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欧洲历史:近代欧洲


近代欧洲

女王形象的欧洲,1570年巴塞尔塞巴斯蒂安·闵斯特印制。
列奥纳多·达芬奇维特鲁威人描绘了他的观点中人体的完美比例。
15世纪末以来,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近代时期。[17] 。近代包括从中世纪工业革命为止的三个世纪,大约从1500至1800年,或者从1492年发现新世界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止。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科学的重要性上升,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世俗公民政治和民族国家异军突起。资本主义经济从意大利北部诸共和政体热那亚等开始萌芽发展。近代也见证了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及占据主导。自然,近代也代表了在大部分欧洲地区封建社会农奴制以及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的衰落与最终消失。这一时期也包括了新教改革、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对美洲殖民和欧洲猎杀女巫活动。

[编辑]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场在近代对欧洲学术生活印象深远的文化运动。它起源于意大利,在两个半世纪的文化间隔中扩大到北欧和西欧,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历史、宗教和学术的其他方面。
意大利的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人称第一名骨子里的人本主义者,在1330年写道:“我活着,但我宁愿在另一年代重生。”他对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在15和16世纪对古人的兴趣有增无减,人们感到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而古文化是复兴所需的思想和意见的宝库。马提欧·佩梅力在1430年写道:“现在每一颗会思想的心灵都确实应该感谢上帝允许自己诞生在一个新时代。”文艺复兴产生了:一个学问举足轻重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是日益增加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文本研究启发,把希腊-罗马时代作为黄金时代加以崇拜。这促使很多艺术家和作家开始把罗马和希腊的例子作为榜样创作自己的作品,但是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创新,特别是在艺术的多面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笔下。很多罗马和拉丁文材料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僧侣们在过去一千年里一再抄写旧的文本,并把他们收藏起来,但却是为了别的目的。更多的材料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大量从伊斯兰世界流落进入意大利,后者继承了这些通过征服取得的希腊和罗马文字和知识,甚至尝试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良。人文主义者们一向自视为高级思想家,将恢复伟大的过去看作是一场文艺复兴——一次文明本身的复生。
这一时期也确立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先例。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政治作品《君主论》影响了之后的专制政治和现实主义政治。同样重要的是很多统治者资助和利用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可以被看作一场知识分子通过复兴古代的思想,也通过新的思想方法研究和改良世俗社会的尝试——近古时代在语言、思想和感觉上过于“哥特化”。

[编辑]宗教改革

德国教士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打破了教皇的专制
在这一时期天主教会的腐败遭到新教改革的强力反弹。后者获得诸多支持,特别是在寻求强国之路,摆脱天主教会影响的诸侯之间。马丁·路德之后人物层出不穷,比如约翰·加尔文加尔文主义在很多国拥有影响,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使英格兰从天主教会独立,另创圣公会(与一般看法不同的是这只是一半正确,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完成了圣公会的组成工作)。这些宗教分歧导致由宗教和西欧野心勃勃、日益强大和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发起和推动的一轮新的战争。
新教改革也使天主教会内部开始一轮改革浪潮,史称反宗教改革,目的在于减少腐败,增进与加强对于天主教教义的信心。在这场运动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组织就是耶稣会,它协助东欧国家留在了天主教内。但是天主教会仍然多少被宗教改革所削弱,欧洲的一部分从此不再受其掌管,其余的天主教国家的君主也开始掌控本国的天主教会组织。
中欧国家,如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匈牙利,比起西欧更加宽容。虽然仍然规定天主教占主导地位,它们继续允许大量的宗教少数派保持自己的信仰。天主教徒、新教徒、东正教徒和犹太教徒在中欧各守一方。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泛欧洲思想的兴起。埃默里克·克吕瑟(Eméric Crucé,1623)提出了欧洲理事会的构想,目的是结束欧洲的战争。建立持久和平的尝试没有成功,虽然1518年所有的欧洲国家(除了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两者不被看作是欧洲国家)在1518年伦敦条约中同意维持和平。几年之后就再次爆发了好几场战争。宗教改革也使得欧洲和平在几个世纪之内成为不可能。
另外一个结果是欧洲至上主义。文明的概念来自于古希腊和罗马:纪律、教育和城市生活是文明开化的必要条件;文明性是判断欧洲人和非欧洲孰优孰劣的标准,欧洲自认优于其它大洲。当时存在蒙田等人发动的另一运动,认为欧洲之外的人是更好、更自然和更纯朴的人。整个欧洲都建立了邮政服务系统,使得欧洲人文主义知识分子得以抛开宗教分歧互相联合形成网络。但是罗马天主教会查封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这导致了新教国家在学术上后来居上,因为查封书籍只在某一地区有效。弗朗西斯·培根和其他热心科学人士尝试以强调自然的统一建立欧洲的统一1。在15世纪的中世纪末,强大的由拥有中央集权的新君主们建立的世俗民族国家出现在法国英格兰西班牙。另一方面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会力量在不断壮大,从波兰国王手中夺过立法权力。新的国家强权也在别的国家特别是英格兰受到国会挑战。地区统治者、城市、农民共和国和骑士们合作组成的新型国家开始出现。

[编辑]探索与征服

1638年的梅迪奇山庄外的海港,克罗德·洛林作。
频繁的战争并没有阻止新兴国家对世界的广大地区进行探索和征服,特别是对亚洲(西伯利亚)和新发现的美洲。在15世纪,葡萄牙在地理大发现中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16世纪的西班牙。它们是第一批在美洲设立殖民地和在亚洲和非洲海岸设立贸易站的国家,但随后被法国英国荷兰赶上。1552年俄国沙皇伊凡雷帝征服了两个鞑靼汗国——喀山阿斯特拉罕,另外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于1580年的远征使西伯利亚并入俄罗斯。
殖民扩张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继续进行(遇到过一些挫折,比如英属北美以及随后的墨西哥巴西其他国家在拿破仑战争前后的成功独立)。西班牙控制了北美的一部分和大部分中南美洲、加勒比海菲律宾;英国获得整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绝大部分,以及非洲和北美的许多地区;法国获得加拿大的一部分和印度(几乎全部在1763年巴黎条约中落于英国之手)、印度支那、非洲的许多地区以及加勒比群岛;荷兰获得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和加勒比海中的一些群岛;葡萄牙获得巴西和几块非洲和亚洲的土地;随后而来的列强如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俄罗斯也都取得了更多的殖民地。
这些扩张对于宗主国的经济大有裨益。因为帝国并不稳如磐石,贸易一度甚嚣尘上。至16世纪末,美洲的银占西班牙国家总预算的五分之一[18]。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费用主要由殖民地的资金支付。但是,当时英属殖民地收益最丰的奴隶贸易西印度群岛种植园,在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时期只占大英帝国经济总额的5%(但收益率更高)。

[编辑]启蒙运动

在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制度(通过重商主义)取代了封建制度,至少在西部欧洲成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不断扩张的殖民地促进了商业革命。这段时期现代科学的崛起及其在技术进步上的应用引人注目,并在工业革命中到达高潮。伊比利亚(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为寻找通向东印度群岛的捷径向西的探险为首的对新大陆的开发,不久便受到了英国人和法国人开发北美的挑战[19]。新的贸易形式和不断推进的地平线产生了新的政府法律形式和经济需要。
宗教改革对欧洲整体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国家之间被宗教划清界限,某些国家内被也被宗教纷争四分五裂,并得到外敌的热心支持。法国在十六世纪陷入这个深渊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名为法国宗教战争的冲突,最终以波旁王朝取得胜利而告终。英格兰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了这种情况,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温和的英国国教得以确立。现代德国的大部分当时在理论上的神圣罗马帝国框架内由许多小的主权国家组成,教派分歧使得诸侯割据更加严重。波兰立陶宛联邦此时由于其宗教自由和大体上免于欧洲宗教纷争而受到注意。
三十年战争进行于1618年至1648年,主要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大多数欧洲列强卷入其中。它开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和天主教诸侯之间的冲突,随后逐渐演变成席卷大半个欧洲的全面战争,原因也不是一定和宗教有关了[20]。在战争中雇佣兵被广泛运用,它的主要影响是大片地区被搜寻粮草的大军洗劫一空。大范围的饥荒传染病流行使德意志诸侯国人口元气大伤,低地国家意大利情况稍好,很多地区强国濒临破产的窘境。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口由于战乱和与此有关的引发的疾病和饥荒死去[21]。战争整整持续三十年,但是引发战争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未解决。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欧洲国家的边界保持稳定至1708年。
在结束战争,允许国家决定自身宗教信仰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独裁成为欧洲大陆的普遍现象,但欧洲某些地方进行了以英国内战,特别是光荣革命为先兆的宪政体制的实验。欧洲的军事冲突并没有停止,但是对欧洲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下降。在发达的西北欧,启蒙运动给予了新的观点哲学上的支持,印刷术使得识字率不断上升,造就了思想上的新的世俗力量。波兰立陶宛联邦由于其特有的准民主性“黄金自由”又一次成为例外。
东欧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争霸的战场。在这一时期这三个国家逐渐没落最终被新的开明君主专制国家——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所取代。在19世纪到来之时它们成为了新的列强,三个国家瓜分了波兰瑞典土耳其也分别向俄国和奥地利割让大片土地。大量波兰犹太人移民到西欧,在中世纪他们被放逐出的土地上建立起犹太人社区。

[编辑]1789至1914

1815年欧洲版图被拿破仑的大军震荡得七零八落,国界被重新划定。
从1789年到1914年的“漫长的十九世纪”经历了激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首先拉开序幕的是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随后是欧洲政治版图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的重新划分,民族主义的兴起、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到来,同时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最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的崛起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并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到达最高潮。

[编辑]工业革命

1870年遍布伦敦天空的的烟囱,古斯塔夫·多雷
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的一段持续的工业化进程时期,农业、制造业和运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随后更传播至整个欧者和北美以至全世界。在18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基础的手工制造业率先被机械工业和制造业所取代。它最先开始于纺织业的机械化、冶金产业的发展和煤炭需要的不断上升,一发而不可收拾。贸易扩张受到运河建设、改善的公路系统和火车运输的支持。蒸汽机(由煤炭提供动力)的发明和动力机械(主要在纺织业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22]。19世纪前二十年全金属机床的出现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制造类机械的生产。它的影响远布整个19世纪的西欧和北美,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这种变化对于社会的影响也举足轻重[23]

[编辑]政治革命

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的攻占巴士底
法国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干涉导致国家破产。在财政改革一再失败之后,路易十六被说服召开三级会议——由三个等级:教士、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国民代表会议。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成员们在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但是对于采取何种投票制度的讨论走进了死胡同。进入6月,第三等级,在其他两个等级的成员们的声援下,宣布自己为法国的国民议会宣誓直到法国制定出一部宪法之前决不解散,并在7月成立了国民制宪议会。在同一时间巴黎人民进行起义,1789年7月14日攻占了著名的巴士底狱。
在此时议会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在随后的两年内通过了包括《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废除封建制度根本上改变了法国与罗马关系的各种法律。起初国王对这些变化安然接受,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但随后在外国入侵的威胁下反对王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国王被剥夺了权力,决定和家人一同溜走。他被人认了出来带回巴黎。1793年1月,被判叛国罪而处死。
1792年9月20日,国民公会废除了君主制,宣布法国为共和国。由于战事紧急,国民公会组建了公共安全委员会,由雅各宾俱乐部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领导,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在罗伯斯庇尔领导下委员会实行了恐怖统治,在巴黎有4 0000人被处决,主要是贵族和被革命法庭审判的人,证据往往非常单薄。在其他地区,反革命叛乱被强力镇压。该政权在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中被推翻,罗伯斯庇尔被处决。接手的政权中止了恐怖,放松了罗伯斯庇尔的比较极端的政策。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在革命战争中最杰出的将领,征服了意大利的大部分,迫使奥地利人屈膝求和。1799年他从埃及返回,在雾月政变(11月9日)中推翻了政府,代之以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12月4日,在一次暗杀行动失败后,他把自己加冕为皇帝。1805年拿破仑计划入侵英国,但是英国和俄罗斯与奥地利重新结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迫使他将注意力转到欧洲大陆,同时将占优势的英国海军舰队从英吉利海峡引出的计划失败,法国在10月21日决定性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战败,入侵英国的希望破灭。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了数量占优的奥地利-俄国联军,迫使奥地利推出反法同盟(见普莱斯堡条约)并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1806年10月14日拿破仑在耶拿-奥尔斯塔特战役中击败普鲁士,并穿越德国在1807年6月14日弗里德兰战役中击败俄军蒂尔西特条约在法俄之间瓜分了欧洲,并创建了华沙公国
1812年6月12日拿破仑以70万人的大陆军入侵俄国。在精心布置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博罗金诺战役胜利之后,拿破仑占领了莫斯科,却发现城市已经被撤退的俄军付之一炬。他被迫撤军,在撤退的路上受到哥萨克的骚扰、疾病和饥饿的侵袭。只有2万人在战后活了下来。至1813年局势转为对拿破仑不利。在1813年10月莱比锡战役中败于七国联军之后,他在六日战役和巴黎沦陷之后被迫退位,在枫丹白露条约下被放逐到埃尔巴岛。他在1815年3月1日回到法国(见“百日王朝”),建立起一支军队,但不出意料地在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中败于英国和普鲁士军队。

[编辑]民族崛起

在革命的法国战败后,其他列强尝试恢复1789年以前的局面。1815年维也纳会议中,欧洲主要列强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帝国(除去内部革命的情况)之间和梅特涅体系之下达成了均势平衡。但是努力并无法阻止革命运动愈演愈烈:中产阶级已经被法国大革命的民主理想深深影响,工业革命导致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变化,下层阶级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被卡尔·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观点),对新型资本主义的向往则成为了自由主义。一些民族主义运动(在德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等)的出现导致了进一步的动荡,它们寻求民族统一和/或从外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结果是1815年至1871年期间大量革命运动和独立战争爆发。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1848年结束英国的流放生涯回国并被选入法国国会,然后在一场政变中作为“亲王总统”把自己选为皇帝,这项行动其后受到了绝大多数法国选民的支持。他和奥地利帝国作战从而帮助意大利统一,和英国与奥斯曼帝国一起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他的帝国在法国屈辱性地败于普鲁士之后崩溃,他本人被俘虏。法国成为了一个虚弱的共和国,不肯谈判,并在数月之后被普鲁士击败瓦解。在凡尔赛,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宣告为德国皇帝,现代德国产生。虽然革命党人大部分失败了,但是至1871年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成为了立宪(而不是专制)君主制国家。19世纪也见证了大英帝国作为世界第一个全球帝国的崛起和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前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工业革命

[编辑]1914至1991

战壕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从1914年到1991年的“短暂的二十世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包括了纳粹德国苏联的崛起和衰落。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宣示了欧洲殖民帝国的终结,并吹响了广泛的非殖民化的号角。1989年至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引发了铁幕的崩溃、德国统一和现仍进行中的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编辑]大灾难

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的相对和平之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在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爆发了。在1914至1918年间欧洲征召了超过6000万士兵[24]。战争的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保加利亚(同盟国/三国同盟),另一方有塞尔维亚和“三国协约”——法国英国俄国,以及1915年加入的意大利和1917加入的美国组成的松散联盟。虽然俄国在1917年战败(战争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导致了共产主义的苏联成立),“协约国”仍在1918年取得最终胜利。
在凡尔赛条约(1919)中战胜国把相对苛刻的条款强加于德国,并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承认在中欧已经解体的德意志、奥匈和俄罗斯帝国废墟之上成立的新的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南斯拉夫王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其中大多数国家卷入了局部战争中,当中规模最大的是波苏战争(1919-1921)。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1929-1933的大萧条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政府——有时被宽泛地定义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1922)、德国(1933)、西班牙(在1939年结束的西班牙内战之后)以及其他国家如匈牙利的出现。
“和平、面包和土地”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口号和列宁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俄国人民的号召
在“钢铁条约”中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结盟,以及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德国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在贯穿于1930年代后期的军事竞赛后,于1939年9月1日袭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起初的胜利(主要是1941年之前征服了波兰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大部、法国巴尔干),轴心国在1941年开始过度扩张。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对手是俄国的共产党,但是由于德国未能战胜英国以及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区的失败,轴心国部队被分割在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的驻地,同时还要进攻非洲。因此,对于苏联(和德国一起在1939-1940年瓜分了中欧)的袭击并没有用上足够的力量。虽然一开始取得了成功,德军仍然在1941年12月被阻击在莫斯科地区。
接下来的一年风头逆转,德军遭受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同时,日本(1940年9月起与意大利和德国结盟)开始袭击东南亚的英军,1941年12月7日袭击夏威夷的美军;德国当时对美国宣战,结束了过度扩张。战争在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和同盟国大英帝国、苏联、美国)之间全面爆发。同盟国部队在北非取得胜利,1943年进军意大利,1944进军被占领的法国。1945年春德国本土被东线苏军和西线其他同盟国部队分别进占;五月上旬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结束了欧洲战事。
这一时期的标志还有工业化与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德国开始了对于超过1100万人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包括大部分的欧洲犹太人吉普赛人,以及几百万波兰人苏联斯拉夫人。苏联的强制劳动制度,强制人口驱逐政策,和乌克兰大饥荒有着近似的死亡数字。在战中和战后几百万平民受到强制人口迁徙的影响。

[编辑]冷战

1961年11月20日,东德建筑工人在修筑柏林墙
二次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西欧的领导地位。欧洲版图在雅尔塔会议上被重新划定,作为日后冷战中两大势力集团明争暗斗的主要地区被一分为二——西方国家东方集团。美国和西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德等)成立北约联盟,作为防备苏联进攻的保障。随后,苏联和东欧(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成立了华沙条约,防备美国可能的进攻。
同时,西欧开始逐渐进行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希望统一欧洲,防止战争再次发生。这个进程最终导致了如欧洲联盟欧洲理事会等组织的诞生。1980年代团结工会运动削弱了波兰的共产党政府。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经济改革公开化政策,动摇了苏联在东欧的影响。苏联支持的政府相继垮台,199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一了民主德国。1991年苏联自己也解体了,分裂为15个国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最严重的分裂冲突发生在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中的四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宣布独立,多数情况下伴随着一场激烈的战争,在某些地区一直持续到1995年。在2006年黑山分裂出来成为独立国家之后,前塞尔维亚自治省科索沃也于2008年宣布独立。在后冷战时期,北约和欧盟逐渐接纳了大部分前华沙条约成员国。

[编辑]当代

1992年,欧盟成员国签署了欧盟条约。由此“欧洲计划”从具有诸多政治因素的经济共同体转变为更深层次的联盟
1985年的申根协定在其加入国之间实现了广泛的的不需护照的边界开放[25]
一种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通用的货币——欧元——在1999年电子化创立,正式将每个加入国的货币联系在一起。新的货币在2002年投入使用,旧有货币退出流通。当时只有三个国家决定不加入欧元区英国丹麦瑞典)。2004年欧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东扩,接纳了10个新成员国(其中的8个是前共产党国家)。另2个国家在2007年加入,成员国数量到达27个。
一个为建立欧盟宪法的条约于2004年在罗马签署,旨在用一份新的单一文件代替之前所有的条约。但是,它在法国和荷兰的全民公决否决后一直未能被批准生效。在2007年,各方同意用一份修改而不是替代现有的条约的新的改进条约取代这个提议。该条约于2007年12月13日签署,即欧盟27个成员国的首脑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条约》的文本内容达成共识,并签署,交给各成员国批准。2009年11月3日,捷克总统克劳斯宣布他已经签署了《里斯本条约》,至此欧盟27个成员国已全部批准该条约。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
巴尔干国家是欧洲下一个最可能加入欧盟的地区,其中克罗地亚确定于2013年7月1日前加入。[25]

[编辑]注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