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城市地下抵抗组织比农村的游击战更加艰苦卓绝


法国大师梅尔维尔的冷酷之作,描写城市地下抵抗组织的艰苦斗争。时间稍长,2个半钟头,节奏缓慢,剪辑跳跃,摄影色调阴暗,人人一袭风衣礼帽,面无表情,从未出现笑容,均体现冷酷之风。
  
  影片虽改编自小说,但与导演的亲身经历有着很多的联系。导演说:“根据这个关于抵抗运动的悲壮故事、这部关于抵抗运动的优秀文献,我创作出了 这样一部回顾往事的梦幻般的影片,它是一次充满了怀旧情绪的朝圣之旅,带领着我们重回那个深深刻入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年代。1942年10月20日,那时我 25岁。我从1937年10月底开始当兵,从此度过了3年的军旅生活。其中一年我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另外两年则是在抵抗运动的斗争中度过的。请相信我,这 段经历塑造了一个人.战争年代是不堪的、恐怖的,同时,也是不可思议的!”
  
  比起发生在中国已经成功的农村游击战,法国的城市抵抗运动明显要显得冷酷无情的多。城市的缺点是不易躲藏,人群密集,敌人更容易四处设置关 卡,城市人群之间又有一种天然冷漠的距离感,就连并肩战斗的战友,都要时刻提防背叛的危险。这种环境,当然不同于风和日丽、人情淳朴的乡下,人人心中的压 力自然是影片冷酷的出发点。
  直到片尾,导演才将情绪稍加宣泄,战友情绪失控,差一点就要违背上级命令并杀死上级。确实从情绪来说,前一天还并肩作战的朋友加同志,这一天 就要下命令亲手杀死,确实会让人有这种冲动。然而,抵抗运动就是这样,容不得你有半点温情。开头帅哥青年的死刑和片尾马蒂尔德的被枪杀,正好形成前后对 照。杀戮一直在继续,只要战争还在,仇恨就会一直蔓延。
  
  坚强而伟大的马蒂尔德最后的眼神先是惊讶,后有迟疑,最后充满坚定,这证明,她应该针对是抱着慨然赴死的心情出来的。片尾的字幕,更将人们的 心带向更冷的地方。所有片中的抵抗组织的成员,都一一死去。这种结局,似乎是一种必然,不是被敌人杀死,就是被自己人杀死,一旦你踏上这条路,就注定了结 局。
  
  发生在法国以及当时欧洲沦陷区各国的抵抗运动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一直到最后战争结束,抵抗运动也没有获得过一场胜利,胜利只是依靠外力(美英 登陆、苏联强攻)来实现的,那么抵抗的意义何在呢?也许只要抵抗,并一直坚持,这种精神就是人们铭记的理由吧。只要是为自由而战的人们,不问结局,都是英 雄。
  
  --------------------
  
  Ps:导演一生最中意的两个镜头之一,就是本片开篇的那个镜头,导演说:“为了给那个场景配音,我使用了真正的德国人走路的脚步声。因为那种 感觉是无法模仿的.拍摄德军列队走过香榭丽舍大道的那个想法是疯狂的。即使是现在,我都无法相信自己真的去拍了这个镜头。……因为在这方面有一个惯例,回 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就有禁止演员穿着德国军装穿过香榭丽舍大道的规定。曾有一个德国人愿花高价从我手里购买那段片子,因为在德国的所有拷贝里, 那场军队行进的戏都是黑白的。”
    
    “为了拍摄这个或许是法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镜头——它花费了2500万旧法郎。我最初获准在伊埃纳大街排练这场戏。凌晨3点,整条街道都 实施了交通管制,完全由煤气灯照明,穿着军装的人们开始在街上列队行进。那是个梦幻般的场景,就像瓦格纳乐剧的场景一般令人震撼,那种效果实在不是电影所 能表现的。我敢对你发誓,我被它征服了。随后,我开始担心....我想知道当我于清晨6点在香榭丽舍大道上拍摄这个场景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况。”
    
    “在我一生所拍摄过的所有镜头里只有两个是我真正引以为荣的:这一个以及另一个我在1962年的《眼线》(Le Doulos)里拍摄的那个9分38秒的镜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