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65]。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戚家军,李如松的私人部队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66]。
[编辑]人口
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期间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蒙元时代长期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国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占6175万人,军户占325万人。
北五省(北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人口有1755万人,占全国27%,其中山东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为山西(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陕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师、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人口总数为3380万,占全国52%。其中,南直隶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苏南太湖流域人口达6,320,3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为浙江省,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广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总人口有1040万人,占全国的16%[67]。
明朝户口的峰值出现在明朝后期,但对于具体时间与人口数量,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68];赵文林、谢淑君认为1626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99,873,000人[69];王育民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70];葛剑雄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71];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0,000人,1644年实际人口大约有152,470,000人[72];而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则认为1600年明朝实际人口大约有160,000,000人[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