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1] 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终于推翻明朝的战争。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因为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明政府被迫削去驿站,无数人家破人亡,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这场起义直至清顺治年间才基本结束,被称为明末农民起义[2] 
中文名
明末农民起义
义军主要势力
大顺大西
结    果
推翻明朝统治
时间起止
1628-1644

背景 编辑

明末农民战争地图 明末农民战争地图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后在银州(现米脂县)当一名驿卒。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桂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经过 编辑

崇祯元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
明末农民起义作战地图 明末农民起义作战地图
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千部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此时义军作战,自发性、盲目性强。明廷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但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杨鹤为此入狱,洪承畴继督陕西,改用“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义军。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四年至六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六年冬,高迎祥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转进至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之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七年,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以洪承畴继任五省总督。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除李自成仍坚持流动于陕甘外,其他各部再次转进河南。洪承畴率主力出关追击。义军于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参见凤阳之战),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
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在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水峪被俘杀,余部走归李自成。此时,清军入边,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十年,朱由检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并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l0余座,但在十一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五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农民起义陷入低潮。九月,清军两路入边,京师戒严,洪承畴、孙传庭率军入卫,西北官军减少。十二年,张献忠、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破房县、保康,在罗猴山痛歼左良玉军。朱由检杀熊文灿,派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军进剿。十三年初,罗汝才曾在香油坪击败官军,但不久与张献忠先后败于玛瑙山及夔州,被迫转进四川。杨嗣昌率主力追击入川。李自成乘机于十一月进入河南,迅速发展为数万人。农民军首义至此时,优势官军始终处于战略进攻地位,农民军则处于反围剿、求生存的地位。各部时分时合,忽东忽西,寻找空隙及薄弱点进行袭击,以调动疲惫敌人,在有利时机,形成战役战斗上的局部优势,出其不意打击削弱敌人,在战斗中保存并发展自己。
经过13年的游击流动的作战,逐渐集中,至十三年底,汇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合为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为首的几支农民军。在多次反复起伏的战争实践中,渐趋成熟。特别是李自成,吸取知识分子意见,开始实施“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战略。政治上实施“免粮”、“安民”、“平买平卖”政策并大力开展瓦解敌人的宣传工作,形成“民皆附贼而不附兵”的局面,军事上实施运动流动作战,开始向盲军战略要点进行机动进攻。十四年初,攻占洛阳。张、罗联军在四川大败官军于开县黄陵后,以一夜300里之速度,摆脱追击官军,于二月间返楚袭破襄阳(参见襄阳之战),杨嗣昌畏罪自杀。罗汝才因意见不合走附李自成。张军在信阳战败,转进安徽。李自成在十四至十六年间,三攻开封(参见开封之战),五歼官军主力,攻破襄阳,并在汝州之战中全歼孙传庭主力:破潼关,入西安,尽占秦、陇全境及晋西山区,并收编大部三边官军。此时,张献忠亦已攻下汉阳、武昌。战略形势发生质变,农民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张献忠部亦于当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海关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本待归降大顺,四月初,忽闻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明勋戚大臣严刑追赃助饷及自身家眷被拘的消息后,击走唐通,部署防御,并向关外清军乞兵。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参见山海关之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
清军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正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袁宗第李来亨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一带及湖北兴山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湘鄂赣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李过战败隐居,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影响 编辑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只有起义军的几分之一,常常失败。农民起义军在战略策略上运用恰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转为阵地战,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但农民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都激励着后人。

将领 编辑

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党项族。原姓拓跋,原名鸿基。以西夏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张献忠

1606~1647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字秉吴,号敬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柳树涧(今属延安)
张献忠 张献忠
人。张献忠初为延安府捕快,后至延绥(今榆林)当边兵。崇祯三年(1630),于陕西米脂聚18寨之众响应农民军首领王嘉胤起义,自称西营八大王。四年,与农民军首领罗汝才受明总督洪承畴招抚。次年复起,从农民军首领王自用转战山西,为36营主要首领之一,,在沁州(今沁县)、辽州(今左权)两败明军。随王自用进入豫北,破修武,开库劫狱,执杀县令、典史。六年,与农民军闯将李自成等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斩其部将杨遇春。后从农民军首领高迎祥渡黄河,转战豫西、陕南、湖广。八年,以13家首领之一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与高迎祥、李自成东征,破颍州(今安徽阜阳),克中都(今凤阳),焚皇陵,列帜自称古元真龙皇帝。后于河南嵩县、汝州为明将祖宽所败,被迫东走,破含山(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进围江浦(今属江苏),威逼南京。九年,与高迎祥合围滁州(今属安徽),攻克外城。因湖广巡抚卢象升率明援军至,腹背受敌,兵败西撤。屯兵河南归德(今商丘),掩护高迎祥主力西行。
十年,率师数万转攻酆家店(今安徽宿松东北),激战一日,歼灭参将程龙、潘大可、陈于王以下明军数千人。十一年,各路农民军受挫,张献忠率部攻河南南阳又败,遂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招抚。据谷城(今属湖北),钻研兵法,训卒治甲,积蓄力量。其间,暗会李自成,资其衣甲、鞍马。十二年,再举义旗,与罗汝才合兵,在房县西之罗猴山设伏,大败明总兵左良玉,致熊文灿被革职处死。十三年,在四川太平(今万源)玛瑙山依险拒敌,为明军所围。突围中损兵万人,自受重伤,遣部将重贿左良玉,借道入兴山(今属湖北)、归州(今秭归)休整。不久,克大昌(今四川巫山西北),进屯开县,击杀明副总兵张令,迫女将秦良玉走重庆。继与明将张应元战于川北梓潼,俘杀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扫地王(张一川),占领绵州(今绵阳)。
又分兵埋伏泸州城边,乘明守军易将之机,奇袭破城,俘斩知州苏琼。十四年初,采取以走致敌之策,于开县黄侯城(一说黄陵城)大败明总兵猛如虎,挥师出川。利用截获的明军文书、军符,奇袭重镇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执杀襄王朱翊铭,迫督师杨嗣昌自杀。与罗汝才分裂后,同明军战于河南信阳受挫,转入英山(今属湖北)、霍山(今属安徽),与农民军首领革里眼、左金王合兵。十五年,借明降将孔廷训之力,轻取舒城(改称得胜州),设立政权机构,任命乡绅为官。随后,遣游民、士卒乔装商贾、学士潜入庐州(今合肥)城。亲率轻骑半夜临城,点火为号,内外夹攻,一举破城,俘杀知府郑履祥,全歼守城明军。乘势克巢县(今巢湖市)、庐江、无为诸地。在巢湖大治舟舰,招募水手,训练水师,提高将士在南方作战能力。后与农民军首领马回回合兵,以56营之众,水、陆两路汇集皖口(今安庆西),佯称渡江攻南京,致江南大震,乘机北走袭破六安,继于夹山败明总兵黄得功刘良佐
移师潜山休整,遭明军偷袭,连夜入湖广。十六年,克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黄州,称西王。沿江而上,破汉阳。遣师绕道鸭蛋洲渡江,于五月廿九攻占武昌(今属武汉),执杀楚王朱华奎。改武昌为京城,称大西王,建署命官,开科取士,免征赈民,得民众拥护。又挥师南走,督众20万围岳州(今湖南岳阳),迅速破城。继而渡洞庭湖,取湘阴宝庆(今邵阳市)。后因明守将尹先民、何一德降附,不战而取长沙,告示三年免征钱粮。夺取衡州(今衡阳市),分兵四路,向永州、郴州、全州(今属广西)、连州(今属广东)进发,追歼明军。同时,遣部将张其在为先锋,亲率主力殿后挺进江西,连下萍乡、吉安诸州县。岁尾,与脱离李自成的马回回合兵荆州(今湖北荆沙),兵势日众。十七年正月,率步骑水军40万溯长江而上,横阵数十里,再次入川。攻克佛图关,进围重庆,凿城墙,置火药,爆破进城。旋多路进兵,直逼成都,遣使招降未果,遂发炮轰城,挖墙纵火,于八月初九攻破成都。十一月十六,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改成都为西京。建立中央机构、地方政权、军事组织,命孙可望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大西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1646),率师出成都,北上迎战清军。十一月廿七(1647年1月2日),于四川西充凤凰山为清靖远大将军豪格部偷袭,中箭身亡,年42岁。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统领退至云南、贵州继续抗清。张献忠统军作战十余年,善于以走致敌,运用远程奔袭、声东击西和里应外合等战法,出奇制胜,为推翻明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其他

王大梁
王左卦

评价 编辑

基础

由于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这位起义奠定了基础。

涌现杰出领袖

高迎祥[3]  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作了“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 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中了敌人埋伏,队伍被打散。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50骑人马突围,闯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
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改襄阳为襄京。这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心迁到西安,“闯王”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1644年3 月17 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老巢——北京。19日,李自成军队胜利地开进了北京。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地主老爷,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个个狼狈逃窜。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 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农民革命推翻了。
农民军进了北京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分子牛金星乘机破坏,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5 月,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永昌二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玄帝庙拜神后因劳累熟睡,遭到当地乡勇误杀牺牲。年仅39岁。以后农民军又继续战斗了十几年。

评价

1949年后,传统的大陆史观认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部分学者亦指出,李自成等人迫于生计,反抗暴政,最终推翻腐朽的明王朝,其丰功伟绩,值得称扬。而有文献指出,张献忠在四川多施行暴政,甚于末明;纪律严明的李自成,在武关屠城;而当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后,贪于享乐,麻痹大意,贻误战机。明末义军较之历朝义军,并无过人之处。

“老回回”马守应。

马守应(?-1644年),回族,别号“老回回”。陕西绥德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中文名
马守应
别    名
老回回
国    籍
中国(明朝)
民    族
回族
出生地
陕西绥德
逝世日期
1644年
职    业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信    仰
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目录

人物简介 编辑

马守应早年曾当过边兵。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义,隶属闯王高迎祥、活动于甘肃东部,众至数万。崇祯四年(1631年),入山西,编入王自用的“三十六营”,是仅次于王自用、高迎祥的重要首领。八年(1635年),参加河南荥阳大会,为十三家首领之一。转战于陕、晋、豫、鲁、川、鄂、皖、湘等地。势力极盛。后与贺一龙(绰号“革里眼”)、贺锦、刘希尧、蔺养成合军,称“回革五营”。崇祯九年,高迎祥牺牲后至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再起之前、实力最强,在起义军斗争处于低潮时,张献忠曾两度隶其部下,他在英霍山区建立的根据地,成为当时抗明运动重要基地。十六年(1643年),义军内讧,贺一龙为李自成所杀,他忍厚负重,顾全大局,仍据守荆州。十七年春,病故。

史记 编辑

《中国通史》第九卷 中古时代·明时期(下册)·第三节 马 守 应
马守应绰号“老回回”③,陕西绥德人。只知他出身于边兵,家世和生年均不详。他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早起义而又坚持到底的重要领袖之一,在回族人民反压迫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明代,回回已遍布全国。陕西北部延安府和马守应的家乡绥德州以及甘肃东部平凉、庆阳等地,曾是回民分布较多的地区。明中叶以后,由于吏治败坏、军政废弛和土地问题严重,导致流民外逃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一带的回民,每当麦熟时节便携带妻小辗转流徙,靠拾麦穗或者卖药来维持最低下的生活,遇到灾荒年景更加贫困无依,便纷纷起来暴动,反抗地方官府。回民起义常常同汉民联合,即“与荒民合党”①,而汉族农民起义也有当地回民参加。为此,陕西官府专门对回民规定了不许持兵器、不许群聚、不许抢掠的禁条,而且设法严防汉族军民“附回”造反。这说明在西北回汉杂居地区,回、汉两族人民的联合斗争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草木枯焦,出现了赤地千里、人相食的惨状。而明朝官府却不顾人民的灾难,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各族农民仍旧“严为催科”②,毫不留情,这无异火上加油,更加激起反抗的怒火。长时期的民变和兵变,在天启末年和崇祯初年终于在天灾人祸频繁的陕北、陇东地区汇成了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从明统治者所掌握的情况表明,当时陕西流民武装的成份“有饥民,有镇兵,有回夷”③,“回夷”是明统治者对回民的侮辱性称呼,这充分说明回族人民是明末农民大起义最早发难的主力之一。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序幕的白水县民王二掀起的暴动,就与这一带的回民起义有直接关系,王二劫了宜君县狱之后率众投入到白水县苜蓿沟回民起义军营垒里去,而白水县苜蓿沟的回民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在这一带坚持抗明斗争了。到了崇祯初年,陕西鄜州、中部、雒川、宜川之间的回民便乘机而起,很快就发展到数万之众。
老回回”马守应正是在浩浩荡荡的起义洪流里,涌现出的一位杰出的农民英雄。马守应最早是与高迎祥罗汝才等人以边兵身份共同揭起义旗的。边兵或者叫镇兵,他们的起义主要是由于明朝廷财政困难和军官长期克扣军饷所致,从天启末年到崇祯二年,延绥、宁夏、固原三镇的军饷竟积欠了三十六个月,士兵无衣无食,忍无可忍,纷纷逃散,并与饥民联合起义反抗。而在边兵当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回族、蒙古族的成员,所以高迎祥、马守应的这支队伍,就是由所谓“夷汉降丁”组成的“坚甲铁骑,兵有纪律”①的汉、回各族联合的流民武装,开始时他们转战在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崇祯三年(1630)三月,马守应与八金刚、王子顺(据说就是白水举义的王二)等几支义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破襄陵、吉州、太平。崇祯四年,马守应与高迎祥都成为以紫金梁(王自用)为首的三十六营农民起义军中的著名首领。崇祯五年,马守应与紫金梁等一度进军河南,活动于清化、修武,不久转入太行山。崇祯六年五月,马守应又与混天王等率军数万出太行山东进河北,逼邯郸、沙河诸县。这一年紫金梁不幸牺牲,三十六营起义军由高迎祥率领,他们又由黄河北岸渡渑池,突出豫西,开辟新的反明战场。
崇祯七年(1634)三月,马守应的一支武装连同过天星、满天星等共五营,以疾风般的速度由豫西进入湖北,经枣阳、巴东,西入四川,攻破川东重镇夔州,远近震动,这是明末农民军最早进入四川的一支武装。马守应与过天星等三万人马在川东停留的时间很短。
不久,他们又返回湖广,在郧阳的黄龙滩作短暂屯聚后,又转入陕南商雒山区,同混世王等几支农民军数万人一道,面对强大明军的包围,展开了艰苦的反围剿战斗。他们曾突入关中,连营五十里,猛扑西安,使明皇朝在西北的政治中心受到威胁。崇祯八年八月,马守应等营由陕南商雒东进河南,开辟了淅川山区作为据点,在豫西卢氏、永宁、陕州灵宝、南阳一带坚持抗明斗争。
马守应率领所部,转战各地,飘忽不定,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敌人,常常以智诱敌或者反败为胜。崇祯八年(1635)十月夺取陕州之役,马守应让部下打扮成明军模样,到陕州诈称换马,乘机突入关厢,出敌不意一举夺取了这座豫西北的重镇。崇祯九年七月,农民军领袖高迎祥在陕西作战中不幸被俘牺牲,八月,马守应率军进攻河南省开封府城,火焚西关,明廷深为震恐。在河南鄢陵、扶沟,明军左良玉率部紧追马守应不舍。左良玉是颇为凶悍狡猾的,马守应沉着应战,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向郑州方向转移,并避入深山派人骂阵诱敌。被激怒了的左良玉率军追入夹山,被马守应义军团团围住,不久粮尽援绝,左良玉自杀未遂,后来才率残部突围狼狈逃窜,这是马守应以智胜敌的一个典型战例。正由于马守应在流动作战中的胜利和不断给官军以打击,他在明封建统治者眼里被认为是属于农民军里“反复狙诈,怙恶不悛”①的一个。也正由于马守应在农民军中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和作战经验的“多权谲”①的英雄人物,他受到各支义军的信赖,并被奉为“谋主”。②崇祯九年七月,闯王高迎祥的牺牲,使农民军遭到严重损失,农民战争一时陷入了低潮,就在这时,马守应不仅耀威开封,痛击左良玉,而且抓住战机,开辟新战场。他乘秋高足食和官军不备,联合罗汝才张献忠等营共二十万人马,马守应被推举为盟主、总掌盘子,这说明他一度在各支农民军中处于相当高的地位。这支大军由豫西南经湖北襄、樊,浩浩荡荡沿江长驱而下,进军至湖北东部,与久据大别山区的英山、霍山地区的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等营会合,从崇祯十年(1637)到十五年(1642)间,回、革、左等营农民军主要活动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地带,开辟和坚持了大别山区的斗争。马守应与革、左诸营善于利用山区的险阻,盛夏时在深山休整,秋高马肥再主动出击,又能避开官军的围攻和追击。他们还善于侦察敌情,掌握主动,各地老百姓包括“星卜市贩之流多为所用”③,官军的虚实动静,农民军了如指掌。他们可以根据敌我力量的对比,采用“兵多则窜,少则迎敌”,“官兵未至,旋即奔逸”④的灵活战术,主动攻击。所以,镇压农民起义的明朝将官们在屡败之余也一再哀叹。由于回、革、左诸营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在江淮一带竟然出现了“贼为主,兵反为客,是以多败”的“民贼莫辨”⑤的局面。就这样马守应与革、左诸营的铁骑纵横驰骋在大别山区和江淮平原,他们曾占据过和州、含江、江浦,明统治者的陪都金陵也暴露在农民军面前,以致沿江戒严,所在告警。农民武装沉重地打击了明皇朝在这一地区的封建统治秩序,有的地方官吏慑于农民军的威势,不得不“洁印视事于濒江洲渚”,在安庆竟出现了明朝守将与农民军之间“有无贸易,酒食交欢”①的情况,明皇朝的威严扫地以尽,以致凤阳总督朱大典受到罢官的处分。在农民战争处于低潮的几年中,回、革、左诸营在江淮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各支农民武装的活动,为不久李自成张献忠的东山再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守应不仅足智多谋能征惯战,而且如同许多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他也是一位具有革命气节的英雄。明统治者曾经多次向他诱降,都被拒绝。崇祯九年马守应在河南淅川军营里还杀死了前来劝降的明朝总兵王进忠,然后移营而去②。这也是明统治者把马守应视为“反复狙诈,怙恶不悛”者的一个原因。
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起义军进一步壮大,马守应率部北上正式并入李自成的闯王旗帜下,主要在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北部一带活动,攻占了夷陵、澧州、常德等重要城市,这期间马守应还率军在河南配合李自成参加过几次重要的击败明军主力的战役,发挥了积极作用。李自成在北上之前曾授予马守应为“永辅营英武将军”③的称号。李自成北上进攻北京的时候,马守应继续坐镇承天、荆州、澧州等处。牵制了这一带的明朝军队,成为独当一面的势力。在四川的张献忠这时也派人专程前来同马守应修好,表示进一步联合对敌。
老回回马守应本人和他这一支起义军的最后结局,据吴伟业在《绥寇纪略》里记载说,到了崇祯末年,“老回回已病死,众推其妻掌营”。又说,从马守应营里分出来一支别名“摇天动”的农民武装,共有八营二十余万,仍在江北的潜山、桐城一带坚持斗争。吴伟业的书中还有“大、小老回回”等绰号的出现。说明马守应虽然病死,他的队伍并未溃散。值得注意的是,到清朝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朝顺治帝在诏书①里还说,当时在四川有张献忠、湖北有老回回等农民武装仍在坚持抗清斗争。由参加明末农民起义到坚持清初的抗清斗争,是一个有意义的转变,是由反封建压迫为主的斗争转变为以反抗清朝民族压迫为主的斗争,老回回一支人马在湖北的抗清同顺治五年回回人米喇印、丁国栋在甘肃发动的抗清斗争一样,都属于遍及全国的抗清总运动的一部分,代表了回族人民同汉族人民采取联合行动的正确方向。
那么,《绥寇纪略》和顺治帝诏书关于老回回存亡的记载是否产生了矛盾?老回回马守应到底在崇祯末年已经病死了,还是清朝顺治初年仍在坚持抗清斗争呢?问题在于对“老回回”一词的解释,“老回回”应是一种旗号,“老回回”有时指马守应这个人,有时指马守应和他所率领的那支武装,后来又指已经没有马守应的原马守应所率的那支武装。这样就可以说,崇祯末年“老回回”马守应已经病死,由他的妻子或者子侄辈掌营,继续打起“老回回”的旗号,或者使用“大老回回”、“小老回回”的旗号来统率这支重要的农民武装,而顺治初年仍在湖北坚持抗清斗争的“老回回”,则已经是没有马守应的那支“老回回”武装了。“老回回”马守应和他的那支武装的结局大致如此。①马守应从崇祯初年同高迎祥罗汝才一起成为明末最早起义的著名农民领袖之一。他历经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先后转战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有三个被明统治者称为“巢穴”的最主要的活动地区,陕西北部的黄龙山区,这是起义最早发动地区;另外两个是以商雒山区为主的陕西、河南、四川、湖北交界地区和以大别山区为主的安徽、河南、湖北交界地区。马守应和他率领的这支“老回回”武装,则一直是这三大地区的积极开拓者和主力之一。特别是正当农民起义低潮时期,马守应与革、左诸营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中坚力量。回、革、左的斗争及罗汝才诸营的斗争,对于张献忠的入蜀,对于李自成的北上推翻明朝的统治,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评论明朝之所以被推翻时说,这不单是李自成一支力量的作用,实际上是各支农民军即所谓“群盗”的共同作用。这一评论是颇为公允之谈。马守应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同时具有坚定不渝的革命气节。
他的威名和实力,使敌人闻风变色,受到各路友军们的普遍尊重。因此,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老回回”马守应成为仅次于李自成、张献忠的重要领袖。
最可贵的是马守应始终坚持团结合作的品质,他的绰号是“老回回”,说明他公开打出了民族的旗号参加到以汉族人民为主力的大起义中来,他继承和发扬了明代回汉联合战斗的历史情谊,他同其他各支农民军首领们的团结合作关系一直很好。在当时尽管明封建统治者对回族人民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手段,尽管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起义特别是对于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反抗斗争,总是极尽挑拨污蔑之能事,但是在有关文献记载中并没有发现回汉联合斗争方面发生过任何纠纷。在起义军内部回汉族人民之间,在马守应与各路农民军首领之间,没有因为民族成分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与不团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回汉族人民能做到这一点确是极其可贵的。马守应最早同王自用高迎祥罗汝才,后来同张献忠李自成贺一龙贺锦等农民军领袖们,都是并肩战斗,互相支援,患难与共,情同手足的。马守应同张献忠、李自成的关系尤为突出。崇祯初年马守应起兵反明的时候,张献忠响应马守应的起兵,投在他的部下,受到马守应的赏识,号为“黄虎”,后来才独树一帜的。①不少文献提到,崇祯十一年(1638),李自成在一次严重失利之后,部伍失散殆尽,他单人独骑由陕西商雒跑到河南淅川马守应的营里,养病半年多,后来由马守应分给他一部分人马,再度起事反明。②这件事对于李自成后来的恢复与发展壮大显然是起了作用的。特别是鉴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后期,在各路农民军中彼此猜忌,倾轧事件屡有发生,而马守应那种始终主动团结友军共同对敌的作风就更加可贵。这种作风不仅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即使在整个中国农民战争史中,也不多见,这是很值得重视并给以充分估价的。①
③据史料记载,当时使用“老回回”绰号的,有马守应、马光玉和孙昂等数家,说明回民参加明末农民起义者不止一支。本文专述马守应一支。此文采自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一。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
③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四。
谈迁:《国榷》卷九五。
郑廉:《豫变纪略》卷一。
①吴伟业:《绥寇纪略》卷四。
②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九。
③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三。
彭孙贻:《平寇志》卷三。
⑤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三。
①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四、十五。
②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九。谈迁《国榷》卷九五作“解进忠”,崇祯九年(1636年)“巡抚河南陈必谦趋南阳,令南阳知县何腾蛟谕淅川贼,不听。总兵解进忠自往,被杀”。
谈迁:《国榷》卷九九。
①《清世祖实录》卷十五。
①智夫成:《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老回回”之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据《(康熙)荆州府志》等材料,指出“老回回”在1644年被张献忠所火并,马守应本人也为张献忠所害。此事仍待考。即使“老回回”所部被火并,绝不等于马守应被害。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七。
彭孙贻:《平寇志》卷三。另见《烈皇小识》等书。[1] 
参考资料

明末农民军三十六营

明末农民军通常是”营”为单位,各营有一头目,各营之间相对独立,时分时合,各自为战,各营头目之间相互不节制,无领导关系。后来又出现为以“家”为组织形式的,由各营相对稳定的合并后组成.农民军以一大股一大股的形式活动的,一大股往往有一营或数营。初有三十六营之说,攻陷凤阳(朱元璋故里)时有“十三家七十二营”之说,后统称十三家,最终形成李自成,张献忠两支主力。明末参与围剿的官兵都不明白到底农民军有几股,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来说道底明末农民军有多少支。
中文名
三十六营
其    他
一种古代的组织

目录

三十六营 编辑

刚开始三十六营分别指以紫金梁王自用为首的一大波农民起义军领袖,其中知名人物还包括:
“闯王”高迎祥(第一任闯王,后来被孙传庭抓起来送到京师,剐了)
“八大王”张献忠(后来“大西”政权的创立者,绰号黄虎。后来的大汉奸孙可望、大忠臣李定国都是他的义子)
“闯将”李自成(大名鼎鼎的闯王第二代。大顺政权的创立者。)
“曹操”罗汝才啊(仅次于李自成、张献忠的流民头领,后来被李自成火并,部曲被吞)
“闯塌天”刘国能(被熊文灿招降,最后战死)
“老回回”马守应(“革左五营”(又叫回革五营)之一,老资格流民头目)
“革里眼”贺一龙(“革左五营”之一,与罗汝才先后被李自成所杀)
“左金王”贺锦(“革左五营”之一)
此外还有扫地王、邢红狼、黑煞神、乱世王、满天星、李晋王、党家、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拓养坤、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天王、九条龙、四天王李养纯、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天王、映山红、摧山虎、冲天柱、油里滑等等非著名流民起义领袖,基本都被曹文诏、孙传庭、卢象昇和洪承畴四个人干挺了。剩下的流民部队不断互相融合吞并,最终成为了“大顺”和“大西”两股最大的流民势力,并且终结了明王朝的统治(南明只能算残余)。

十三家 编辑

十三家时主要有高迎祥,号闯王,后被明廷捕杀,余部归李自成;
张献忠,号八大王,后被清廷所灭;
李自成,号闯将,后号闯王,被入关清廷平;
马守应,号老回回,与贺一龙为革左五营之首,病死,所部归张献忠;
贺一龙,号革里眼,革左五营之一,后与李自成部协同作战,李自成建大顺政权时捕杀;
贺锦,号左金王,革左五营之一,后与李自成部协同作战,贺一龙死后归顺李自成;
刘希尧,号治世王,革左五营之一,后与李自成部协同作战,贺一龙死后归顺李自成;
蔺养成,号争世王,革左五营之一,后与李自成部协同作战,贺一龙死后归顺李自成;
罗汝才,号曹操,后与李自成部协同作战,李自成建大顺政权时捕杀;
惠登相,号过天星,降明,后在与李自成对抗中战死;
刘国能,号闯塌天,降明,后在与李自成对抗中战死;
李万庆,号射塌天,降明,后不详;
薛仁贵,原名不详,被明所灭;
混天王,原名不详,被明所灭;
拓先龄,号一字王,归入张献忠;
其他还有如闯天王高应登,整齐王张胖子,摇天动,混十万马进忠,四天王李养纯, 满天星张大受,扫地王张一川,改世王许可变,兴世王王国宁,混世王、整世王、九条、顺天王、太平王、靖天下、瓦背王、爬天王、紫微星、蛤蜊圆、张妙手、贺双全等。 [1] 

罗汝才-明末流贼的核心人物

罗汝才

编辑 锁定
罗汝才(?─1642),陕西延安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为人狡诈多谋,反复无常,别号曹操。崇祯初率众起义。后为农民军三十六营主要首领。楚十五家之一。崇祯十一年(1638)诈降于部督熊文灿。在郧阳、均州一带武装割据,与谷城诈降的张献忠遥为声援。次年,与张献忠重举义旗,转战于四川、湖广、河南等地。十四年,与张献忠不合,北上。会师于李自成,取得了中原会战的一系列胜利。十六年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后与李自成渐生不和,被自成所袭杀。
中文名
罗汝才
出生地
陕西延安人
逝世日期
1642
籍    贯
陕西延安人
性    格
狡诈多谋,反复无常

目录

  1. 1 简介
  2. 2 经历

简介 编辑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农民起义军首领王自用在山西联合各部,组成三十六营,罗汝才是其中首领之一。随后自已建成一军,单独作战。荥阳大会时,名列十三家之一。曾向明三边总督洪承畴投降,屯于郧县(今属湖北),以“受抚”为名,休息兵力。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再次起事,随张献忠转战四川、湖广、河南。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罗汝才部进入巫山,为四川女总兵秦良玉阻遏。于是,这位绰号“曹操”的黠贼突然进攻夔州,又被秦良玉率兵击走。不久,秦良玉率兵在马家寨邀击贼军,杀其骁将“东山虎”,斩首六百余级。然后,秦良玉乘胜与明军在谭家坪、仙寺岭连败贼寇,夺得罗汝才主帅大纛,并生擒其副手“轰塌天”,败走。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因与张献忠不合,改投李自成,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后因受人挑拨,私通明将左良玉,被李自成以此为借口所杀,同时被杀的还有革左五营的贺一龙。

经历 编辑

明末流贼的核心人物并不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而是绰号曹操的罗汝才。〔水浒传〕对明末的社会影响力很大,柳敬亭说武松天下闻名,形成了“造反有理”的社会氛围。明末的学者李贽,对于官逼民反是抱着赞赏态度的,引起了权贵们的愤怒。御用文人们对李贽进行口诛笔伐,但并没有起到改善社会的作用,下层社会是不读那些文字的。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总体爆发了,兴起了流贼。延安是革命老区,自然环境使之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山中到处都是贼寇,也就是革命的基本力量。贼寇们都有江湖绰号,罗汝才号称“曹操”,很有谋略。十三家联合作战就是罗汝才的主张,流贼们模仿梁山好汉,高迎祥统领七十二路天罡,张献忠统领三十六路地煞。
罗汝才善于调和各部之间的关系,所以谁都愿意与之合作。打下城池之后,子女财物大家平分,盗亦有道。清廉的官员一律不碰,打的就是贪官,这就是罗汝才的江湖道义。有一位首领替人报仇,攻下了城池,杀了清廉官员一家,气得罗汝才将该首领五马分尸。通常一个县只有三五百守军,流贼动辄数十万之众,官军是守不住城池的。罗汝才与高迎祥合作的时候最多,都是老江湖了,高迎祥过去是个盗马贼。罗汝才喜欢奢侈,属于穷人乍富型的暴发户,享受够了死了也不屈。过去罗汝才娶不上媳妇,当了流贼首领之后,身边美女不下百名,个个如花似玉,这就是罗汝才喜欢做流贼的理由。“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只不过是个口号,能够自保就算不错了。都是些乌合之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聚到一起就是为了打家劫舍,没有别的目的。
高迎祥死了之后,罗汝才只好与李自成、张献忠等首领进行合作。这两位一个比一个刚狠,李自成的刚狠超过屠户出身的张献忠。冷兵器时代,长年累月的杀人,已经拿杀人不当回事了,与宰猪杀羊没啥不同。一上阵就兴奋,几日不杀人就心中不乐,需要血与火的刺激。罗汝才善谋,那两位善攻,就合作在一起。三四十万兵马攻打三千官军胜多败少,州郡守军最多三千人。
李自成兵败之后投奔张献忠,险些丧命,是罗汝才救了李自成。张献忠兵败之后投奔李自成,也是险些被杀,是罗汝才私下送他五百人马,将张献忠放了出去,罗汝才真是为了大局着想。李自成潼关遇伏,罗汝才鼓动各部与他一起前去搭救李自成,也是为了大局。罗汝才是以德服人,讲究江湖道义。李自成与张献忠讲的是霸道,以力服人,胁迫各部听从自己的指挥。罗汝才的人缘始终挺好,在流贼里很有号召力。没有罗汝才张献忠也不敢反了谷城,没有罗汝才李自成也聚合不起百万大军。
这些陕北的流氓们始终没有改变流氓习气,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历史悲剧。就连满清王朝都不屑于招降那些流贼,投降的流贼首领很少有活下来的。多尔衮密令各部;‘降贼有谋反之意格杀勿论。’对于明朝降官满清王朝是很客气的,轻易不杀。牛金星父子兔死狗烹,明朝降官不肯与之为伍,死的不明不白。张鼐等虽然归降,全部处死。李自成率领四五十万人马亡命逃窜,狼狈不堪。
罗汝才死于李自成之手,这也是他没有想到的。手下三四十万大军,罗汝才一走,李自成是进不了北京的。罗汝才等首领只想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不愿意接受李自成的管制。李自成虽然杀了罗汝才等首领,却无法降服人心。进入北京之后,人心就乱了。都是亲朋好友结合成的流氓团伙,为的就是抢掠,不是为了给李自成打江山。罗汝才所思所想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相同的,是流贼的代表人物。
只有河南营李公子(李岩)与流氓们有所不同,是抱着儒家的济世情怀参加革命运动的,也希望能够改变这场革命运动的性质。李公子失败了,而且遭到了革命领袖李自成的嫉妒,被无端坑杀,李岩就是不死,双方也难以继续合作下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李公子出身于名门世家,散尽家财赈灾一方,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出于儒家的济世情怀。李公子想要实现的是尧舜民主社会主义,恢复先王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公子是位正人君子,与陕北的流氓们所想的并不一样。
李自成进了北京之后,住进了皇宫,搂上了陈圆圆,早把革命的初衷扔到脑后了,根本没提当初许诺过的“均田”这么回事。败逃回西安之后,还是没有实行均田。抢掠了无数的财富,李自成是不缺钱花的。百姓生活的怎么样他是无暇过问的,也不那么关心。采取严刑苛法治国,偷一只鸡就是死罪。与罗汝才相比,流贼们认为李自成做事不仗义。用人脸朝前,不用人脸朝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罗汝才不死,还将是流贼中间的核心人物。革命领袖四队、六队等,也曾聚拢过四五十万大军,都没成气候,主要是不具备那个素质。黄巢与李自成的错误都在于只建立了流氓政权,没有接受儒家学说。百姓并不怀念黄巢,也不怀念李自成,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个流氓,险些坐了天下的流氓。但是李自成在革命初期抚恤百姓在加速腐朽明朝的灭亡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革左五营

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由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改世王刘希尧、乱世王蔺养成五营组成。即“左革五营”。他们转战豫鄂一带,后久屯英山、霍山、潜山、太湖。崇祯十四年(1641 年)归张献忠,次年改投李自成。(哈工大(威海)王娇)
中文名
革左五营
类    型
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一支
成    员
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
时    间
崇祯十四年

背景: 编辑

崇祯十年以后,活动在中原地区的各支义军经历了一个时分时合的过程。后来,一部分集中在湖北郧阳、襄阳附近,形成了以张献忠、罗汝才为核心的集团;另一部分活动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界地区,最后形成了以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治世王刘希尧、争世王蔺养成五营联合作战的比较稳定的集团,这就是所谓“革、左五营”。

实力: 编辑

革、左五营的实力相当可观,当时任明朝安、庐、池,太巡抚(简称皖抚)的郑二阳在奏疏中说过,“革、左之狡横不下于献、操,善战者不止数万。”他们主要是依托大别山脉(史称英霍山区)开展斗争。这里形势险要,且在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东面对明王朝的陪都南京构成威胁,东北方向则是凤阳皇陵,西面同张献忠、罗汝才等部义军相距不远,可以收到相互呼应的效果。五营作战机动灵活,使官军常常处于被动。史载:“回、革善购土人为间谍,星卜市贩之流多为所用。官兵多则窜伏,少则迎敌。搜山清野则突出郊关,及列阵平原又负险深箐。贼为主,兵反为客,是以多败。”明廷为了保卫南京和凤阳、泗州祖陵,指定朱大典、史可法等人集结军队加意防守。这就牵制了官军的力量,客观上对其他各支义军是个有力的支援。

经历: 编辑

崇祯十三年冬,当杨嗣昌集中兵力追击张献忠、罗汝才等部义军的时候,朝廷拿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对付革、左五营。明监军道杨卓然就亲自跑到潜山、太湖山区,面见五营领袖,企图以口舌之功诱使他们接受朝廷的招降。五营领袖回答说:“吾等皆有绝世之才,朝廷无所用,余故皆因饥荒为盗。若国家处置得宜,焉知不可为忠义之士乎?且吾闻刘国能、李万庆十余营前后归诚,为国家效死,戮力行间,顾余独不能乎?但吾众且十万余,置之何地?而主之何人?饷从何出?而以何等官爵待吾也?”杨卓然答应一面转报朝廷,一面指定黄州府属山区为革、左五营的安插地,以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广济、蕲州加派的新饷给之,号曰“新民”。双方一度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
到崇祯十四年,明廷因种种顾忌,在招安问题上犹豫不决;李自成和张献忠部义军又在这年初取得了攻克洛阳、襄阳的惊人战果,农民战争业已转入高潮。革、左五营领袖才又重整旗鼓,开始了主动出击。《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四说:“革、左称降,劫掠自如。杨卓然每掩覆之以自解。及襄阳、洛阳皆破,闯、献并横,革、左大肆攻剽。诏谕兵部:革、左肆毒,扫荡无期,必分地责成,庶克底定。今命刘元斌扼光山、固始,卢九德控潜山、太湖,宋一鹤截蕲州、黄州,郑二阳驻庐州,牟文绶防凤阳、泗州,钱中选护承天,张懋爵往来颍州、寿州、亳州、宿州稽核功罪,杨卓然赞画搜剿,朱大典进总督,节制各路抚镇等官进兵英山、霍山,专理督剿。”
崇祯十五年,革、左五营一度向东进军,连克巢县、含山、全椒等县,兵锋直指南京。后来又同张献忠部义军配合,攻取六安、霍丘、无为、庐州等府州县。明安庐巡抚郑二阳、凤阳总督高斗光因此被革职逮问。这年十月,李自成和罗汝才联军粉碎了孙传庭的进攻之后,已经在河南站稳了脚跟。革、左五营乃决定离开安徽,北上河南同李自成、罗汝才联营。史籍中保存了五营移往河南时的一些情况,如《新蔡县志》记载:革里眼“引兵数万来投闯贼,经蔡城北,甲兵精骁,自卯至酉,行营未尽。”《沈丘县志》也说:“十月初三日,流寇老回回、左髻王、格料雁、一斗谷等由固始、新蔡而来,如风雨骤至。”这些描述说明五营的兵力是相当雄厚的。他们来到河南同李自成、罗汝才部汇合,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各支义军由分散作战,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标志。

出处: 编辑

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第七章 第七节 革、左五营同李自成部义军的联合作战和攻克汝宁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掉书袋”和“报菜名”

作者: 东步亮
我第一次听说“掉书袋”这个名词,是在李敖骂人时知道的。但当时对这个词并没有准确的理解,还以为是李敖的臆造。最近才知道,这个词原来渊源流长,是有来历的。
这里先掉一下书袋:“掉书袋”语出《南唐书·谈谐传·彭利用》:“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翻译过来,就是指有些人不管对象、场合,喜欢过度引经据典,援引书名,卖弄才学。
以上并非我的考古发现,而是来自最近流传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有人喜欢“掉书袋”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以夸张的报冗长书名、 作者名方式掉书袋而不被喝止,还听到一片掌声的,最可能发生在两种情境。其中之一是置身在精神病医院病房,躁狂病人神采飞扬地报书名、作者名而其他病人听 得津津有味报以掌声。另一种情境就是置身在垄断权力之下的‘皇帝的新装效应’。独揽大权者因为手中的权力,给自己营造一个虚假的社会互动情境。当一个独揽 大权者以夸张的方式掉书袋时,因为忌惮揽权者的恣肆妄为,周围的人都小心翼翼不会反馈给他正常的反应,反而更可能迎合和赞美他,这样就很容易使其高估自己 的能力、才华并沾沾自喜,一次又一次地报冗长书名、作者名而以为如此便能比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前辈。”
这篇文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有人喜欢“掉书袋”,要么是精神病人,要么就是皇帝,这个推论我非常赞同。因为只有这两种人才有这种“掉书袋”的机 会。在一个正常的小环境或大社会里,一个不是精神病人也不是皇帝的人“掉书袋”,必然会遭到正常人的讥笑,“再愚钝(的人)也有自知之明”,如果他自己不 能觉察,多半他周边的其他人也会喝止。这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白,“掉书袋”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掉书袋”并不是单纯地念书名,而是至少要读过一些书,理解其义,才能在有需要时“引经据 典”,信手拈来。其为人诟病和不妥之处在于,它往往“掉”的不是时候,或者场合不对,或者气氛不对,或者对像不对,或者超过了一定限度,总之有卖弄、夸耀 之嫌。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掉书袋”的人,肚子中必须有“货”,拿得出东西来。
如果单纯地只是念书名,那就是表演相声了。“念书名”这样的相声是没有的,但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相声贯口,叫《报菜名》,演员念:“烧花鸭、烧雏 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可以一口气念出十几个甚至一百多个菜名。它要求相声演员念这些菜名时,嗓音响亮、吐字清晰、 字正腔圆,但是不需要演员事先吃过这些菜,只需要他记得菜名,并且张口就来,显得有见识即可。不过,这个相声展示的是演员“嘴皮子利索”的功力,没什么包 袱,也没什么看头,因此连观众都不喜欢。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没什么看头的“国粹”,最近却发扬光大到“扬我国威”的国际场合去了,令人不禁感慨万端。我当然不是说国家主席和中共总书记“念书 名”,我相信那些书他都是读过的,否则他怎么能超出常人,当上国家主席;我也相信陕北梁家河那个小山村里确实在文革中收藏了许多国外反动书籍,这是有先见 之明的上天的精心安排,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时,网开一面,专门留给其充电之用。我比较想知道的是,那些浸透自由、民主、宪政和人权思想的书籍,何 时能对今日的伟大领袖施政产生真正实质性的影响。
这有点妄议中央了。且打住。

  评论 (12)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96767#comment-46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