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11师师史
我师在平叛战斗中战术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对集股盘踞的叛匪,初期集中优势兵力,以远程奔袭,多路分进合围,堵击手段歼灭之;中期以小分队奔袭,追击歼灭分股流窜之叛匪;后期分区分片包干清剿,搜捕隐藏的叛匪。
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战术手段:
(一)合围。多次经验证明,实施合围是大量歼灭叛匪最基本最有效的战术手段,两年多来,我师组织了3次战役性合围,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的体会是:
1,适时而准确的掌握敌情,正确的部署兵力,是达成合围的先决条件。由于牧区辽阔,人烟稀少,在查明和掌握敌情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关系侦查敌情,特别是及时的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定下合乎客观情况的决心和部署提供有力的条件。如纳木湖战役前,32团派出便衣侦察人员深入德金了解敌情,航空兵空中侦查掌握敌动态,为战役部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指挥员制定作战方案时,应考虑到既要对敌形成包围,又要考虑到情况发生变化时如何实施兵力机动,3号地区战役我师就是如此,制定了两套作战方案。
2,实施合围的根本问题是以我之绝对优势兵力,对敌达成严密包围,只有将叛匪围住,才能达到最后全歼之目的。为此,在兵力部署上必须形成多路分进,多层包围,有外围堵击部(分)队,也有内圈进击部(分)队,使进击与堵击相结合,外线合围与内线包围相结合。纳木湖战役除进击部队外,在战区外围各要道,山口还配置了约4个连的兵力,所以,叛匪未能逃出我合围圈而被全歼。阿里战役中,我们不但在外线配置了3个营另8个连的兵力,在战役上对敌达成了严密合围,同时进击部队对每一股敌人还集中了约2至5个营的兵力实施包围,使敌无外逃之隙。战役进程中,虽在31团包围圈内有20余名叛匪窜出包围圈,但最后还是被我外线堵击分队歼灭。
3,部队在开进中,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按时到达指定的位置,才能达成合围。在3号地区战役中,有的分队指挥员作战思想不够积极,行动迟缓,加上地图不准确,对地形,道路分析判断错误,使有的即将达成合围位置的部队走了很多弯路,有的甚至走错方向,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造成空隙,使敌逃窜,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4,合围实施中,部队的行动必须迅速隐蔽,各路部队在开进途中,要派出便衣侦察队(20至30人)。侦捕敌哨,敌探,断其耳目,这对达成合围的突然性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部队开进中还要力求隐蔽,并适时加强灯光,烟火的管制,防敌高山瞭望哨的观察。阿里战役部队距叛匪3日路程时,即不生烟火,特别是6月26日这天,部队行动迅速,一天一夜行进60至70公里,准时到达指定地区,对叛匪达成了合围,保证了战役的突然性。
5,达成合围后,进击部队应积极的相互协同,向心压缩,缩小合围圈,发现敌人主力后,即实施猛打猛冲,并迅速穿插,分割,一股一股的,一片一片的将敌歼灭。32团在纳木湖战役中,当发现敌骑500余人准备逃窜时,该团首先以9连直插敌主力,打乱敌部署,而后在7、8连协同下迅速将敌逐股歼灭。
如敌分散面积过大,不能很快歼灭时,可在压缩过程中逐股包围歼灭之。
(二)追击。叛匪在各地遭受打击后,避免与我作战,一遇我军即逃,在这种情况下,打追击战的时机尚多。
追击不光是追上敌人,而主要是抓住敌人将其歼灭之。为此,担任追击部队的指挥员必须善于正确判断情况,掌握敌人的逃窜方向,大胆的采用平行追击或跟踪追击的战术手段,或两者结合,于预定地点将敌歼灭之,牧区叛匪携带牛、羊、家属,行动缓慢,一般日行不过30公里,且易暴露目标。因此,发现敌逃时,必须组织追击。
追击不但判断情况要准,战术要正确,而更主要的是追击部(分)队必须发扬高度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树立穷追,猛打,不歼叛匪不收兵的决心,才能追上叛匪,将其歼灭。追击的特点之一就是敌我双方都很疲劳,加上牧区辽阔,气候变化大,我对地形不熟,补给不好解决等重重困难,如我能战胜疲劳,克服困难,穷追,猛追,就会抓住敌人,反之则会愈追愈远,失去歼敌机会。
31团4连在纳木湖战役中,追击一股叛匪,全连37人得了雪盲,83人嘴唇干裂,断粮半月,用兽肉,野葱充饥,80%的同志拉肚子,胃痛吐酸水,但同志们完成任务的情绪仍十分高,纷纷提出保证坚决追上叛匪。
32团1营在海拔5000到6000米的藏北无人地区追歼股匪时,断粮13天,仍继续追击,最后将股匪歼灭。
33团2营在唐古拉山雪原地带,连续追击叛匪安多买马总头人仁青羊主,50天步行1150公里,最后将该股叛匪追上全歼。
(三)边侦边打。当叛匪遭受打击,大股被歼,余匪化大为小,分股流窜至偏僻地区活动时,由于牧区辽阔,叛匪活动仍有很大的余地,加之情报来源困难,难以获得及时可靠的情报。有时则因为叛匪流窜性大,侦查到叛匪后再组织兵力围歼,容易失掉战机。在此种情况下,适时组织兵力边侦边打,是消灭敌人的有效手段。我师在进藏平叛的头两个月中,共作战45次,其中运用这一手段抓住战机歼灭叛匪即达10次。
采取边侦边打的手段时,必须根据叛匪活动情况,给各分队划分一定的区域,充分发挥连以下分队的积极性,在兵力使用上一般以连便宜。侦查前进时,主力先头应派出精干的侦查组并保持3至5公里的距离,以便及时发现叛匪,使主力做好投入战斗的准备。
由于边侦边打是属于游剿性质的,因此,行动中要加强观察,善于从细微的征候中发现线索,跟踪追击。
边侦边打,还要有积极作战的思想。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未发现叛匪时,领导干部决心要硬,分队的思想工作要领先,不要怕扑空,不要怕疲劳,要继续进行积极侦查。31团2连1排在向丹布木松实施边侦边打时,开始数天未发现叛匪,但全排无一人掉队、泄气,继续侦查,终于在该地以西发现8名叛匪,将其全歼。
三,后勤保障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行动,各级后勤部门必须千方百计设法搞好这一工作。牧区海拔高,地区辽阔,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无明显地物地貌,不易判定方向。部队奔袭、追击,流动性大,供应地区广阔而不固定,造成了后勤供应工作的极大困难,前送的物资不易找到部队,部队发生断粮现象。因此,设法将物资送到部队手里成了后勤保障的关键问题。
我们体会到:补给重于作战。搞好后勤供给的关键,在于后勤部门要随时随地了解部队的作战意图和行动,并根据战区的地形和社情制订出供给计划,而且对战区情况的发展还要有预见性。
我们认为,在没有空援的情况下,要组织好地面运输。一是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地增加部队的携行量;二是组织好民工畜力运输;三是利用迂回路线和抢修急造公路,保证运输。在阿里战役中,我参战部队多,运输线远,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各级战勤保障人员在“一切为了前方”、“一切为了平叛作战的胜利”的口号下,后指根据师指作战意图,克服种种困难,分别在战区的东、北、西三面设立了3个中心补给站,3个野战医院和3个医疗队。在地方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动员了1282名民工,8330头(匹)牲畜参加支前运输和抢修公路。除此之外,还给各补给站运囤了6480吨各种物资,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保障了参战部队“人不缺粮,马不缺料,枪炮不缺弹,伤病员不缺药”。
四,搞好卫勤保障,是保障部队有持续不断的战斗力的重要工作,尤其是西藏地区显得特别重要。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恶劣,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行军作战,冬季易冻伤,易得雪盲,更易感冒。如果感冒了治疗不及时,24小时以内就会转化为肺炎,肺水肿,容易死亡。尤其是肺水肿死亡率较高,心脏病患者在这种地区更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卫勤保障,采取措施,积极防护。
对雪盲,配发有色眼镜进行预防;冻伤和感冒,主要是夜间露宿发生的。干部仅凭一件大衣,一件雨衣在雪地上不能御寒,我们是采取高原露宿保暖法进行预防的。消化系统的疾病也是高原上的多发病,多数人是因为追击叛匪中断粮用野菜充饥造成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高原煮饭,气压低,牛粪火不旺,难以煮熟,吃了后而引起的。因此,多发干粮,保证部队任何时候有粮吃,吃熟食,才能使指战员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执行战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