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修炼与历史: 美军火销售创新高 占全球市场75%

修炼与历史: 美军火销售创新高 占全球市场75%: 【正 【打印机版】 【字号】 大    中    小 【大纪元2012年08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秦雨霏编译报导...

据美国国会的一最新研究发现,美国武器销售在2011年翻三番,达到历史最高。其中主要市场是对波斯湾盟国的武器销售,他们担忧伊朗在该地区的野心。美国对海外武器销售去年总价值663亿美元,超过全
球军火市场853亿美元的四分之三。
据《纽约时报》报导,美国武器销售总价值比2010年的交易额214亿美元"大幅增加"。并且是历史上军火出口最多的年份。上一个记录是2009年,武器出口销售额是310亿美元。
俄罗斯排名第二但是远远落后,只有48亿美元的交易额。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明鏡歷史網: 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最出英雄?

明鏡歷史網: 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最出英雄?: 除了美女,人们慨叹最多的大概就是英雄了。甚至在某些时候,英雄的事迹比美女还要让人津津乐道。那么,何为英雄?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叫作英雄呢?才能出众谓之英,强而有力谓之雄,这是字典中对英雄的解释。可见,能称得上英雄的,应该是有本事、有实力、有抱负的人。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诗中写道:“独...

要说历史上出英雄最多的年代,在路卫兵看来,则非十六国时期莫属。乱世的英雄,治世的能臣。这一时期,无疑是历史上最为纷乱、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放到彼时的北方大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血火交融、战乱频仍、弱肉强食……,一切都是那么干脆直接。在这个狼性彰显的年代,也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成就了许多人的英雄梦想。建立政权、割据一方,是这一时期最为惹眼的关键词。拉一支队伍,占一片领土,你就可以称王称霸,继而享受臣民们的顶礼膜拜。这些看似很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因为你可以这样,别人一样也可以。你只有不断增强实力,才能保境为民,才能不被别人吃掉,才有存活下去的资本。于是群雄逐鹿、铁血征伐,各施聪明才智、尽显英雄本色。

应该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最后能够争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帝王们,都有着过人的一面。诚然,他们中有些政权控制的地域并不大,辖区内的人口也不多,然而这些并不能抹杀他们所建树的伟业功勋。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开创者,其实是最了不起的,哪怕它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甚至比那些伟大朝代的继承者还要伟大。因为他们不是传承的祖业,不是接老子的班,也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努力,靠的是自己的打拼。他们更有理由被称作英雄。这些开国的君主,在路卫兵看来,无一不把治理国家当做首要任务。他们绝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帝王的荣耀而去当皇帝的,况且,谁也不会把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当儿戏不是?他们想把国家治理好,想让国家更强大。哪怕只是为了子嗣传承、龙脉永续。他们也会这样做的。当然,他们中有治世能手,也有平庸之才,有适合当皇帝的,也有不适合当皇帝的。但他们都称得上是历史的英雄。

比如匈奴人刘渊,实现了匈奴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主政中原的梦想。他无疑是匈奴人中的大英雄。他费劲心机建立政权,其中包涵了一个政治家所特有的智慧与权谋;秦王苻坚,胸怀天下、仁义治国。他让不同的民族一起向他顶礼膜拜,实现乱世的大一统,你能说他不是英雄?还有辅佐苻坚的传奇宰相王猛,作为一个汉族士族,他与氐族皇帝一起,在民族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共同书写了一段君臣佳话,他也是英雄。就是后来背叛苻坚的慕容垂,也在艰难之中,实现了慕容氏的伟大复兴,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再次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他英雄的足迹。还有靠“十八骑”打来天下的羯族石勒,靠三次投降成就霸业的氐王苻洪,以及羌族牛人姚弋仲、鲜卑强人拓跋珪、横扫西域的吕光……等等,他们无一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这个时期给英雄的出现创造了机会,也给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机会。那些并不起眼的小部族或是小部落,他们一样可以实现王者的梦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由以前原始的部落形式,迅速开始向国家形态过度,接受了农耕文明。比如后来统一北中国的拓跋氏,在曹魏时期才迁徙到北部边疆,那时的他们,还处于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但他们很快便接受了中原的先进文化,还建立了自己初步具有国家性质的政权——代国。拓跋氏一统北方后,又积极实行汉化政策,主动与先进的中原文明接轨,这是非常伟大的。敢于承认自己落后,是需要非凡勇气的。能做出如此决定的人,才是历史中真正的大英雄。

肯定的说,这个时期的英雄,有狼性的一面,也有人性的一面。在路卫兵看来,他们无时不在二者之间挣扎徘徊、纠结缠绕。只是他们表面的风光霸气、冷血无情,让人们忽略了其内心情感的冲突。也许,正是情感的深藏,才最终让他们成为了大英雄!

十六国时期,几乎是无月不战。北方血火大地,一片焦土。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去看待这些历史上的杀戮。事实上,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黎明前的黑暗,和平也总是出现在杀戮之后。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也是历史前进的过程,谁也无法改变。物换星移、逝者如斯,历史过去了1700年,那个狼性时代的英雄故事,显然已成绝响。

路卫兵,博客中国

明鏡歷史網: “十大将军省”与“十大将军县”

明鏡歷史網: “十大将军省”与“十大将军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开始的陆海空三军大授衔的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省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省”;原籍县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县”。由于全国解放后行政区划变化的原因,一些将军的籍贯也存在“双重”之说,在这里按现有的行政区划来...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开始的陆海空三军大授衔的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省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省”;原籍县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县”。由于全国解放后行政区划变化的原因,一些将军的籍贯也存在“双重”之说,在这里按现有的行政区划来分别。比如,吴先恩中将,按解放前的行政区划,他的籍贯应该在湖北麻城,但解放后麻城的一部分划归了河南新县,所以,现在把吴先恩将军归在河南籍。还有全国直辖市重庆,过去一直归四川省管辖,只是到1997年才单独划分出来。但在研究将帅的习惯上,人们一般又没有单独把重庆籍开国将军列出来,因为建国快50年了,四川和重庆才分开。

    十大将军省是: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河北、陕西。

    第一大将军省——江西(327人),走出了肖华、陈奇涵、赖传珠等3位开国上将,梁兴初、吴克华、王恩茂等38位开国中将,谢振华、曾克林、丁盛等286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20.26%。江西籍将军主要分布在赣西南地区的莲花、永新、吉水、吉安、泰和、兴国、宁都、于都、瑞金一带。

    第二大将军省——湖北(232人),涌现了林彪1位开国元帅,徐海东、王树声2位开国大将,陈锡联、王平、韩先楚等14位开国上将,秦基伟、聂凤智、王近山等31位开国中将,王诚汉、谭友林、唐金龙等184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4.37%。湖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鄂豫皖边界的大悟、红安、麻城、黄陂一带。

    第三大将军省——湖南(202人),涌现了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开国元帅,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等6位开国大将,肖克、王震、杨得志等19位开国上将,廖汉生、张震、刘志坚等45位开国中将,段苏权、钟伟、裴周玉等129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2.52%,特别是中将以上高级将领居多,含金量很高,元帅占将近三分之一,大将超过一半,上将占33.30%,中将占25.4%。湖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靠湘赣边界的平江、浏阳、醴陵、茶陵一带。

    第四大将军省——安徽(130人),走出了洪学智、李克农2位开国上将,徐立清、皮定均、陶勇等12位开国中将,肖全夫、宋承志、查玉升等116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8.05%。安徽籍将军大多出自红四方面军,从地域上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地区的霍邱、六安、金寨县一带。

    第五大将军省——河南(109人),孕育了许世友1位开国上将,郑维山、钱钧、李雪三等9位开国中将,苏进、曹思明、尤太忠等99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75%。他们大多来自鄂豫皖边界地区的新县、商城、光山、固始一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鄂豫皖苏区地域,大批中原儿女涌跃参加红军,从而成长了一批威名赫赫的开国将领。

    第六大将军省——四川(含重庆共98人),涌现了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4位开国元帅,罗瑞卿l位开国大将,张爱萍、陈伯钧、傅钟等3位开国上将,毕占云、吴瑞林、贺诚等3位开国中将,任荣、胡炳云、陈其通等87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07%。他们的含金量也很高,与湖南、湖北省一样,是拥有从元帅到少将各个级别的三个省份之一。四川籍将帅大多来自川东地区的宣汉、达县、平昌、通江、巴中、苍溪、阆中等县。

    第七大将军省——山东(89人),走出了孔庆德、刘兴元、孙继先等3位开国中将,李耀文、仲曦东、刘振华等86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51%。山东籍将军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来自寿光、荣成、牟平、文登等49个市县。

    第八大将军省——福建(84人),走出了杨成武、叶飞、刘亚楼等3位开国上将、郭化若、罗元发、傅连暲等9位开国中将,王集成、孙克骥、叶青山等72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2%。福建闽西地区和江西赣南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地域。福建籍的将军们大多是闽西暴动和中央苏区“扩红”时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他们大多来自闽西地区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一带。

    第九大将军省——河北(81人),产生了孙毅、韩振纪2位开国中将,王蕴瑞、刘永源、王猛等79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他们分别来自定州、大名、蠡县等48个市县,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01%。他们中有部分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红军的,但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武装的老八路。

    第十大将军省——陕西(64人),孕育了李达、张宗逊、阎红彦等3位开国上将,孔从洲、张达志、阎揆要等5位开国中将,贺晋年、张松平、王扶之等56位开国少将和晋升少将,占全国将帅总数的3.96%。陕西籍将军来自保安、子长、米脂、长安等36个市县。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将帅原籍中,出元帅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有4人;出大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有6人;出上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有19人;出中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有45人。可谓川湘火辣,将帅云集!

    经统计,十大将军县是: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浏阳。

    第一大将军县——湖北红安(61人):

    上将: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谢富治等6人;

    中将:王近山、刘飞、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张仁初、胡奇才、秦基伟、徐深吉、徐斌洲、詹才芳等11人;

    少将:马忠全、王诚汉、甘思和、卢燕秋、刘福胜、江波、江腾蛟、李世焱、李定灼、吴振挺、何德庆、邹国厚、闵学胜、况玉纯、汪运祖、张天恕、张志勇、张竭诚、陈炎清、陈美藻、罗应怀、罗厚福、金世柏、周世忠、郑国仲、胡正平、赵鹤亭、贺 健、秦光远、耿锡祥、袁克服、徐绍华、殷国洪、涂锡道、韩卫民、程启文、程悦长、程儒珍、谢正荣、詹少联、熊应堂、黎锡福、戴克林、戴克明等44人。

    第二大将军县——安徽金寨(59人):

    上将:洪学智1人;

    中将:皮定均、李 耀、张贤约、陈先瑞、林维先、徐立清、曾绍山、滕海清等8人;

    少将:丁世方、卜万科、于 侠、马琮璜、王凤梧、王远芬、方子翼、方升普、邓忠仁、邬兰亭、严家安、李家益、杨克武、肖全夫、肖选进、吴诚忠、佘积德、余 明、余嗣贵、闵鸿友、汪乃贵、汪少川、宋 文、宋承志、宋维栻、张行忠、张贻祥、陈 宏、陈 祥、陈伯禄、陈宜贵、林 彬、林乃清、周发田、周时源、胡继成、胡鹏飞、赵遵康、徐其海、陶国清、戚先初、康烈功、董洪国、程 明、傅绍甫、曾宪池、詹大南、詹化雨、漆远渥、熊 挺等50人。

    第三大将军县——江西兴国(54人):

    上将:肖华、陈奇涵等2人;

    中将:朱明、邱会作、康志强、温玉成、谢有法等5人;

    少将:马泽迎、王屏、毛会义、邓经纬、叶运高、吕黎平、刘涌、刘玉堂、刘世洪、刘耀宗、江学彬、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汉、杨 卓、杨汉林、邱先通、邱会魁、邹 衍、张英辉、陈 熙、陈坊仁、陈远波、陈美福、欧阳平、周彬、钟人仿、钟文法、钟生溢、钟发宗、钟国楚、钟炳昌、黄文明、黄玉昆、黄有凤、黄朝天、龚兴贵、曾美、曾克林、曾新泮、曾昭墟、谢良、谢立全、谢国仪、雷永通、魏洪亮等47人。

    第四大将军县——湖南平江(52人):

    上将: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等3人;

    中将:方强、方正平、甘渭汉、刘志坚、吴信泉、邱创成、张震、张令彬、欧阳文、钟赤兵、赖 毅等11人;

    少将:王赤军、方正、方国安、方国南、孔峭凡、叶楚屏、吕展、李 元、李基、李光辉、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杨尚高、吴自立、何辉、何能彬、何维忠、余非、余光文、张书祥、张平凯、张正光、张闯初、林胜国、罗湘涛、郑贵卿、钟伟、钟明彪、秦化龙、徐德操、唐 明、黄连秋、黄胜明、喻缦云、谢忠良、谢福林、裴周玉等38人。

    第五大将军县——江西吉安(46人):

    中将:刘西元、李作鹏、肖望东、吴富善、余秋里、周 彪、周贯五、袁升平、梁必业、梁兴初、彭 林、彭嘉庆、蔡顺礼等13人;

    少将:王力生、王茂全、邓龙翔、任昌辉、刘昂、刘世湘、刘华春、刘华香、刘贤权、刘绍文、杜文达、李元、李铨、李木生、杨怀珠、肖大荃、肖荣昌、张太生、欧阳家祥、罗通、罗文坊、胡云生、胡备文、钱 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 行、曾光明、曾如清、谢 斌、廖鼎琳、黎有章等33人。

    第六大将军县——江西永新(41人):

    中将:王恩茂、王道邦、旷伏兆、张国华等4人;

    少将:马 辉、王学清、左爱、左齐、龙潜、龙飞虎、龙振彪、龙道权、龙福才、刘义、刘 福、刘子云、刘发秀、刘鹤孔、江燮元、李治、李真、肖 森、肖思明、肖新春、吴融锋、张銍秀、陈云中、陈信忠、罗斌、周志飞、周志刚、贺光华、贺庆积、贺振新、贺盛桂、盛治华、彭龙飞、彭清云、彭富九、谭开云、颜文斌等37人。

    第七大将军县——河南新县(40人):

    上将:许世友1人;

    中将: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郑维山等4人;

    少将:王大华、王才贵、王世仁、叶道友、朱火华、朱致平、李德生、杨明山、肖永正、肖永银、肖志贤、肖德明、吴世安、吴华夺、余述生、张吉厚、张百春、张宗胜、陈 波、范朝福、官宗礼、胡立声、胡立信、胡贤才、徐明德、高立忠、高厚良、黄光霞、程世清、鲁加汉、谭友夫、谭知耕、熊作芳、潘焱、潘寿才等35人。

    第八大将军县——湖北大悟(36人):

    大将:徐海东1人;

    中将: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等3人;

    少将:方毅华、邓少东、石志本、叶建民、田厚义、宁贤文、伍瑞卿、刘何、刘华清、孙 光、严光、李长如、吴 杰、吴永光、吴林焕、何光宇、何辉燕、张国传、张潮夫、金绍山、周明国、郑本炎、赵文进、姚运良、高林、席舒民、黄立清、韩东山、董志常、谢甫生、雷绍康、颜东山等32人。

    第九大将军县——安徽六安(34人):

    中将:梁从学1人;

    少将:王海清、王德贵、吕仁礼、刘善福、齐勇、关盛志、孙仪之、杜彪、李发、李书全、李世安、李国厚、杨中行、杨以山、杨植亭、吴宗先、吴瑞山、何柱成、余品轩、张 忠、张宜爱、张震东、查玉升、赵 俊、桂绍彬、徐光友、徐国夫、高先贵、涂学忠、黄仁廷、程业棠、傅春早、潘 峰等33人。

    第十大将军县——湖南浏阳(30人):

    上将:王震、李志民、杨勇、宋任穷、唐 亮等5人;

    中将: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饶子健等5人;

    少将:石敬平、刘子奇、江文、汤池、苏鲁、苏鳌、李贞、李信、李辉高、杨世明、何志远、邱蔚、张和、罗若遐、黄霖、黄曹龙、曾涤、熊晃、黎东汉、戴文彬等20人。

    摘自《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欧阳青著,长城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上下册,定价:98.00元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锡伯族人为什么要西迁呢?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之日,走进塔城市部分锡伯族聚居的乡场,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欢歌载舞喜庆节日的景。锡伯族男女老少总是选择一处或几处水清山秀的地方,尽情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响彻在清山绿水间。
  西迁节,顾名思义是对西迁这一天的纪念。那么锡伯族人为什么要西迁呢?他们是从哪迁到新疆的呢?塔城市生活的锡伯族人与西迁有怎样一种关系呢?
  锡伯族原籍在东北嫩江、松花江及西伯利亚一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比较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后,伊犁人烟稀少,边防空虚。面对沙皇俄国的侵略,急需加强防务。从1762年起,清政府抽调满、汉、蒙古、索伦(达斡尔)官兵驻防伊犁,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决定增调锡伯兵赴伊犁。1764年春,清政府从盛京(沈阳)、辽阳、开原等十七城选调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家属共3275人西迁新疆。清政府给西迁每户官兵配备一顶帐篷、一口锅、一辆车、三头牛和两匹马。当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沈阳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里,数千人举行盛大宴会,欢送亲人远赴新疆。后来新疆锡伯族人就把这一天定为“西迁节”。
  西迁官兵从沈阳出发,经过张家口、外蒙,越过杭爱山,农历八月下旬到达乌里雅苏台。当时蒙古高原大雪降临,加上长途跋涉和畜疫流行,出发时的3000头牛已死亡2600头,所带的2000匹马,300多匹已瘦弱不堪。于是决定在此休整越冬。第二年农历三月,乌里雅苏台将军给补充了500匹马和500峰骆驼,继续西行。经过阿尔泰,取道塔城、博乐,农历七月二十日到达伊犁。
  西迁途中,一度粮食奇缺,锡伯族军民就挖野菜充饥;缺乏布匹,产妇便用野草包裹婴儿。他们带着女祖宗——“喜利妈妈”,祈求她保佑人口平安;带着男祖宗——“海尔堪玛法”,祈告他保佑六畜兴旺。出发时,他们点燃了麻绳,一根接一根,让故乡的火从东北延续到西陲。锡伯族人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西迁全程。
  到达伊犁后,经清点,途中生婴儿350多个,自愿随军的亲属405人,实际到达伊犁的锡伯族为4030多人。伊犁将军将西迁兵民安置今察布查尔,沿伊犁河南岸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他们自带弓箭腰刀,驻守在伊犁河畔18个卡伦,并且定期派官兵到塔城和喀什换防。1866年,伊犁发生维吾尔、回民暴动,锡伯族官兵坚持抗俄斗争,不屈不挠。后来他们逃往俄国,后经谈判终于返回祖国。在总管、领队大臣喀尔莽阿率领下,他们撤到博尔塔拉、车排子、塔尔巴哈台屯种军粮。1868年,驻塔城的代行伊犁将军荣全,将西部营官兵编为塔尔巴哈台新满营右翼3旗。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屯垦的锡伯兵民积极支援粮草,积极参战,回归伊犁。1881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伦从新满营中挑选右翼马队锡伯官兵一营留驻塔城,其余全部调回伊犁。1912年民国政府实行裁旗(满营)归农,驻塔城的锡伯族官兵遂弃甲归田,连同家属定居塔城县喀拉哈巴克地方。
  锡伯族官兵弃甲耕田、安家落户后,他们充分利用塔城的自然条件,挖渠开荒,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塔城东北方向开凿了一条约十几里的长河,即阿布都拉大渠,并修复了卡浪古、西伯图等多条灌溉渠,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为塔城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在塔城市境内居住的锡伯族人主要有八大姓,郭、郑、佟、哈、葛、吴、谷、孔,信仰萨满教,其民风与汉族基本无二,善骑马、射箭、摔跤。由于长期与汉族、哈萨克族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都懂得好几种语言,出了不少翻译人才。
  回首锡伯族儿女在塔城市200多年的历史,就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绥远城与茶叶之路

    许多人知道建绥远城(俗称新城)与清朝的军事政治有关,但很少有人知道建设绥远城与茶叶之路也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而且,这一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一座城市如果失去记忆,那就象一个人失去记忆一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重拾这段历史,对于今天人们了解绥远城与茶叶之路的关系,恢复这段失去的记忆,传承历史多元文化的精髓,弘扬“敢为天下先”的“茶叶之路”的创新精神,抢救和保护“茶叶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有识之士的当务之急。 
一、茶叶之路——国际大商道 
       
绥远城(新城)西门
    
绥远城(新城)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人只知道丝绸之路曾经是唐汉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却不知道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从我国中原到北方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驼道——茶叶之路。这条已沉寂了百年的国际商道,由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撰写的《茶叶之路》一书唤醒了人们的记忆,再现了尘封百年的历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到十七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有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当年,中国商人从南方(武汉、福建等地)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径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到达最终点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通过这些城镇向西经土耳其等国进入欧洲。这条茶叶之路从公元1688年正式成为一条国际大商道,距今320余年。这条国际商道,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是一条集商贸、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俗等多学科共生的商道,也是一条昭示未来国际商贸的亚欧大通道。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国际贸易作用。这样一条商道,足以和我国汉唐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想媲美。 
    二、绥远城的建设由来 
     
两支驼队相会
    
驼队行进在茶叶之路

                                                                         
    延绵万里的茶叶之路,历经两个半世纪中,并不是畅通无阻的。这是一条充满艰辛、洒满血泪的探险之路,是一条铺满荆棘的商贸之路。遥遥万里征途中,炎热寒冷、风沙雨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盗匪猛兽的侵夺,无数的驼夫把青春乃至生命献给了茶叶之路,至今留有遗骨,见证着驼夫们为开辟这条商路付出的残重代价。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商人前赴后继,蒙汉回等众多民族兄弟生死相依,冒着生命的危险和家破人亡的险境,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用勤劳、智慧、勇敢开拓了这条国际大商道,为世界贸易史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这条商路发生的类似现在的“海盗”的侵扰事件,有时使商路阻断,有时使商路改道,消息不时传到大清朝廷里,傲视亚洲的大清朝廷获得臣民被外国人侵入甚至杀害,感到莫大的欺辱。 
    雍正以前,噶尔部多次南下侵扰,西北地区遭受外侵,旅蒙商和当地处于战乱之中,茶叶之路时断时续,旅蒙商贸易受创。为此,清政府几次出兵征战,甚至康熙皇帝亲自率军出征,西征噶尔部。雍正末年,噶尔部在额尔德尼战役中大败,向清政府求和。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为镇守边疆,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也为茶叶之路的畅通,使旅蒙商不受外乱欺凌,朝廷上下开始酝酿在西北的归化和外蒙的鄂尔昆建军事驻防城。 
    《呼和浩特新城区志》载:“兴建绥远城除了军事和政治上的目的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定《恰克图条约》,确定两国商人可以在恰克图进行边境贸易,加之国内旅蒙商的开拓,就逐渐形成了以张家口(东口)和归化城(西口)为集散地,再经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乌兰巴托),直至恰克图的陆上国际商路。这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初兴起的一条国际商路,这条国际商路对中国内地、蒙古和俄罗斯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清朝政府为保证这条商路(也叫茶叶之路)畅通无阻,保证旅蒙商人组织的车帮和骆驼队的安全,也急需建一座驻防新城。” 
    筑成地址,选在归化城这个茶叶之路集散地东北五华里处,这里的地形被视为“阴山为屏,黑水为带,东控北平(北京),西连甘(肃)新(疆),南为山西门户,北扼蒙古之咽喉之四冲要域。”在上述背景下,清朝总理事务王大臣等,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向乾隆皇帝上奏:大兵既撤,归化城地广土肥,驻兵可保证蒙古等,调运也方便,调运右卫兵四千,热河马枪兵一千,携家驻归化城。归化城设将军一员总理,副都二员协理,所留右卫兵一千名,以副都统一员领之,仍隶归化城将军管辖,筑成垦田,相视形式。……确议具奏。……从之。这一史实说明,最初提出建城,是总理王大臣等,而即在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刚继位的乾隆皇帝决意在归化新建城,以此为基地,日后进出噶尔部,内防外出击方便,攻守自如。也说明建绥远城始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为正式批准之日。 
    开工兴建时间:经两年的筹备,于乾隆二年二月绥远城正式开工兴建,《敕建绥远城碑》有记载。碑文是兵部尚书通智撰稿,他当过归化城都统,参与对噶尔丹的作战,回归化城后,他作撤军事宜,又参与规划设计绥远城,碑文可信度高,因他知道整个建城始末,因而,碑文可靠,建成后,请他撰写碑文,在情理之中。 
    接替通智主持筑城事务的副都统瞻岱向朝廷正式报告,选定了乾隆二月初七,即公元1737年3月7日破土动工兴建绥远城。 
    竣工时间:乾隆二月破土动工兴建,于乾隆四年六月建筑完工,历时两年零四个月。 
三、绥远城与茶叶之路的关系 
      
穿越大青山的驼队
   
绥远城

                                                                          
    清政府为镇守北疆边陲,保护其在内地通往蒙古、俄罗斯之间的万里商路畅通,在归化城东五里许建筑的这座军事驻防城,迄今仍然保存在将军衙署大照壁上的石刻“屏藩朔谟”四个大字,含有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目的,也是建城目的的佐证。建城后,康大帝钦定佳名:“绥远城”。 
    城中心的将军衙署是绥远城的主体建筑。其规模宏大,地位声望也最高。整个将军衙署的建筑格局是按照清朝一品封疆大史衙署规格建造的,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庞大的建筑群,是全国迄今保留的两处边疆将军府之一,它和清廷内地的总督节署相同,而比主管一个省的巡抚衙门要恢宏。乾隆年间,绥远城是塞外第一重镇,驻守这座衙署的绥远将军是统领这一地区的最高官史,是一品封疆大史,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屯在这里的。在清朝前期,是和驻西宁的“巡抚”将军同  为全国两大常设将军。今天的绥远城将军衙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建城后,作为西北地区最高权力机关的驻地,不仅对归化城这个对外商贸的集散地发挥着保护的作用,而且为确保茶叶之路的畅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时,中俄实施《恰克图条约》已有十年有余,归化至恰克图的茶叶之路一派繁忙,驼队川流不息,贸易额逐年增长。从福建、武汉聚集的以茶叶为主的商品,汇集到归化城这个集散地,通过驼队输往库伦、恰克图。在归化城,大型驼队起程之际,新城将军衙署也要派官员到场助威,以示地方政权对此的重视。当然,新城将军衙署在经费紧张时,或者举办不在清规里的活动或建筑的开支时,归化城的大商户也总要出资赞助,有时,将军衙署内资金周转不开,也有向归化城大商户借支的举动。在每一任将军上任时,归化城的商户也总要表示表示。这样,有人情事故的礼尚往来,也有权钱交换的双方利用。这种关系难免产生腐败,但总体维系着地区的平安。 
    当商路上也就是茶叶之路上盗匪猖獗时,新城将军衙署会出兵整治,铲除匪患。蒙古到恰克图的茶叶之路如有匪患发生,清朝设在蒙古高原的鄂尔昆城将军府可出兵打击盗匪。绥远城、鄂尔昆城,清朝设置的这两个驻防城,驻有军队,而且在主要的茶叶之路上(有的称营路)还设有驿站,驻有少量军队,对于确保茶叶之路的畅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才使茶叶之路由此成为一条伟大的国际商路。 
    由此看来,绥远城与茶叶之路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茶叶之路的兴盛,在近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给数十万商者创造了就业的机会,带来营生和收入,稳定了大半个中国,从这点上说,清政府也应感激茶叶之路。当然,茶叶之路的繁荣重点富了山西,在晋商最成功的八大家族里的乔家、常家、范家三个名门大户都是靠茶叶之路兴盛起来的。今天,当我们游赏在乔家大院和常家大院时,不能不联想起茶叶之路和绥远城创造的辉煌。如果没有绥远城的兴建,茶叶之路的兴盛要艰难的多,甚至是难以想象的艰难。而茶叶之路的兴盛,又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城镇在茶叶之路上萌生、发育、成长。后营路、大西路、小西路。新城区这几条路,每条设的驿站都在七十年以上,这些驿站因茶叶之路的兴盛与繁荣催生了城镇的兴起,如:河口、隆盛庄、集宁、包头、定运营、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等,是茶叶之路的繁荣衍生了这些城镇的兴起。 
    今天,生活在这些城镇的人们,在享受着美好生活得同时,不能也不应忘了茶叶之路及与茶叶之路紧密相关的绥远城。来源:新城区政府

公布来自James Roch先生的硝铵炸匪技术

公布来自James Roch先生的硝铵炸匪技术 
前言:510云南巧家圣女自杀炸弹剿灭匪事件,全国各地人民奔走相告,群情激愤,武装剿匪呼声日益强烈,纷纷致函联军索取炸药制作工艺,各路义士豪侠也摒弃门户之见,纷​纷给正义自救联军总部献计献策,下面再公布来自James Roch 先生的炸弹制作工艺,中华民主正义党,中华正义自救联军在此向各位仁人志士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

公布来自James Roch先生的硝铵炸匪技术
http://blog.creaders.net/fthj8964/user_b...did=112275

1995年美国俄荷拉马州联邦大楼,就是被一个反政府分子用一车自制的硝铵炸药炸毁的,导致一百多人死亡。对这一悲剧,我们当然是心情十分沉痛。然而,想到无数的共匪正盘​踞在一栋栋用搜刮的人民血汗建造起来的豪华大楼内从事压迫人民的罪恶活动时,这一悲剧带给我们的却又是无限的鼓舞。万卷书无用,一句话实在:让共匪去见马克思,这就是革命​者应有的精神态度!作一个主张革命的人,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也应当象关心粮食和蔬菜一样关心炸药和枪械!鉴于此,本人虽学识有限,也尽绵薄之力,传播所搜来的硝铵炸药​制造方法,以期打破共匪无所不在的暴力垄断。——James Roch

●硝酸铵简介
1、化学分子式NH4NO3,是一种无机盐。斜方或单斜晶体,呈白色粉末状、气味刺鼻,易结块。化学性质:在210°C硝酸铵分解为水和一氧化二氮。剧烈加热时在300°​C以上分解为氮气,氧气和水。 溶于水、甲醇和乙醇。溶于水时能吸收大量热能而降低温度。
2、主要用途: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并可用于杀虫剂、冷冻剂、氧化氮吸收剂,制造笑气、烟火等。合成方法:1、由氨水与硝酸作用制成。2、把氨气吸收在硝酸中制成​。
3、爆炸性能:硝酸铵是极其钝感的炸药,比安全炸药c4更为钝感。一支工业8#雷管都不足以起爆混合了敏化剂的硝酸铵(起爆c4只是用6#就可以了)。硝酸铵是最难起爆的​硝酸炸药,撞击感度是:50kg锤50cm落高,0%爆炸。相比起著名炸药硝化甘油的200g锤,20cm落高,100%爆炸的感度,可见硝酸铵的钝感。而且硝酸铵一旦溶​于水,起爆感度更是大大下降,根本是人力不可能撞击引爆硝酸铵。
4、起爆条件较高,性质很钝,但是若加入可燃助剂和起爆物,便会成为高效的爆破炸药。

●【炸药配方】:70%~90%的硝酸铵,30%~10%的可燃助剂。可燃助剂一般为煤油或柴油与干燥的煤粉或木屑粉的混合物,其所占总比例可根据所选材料的燃烧值进行调​整,燃烧值高者则比例可调低。就可燃助剂自身组成比例而言,柴油与木屑粉的重量比一般为1:1到2:1。可燃助剂的作用是与硝酸铵在二级分解时释放的氧发生反应,释放热量​,迅速提高温度,使硝酸铵发生爆炸性分解,因此其总比例不宜高。

【配制过程】
●第1步,干燥
硝酸铵易于吸水受潮,失去爆破性。农用化肥硝酸铵在运输储藏过程中已经吸水,若使用农用硝酸铵,则必须进行干燥。农民土法制造炸药时是使用铁锅加热炒制,此法可行,但要注​意控制温度。硝酸铵的熔点是169度,再高就开始分解,达到400度则发生爆炸。木屑粉或者煤粉也应当使用曝晒等法充分干燥。
●第2步,粉碎研磨
使用石磨、水泥磨或球磨机,对干燥好的硝酸铵粗颗粒进行细致研磨,在磨制过程中控制温度,勿使局部温度过高。另外,对木屑粉或煤炭粉也要进行细致研磨。研磨的目的是使硝酸​铵颗粒细化,有效增大硝酸铵颗粒与助燃剂的反应接触面积,增大化学反应的效率。因此,研磨的越细致越好。
●第3步,混合调制
搅拌。将研磨好的硝酸铵与木屑粉或者煤粉进行混合,同时调入机油或柴油。过程中注意轻、细、匀,控制温度勿使过高,严格杜绝现场的火苗火花等安全隐患。混合搅拌的目的是使​硝酸铵颗粒与助燃材料充分地接触在一起,为化学反应的充分进行创造最佳条件。因此,混合要完全和充分。
●第4步,装配成型
根据具体使用需要,将混合好的硝铵炸药填充入预制好的容器中,轻轻压实。如果用于有效杀伤共匪人员,则混入铁钉、铁砂和钢珠;如果用于爆破共匪建筑机构,则无须混合铁砂等​物。填充装配的最后,在适当部位,一般是在中心位置,埋进雷管作为起爆物。若没有条件弄到雷管,可以利用鞭炮的黑火药自己制作起爆装置。可在大一点的小电珠内装填黑火药,​当通电时,灯丝发热可引爆黑火药,进而引爆硝铵炸药,这样可制成简易的电雷管,可进一步与遥控和定时装置结合。
●第5步,包装保存
由于硝铵炸药易吸水受潮失去爆破性,应当作好防潮保护,以塑料或橡胶包装进行保存。
●第6步,使用视情况和需要,若作现场投掷之用,选用火雷管,以导火索引燃起爆;若作定时或遥控之用,则选用电雷管,以电路装置进行起爆。
●备注:现在有不需雷管起爆的膨化硝酸铵炸药,是对硝酸铵进行膨化处理,经过膨化的硝酸铵变得敏感,可轻易起爆。膨化法多样,但似乎增加了自制的难度。一个简单的膨化方法​是加入少量的膨化剂。对于此法,请有志之士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推荐设想预案】
●以化整为零,蚂蚁搬家的形式,秘密运输炸药到某匪县政府大楼内。可选择建筑主体结构处,于隐蔽角落,伪装遮蔽,存放炸药。待炸药量积累足够,遥控起爆。谈笑中灰飞烟灭​,瞬间即送匪去见了马克思。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民国 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光荣!(组图) |

 

冯玉祥之死

1928年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冯玉祥对动迁户说:“皇帝尚不能强拆,民主国家岂能违背民意......政府要拆房,如果给盖了房那就好。若没盖房,硬叫你搬就不对。这是中华民国,不是中华官国。人民是主人,官吏是仆人,仆人应当为主人做事,应当讨主人喜欢...”。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最让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不是咱教科书里的叶挺的新四军,而是孙立人的新一军。新一军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在新一军攻占缅甸重镇于邦的时候,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你去问问那些狗杂种,都谁到过中国,到过中国的就地枪毙,以后都这样办。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长春围城战:军队的缺粮情况如此,一般市民的处境就更惨了...饿死的人愈来愈多。有的人在街上走着,突然倒下就死去了...甚至出现了卖人肉的惨剧,长春街头经常出现被遗弃的婴孩。这些不幸的孩子一个个饿得瘦骨嶙峋,奄奄一息。凡听到孩子们撕肠裂肚般啼哭的人,无不心碎。——郑洞国《我的戎马生涯》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88师师长、后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后来回忆,他们一个师15000人左右,到最后,只剩下不到1/3。 “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2/3,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话。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自1937年7月7号抗战爆发到1938年初,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将全国划为八大战区,战区共有国军117个师(不包括骑兵师和步兵旅),还有武汉卫戍14个师,西安行营12个师,军委会直属17个师,后方整训26个师,后备14个师等部队,抗战初期牺牲的血肉之躯就是出自这些部队。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 《歌八百壮士》歌颂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的壮举,成为激励广大爱国军民斗志的响亮号角之一。图为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1937年10月27日,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奉令率 800官兵坚守上海闸北光复路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谢晋元指挥下,800官兵孤军作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毙伤日军百余人。至31日,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入公共租界。四行战斗受到上海人民的支援和赞誉。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西安事变后,闻一多怒斥张学良。清华教授闻一多“暴怒如雷”地走上讲台,横眉怒目,如对着仇人控诉一般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力劫持!我要严厉责备那些叛徒,你们这样做是害了中国,假使对首领有个好歹,那么就不必再想复兴,中国也要退回到民国二十年前大混乱的局面。”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蒋纬国14年未被晋升。一次,他对蒋介石说:在中华民国的军事将领中,有两位—直没有升迁的,其一是你,(蒋介石是五星上将,为台湾军界最高军衔),另一个是我。直到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上台,他又调侃地说:“我很高兴,因为我也升官了 我以前是蒋总统的儿子,现在是蒋总统的弟弟。”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1948年11月,上海。共军进城,大批上海人在火车站自觉排队购买车票准备逃离上海。 注意亮点,几乎没人插队...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1944年9月7日,第79军军长王甲本与军部手枪排正面遭遇大部日军,43岁的王及部下均战死。王甲本是抗战期间直接与日军肉搏而牺牲的级别最高的中国军官。1949年,王三子一女遗于大陆。其妻于上世纪50年代初被作为反革命家属枪毙,其子王宝光曾与杨振宁为同窗好友,文革期间亦被摧残致死。

蒋介石

在辛亥革命中央杭州起义中,一个二十四岁的浙江青年拍下绝命照留给母亲,然后率领敢死队身先士卒猛攻浙江巡抚衙门,活捉浙江巡抚曾韫。 这个青年,名叫蒋志清——不错,他就是后来的蒋中正。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蒋经国跋山涉水深入基层时,坐溪边小憩。蒋经国的清廉在台有口皆碑,他外出视察,饿了直接到小饭馆买个盒饭就吃;带家人看电影,跟一般人一样排队买票;一生从未置产,以至于没有积蓄。

民国的名人、将士与百姓

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在台湾桃园大溪官邸召见了张学良。“...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他的小书斋。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总统说西安之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张学良日记

民国民国 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光荣!(组图) | 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