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树鹏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旧俄时代流亡国外的一些人纷纷回国,列宁也回来了。当时俄国正同德国交战,是敌对国家,列宁一行却是在德国参谋部的保护下取道德国回来的。
张宣三老先生在所著《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213-214页写有这样一段话:“布尔什维克从在彼得格勒建立自己的非法武装开始十多年来,一直到十月革命取得全国政权都是在列宁的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的,加上大战期间,德皇为了避免东西两面作战的不利局势,利用特务向列宁给钱给枪并护送回国,加上二月革命后的民主政权并不能使因战争而残破了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得到恢复,以致列宁没费多大力气就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作者在行文中顺带提到列宁回国一事,未加说明。 列宁回国这件事,从那时到今天一直有不同看法。 德国人安排了他这次从瑞士返回家乡的旅程,把他秘密藏在一辆火车里,保护这辆火车穿过欧洲战场。德国人以为列宁会使俄国更加不稳定,从而使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束手就擒。(克利夫顿o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21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二月革命预示了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潜藏着即将发生的大灾难。政治自由的风气虽然受到俄罗斯专制君主政体的扭曲,还是蔓延开来,给战争中的协约国以新的推动力。由于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德国政府遂允许一列装甲列车,通过德国的领土开往俄罗斯,车上搭载的大部分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列宁也在其中。德国人非常了解俄国社会民主党对于继续战争的看法,于是从革命一开始,就一直在谨慎地关注其发展。主张和平的布尔什维克一直在向早已厌倦战争的人民进行鼓动宣传,德国人正是利用了这种不稳定因素。([意]安东尼拉o萨洛莫尼著《列宁与俄国革命》37-38页,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 传统的苏共党史对列宁取道德国回国多避而不谈,最权威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只有一句话:“列宁于4月3日夜间到达彼得格勒。”其实列宁回国这件事曾引起很大风波。托洛茨基介绍当时情况说:“被这个意外的太突兀的变化吓了一跳,那些领袖图谋延宕时间。契次和崔勒脱里电话通知各报编辑部,不要发表那个惊人消息,因为'尚未证实'。各报主笔不敢违抗陶立特宫的'要求'--除了一家报馆。那个小型《黄报》,《新时代报》的大主笔苏伏林的一个儿子出版的,第二天早晨供给它的读者一个政府文件,关于列宁从德国政府领取训令和金钱事情。禁登的命令便是如此失效了。一天之后,各报都登满了这个惊人消息。这富于事变的一年中最荒唐的时代于是开始了:一个革命党的领袖,几十年生涯都为了反对统治者,反对有冕的和无冕的统治者而斗争,忽然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被人揭破是霍亨索伦皇朝雇用的密探!这个诬蔑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广大群众中散布……”(托洛茨基著《俄国革命史》第二卷64页,历史研究社1941年出版)托洛茨基要为列宁辩诬,以其学识和辩才,写了近两万字一章书,章题是《大诬蔑的一个月》。托洛茨基分析和解释了报纸公布的一些人物和事件,也引证了历史,虽然他的辩护有些无产阶级的大话,如“惟有一个彻底的自信的革命党人,才敢公然将战时爱国主义的法律践踏于脚底下”,但我还是相信他的辩护,即列宁不大可能是德国参谋部的奸细,不会是德国皇帝雇用的密探。托洛茨基还说:“博茨胆(今译波茨坦,是德皇的行宫,借指德国皇帝,皇村是俄国沙皇皇宫所在地)始终希望和皇村单独媾和,而伦敦则比什么都害怕这个单独媾和。直到恢复帝制显然成为不可能以后,德国参谋部才转而希望以革命过程消耗俄国国力。就拿列宁经过德国回俄国一件事来说,起意者也不在德国方面,而是列宁自己,事实上,最初的办法还是门雪维克(今译孟什维克)马尔托夫想出来的哩!德国参谋部不过允承此事而已……”(前书81页)这话也证明了两点:一、确实是德国参谋部帮助列宁一行人回国的;二、德国认为有人在俄国搞革命可以消耗俄国国力才帮助的。 关于列宁一行回国这件事,当事人的陈述也很重要。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是同时回来的,《列宁全集》中有一文《我们是怎样回来的》,克鲁普斯卡娅的《列宁回忆录》也写了回国过程。列宁的陈述和他夫人的回忆,大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回忆录写得更详细些。 在瑞士的列宁等人根本不知道俄国会发生二月革命。《联(布)党史简明教程》说:“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实际工作方面的领导,是由设在彼得格勒而以莫洛托夫同志为首的我党中央局负责实行的。”这完全是伪造历史,莫洛托夫当时连起义领导者在哪里开会都不知道。 我们把那些电讯细读了几遍。俄国真的发生革命了。伊里奇的全部心思立刻集中到这个巨大的事变上来了。我记不得这一天我们到底是怎样度过的。第二天,我们接到了关于二月革命的第二号政府电讯,伊里奇马上给在斯德哥尔摩的柯伦泰写信说:“无论如何不再采用第二国际的形式!无论如何不同考茨基合作!一定要有更革命的纲领和策略!”他接着写道:“要象从前一样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和斗争,以便促进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而不是由立宪民主党的骗子手)夺取政权。” …… 从二月革命的消息传来的那一时刻起,伊里奇就急着要赶回俄国去。 英法两国政府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布尔什维克取道回俄国去的。这一点伊里奇是很清楚的。他给柯伦泰的信中写道:“我们担心不能很快离开这该死的瑞士。”伊里奇由于考虑到这一点,便在三月十六日和十七日给柯伦泰的信中,商量应当怎样更好地与彼得堡建立联系。 合法的道路是没有的,只好走秘密的道路了。(克鲁普斯卡娅著《列宁回忆录》298-299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 列宁认为英法两国会阻挠他们回俄国,当时确实是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比、俄结成联盟即协约国(后来意大利、美国等国也参加进来),联合打击德国军国主义的军事力量。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却主张“国内战争”,“必须把已经开始的战争变成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坚决斗争”。1915年瑞士社会民主党机关报《伯尔尼哨兵报》主编格里姆筹备并召集了国际社会主义者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共有十一国三十八人出席。这是规模很小的会议,与第二国际的许多会议不可比拟,却是第三国际的滥觞。列宁代表俄国布尔什维克提出一决议案,主张对所有交战国政府采取失败主义的立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宣布需要一个新的国际。只有八人同意列宁的提案,三十人反对,瑞士的普拉廷(亦译为普拉滕)就是支持列宁的八个少数派之一(后面还将提到格里姆和普拉廷)。列宁的提案虽然被否决,但他的主张东西欧各国都知道,他们要在西欧和东欧各国发动国内战争也都成为泡影,如果列宁在俄国发动起国内战争,必将削弱和破坏在东面战场上对德国的打击。英法等国有理由阻挠列宁一行回国。 三月十九日,侨居瑞士的俄国国际主义者各个政治派别举行了一个会议,商讨回国的办法。马尔托夫提出了一个计划:以释放被扣留在俄国的德、奥俘虏为条件,来换取假道德国的通行证。大家都反对,只有列宁赞成。实行这个计划时必须十分谨慎。最好先由瑞士政府提出,然后再行谈判。当时委托格里姆同瑞士政府进行谈判。谈判没有任何结果。 …… 谈判继续拖延着。临时政府显然不愿意俄国的国际主义者回国。……伊里奇坚持由瑞士的社会主义者--国际主义者弗里茨o普拉廷去负责进行谈判。普拉廷跟德国驻瑞士大使签订了确切的书面条件。条件的要点是:一、不问其对战争抱何种观点,全部侨民都可归国。二、没有普拉廷的许可,任何人也没有权利进入归国侨民乘坐的车厢;对护照、行李不做任何检查。三、回国者有责任在俄国展开鼓动工作,争取放出与归国侨民同等数目的被拘留的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前书299-302页) 普拉廷亲自护送列宁等三十二人回国。据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录,他们登上德国的列车时,没有人检查他们的行李和护照,德国人还为他们准备了特别丰盛的宴席。火车到达俄国边境后,临时政府不允许普拉廷和拉狄克进入俄国,却允许列宁一行入境,列宁终于回到了祖国。 列宁回国第二天即4月4日在工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大会发表演讲,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他的这个演讲无论在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的会议上都遭到许多人反对,在布尔什维克上层也得不到支持。列宁固执的宣传自己的主张,鼓吹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反对温和妥协的政策,抵制预备国会,主张武装暴动,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终于使布尔什维克成为临时政府的坚决反对派,而且是有武装的反对派。临时政府当时正指挥着对德国的战争,德国还践踏着俄国十六个省。 列宁回国不久,国际社会主义者委员会主席格里姆也来到俄国。他不仅受到布尔什维克的欢迎,也受到孟什维克的欢迎,普列汉诺夫对格里姆来俄国却高度警觉。因为不仅列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拉狄克等人去过瑞士的小村庄齐美尔瓦尔德,孟什维克的领袖马尔托夫和阿克雪里罗得,社会革命党的领袖切尔诺夫等人也都去过这个小村庄,齐美尔瓦尔德主义在彼得格勒大有市场,普列汉诺夫担心临时政府的部长们受了格里姆的影响会动摇抗击德国人的决心。普列汉诺夫的担心很快就被证实了。彼得格勒媒体披露了临时政府从它认为可靠的方面得到的一封电报,内容是联帮顾问霍夫曼给格里姆的口头通知,让他在俄国促成德俄之间的和平。临时政府要求瑞士公民格里姆作出解释,他说:“必须把电报的内容看成是德国方面为了德国政府的利益,为了它的外交计划以及它所追求的单独媾和的利益而企图利用我在彼得格勒为恢复国际社会主义者的联系和普遍的和平所发表的演说。”临时政府认为这个解释不能令人满意,遂以“不良行为”将格里姆驱逐出境。普列汉诺夫说:“这样的电报可能引起的唯一合理的想法就是:似乎是为了宣传国际的思想而来到俄国的格里姆先生简直就是德国间谍。”又说:“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从两种假设中间选择一种:一、格里姆先生为了金钱给德国服务过;二、格里姆先生无代价地给德国服务过,同时他却认为这是为国际服务。”(普列汉诺夫著《在祖国的一年》162页和164页,三联书店1980年出版) 1917年6月初,第一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开了三周。会议第一天就决定同意临时政府驱逐格里姆出境,一些人对此愤懑不已,托洛茨基挺身而出为格里姆辩护,认为驱逐格里姆是不正当的,许多人反对他的辩护。十多年后托洛茨基撰写的《俄国革命史》用一章篇幅写这次代表大会,却没有提到自己为格里姆辩护的事,只轻描淡写说:“大会开始是批准了格里姆的放逐。此人是一个不幸的瑞士社会主义者,他曾企图与霍亨索伦朝的外交家作幕后谈判,藉以拯救俄国革命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俄国革命史》第一卷356页) 萨洛莫尼在她的书中还说:“形势陷入荒谬之中。一方面,苏联政府通过其大使阿道夫o莫非(Adolph Jotfe),公开支持鼓动柏林的工人阶级,目的是在德国掀起一场革命--布尔什维克认为这是世界范围革命的序幕。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在莫斯科的代表,由大使文森特o威海姆o冯o米赫柏克(Viscount Wilhelm Von Mirbach)领导,正在努力帮助扩展布尔什维克革命,以瓦解协约国的战争机器。当然,协约国也在忙于煽动俄国内部反革命阵线的火焰。”(《列宁与俄国革命》63-64页)布尔什维克既没有在德国引发革命也没有在欧洲引发革命,更不用说世界革命,后来在德国却诞生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这个帝国也标榜社会主义,叫国家社会主义,实际是法西斯主义。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却夺得政权。德国怎样“努力帮助扩展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仅是口头会气还是也给钱给枪,作者没有细说。普列汉诺夫在《政治遗嘱》中说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是“犯在列宁身上”,列宁“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什么都干得出来,如果有必要,他甚至可以同魔鬼结盟”(中共中央马恩著作编译局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年第二辑)。列宁可以同魔鬼结盟也只是普列汉诺夫的判断。 这里再引两份资料。一份刊于台湾1967年出版的《春秋》杂志总第248期的克伦斯基访谈录《克伦斯基感慨万端话当年》。克伦斯基说,列宁和柏林参谋本部之间的关系始于1915年底,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外交部机密档案中有详细记载。这批档案资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落入英国政府手中。负责与列宁打交道的德国谍报机关的大间谍自称巴伏斯,其真名则是希尔芬博士。巴伏斯与当时德国驻丹麦大使兰佐伯爵合作拟具了一项分化俄国的计划,支持布尔什维克成为俄国国内一股强大势力。克伦斯基还说,列宁从德国人手中接获为推翻民主政府而用的4000万马克,德国又为巩固列宁在莫斯科建立的政府而供给他4000万马克,共8000万马克。这笔钱的大部分由德方存入斯德哥尔摩一家瑞典银行,然后汇到俄国的西伯利亚银行。另一份资料是2007年底,德国明镜周刊第50期以列宁和德皇威廉二世、德文密档和十月革命旗帜为刊头图,以11页文字和照片的篇幅刊登该期标题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副题是《被收买的革命》。该周刊组织六位专业作者写这篇文章,他们发掘了欧洲多国的档案资料,如瑞典、瑞士和英国的安全机关档案,普鲁士警察机关的文献,德国外交部和俄国档案中的备忘录,瑞士银行的流水帐,还有当时驻俄国的欧洲外交人员留下的日记和笔录材料。这篇文章说,德意志帝国接连数年以千万计的马克和后勤援助支持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到1917年底德国外交部至少支出2600万马克,相当于今天的7500万欧元。(这两则资料均转引自王铁群教授的文章《“十月革命”是对二月革命的反动》,后一则资料王教授注明:参见《十月革命:后台竟是德皇威廉?》,文章提交者Cliffton,加贴在史海钩沉凯迪网络Http://www.kdnet.net) 这两份资料看起来言之凿凿,为慎重也需再加考证,笔者却无能力进一步考证,既不能证是也不能证否。无可讳言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形成了一个以谢德曼为首的多数派,支持德国的军国主义战争;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却鼓吹国内战争并以罢工和不服兵役来削弱各国对德国的战斗力量。他们都帮了威廉皇帝的大忙。布尔什维克许诺给人民的和平、土地、面包,最终一样也没有实现。俄国的各党各派,谁也不敢提出与德国单独媾和,可是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后于1917年12月3日与德方签署停战协议,1918年3月3日双方签署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这是一个既割地又赔款的屈辱和约,所幸这个和约八个月后被废止。条约的废止并不是因为协约国各国的反战运动或和平运动,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主动进攻的战争,迫使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向协约国投降。 德国战败,俄国内战正酣。 2010年8月23日 |
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俄国革命史一桩旧案--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随笔之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