,并将妻兄杀死。双方展开激战。农民军伤亡近万人,积尸几乎与城墙平,后李自成调集大军增援,周遇吉兵少食尽,方才退居宁武关。
  宁武是三晋门户,是北疆内长城的三关之一,介于左边偏关,右边雁门关之间,在三关中地位尤为重要,这里是明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关城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临恢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周长2公里,开东、西、南三门。成化二年(1466年)增修之后,关城周围约2公里,基宽一丈五尺,顶宽二丈五尺,墙高约三丈,城东、西、南三面开门。成化十一年(1475年),由巡抚魏绅主持,拓广关城,加辟北门,起名为镇朔城,关城周长7里,城墙高大坚固,四周炮台、敌楼星罗棋布。弘治十一年(1498年),关城又加以扩展为周围约3.5公里,城墙增高5丈,并加开了北门,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将土城改用砖包砌。
  二十日,李自成军到达宁武,发出通告,五日不降就屠城。宁武守军只有4000人。在周遇吉率领下拼死搏斗,同时飞章告急。请求大同巡抚卫景瑗发兵增援,卫景瑗命姜瓖率部前往营救,姜瓖怯战,按兵不动。周遇吉孤军奋战,号令将士力战固守,燃放大炮,四面轰击,并不时派兵出击。大顺军采用穴城、炮轰、梯冲等方法,明攻暗袭,城墙几次被炸开,守军立即用麻袋草囊装土堵实,修补完好。在这场激战中,大顺军四员猛将战死疆场。大顺军一度误入周遇吉设下的埋伏,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这时,李自成接受部下建议,重新部署兵力,进行轮番猛攻,战士有进无退,最终摧毁了周遇吉的防线。第二天,拿下了宁武。大顺军入城后,周遇吉骑马挥兵巷战,马蹶摔下,徒步格斗,身负重伤,力竭被俘。大顺军将他缚悬在高杆上,用乱箭射死(也有说自刎而亡)。他的夫人刘氏,此时也投入了战斗,登屋而射,农民军纵火烧了她的住宅,家属全被烧死。胡妇20人冲出在城内展开巷战,最后矢尽,投入烈火之中。宁武兵备副使王孕懋全家自杀。三月一日,大顺军冲进关城,实行屠城。大顺军入北京后,李自成曾说:若使所至都像周遇吉那样,殚忠尽力拼搏,我们哪能至此?宁武之战是李自成进军北京途中遇到唯一的顽强阻击,前后只有一天,战斗异常激烈。大顺军不怕牺牲,以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摧毁明朝在宁武设立的防线,夺取宁武,严惩了负隅顽抗的周遇吉,对京畿地区的明朝守军有着极大的震慑作用。刘尚友在谈到宁武之战时说:“周镇遇吉守宁武关,力战奏捷,大为吐气。贼以阴计破之,遇夫妇犹率兵巷战,因举家遇害。呜呼!自遇吉死,势已不可为也。”也有人评论说:“都督不死,宁武不除;宁武全,贼虽得太原,能出三关而尽犯宣大乎?”自此而后,大顺军在山西所遇无劲敌,向北京推进如入无人之境。
  就在大顺军攻克宁武这天,崇祯帝决定起用宦官到各镇充当监军:高起潜总监山海关、蓟州、宁远;卢维宁总监天津、通州、德州、临清、天津;方正化总监真定、保定;杜勋总监宣府;王梦弼总监顺德、彰德;阎思印总监大名、广平;牛文炳总监卫辉、怀庆(今河南沁阳);杨茂林总监大同;李宗先监视蓟镇中协;张泽民监视蓟镇西协。这是于军队管理系统之外增设的一级特殊管理体制。太监常年生活于深宫中,服务于宫中,根本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更不具备实战指挥才能,如今授权他们前往各镇,凌驾于大将之上,只能导致军队指挥系统混乱,瓦解军心。兵部尚书张缙彦以一时增设内臣10员,不唯物力不继,有失体统;抑且事权分制,大悟封疆为由,提出反对意见,崇祯帝没有理会。
  这天深夜,大同总兵姜瓖派人送来降表,李自成喜出望外,设宴款待来使。宴会刚开始,又有人来报,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表也送到军前,并派出100名骑兵,前来迎接。李自成优礼答报二位来使,并向诸将发出继续东进的命令。
  大同是山西军事重镇,京师之藩蔽也,也是明朝军事设防的重点地区。由于战略地位重要,明朝在此设立巡抚、总兵驻军镇守。城中代王朱传和巡抚卫景瑗图谋抵抗。榆林总兵姜让在榆林城陷时降于大顺。姜瓖是让的弟弟。李自成为了争取姜瓖,就派姜让前往大同劝弟弟投降。姜瓖见大顺军来势迅猛,锐不可当,不想为明朝统治者卖命。在姜让的说服引导下,姜瓖就在大同城内积极筹划力量,为配合李自成进城做准备。他首先听取其兄的计策,以奖励士兵固守城池为名,让代王拿出库存银子、布匹分给士兵,取得士兵的信任和拥护。其次是把大同的兵权掌握在手中。当时,大同防守的权力掌握在巡抚大同的右佥都御史卫景瑗手中,其人竭力维护朱明王朝,妄图背城一战。姜瓖采用离间计,制造卫景瑗与代王之间的矛盾,让部下大造舆论,说卫景瑗是陕西人,和李自成暗中有来往,将要叛变等。代王信以为真,对卫顿生疑心,便疏远了卫。正巧卫景瑗得了脚疼病,很少出门理事,于是,代王便委权于姜瓖。姜瓖控制实权后,以加强城门防守为名,在四个城门,各派出自己的200名亲兵守卫,把代王监视起来,等待时机,以便行动。
  三月初一,大顺军来到大同,守城军兵不愿意为朝廷卖命。此时,大同城北关、东关、南关三个附城,城高防守较严,如果从这三个附城进攻,一定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姜瓖暗中与李自成联系,让农民军选择没有附城的西城门作为突破口,这里虽有代王亲信永庆王坐镇把守,但守城的士兵已为姜瓖所控制。所以,大顺军一到西城门,守兵随即杀死永庆王,并将城门打开,迎接大顺军入城。城内的守军还不知道李自成军已经进城。卫景瑗闻知,惊恐万状,吓得从马上掉下来,被农民军俘虏,押送到李自成住地。大同巡抚卫景瑗被俘。李自成诚恳地同他谈话,说:我本是米脂县一个普通百姓,今日至此,由于天命。你是个好官,你降后仍任大同巡抚。李等了三天,没有见卫的表态,便爽朗地说:你是真忠臣,我可以派人护送你回老家。卫提出快将我杀掉。李回答说:我决不会杀你。卫跑到海会寺自缢而死,李自成得报,送去50两银子,并派人将卫的灵柩送回韩城老家。大顺军很快占领了大同。总兵朱三乐自刎而死,户部郎中徐有声、朱家仕等死于乱军之中,李自成为民申冤,杀死代王朱传及其手下的一群官僚,开仓放粮,救济穷人。姜瓖在农民军攻打宁武时,曾率部增援,李自成见到姜瓖来降,便直言不讳地问道:你身为朝廷要害镇守,为何投降?姜没有回答。张天琳似乎有所觉察,当即对李自成说:欲定京师而首杀降者,怎么能劝人归顺呢?不如将他释放,以便招降官绅。李自成也认为这样更为合适,遂既往不咎,让、瓖兄弟二人颇受感动,表示甘愿为大顺效力。瓖对张感激不尽,叩谢。张道:“国家创业,招徕固应如此,何敢当谢。”
  李自成在大同六日,进行了短期休整,处决了代王朱传及代府宗室,留部将张天琳率兵戍守,于初七日,起兵前往宣府。
  阳和(今山西阳高县)是宣大总督的驻地。宁夏总兵葛汝芝兵败逃回也在这里居住,手下有家丁300余人。大顺军在向阳和进军时,姜让再次请求充当向导,劝其弟瑄投降。面对大顺军的到来,宣大总督王继谟约集城内绅士商议守城事宜,与会者没有一人发言。而城内军民却在准备迎接大顺军。他在给朝廷的题本中说:“该臣见得阳和将士人民俱欲迎贼,出示严戒,惕以军法,而犯迷终不可解。”为了给部下鼓气,他在关帝庙召集全城文武官员歃血盟誓,慷慨陈词,声大而激昂,洒泪倾肝,而军民却无动于衷,他属下的将领们也各自有打算,暗中与大顺军联系,约定如何迎接,使他感到自己一时身处于另一个世界。在这无可奈何之际,他想带领亲丁百余人护送库银一万余两逃回京师。不料刚走到天城卫,驻守在这里的明军突然奋起,进行拦截,众兵呐喊震天,将其好马及饷银全都夺去,并带着这些战品前去投向了大顺军。这位总督一方的明朝大员不胜感慨,哀叹道:“看此时候,无一兵一将一民不反面向贼。臣茕茕孤身,止有归命于皇上而已。”崇祯帝阅后气急败坏,在此作出批示:“王继谟奉旨援云(今山西大同),此时正当推诚鼓众,奋励图功。据奏兵将溃散,不服调遣,平日料理安在?姑著戴罪收拾兵将,立解云围。不得饰词规避,以干大法。”此时大同已为大顺军占据数日,王继谟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叫他“收拾兵将,立解云围”,岂不是痴人说梦!阳和兵备道于重华见大势已去,便主动请降。为了表示诚意,他亲自出城十里迎接大顺军,士民牛酒塞道。李自成夺取阳和后,以姜瑄守之,自己率领主力去打宣府。
  十二日,大顺军到达宣府(今河北宣化)。宣府巡抚朱之冯在城头命令军士发射红夷大炮轰击大顺军, 有记载说:“军士抱手默然无动者。盖一切大炮之火线已绝其火,门已俱塞实,不能发矣。”朱之冯无奈自己出来燃火发炮,军士纷纷起来拦阻,不让他点燃。进而一齐跪下叩头道:“愿中丞听军民纳款,全一城性命。”就在此瞬间,大顺军登上了城,军兵们怕他负隅顽抗,就你推我拉,将他挤下城去。朱之冯急得仰天大哭。哀叹:人心离散,一至于此。他匆匆写下遗书给崇祯帝,劝圣上收揽人心,培养气节,并从军校手中夺刀自刎。这时,分守南城的监视太监杜勋和总兵王承胤暗中派人前往大同向大顺递表投降,并且与大顺军秘密沟通,接应先头部队千人潜入宣府作为内线。王承胤欲缚巡抚朱之冯以献,未遂。大顺军一到,他当即打开城门。大顺军从南门入城时,满城结彩,百姓焚香跪接。李自成巡视时,王承胤“跪之前称贺”,面有德色。李自成对他这种自矜功伐颇不以为然,当面问道:这里是谁家的城?王承胤惊恐不安,无言以对。杜勋是崇祯帝心腹太监,投降后受到李自成的重用。奇怪的是,奏报给崇祯帝的信息,居然是以身殉国。崇祯帝为这位心腹之死深表惋惜,当即谕令:杜勋骂贼身死,忠勇可嘉,赠司礼监太监,立祠宣府,有司春秋致祭,荫弟侄一人,与锦衣卫堂上官。几天后,居然在宫中见到杜勋作为大顺谈判代表出现在自己眼前,他似乎也不以此而感到怎么尴尬。
  大同、宣府是明朝设立九边中的重镇,是北京屏障。而今相率归顺于大顺,除掉了屏障,解除了进军北京的顾虑。正如此时明兵部车驾司主事金铉在奏疏中所说:“盖逆贼欲犯京师,诚虑宣、云重镇……是以欲先取宣、云,然后与畿南贼合股,并力以逼王畿,无所更为顾虑。”
  大顺军进入宣府的当天,崇祯帝再次下诏罪己,宣布取消三饷加派,诏书中说:“朕承天御宇,十有七年,日夜冰兢,思臻上理。调兵措饷,实非得已。三饷并用,久无成功,本欲安民,未免重累,朕之罪也。”在这里,明确宣布:“今与尔士民相约,剿饷已经停止,召买悉行蠲免,私惩滥罚,密访拿问。”同时放宽对农民军的政策,除李自成罪在不赦外,伪官伪将,有能斩渠献城,即予通侯之爵,万金之赏。他如牛金星、喻上猷、李振声、杨永裕、刘宗敏、田见秀、罗戴恩、杨彦昌、谷可成,身陷贼庭,如能伺隙反正,悉赦前罪,各复原官。这与大顺军同一时期发布的文告相比,可以看出陷于窘境的崇祯帝无论怎样表白,都无法洗去因自己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
  大顺军迅速向北京合围。围绕军事进攻展开的宣传鼓动,也生机勃勃,当年一份明朝的塘报中说:大顺军“到处先用贼党扮作往来客商,四处传布,说贼不杀人,不爱财,不奸淫,不抢掠,平买平卖,蠲免钱粮,且将富家银钱,分赈穷民,颇爱斯文,秀才迎者先赏银币,嗣即考校,一等作府,二等作县。时复见选来府县伪官,多系山陕秀才,益信为真,于是不通秀才,皆望做官,无知穷民,皆望得钱,拖欠钱粮者,皆望蠲免。真保间民谣,有‘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语。因此贼计得售,贼胆益张”。大顺军纪律严明,所过秋毫无犯,又“发帑赈贫,赦粮苏困”,民众从实际感受中看到了大顺军的真诚,因而,在山西、河北、河南城乡,到处都在传唱大顺军的“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人们把迎接李自成称为“迎真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百姓急切地盼望大顺军的到来。

【1】 【2】

谋士牛金星预言:李自成夺取北京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3)--文史--人民网

牛金星预言:李自成夺取北京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2)

 

牛金星对于攻打北京是有自己看法的。他相信攻打北京胜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据有北京后怎么办,能不能守住北京,谁能拥有天下,是个未知数。他在这里所说为人驱除就是替人做嫁衣,究竟是谁,他没有明说,毕竟看到了这一点。

  (二)李自成亲征与永昌诏书
  向北京进军是在李自成直接参与、亲自指挥下进行的。他在出师之前,先派出由李友、白鸠鹤率领的部队2万人出行。这支先头部队的派出,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重要任务,就是要具体地探明明朝在山西方面的兵力与防守情况,以便作出最终的决策部署。
  十二月十二日,李自成命令先遣部队从西安出发北上至三原,十三日至富平,十六日到达韩城,准备择机渡河。
  山西与陕西只是一河之隔。黄河在山西境内长达2000余里,是上天为山西设置的天然屏障。由于河岸线长,特别是冬季十二月至正月上旬黄河冰封时期,人们乘坚冰随时可渡,随地可渡,因此,黄河防守任务十分艰巨。不仅委派要员专门负责,同时又将黄河防务作为山西巡抚的职责之一。蔡懋德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的。对于黄河防守以及禹门渡口的重要性也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在十一月二十一日曾经明确指出:“今日防河,即所以防全晋,防晋即所以卫神京,关系安危最大且急。”十二月一份塘报稿里曾说:“伏乞天语,严敕督抚镇道专意督率河防,勿使一瑕可乘。贼势飘忽无常,侦探宜灵,多方鼓励勇敢入秦远哨,毋徒本下不敢深入为辞,致误军机。”高翔汉在题本中说:更有可虑者,盖晋中所恃黄流一带耳。万一贼兵刻下渡河,晋中无可恃,其地崩瓦解之势与臣乡不同。所谓不同,就是人心动摇而天下事难言矣。为了加强黄河防守,防止大顺军渡河东进,在军事上作了相应的部署,实行分段把守,并增派副将熊通率部2000人到达河上。按照新的部署,巡抚蔡懋德同时负责山西黄河下游的防务。为了落实防守任务,他领3000人来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视察并部署防守事务,并且责成有关将领防守河津。居住在太原的晋王朱求桂听到哄传李自成的大军要攻打太原,惶惶不安,便与巡按汪宗文商议,驰书蔡懋德,要他赶快返回太原。他以2000人分守汾州、平阳。十八日,他带着标兵千人离开了平阳,返回省城,将平阳的防务交给了守卫平阳的副总兵陈尚智。
  此时黄河冰封,为大顺军先遣部队渡河提供了便利。就在蔡懋德离开平阳的当天,大顺军在船窝(又叫沙窝)成功地渡过黄河,攻克河津。二十三日,夺取平阳,明知府张璘然弃城而逃,吏民皆降。陈尚智慑于大顺军的威力,拥兵逃入泥潭山中,四处抢掠。受封居住在这里的河西王朱新甄及宗室三百余人全部被俘杀,乡绅申嘉言逃跑,大顺军通过他的家奴得知他的去处,将他擒获,没收其家产后处死。这天夜半,镇守蒲州(今山西永济)的明将高杰闻知平阳失陷,便自蒲州东走,先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后向济源,途中恣意掳掠。平阳失守,在山西引起巨大震动。山西巡按御史汪宗文为逃避责任,先发制人,上疏纠劾蔡懋德,说山西黄河两千里,平阳居其半。抚臣懋德不待春融冰泮,十八日返回省城太原,二十日贼渡过黄河。他应兼程回平阳,招集陈尚智叛兵,移檄各路防兵援剿,而他却不发一兵。二十八日至省,“臣力言宜提一旅星驰,张疑声讨,尚冀桑榆之收,无如不听何!”从而造成余郡皆失。《平寇志》的作者彭孙贻评述此事说:“蔡懋德以数千人填禹门之险,悉甲拒之,犹惧不克济,乃返兵太原,令陈尚智偏师扼之。平阳之师方旋,而泥潭之师忽溃,禹门渡而三晋无可凭之阻,误封疆而危社稷,懋德罪可追乎!”由于这一缘故,崇祯帝降旨追究责任,蔡懋德被解任听勘。
  平阳西南俱界黄河,东引泽州,北阻汾阳,是太原的门户。先头部队顺利渡河并一举夺取平阳,表明明朝山西军事防守空虚。大顺军在据有平阳后,一方面将出师以来的情况及时地报告给了李自成,另一方面以倡义提营首总将军的名义发布檄文,公开申述大顺军东征的目的与政策:
  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自古帝王废兴,兆于民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关西而席卷三秦。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止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特遣本首于本月二十日,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分路进征为前锋。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所过丝毫无犯。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这是大顺军东征先遣部队发布的一份文件,也是大顺发布的有关东征的第一份文件。发布人是倡义提营首总将军,后人多以为是刘宗敏,但在其他有关记载中没有见到有过这样官衔的称号。“我主”指的是李自成。这里公开宣称:“嗟尔明朝,大数已终。”就是说明王朝已经到了尽头,无可挽回。申明东征的目的,是不忍坐视久困汤火的民众。告诫明朝文武官员要审时度势,献城纳印。这篇檄文,文字通俗明白,在民众中很有一些影响。
  大顺军参与东征的部队究竟有多少?这里说“本首”“统兵五十万”,又说“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合起来,就是百五十万。这是我们在李自成自身材料中所述说的进军北京出动部队的人数。也有材料说,大顺军进军北京的部队是百万人,还有的说是40万人、50万人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多。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军政府时,建立军制,据载有军兵60万人。大顺在西安建国时,军队有所增加,不少材料中说李自成有马兵60万,步兵40万,合起来是百万人。这是实际军兵人数。包括野战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参与东征的,是大顺军的野战部队,是大顺的主力,但不是大顺军全部。从有关记载来看,大顺军东征部队的人数当在20万左右。因为向北京进军,故意将自己的兵力说得多一些,这也是常见的一种策略,目的自然是为了收到震慑的效果。
  先头部队旗开得胜,捷报传来,李自成兴奋异常,于是决定让权将军田见秀以及李自成夫人高氏和六政府中一把手尚书官留在西安,他亲率20万大军起行。正月初八日,由西安出发,开始了东征之行。随同出征的不仅有军中主要的高级将领,还有大顺新朝的中央政府中的侍郎等要员,如宰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以及顾君恩、喻大猷、宋企郊、巩焴、张璘然、李振声、杨玉林等六政府官员。还有秦王朱存枢、韩王朱亶塉、庆王朱倬傕也随之以行。
  这时山西与陕西之间黄河河段仍然在明朝控制之下,严河防守备始终是明朝设防的重点地区。大顺军先遣队渡河东进,引起了明朝的警觉,崇祯帝责令守河将领忠于职守,严加防范。为了保证装备齐全的20万大军渡河,李自成进行了周密部署,动员全军将士作了充分的准备。既要有足够的兵力,猛烈的炮火压倒明军,击溃明朝守河部队,确保军队渡河的安全,又要抓住最为有利的时机,使东征大军能够安全渡河。所谓最好的时机,自然是在黄河冰封时期,乘坚冰而渡,农民军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经验。若是黄河冰冻层薄上面不能承重,那就必须采用船渡,首先要解决船的问题。有记载说,李自成在沙窝口造船3000艘,又收取民船万余艘。可见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
  李自成将横渡黄河的地点选在禹门。在李自成的周密部署下,军民齐心协力,20万大军,乘黄河冰封之机,在禹门顺利有序地渡过黄河后,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就占据了蒲州,猗氏、闻喜、绛州(今山西新绛),垣曲知县会同生员乡民于稷山迎递降表。当时的形势,正如吏部的奏报中所说:“秦冠窥渡,三晋披靡,贼骑未到而城池以空,伪檄方传而人心胥乱。”鉴于各地官民倡逃成风,正月二十日,崇祯帝连续发出两道谕旨。一道是制止倡逃。说寇患地方,人心不固,闻警逃避,法纪荡然。其倡逃者,不论宗室、官绅,立行拿问。另一道是表彰急公倡义之举。说畿南震邻、紫马、龙固等关,极宜加强守备,要以一贼不入为功,倡义急公者,奏闻纪录。同时任命郭景昌以右都御史巡抚山西,接任蔡懋德出任山西巡抚,任命御史金毓峒监军山西。为了鼓舞军民士气,特意让西洋人汤若望随金毓峒前往,以便加强山西军队的火器生产与装备。然而,“寇所至多开门迎降,结寨反拒官兵”已成为事实。
  二月,大顺军在李自成的指挥下迅速向太原逼进。河曲县胥吏抢夺官印献给李自成,静乐县民热烈欢迎大顺军入城。二十六日,大顺军完成了对太原的包围。原在陕北的李过这时也按照大顺军的部署抽调部分兵力,由葭州渡河,沿河邀击防守黄河的官兵,以绝太原之援。
  太原东控井陉,南接沁水,接壤平阳,西北邻延绥,是山西省会,也是明朝重兵把守的战略要地。太原城内,守兵不多,人心慌乱。巡抚蔡懋德伙同傅山炮制了一份帖子,大肆诬蔑农民军杀戮甚惨,又编造 “马在门内难行走,今年又是弼马温”的谣言,以此来稳定军心和民心。傅山为着保护家乡不被大顺军占领,急向屯驻在保定的督师李建泰求助,一日夜跑了五百里,来到保定,请求李建泰火速出兵援救太原。傅山不知道李建泰也有自己的苦衷,所谓为代朕督师,只不过是个虚名,他既没有这个胆,手下也没有多少兵马,躲都躲不急,哪还敢主动出击!他不敢答应,可又不直说,故作镇静地说:太原城坚民勇,“贼不能遽破,吾姑坚壁,俟贼至太原,兵既接,吾乃以轻兵袭其后。粮道绝,腹背受敌,即旬日可破也。不宜速进”。傅山很不满意这番说辞。当即辩解道:“太原北倚重关,南控汾、辽。其下,兵犹建瓴也。公疾抵城下,内外相犄角,则其势益壮。诸将见公文臣不畏贼,宜皆至。南面诸州县虽破,全晋之势固在也。方今贼虽锐,得于速战。公但坚壁保太原,太原固,天下事尚可为。若贼乘虚而入太原,内无兵,外无援,其势必破。太原破,则神京之西臂折,而大势去矣。”言辞恳切,建泰全都听不进。傅再三恳求,终无效果,气得痛哭流涕,含愤而去。新任巡抚郭景昌并不为这一荣升任命而高兴,他来到固关,听到大顺军破州克郡,所向无敌,便停止了脚步。三边总督余应桂亦按兵不动,观察形势。蔡懋德虽然被解职,但新任巡抚还未到达,太原就被包围了。他继续同布政使赵建极等人谋划守城事宜。李自成遣人持牌至城下招降。蔡懋德击碎招降牌,擒斩劝降来使。
  李自成来到太原城下指挥攻城。蔡懋德遣标下骁将朱孔训、牛勇迎击,朱中炮身受重伤,牛当即战死,军士皆没。晋王朱求桂拿出3000两银子,送到城头上,散给守军兵。初七日,狂风大作,拔树揭瓦,至夜风愈刮愈大,势若轰雷,彻夜不停。农民军乘势发起猛烈进攻,将云梯靠近城墙,率先夺取了南关。大南门守将张雄缒城出降,吩咐同伙放火烧毁城楼。东南城上一堞楼内贮火药数十笼,还有火堆、火箭、灰瓶、火石等物,五鼓时分,库存火药爆炸,霹雳之声,轰震全城。太原卫千户陈嘉琦及其弟陈嘉贵均为大火烧死。四城守垛兵望见城楼火起,以为城已失守,便一哄而散。初八日黎明,大顺军由南门入城。中军副总兵应时盛持矛巷战,掩护蔡懋德突围,未遂,两人退至三立祠,这里曾经是他讲学的地方,而今却成为他的葬身之地。蔡力竭被俘悬梁缢死,应亦缢死于蔡身旁。山西布政使赵建极,巡宁道毕拱辰,守宁道毛文炳,指挥刘秉铙、马负图、韩似雍,督粮道蔺刚中,太原知府孙康等地方官被处死。晋王朱求桂逃出城外,被追回,投降了农民军。李自成将他留在军中。山西提学副使黎志升以及文士韩霖被俘后归附,李自成当即予以任用,让黎主持考试。太原是山西省会,有分析家说:太原既下,其目中已无燕京矣。李自成在太原停留八天,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
  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序;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官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躬于恒冀,绥靖黔黎。犹虑尔君尔臣,未达帝心,未喻朕意。是以质言正告:尔能体天念祖,度德审几,朕将加惠前人,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尔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庆,用彰尔之仁。凡兹百工,勉保乃辟,绵商孙之厚禄,赓嘉客之休声。克殚厥猷,臣谊靡忒。惟今诏告,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恫怨于宗工,勿阽危于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于君父,广贻谷于身家。永昌元年谨诏。
  这是大顺政府向明政府发出的最后通牒,也是动员军民推翻朱明王朝的宣言。在这里,指斥明朝黑暗腐朽,申明新朝取代明朝的合理性,正告明朝官绅要审时度势,服从新朝的号令,言辞恳切,极具感染力。这里提出“君非甚暗”,自然是对崇祯皇帝而言的,且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与先前在黄州发布文告里指斥“昏主不仁”,似乎有所缓和。大顺军正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北京进军,推翻明王朝,但并不认为崇祯皇帝就是一位极端昏庸黑暗的皇帝,也多少看出李自成等人的心思与意图,这与一个月后兵临城下,派杜勋作代表进城同崇祯皇帝谈判,不是没有联系的。至于说此诏是否出自张麟然之手笔,细说明白,也有必要,但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它所表达的不是张某个人的意见,而是李自成与大顺军将士的心愿,像这样的文件从酝酿到形成文字到发布,一定要经过一些程序,只有为李自成同意才能发布的。这一文告在民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明科臣韩如愈上书陈述此事,崇祯帝批示:都城守备有余,援兵四集,何难克期剿灭。敢有讹言惑众,私发家卷出城,捕官即参奏正法。
  在太原,李自成又重申加强军队纪律,禁止乱杀,禁止侵犯百姓利益,强调杀人偿命,凡过城邑,士卒不得住进民房,除妻子外不得携带他人妇,马有腾入田苗者斩。注意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在占领区设立府、州、县政府机构,通过招降明朝官吏与举行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招揽人才,并派遣他们到河南、山西等占领区任职,管理地方政事。这些新任命的官员,遵照大顺政府的指令与政策,没收官府的财物,逮捕官绅,对他们进行追赃,其所得,主要用于军饷,也拿出一部分来赈济贫苦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看到大顺军发布的文告,听到社会的传闻,无不欢欣鼓舞,士民苦征输之急,纷纷乘机驱逐旧官,焚香迎接若狂。一些明朝命官眼看大势已去,见到大顺派去的官员,设宴交代后自动离去。
  崇祯帝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感到恐惧而又无可奈何。二月十三日,他再次下罪己诏,说:
  朕嗣守鸿绪,十有七年,深念上帝陟降之威,祖宗付托之重,宵旦兢兢,罔敢怠荒。乃者灾害频仍,流氛日炽,忘累世之豢养,肆廿载之凶残。赦之益骄,抚而辄叛。甚至有受其煽惑,顿忘敌忾者。朕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为朕赤子,不得而怀保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秽,罪非朕躬,谁任其责!所以使民罹锋镝,蹈水火,殍食坎壑,骸积成山者,朕之过也。使民输刍挽粟,居送行赍,加赋多无艺之征,预支有称贷之苦者,朕之过也。使民室如悬磬,田卒污莱,望烟火而无门,号冷风而绝命者,朕之过也。使民日月告凶,旱潦荐至,师旅所处,疫疠为殃,上干天地之和,下丛室家之怨者,朕之过也。……用是大告天下,痛加创艾,深省夙愆。要在惜人才以培元气,守旧制以息烦嚣,行不忍之政以收人心,蠲额外之科以养民力。……至于罪废诸臣,有公忠廉能,才尚堪用者,不拘文武,吏、兵二部确核推用。若草泽豪杰之士,有能力恢复一郡一邑,便与分官世袭。即陷没胁从之流,有能反正率众来归者,准予赦罪立功。若能擒斩闯、献,仍予通侯之赏。呜呼!忠君爱国,人有同心;雪恥除凶,谁无公愤!缅怀列祖之厚泽,助成底定之大勋。思克厥愆,历告朕意。这一诏书与大顺永昌诏书形成了对照,可以说是对大顺永昌诏书的回应。这里一连用了四个“朕之过”,认罪之心不能不是出自内心,但他并不甘心,还在继续挣扎,并发出恢复大明一统江山的号召,重申悬赏赏格,“有能力恢复一郡一邑,便与分官世袭”。有协从来归者,赦罪立功,有能擒斩李自成、张献忠者,仍予通侯之赏。李自成指责他:“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他似乎不否认这一点。然而直到这时,他还不肯宣布取消各种加派,按照他的逻辑,征敛重重都是为了百姓,他要百姓们理解他的苦衷,而不是以自己的真诚行实政于民,解除民众的痛苦,如此的罪己怎能取得民众的信赖、同情与支持呢!

谋士牛金星预言:李自成夺取北京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2)--文史--人民网

牛金星预言:李自成夺取北京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牛金星对于攻打北京是有自己看法的。他相信攻打北京胜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据有北京后怎么办,能不能守住北京,谁能拥有天下,是个未知数。他在这里所说为人驱除就是替人做嫁衣,究竟是谁,他没有明说,毕竟看到了这一点。

(资料图)

本文摘自《甲申之变》,王兴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向北京进军是大顺建国后最为重要的一项决策。当然,夺取北京推翻明王朝的主张,并不是这时才提出来的。它是李自成襄阳决策关中北京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关中北京战略决策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先取得关中,建国立业;第二步是夺取北京,推翻明王朝。随着李自成大军北上西进关中,定鼎长安,建国大顺的顺利实现,李自成大军继续乘胜前进,攻打北京,推翻明王朝,取而代之。
  (一)北京进军战略决策部署与实施
  然而,计划毕竟是计划。由计划变为行动,需要一个过程。此次向北京进军是将既定战略决策付诸实施,落实在行动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向北京进军又是大顺开国后所作出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决定。
  对于这一决策,大顺领导集团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分歧,但这并不能说,大顺领导成员中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牛金星在行动上完全服从李自成的决策,并且跟随李自成,为之出谋划策,但他对大顺军夺取北京后出现的结果并不乐观。对天下大局发展趋势的估计,他似乎比李自成等人看得要远一些,不但看到了眼前一片大好的战争形势,更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国内复杂局势。此时河南有位老贡生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家和牛金星是姻亲,他们打下西安城后,我到西安找他求官,没想到他不答应,却说:“如今世间方乱,你才力不够,当不好官的!”我不服气,就问他:“难道您觉得北伐不能成功吗?”牛答道:“明军主力已丧失殆尽,纵有抵抗,我大军一到即破,怎么会不能成功呢?”又问:“北京一破,则天下大局亦定,您怎么说我不能当官呢?”牛喟然长叹:“我之所以说你才力不够,正在于此啊!你也是读过史书的人,你见过大顺朝这样的君臣吗?有如此之强的实力,却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没有长远眼光,其势虽强,不过为他人驱除耳!我投身其间,只是为了避祸,前途如何,如今连我自己也把握不住了。我军北上后,你赶快返回家中,千万不要再参与这场祸乱!”我舍不得走,在牛家继续待着。数月后,大顺军回到西安,经营规模颇不同于数月前。我觉得奇怪,又找牛金星询问。牛凄然不语,但呼“奈何”而已。这段时间,牛每入议事,常常经日不出,后来甚至几天都不回家。一天,忽然置酒请我,喝到动情处,叹息道:“人生于乱世之中,哪有什么贵贱可言,都是孽报啊!”他指着自己的脑袋道:“如今看来,要保住这个家伙是很难了!我在这祸网中,大概还有机会幸免,就算被砍下来悬之市曹示众,也是说得过去的。可你强要陷死在这网中,又何必呢?年轻人啊,不是我撵你,你快换个地方住,遇到变故,也好逃命,能保住自己的脑袋啊!”于是我们两人大哭一场,就此分手。
  这则材料见于郑濂的《豫变纪略》。这是一则值得注意的述说。从这里可以看出,牛金星对于攻打北京是有自己看法的。他相信攻打北京胜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据有北京后怎么办,能不能守住北京,谁能拥有天下,是个未知数。他在这里所说为人驱除就是替人做嫁衣,究竟是谁,他没有明说,毕竟看到了这一点。至少在他看来,李自成能够夺取北京,但不能真正拥有北京,真正拥有北京的将是他人。这不能不说是有预见性的观察与分析。不知他是否向当时的李自成提出过。然而,富庶的北京,皇城的北京,取代明王朝这个巨大的诱惑,使得正在胜利推进的大顺朝的领导核心不能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李自成决定亲率主力东进,经山西,直逼北京。
  此时,明朝与大顺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顺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明军,而且士气旺盛,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适应攻打北京的需要,以李自成为首的领导集团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夺取北京。所谓集中优势兵力,就是聚集大顺军的主要力量,出动主要的将领,由李自成亲自率师前进,从征的有大顺军武官之首的刘宗敏,以及李过、李友等主要将领,大顺中央政府中的要员也都随之以行。
  在兵力部署上,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自成、刘宗敏统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攻取太原、宁武、大同、宣化、居庸关,进抵京师;另一路由刘芳亮率领大顺军,沿黄河北岸进军,先占领河南北部三府,而后由南而北推进,攻取保定,会师北京。李自成部是主力,担任主攻,刘芳亮是偏师配合,先扫清北京的外围,切断北京与外界的联系,对北京实行包围。
  在做法上,以军事进攻为主,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大力动员民众支持战争,号召军中将士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不停顿地进攻。大力开展招降工作,争取明朝官兵的归附,继续实行传牌制度,每到一地,在发兵攻打之前,先遣牌至,向守城官民及将士宣布大顺军的政策,仁义之师所到之地,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所过秋毫无犯。但兵临城下,不许抗违,第一铳要印官出迎,第二铳要乡绅投服,第三铳要百姓跪接。如关闭城门,上城拒守,攻破之日,尽情屠戮,寸草不留。同时将攻城略地与地方政权建设相结合。一方面既重视军事上进攻,快速推进,消灭明军在各地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注意扩大占领区域,特别是南线作战部队,在由南向北推进时,不是单线直进,而是横扫豫北、冀南各个州县。在攻取之后,按照大顺政府的地方建置原则,立即组建府州县地方政府,委官管理,并且留兵防守。李自成在进军北京过程中,十分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派出将士深入明朝占领区的军民中广泛开展宣传鼓动,又通过发布文告的形式,宣传大顺军的战争政策,以及大顺军的除暴恤民,为民除害的各项政策,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北京城内。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北京人更是注重这个节日。从正月初八开始,直到十八日,都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日子。虽然大顺军已经挥师东进,但京城里人们依然沉醉于节日欢庆的气氛之中。守城官兵亦与广大市民一样欢度佳节。九门大开,不加提防。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群出出进进。大顺军利用这一时机,装扮成各种人员,夹杂在行人中,进入城内。有的扮成富有的商人,拿钱买官,入城之后,遍布城内大街小巷,深入到官署与士民当中,宣传形势,宣传大顺的迎闯王,不纳粮的政策。他们奔走于京城街巷,广泛传布大顺军的信息,或则混入到守城的军兵当中,动员军兵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或则收集城内防守情报,掌握城内的防守部署,及时传递给李自成。

谋士文史--人民网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三百复员军人去总政上访

来自全国三百名复员军人,6月20日下午,集体来到北京总政治部信访局上访。他们要求恢复干部身份, 享受两个待遇平等,并列队唱歌喊口号,还作现场演讲。后来他们被安排到中转访民的久敬庄接访,尔后,被全部遣返原籍,复员军人与警察和接访官员发生了一些摩擦。 
三百复员军人去总政上访 
6月20日下午1点左右,来自陕西、山西、湖南、山东、湖南、湖北的数百名复员军人集体来到总政治部信访局上访。复员军人谢先生对大纪元记者表示,20日中午 12点,陆续去总政部信访接待站周边集结,下午1点,复员军人从三个方向迅速向总政接待站靠拢聚集。当日有大批复员军官没能按预约到达现场,到现场的只有三百人 左右。 
除了现场本身的警察和便衣外,从其它地方来的警察也陆续赶到现场并在各路口拦截后到的复员军人。复员军人不受警察干扰,依然列队喊口令,并唱歌喊口号,还现场演 讲,要求恢复干部身份,享受两个待遇平等。 
下午上班时间,总政治部信访局的人员表示将安排接访,随后来了几辆公交车,将复员军人拉走,前面用警车开道,结果拉到了中转访民的久敬庄,在这过程中,复员军人 与警察和官员发生了一些摩擦。 
复员军人诉求代表与接访的总政官员进行了对话,复员军人代表提出了八项要求,接访官员接下诉求后表示将呈报上级,要求大家先回去,许多复员军人认为,这一回去哪 里还会有结果,感到又被糊弄了,表示抗议,各地驻京办事处的官员在警方的配合下,将上访的复员军人全部拉走。 
谢先生说,这次去总政上访本来预计有上千人,各地复员军人在去北京沿途遭到拦截,据说这次新疆的所有复员军人全被拦截,未能到达北京现场。他们认为,由于走漏消 息才使更多人没能到达,致使仅有的二三百人上访队伍被轻易疏散和遣返,今后他们将联络更多的复员军人,要形成一个令人震撼的气势。 
复员军人成为牺牲品 
一位复员军官表示,他们这个群体参加过国共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和中越战争等,2000年以前转业,“扛过枪、渡过江、出过国、打过仗、流过血、负过 伤,饱尝艰难困苦,历经九死一生。”而今得不到政府应有的回报,成了改革的牺牲品,落为兔死被烹的狗、卸磨被杀的驴,实在令他们寒心! 
他说:“(政府)在政治上歧视我们,思想上冷漠我们,感情上疏远我们,行动上限制我们,一直无视我们的合法诉求,甚至于视我们为异己,把我们当作不稳定因素,不 惜运用各种违法手段对我们进行打压,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和激化了矛盾,把问题越搞越复杂,越搞越困难,使依法维权的道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充满艰辛和危险。从 而拉大了彼此的距离,严重地伤害了我们的感情。”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二战经典热吻照 60年后揭内幕



【2012年06月24日讯】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之际,美国一名海军在纽约时代广场(Times Square)热情拥吻一位护士的照片,成为过去60年象征大战结束的经典照,但2人的真实身份却始终是团迷雾。近日,一本新书不但证实了男女主角的身份,还揭露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过去60年以来不少看过这张照片的人,他们都以为这对热吻青年是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并且设法寻找这对情侣,但都未能如愿。日前由乔治‧甘都日思和劳伦斯‧婉瑞(George Galdorisi and Lawrence Verrie)撰写、刚刚出版的新书《亲吻的水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照片背后的奥秘》(The Kissing Sailor:The Mystery Behind the Photo That Ended World War II)披露了,这对热吻青年的身份。
他们是现年89岁的乔治‧曼东萨(George Mendonsa)和葛丽泰‧齐默尔‧费德曼(Greta Zimmer Friedman),即是当时在时代广场激吻的男女主角。实际上他们并非情侣,乔治当时的女友以及现在的太太丽塔‧佩特里(Rita Petry)也出现在照片中,就在乔治的右肩位置附近,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那是在1945年8月14日,当时22岁的乔治第一次邀约19岁的丽塔去看电影,但电影还没看完,就听到剧院外面人们高声欢呼"日本投降了!"于是他们俩也加入狂欢的行列。行经时代广场时,喝了几杯酒的、有些微醺的乔治看到护士。他脑中突然浮现出刚刚过去几个月里,他们与护士们一同辛苦奋战的画面,心中非常激动,于、兴奋,于是他离开丽塔,抓住一位护士就吻。而如此真情流露的一幕,恰好被"新闻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艾森士塔特(Alfred Eisenstaedt)拍抓拍,因此这种照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照片。
照片出名之后,人们最近才真正知道这张照片的秘密,其实他们根本不是恋人。据《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报导称现在,不少人询问丽塔是否会吃醋、生气,但丽塔微笑表示,她和乔治结婚至今已66年,从来不曾为了这件事吵架,但她也承认和乔治在一起的这些年,"他从来不曾这样吻我"。
照片中的男主角乔治表示,自己对当时接吻的细节已忘得一干二净,但女主角葛丽泰却表示,整个过程都是乔治热情的亲吻她,她并没有以行动回应,且乔治身强体壮,她完全无法逃脱。她表示,在过去数十年间,他们也曾见过几次面,但从未重现这个浪漫一吻。

腾冲战役影像志


博主按:这是继《松山战役影像志》后,为《老照片》写的又一篇,编辑说都排在明年第一、二期的头题。归拢了一下,腾冲战役的照片,比松山战役更多、更精彩。短短一篇文章,只能把战事说个大概,且围绕扣着影像这个线索来说。这段历史能留下如此多照片,真是幸事!

1944年的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主要战场大致集中在三处:松山、腾冲、龙陵。这是当时日军第56师团在滇西三角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因为第56师团代号为“龙兵团”,对于这三地之间的关系,有一名在龙陵战场幸存下来的日军主计军官(后勤会计人员)石川颱一,曾在其回忆录中形象地绘图比喻其为“双头龙”:松山、腾冲是两个“龙头”,龙陵是“龙身”。当然,“龙身”龙陵以西沿滇缅公路还延伸到芒市(今潞西)、遮放、畹町,直至缅甸境内。
借这位日军主计军官的比喻,远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最后,日军拖着血肉模糊的残肢退缩到缅甸去了。战时,一直令日军讳莫如深的是,“龙陵”的含义为龙的坟墓,“龙兵团”葬身于此,简直是命中注定。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石川颱一回忆录中的附图:“双头龙”

    在松山,远征军第8军斩断了日军第一个龙头——以第113联队为核心的“拉孟守备队”;在腾冲,第20集团军斩断了日军第二个龙头——以第148联队为核心的“腾越(腾冲旧称)守备队”。当时策划“断作战”方案,企图在龙陵击破远征军第11集团军攻势,前出救援松山、腾冲的日军第33军高参辻政信大佐,称这两支被围的孤军为“火中二子”。最终战事惨败,这两个在战火中哭嚎数月的“儿子”,都相继“玉碎”了。
远征军欲攻取腾冲,必先征服高黎贡山,其时日军防御腾冲的前沿已经推进到这座平均海拔3500米的险峻山系。高黎贡山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障,远征军第20集团军渡过怒江后,首先要仰攻这道屏障,而后才能进入龙川江、大盈江谷地,以重兵合围腾城。高黎贡山,被当时的美军喻为“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那里的惨烈战斗,是在“云层上的战斗”。在攻打高黎贡山时,我军在凄风苦雨中饥寒交迫,官兵因冻饿而死者甚至超过了阵亡人数,那是“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坚持下来”的战斗。正因为如此,能伴随远征军攻击部队行动的美军记者为数寥寥,没有留下多少影像。
但是,进入腾冲坝子后的围城作战,就留下大量照片。值得一说的有两件奇事:
其一,当时在腾冲城外著名的侨乡和顺,曾开着一间照相馆,主人叫张溶。战时,第20集团军指挥部设在和顺,美军拍摄的大量战地照片,都拿到这间照相馆洗印。大约在战事结束前,一位未留下姓名的中国军队战地记者一次冲洗了70多张照片,内容均为战场情况。照相馆老板张溶深知这些照片的价值,就悄悄多洗了一套留存。另外,战时张溶本人也应邀为远征军拍摄了15张照片,美军记者又赠送他数张照片,合计约90余张。此后,在张溶及其儿子张仲孝的精心保存下,这批老照片居然躲过了历次历史劫难,直到上世纪80年代重见天日,赠给了保山地区史志部门。近年来,保山史志学者陈祖樑、李枝彩等人撰写的相关文章中多次使用这些照片。照片中,有一张美军在高黎贡山大塘子为阵亡的美军少校威廉·C.麦姆瑞举行葬礼的照片,为后来历史学者章东磐、孙敏、江汶、牛子、杨延康、邓康延等人发起的“寻找少校麦姆瑞”活动提供了有力佐证。
其二,腾冲城内也有一间照相馆,主人叫熊振德。腾冲沦陷后,熊家人丢弃所有的摄影设备匆匆逃亡保山,日军强占其宅院开设了一间慰安所。远征军攻克腾冲后,熊振德和家人回到破败不堪的宅院旧址重建家园。大约是上世纪50年代,熊家的儿子熊维元和小伙伴在自家老宅的一堵老墙上掏鸟窝,居然掏出一袋拍摄有裸体女人的底片,被父亲没收。后来这堵墙在阴雨天倒塌,又发现两只铁皮盒子,分别装满了照片和底片。熊家人大惊失色,这样的照片,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属于危险物品,能给保存者引来大祸。后来,熊家人烧毁了全部照片,思虑再三后,小心地将5张裸体女人底片深藏起来。上世纪80年代,腾冲县向社会征集文史资料,熊维元担心自己保存的照片被认定为“黄色”,也未敢向人透露。直到20008月,熊维元才将这些底片给自己的老友、腾冲国殇墓园管理所原所长毕世铣看过,毕世铣认为这组照片价值极高,耐心说服熊维元打消了顾虑,此后陪同中国新闻社记者姚文森、腾冲报社记者李根志等人采访了熊维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这组照片。这就是后来引起强烈反响的日军慰安妇裸体照片,其中一名慰安妇,正是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2000年底,保山史志学者陈祖樑先生就曾带着这些照片,到日本参加调查慰安妇问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经朴永心亲自指认,照片中的一人正是自己。2003年,中日两国历史学者戈叔亚、西野馏美子、朱弘在《华夏人文地理》杂志撰文,也详尽地报道了此事。
笔者因关注、研究滇西抗日战事,曾多次赴当地考察,深感腾冲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能在特殊年代保存下这些珍贵历史资料,有其必然的因素。今日腾冲县能开设机场,每天超过十次航班接纳游客,吸引人们而去的,绝不仅是那里的火山温泉等自然资源。
上述两则轶闻,也披露了战时腾冲历史影像的几个来源:大部为美军记者和照相部队(U.S. Army Signal Corps,美军第一次大战后成立的专业兵种,专事通信、情报、战地影像等工作,亦有翻译为信号兵的。参见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Signal_Corps_(United_States_Army)所拍,部分为中国战地记者所拍,少量为侵腾日军所拍。因为日军最终被歼灭于腾冲,可以想见很多照片都毁于战火,能带回日本的是极少量。藏在熊家老墙里的慰安妇照片,推测是日军当时利用熊家遗弃的照相器材拍摄藏匿下来的。从照片拍摄风格看,像是一组拙劣的人体艺术摄影,裸体女性背后有的还摆着画架,仿佛是正在被描画的人体模特。
据资料,战时中国的新闻机构派出了不少记者,沿中印公路一线随军采访。在腾冲的战地记者,较活跃的有军事委员会机关报《扫荡报》记者潘世征、中央通讯社记者彭河清等。其中,潘世征所采写的战地通讯最多,记录了从进攻高黎贡山到攻克腾冲作战全程,并在攻克腾冲后首次采访了被俘的日军慰安妇。据当时见过潘的当地人回忆,潘世征身上挎有相机,不知和顺乡张溶父子保存下来的那组照片,是否就是潘记者所摄。据毕世铣告诉笔者,潘世征为西南联大新闻系学生,抗战军兴,响应蒋介石“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投笔从戎,与140余名校友奔赴滇缅印战场。他追随远征军第54军第198师师部沿中印古道(当时还未通公路)采访,记述了腾冲反攻作战的全过程。数年前,在台湾病故。但这位在中国军事新闻史上留下重要一笔的人,更多的身世并不为人所知。以前,笔者曾在《老照片》上读到记述抗战初期《大公报》战地记者方大曾(小方)事迹的文章,希望有了解潘世征的情况者,也能撰文写写他。
扼要介绍一下腾冲围城作战。
当时担负攻击腾冲任务的是第20集团军,总司令为霍揆章,副总司令方天。辖下两个军:一为第54军,军长初期为方天兼任,中后期由副军长阙汉骞升任;另一部为第53军,军长周福成。54军是陈诚“土木系”部队,本来有三个师,反攻开始后,两个师应史迪威之需,调往缅北纳入驻印军序列围攻密支那了,仅剩下一个第198师,师长叶佩高。为了加强该军,临时划拨预备第2师、第36师归该军指挥,师长分别是顾葆裕、李志鹏。53军下辖第116、第130两个师,师长分别是赵镇藩(后为刘润川)、张玉廷(后为王理寰)。该部是张学良东北军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军,少尉以上军官大多是东北人。
腾冲城始建于公元1448年,后明代戍边军民又将其修筑为一座石头城,异常坚固。日军侵腾后,城内居民多数都遁入深山避难,留居城内的当地人不多。日军从高黎贡山收缩后,转入城内负隅顽抗以待援军。守城日军以步兵第148联队为主力,配属炮兵一部,守备队长为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据资料,我军反攻初期,腾冲方面日军共约2000多人,待打下高黎贡山围攻腾城时,日军兵力已减至约1800余人。腾冲城三面为开阔地,有大片稻田及大盈江、饮马水河阻隔,我军接近城垣不易。惟南部横亘着一座来凤山,海拔约1914米,成为拱卫腾城的天然屏障。日军在其上营盘坡、文笔坡、二台坡、象鼻子构筑了环形堡垒工事,其间以交通壕连接,遍布散兵坑,以400余名兵力据守。欲攻克腾城,必先攻取来凤山,而后在此制高点上俯攻城池。自6月中旬起,第20集团军各部扫荡腾冲外围各据点残敌后,以预备第2师、第36师、第116师及第198师各一部,分别自南、西、东三面向来凤山发起攻击,其中预备第2师为正面主攻部队。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从城墙东北方向俯拍腾冲照片,左上角为来凤山一角
起初,攻击甚不得力,部队付出惨重伤亡却无明显进展。总司令霍揆章闻听部队指挥员抱怨,54军兼军长方天因不善指挥步炮协同作战,将配发的美式火炮闲置未用。7月16日,在城北护珠寺召开战前军事会议后,霍揆章报请长官部免去方天兼职,任命对攻击作战提出合理方案的副军长阙汉骞为军长,负责对来凤山攻击指挥。又协调美军第14航空队加强空中轰炸,配合步兵作战。这时节,美军配发的部分火焰喷射器空投到位,霍揆章令优先配发预备第2师5具,率军、师长们在该师部队组织试射观摩,勉励部队发挥新武器的特殊威力。
在随后的新一轮攻势中,在炮兵有力支援和14航空队战机对来凤山饱和式轰炸下,日军堡垒工事损毁严重。来凤山日军工事,大致与松山工事相当,但该处日军有一大失策,是战前为扫清射界把山上的植被砍伐殆尽,成了一座秃山。这样,反倒有利于我军炮兵、飞机观察,因此炮击、投弹精度很高。7月26日攻克的营盘坡阵地,就是空军炸塌了主堡垒后,被预备第2师第4团步兵以火焰喷射器猛烈喷火压制,而迅速冲上去夺占的。火焰喷射器,在整个中国战场这是首次使用,比攻击松山的部队使用还早几天。这一堡垒攻坚的利器,完全出乎日军预料,摄氏1000度烈焰钻入堡垒,沾满油液焚烧着的日军蹿出堡垒嚎叫,其心理上的震撼效果,不亚于实际杀伤力。自此,来凤山日军战斗意志崩溃,预备第2师第6团、第5团又先后攻克文笔坡、象鼻子阵地,残余日军向北坡下的来凤寺溃逃,又遭到第116师第346团截杀。此时,来凤山上的恶战,在山下腾冲城内外的敌我两军均可目视,当时美军摄影部队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了一些画面,曾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采用。7月27日凌晨,城内日军派出200多人,经来凤寺向我发起反击,企图夺回失去的白塔阵地,但在我猛烈反击下未逞,仓皇遁入城内。
夺占来凤山后,第20集团军的前指搬到了山上,居高临下地指挥攻城。7月28日清晨,来凤山顶升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和顺乡等地的士绅乡民幼童人等,纷纷爬上山来,簇拥着部队指挥官和幕僚、美军顾问和记者来观战,成为一道独特景观。城内日军沮丧地发射数炮报复,炮弹零星地落在山洼里,在记者笔下被描写成了向中国国旗致敬的礼炮。
腾冲城内的日军已成困兽,但我军官兵预料更残酷的战事才刚开篇,因为抗战7年以来,我军从未从日军手中夺取一座城池。
自8月2日开始,第14航空队战机频频出动,以500磅炸弹轰炸腾冲城垣。随后,第36师第107团第二连在西南角瓦砾中攀上城垣,与日军展开城墙争夺战,然旋遭日军反击逐出,连长刘恩宪阵亡。傍晚,第116师第348团第九连在东南角登城,与日军僵持。此时,由于城北地势开阔难以接近,远征军除留下少量警戒部队外,主力均转向城墙西、南、东三面,以南城墙为主攻方向,按南城门至北城门的中轴线分界,以54军攻击西城区,53军攻击东城区。霍揆章通令部队:“先入城占领据点,待于立稳脚跟而继攻克城墙者,总部赏洋十万元,并制赠荣誉旗一面,又有功勋官长,准报请军委会核奖或请颁发勋章”。至8月中旬,西、南、东三面城墙先后被炸开13处豁口(后腾冲城垣共被炸开豁口19处),日军据守残破城墙拼死不退,我军攻城部队死伤累累。8月20日,预备第2师第4、5团各一部率先下城,开始进入巷战。日军两年来在腾冲城内修筑了无数名碉暗堡,在很多房屋墙根挖掘了暗道彼此沟通,设置了火力点,构成交叉火网。我攻击部队沿街巷推进,处处遭敌狙杀。不得已放弃通道,转入残破的民居,与日军隔墙对峙,伺机以火箭筒、手榴弹等破墙推进,每日战斗进程仅以米计。9月7日,第198师扫荡腾冲西城北部残敌后,又折向东部,与第53军合围最后的日军。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美军事后补拍的攻城照片,战时可没有这么轻松
事后我军才得知,在8月13日的美军飞机大轰炸中,龟缩在东城门洞中指挥作战的日军守备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及其手下共32名军官,均被炸塌的城门掩埋毙命。为此,日军又指定了曾任步兵中队长的太田正人大尉担任守备队长,继续指挥作战。作战初期即损失最高指挥官,日军死硬顽抗到底的意志并未稍减。据日军史料,太田大尉负责指挥后,感到在我军以优势火力压制打击下艰难防御非常憋气,发电请求上峰允许自己率残部突出城外,向我军发起主动攻击。这样固然痛快,但无疑是加快了送死,上级仍令其负隅死守,以拖延时日。但援军迟迟无法到来,令腾冲日军感到绝望,士气逐渐低落。
9月9日,预备第2师第6团在城北财神庙的一处民居内,俘虏了十余名日军慰安妇和汉奸,其中包括腾冲日军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的老婆蔡兰惠,及田岛的台湾籍翻译官白炳璜。因日军内部怀疑田岛通过其老婆泄露了军事秘密,日军第56师团在战前将田岛从腾冲调至芒市,将其与蔡兰惠分开。蔡兰惠此时怀孕临产,于被俘前在一处战壕内分娩一男婴,由白炳璜以刺刀隔断脐带为其接生。被俘后的白炳璜向我军表示要立功赎罪,供述次日上午将有日军飞机前来空投助战。据此,我军马上与第14航空队协调,准备迎击。10日,日军13架飞机(战斗机8架,轰炸机3,运输机2)果然飞临腾冲上空,事先预伏的美军P-38战机8架忽然自高处钻出云端,向日军飞机猛烈攻击。激战十余分钟后,即将6架日机击落,我军大获全胜。
在腾冲围歼战后期,残余日军被压缩在腾冲城东北李家巷附近的几处民宅内。9月13日,我预备第2师第5团团长李颐爬上一段竹梯,侦察墙内院落内的敌情,被日军狙击手开枪击中头部牺牲。李颐团长年仅而立,死后被追晋少将,为攻城作战中我军阵亡的最高指挥官。
9月13日,大雨如注。日军守备队长太田正人大尉下令焚毁第148联队军旗,向上级发电报告最后的战况后,砸毁无线电机。覆灭前夜,日军在李家巷、东城墙下杀害了部分慰安妇,开始分散突围。14日晨,日军一部被我歼灭于腾冲城东北角一处院落(原腾冲富商李佩宅),一部从东南城墙的一处豁口突出城外,狼奔豕突。其中,有18名慰安妇向我军拦截部队投降,其余日军向东南、西北方向分散逃窜,被我派出的追击部队零星歼灭于各处。
腾冲之役,我军全歼日军腾越守备队1800余人(据日军遗骨分布资料),俘虏53名(含慰安妇)。我军伤亡官兵18000余名,其中阵亡约9000名。战后,云南省政府在腾冲来凤山西麓小团坡修建了大型阵亡将士公墓,谓之“国殇墓园”。“文革”中墓园惨遭毁坏,上世纪80年代予以重修。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日,国殇墓园已成为去腾冲游客必去拜谒之所。
腾冲围城作战期间,美军摄影部队追随我进攻部队拍摄了大量战场照片,有的照片直接记录了火线上的战斗实况,十分珍贵。但是,美军拍摄的一些电影镜头,如部队攀登竹梯攻城的镜头,是事后请我军官兵重演“补拍”的,因摄影者长时间处于火线,易遭日军狙击。据第198师工兵连连长董嗣勋回忆,在我军渡越怒江时,日军江防阻击并不激烈,但美军仍未拍摄首批部队渡江场景,而是由后续部队配合补拍。美军记者告诉我军官兵,这些镜头经美国向世界发布后,必将大大鼓舞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的胜利信念,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军队勇敢善战。
本文所使用的照片,基本出自日本学者森山康平编著的《胡康·云南之战》,及日本每日新闻社所编《一亿人的昭和史》“玉碎”作战别册,照片多系从美国购得,一部为日军在占领腾冲前期所拍。在美军拍摄的腾冲战场照片上,都有拍摄者所做的图注。但真正能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准确的,还得是腾冲当地的亲历者。笔者在腾冲期间,结识了国殇墓园管理所老所长、史志专家毕世铣先生。毕先生祖居腾冲城内,战争期间,他是一位八九岁的少年,在我军攻克最后的日军据点后,曾跟着部队进入城内看热闹。他指着这些昔日的老照片向笔者一一解说,如数家珍,令人惊叹。比如,有一张战后腾冲军民敛埋日军尸体的照片,因为背景为有树木的山坡,不少人就断定为在城外所拍。但毕先生说,当时腾冲城外墙为石头砌成近乎垂直,内墙则是斜度很缓的土坡,上面确实种植了大量树木,因此这张照片拍的正是城内的情景。为此,笔者邀请他为部分有腾冲地貌背景特征的图片做了注释,无疑,他是这些历史影像最权威的诠释者。
图注: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1、1944年我军反攻前,美军飞机从空中航拍的腾冲全景。画面纵深方向为西,城北为饮马水河,城西为大盈江。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2、大战前,在腾冲南城门外的云南省主席龙云铜像孑然而立。在其身后的城门洞前,日军已构筑了坚固堡垒。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3、战前,腾冲城南和顺乡萧条的集市。照片拍摄于1943年2月。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4、在两年对峙阶段,日军多次集结重兵“扫荡”我腾北游击武装和抗日政权,将防线推进到了高黎贡山麓。此为设在冷水沟的日军148联队荻岛队步哨。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5、腾冲城周边,有来凤山、飞凤山、宝峰山等高地拱卫,这是腾冲城外某高地上的日军步哨。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6、在险峻的高黎贡山中,驻防日军兵力分散,小部队之间常常以旗语进行联络。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7、大战在即,苦于兵力不足的日军,只能用埋设竹签地雷等方式,加强怒江正面防御。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8、日军在腾冲城东飞凤山上劈柴以备军需。远处连绵的山峦为高黎贡山脉。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9、设在高黎贡山据点的日军重机枪阵地。照片拍摄于1943年3月。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10、九二式重机枪为日军步兵主要杀伤火力,以30发弹板供弹,最高射速每分钟450发。


11、四一式山炮为日军联队配属火炮,每联队装备4门,口径75毫米。此为演习中的腾冲日军第148联队炮兵队,队长为成合盛大尉。图右前为日军以一米测距机观测弹着点。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12、1943年2月,日军对我腾北游击队实施的“扫荡”作战。即便在春秋季节,怒江河谷闷热不堪,高黎贡山巅亦常常积雪。

13、1943年2月,在“扫荡”我腾北游击队行动中,行进在高黎贡山巅小路的日军第56师团一部。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14、侵腾期间,日军常常组织师团、联队等不同规模的各种实战演习。图为演习间隙日军指挥官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第56师团参谋长黑川邦辅大佐、第56师团长松山祐山中将、第146联队长金刚宗四郎大佐及时团司令部参谋袴田金作中佐。黑川与袴田在我军反攻前因飞机失事,坠毙于缅甸。

腾冲战役影像志(图片陆续上传)
15、我军反攻腾冲时,担任日军“腾越守备队”队长的藏重康美大佐(图为其任中佐时留影)。于8月13日在我飞机轰炸东城门时被击毙,死后被日军特别追晋两级为中将。
16、第53军系徒步从湖南开赴云南加入远征军序列的,4月8日该部乘汽车开赴怒江前线。官兵们以当时流行的方式伸出大拇指向拍照的美军记者示意:“顶好!”
17、准备开赴怒江前线的第53军第116师。车上携带的汽油桶,是为前线工兵在怒江上架设浮桥所用。
18、集结准备开赴怒江前线的第53军116师。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步兵的单兵装备情况,布衣草鞋,打绑腿,肩扛国造中正式步枪。鞋子对于准备翻越高黎贡山的官兵极为重要,有的官兵预备了多双草鞋和布鞋。
19、当时远征军部队有很多未成年的“娃娃兵”,这是抗战后期兵员不足胡乱抓丁充数所导致。为了赢得胜利,中国预支了自己的下一代。左侧这位身背两只水壶的,显然是营连长的勤务兵。
20、在怒江东岸,一位身背M1卡宾枪的美军士兵正与一位背斗笠的中国士兵注视着前方被硝烟遮蔽的战场。
21、渡越怒江后,我军向高黎贡山日军前沿据点发起攻击。
22、美军联络组官兵正赶着驮马向高黎贡山顶艰难地攀援前进,背斗笠者为中国士兵。战时,美军成立了野战司令部配合我军行动,远征军集团军、军、师单位均配设有6~20不等联络顾问组,并协助我军开设兵站及野战医院。
23、占据高黎贡山日军前沿阵地后的我军步哨。
24、日军在高黎贡山修筑的简易野战工事。日军第56师团士兵多系日本北九州矿工出身,修筑工事时丝毫不马虎。
25、轰炸腾冲后返航的美军第14航空队B-25轰炸机,机腹下为浓烟滚滚的腾冲城,轰炸位置为腾冲西城及南门外一线。
26、空袭腾冲的美军战机,亦有发生故障坠落的情况。图为一架坠毁的L-5飞机,此机乘员2人,负责空地作战联络。照片拍摄时间为9月4日。
27、攻击腾冲日军阵地时,因故障在城西坠毁的一架美军P-40战机,美军机师正在查看飞机残骸,右侧为两名中国士兵。拍摄时间为9月4日。
28、7月23日,一位美军顾问正通过翻译向一位中国士兵讲解发烟弹(美军手持)及信号枪(中国士兵身背)的使用方法。
29、8月3日,在腾冲城南来风山下准备向城内发射的远征军重迫击炮。此炮为美军装备,口径为150毫米,第20集团军配属了一个团。日军将此炮译作臼炮。
30、7月26日,美军出动大批B-25中型轰炸机轰炸腾冲,日方记录为57架次。图为在城东飞凤山高地观察轰炸效果的远征军军官。
31、正在遭受美军战机轰炸的腾冲西城墙北段。此为在同一拍摄位置连续拍摄的三张照片,可见城墙已出现两处豁口。远处背景中那座圆锥状的山头,是一座小火山,曾被思乡心切的日军称为“小富士山”。
32、沿腾冲城外五保街(今凤山南路)向南城楼攻击前进的远征军士兵。
33、9月5日,在腾冲城内废墟上跃进的远征军攻击小队。可见前面的士兵持上了刺刀的步枪,后面两位士兵分别端着捷克式轻机枪(前)及美式汤姆逊冲锋枪。
34、沿着南门街西侧临街店铺搜索前进中的远征军攻击小队。
35、攻入腾冲街巷内的远征军士兵。
36、依托房屋墙院与日军展开巷战的我军士兵,最左侧的机枪手操作着捷克式轻机枪。
37、7月26日,腾冲城外东北角的拐角楼被我军攻占的一处民居。右侧挑担者,好像是一个送饭的给养兵。
38、8月1日,在腾冲城外东北角的拐角楼,我军士兵用美式“巴祖卡”火箭筒对据守村落内的日军进行攻击。
39、远征军火焰喷射器射手,正在焚烧腾冲城南城墙下的一处路障。
40、9月14日,在巷战中击毙两名日军,缴获一面日本太阳旗的远征军士兵。
41、腾冲日军覆灭次日(9月15日),在城内南门街附近的一处民居院落内打扫战场的远征军士兵,镜头前可见多具日军尸体。
42、9月14日,远征军军官与美军顾问一起打量着一具日军残骸。显然,这是一名日军伤员,因为无法运送救治,躺在担架上死去,尸体已经腐败成一副骨架。
43、914,躺在腾冲城内北门街中段等待后送救治的远征军伤兵。在战斗中,美军军医协助中国军队开设了野战医院,战场救护工作甚为得力。
44、在腾冲西城墙附近的一处民居的地下室,远征军借用美军联络班的通信器材进行联络。照片为8月21日拍摄。
45、7月26日,美军记者拍摄的日军用石板与圆木加固的堑壕,为我军攻占的来凤山白塔下日军工事内景。
46、被我军击毙在腾冲城东北苗圃园内的日军尸体,前面挎望远镜、着军靴者应为军官。照片拍摄于腾冲被攻克后两天(9月16日)。
47、主图为腾冲城西门城墙附近战壕内被日军杀害的朝鲜籍慰安妇尸体。右下角小图为在城内东北李家巷内一处民居内被日军杀害的朝鲜籍慰安妇。
48、9月14日,腾冲城内最后一股日军从东城墙缺口溃逃,这是我军在城外郊野抓获的日军战俘和汉奸。
49、腾冲之战,我军共俘获日军53名(含慰安妇),此为俘虏一部。从相貌来看,其中还有部分印缅籍人。照片为9月16日拍摄。
50、美军顾问在翻译协助下审讯日军俘虏,看起来日军比较合作。照片为9月8日所拍摄,判断为覆灭前主动逃出城外向我军投降者。
51、我军作战期间,将所缴获的日军战利品举办展览,以鼓舞士气,激发民众胜利信心。
52、一位美军少校正在整理缴获的日军枪械,前面第一挺型号不详,后面几挺为当时日军标配九六式轻机枪,每步兵中队9挺。
53、一位美军少校扶着我军缴获的日军迫击炮。这张照片的动人之处,是美军军官身后那位戴着当地独特的头饰、腕戴手镯,正好奇地打量镜头的腾冲女子深邃的眼神。
54、在一处院落内好奇地围观日军战利品的当地老人和儿童。远处,一位远征军军人在仔细查看被缴获悬挂的日军太阳旗上的文字。
55、日军素有在随身携带的太阳旗上记录征战经历以做纪念的习惯。在这面旗上,清楚地记载了日军1942年5月11日侵占腾冲,1943年2月对我腾北游击部队实施“甲号讨伐”作战,占领高黎贡山,突破怒江峡谷的过程,堪称所在部队的战斗简史。
56、我军在高黎贡山冷水沟战斗中缴获的日军九六式轻机枪,为其南部十一年式(俗称“歪把子”)轻机枪的换代装备。因“歪把子”特殊的“漏斗式”弹仓供弹速度慢,且易发生故障,日军遂借鉴让其羡慕不已的我军捷克式轻机枪,改为以30发弹匣供弹,并增设了冲锋时使用的小提梁。但在机枪上装刺刀,却是日军的一大特色。
57、我军在腾冲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注射针剂。
58、攻克腾冲次日(9月15日),军民收敛掩埋散布城内的日军尸体。图中右侧的孩子,看样子不过十岁。
59、这是攻克腾冲后,从南城门上向下拍摄的情景,图中左前可见被打掉了头和一条腿的龙云铜像,正前方街区当地人称为“官厅角”,远景为7月27日攻克的来风山。夺占来风山后,美英两国统帅均致电蒋介石表示祝贺,并为有功将领预备第2师师长顾葆裕、副师长彭劢等颁发了荣誉军团勋章。
60、战后,远征军与美军在城内北门街灵官庙废墟打扫战场。
61、抗战史上,腾冲为最典型的“焦土抗战”之地。这是攻克腾冲后,城内北门街西侧遭破坏的情景,如今这里已经被建成为城内夜景最美丽的步行街。
62、我军攻克腾冲一个月后,腾冲西门外的一处小集市。相对于一片焦土的城内,这里的损毁情况相对较轻。照片为10月11日拍摄。
(供山东画报社《老照片》稿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4993a0100fzga.html

腾冲抗战最后的老兵


腾冲抗战最后的老兵

http://qcyn.sina.com.cn  2012-06-04  新浪七彩云南
  1942年—1944年,曾经在腾冲这片土地上坚持艰苦卓绝游击战争及为反攻腾冲浴血奋战付出惨重牺牲立下赫赫战功的预备第2师、第36师、第198师、第116师、第130师和其他部队的部份官兵,在抗战胜利的凯歌声中,被整编遣散。这些在八年抗战中的勇士,均来自遥远的10余个省份,有家归不得,关山难越,谁悲落之人?是腾冲这片曾经流淌过他们鲜血、遍布他们足迹的土地的博大胸襟接纳了他们,是腾冲老百姓以真诚、善良、温馨的情怀收留了他们。
  历史没有忘记这些抗战的功臣……

丁振国,云南腾冲人,80岁,预备第2师中尉排长。现居腾越镇盈东居民小区。丁振国,云南腾冲人,80岁,预备第2师中尉排长。现居腾越镇盈东居民小区。
 郭自益,云南腾冲人,80岁,滇康缅特别游击队中尉队员。现居腾越镇。郭自益,云南腾冲人,80岁,滇康缅特别游击队中尉队员。现居腾越镇。
罗泽华,又名陈罗钦,四川商县人,83岁,新1军第2团中尉。现居清水乡荆陈村。罗泽华,又名陈罗钦,四川商县人,83岁,新1军第2团中尉。现居清水乡荆陈村。
邵应壬,云南腾冲人,81岁,预备第2师上尉干事。现居腾冲县城凤山居小区。邵应壬,云南腾冲人,81岁,预备第2师上尉干事。现居腾冲县城凤山居小区。
董根铨,云南腾冲人,第36师政治部少尉干事。现居腾越镇秀峰小区。董根铨,云南腾冲人,第36师政治部少尉干事。现居腾越镇秀峰小区。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