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如沒有潘恩,自由的美國將難以想像」——台灣版《常識》譯本「序」

 

曹長青

每次從美國來到台灣,都能感受到這個國家朝氣蓬勃向前邁進的足音。而每次觀察台灣走向國家正常化的艱難和努力,都讓人想到二百多年前的美國獨立之路。雖然時空不同,但美、台是同樣目標,走著相同的道路。
回顧美國的獨立之路,比今天台灣的奮鬥更艱難。在內部,由各種移民組成的最初十三州, 英國移民佔四分之三。他們在血緣、情感上自視「美洲英國人」,缺乏獨立意識;在外部,有大英帝國的軍事鎮壓。但最後美國人成功了。這其中因素很多,但從個體來說,有三個人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一是《獨立宣言》作者,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佛遜。他在《獨立宣言》中提出人生來有「三大權利」﹕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政府的建立是要保護這三種個人權利。一旦政府成為個體追求這三個自由的障礙,那麼人民就有權利起來改變、或者拋棄這個政府。這個宣言奠定了美國獨立和自由的理論基礎。
另一位是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這位當時獨立軍統帥,身先士卒,率領美國人和英軍作戰。撰寫這段歷史的暢銷書《一七七六》作者、美國歷史學名家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說,對美國獨立的貢獻,華盛頓超過傑佛遜,因他直接領導了獨立戰爭,並在最艱難之際,獨撐局面,獨立做出重大決定。
第三個對美國贏得獨立戰爭的最重要貢獻者,是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縱觀美國獨立的歷史,如果說傑佛遜奠定了獨立的理論,華盛頓指揮了獨立之戰,潘恩則是用文字的號角,吹出了獨立戰爭的士氣和激情。三個人像「三角架」,為美國撐出了一個偉大、自由、獨立的天空!
但是和傑佛遜、華盛頓不同的是,潘恩不是美國人,而是一個英國人。本書《常識》是潘恩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所寫的最重要文獻,這位英國人為美國的獨立,以至整個人類邁向自由的歷史,做出了極為特殊的貢獻;其獨特之處,起碼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潘恩有「權利高於國家、是非大於族群」的人權觀。
他完全超越「大英國情結」,視美國人民獨立的「權利」高於他作為英國人和英國的共同「國族」利益。他在《獨立宣言》發表近兩年前才來到北美,然後迅速發表了鮮明而堅定地支持美國獨立的《常識》。他提出,美國獨立是天賦人權,在北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建議美國制定一部自己的憲法;他說,「從廣義上來說,美國人為之奮鬥的目標,是整個人類的奮鬥目標。」這個宣稱至今仍激勵著美國人領導全球在通往自由、保護個體權利的道路上跋涉。
傑佛遜、華盛頓作為先賢,受到美國人的愛戴。但從族群角度來說,他們是為本國人爭自由。像後來的知名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也是為自己所屬的非洲裔族群爭權利;再比如印度的甘地,也是爭取自己的國家獨立。這些人都為本種族,當然也是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能超越本國、本族群的範疇而爭取更高的人權價值則更難能可貴。當時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的知識分子,都和今天台海兩岸知識分子的情形沒有多大差別,都是對大英帝國的忠誠超過對人權價值的追求;而且知識分子的「國族情結」、「民族主義」都遠比普通民眾更強烈。
超越「民族、國家」的艱難還在於,他們不僅會被本族裔知識份子的責難、謾罵,攻擊,甚至遭到本國政府的迫害,要為此付出很大代價。像潘恩的書就被英國政府禁止,他本人在美國獨立十年之後,回到英國,希望為英國做出自己的貢獻,但卻一度要被英國政府逮捕;而且英國還曾通過議案,永遠拒絕他回國。但潘恩完全不考慮這些,他像被世界最多作家推崇的《唐.吉柯德》中的主角一樣,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堅信、並親身實踐「權利高於國界」的人權價值。這使他成為人類二千年歷史以來罕見的先行者之一。
第二,潘恩對美國必須獨立的認知,比美國人更清晰,立場更堅定。
當時在美國內部,也存在激烈的統、獨之爭。那些「大英帝國」的維護者,主張尊崇英國的國家體制,保持現狀;而即使那些認為美國應獨立者,也恐懼大英帝國的軍事力量,而不敢支持「美獨」。
在這種背景下,潘恩寫出《常識》這本書,清晰、堅定地指出﹕美國從英國「獨立」出來,是基於一種簡單的事實和「常識」——北美人民沒有必要繼續接受君主政權統治,解決英美危機的最佳途徑是美國獨立。他說,美國獨立是「遲早要發生的必然趨勢」。他呼籲人們與英國決裂,拿起武器反抗,獨立建國,把「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國家留給後代」。連「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名字,也是潘恩最早喊出來的,因而他被稱為「獨立戰爭的號手」。
在《常識》中,潘恩歷數英國對其北美殖民地的霸道和欺壓。他說,如果說英國是我們的母國,那英國對北美人民的欺辱,就是最令人感到羞恥的事,因為「老虎都不食其子」,「野蠻人也不殺其家屬」。因此 我們承認自己是英國人後裔又有什麼意義? 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不再遭暴力侵害,我們必須反抗,以獲得獨立。他說,不許美國獨立,就如同一個孩子是吃奶長大的,所以他永遠不該吃肉一樣論證荒唐。他預測說,美國之興起,是整個人類的一項極為偉大的策略使然。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符合北美大陸人民的利益。
針對那些主張和英國「和解」的妥協派,潘恩堅定地指出﹕英國既然是我們的公開敵人,那麼我們就應該切斷和它的關係。他批評「和解說」滑稽可笑;甚至批評那些主張「和解者」是「有私心偏見;腦筋遲鈍,無遠見;不願瞭解真相;過於重視歐洲光明面;判斷失當,會給北美帶來更多災難的人」。
《常識》當時也曾被許多忠於英國的保皇派作家所攻擊,但比較著名的,都是用筆名來抨擊潘恩,說明他們自己都底氣不足。
當時亞當斯、富蘭克林,甚至開始時連華盛頓等美國開國元勛,都對美國到底該不該獨立、脫離英國後是否應建立一個和英國君主立憲制完全不同的政體而心存疑惑。當時只有潘恩一個人鮮明、堅定、強烈地指出,「只有公開地、斷然地宣佈獨立,才能很快解決我們的問題。」他甚至說,「如果殖民地人民在目前的鬥爭中都抱著這種膽怯的思想,後代的子孫一定會以厭惡的心情來想起他們祖先的名字。」
相信自然神的潘恩,甚至從上帝的角度來論述美國獨立的權利。他說,全能的上帝既然把英國安排在遠離北美大陸之處,也是強有力的證明,英國不應有對北美的統治權,這是天意!
潘恩在《常識》中告誡和鼓勵美國人說,「那些想收獲自由所帶來的美好的人,必須像真正的人那樣,要承受支撐自由價值的艱辛。」他說,「我們的偉大力量,來自北美人民的團結一致,而不取決於人數的多寡。」
第三,《常識》產生了巨大作用。
潘恩把古典自由主義的天賦人權思想,用一種常識化、口語化、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表述,因而很容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當時美國才三百萬人口,《常識》在三個月內就賣出十萬冊,最後銷售了約五十到六十萬冊(等於當時每五、六個美國人就有一本),是當時僅次於《聖經》、影響力最大、傳播範圍最廣的一本書。對於《常識》為何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潘恩說,「我所提供的只是簡單的事實、淺白的論點和基本常識。」他的文字非常淺顯、清晰,他表示就是要寫給普通人看。但這本寫給普通人看的書,卻贏得了美國前三位總統華盛頓、亞當斯和傑佛遜等建國之父們的高度讚賞。
美國獨立之路,走得非常艱難。因當時美國沒有任何正規軍隊,而面對的是幾乎征服了世界的大英帝國。當時美英的軍事差距,比今天台海兩岸大很多。華盛頓招募的獨立軍從沒打過仗,更無軍事訓練,用華盛頓的話說,「營地上全是武裝起來的老百姓,而不像是一支軍隊。」所以戰爭之初,華盛頓的獨立軍一敗再敗。最少時,華盛頓手下只剩三千軍隊,而英國僅從德國招募的雇傭軍就有一萬七千,正規軍超過三萬。
在此關鍵時刻,潘恩不僅參加了獨立軍,和美國人並肩作戰,而且在戰地上寫出了振奮北美人民精神的《北美危機》等十三種小冊子。這些充滿激情、膽識、洋溢著必勝精神的戰鬥檄文,極大地鼓舞了爭取獨立和自由的美國人。潘恩呼籲,「這是考驗一個人靈魂的時刻,那些堅守的勇士,應得到人們的愛和感激。」
獨立軍統帥華盛頓曾親自向士氣低落的軍隊宣讀《北美危機》以振奮人心。華盛頓在日記中寫道﹕「那成千上萬還沒有出生的美國人的命運,在上帝之下,就取決於這支軍隊的勇氣和行動。」英國甚至有家報紙說,「在一小時前還是一個堅決反對獨立思想的人,讀了潘恩的書之後,也瞬間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常識》所表達的清晰而堅定的立場,不僅強化了無數普通美國人走向獨立的信念,連美國的建國之父華盛頓,也是被潘恩的《常識》說服和打動,而完全放棄了對英國的幻想。他給朋友寫信說,「我們必須和英國政權一刀兩斷」。
因而美國第二位總統亞當斯說,「如果沒有《常識》作者這隻筆,華盛頓所舉起的劍,將是徒然無功。……歷史將會把美國的革命歸功於托馬斯.潘恩。」當時率軍助美的法國將領拉法耶特(Marquis de Lafayette)甚至說:「如果沒有托馬斯.潘恩,自由的美國將難以想像。」
第四,哺育人類自由思想的經典。
回顧人類的自由思想史,人們自然想到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等經典之作。但這些宣言,都從潘恩的《常識》那裡獲得了思想營養。
《獨立宣言》甚至可視為《常識》的「姊妹篇」,因為在《常識》發表半年之後,傑佛遜起草了《獨立宣言》。這個作為美國立國之本的重要文件,就參考了《常識》(還有英國古典自由主義鼻祖洛克)所提出的基本人權價值;而且在形式上,《獨立宣言》也基本是《常識》的模式﹕先提出天賦人權的理論,然後歷數大英帝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欺辱,最後宣佈,獨立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傑佛遜曾表示,他對曾引用《常識》而感到驕傲。
疾呼美國必須獨立的潘恩,並不是把獨立看作終極價值;他更看重的是美國獨立之後,要建立一個和英國的君主制、法國的貴族統治等完全不同的民主共和制度。他追求的是一個能為全人類樹立樣板的偉大政治體制。他說,「如果美國的獨立不能伴隨一場對政府的原則和實踐的革命,而只是從英國獨立出來,那就太渺小了。」他強調美國要通過「新憲章」,成為一個既無任何國王和世襲,也沒有貴族和權貴,真正法治的平等社會。他響亮地喊出「讓我們為憲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從而把「建國」和「共和」聯到一起,把美國獨立提升到建立全人類全新政治制度的高度。這是潘恩支持美國獨立的初衷和理想。後來二百多年來美國走的道路,正是在潘恩等鋪設的基石上,或者說是他的夢想成真!
因此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悉尼.胡克(Sidney Hook)為《常識》再版所寫的序中指出,「潘恩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這場美國革命,並不是作為一個美國人,局限在為美國的利益,而是作為一個自由人,一個世界公民,他堅信,他為美國所做的努力,就在為英國、法國以及所有被奴役的地方爭自由的努力。」
後來潘恩所以支持法國大革命,是他堅信這是「美國原則移植到歐洲的第一批豐碩成果」。因此當他到巴黎參與起草法國《人權宣言》時,就毫不遲疑地把美國的原則,包括天賦人權、經濟自由、財產權不受限制等思想,寫入法國的人權文件,強調法蘭西應該走「共和主義」的道路;同時反對處決路易十六國王。因此激進的羅伯斯庇爾把他投入監獄,差點上了斷頭台。他後來對法國大革命走向極端而深感失望,更不滿拿破侖的帝國,因而返回美國。
潘恩的小政府,邦(州)權至上等自治思想也影響深遠。他當時就指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政府本身不擁有權利,只負有義務。」並認知到,限制政府權力的必要性;人有天生缺陷,只能相信制度,「只有制度才能彌補人們德性方面的天生缺陷。」甚至在《常識》中開篇就斷言﹕「政府即使在它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件必要的惡,而在其最壞時,就成了不可容忍的邪惡。」這些原則,都體現古典自由主義,也就是今天的保守主義的精神,並至今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指南和方向。
第五,始終堅持理念,發出獨立的聲音。
潘恩對美國獨立的毫無保留的支持,完全是出於追求天賦人權的理念,而不是任何私利。《常識》當年的銷量,等於今天在美國賣出六千萬冊,在台灣賣出四百萬冊,但潘恩卻把版權捐給了美國,不僅沒有獲得分文利益,而且自己負擔了第一版的印刷費。在美國獨立九年之後,他生活拮據,相當困窘時,美國政府只是給了他一次性三千美元的補助金,以表彰他對美國獨立運動的卓越貢獻;並授予他「美國公民」。
在《常識》中他說,「我不是出於驕傲、黨派或怨恨等動機,來支持美國獨立;我的良知十分清楚且絕對相信,這種做法真正符合北美大陸的利益。」「我一向堅信,美國的獨立遲早會實現。根據目前形勢發展趨勢,獨立將指日可待。」
在晚年他因寫出《理性時代》等書,反對任何形式的教會,認為信仰只是個人和上帝的關係,遭到基督徒社會的美國民眾反感。當時美國三百萬人口,99.8%是基督徒。華盛頓領導的獨立軍,除一名上校外(當時還沒有什麼將軍,較大的官就是上校),其他上校都是教會的牧師。
在這樣一種非常濃厚的宗教背景下,潘恩竟敢於發表《理性時代》一書,強調人的理性的重要性,批評基督教義對獨立思考的壓制,對社會發展的阻礙。結果引起教會強烈反彈,指責潘恩是「無神論者」。他還曾發表公開信批評指責華盛頓。即使在今天的美國,「無神論者」也會被教會視為近乎「野蠻人」。而在當時的美國,敢於挑戰被視為立國之本的基督教,以及被尊為建國之父的華盛頓,就完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此遭致美國人的反感、厭惡甚至痛恨。當時潘恩在美國的地位從「號手」變成「眾矢之的」。
在聲望一落千丈、處境十分艱難時,潘恩也從未動搖對獨立而自由的美國的熱愛,更沒有對自己支持「美獨」而有絲毫的後悔,他對美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政府應選自人民,由人民管理,尊重人民的利益。我來美洲是因為對我來說,美洲代表著未來,象徵著,至少我認為,可能象徵著有良知的人心底的追求。」
他熱愛這個充滿朝氣的年輕國家,晚年在第三任美國總統傑佛遜的幫助下回到美國。即使上流社會有人譏笑他,升起像一支火箭,墜落如同一根拐杖,他也不為所動。 當他身體衰弱,經濟拮據,孤獨一人,甚至周圍充滿敵意的情況下,仍棲居在紐約的農莊,直到最後的時刻。
潘恩始終沒有妥協,堅持發出獨立思考的聲音,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勇氣,以及不靠群體壯膽的強大心靈。哲學家胡克曾說,「在人類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人像潘恩那樣,在他第二次來到美國的時候,遭到他的前戰友們那麼嚴重的、不可原諒的、不存感激之心的不公平對待。」
今天,《常識》已成為人類思想史的經典著作,它對美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2003年美國最大連鎖書商「邦諾書店」統計出的影響美國歷史的二十本書中,《常識》位居榜首。
《常識》問世二百年之後,才有了中譯本。這是台灣第一次有繁體字譯本。譯者陳水源先生的努力,給更多台灣的讀者帶來一個重新認識「獨立價值」的「常識世界」。對於這個「常識」的實現,潘恩在《北美危機》中斬釘截鐵地預言﹕「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屈不撓,我們就有希望得到光榮的結果。」
——原載《開放》2007年10月號
2007-10-05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轉載請指明出處)

Caochangqing.com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白崇禧选择中华民国 大陆民众热议称赞

 

1952年11月19日,胡适(中)自美返台,受到白崇禧(左一)、何应钦(右一)等人的热烈欢迎。早在1930年代,白崇禧致力建设广西,使得广西由一个贫穷落后省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三民主义模范省”,受到胡适等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网络图片)

白崇禧选择中华民国 大陆民众热议称赞

【2012年05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明综合报导)著名作家、北伐抗战名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近期在两岸三地同时出版《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掀起民国史的讨论热潮。大陆民众对白崇禧将军表示崇敬,缅怀他的辉煌文治武功,并认为白将军拒绝信仰共产主义非常英明正确,不愧是诸葛孔明。

北伐抗战剿共 毕生捍卫中华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桂林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桂系中心人物,一级上将,现代杰出军事战略家,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

白崇禧将军胆识超人,用兵机巧百变,谋略深远 ,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在国军中享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 、“近代第一龙韬虎略将军” 、“常胜将军”等美誉,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公认,甚至侵华日军也尊称他为“战神”。


1928年8月1日,北伐国军参谋总长、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游北平故宫,忽见宫里居然有座“崇禧门”,在门前留影。(网络图片)

白崇禧一生参与了中华民国的兴衰,他本人就是民国史的一部分。他戎马大半生,文治武功,极尽辉煌。18岁以学生军敢死队赴武汉参加辛亥革命,成为缔造中华民国的一份子。从此南征北伐,重大战争无不参与。

北伐期间,白崇禧被蒋中正总司令亲选诚邀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任前敌总指挥,从广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关,被誉为“指挥能事回天地”,“完成北伐第一人”。


1938年台儿庄抗日大捷后,白崇禧登上“中国Life(生活)杂志”《良友》画报5月号封面人物,成为史上第一位登上该画报封面的中国军人。(记者吴涔溪翻摄)

抗战期间,白崇禧在全中国率先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方针,成为国策和抗战最高战略,蒋中正明示白崇禧为其接班人。他参与或指挥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桂柳战役。在日本人的战史中,昆仑关战役和桂林保卫战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两次认为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这两次战役的总指挥官都是白崇禧。


在台北新书发表会上,台湾名作家齐邦媛教授赞扬白崇禧将军是中国人最有骨气、最飞扬的身影。主持人杨照强调:「不要假装我们很了解民国,对民国我们有太多值得去学习和认识。」(摄影:吴涔溪/大纪元)


北伐国军参谋总长、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前立者)率领国军乘铁甲车由唐山总部出兵攻打滦州,这是北伐最后一役。(网络图片)


1944年,日军逼近贵州独山,重庆受到威胁,有迁都西北之议。白崇禧随蒋中正、宋美龄前往陕西临潼视察。(网络图片)


1946年5月,国防部长白崇禧督战指挥国军在东北四平大败林彪共军,此后,国共双方军事惊天大逆转。图为白崇禧上将在东北督战指导国军。(网络图片)

国共内战期间,白崇禧督战国军在东北四平大败并几乎彻底歼灭林彪共军;在大别山将刘邓共军由12万人剿为7万人,且蕺重尽失。1949年,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坚拒毛泽东50万兵权的高价诱降,在湖南青树坪再败林彪共军,与百万林彪共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坚定信仰中华民国 去台湾求仁得仁

1949年年底,白崇禧毅然舍弃个人恩怨,与蒋中正再度“共赴国难”,于12月30日飞赴当时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台湾,与中华民国共存亡。

白先勇表示,父亲白崇禧一生都在为中华民国打仗,都在保卫民国。“他非常爱国,他以国家为前提,有时候他能为这个事情得罪蒋介石。”他非常敬佩父亲从一而终,对民国的坚定信仰。“父亲选择的是民国,到台湾去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白先勇表示父亲白崇禧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看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大陆沦陷,在台湾一直到去世前,仍然不忘光复中华河山。

194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派遣多位密使,追到鄂、湘、粤、桂等地,多次企图策反白崇禧投共,毛泽东甚至表示:“只要白健生愿意倒戈起义,一切好商量,此公好带兵,如愿起义,可继续带兵,建国后可让他带五十万国防军!” 遭到白将军“自古汉贼不两立”的坚拒后,中共便对白崇禧进行多方诋毁污衊。毛泽东称白崇禧“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政治上无远见”。而周恩来在1965年迎接李宗仁从美国回北京时,又再次诋毁白崇禧说“白颇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无远见。”

而大陆网友纷纷表示表示对白将军的崇敬,缅怀他的文治武功,并认为白将军拒绝信仰共产主义非常英明正确,不愧是诸葛孔明。

大陆网友:仰望星空

网友 自由的心灵:单看“仰不愧天”四字,足见白公对国家对民族的铁血丹心。试问GCPATTY(中共)有几个人敢用这四个字?

上海市网友 风中奇缘 :真是明白人,所以没有信仰这个狗屁(共产)主义。

南宁市网友 南宁大山子 :白公号称小诸葛。当然不是浪得虚名!

网友 沙痕:人家好歹是善终,信仰了共产,下场只会比彭德怀、林彪、贺龙惨。

网友 风若吴影 :的确是真正的大将。

网友 随风:向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白崇禧将军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南宁市 尊龙 :是在大陆肯定逃不过文革!

网友 访客:拒绝50万的军权诱降,比汉朝多多益善的韩信有定力;比同时代彭大将军幸运,没有被无赖小将打残废;比两把菜刀的军阀贺龙善终,没有困于囚室乞一片馒头而不得;比棋逢对手的林副统帅圆满,没有陨落大漠的仓惶。白健生维护国家民族,永作自由人。念兹在兹的仍是反攻复国的大业,这个大业应写作反共,这是健生的真实立场,始终未改。“崇禧清真寺”一座前刻“忠肝义胆”、后书“仰不愧天”。

乌鲁木齐市网友 虎行 :从一而终,愧不直臣。民国英雄!

黄冈市网友 潇洒自由 :现代史毕竟要还原真相,对中华民族有功的人最终是不会被埋没歪曲的!

信阳市网友 冥花生 :…… 光看现实和法律就知道内战正义的是哪一方。

中外瞩目的“广西模范省”

白崇禧将军不仅在北伐、抗战、剿共期间为中华民国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治理广西也成效卓著,深受中外瞩目和赞誉。

自30年代初期,至1937年抗战前夕,李宗仁长期驻广州,白崇禧则主持广西军政。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白崇禧励精图治,使得广西由一个贫穷落后省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三民主义模范省”,受到胡适等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九一八事变之后,白崇禧意识到中日之战不可避免,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采取“三自”(自卫、自治、自给)、“三寓”(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方面的建设。在政治上,从省以至乡村推行政、军、学的“三位一体”制,使各项政令的贯彻执行直接通达村甲阶层。在军事上,除加强正规军外,还大搞民团建设,实行所谓“全省皆兵”。 在经济上,农业、工业、矿业、交通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文教事业的进步也比较明显。特别是白崇禧率领军政干部从广西的实际出发,推行以“救亡”、“救贫”、“救愚”为目的,各种类型的国民教育,尤具特色,取得了广西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当年广西这种“斯巴达式”的民团精神,由其团歌可见一斑:

谁能捍卫我国家,惟我广西民团!
谁能复兴我国家,惟我广西民团!
我们有强壮的身体,我们有热烈的肝胆。
我们要保护民族四万万,我们要巩固国防守边关。

我们不曾咬文嚼字,我们只会流血流汗。
我们不会哀求讨好,我们只会苦干硬干。
流血流汗才是英雄,苦干硬干才是好汉!
快奋起,同志们莫长吁短叹,救亡救难,任重如山。
快努力,同志们,莫偷闲苟安,强国强种,惟我民团!

自由派知识分子的领袖胡适曾亲自考察广西建设,看到广西上下一心,朝气蓬勃,广西青年,士气高昂,致力于抗日救国。他表示“我们真不胜感叹,国家民族争生存的一线希望是在这一辈武化青年的身上了。”


1937年,淞沪会战战场,铁血桂军向日军冲锋反击。(网络图片)

由于广西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英勇抗击日寇侵略,日军从1939年开始进攻广西,几乎没能在广西任何一个城市和村庄占领超过3个月。广西某地一个不足100户人家,每三家人合资卖一支火枪,也干掉几个日本兵。宾阳几个年轻人,把日本一个骑兵小队的战马全部偷光。全洲的一个村庄,全村几千人用火统和农具,夜晚偷袭日军,也能夺取一挺重机枪并消灭十个日本兵。

国民政府1945年统计,抗战期间,广西出兵100万,人数在全中国排第二,按人口比例排第一。 广西征募士兵及劳工450万,占全省1200万人之近40%,为全国之最。

北伐期间,在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的指挥下,李宗仁第七军在江西大败北洋军阀孙传芳,获得北伐首场大捷,被誉为“钢军”。内战期间,白崇禧统帅铁血桂军于1948年在大别山将刘邓共军由12万人剿为7万人,且蕺重尽失。1949年在湖南青树坪再败林彪共军,毛泽东震怒。最后,白崇禧率铁血桂军与百万林彪共军战至最后一兵一足,“钢七军”军长李本一中将战败被俘,宁死不屈,为三民主义信仰和中华民国英勇就义。

早有不少大陆网友表示,中共一直不敢宣传白崇禧治下的“广西模范省”,是因为民众会对比今昔,发现共产党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大陆网友独孤有败表示,“北伐结束之后,白崇禧治理广西颇有成效,被称为‘新斯巴达’。胡适曾经到访广西,对当地大加称赞。最近史学界重新开始讨论对‘军阀’的认识,有声音认为当时的广西、山西,都是地方自治做得比较好的,甚至也许是联邦制的某种可能。”

网友诗小俊说:“ 广西如果还有李宗仁、白崇禧、黄绍宏在的话,绝对不会比广东差,广西被限制了,中国欠了很多广西。 广西人民再次奋斗吧。请相信你们自己 ,广西不缺人才 。”

鄂州市网友 梅园飞鹤表示“ 希望看到更多的人站出来还原中国的历史原貌”。

(白崇禧将军和国军保家卫国相关视频回顾如下:)

(视频:《父亲与民国》台北发布会现场播放白崇禧记录片,1966年,蒋中正总统率领众官员第一个前往祭悼白崇禧的国葬;1947年,国防部长白崇禧莅台视察国军和处理二二八事件;1944年,白母马太夫人90岁大寿,蒋委员长特派参谋总长何应钦代表他本人为白母祝寿,白崇禧将军全家与5万多军民以及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等将领参加祝寿。)

(视频:白先勇:父亲白崇禧一生道出民国史
白先勇说:《民国与父亲——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这本书给大陆读者很大的震憾和教育,他们从前所读到的历史教科书,跟这本书很不一样。这本书不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照片,照片是不能作假的,是历史铁证。)

(视频:1945年10月10日,日军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北平十万余民众和美、英、苏、法等国代表观礼。)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历时14年的中国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中华战神白崇禧 —— 青天白日旗飞扬 永恒不灭英雄的光芒)

(视频:战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华 梅花千古颂)


(点击观看历史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23) 白崇禧论克敌制胜 获蒋中正采纳 桂南会战昆仑关攻坚战大捷


(点击观看历史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14)—— 徐州会战血战台儿庄 蒋中正亲临视察 白崇禧助李宗仁获大捷

(视频:抗日卫国 中华战神白崇禧——碧血黄花岗 万世流芳颂)

大纪元 - 白崇禧选择中华民国 大陆民众热议称赞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The Turner Diaries

 

特纳日记
简介

他们带走了你的权利时,你会做什么?

厄尔 · 特纳和他的同伴爱国者面对的问题,美国政府禁止私人拥有枪支和阶段质量要舍业主怀疑电枪枪突袭时不得不地下。

讨厌的平等警方开始追捕,但爱国者打回去的破坏和暗杀活动。全力种族战争会发生斗争加剧。特纳和他的战友受罪,但其独创性和气魄在拟订和执行的游击战争的新方法会导致灾难性的强度和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

警告 !

联邦调查局已标明特纳日记 《 圣经右的种族主义者",但根据美国宪法的至少,你有一个自由购买和读这本书那里权。任何人发现分发特纳日记在英国 (和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 将会被捕、 被控和最有可能面对犹太人制定 '种族关系 ' 下的冗长徒刑和 ' 公共秩序' 行为: 我们作为白人拒绝批评国家强制执行的种族混合、 multi-racialism、 甚至入境权的暴君法律 !
特纳日记今天是在西方世界中最具争议的书,而且它是不同任何您可能之前阅读一本书 !

内容:
第 1 章
第 2 章
第 3 章
第 4 章
第 5 章
第 6 章
第 7 章
第 8 章
第 9 章
第 10 章
第 11 章
第 12 章
第 13 章
第 14 章
第 15 章
第 16 章
第 17 章
第 18 章
第 19 章
第 20 章
第 21 章
第 22 章
第 23 章
第 24 章
第 25 章
第 26 章
第 27 章
第 28 章
尾声

B&H/C18 - The Turner Diaries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
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骑兵1865年清朝大将僧格林沁亲王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编辑]过程

  • 1853年, 太平天国北伐军经安徽、河南时,皖北捻党纷起响应,饥民到处揭竿而起。每年春秋二季集合外出夺取粮食。
  • 1855年黄河决口(开封以东),南、皖北、苏北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入捻。亳州、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一称大汉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城)为根据地,制定《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人数达十万,到达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 1857年,张乐行与太平军陈玉成会攻霍邱,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成天义。
  • 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重组捻军。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将太平天国新王号;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逐渐变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
  • 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两部,东由赖文光率领,西由张宗禹率领入
  • 1867年,东捻被李鸿章淮军围困,突围失败,11月任柱与刘铭传战斗中遭叛遇害,主力覆没,西捻军东下救援。
  •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西捻进入陕西,配合回民军作战,后为援救东捻军,一度逼近保定天津。8月,在山东为淮军围困于鲁西北,恰逢连日大雨,捻骑不能奔驰,西捻溃败,张宗禹也在逃离中失踪。至此捻军全部失败。

[编辑]参见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 周世澄:《淮军平捻记》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一个女人的战争

 

崇尚武力的女国务卿
  在北约炸弹和巡航导弹开始袭击南斯拉夫之前不到两个星期,克
林顿的高级官员们就以为他们已经把米洛舍维奇逼入绝境了。3月13日
星期六,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国家安全顾问伯杰、国防部长科恩和参
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一同出现在白宫的地下密室里。从巴黎会谈
传来的消息是,科索沃阿族一方已经答应在协议上签字,许多人都相
信,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米洛舍维奇在嗅到一点巡航导弹的火药味
以后,就会提出议和。
  这时,驻马其顿大使克里斯托弗·希尔通过安全线路把电话打到
了密室里。希尔是一年来美国同米洛舍维奇打交道的关键人物。密室
里的人急不可待地问他,签约的可能性有多大?希尔在电话中的回答
非常干脆:“百分之零。”克林顿政府这时才意识到没有别的选择了。
  真是没办法了吗?最近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说,从几个月来的
局势发展分析,事实上是外交错误和贻误时机才导致目前的局面。美
国政府官员承认,错误的政策像一把“夹紧的老虎钳”,不仅夹住了
南联盟,也夹住了美国政府。在整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始终没有给南
联盟提供出路,而且,当它得知空中打击不可避免时,又没有制定周
详的计划来应付难民潮,正是这一系列的错误,才导致了目前的科索
沃局势。
  文章说,这场战争是奥尔布赖特推行的外交政策的直接结果:奥
卿推崇“武力威胁作后盾的外交”,据说她曾对鲍威尔将军说过,你
说我们有世界第一的超级军事力量,但是如果不使用它,又有什么意
义呢?几个月来,国务卿和政府鹰派人物一直在做19个北约国家的工
作,到3月13日白宫密室里的会议开始前,南联盟领导人所要做的就是
屈服了。
  但是,米洛舍维奇并没有这么去做。两天后,在另一次白宫秘密
会议上,谢尔顿描述了空中打击可能带来的情景:“在短时期内,军
事行动将使科索沃形势极度恶化。”更坏的是,没有地面部队,将会
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说,谢尔顿把前景说得如此悲惨,以致连奥
氏都给吓住了。
  开炸不到两星期,美国政府看到了最坏的结果,科索沃难民潮的
猜测成为现实。这时,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还是很团结,但五角大楼
和中央情报局都悄悄地与克林顿保持距离。军队高层这时也忧心忡忡
地提出警告,单纯地使用空袭并不能收到效果。
  这时候很多人提出疑问,为什么外交无所建树,为什么米洛舍维
奇这么难打交道?因为从以往看并不总是这样的。据说,去年秋天霍
尔布鲁克曾经觉得米洛舍维奇在当时所谓的“针刺”式打击威胁下,
是有可能撤出他的军队,把科索沃交给北约维和部队,同时继续进行
科索沃自治谈判的。
  欧洲的外交官把这个机会看成是科索沃获得长久和平的第一次机
会,但是它还是在去年10月失去了。据欧洲盟国说,当时在南的情报
人员得到了非常确切的情报,即米洛舍维奇不完全反对由法、英、德
提出的由北约军队监督停火的建议。然而,问题出在华盛顿。美国政
府由于担心共和党领导的国会可能会对科索沃的驻军前景作出反应,
而且中期选举已经临近,克林顿害怕丢失席位将使他面临弹劾危险;
同时,五角大楼也对这种使命不感兴趣,因而美国最终还是选择了霍
尔布鲁克的临时建议:派遣2000名非武装和平“观察员”去科索沃。
           “奥卿将南和美国都逼上绝路”
  3个月后,霍尔布鲁克的停火协议开始破裂:科索沃阿族人杀了几
名塞族警察,接着塞族进行反击,这又是一个关键时刻。这时,也就
是今年1月,白宫正在尽全力应付参院的弹劾审判,与此同时,在奥氏
的一手策划下,美国针对塞族的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奥氏在这一时期
到处宣扬她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北约一旦退缩,失去的就不
只是科索沃,而是整个巴尔干了,进而还将危害北约的“信誉、使命
和前途”。因而这位捷克出生的国务卿常常说自己有一点“慕尼黑情
结”,就是不会姑息独裁者。在她眼里,米洛舍维奇是最坏的独裁者。
  1月末,国务卿开始嚷嚷着实施空中打击。五角大楼警告说,仅仅
靠空中打击解决不了问题,尽管军方自己也不愿意派出地面部队。到
了这时候,奥尔布赖特或许是出于女人的本能,或许是出于向白宫和
欧洲兜售她的轰炸计划的需要,一直在妖魔化米洛舍维奇。这确实起
了作用,很快人们就会熟练地援引她的话了,知道米洛舍维奇“只懂
得武力语言”。最后,一名高级官员说:“我们就给米洛舍维奇下最
后通牒,但这不只是把他,而且也把我们逼到绝路上去了。”
  2月中旬,形势急转直下,战争的气氛更浓了。在法国朗布依埃,
塞族和阿族在北约的威逼下举行和谈。欧洲坚持在轰炸前只有一轮谈
判,但两个星期的谈判却安排得非常紊乱,结果谁也不肯签约,这是
北约预先没有料到的。这时,又是奥尔布赖特出马了,她靠对阿族人
允诺美国的支持,才使得和谈没有散伙。后来,为了让阿族人跟她同
乘一条船,她甚至延长最后期限,然后指责米洛舍维奇在拖延。“拯
救朗布依埃的代价是,”一名美国官员承认,“把我们越来越紧地同
阿族人连结在一起。”
  这可能是对和平致命的最后一击。美国国内有人说,政府同一支
不久前还被认为是恐怖组织的游击队走到一起,算得上是同床异梦了。
  奥尔布赖特和北约的偏袒使得米洛舍维奇对北约完全失去了信任,
他也开始怀疑美国的真实目的就是让阿族独立。朗布依埃谈判后,塞
族加速了在科索沃的行动。
                  美国被迫考虑地面战争
  1991年1月,美国国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一项决议,授权布什总统动
用军事力量解放被伊拉克占领的科威特。于是就有了“沙漠风暴”行
动。
  北约对南联盟空中打击的时日已经超出了原先的估计。在华盛顿,
美国国会议员要求向科索沃派遣地面部队的呼声日益高涨。参议院军
事委员会成员麦克凯恩批评说,美国不应该过早地排除派遣地面部队
的选择,克林顿政府“必须改变立场”。他说,北约的军事行动违背
了原来的计划,“美国作为超级强国的信誉正受到威胁”。在种种压
力下,克林顿政府已经表示,它正在考虑采取类似“沙漠风暴”行动
的方案来解决科索沃问题。
  在美国,官员们上周日已经开始谈论北约出动地面部队的可能性,
尽管他们还在说,加强空中打击就能够达到目的。在美国考虑出兵的
可能性的时候,英国已下令派出特种部队进入科索沃执行任务。据英
国报纸说,在北约指挥官向英国首相布莱尔发出请求之后,英国已下
令一个中队的特种兵深入科索沃,其任务是在科索沃境内寻找南联盟
军警部队踪迹,以便北约空军采取行动;同时也去寻找塞族藏匿重武
器的地方。
  一名特种部队的军官表示,现代科技固然很了不起,但是所有的
科技仍然无法取代受过特种训练的地面战斗人员。他们可以帮助空军,
引导他们进行更为精确的空中攻击。
  英国特种部队是不是地面部队的先遣队,现在还不能肯定,但是
科索沃局势发展至今,已不是个别人所能控制的了。克林顿一直不愿
重蹈越战覆辙,但是美国已经越来越深地卷入科索沃危机。
  一些历史学家说,在本世纪,只有铁托元帅解决了巴尔干的民族
问题,即便是凶悍的希特勒,尽管动用了37个师,仍然没能达到目的。
五角大楼的官员早就说过,南斯拉夫不是伊拉克,科索沃也不是科威
特。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南蒙古时事评论: 图说:蒙古征服史 (1)

南蒙古时事评论: 图说:蒙古征服史 (1)

“山姆大叔”的故事

发表于 2012-05-09 Xiao

山姆大叔(Uncle Sam)名气不小,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大都知道山姆大叔。不过,以我在美国生活的有限经验来看,美国民众或媒体称呼山姆大叔时,往往具有调侃的意味,最常见的用法是“你不会想多交税给山姆大叔吧”或者“山姆大叔正看着你”之类,此时的山姆大叔多为政府的代名词;而外国人则将山姆大叔当作美国的代名词。

山姆大叔这个名称之所以有名,确实与美国分不开,这是美国的绰号,而且这个绰号给人的感觉,就像大爷、大娘、大婶、大哥那样随和;既然是“大叔”,就表示是普通人,不是什么高贵者;而“大叔”又给人以淳朴、憨厚的联想;同时“大叔”还是成年人,乐意随时帮助他人,就如乡里乡亲的大叔大婶一样。事实上,当年山姆大叔这个名字开始流行的时候,美国的确还是一个农业社会。

山姆大叔的原型山姆•威尔逊 (照片:拍摄者不详)

山姆大叔的称呼起始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主流的看法是:当年纽约有位商人山姆·威尔逊(Sam Wilson)负责提供食物给美军,在发送食品时,必须在食品包装上贴上标签,注明承包商的姓名以及食品来自何处。当时在包装上贴的标记是“E.A. – U.S.”当有人问这个标记是什么意思时,有个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U.S.指‘山姆大叔’(即Uncle Sam的缩写)”,员工的意思是指山姆·威尔逊,这是员工对老板的笑称。而事实上“U.S.”指的是美国。因此之故,山姆大叔就代称美国了。

乔纳森老弟漫画(作者:托马斯•纳斯特)

不过,在山姆大叔拟人化地代表美国或美国政府之前,比较流行的美国代称是在独立战争后出现的 “乔纳森老弟”(Brother Jonathan),乔纳森老弟是各种漫画以及报纸社论中常常提到的虚构人物:戴一顶礼帽、穿条纹裤以及西装,他是一名忠诚的爱国者。山姆大叔出现后,并没有取代乔纳森老弟代表美国的地位,在十九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乔纳森老弟与山姆大叔一直同时成为美国的代称,在当时著名的政治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的笔下,这两个人物的外形、穿着打扮也大同小异。托马斯·纳斯特被称为美国漫画之父,他不仅大大提升了山姆大叔的知名度,还创作了漫画人物圣诞老人,他为圣诞老人画的那一把大胡子,成为现代圣诞老人的典型特征。

征兵招贴画中的山姆大叔形象 (作者:詹姆斯•弗拉格)

由于漫画家纳斯特的推动,在南北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山姆大叔的形象逐渐普及,但真正使山姆大叔成为家喻户晓人物的,则是画家詹姆斯·弗拉格(James Montgomery Flagg),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军征兵所画的招贴画 “我希望你加入美军”(I WANT YOU FOR U.S. ARMY)成为最为有名的招贴画之一。在这张征兵招贴画中,弗拉格保留了以往流行的山姆大叔衣着,再加上自己的脸型特征如鹰勾鼻、山羊鬍子等,将山姆大叔画成身穿国旗色彩礼服、头戴星条旗高帽、双目炯炯、精神矍铄的老人形象。招贴画印刷发行后大受欢迎,前后印刷了四百多万份。山姆大叔也就真正成了美国的代名词。弗拉格此后曾解释说,当初将山姆大叔画成自己的脸型特征,主要是为了省去寻找模特儿的麻烦,罗斯福总统听说后,对此十分赞赏。

詹姆斯•弗拉格将山姆大叔画得像自己(照片:Arnold Genthe)

山姆·威尔逊是一位讲信誉、吃得起苦、纯朴能干而又爱国的商人,人们公认他是山姆大叔的原型,显示了美国人对诚实、勤奋、公正以及爱国等品格的认可,同时也为自己的民族具有这些品质而感到荣耀。

蓝天.收藏与分享

此文章由 Xiao 添加到 文化与历史, 社会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