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2日 星期四

电影《八道楼子》 (7-MAN ARMY)



八道楼子
Seven Man Army
Seven Man Army.jpg
导演张彻
熊廷武
午马
编剧张彻
倪匡
主演姜大卫
狄龙
陈观泰
傅声
戚冠军
白鹰
李艺民
配乐陈永煜
摄影龚幕铎
剪辑郭廷鸿
制片商长弓电影公司
发行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香港 香港 1976年4月16日[1]
产地香港 香港 香港
语言国语
IMDB ID0074170
AMG ID1:156208
票房$789,573[1]
《八道楼子》 (7-MAN ARMY)为1976年出品的国语发音之有声彩色电影,长弓电影公司出品,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发行。导演为动作片名导张彻,改编自1933年秋长城战役古北口八达岭战场。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徐庭瑶下辖第2师、第25师、第83师;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75旅第149团上校团长王润波命令侦察先锋营,十七军第2师(黄杰师长)六旅(罗奇旅长)十一团副团长吴超征兼任营长,后来全营集合,仅仅剩下7名国府兵
失联孤军力守古北口八达岭的一座碉堡,竟能对抗日军千名达一星期之精彩史实,(影片宣传说“日军两万名,坦克30辆”,日军人数是初期古北口攻防战役,而不是八达楼子前方之掩护战);此片当年观众踊跃,票房收入颇佳,往后世界各国陆军战争电影拍摄,竟依稀可见此片身影,似乎抄袭;显见此片有它战争片经典地位;演员皆当年硬底子功夫明星齐聚一堂戚冠军傅声狄龙姜大卫刘家辉梁家仁

目录

  [隐藏

[编辑]剧情简介

七七事变之前,军事要塞─八道楼子只剩下了碉堡里7名中国军人:营长吴超征(事后追封少将,吸引敌军、掩护主力、毙敌有功),五位上等兵江明坤褚天成白长兴贾福胜以及潘炳林,还有二等兵何鸿发
他们以背水一战的精神,顽强抵抗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日军,在主力失联与失去支援的情况下孤军作战,屡胜强敌,坚守这一军事要塞。但寡不敌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7位壮士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为国捐躯。纪念牌坊在金门。

[编辑]人物角色

角色名称演员备注
吴超征狄龙上校团副兼侦察营长
白长兴姜大卫上等兵
江明坤陈观泰上等兵
何鸿发傅声二等兵
褚天成戚冠军上等兵
贾福胜白鹰上等兵
潘炳林李艺民上等兵
小顺子丁华宠战地孤儿
胡其梁家仁伪蒙军
王龙威伪蒙军
刘家辉伪蒙军
苗天日军司令
冯毅日本军官
王润波团长储陆峰
陈明利白长兴妻
陈慧楼何鸿发叔父
龙世家何鸿发兄
郭追何鸿发友人
孙树培何鸿发友人
月娟王景平褚天成友人
邓德祥褚天成友人
谢兴日本浪人
陈信一日本浪人
荆国忠日本浪人
高飞日本浪人
杨奎玉日本军官
何刚日本军官
祖勃林日本军官
陈森霖日本军官
何维雄日本军官
王力大刀队队员
苏金龙恶警察
王耀赌场打手
王圻生国军
林志泰国军
侯伯威国军
曾明昌日军
葛长生日军
余太平日军
陈震日军
王庆良
刘幼斌
程天赐
马金谷
戴彻
潘章明
史亭根

[编辑]其他制作人员

  • 制片:彭世伟、朱耕、祖康
  • 助导:吴越凌、沈汝亮、周小培、叶德申
  • 副摄影:徐得利
  • 艺术指导:顾毅
  • 武术指导:谢兴陈信一
  • 灯光:关英全、欧作霖
  • 道具:何介夫
  • 化妆:赵玉珍
  • 服装:黄荣

[编辑]金门铜像

  • 7位殉国烈士,牌位都在台北市大直忠烈祠,永飨血食膜拜。
  • 金门(小金门,即烈屿)战地,岛中设置牌楼,他们持步枪上刺刀冲锋全身铜像,栩栩如生,牌楼上刻“八达楼子”四字,忠勇事迹永志缅怀效习。[2]
  • 有拔枪自尽、有被数十日军剁成肉泥、有拔腰缠整捆手榴弹长城与城底数十日军同归于尽……每位烈士殉国方式都不一样,是电影剧情所描述。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备注

  1. 1.0 1.1 香港电影票房 1976 〔华语电影〕,〈香港电影票房全纪录〉
  2. ^ 八达楼子志 〔台湾碑碣拓片〕,〈台湾记忆 Taiwan Memory--国家图书馆〉

2003年1月1日 星期三

长城战役


长城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
Greatwall 1933 china.jpg
国民革命军守军在长城防卫
日期:1933年1月1日 - 3月31日
地点:万里长城东部
结果:日本小胜,中方主力部队成功转移至后方
参战方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中华民国Flag of Japan.svg 日本帝国
Flag of Manchukuo.svg 满洲国
指挥官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张学良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何应钦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徐庭瑶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vg 宋哲元
Flag of Japan.svg 武藤信义
兵力
第29军
第17军
东北军第107师
日军:50,000人
满洲国军:42,000人
伤亡
 ? ?
长城战役,为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
1933年,日本热河省地方官员表示归附伪满洲国为由,与伪满洲国军队进军热河,省长汤玉麟不战而逃;之后日军进攻山海关长城隘口与热河,国民政府派遣宋哲元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关麟征黄杰刘戡日军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罗文峪界岭口凭险固守,但最终由于军备不良、战力消耗殆尽、战略位置丧失而撤退。
之后中华民国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由黄郛何应钦与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而中华民国与满洲国也因此以长城为界,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

目录

  [隐藏

[编辑]战斗序列

[编辑]日军

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关东军第6、第8师团、混成第14、第33旅团、骑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4万余人及伪军3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

[编辑]国军

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张学良任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一、二、三军团(第三军团司令万福麟),共5个军1个师兵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作相,辖四、五、六、七、八军团共9个军1个师,分布在长城各口,固守御敌。
3月12日起由何应钦接替张学良指挥。

[编辑]热河战役

主条目:热河战役
日军第8师团进攻热河,汤玉麟征集二百多辆汽车,装上金银财宝和鸦片等,运往天津租界,他的手下的几个将领尚未交锋就投降或逃跑,汤玉麟于是一枪不发,全面败退,率部逃到河北承德地区的滦平,日军仅128名骑兵占领承德。

[编辑]战斗

[编辑]山海关

  • 1933年1月1日1月3日,1月1日,武藤为保障主力迅速攻占热河、长城,令山海关守备队和伪满洲国国境警察队制造榆关事件,鸣枪挑衅,反诬为中国军队射击,并通牒中国守军撤出山海关,被拒绝后,日军第8师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军各一部支援下,于2日以优势兵力及火炮向山海关中国驻军第9旅第626团进攻。该团奋勇抵抗,至3日下午安德馨营长与所属官兵300余人于山海关奋战无援阵亡。该团奉命撤退,山海关陷落。4日和6日,日军再进攻榆关附近五里台、石河的第9旅阵地,守军坚守。10日,日伪军攻占九门口,守军第15旅退守石门寨。

[编辑]喜峰口

  • 1933年3月4日,日军占领热河,然后进攻北京东北方向的长城各口。3月6日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的第37师(师长冯治安)第38师(师长张自忠)奉命防守东起冷口,西至马兰峪一线。由于装备不如日军,守军以奇袭夜袭对付日军。日军于3月9日夺取喜峰口,当夜第37师第109旅旅长赵登禹所属团长王长海率大刀队于喜峰口夜击日军,夺回喜峰口。500多人的大刀队仅生还二十余人。3月11日当地猎户关仁景,于连贵等自告奋勇为向导,赵登禹率左翼大刀队袭日军步骑兵营地,第113旅旅长佟泽光率右翼大刀队袭日军炮兵阵地。东出铁门关,西过潘家口,由山间小路迂回至敌后包抄日军,宣称歼敌数千,为喜峰口大捷。而据日方资料,日军损失为死亡数人,伤不到20人。
  • 日军于喜峰口失利后从承德方向调集早川、濑谷义的第31、第8两个联队,并附骑兵两个团,装甲车10余辆,飞机20架,联合蒙古、朝鲜伪军两个旅,总计兵力超过万余人,向长城罗文峪口进攻。3月17日至19日,第29军所辖暂二师及第37师一个团、第38师一个团防守遵化罗文峪一带各口,由暂二师刘汝明师长指挥,总兵力约6000人,在罗文峪一带的长城线上迎战。血战三日,29军官兵杀敌3000多人,伤亡1700余人,成功击退日伪军,守住罗文峪。日军向滦东打开缺口。4月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4月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4月13日,29军奉何应钦之命撤出喜峰口,在兴城以北滦河西岸布防。

[编辑]古北口

  • 1933年3月9日关麟征率中央精锐第17军(军长徐庭瑶)第25师到达河北密云县的石匣镇时,将部队开到古北口前线。出古北口东关不远,即与日军的前哨发生遭遇。关麟征亲率第149团夺取右翼有利高地,遭遇日军潜伏的侦查部队狙击。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受伤多处,浑身是血。身旁随从官兵10余人全部战死,第149团团长王润波阵亡,终于将敌人击退,占领高地。11日日军第8师团主力向右翼阵地进攻,东北军王以哲部不支而退,制高点将军楼失守,日军占领古北口关口,乘胜包围第25师戴安澜的第145团,关麟征负伤,由杜聿明代理师长继续同日军苦战。请示徐庭瑶军长同意后,在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门一线构筑阵地。
  • 3月12日日军在火炮和飞机的支援下,开始进攻,第145团被分割成两部分,师指挥所再次受到攻击,第25师只好撤退。
  • 开战之初,第145团向一个叫“帽儿山”的高地派出一个7人的侦察哨,由于联络中断,这7人没有接到撤退命令,仍然坚守,3月13日日军调来飞机重炮猛攻,而七人居高临下依靠地势顽死守,子弹打光了,拼刺刀肉搏,全部壮烈牺牲。日军攻下高地后将7人合葬,立了一块上面写着“支那七勇士”的墓碑。这段故事后来被导演张彻改编为电影八道楼子
  • 1933年3月13日黄杰率中央精锐第17军第2师于密云县石匣镇抗日,接替第25师南天门防务,守备黄土梁、南天门,八道楼子一带阵地。14日第17军德军装备第83师(师长刘戡)投入战斗,4月16日后,日军飞机十余架即更番至南天门、石匣、密云一带阵地,猛烈轰炸,至21日,敌军更全面向我黄土梁、南天门、八道楼子阵地攻击,五昼夜末稍停歇,尤以左翼八道楼子一地,著弹三千余发,工事尽被摧毁,营长聂新、营长吴超征阵亡,尸骨不存,化为灰烬。
  • 4月23日日军3000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向南天门再次发起进攻,先后4次攻击被击退,日军后从421.2高地迂回到大小兴开岭进攻也未得逞。24日日军向 421.2高地发起集团进攻,战至10点左右,421.2高地失守。从4月21日到25日,第2师已伤亡6000多人,不能再坚持下去,徐庭瑶调刘戡的第83师接防南天门,第2师撤回补整。日军攻占八道子楼后,将山炮运了上去,进行炮击。日军并在坦克的掩护下进攻,日军攻下南天门。从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83师继续在372高地、425高地、车头峪、大小兴开岭、上堡子、笔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军作战,伤亡惨重,阵地不断被日军攻占,刘戡准备自杀,被参谋长符昭骞等人拦阻。战至5月11日何应钦下令撤退,5月19日第17军撤至顺义北苑,长城古北口战役结束。

[编辑]塘沽协定

1933年5月31日中国政府被迫和日本侵略军签定塘沽协定

[编辑]八道楼子(电影)

[编辑]战功

由于以上的战功,第29军的高级军官共11人包括宋哲元、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以及第17军的关麟征、黄杰、刘戡,在1935年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编辑]参考资料

2002年8月14日 星期三

珍贵史料:网友从日本淘得被俘抗日女战士照片(组图)




【内容提要】   昨日,网友““gi6968在网上发帖,公布了他从日本“淘”回来的一组当年日本侵华时的历史照









昨日,网友““gi6968在网上发帖,公布了他从日本“淘”回来的一组当年日本侵华时的历史照片。尤其是一组中国女战俘的照片,令人动容。

其中一张照片,画面正中为一位被俘抗日女战士,虽然她手无寸铁,身后坐着四个脸上挂着阴笑的鬼子兵,但从她刚毅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胆怯和害怕。她双唇紧抿,脸上满溢着蔑视的微笑。图片上的日文说明是“昭和13年4月(1938),在中支战线被俘的抗日女战士成本华(24岁)”。此图已被建川博物馆战俘馆收藏。

而在一张标注有“1938年6月10日摄于多下镇,被步兵55连队逮捕的抗日便衣队女队长魏文全(25岁)”说明文字老照片上,为我们呈现的却是一位穿便装的被俘抗日女战士在牢房前的留影,大大的眼睛,深深的眸子,刚毅之中却又透出一些无助。

还有一张照片,中国女抗俘被日军押解途中的照片,其说明为“昭和14年3月(1939),中支那派遣军湖北战线高野部队抓获的抗日军队女医护人员。”女俘们穿着军装,正行进在坎坷的山路上。根据图片说明,显然此地应属湖北境内的某战场。

这位网友在帖子中说,这些老照片,均为他在旅日期间淘得。“此次来日,则把主要目光注视在历史的坐标上,不庸讳言,掀开中国的近代史,每一次血淋淋的伤痛都与我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有关。八国联军、甲午海战、9・18事变、7・7事变、南京大屠杀、武汉中日会战、731部队,这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历史事件都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与灾难。由于多年生活工作在武汉,武汉中日会战的相关资料,就成了我最为关注的头号目标。总想尽可能多地在日本搜集一点有关那场战争的历史遗存和史料。”

为此,他把大部分逛街的时间,都用在逛古旧书市场、古董集市上了。在故纸堆里,在各种信封、明信片里,寻寻觅觅,挑挑拣拣。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劳有所获,淘到了几十枚当年战争年代实寄的军事邮便书信、明信片和十多本当年战争年代出版的军事写真集。为此花费了他大量时间和薪金。“但摊开这些集藏,我还是感到物有所值,令人欣慰。因为我所搜集的这些资料在国内难觅,有些即便在日本也颇为稀少。这对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警示我们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肯定是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他在帖子最后表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悲愤的历史。今天,中国人民虽然站起来了,尤其经过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国力得到了快速而有效地提升。但我们无权忘却那段屈辱而悲愤的历史。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002年6月29日 星期六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终于引起农民起义的爆发。
编辑摘要
目录
1 简介
2 背景
3 经过
4 影响
5 杰出领袖

明末农民起义 - 简介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终于推翻明朝的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 - 背景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明末农民起义 - 经过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崇祯元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千部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此时义军作战,自发性、盲目性强。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战略。但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杨鹤为此入狱,洪承畴继督陕西,改用“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义军。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四年至六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白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六年冬,高迎祥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转进至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

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之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七年,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以洪承畴继任五省总督。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除李自成仍坚持流动于陕甘外,其他各部再次转进河南。洪承畴率主力出关追击。义军于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参见凤阳之战),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七月,高迎祥在整厔(今陕西周至)被俘杀,余部走归李自成。此时,清军入边,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十年,朱由检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并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

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l0余座,但在十一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五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农民起义陷入低潮。九月,清军两路入边,京师戒严,洪承畴、孙传庭率军入卫,西北官军减少。十二年,张献忠、罗汝才、张天琳等先后再起,破房县、保康,在罗猴山痛歼左良玉军。朱由检杀熊文灿,派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军进剿。十三年初,罗汝才曾在香油坪击败官军,但不久与张献忠先后败于玛瑙山及夔州,被迫转进四川。杨嗣昌率主力追击入川。李自成乘机于十一月进入河南,迅速发展为数万人。农民军首义至此时,优势官军始终处于战略进攻地位,农民军则处于反围剿、求生存的地位。各部时分时合,忽东忽西,寻找空隙及薄弱点进行袭击,以调动疲惫敌人,在有利时机,形成战役战斗上的局部优势,出其不意打击削弱敌人,在战斗中保存并发展自己。
经过13年的游击流动的作战,逐渐集中,至十三年底,汇合为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为首的几支农民军。在多次反复起伏的战争实践中,渐趋成熟。特别是李自成,吸取知识分子意见,开始实施“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战略。政治上实施“免粮”、“安民”、“平买平卖”政策并大力开展瓦解敌人的宣传工作,形成“民皆附贼而不附兵”的局面,军事上实施运动流动作战,开始向盲军战略要点进行机动进攻。十四年初,攻占洛阳。张、罗联军在四川大败官军于开县黄陵后,以一夜300里之速度,摆脱追击官军,于二月间返楚袭破襄阳(参见襄阳之战),杨嗣昌畏罪自杀。罗汝才因意见不合走附李白成。张军在信阳战败,转进安徽。李自成在十四至十六年间,三攻开封(参见开封之战),五歼官军主力,攻破襄阳,并在汝州之战中全歼孙传庭主力:破潼关,入西安,尽占秦、陇全境及晋西山区,并收编大部三边官军。此时,张献忠亦已攻下汉阳、武昌。战略形势发生质变,农民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张献忠部亦于当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明末农民起义作战地图明末农民起义作战地图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本待归降大顺,四月初,忽闻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明勋戚大臣严刑追赃助饷及自身家眷被拘的消息后,击走唐通,部署防御,并向关外清军乞兵。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参见山海关之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
清军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 - 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只有起义军的几分之一,常常失败。农民起义军在战略策略上运用恰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转为阵地战,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政治上处理不当,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但农民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都激励着后人。

明末农民起义 - 杰出领袖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党项族。原姓拓拔,原名鸿基。以西夏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张献忠
张献忠张献忠
1606~1647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字秉吴,号敬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柳树涧(今属延安)人。 张献忠初为延安府捕快,后至延绥(今榆林)当边兵。崇祯三年(1630),于陕西米脂聚18寨之众响应农民军首领王嘉胤起义,自称西营八大王。四年,与农民军首领罗汝才受明总督洪承畴招抚。次年复起,从农民军首领王自用转战山西,为36营主要首领之一,,在沁州(今沁县)、辽州(今左权)两败明军。随王自用进入豫北,破修武,开库劫狱,执杀县令、典史。六年,与农民军闯将李自成等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斩其部将杨遇春。
后从农民军首领高迎祥渡黄河,转战豫西、陕南、湖广。八年,以13家首领之一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与高迎祥、李自成东征,破颍州(今安徽阜阳),克中都(今凤阳),焚皇陵,列帜自称古元真龙皇帝。后于河南嵩县、汝州为明将祖宽所败,被迫东走,破含山(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进围江浦(今属江苏),威逼南京。九年,与高迎祥合围滁州(今属安徽),攻克外城。因湖广巡抚卢象昇率明援军至,腹背受敌,兵败西撤。屯兵河南归德(今商丘),掩护高迎祥主力西行。
十年,率师数万转攻酆家店(今安徽宿松东北),激战一日,歼灭参将程龙、潘大可、陈于王以下明军数千人。 十一年,各路农民军受挫,张献忠率部攻河南南阳又败,遂接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招抚。据谷城(今属湖北),钻研兵法,训卒治甲,积蓄力量。其间,暗会李自成,资其衣甲、鞍马。十二年,再举义旗,与罗汝才合兵,在房县西之罗猴山设伏,大败明总兵左良玉,致熊文灿被革职处死。十三年,在四川太平(今万源)玛瑙山依险拒敌,为明军所围。突围中损兵万人,自受重伤,遣部将重贿左良玉,借道入兴山(今属湖北)、归州(今秭归)休整。不久,克大昌(今四川巫山西北),进屯开县,击杀明副总兵张令,迫女将秦良玉走重庆。继与明将张应元战于川北梓潼,俘杀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扫地王(张一川),占领绵州(今绵阳)。
又分兵埋伏泸州城边,乘明守军易将之机,奇袭破城,俘斩知州苏琼。十四年初,采取以走致敌之策,于开县黄侯城(一说黄陵城)大败明总兵猛如虎,挥师出川。利用截获的明军文书、军符,奇袭重镇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执杀襄王朱翊铭,迫督师杨嗣昌自杀。与罗汝才分裂后,同明军战于河南信阳受挫,转入英山(今属湖北)、霍山(今属安徽),与农民军首领革里眼、左金王合兵。 十五年,借明降将孔廷训之力,轻取舒城(改称得胜州),设立政权机构,任命乡绅为官。随后,遣游民、士卒乔装商贾、学士潜入庐州(今合肥)城。亲率轻骑半夜临城,点火为号,内外夹攻,一举破城,俘杀知府郑履祥,全歼守城明军。乘势克巢县(今巢湖市)、庐江、无为诸地。在巢湖大治舟舰,招募水手,训练水师,提高将士在南方作战能力。后与农民军首领马回回合兵,以56营之众,水、陆两路汇集皖口(今安庆西),佯称渡江攻南京,致江南大震,乘机北走袭破六安,继于夹山败明总兵黄得功、刘良佐。
移师潜山休整,遭明军偷袭,连夜入湖广。十六年,克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黄州,称西王。沿江而上,破汉阳。遣师绕道鸭蛋洲渡江,于五月廿九攻占武昌(今属武汉),执杀楚王朱华奎。改武昌为京城,称大西王,建署命官,开科取士,免征赈民,得民众拥护。又挥师南走,督众20万围岳州(今湖南岳阳),迅速破城。继而渡洞庭湖,取湘阴、宝庆(今邵阳市)。后因明守将尹先民、何一德降附,不战而取长沙,告示三年免征钱粮。夺取衡州(今衡阳市),分兵四路,向永州郴州全州(今属广西)、连州(今属广东)进发,追歼明军。同时,遣部将张其在为先锋,亲率主力殿后挺进江西,连下萍乡、吉安诸州县。岁尾,与脱离李自成的马回回合兵荆州(今湖北荆沙),兵势日众。 十七年正月,率步骑水军40万溯长江而上,横阵数十里,再次入川。攻克佛图关,进围重庆,凿城墙,置火药,爆破进城。旋多路进兵,直逼成都,遣使招降未果,遂发炮轰城,挖墙纵火,于八月初九攻破成都。十一月十六,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建元大顺,改成都为西京。建立中央机构、地方政权、军事组织,命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大西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1646),率师出成都,北上迎战清军。十一月廿七(1647年1月2日),于四川西充凤凰山为清靖远大将军豪格部偷袭,中箭身亡,年42岁。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统领退至云南、贵州继续抗清。 张献忠统军作战十余年,善于以走致敌,运用远程奔袭、声东击西和里应外合等战法,出奇制胜,为推翻明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1]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 。

明末农民起义 - 评价

1、由于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这位起义奠定了基础。

2、涌现了一批杰出领袖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作了“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 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中了敌人埋伏,队伍被打散。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50骑人马突围,闯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

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改襄阳为襄京。这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心迁到西安,“闯王”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1644年3 月17 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老巢——北京。19日,李自成军队胜利地开进了北京。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地主老爷,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个个狼狈逃窜。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 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农民革命推翻了。

农民军进了北京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分子牛金星乘机破坏,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5 月,原明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4 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以后农民军又继续战斗了十几年。

3、功绩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失败了,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