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黎遭遇恐怖襲擊後,「伊斯蘭國」 (ISIS)的暴行受到全世界關注。昨夜今晨,ISIS再次觸動了全世界的神經——在最新一期ISIS官方雜誌《DABIQ》中,他們宣布已經處決了中國人質樊京輝以及挪威人質格裡姆斯加德–奧夫斯塔。此外還公布了此前炸毀俄羅斯客機炸彈的照片,再次「認領」該起空難。

▲第12期《DABIQ》,封面為巴黎恐怖襲擊現場,標題大字「恐怖過後」
在震驚世界的同時,這本《DABIQ》雜誌再次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該創刊初期,就曾因為排版精美、文章類型豐富而受到外界關注。在內容上,《DABIQ》卻極盡血腥暴力之能事,宣揚極端思想和恐怖主義,幫助ISIS對外招兵買馬、募集資金,成為一塊血腥的反人類、反道德宣傳陣地。
《DABIQ》由ISIS的媒體中心Al Hayat策劃製作,於去年7月創刊第一期。「DABIQ」這個名字來自敘利亞北部一座小城,同時也是ISIS極端分子口中「穆斯林和叛教徒末日決戰」的地方。
雜誌採用伊斯蘭歷,每月刊行一期,電子雜誌在網路上發行,實體紙質版則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發行。最新一期是第12期昨天剛上線,共66頁。正是這期雜誌上刊登了處決兩位人質的消息,並公布了俄航失事飛機炸彈的照片。
簡單瀏覽剛出爐的第12期《DABIQ》,我們來看看這本製作水平不輸時尚大刊、字裡行間卻讓人毛骨悚然的雜誌到底講了些什麼。考慮到可能引起讀者的不安,部分圖片和文字進行了模糊處理。

▲在前言部分,《DABIQ》回顧了不久前的俄航客機空難和巴黎恐怖襲擊。文章稱,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開始對敘利亞境內的ISIS發動空襲,直接導致ISIS改變襲擊對象(原定擊落一架以美軍為主導的「反恐聯盟」歐美國家的航班),目標瞄準了西奈半島上空的俄羅斯航班。上圖左下角就是用來在該架飛機上製造爆炸的炸彈。
文章還提到,2014年9月19日,法國對「伊斯蘭國」實施空襲,「這被認為和俄羅斯一樣為傲慢所蒙蔽,以為只要遠離哈裡發的國土,就可以逃避聖戰者正義的討伐。伊斯蘭國僅派出了八名勇敢的聖戰士,用突擊步槍和炸藥就讓整個巴黎感到震驚與敬畏,整個法國進入緊急狀態。」言語之間竟滿是自豪感。
這篇文章還借「教義」闡釋近期對俄羅斯航空客機和法國巴黎恐怖襲擊的正當性,稱ISIS將在「真主」的庇護下,對哪些反對自己的人進行報復,讓他們意識到「伊斯蘭國」的存在,「俄羅斯與法國一直對我們採取各種敵對行動,他們無疑是在用雙手摧毀自己的國家。」

▲在之後的兩篇特寫文章中,《DABIQ》介紹了「基地組織」在葉門和沙姆地區的盟友,與在這些地區開展的所謂「覺醒運動」。沙姆地區在阿拉伯語中包括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

▲雜誌中還有許多宣揚極端教義的文字,文字部分我們進行了模糊處理,但仍看得出頁面的視覺排版功力。

▲這期雜誌的廣告部分主要為Al Hayat製作的影片內容作宣傳,其中包括ISIS近期活動的錄像、對外招募的影片以及極端思想的宣傳。左圖介紹的是一部名為《黑暗崛起的鈔票,歸來的金第納爾》的紀錄片,介紹了「伊斯蘭國」發行的貨幣金第納爾。影片採用流行的動畫形式,製作精良。

▲這篇標題為《啊,有信仰的人,保護你們的家庭免受戰火》的文章,認為西方國家插足下的伊斯蘭國家目前面臨諸多「教育問題」,「每個家庭都面臨災難,孩子無法得到尊重,青少年在約旦河畔成群吸毒、酗酒、拉幫結派、濫交。我們需要融入一個嚴格實行教法的文化環境。」

▲這篇文章題為《聖戰在孟加拉的復興》,呼籲在孟加拉的「聖戰者組織」,「解救更多在孟加拉和緬甸受難的穆斯林」,赤裸裸地煽動恐怖暴力行為。

▲《你以為他們是團結的,其實他們各懷鬼胎》,指以美國為首的打擊「伊斯蘭國」同盟看似團結起來對抗ISIS,其實各自在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他們的結盟,不過是身為低等動物,對喪失群體庇護的恐懼;是對滿足動物性、服務於自己欲望的怯懦。」

▲《DABIQ》還像其他正常雜誌一樣,在後半部分刊登連載和人物訪談。左圖中的男子名叫約翰·康特利,是一名英國戰地記者,2012年在敘利亞遭遇綁架,一周後被成功營救出來。他的文章講述了自己所看到的「真實的ISIS」。

▲這是他們對「戰鬥英雄」的專訪特寫,把殺人如麻的恐怖分子拍得如此「陽光」……

▲關於兩個人質被處決的消息,刊登在雜誌最後一頁即封底內頁上,並沒有過多的文字,而是簡單刺眼的幾行大字「兩個囚犯的命運——已被處決(executed)」。
在上一期(第11期)《DABIQ》的相同版位,刊登著兩位人質的贖救信息,並附有兩人的國籍、出生年月地點、受教育程度、家庭住址等。


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往期《DABIQ》的部分封面。

▲第9期DABIQ封面是今年5月美國國務卿克裡訪問中東商討打擊ISIS的計劃,雜誌封面標題為「他們的陰謀,真主的計謀」。

▲第8期,標題為「只有教法能統治非洲」。

▲第3期「希吉拉的召喚」,呼籲全球「有志者」盡快來到伊拉克和敘利亞參加「聖戰」。

▲第2期「大洪水」,用諾亞方舟的故事作比喻,稱「要麼與IS為伍,要麼就被徹底毀滅」。

▲第1期「哈裡發的回歸」,講述「伊斯蘭國」建立的意義,同時對外進行招募。
ISIS媒體聯絡人此前在接受半島電視台網站採訪時透露,除了雜誌之外,ISIS還在考慮發行報紙。
– THE EN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