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湘赣边界秋收暴动


从8月3日以后至12月11日之前,湘鄂赣粤境内由各省省委和各地特委、县委领导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秋收起义,湖北计17次,湖南计16次,江西计8次,广东计10次,总计共有51次;其中鄂南暴动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江西永新暴动虽不属于秋收暴动系列,但和莲花暴动一起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上井冈山铺了路、准备了立足点;海陆丰暴动先后三次,创立了海陆丰苏区,为南昌起义军失利后的去向预备了落脚点;琼崖暴动为创建琼崖游击根据地、坚持23年孤岛斗争拉开了序幕;黄麻暴动为开辟大别山苏区探了路。
湘赣边界秋收暴动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紧接八一起义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工农武装暴动。“八七会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暴动,会后中共中央派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和彭公达到湖南,负责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秋收暴动。民国16年(1927年)8月中旬,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特派员、湖南省委常委的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将中共安源特别区委改组为市,组织行动委员会,为秋收暴动作准备。8月下旬,毛泽东赴安源途中被国民党右派控制的团防局逮捕,靠贿赂团丁才得以逃脱虎口;31日晚或9月1日,毛泽东到达安源讨论暴动军事问题并布置安源萍乡醴陵济阳平江工农暴动。安源会议中决定,将驻安源、修水铜鼓之外的警卫团、安源矿警队和各县工农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家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第一军总指挥余洒度任第一师师长,下辖三个团,并成立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各团负责人为委员。会议又确定,军队作战和民众武装暴动相互配合,夺取平江、浏阳、萍乡、醴陵和株洲,分3路合攻长沙:第二团为第一路,以安源工人及矿警队为主力,首先控制安源矿区,然后攻占萍乡县城和醴陵县城,会合醴陵、株洲工农群众,向长沙取包围形势;第三团为第二路,以平江农军为主力,由修水向平江进军,鼓动平江农民在各地暴动,夺取平江,再向长沙进发;第一团和第四团为第三路,以浏阳农军及卢德铭所部警卫团为主力,由铜鼓向浏阳进攻,鼓动浏阳农民在四乡暴动,夺取浏阳后,再与其他两路合攻长沙。会议还决定,以萍乡、安源为退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萍、安,以防敌人断了起义的退路。关于暴动日期,会议决定,关于暴动日期,11日安源、修水、铜鼓一齐发动,18日进攻长沙。按照湖南省委发布的暴动命令,9月9日,株萍铁路工人和粤汉铁路工人开始破坏铁路,断截敌人交通。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9月10日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这时混入起义部队的第四团邱国轩部乘机叛变;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邱部突然袭击,致使该团腹背受敌,损失200多人,步枪200多支,团长钟文璋失踪,被迫向浏阳转移。11日凌晨,工农革命军第二团从安源出发攻打萍乡县城,但是由于敌人早有察觉,加强防守,革命军的攻城计划受阻。为了不延误省委所定16日合攻长沙的计划,于是决定放弃萍乡县城,一部分回安源留守,大部分转攻醴陵县城。在攻打醴陵的的战斗中,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当第二团11日攻打萍乡县城时,按计划当地工农武装开始暴动,以期夺取武器,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四团,并配合第二团攻打醴陵县城。12日凌晨暴动队伍占领株洲火车站,同时攻打团防局,夺取步枪12支,占领株洲镇 。当即召集数百人的群众大会,宣布暴动胜利。13日,第二团决定决定避敌锐气,放弃原定经株洲攻长沙的计划,改为北上攻取浏阳县城,以期取得浏阳农民的帮助,并与第一、三团会合。14日凌晨,第二团撤出醴陵县城,少部分回安源增援,其余的七、八百人则下经老关北上浏阳。16日上午一举攻克浏阳城。17日下午,敌军重兵包围突袭,第二团因为连克两城而产生轻敌思想,所以仓促应战而被打散。起义受挫后,在9月19日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毛泽东科学地分析革命形势,提出把革命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在农村深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保护和发展革命力量。卢德铭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对于会议统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21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向萍乡退却,当天在萍乡桐木宿营。第二团战士、桐木籍安源矿工彭昌萍奉命留在桐木开展革命工作,他很快就组织起一支游击队,进行游击战争。22日,部队到达上栗市,得知萍乡县城和安源驻有敌军重兵,不能通过,遂绕道萍乡宜春边境南下,23日宿营小枧,24日傍晚到达芦溪宿营。次日清晨刚开往莲花县方向行进时,遭到敌靖卫团突然袭击,损失步枪200余支,死伤数十人,卢德铭为掩护部队转移而阵亡。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在这里进行改编,由1个师缩编为1个团,在安源组建的第二团官兵分散编入各连队,将中共党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各级设党委、党代表和士兵委员会,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民主,建立中共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史称“三湾改编。10月初,部队到达宁冈县,通过当地党组织,和永新起义的农军首领、中共党员袁文才取得联系;经过何长工的工作,工农革命军在茅坪设置后方留守处和医院,安置伤病员。27日,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艰苦转战一个多月,行程四千多里,终于上了井冈山,从此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正确反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苏维埃道路,翻开了土地革命划时代的一页,中国革命战争进入了开辟苏区的岁月。

3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 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原作“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后改为今词。)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4]秋收暴动纪念日的有关趣闻b]

文革初期,红卫兵造反派要求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由南昌暴动的8月1日改为湘赣边界秋收暴动的9月9日,至少将陆军建军节定为9月9日,遭到毛泽东拒绝。只要看看八一南昌起义中涌现了多少位共和国元帅以及解放军陆海空军大将上将中将,就可以知道“八一”的伟大历史意义。

5]湖北秋收起义概述及其特点b]

摘 要 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结论,也是中国革命获得胜利的主要特点。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攫取国民革命成果,疯狂屠杀中共党人之际,中共中央及时地在武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旋即在鄂湘等省境内发动了秋收暴动。湖北秋收起义是中央确定的湘鄂赣粤四省秋收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处于湘赣边秋收起义的掩映之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在阐明湖北秋收起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将湖北秋收起义与湘赣粤三省秋收起义进行比较,尤其是对比湘鄂两省的秋收起义,挖掘湖北秋收起义的特点,加深对湖北秋收起义的认识。【关键词】 湖北 秋收起义 概况 特点绪论党史,在这里专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具体说来,就是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领导全国人民胜利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对它的研究和编写,只能以全党的重大活动为中心线索。但是,建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党史研究惯例则突出了毛泽东的个人形象,毛泽东的活动和著作逐渐成为党史的中心。尽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形成的“毛泽东热”一直持续到现在,党史的研究出现了以毛泽东个人活动史和个人著作史为中心的回潮。这种党史研究的惯例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史研究带来了一种倾向:就是重毛泽东而轻党中央,重视毛泽东个的人活动和著作的研究而忽视党的会议和文件的宣传和研究。比如,秋收起义,这种倾向就表现为:重湖南而轻湖北。这种党史编写和宣传的倾向给人造成一种秋收起义就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印象。事实上,中共中央机关在1927年春迁到武汉,10月迁往上海之前,包括秋收起义在内的所有重大决策均在武汉形成,并直接领导和指导了湖北的秋收起义。此时的毛泽东并不是中央主要负责人,也不是中央决策的制定者,而只是执行者。其个人活动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起着积极作用,并不能代替党中央的活动而成为党史研究的中心。这么说并不是有意贬低毛泽东个人的历史作用,而是强调要充分认识党中央和其他地方其他革命者的历史作用。当前,在各类革命史、党史著作和资料中,湖北秋收起义属于一笔带过或简要叙述的性质,即使是简要叙述除了黄麻起义以外,也并不是每次起义都能在党史上占一席之地,湖北秋收起义在整个秋收起义研究中有被“边缘化”倾向。在地方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对湖北各次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考证已相当精准,值得借鉴和学习。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各地方史研究很少联系大的历史背景将湖北秋收起义纳入湘鄂赣粤四省乃至全国秋收起义的大潮中去考量。当前及以后一个阶段,关于秋收起义的党史研究和湖北地方史研究的融合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这个课题上做出重大突破的是军史研究,已经在考证、分析和评述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本文力图将地方党史、地方志研究和秋收起义研究结合起来,全面统计和总结湖北省内的秋收起义,着力弄清湖北秋收起义中最重要的起义的地域分布、社会背景、爆发过程、成果、作用及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从中央领导湘鄂赣粤四省秋收起义的全局认识湖北省内的秋收起义,将湖北秋收起义与湘赣粤三省秋收起义进行比较,阐明湖北秋收起义自身的特点,借以澄清秋收起义就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错误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