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外国“全民免费医疗”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建立这样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利益分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压力,增强基金的可持续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民生健康需求,最大程度地保障不同经济水平的人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医疗服务。

u4ebfu6b27Logo

本文来自: 梦瑶

【编者按】世界主流发达国家也建立了适应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主要都还是实行以政府主导的法定医疗保险为主体、充当平等保障功能,私人商业保险和医疗救助处于从属地位、用于补充提升的保障模式。

本文发于中国医疗保险,作者梦瑶;


你可能觉得发达国家都是国家出钱,全民免费医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得了大病,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你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缓解你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你也许会说,我有“医保”。

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医保”只是我们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全称是“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覆盖在职职工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覆盖老人和小孩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项。而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它们与基本医疗保险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国家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之所以建立这样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利益分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压力,增强基金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民生健康需求,最大程度地保障不同经济水平的人能够获得所需要的医疗服务,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局面。

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因为各种现实条件制约而没有完全实现,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完善这个体系。那么,国际上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怎么做的呢?是否像传说中的一样,发达国家都可以实现所谓的“全民免费医疗”呢?今天小保就来和你探讨一下。

英国——全国福利性医疗保障为主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2000年之前,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政府全包”。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以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直接组建医疗机构或对已有的医疗机构进行国有化,向全民提供包括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和护理等一揽子卫生保健服务。

这种模式听起来很好,但事实上,国家这种大包大揽的方式让整个医疗体系都处于缺乏竞争的低效率状态,并逐渐导致政府医疗支出成倍增长、待诊待治时间过长、医疗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英国在2000年以后对这种体制做出了改进,允许私立医院进入医疗服务市场,而后便逐渐形成了现在由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为主导,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

1、国家卫生保健服务(NHS)

NHS是政府主导下的全国福利性医疗保障,英国所有的纳税人及在英国居住6个月以上者均可以免费、平等地享有NHS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NHS体系由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全科医生提供)、二级服务(由专科医院提供)和医疗中心服务(主要是区域医疗中心、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提供)组成。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一般税收。个人需要自付一部分费用,主要是NHS不给付的药物、眼镜、牙医服务等,个人负担占比通常不到5%。

NHS实行分级保健(可以理解为高级版的“分级诊疗”):初级保健是核心,主要由全科诊所和全科医师提供,解决了全英国近90%的健康问题,却仅消耗了NHS约20%的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全科诊所和全科医师属私营性质,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英国政府部门按照区域对全科诊所进行管理,为居民购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并通过协议对全科诊所进行管理。

二级保健由医院负责急诊、疑难杂症及需高精尖设备的手术等,英国全科医生处理不了的10%的健康问题都将被转诊到二级保健机构进行更有针对性和更为专业的处理。所以这个环节虽然覆盖范围小,但却消耗了NHS约80%的资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NHS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近乎免费,强调公平优先,所以一直存在患者排队候诊时间长、财政压力大、对病人的反应性差等缺陷。

2、社会医疗救助

虽然英国于1948年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健康保障制度NHS,但个人仍需承担一些不在NHS范围内的医疗相关费用。因此,部分低收入者仍存在保障困境。为此,英国专门出台了低收入者计划(HC11)来解决这一问题。

HC11计划的享受人群和待遇是按照年龄和个人的财产情况来确定,覆盖对象包括:儿童、老人和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年轻人;享受收入补贴、求职津贴、退休金补助或者拥有NHS免税证的群体;怀孕以及生产一年内的妇女;罹患某些疾病的个人。

3、商业健康保险

如上文所述,由于NHS存在候诊时间长、对病人的反应性差等缺陷,故而为一些高收入人群转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市场空间,约有20%的英国人口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

英国购买商业健康险的被保险人需缴纳等额的健康保险税,仍能享受NHS提供的全民医疗,因此,商业健康险被认为是“额外的”或者“奢侈的”项目,发展空间比较狭小,目前所覆盖的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仅为2.5%,且约2/3是雇主为雇员购买的团体险。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会更倾向使用产品差异化策略来实施竞争,如投保患者支付在私人医院诊断、手术以及住院的费用,并为保证投保患者减少排队时间,较快地进行手术提供补充服务。

德国——与我国相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

德国是社会医疗保险体制的创始国,这种“社会医疗保险体制”也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采用的制度模式,只是在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报销方式等实操层面有一些差别。2014年,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支出占医疗费用总支出的77%,个人自付占13.2%,自愿性医疗保险支出占8.9%。

总体来看,德国《社会法》的理念是人人必须有医保,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高达99%以上,国家主导的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保险公司提供的医保为辅。保险资金来源于雇员和雇主按一定比例强制性缴纳,国家适当给予补贴。具体来说,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法定社会医疗保险(GKV)

德国法律规定,凡月收入低于4050欧元的就业人员和其他特定群体必须投保法定医疗保险,其费率跟收入挂钩,实行家庭联保,雇主雇员分担缴费,大概覆盖了德国88%的人口。

2、替代性私人医疗保险(PKV)

德国PKV的设计初衷是为高收入人员(月收入高于4050欧元的雇员)、自由职业者提供法定医保之外的替代性保障,其保费由保险公司根据参保者的年龄、性别和病史等风险等级确定,所以参保者年龄越小,缴纳周期越长,保费就越低,且不必实行家庭捆绑。因而对于年轻、身体健康、没有抚养负担的单身群体来说具有很大的经济吸引力。目前,大约9%的人口参加了私人医疗保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PKV的主要作用在于替代法定医保,因此德国规定,在提供和GKV相同待遇的情况下,PKV的费率不允许超过GKV的平均最高费率。

3、待遇补充型商业医疗保险

德国国民可以自愿选择参加私人保险(商业保险)所提供的待遇补偿型保险险种。它主要提供法定社会医疗保险范围之外的一些高档服务,或者是法定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外的剩余费用,如牙科保健服务费用等。

此外,德国还有少部分人能够豁免保费。一部分是公务员、现役军人和欧盟雇员,这些人可以享受德国或欧盟的公费医疗;另外一部分是低于一定收入的低收入者,由政府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出资帮助其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这与我国的“医疗救助”大致相同。

美国——以商业保险为主的混合型医疗保障体系

相信很多人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道,美国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的保障,一场普通的疾病都会让患者面临一次经济上的“大出血”,更不要说得一场重病或严重外伤,治疗费用之高可能会让普通家庭陷入破产的境地。

作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充满了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即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由商业医疗保险解决占比超过60%的职工群体的医疗保障;而联邦政府主导的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则被限制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包括覆盖65岁以上老人的公共医疗保障(Medicare)和覆盖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救助(Medicaid)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人群仅占全美人口的1/4。

那么剩下15%的美国人呢?事实上,这部分人可能既没有固定工作,又不符合纳入Medicare和Medicaid的条件,所以是没有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

1、公共医疗保障(Medicare)

在筹资方面,Medicare的资金主要来自雇佣双方缴纳的工薪税或保险费。

在待遇保障方面,其覆盖对象包括:(1)年满65岁及以上领取养老金或者有资格领取养老金的人;(2)缴纳医疗保险费10年以上的人;(3)符合一定条件的65岁以下残疾人或晚期肾病患者。其待遇具体包括A、B、C、D四部分,每个部分的功能定位、保障范围、资金来源以及经办方式各不相同。

2、社会医疗救助(Medicaid)

在筹资方面,Medicaid的资金来源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按法律规定一定比例分担,其中联邦政府担大头,筹资占比超过50%,各州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差异。

在待遇保障方面,Medicaid覆盖的人群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孕妇。联邦政府从国家层面规定了Medicaid强制覆盖的人群,各州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情况灵活调整受益人群范围。加入者可享受由联邦政府指定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免费住院、门诊、急救等医疗服务,此外还包括21岁以下少年儿童的早期和定期检查诊断和治疗服务,以及内科医生、牙科医生、居家护理等服务。

近年来,儿童几乎占到Medicaid注册人数的一半以上,但儿童群体的花费占比最少。老年人和残疾人在Medicaid注册人数仅占1/4左右,但由于他们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其费用占整个Medicaid支出的约60%。

3、商业医疗保险

上述Medicare和Medicaid两大法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的广大职工群体的医疗保障,主要靠商业医疗保险解决。

小结:

总体来看,世界主流发达国家也建立了适应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除却商业保险主导的美国以外,主要都还是实行以政府主导的法定医疗保险为主体、充当平等保障功能,私人商业保险和医疗救助处于从属地位、用于补充提升的保障模式。所以说,无论从中国所处的国情还是国际通行经验,“全民免费医疗”都不是可行之计。在当前的医疗保障格局上不断优化完善,才是未来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关键所在。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台海有事日本先馳援!?美印太司令戴維森:日本「死活重要」對中「前線部隊」!?【關鍵時刻】20210311-4 劉寶傑 李正皓 吳子嘉 黃世聰 陳...

敦刻尔克大撤退

 

1在法国北部的诺尔省,有一座海港城市。

在公元4世纪初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坐落在沙滩上的小渔村。到了1067年,这块地方正式被命名为“敦刻尔克”(Dunkirk)——意为“沙滩上的教堂”。

1662年,敦刻尔克正式归属法国。这个地方因为临海的特殊位置,所以一直是中世纪欧洲各类战争争夺的一个焦点,但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役,

都没有1940年夏季的那场大战来得有名。

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

说是一场大战,但其实是一场大撤退

但正是那场被堪称“奇迹”的大撤退,让“敦刻尔克”这个名字,名垂青史。


敦刻尔克的位置

2

时间,还是要回到1939年9月1日。

这一天的凌晨,纳粹德国出动44个师约80万的兵力,直扑波兰,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仅仅一个月,波兰宣布投降。

作为波兰的盟友,当时的英国和法国在干嘛呢?他们倒也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应:同一天内对德国宣战。然后呢?然后就迅速陷入了沉默。除了法国发动过一次象征意义的“萨尔攻势”外(战线向前推进了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所有的努力,就是在外交上谴责德国,口头上要求德国撤军。

英国和法国凭借出色的“表演”,让这一阶段的战争获得了一系列的称号:假战,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


法军当时依仗自己有“万年不破”的“马奇诺防线”,一直不肯主动出击。

但嗜血的狼,是不会因为你假模假样吼两嗓子,就会转身离开的。

1940年5月10日,法国和英国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养精蓄锐的德国人出动了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分A、B两个集团军群直扑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开始全面进攻西欧国家。

这是一次大大出乎法国人意料的进攻——德国A集团军群竟然绕过了他们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国“装甲战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领下,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的色当撕开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杀入法国腹地。

1940年5月16日,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紧急飞往法国巴黎,在那里与同样是刚刚上任的法国总理雷诺会晤。

丘吉尔后来回忆,在抵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政府已经在一批一批地烧毁政府文件,准备撤离了。

丘吉尔当时问法军的总司令甘末林将军:

“我们的战略后备队在哪里?”

甘末林痛苦地摇头:

“我们已经没有战略后备队了。”

而雷诺的回答更直接:

“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这离德国军队发动总攻,才过去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说“输掉战争”的,是号称的“欧洲第一陆战强国”。

而随着法国军队的崩盘,一起倒霉的,还有渡过英吉利海峡前来并肩作战的英国远征军。

但打不下去了,还能怎么办?

一个字:撤。


蓝色箭头为当时德国A、B两个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

3

“撤”这个字,说出来简单,但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当时的情况无比严峻:

面对德国狂飙突进的装甲部队,法国全境已经被打穿,40万晕头转向的英法联军被德军压缩到了法国西北部。如果他们要避免被全歼的厄运,就只能指望横渡英吉利海峡,退到对岸的英国。

当时,可以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港口有三个,但其中的加莱和布伦先后被德军占领。

于是,就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港口,那就是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在1939年就成为了法国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拥有7个可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8公里长的码头——如果这些设施全能利用,别说40万军队,连同他们携带的所有重装备,都可以在短短几天里全部运走。

但这是战争时期。

在之前的两个星期,敦刻尔克遭遇了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4个船坞全部被摧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事实上,整个敦刻尔克的大半个城区也都被炸毁了。

整个敦刻尔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只停泊的东堤,长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简陋。


从横渡的路线来看,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

从横渡的路线来看,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其中Z航线航程最短,只要40海里,但已被德军炮火封锁;X航线55海里,但这条航线上已经布满了英军设置的水雷;最长的Y航线要90海里,德军的炮火无法覆盖,但整整6个小时的航程,船只将完全暴露在德国空军的轰炸范围内。

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任何时间留给英国人和法国人了。5月19日,英国的战时内阁就责成海军部制订撤离英法联军的计划,由海军中将伯伦特・拉姆齐指挥,代号“发电机行动”。

当时设计的方案,是利用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走1万人。但没预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尔克一个,而40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压缩到了狭长的沙滩地带,三面临敌,背后是海——没过多久,德军只需要架起大炮,就可以直接在沙滩上进行一场炼狱般虐杀。

这个时候,除了出现神迹,谁还能拯救那40万英法联军?

4

神迹,还真的出现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在前线装甲部队,停止对英法联军的追击。

当时冲在最前面的德国第19装甲军的坦克部队,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的距离了。统帅第19军的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到:

“如果当初最高统帅部没有制止第19军的推进,那敦刻尔克早就被攻克,胜利的成果也非现在可比。假使当时我们能够俘虏全部英国远征军兵力,那么未来的战局发展恐怕就很难预言了。很不幸,这个大好机会却被希特勒个人的神经质糟蹋了。”

但在当时,作为军人的古德里安只能从命。按照他的说法:

“于是我们在一眼可以望见敦刻尔克的地方停下来了。空军进攻的同时,我们眼看着大船和小船不断地把盟军撤走。”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古德里安,被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又被称为“闪击战之父”,他、曼施坦因和隆美尔被称为二战纳粹的三大名将。

对于希特勒当时那个谜一般的“停止进攻”命令,后来的历史学家有过很多的猜测。

第一种说法,说是希特勒当时用的作战地图是过期的,地图显示敦刻尔克附近都是沼泽地,所以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但这种错误对于严谨的德国人,尤其是当时蓄谋已久的德国军人而言,是很难想像的。

第二种说法是,希特勒想给英国留条活路,放他们点人回去,以便将来议和时他们能还个人情。但其实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给当时的B集团军群下达的命令是“尽快完成包围,歼灭英法联军。”

第三种说法,是说当时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向希特勒夸下海口,说仅凭借空军就可以完成对困守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包围和消灭。但其实大家都知道,轰炸机的炸弹落在沙滩上,造成的杀伤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后来事实也证明,戈林的空军并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

第四种说法,就是希特勒的“赌徒心理”。按照当时德军进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希特勒的预估。在全面进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准备:占领法国北部,然后在和英法联军的长期拉锯中,边打边谈,再谋取利益。


按照当时德军进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希特勒的预估。

而现在,半个月不到,法国就已经面临全部崩盘,这就像一个在赌桌前的赌徒,忽然赢了一笔超出他想像的筹码,很容易想暂时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观察一下。

而且虽然“作战地图”的说法不可考,但当时随着德军装甲部队的深入,确实面临着法国境内河道纵横的各种地形,出于装甲部队突进太快太久——可能也是当时大多数人初次接触装甲作战的缘故——会有损耗乃至有伤亡的考虑,希特勒决定让古德里安的部队先休息调整,以便接下来投入到在法国的其他战斗中去。

这一休息,就是整整两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们确实无法知道他当时的真正意图,但无论如何,蜷缩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数十万英法联军,获得了最宝贵的两天时间。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点57分,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序幕。

被全歼还是安全撤退?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逃亡随即展开。

在执行“发电机行动”信号发出去两小时后,第一艘英国船只“莫娜小岛号”开往敦刻尔克,并在当晚载着1312名英国士兵返航,他们都是后勤部队。

与此同时,法国的第一兵团在敦刻尔克的周边迅速进入阵地,开始与拚死进攻的德军陷入血战——他们每多坚持一秒钟,在海滩上的弟兄们就能多一丝的生存希望。


二战时德国空军。

5月27日,德国空军出动了。

那一天,德国空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倾巢而出,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

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派出了除了保卫本土之外的所有战斗机升空迎敌——他们每多击落一架敌机,就能给地面上的兄弟部队多一份保障。

这一天,英国海军抽调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其他大小26艘舰艇前来运人,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只,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当天晚上,古德里安得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指示:恢复进攻!让盟军最胆战心惊的德军装甲部队的发动机,又重新开始咆哮!

5月28日,第二天。

在前一天感到丢脸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不顾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的天气,命令两个轰炸机大队强行起飞,但最终因为能见度实在太低,飞机带弹飞回。

但德国的陆军,却从已经崩溃的比利时军队防线扑了过来(比利时坚持了19天宣告投降,也属不易),敦刻尔克的防线眼看就要被突破。关键时刻,英军第三师乘坐600辆伪装过的军用卡车,关闭大灯后急行军60公里,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筑起了防御阵地,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当时这个师的师长,名字叫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在此战中脱颖而出,成长为二战一代名将。

但最关键的,还是敦刻尔克沙滩上的撤离行动。

在这个危在旦夕的时刻,英国人开始进行全国广播:全英国只要拥有船只的人们,都请前往敦刻尔克!帮助在那里的英国海军一起运送联军的士兵!

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全英国的驳船、拖船、货船、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被动员了起来,在英国民众的操控下,冒着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据统计,前后一共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船只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一天,从敦刻尔克的沙滩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万人。

5月29日,第三天。

德国空军再度出动。这一次他们对盟军的运输船只造成了巨大打击,击沉了三艘巡洋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轮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英国海军7艘驱逐舰。

但也正是在这一天,撤离越来越熟练的英法联军,一共撤走了47,310人,创造了一个记录。

5月30日,第四天。

敦刻尔克地区的天气变得非常恶劣,大雾弥漫。但这对盟军却是个好消息——德国空军又无法出动了。而且,这一天被后人称为是“神奇的一天”,因为原本应该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忽然风平浪静,海面像镜子一般平静。

英国人倾尽全力,连内河船只都开出了海。

这一天,敦刻尔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打破了前一天的记录。

五天过去了,在德国空军和陆军的压迫下,敦刻尔克已经撤走了大约13万部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了。

但还有20多万人被压制在沙滩上。

难道要舍弃他们?


各式各样的船只都被调用参与士兵的运送。

6

5月31日,第五天。

丘吉尔又一次飞到了巴黎。

丘吉尔带来了盟军撤离敦刻尔克的最新数字:16.5万人。但他并不是来报喜的,因为他必须面对法军新任总司令魏刚的质问:

“在这些撤离的人中,有多少法国士兵?”

丘吉尔实事求是回答:“1.5万人”

法国总理雷诺在旁边总结了一下:“22万英国士兵中,有15万已经撤离了,而法国士兵只被撤走了1.5万人。”

在后人看来,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英法两国齐心协力的成果,但回到当时,两个国家从领导人到士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摩擦。

在“发电机行动”制订之时,当时决定英法两军是可以共同使用船只的。但英国当时的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却没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准法国人登上英国人的船只。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

在敦刻尔克的港口和海滩上,英国士兵筑起了路障,只准英国人通过,不准法国人通过。狂怒之下,一些法国的炮兵甚至准备用大炮对准英国的舰船开火。

这也是5月31日丘吉尔再次飞到巴黎的原因。

作为对之前的补偿,丘吉尔告诉法国总理和总司令,5月31日这天被定为“法国日”,原先英国军人优先的规定将颠倒,法国部队将比英国部队优先撤退,至于断后的任务,由英国的三个师来完成。

这一天,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被召回了国,第一军军长亚历山大接任,他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到敦刻尔克海滩接过指挥权的。

也是在这一天,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海滩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法国人。


告诉你真实历史中的敦刻尔克。

6月1日,第六天。

这一天,敦刻尔克地区的天空晴朗,而这对英法联军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德国空军倾巢出动。

海峡对岸,英国皇家空军也把自己所有的存货都拿了出来,从喷火式战斗机到飓风式战斗机,从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飞上了天空,想尽一切办法阻截德国飞机。

但当时的德国空军确实战斗素质很高,他们的战斗机将英国的战斗机牢牢缠住,而轰炸机则开始狂轰滥炸。那一天,英国海军被炸沉31艘舰船,其中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另外11艘舰船被重创。

在漫天的炮火中,新上任的远征军司令亚历山大在海滩上放了张帆布椅,安静地坐在上面看着部队撤离,或者啃着苹果,在海滩散步。在他的感染下,有的军官开始在海滩上刮起了胡子,而有的士兵甚至开始垂钓。

这一天,有64,429人撤离。


二战时的飞机。

6月2日,第七天。

英国皇家空军扛不动了,他们无力再派出飞机为撤退保驾护航了。为此,英法联军在白天停止撤离行动,改为夜间撤离。

入夜,英国“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水手吹起了苏格兰特有的风笛,召集失散和掉队的士兵,带上驱逐舰。

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

晚上,亚历山大司令官目送最后一批英军撤离,随后和自己的参谋一起登上了舰船。在他们之前撤走的,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军。

6月4日,第九天。

最后时刻的争分夺秒。

上午9点40分,德国第十八集团军的装甲部队终于冲破了法军的最后防线,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在海滩上,有26,175名法军在最后关头被运走了。

但是,负责最后守卫的法国第一兵团大约4万名法军,他们失去了逃离的机会,在血战之后,全部被俘。

敦刻尔克陷落。

下午2点23分,“发电机行动”宣告结束。


敦刻尔克的沙滩。

7

这是一场历时九天的大撤退。

在这场撤退中,英法联军有超过4万人被俘虏,还有2.8万人阵亡(德军大约阵亡1万人),这其中包括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舰船而一起葬身大海的人——有一艘豪华游轮被炸弹投中,满载3,500名官兵沉入大海。

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国舰船和17艘法国舰船被德军击沉。

九天时间里,英国皇家空军共出动2,739架次的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损失飞机106架。

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一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和50万吨军需物资。


敦刻尔克沙滩上被焚毁的卡车。(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但是,

在这九天里,共有33万8226人撤回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近34万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欧洲大陆留下的最后反抗的火种,他们日后都成了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说没有敦刻尔克,就没有诺曼底?

4年之后,在法国的诺曼底,很多当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战歌,踏浪而归。

时至今日再回过头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依旧是一个奇迹。

有很多人,总结过很多原因。比如希特勒的指挥失误,比如那几天老天意外地帮忙,比如德国人过分迷信空军的力量,等等等等。

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促成“敦刻尔克大撤退”产生奇迹的原因,但所有的这些因素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所有奇迹的产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背后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坚持到底”的信念。

这种信念,支撑着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又从诺曼底反攻回法国;支撑着美军从珍珠港到中途岛,再到硫磺岛和冲绳岛;支撑着中国军人从东北到上海,从南京到重庆,最后实现那句话:“中国总是有办法的”。

就像丘吉尔的那句名言: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