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国历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国历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黑兔走入青龙

 发表于 2024 年 02 月 04 日  吴鑫岩

今天立春,从命理学来看这是甲辰年的开始,也就是告别黑兔年而走入青龙年。在古代其实并没有“春节”这个概念,而且夏商周三朝的农历元月也不相同,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才把立春定为“春节”。命理学其实与占星术的原理相同,都认为宇宙中的天体形态会影响到个人的命运乃至世界的局势。立春是依据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而决定的,而农历新年的日期则跟月亮密切相关。

由于太阳的影响肯定远大于月亮,所以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由于世界上广泛采用的立法是太阳历,所以每年立春的日子基本是固定的(2月4日或2月5日),而农历新年则可以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1月13日至2月21日)变动,这就导致目前国内大中小学的寒假日期会相当不稳定。因此,将来中国的春节还是应该回到立春,但是农历新年也可以保留为一个传统节日。

《推背图》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书,据说是当年李世民让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来推算大唐的国运,结果两人一发而不可收,一直预言了此后两千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唐朝在公元907年覆灭以后,中国经历了几十多年的乱局,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中国开始重归大一统的格局。经过多年战乱后,一个新王朝的最初阶段也相当不稳定,因此“维稳”必然是赵匡胤的关注点所在。

那时《推背图》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让赵匡胤心中感到十分不安,但是查禁此书又不太现实。此时,一位大臣支了一妙招:同时推出不同版本的《推背图》,不仅篡改其中的文字,而且打乱其中的顺序。结果人们根据自己手中的《推背图》根本就无法推测宋朝的国运。虽然“维稳”的目的轻易实现了,但是却让后人失去了这一宝贵的遗产。

在历史上有很多得道之人都有“五通”的功能,也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如意通。因此,一些后人就根据自己对未来的感知而重新整理了《推背图》。目前,流行最广的是在民国初年出版的金圣叹批注的版本,被人们称为“金批版”。由于这个版本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前面的三十几相都是根据已知的历史来编写的,当然是准确无误的。而后面的二十几相则采纳了部分的早期《推背图》,并且增加了作者自己感知的预言。

我们姑且认为金圣叹的批注也是伪造,那么此书最晚也出现在民国之初,因此可以从第37相以后对其进行检验:第38相–第一次世界大战;第39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日本投降;第40相–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民党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但是最终却被中共赶到了台湾;第41相–毛泽东天翻地覆地大搞政治运动,第42–美国在朝鲜战争以后长期驻军半岛,既维持了中日朝之间的平衡也让中共寝食不安。第43相–这就到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预知未来并非不可能。例如,在非线性动态系统理论中,有些系统会呈现出“吸引子”,它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因此对初始条件和环境的扰动并不敏感。这种情况与《推背图》最后一相的“颂诗”暗合:“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此外,还有一种更玄妙的情况,那就是时空穿越。在20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结果证明,我们目前持有的时空观是有缺陷的,因此时空穿越也不是不可能。例如,有一个日本人号称自己是从2062年穿越回来的,他给出的几个预言居然都应验了,例如2011年的311海啸和2016年的熊本大地震。

预测未来的大趋势其实并没有多少神秘感,而真正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其细节,包括在那些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名字以及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此时此刻恰好就是金批版《推背图》第43相“颂诗”中第一句所指的时间点:“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惟有外边根树上,三十年中子孙结。”其中的第二句大概指的就是中共的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剩下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十分晦涩,结合插图和谶诗可以猜测到所指的是海峡两岸的关系。当然,如果仅仅从插图和谶诗来分析,这也可能指的是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但是却与“颂诗”不吻合。

如果认为金批版《推背图》的第38-43相都十分准确,人们就会十分好奇接下来的第44相预言了什么。其信息量最大的颂诗如下:“中国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其插图和谶诗描述的都与外国人前来朝拜有关,图中背弓的人表示“夷人”,也就是外国人。如果这个预言准确的话,中国的现状应该是黎明前的黑暗,大家可以期待曙光就会出现在不远的未来。

(2024年2月4日)

12生肖怎么划分?90%中国人都搞错

 

生肖 龙年 2024
2024青龙年。12生肖怎么划分?今天才是春节。(图片来源:Pixabay)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12生肖,亦称12属相,我们自小背得滚瓜烂熟,它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12生肖是12地支配以人出生年份的12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


虽然人们不能确定12生肖的确切来历,但因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12生肖怎么划分?90%的中国人都以为以正月初一为分界,这是错的。今天(2月4日)立春,下午16时后出生孩子就“属龙”了。


生肖属相是按什么划分的?

生肖的划分,既不是以公历的1月1日为界限,也不是以黄历的正月初一为界限,而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为划分界限的。

这个问题,现代的中国人很多都遗忘了,90%都搞错了。但那些道行高的算命先生、占卜高手和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知道,很多老一辈的人们也知道。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它的意义是指春天从此开始。

今年的立春,由于2023黑兔年闰年的关系,比除夕还来的早。

今天(2月4日)下午16时26分53秒交节气,这个精准到秒计算的交节气代表生肖的起算,也就是说之后出生的新生儿就是属龙的了。

生肖 龙年 2024
今天下午16时26分53秒交节气,之后出生的孩子就是属龙的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今天才是春节 生肖按“立春”划分

中国历法是按照“立春”来划分属相的,所以生肖属相应以立春为界。传统春节是指“立春”,正月初一为“元旦”,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公历1月1日为“春节”,由于民间反对,袁世凯采取了换位的办法,将阳历1月1日定名为“元旦”,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12生肖是按照阴历记法来查看的,因为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生肖记法,而阳历也就是公历,是从清朝末年才流传至中国,一直到中华民国建国以后才开始真正使用。所以十二生肖是按照阴历查看的。“阴历”也称作“夏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是根据六十甲子记法而定的。


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两组合而成的干支纪年法,其中的顺序是第一个天干加第一个地支,第二个天干加第二个地支,第三个天干加第三个地支,以此类推,形成六十个组合成为六十甲子。

生肖的划分,不是以公历的1月1日为界限,也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界限,而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节气为界限。


传统命理学、占卜学等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包括现在民间占卜先生也一直沿用传统的生肖定法。

故而,“立春”才是真正意义上新一年的开始。因为2024年的立春是2月4日,所以今天祝各位朋友:春节快乐!

责任编辑:倚天

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China如何與「中國」劃上等號(上):用「秦土」取代「支那」,或許得以消解紛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控制西域絲路貿易交通的諸印歐民族:月支人、粟特人(Sogdian)、吐火羅人、波斯人等,透過貿易,將「秦」之大名,以其語言:「Čīn、Čīna、 Činastan」等傳至印度,以及地中海彼岸的希臘。這就是「China」一詞之由來。

文:施雅仁(Allen Shih)

「China」之由來

今日的中文使用者習慣將「China」與「中國」互譯似乎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而同屬漢字文化圈的越南、韓國,以及日本也是如此:今越南文翻譯「China」為Trung Quốc(發音ChongKuok);韓文為중국(發音jung-guk)二者皆為「中國」之音譯;日文則使用漢字「中国」(發音Chū-goku)。

然而,自古「China」 與「中國」二詞並無關聯。「China」自始即為一地域名稱,而「中國」則是一個多重涵義的政治語詞,與國名無涉。「中國」 一詞不僅華夏用之,古時的越南以及日本皆曾自稱為「中國」。「China」等於「中國」是近百年間在漢字文化圈形成的轉變。此轉變肇因於國家公權力的強行干預,扭曲原義,以教科書及媒體洗腦,將「China」 與「中國」畫上等號。

「China」是自古外國人稱呼華夏地區的地理名詞,英語、德語、西班牙、葡萄牙等語同為「China」、法語為「Chine」、義大利語為「Cina」,以上諸語皆源自拉丁語的「Sina」。而拉丁語「Sina」 則源於古希臘語「Činai」(羅馬字母轉譯)。以上諸語中的「i」皆發長母音/iː/,中古英語「China」的「i」原本也是發長母音/iː/,發音為/`tʃiːnә/,是到了14-15世紀發生了語音轉變 :「元音大轉移」(Great Vowel Shift)【註1】,長母音的/iː/最終轉化成了現代英語的/ai/,因而英語才會將China發音為/`tʃainә/,與原音不符。

「China」之漢字取其音譯為「支那」或「脂那」、「至那」,另譯有「震旦 」、「振旦」、「真旦」等,(此與支那、脂那、至那為同詞源,見下文)近兩千年以來即見於佛經及史籍之中。

支那、脂那、至那,及震旦 、振旦等同源之音譯在西元三世紀的東漢末、西晉時期始見於佛教經典。如《釋迦方誌》(成書於西元650年)卷上「中邊」篇引「成光子」言:「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號也,彼人目之。)⋯⋯」據云,成光子於漢獻帝建安十年(西元205年)奉命入印度;東晉帛尸梨密多羅(西元?~343年,西域龜茲國人)的《灌頂經》(卷六)說:「閻浮提界內,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隋朝天竺法師那連提耶舍(西元490-589年)譯《佛說德護長者經》:「我鉢當至沙勒國,從爾次第至脂那國。」;唐玄奘法師(602-664 年)所著之《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戒日王問玄奘:「大唐國在何方?」玄奘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Mahachinasthana)是也。」(「摩訶」是大之意,即大至那國),又曰:「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註2】

正史對「China」之音譯應是出自佛經,如「梁書」·「中天竺國」曰:「天監初,其王屈多遣長史竺羅達奉表曰,王身端嚴,如日初出,仁澤普潤,猶如大雲,於彼『震旦』,最為殊勝」;《宋史》的《天竺國傳》曰:「天竺表來。譯云: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舊說秦始皇統一中國,聲教遠被外國人,因稱我國為秦,支那即秦音之轉。」此說之「支那為秦之音譯」無誤,然而起源於「秦始皇之聲教遠被外國人」則差矣!支那一詞源自西元前九世紀建立的秦國,非六百多年後統一中原的秦始皇之秦國。

China(支那)一詞源於西元前9世紀受周朝封於秦邑(今甘肅天水)之「秦國」

歐洲人開啓大航海時代之後,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歐洲學者,是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傳教士衛匡國(Martino Martini)。他於1655年出版的《中國新地圖》(Novus Atlas Sinensis),在序言中提出了此觀點。後世幾位歐洲著名的漢學家、語言學家亦支持此說,如:法國的鮑迪埃(Guillaume Pauthier,1801-1873)、伯希和(Paul Eugène Pelliot,1878-1945),以及德裔美籍的勞費爾(Berthold Laufer,1874-1934)等人。

通曉多種中亞語言的勞費爾提出以下考證:「China」的中古波斯語(轉譯為羅馬字母 , 以下諸語言同)是「Čīn」,梵語(Sankrit)為「Cīna」,亞美尼亞語為 「Čenk、Čenastan」,粟特語(Sogdian)為「Čynstn 、Činastan」(Čynstn發音為/dzinsdan/,Činastan為/dzinasdan/,「-stan」之後綴詞為「的土地」之意【註3】,佛經譯經師取其前後音,譯為震旦、振旦、真旦等),對應於古希臘語的「Činai」,而帶有Č的伊朗語形式對應在梵語成「Cīna 、Čina」。

漢語的首字「dž」在伊朗語中被硬顎音「Č」複製。秦的古語音值是/dzin/、/džin/,(為濁音),在伊朗語Čīn發音即是/džin/,而以上之梵語,古希臘語之名稱與語音亦皆一致。」【註4】

「秦」在中古漢語中依然是濁音,在韻書《廣韻》中為匠隣切,平聲。在承繼中古漢音的台語(閩南語)、客家語中即是濁音,陽平聲,音/džin/,發音與上述勞費爾考證之諸內亞語一致;而日語讀音 「じん」(jin)、韓語為 「진」(jin)皆保留濁音。 今「秦」發為清音是在五代十國(約始於西元九百年)、宋、元期間,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因其語系與漢語差異太大,無法掌握中古漢語音韻豐富的八個聲調,逐漸將中古漢語簡化,轉變成為近代官話(北方普通話),「秦」才變為清音的/tʃin/。

勞費爾等學者會以中亞及梵語諸語考證「支那」之詞源,良有以也,因為最早接觸華夏並傳播「China」之名的,就是這些透過早期的絲路與華夏貿易往來的中亞草原民族 。

印歐語系草原民族

大約始於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居住於裏海與黑海之間的高加索山脈的高加索民族(Caucasian),即白種人,語言學稱其為印歐語系民族,以輻射狀開始向四方遷徙。向西方與北方者形成日後的歐洲各民族;向東南方者部分停留在中亞的河中地區,形成粟特人、吐火羅人;部分繼續進入波斯以及天竺(印度),形成日後的雅利安人(Aryan);另一支向東,進入哈薩克草原,形成薩迦人(Sake),也就是史記及漢書所稱的「塞種」。

另一部分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兩沿的綠洲定居,形成日後的城邦國家諸如鄯善、龜茲、樓蘭、疏勒、且末等,史記、漢書所稱的西域三十六國;一部分繼續向東進入今甘肅省河西走廊,日後秦漢所稱的月支、烏孫人;更遠者,進入了陝甘寧盆地(或稱鄂爾多斯盆地),即日後春秋時秦國以及晉國部分領域。【註5】

周王朝統稱西邊(指秦國以西)的這些印歐語系草原民族為西戎。《史記.秦本記》載:「(秦穆公)三十七年(西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春秋時一里約等於416公尺,開地千里約只四百多公里,秦國疆域最西只達甘肅東部,直至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後,甘肅北部的河西走廊仍為印歐語系民族的月支人所有。

秦稱戎狄

西元前770年秦國因為助周平王東遷有功(由陝西之關中地區遷都至河南洛陽),周王封秦襄公為爵,正式成為周王朝之諸候國,然而秦的主要構成民族並非華夏(漢)族,而是上述被稱為「戎」的印歐語系白種人、其他部分有被稱為「狄」的北方蒙古人先民,以及周王朝遷都後,留居在關中的遺民。

秦人的外貌體形、習俗文化皆同西戎,如《左傳》襄公十四年(秦襄公,西元前777- 前766年在位)自語:「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為自詡為衣冠禮樂文明之族的東方華夏各諸候國所鄙視。諸夏各國視秦為夷狄。《公羊傳 · 僖公三十三年》:「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史記》卷五《秦本紀》:「視之為夷狄也。」中原人對秦人一向以 「夷翟(狄)遇之」。

秦人為騎馬的草原民族,善於牧馬騎射、剽悍勇猛。東方中原以農為主的華夏民族視秦如寇讎,儒者稱秦為「虎狼之國」,懷「虎狼之心 」,口出惡言:「不識禮義德行,若禽獸耳」【註6】。兩千多年後的十九世紀,當大清帝國敗戰於英法聯軍(英法也是印歐語系的高加索種人),簽訂天津條約,根據中英條約,兩國應「交派秉權大臣,分詣大清,大英京師」,即互派大使駐京。

英、法兩方提出:「欽差各等大員及各眷屬可在京師,或長行居住,或能隨時往來。」此事在清廷引起巨大震動,羣臣皆曰不可。吏部尚書周祖培等人上書咸豐皇帝,陳述公使駐京有「八大害」,其五即為「該夷之立夷館,則專為倡行天主教而設,京師首善之區,若遭蠱誘,則衣冠禮樂之族,夷為禽獸,其害五也。」【註7】每當中華敗於異族,則自詡為衣冠禮樂之族,詆辱戰勝方為夷狄禽獸,這似乎是中華自古以來獨有的精神勝利法。

秦國盛產絲綢又位處西域絲路之起點

絲路從上古時期(西元前15世紀)開始陸續形成。考古發現最遲不晚於西元前13世紀,中原與西域甚至更遠的西亞、地中海地區就已透過絲路進行絲綢的貿易往來 。華夏民族在西元前三千多年前發明了絲綢【註8】。因為絲綢貿易獲利驚人,中原歷朝皆嚴密控制絲綢的織造和養蠶技術的流傳,直至中世紀為止,幾乎壟斷了絲綢的生產製造。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及秦國一位官商在與戎王(應該是河西走廊的月支部落首領)的絲綢交易中,獲利十倍,換得的馬牛數量以山谷計算(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註9】,可見其利益之鉅。西元前一世紀至三世紀,月支人建立了由多個印歐語系民族組成的大帝國 :「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涵蓋今原俄屬中亞、阿富汗全境、伊朗東部,巴基斯坦的北半部,印度的旁遮普省。掌握了中華、波斯、印度三個文明之間的國際貿易。據今人研究,貴霜帝國的官僚組織和軍隊皆是為了維持和控制貿易活動而運作,政府的主要收入就是貿易。【註10】

陝西自古就是蠶桑之地。關中是古代華夏蠶桑絲織的主要發源地。詩經中之「豳(bīn)風 」為關中地區之詩歌,其中之《七月》描述了採桑及染絲:「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婦女提著籮筐,一路沿著小徑,採摘桑葉。)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七月伯勞鳴叫。八月絲事已畢、麻事開始,染好的絲綢有黑有黃。唯有我染的鮮亮紅色,當給貴人作衣裳。)」

秦國位處蠶桑絲綢生產之中心,其種族、語言、文化、習俗又近於西域民族,地利與人和的條件皆具,與河西走廊及塔里木盆地綠洲城市的月支人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大量的通商貿易。早期的絲綢貿易,西域民族以其聞名的良馬、崑崙玉石(和田玉)、寶石、黃金等物交易珍奇的絲綢。

印歐語系的草原民族,不僅善於騎射爭戰,亦善於經商。(《漢書 .西域傳》形容這些民族是「善賈市,爭分銖。」)這些控制西域絲路貿易交通的諸印歐民族:月支人、粟特人(Sogdian)、吐火羅人、波斯人等,透過貿易,將「秦」之大名,以其語言:「Čīn、Čīna、Činastan」等傳至印度,以及地中海彼岸的希臘。這就是「China」一詞之由來。

「China」正確的譯名是「秦土」

漢語佛教經典從梵文譯出者始於鳩摩羅什(334-413年)。(見鳩摩羅什之弟子.僧叡的〈大品經序〉:「胡音失者,正以天竺。」)此前的譯經師多是來自西域的印歐語系民族。這些譯經師將佛經譯為漢語,依據的是其本國的犍陀羅語本或是吐火羅語本佛經,而非古印度語的「普拉克里特」(Prakrit)文之原本【註11】。這些譯經師如:西晉時的竺法護(233-310年)貴霜國月支人,西元266年至洛陽開始譯經。譯有《普曜經》,此經第七「現書品」的第二十書譯為「秦書」。

三百多年後來自天竺的僧人地婆訶羅(613年-687年)則是依據梵語本佛經翻譯同一部經,名為《方廣大莊嚴經》,其第四品則譯為「支那書」。 竺法護翻譯佛典依據的是犍陀羅語本【註12】;苻秦(338年-385年)時,也是來自西域的吐火羅僧人曇摩難提,也是依據犍陀羅語本、或吐火羅本翻譯佛經,所譯之《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也以直譯「秦土」譯中土 ,而不用「支那」。

將原文佛經譯為犍陀羅語本或土火羅語本的月支人、土火羅人等原始譯者,很清楚原文的「Cīna」或「Čina」指的就是「秦」及「秦土」,因為該詞的來源正是出自於這些民族的語言。

今「支那」一詞,已被嚴重誤導為帶有歧視之義,或許用「秦土」這個最正確的譯名取代「支那」,得以消解紛爭?

註釋

[1] 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柏森(Otto Jespersen 1860年-1943年)提出之「Great Vowel Shift.」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支那條。

[3] 「-stan」 後綴詞為「-land」之意。仍見於今日多個中亞國家的國名,如吉爾吉斯(Kyrgyzstan)、巴基斯坦(Pakistan)、烏茲別克(Uzbekistan)、哈薩克(Kazakhstan)、土庫曼(Turkmenistan)等。

[4] Berthold Laufer “ Sino-Iranica: China and Ancient Iran“ 《中國伊朗編》(1919)。

[5]參考 劉學銚《唐代以來的邊疆策略》。

[6] 《史記.秦本紀》:「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戰國策 》西周二〈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今秦者,虎狼之國 也。」;《史記.魏世家》:「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

[7] 《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 卷二十六。

[8] 西元前13世紀商代帝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墳塋中即發現了產自新疆崑崙山的玉器(和田玉);考古在埃及的「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發現一具公元前11世紀的木乃伊穿著華夏的絲綢。Wiki 絲綢之路;絲綢歷史。

[9] 《史記・貨殖列傳》:「烏氏(地名)倮(人名)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

[10] 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301頁。

[11] 佛陀傳法使用的語言,為印度-雅利安語之分支。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309頁。

[12] 英國學者John Brough認為竺法護所譯的《普曜經》出於建陀羅語。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309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中共“公私合营”再现 准备再共一大笔产?

 中共从1953年到1956年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迫使12万多家私人企业实行“公私合营”,随后在1966年将这些企业全部据为“国有”。 到1956年,全国各地公私合营结束之时,私营在全国已经不复存在。

阿波罗网记者秦瑞报道/中共广东政府近日发布的一份所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引发网友热议,很多人将其称之为“新版公私合营”。

1月1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中共广东政府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除国家明确规定应当由国有资本控股的领域外,民营资本可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控股,保障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中的权益。”

对于这个所谓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位网友嘲讽说,“那就先把支付宝还给马云吧?”

还有人嘲讽道,“冯仑说:民营企业就像夜壶,想尿尿的时候用一下,用完嫌骚臭就一脚踢到床底下。多少年了就是这样循环的,周而复始。这次又尿急了?估计前列腺癌了吧?”

而更多的网友则不约而同地称之为“新版公私合营”。

人们纷纷评论说,“就是公私合营,让私营资本给奄奄一息的国企输血而已,以前是骗股民钱救国企,现在股市已经玩坏了,只能靠混改继续骗钱输血”

“好事绝对轮不上民营企业,这是让民企来倒贴输血来了”

“公私合营2.0,结局如何请参照1.0”

“新款公私合营叫做混合控股,终于到了全面抢劫民企的这一步,而且又是广东开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股份,1票否决权,直接说没收充公算了……”

“这种玩法会让民企有去无回,绝对的”

“这种事情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的重来呢?因为记忆被删除了篡改了”

中共从1953年到1956年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迫使12万多家私人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2月3日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资改工作座谈会上这样总结道:“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资本家的全部财产拿过来,约计全省私营工商业的资金有1亿9000多万,现在被我们拿过来了,国家发了一笔洋财。1亿9000多万元相当于19多亿斤大米。广东年产大米是18亿斤,即几天时间被我们共了一大笔财产。”

随着私营经济烟消云散,截止1956年,商人这个群体也在中国大陆土崩瓦解了。另据一项统计,所谓的“城镇个体劳动者”(即“个体户”)由640万人锐减至16万人。这十几万人较多散布在南方,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边角角,做一点修鞋修车之类拾遗补缺的小生意糊口。

中共的这一做法让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彻底丧失,让中国经济最终到了崩溃边沿。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靠山”一词的来历 靠山不可靠 皇上厚爱的驸马爷走上不归路

 作者:容乃加

“靠山”真可靠吗?选择靠山考验人的良心!(Pixabay)











靠山”是指人的后台,指人事上的奥援势力。这个词来自唐朝历史上一股旋起旋灭的黑潮中。

皇上厚爱的驸马爷

当开元中,天下承平,人物骈集,张垍也在其中享有盛名。张垍是唐朝宰相张说的次子,他和宁亲公主结亲成了驸马,他的兄长张均是翰林学士。唐玄宗对驸马张垍恩宠特别深厚,准许他在禁中设立内宅,住到宫中来。玄宗喜他奉侍文章,多次赐给他珍玩,数不胜数。张垍经常将得赐宝物展示给兄长张均看,张均开玩笑地说:“这位岳父送女婿,可不是天子赐予翰林学士的。”

天宝年中,玄宗曾经到张垍的内宅,对垍说:“希烈因为多次请辞机要职务,我正在择人接替他,你认为谁比较合适?”垍感到惊讶,还没等他回答,玄宗就接着说:“没有人比得上我深爱的女婿了。”张垍下阶拜谢。这从天而降的福泽,正是他和兄长张均梦寐以求的。然而,杨国忠得知后感到不满,就在陈希烈罢相之后,推举韦见素来代替陈希烈,张垍因为心愿未成而生怨。

安禄山交好

天宝十三年正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入朝。当时安禄山因为击败奚族、契丹等鲜卑族(契丹与奚族同源,同源出鲜卑),军功赫赫,因此受到极大的宠遇。安禄山有野心,要求加官平章事。“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宰相的职务。玄宗把他的请求交付中书门下参议们讨论。宰相杨国忠在会议上提出意见,说:“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不识字,如果将政令交由他执行,我担心外族会轻视我们国家。”玄宗因此作罢,加封他为左仆射,赐封千户、奴婢十房,一庄一宅,又加闲厩、五坊和宫苑。

“仆射”这个职官是秦朝时设置的。古时重视武官,用善射的人督课事物,汉代以后各朝都根据秦法而设有此官。《汉官仪注》云:“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课之,故名。”就是说,古代以武官仆射督导官员,汉朝之后,以仆射为名的仅见尚书仆射,位在尚书令之下,唐朝时亦是。安禄山求到的左仆射官职是比宰相低了一级,心愿没能达成。当时,张垍和安禄山交好,张的内宅在宫中,得以知道了这个议事的内容,就泄漏给了安禄山。

靠山”起祸

那时诗圣李白正在朝中任职。有一次,张垍与李白谈起了自己与安禄山交往的事。李白对张垍直言道:“我看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时会连累你的。你万万不可“靠山”(“山”指安禄山),还是靠近皇上吧!”

安禄山离开京师回守地时,皇帝派遣宦官高力士在浐坡设宴为他饯行。高力士回京,玄宗问他说:“安禄山是否满意?”力士回答说:“从他郁郁不欢的样子来看,一定是知道了和宰相之位无缘了。”

玄宗把这事转告杨国忠,杨国忠说:“这件事的评议别人不得而知,必定是张垍告诉他的。”玄宗因而大怒,将张垍兄弟全都赶出朝廷,张均外放建安太守,张垍为卢溪郡司马,张埱为宜春郡司马。不久,这一年岁中,皇上又把张垍召回,升迁他为太常卿。

太平世起乱流  人心反背

不久,安禄山起兵反叛朝廷,唐玄宗奔蜀地避乱。

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南宋 佚名《唐玄宗避蜀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当时有宰相韦见素、杨国忠和御史大夫魏方进等人随行,但也有许多朝臣并未前往。到了咸阳城时,皇帝问高力士说:“昨天仓皇离开京城时,朝廷官员一时不知道朕的行踪,今天谁会先至?”

高力士回答:“张垍兄弟素来受到国家的宠遇,而且他们还是国戚,必当会先到来。至于房琯,他一直有宰相的声望,禄山也很器重他,应该不会前来。”

玄宗说:“事情难以预料。”就在那一天,房琯就来护驾了,玄宗非常高兴。他随即询问张均和张垍兄弟的情况。

房琯回答说:“我离开京城的时候,去过他们的家,约他们一起出发。当时张均告诉我说‘已经去城南取马了’。从他的态度看,似乎并不急于前来。”

果然,张垍和他的两个兄弟都没有前往蜀地护驾,反而都投向贼军安禄山的阵营,接受了安禄山的伪命,成了贼营中的官员,张垍作贼宰相。

后来,当郭子仪领军奉广平王(唐肃宗李亨的庶长子李俶)入东都收复洛阳时,张垍和叛臣三百余人着素服在路边请罪。唐肃宗登基后,念先帝对张的旧爱,减了他的罪刑,赐张垍于大理寺监狱中自尽。

最好的“靠山”

张垍等张家兄弟急名好利,却自甘失节去勾结贼寇。他们的父亲张说是唐朝的名相,一家受恩宠。开元十七年,张说拜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视事之日,皇上敕赐他行帐,音乐演奏,从大内出酒食庆贺,而且皇上还御制诗一篇,来叙述志庆。后来,张说又以修谒陵仪有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那时,长子张均为中书舍人,次子,即张垍,娶宁亲公主,拜驸马都尉得到玄宗皇帝的宠赐。当时张家一门的荣宠,在朝中没人能比。

张家兄弟欲令智昏,都成了无赖子弟,玷污先人建立的伟业,辜负了皇上的殊恩厚宠,辜负了国家的抚育,反而投向贼山,靠错了山,落得丧命的现世报。毁了自己的一生,也毁了后代的出路。

后人讲“靠山”,这一词就是从张垍靠向安禄山这段历史而来的。不论居太平乡或处乱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诱,不畏强权欺压,不惧邪恶逼迫,才能真保平安哪!即使一时为邪恶所害,生命转生也能得到补偿和福报。处世最好的靠山当是自己的良心!@*#

资料来源:《旧唐书》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冬至知多少?冬至文化典故与民俗集锦

 作者:容乃加

冬至一阳生,一元复始,蕴含深厚的文化元素,衍生相应的许许多多文化典故与民俗。(Shutterstock)

年年冬至,第一道曙光将照射在紫禁城太和殿大殿正中的匾额上,奏报“一元之始”的讯息,这是元明清三代敬仰的“初岁”胜景,蕴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一些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冬至”一词具有哪些涵义呢?

古书说冬至有三个意思:“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都指出“冬至”这一天,远离北半球的太阳开始回归了,此时也是天地间阴气消、阳气长的转捩点。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其实最早的历法中,冬至即新年元旦。上古历法以“(黄历)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历法周期的起点)”,起初的历法就是以冬至日为元旦制定的。到了周朝、秦朝,也是以冬至那个月份为正月。后来汉武帝改太初历之后,以寅月为正月,然而某些历史悠久的城邑还留下了这种冬至过年的民俗。

汉朝时,冬至日偃兵息鼓,朝廷停止议政,官府不听事,举行岁终大祭,地方小吏和民间都放假宴饮送冬。冬至关边关,所以人们要赶在冬至前返乡。宋朝人是以过年的心情过冬至,他们家家户户都拿出积蓄备办新衣新帽,互相祝贺,聚会玩乐,市场热闹无比。这样的习俗流传到明清,苏州(吴中)一带还保有这种民俗。

《史记》中称冬至为“初岁”,也反映了上古以“冬至”为一年之始的历法和民间的风俗。

冬至、过年办年货祭神、祭拜祖先。(新唐人电视台)

冬至一阳生”是什么意思?

《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日冬至,阳气至,始动”,即夏朝时人已经观察到了冬至阳气生的现象。

“日冬至,阳气至”是一种玄虚的概念吗?不是的,这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甚至可以“捕捉到”的节气现象。那么古人怎样掌握冬至的“一阳之气”?有一种具体的作法称为“候气”。

候气之法,是在三层墙围的密室内,用律吕管添上极为轻盈的芦苇灰来感应天地四时之气。《后汉书》说“律气(*节气)应则灰除”。《朱子语类》说:“今治历家用律吕候气,其法最精。气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这气都在地中透上来。如十一月冬至,黄钟管距地九寸,以葭灰(芦苇灰)实其中,(冬)至之日,气至灰去,晷刻不差。”就是说,以候气法测得地下阳气冲出黄钟管内的芦苇灰之时,就是精准的冬至时分。

冬至“一元复始”象征什么意义?

冬至日南至离北半球最远,然后开始往北回归。图为台湾东海岸北回归线地标。(东管处提供)

《易经》以冬至为“一元复始”的标志。冬至月对应〈复〉卦,卦象为坤上雷下,雷藏地下之象。〈复〉卦六爻中,一阳爻在下,五阴爻在上,为冬至“一阳生”的现象,此后,阳气将日渐回复,阴气则日渐消退,这就是〈复〉卦所显现的“一元复始”的含意。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说:“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冬至日阴阳循环返回起点,寓意天地间又到了万象更新的起点,故而说“一元复始”,应合上古历法以冬至为新年的人文意义,彰显天人合一之象。

为什么在冬至祭祖?

冬至祭神祭祖源远流长。在三千年前,周公测得日影最长的日子是冬至日、最短是夏至日。冬至时,天子率百官举行大祭,祭祀天神、地神、祖先和八神(称八蜡、八腊),隆重盛大。《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当时的礼仪“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隆重盛大的歌舞仪典,祭祀天神赐予人们的庇祐。历朝历代都敬慎地承袭着这种礼制。

北京天坛,历代天子敬天拜祭之所。(Feng Li/Getty Images)

地方官则祭祀土地神社,家家户户祭神、祭祖。冬至一早,先在大厅敬神明、拜祖先。供上甜汤圆、咸年糕等,并配上其它丰盛的菜肴。普天下怀着敬畏感恩之心,举行隆重的祭祀过冬至,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年。

为何在冬至夜“补冬”?

冬天“养藏”是中国最古的医书《黄帝内经》留下来的,合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养生方法。现在大家都熟悉用药膳“补冬”,那么最早的“补帖”是怎么来的呢?传说那是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留下来的“处方”。

东汉末年世局非常动乱,瘟疫大流行。张仲景从朝廷告老还乡回到河南,日夜忙于为乡民医病。他怜悯贫穷的乡民挺不住寒冬,两只耳朵都冻烂了,于是研制出了一道药膳——“祛寒娇耳汤”,帮他们“安耳朵”。“娇耳”是包着袪寒药材和羊肉的“饺儿”。从冬至日到过年期间,他让徒弟搭了棚子,架上大锅煮“祛寒娇耳汤”施食给穷人,留下了“补冬”的一种作法。

冬至的代表食俗是什么?

冬令进补,怎么补才不会错?
冬至进补常用的药膳鸡汤。(Shutterstock)

人们会在冬至夜吃一些高蛋白质的鸡鸭药膳炖汤、桂圆甜米糕等来“补冬”。冬至夜吃汤圆,吃水饺和馄饨都是普遍的食俗。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以汤圆为代表。类似汤圆这种糯米作食物自古以来就受人喜爱。《清稗类钞》一书中,华夏古人早就知道汤圆的美味,一年不分春夏秋冬四季都要吃。乾隆帝的《元宵联句》提及汤圆“道古传荆楚,而今满市城”,就说民间吃汤圆的风俗早在南北朝时的荆楚一带就有。

汤圆又叫汤团、团子、浮圆子、丸子,古称牢丸、牢九等等。不管哪种称法,汤圆都是圆圆满满的,象征天与太阳。冬至一元复始,阳气生,所以吃汤圆庆贺,同时寓意年终团聚。南方沿海地区的人,喜欢来碗红、白汤圆,象征阴阳交泰,万物欣欣向荣。

宋朝人在元宵吃汤圆(周必大有诗描述“元宵煮浮圆子”),在过冬至时则多食馄饨。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提及冬至节俗:“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也提到:祭祀以馄饨祭祀祖先。吃馄饨表示祝贺初生、新生的意义,取用形音义三层的内涵。“馄饨”一词和“混沌”谐音,而馄饨以薄薄的白面皮包着一团馅,形像天地浑沌之象。传说冬至吃馄饨的意义是纪念中华始祖盘古在“混沌”中诞生,也祝贺新岁的开始。

吃馄饨迎接新岁。(彩霞/大纪元)

北方冬至的食俗是吃饺子。饺子在明代之前也称为“馄”,而且馄饨和饺子的材料和做法都很类似。所以,冬至吃馄饨、饺子,可能有着同样的来源,民俗因时因地而有异。“饺子”又与“交子(月)”谐音,冬至吃饺子表现迎新岁的象征。

为何俗谚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

俗谚说“吃了冬至圆长一岁”。(Shutterstock)

一般公认吃过年夜饭过了年才长一岁。为何“吃过冬至圆长一岁”的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久远?其实关键就在于星移岁转,时间改变了“年”的“定位”。

本文前部已经提到,上古的历法制定之初是以冬至为新岁的起点。所以冬至夜“吃过冬至圆长一岁”就是顺理成章的说法。到了汉武帝时,沿用的历法已经和天象出现了明显的误差,于是校正历法,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时颁布太初历。太初历以寅月(立春之月)为正月,冬至则成了冬至节、亚岁、冬节。这时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反映了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一个不变的事实——冬至日始终是天地间阴阳循环“一元复始”的起点。

冬至除了食俗还有什么特色民俗?

冬至有个很暖心的民俗——为翁姑“献袜履”。媳妇们在冬至送鞋送袜给公公婆婆(舅姑、翁姑),祝颂长辈冬至迎福纳祥,长命百岁,对应冬至时阳光达极致的意义。送的鞋袜是媳妇亲手绣制的,不仅讲究实用保暖,还讲究造型和图案花样美观,鞋面宛若一幅赏心悦目的刺绣画。媳妇一手好手艺、一颗体贴的心带给家中长辈温暖的慰藉。

绣花鞋,示意图。(shutterstock)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他们不仅仅记载冬至节气的物候,而且深入观天象,应合人事,留给后代丰厚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启发。今天的我们,若能阐扬古人效法天地自然和崇敬神佛的精神,当也能让生活渐渐回归正道。@*#◇

冬至知多少?冬至文化典故与民俗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