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晚清大臣救过袁世凯命 孙中山革命成功有他一半功劳

 在《敢与司马懿争论、迫使诸葛亮斩马谡的曹魏名将》一文中,谈到曹魏名将张郃的来历,他的先祖张耳年少时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后来张耳以信陵君作为榜样,仗义疏财,结交有才能的游侠,后来成为常山王、赵王。张耳与汉高祖刘邦还是儿女亲家呢,刘邦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张敖被嗣立为赵王。

张耳,其有名气的后裔有,张酺(1世纪-104年),东汉初期大臣;张轨(255年-314年),张耳的十七世孙,晋朝 时任凉州牧,是前凉政权(十六国政权之一)奠定者。

到了清朝时期的张之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晚清大臣,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在近代两次鸦片战争后,众敌窥伺的情况下,张之洞对国防和外交提出系统的意见,从而引起朝野瞩目,得到慈禧的欣赏。据说当时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其实张之洞之前就是一个秀才,他在咸丰 二年(一八五二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文苑这方面的逸事还挺多、 蛮有趣的:

 张之洞(图片:维基)
张之洞(图片:维基)

对联

(一)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次,他到江夏(今武昌市)游玩时 ,拜访了当时坐镇江夏的张之洞。张以提倡经史实学名噪一时,骄气十足。见梁启超来访,故意出一上联,刁难他: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四水,指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四时,指春、夏、秋、冬。张之洞借地名“江夏”,以江南数一、数二的 学者自居。

梁启超是当时著名学者朱次琦(人称九江先生,晚清儒学家)的得意门生,初露头角,怎肯示弱?稍加思索,即对出下联道: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三教,指儒、道、释;三才,指天、地、人。这个对句,表面自卑为“小子”,实则 自负不凡,直叫张之洞无 可奈何,不得不为之叹服。

梁启超(图片:维基)
梁启超(图片:维基)

(二)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等地留学归来,路过湖北武汉。听说这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对洋人主战,又办洋务, 设水陆师学堂,创办枪炮厂……

孙便打算会一会他。于是来到总督府,递上名片。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

接过门官送进的名片,张之洞很不高兴,便问:“来者何人?”

门官答道:“是一儒生。”

张之洞心想:一个儒生,竟敢和我称兄道弟,我倒要看看,他凭的什么?他在纸上写了一行字,让送给那儒生。

孙中山接过一看,原来是幅上联。

持三个字,见一品官,

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心想,早听说张之洞是作联的行家,果然不凡。不过,也太小看人了。于是,请门官拿来纸笔,略加思索,也写了一行字传了进去。

张之洞一看,对的是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吃惊之余,感到来者不是凡夫俗子,忙传令开中门迎接……

 孙中山,摄于1900年8月(图片:维基)
孙中山,摄于1900年8月(图片:维基)

张之洞袁世凯

张之洞曾经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直至军机大臣等职。他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又是清流派重要成员,一生在清廷权力的中心周旋,试图改革中国而又不动政制。他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了解甚深,但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激进改良派持有不同的主张。他对革命党人采取镇压态度。

袁世凯被李鸿章等大臣于1895年举荐负责督练新军,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的练兵,史称“小站练兵”, 这股兵力后来成为清末陆军主力,也是北洋军阀的雏形。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同年他顺利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天津。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袁世凯一起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

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醇亲王载沣的儿子)继位,因溥仪年幼而由隆裕太后(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垂帘听政,醇亲王载沣(咸丰帝的弟弟)任摄政王。由于载沣反对袁世凯的许多新政措施,并建议隆裕太后解除袁世凯所有职务,于是隆裕下诏解除袁的职务(根据溥仪回忆录,载沣认为其兄光绪帝系袁世凯谋害, 亟思报仇,但袁掌握军系人脉,无法断然下手),袁见形势不利,决定称疾返回河南隐居。

1908年,张之洞督办粤汉铁路,晋太子太保。慈禧临终时受顾命,张之洞力劝摄政王载沣不杀袁世凯

袁世凯军装照(图片:Militaryace - Acquired from Wikipedia, added colour to the original black and white photo.)
袁世凯军装照(图片:Militaryace - Acquired from Wikipedia, added colour to the original black and white photo.)

张之洞的评价 张的反应

继曾国藩、李鸿章后,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推动清朝军工改革,因此在清亡后被遗老们视为清朝灭亡的“祸首”。

张之洞为官清廉,家族只有薄田若干,即使死后亦不增一亩,但为支撑工厂庞大开支而滥权募资(如抽签捐款) ,得罪了当地富商。因此,张之洞虽为晚清政治界、思想界、经济界和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树敌颇多,死后毁誉不一,甚至毁多誉少。

去世之际,《天津大公报》评论说:观其一生,“张相国毫无宗旨,毫无政见,随波逐流,媚主以求荣之人也。 ”

梁启超则称“张之洞,浮华之人也”。但他主政湖广多年,百姓口碑颇佳,到处都是自强自诩,包括汉阳铁厂和 江滩的大场面。而且,他在湖北的建树是为日后辛亥革命的基础。

孙中山曾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袁世凯曾盛赞张之洞学问。但却又消遣其不够务实:“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张之洞幕僚辜鸿铭听闻,愤而斥之。

郑孝胥(湖南布政使)曾说“南皮(张之洞)有学无术,项城(袁世凯)不学有术,西林(岑春煊,山西巡抚, )无学无术,惟端公(端方,直隶总督)有学有术。”

张之洞听说之后,笑着表示:“我是无术,也无学。不过比项城跟西林多认识了几个字。袁项城何止有术,根本 是多术!至于端方,只是整天搜集假字画跟假碑文,这样也叫做有学?根本是郑孝胥在巴结。”消遣了郑、端、 袁三人。

忍耐 办学 办厂 清廉

张之洞生在乱世,为振兴民族致力一生,却能富贵长寿一生,大概是因为他处事待人宁静安详的原故吧。这位晚清“探花”的风采还展现在他的对联上:

能忍耐终身受用,大学问安心吃亏。

兵家尽补能康世,经义咸明乃著书。

他懂得这个道理,人生最大的学问,就是学会吃亏,吃小亏得大福,得饶人处且饶人,不逞口舌之快,不在金钱 上占人便宜。

张之洞曾多次为强学会(清朝末期一个政治团体,现代政党的雏形。)捐款,但婉拒入会。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前 ,张之洞也从未公开反对变法。他与康有为、梁启超属于不同的政治与学术派别,但远非互为仇敌、势不两立。 但应当注意的是,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喋血于菜市口的杨锐是张之洞的得意弟子,张之洞曾致电李鸿章欲救杨锐。从张的门生中,走出了许多后来的改良派甚至革命党人。

张之洞一生著述颇丰,后人编有《张文襄公全集》共229卷,包括他一生撰述的各种奏议、公牍、文集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轩语》、《书目答问》、《抱冰堂弟子记》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劝学篇》。

他的《劝学篇》不仅受清廷的重视,而且也受外国传教士的赏识,美国传教士渥内基(Samuel Wood Bridge)竟 将《劝学篇》译成英文,题名为《中国的唯一希望》。在华的耶稣会教士,还将此书译成法文出版。它的影响广 播于海内外,由此成为一代名著。

在岭南,位于广州的广雅中学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的重点中学,张之洞的《创建广雅书院奏折》石刻碑,现存于广东广雅中学山长楼。

这位进士知道“教书育人”重点是因为,书籍是人进步的阶梯,读书不要“挑食”,要做到均衡。

读书要选择经典,要综合全面的阅读各种书籍,只有这样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另外,有关张之洞在办厂和人品清廉方面,赵德馨,湖北省文史馆馆员解答了一些疑问。赵在2009年7月接受武汉楚天都市 报记者的采访(节选)。

问:张之洞在湖北经营,如创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布纱丝麻四局等,处处是实业,梁启超怎么称“张之洞浮华之人也”?

赵:看看梁启超的论着,他评价张之洞,有褒有贬。说“浮华”,是指张之洞爱说大话的作风。张之洞办工 厂,追求世界上一流技术,办成的工厂,后来管理不好,失败的多,说他“浮华”未尝不可。

在我看来,当地方官员,只怕不干事。张之洞最使我钦佩的是他想做事,想干大事,他自己找困难的事做。 他整顿吏治、禁鸦片,干的都是困难事;办铁厂、枪炮厂,都是大事,铁厂亚洲第一。因为官僚体制,除了汉阳枪炮厂等军工不能民营外,其它的都改成了商办。管不好是另外的问题,那些官员在思想、能力、意识上赶不上 时代。

一生清廉成当铺常客

问:有句名言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我看到晚清第一名士辜鸿铭一段话,说张之洞“殁后,债累累不能偿,一家八十余口几无以为生!”可信吗?

赵:在晚清地方官员中,张之洞经手的钱是非常多的,仅次于李鸿章。办一个汉阳铁厂就是560多万,其它还有铁路、枪炮厂等等,要经手多少钱?即使是李鸿章等攻击他的人,也没有一个人讲他中饱私囊。

张之洞一辈子是清廉的,事例很多。早年在北京当官,过生日没钱,妻子把衣服当了。他到四川当学政三年 ,离开时没有盘缠,把书拿到当铺抵押。在湖北,腊月三十没钱过年,把自己的皮袍拿到当铺抵押。他从武汉到 北京去,入阁拜相,要自己买房子住,没钱,向汉冶萍借了银子,打了借条(尹进教授整理汉冶萍公司资料时发 现的),辜鸿铭说他“债累累不能偿”,大概是指这笔钱。

问:一个总督,成了当铺常客?

赵:张之洞收入并不低,总督每年的薪俸一万多两银子,还有些其它收入,在当时,这是高收入。但他的开 支也大。上周我去贵州,他没在贵州当官,却捐款在安龙(他的出生地)办了个小学,还出钱买书送给该校。慈 禧赏他5千两银子,他自己加1.2万两银子,在老家南皮办了个小学。各地发生灾荒,他也捐钱。他的幕僚是自己 出钱养。张之洞有个理论,讲公利不讲私利,他是为国为民,还真是不为自己。他当官以后,没有给老家祖产添 过一间房,添过一亩地。

问:如您所言,张之洞宽博大度,励精图治。结果呢,推翻清朝廷的第一枪却是在他经营的地盘打响。

赵:我就分析过,孙中山为什么领导10次起义不成功,在武昌可以成功?得益于张之洞为其做了全面的准备 。他办学堂,派人留学(总督中他的学生出国最多,湖北学生留洋全国第一);他把外国人请进来(湖北是请外 国人最多的),这些人带来西方的新思想;他办的学堂培养了一批革命者(黄兴、吴禄贞都是他的学生),准备了人才;练新军,准备了军队;搞了个枪炮厂,准备了武器;搞制币厂,准备了钱财;还搞电报、修铁路,准备 了交通通讯工具。武昌居全国之中,交通通讯很发达。武昌起义枪声一响,很快传开,各省纷纷响应。

张之洞忠于清朝,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朝廷的统治,结果做的事情为推翻清朝廷做了全面的准备。张之洞演出的是一场悲剧,他在认真地演着悲剧角色。这是因为历史有自己的规律,现代化有自己的规律。你搞了经济、教育、文化的现代化,最后政治必然现代化。哪怕你自己不愿意走进这个门去,历史也必然拖你进这个门。 好在辛亥革命张之洞离开了武昌,并已经辞世,不然他的学生们也要把他拖进这个门去的。

身后事、子辈及其思考

张之洞坟于1966年中国黄历九月廿六被刨开。之后,对他的遗体处置方法:一说红卫兵将张氏夫妇尚未腐烂的尸体吊在树上,后人不敢收尸,任尸体吊在树上月余,至被狗啃食;二说张氏夫妇的遗体被红卫兵抬出后,放在坟坑东面暴晒了数十天后,遗骨不知去向,后来墓地附近的南关村村民张执信应村里胆小妇女提出的要求,和一位王姓老人把曝晒得异味扑鼻的两具尸骨拽到坟地的大坑里,偷偷将张之洞尸体和西侧一位夫人尸体用土掩埋起来。

至2007年6月,其尸骨被重新发现,目前张之洞和夫人遗骨被安置在南皮县烈士陵园,等进一步科学鉴定后,祭奠重葬。

然而,作为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让人惊讶的是张之洞的后人中却出了两个汉奸,可以说让张之洞名声扫地,可谓是家门不幸。这两个儿子就是张仁蠡和张仁乐,张之洞一共有十三个儿子,这两个是他老来得子,排名第十一和第十三。作为老来得子,张之洞对他们也是十分宠爱有加,不过由于他们都是1900年左右出生,而张之洞1909年就去世了。

日本人得知对方是张之洞的儿子,自然有心笼络这个高官的后代,为伪满洲国这个新兴势力造势。

声名显赫的张之洞家族却出了这么两个败类,不得不说让人十分唏嘘。

仔细想一想也是这个道理,“文革”中有个口号不知害了多少人,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

参考资料:

张之洞:一个认真的悲剧演员》

《文苑逸事:梁启超张之洞斗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