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明代千户所,隆里古城,明代军事城堡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境内,近年来发现一座被誉为我国南方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之一隆里古城。丰厚、斑斓的“多元一体”屯堡文化在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犹如一颗镶嵌在黔东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成为我省东部旅游线上的一大奇观。

 隆里古城是明代汉人进入西南地区实行军屯制的产物。古城一带山间开阔,良田千顷,青山环抱,是古时锦屏通往黎平的咽喉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桢在平定古州吴勉义军后,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出发,遣散当地居民,在隆里屯军留守,设置“龙里千户所”,负责管辖当地军政事务,次年即开始大规模筑城垒堡,此后又于永乐年间(1404年)再次修筑,形成现存城址。到了清代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85年,为取“隆盛之意”,把“龙里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
 古城堡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求,是明代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军事历史背景和很高的建筑、旅游价值。 隆里古城从1386年始建至今,已走过600多年的悠悠岁月,其间虽历经数次兵燹火毁,但城貌基本保存完好。

 整座城堡略成长方形,周长1500米,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48174平方米。全城分东西南北四方城片,各城片分别建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清阳”,南门为“正阳”,西门为“迎思”,北门则闭而不开,在东北角一便门出入。“勒马回头”式的城门让人感到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虚实实。城门上都立有戎楼,架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祀神。用大石围砌,中间夯实泥土的古城墙已残缺不全,城外挖有城壕、架有吊桥,最外层是护城河,河上架石桥,叫护城桥。如今这些古人曾经苦心修建、层层设防的城防工事,大都被历史洗刷殆尽,仅有旧迹依稀可辨,但古人的聪明才智,却给你难以名状的抚慰和温馨,引发你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古城的先民们非常在意文字数字的意蕴,因避讳“十”字与“失”字的谐音,城内所有大小街道都不以“十”字开通,而以“丁”字相连,以求人丁兴旺,城池永固。街道以城中央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往东、往南、往西各有一条大街直通城门,街连巷,巷巷相通,时常令陌生人辨不清方向以致迷路。卵石铺面的花街,镶嵌上各种动物图案,漫步在花街上,既不因雨天而泥烂,又别有一番情趣。这些整洁美观的花街犹如一道奇妙的风景线,给古城平添了几分浪漫。
 古老而富有灵气的吊井更是遍布城中,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据《龙标志》及口碑介绍:“洪武至永乐,住户军民整城三千七,城周小寨七千三,七十二姓民,七十二水井,凡食货之所需求无不利”。充分反映了当时古城的繁华景象。隆里古城的建筑经历了明代千户所、清代流官府两个阶段,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吸收、融汇汉、苗、侗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今日风貌,可以说是京城建筑和当地

劳动人民智慧结合的体现。
 造形相同、风格一致的民宅,布局划一,临街齐整而立。远看鳞次栉比,互为相衔;近观错落有致,千门万户。平成一线的屋檐,似断实联,无不生动着古老的逸韵。高墙将院落与街道隔离,只留下临街入口的门楼。小巷牵连万户门,许许多多的建筑精华就深藏在一个个其貌不扬的小巷里。一色三间风火墙,墙顶青瓦、兽脊,两侧山墙翘角凌空,下砌青石,墙面石灰粉饰,彩色花纹框边走线,或精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维纱维肖,栩栩如生;每户八字门楼,门前是青石凿成的三步台阶,门旁各放一石凳,供乘凉休憩。在一位清代武举人家的门口,石凳是一对各重320斤的石锁,难怪有游人说在这样的古城一不小心就会坐在“历史”身上。
 四合两天井式的民宅大多轩窗掩映,幽房曲室。云窗、闺阁、边门、窗芯……无不相称得体、和谐自然。在这里,古老的庭院并没有“萧条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的清冷,相反676个家庭3200多居民,依然和谐地在这里居家过日,而且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最能代表古城建筑成就的要数几家有名的大院和几个高大雄伟的祠堂。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宅院都是古城当时的富户住宅。院内有瓦房,在过厅,有木厦,装饰豪华,回环四合,互相连属,真不愧为昔日的朱门玉户。城中的祠堂,门傍玉兽,栋下金轧,窗锁迎日,壁器生光,厅堂华丽,峥嵘交辉,令人留连忘返。
 到过隆里的人都说,古城的美更直接地表现在雕刻艺术上,这话不是没有道理。小到日常生活的一件用具,大到建筑构造;从木质的到石头的,无不精工细琢,堪称一绝。无处不在、无所不见的雕刻文化仿佛把我们带进艺术的世界。
 隆里自古为一方富庶之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明隆庆元年(1567),黎平府第一个考中举人的便是隆里所的王大臣,以后又有8人考中举人,清代还有江有本、王之干考中进士,至于“思优岁拨”,更是“叠出其门”,委身仕途也不乏其人,其中陈树养官至成都按察使置理布政司布政使,张应诏历官十任至鸿胪寺少卿,至于任知府、知县者多达50余人。隆里又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贬谪之地。他到隆里后,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授业,当地人尊称他为“状元”,后人追慕其精神,建有“状元桥”、“状元墓”、“状元祠”、“龙标书院”以表怀念。至今,隆里仍为礼仪之乡,重教好学,文化气息十分浓厚。
 隆里不仅人文荟萃,而且山青水秀,风光迷人。曲如游龙的亮江穿境而过,古树列岸,阡陌纵横,别具一番江南盆地特色的农耕文化风韵。境内有全国著名的春蕾林场,它犹如一个硕大的森林公园,碧波浩淼,是黎平至锦屏旅游线上理想的游览胜地。 古城居民为明代屯军时来自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等九省籍汉族士兵的后裔,他们长期生活在城墙内,很少与城外少数民族通婚,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结束不与外人通婚的状况。固守祖先传统的隆里人民,不仅奇迹般地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区的戏牌技艺,并与这里的苗侗文化相融合,形成一支独特奇异的传统文化,迄今仍保留着玩龙灯、演汉戏、迎故事等充满汉文化色彩的习俗。
 每年春节耍龙灯,是古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要赶来观看。与其他地方的龙灯节不同的是,每个舞龙的人都要画花脸,当地人称之为“花脸龙”。舞龙的人们分别以生旦净丑等角色着装画脸,无论男女,都可参加。1998年4月,挪威国驻华大使白山先生来到隆里考察时,为隆里的舞龙表演所惊,情不自禁地说:“过去我在泰国曾经看过舞龙,但隆里舞的龙就有劲,栩栩如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以民间载体流传下来的汉戏,也是当地每年农历正月要演出的传统戏剧节目。它类似于北方的京剧,表演时锣鼓助兴,京胡伴奏,生旦净丑俱全,人物扮演逼真动人,情状古朴自然,唱词优美,唱腔圆润。传统剧目有《罗成战山》、《岳飞传》、《铡美案》等。 隆里为“鱼米之乡”,饮食文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米花、麻叶、炒米、菜粑粑、炸薯条、腌鱼、重阳酒,有香甜的、麻辣的、松脆的,这些都是风味独特的隆里小吃,远近有名。
 穿越古老的时空,过去藏在深闺人未知的隆里古城正以它古朴、神秘的魅力透射出不灭的光采,引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目,如今它已被贵州省政府列为全省定点建设的十三个城镇之一和中国、挪威共同合作在贵州建立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隆里古城正撩开那神秘的面纱,将她的秀美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我省东部旅游线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明代千户所,隆里古城,明代军事城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