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时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时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26日 星期二

坑了无数人的“金交所”们,终于迎来关门大吉

 大陆文章/坑了无数人的“金交所”们,终于迎来关门大吉。

3月25号,湖南、辽宁、西安、重庆四地先后发布公告,取消本地金交所的业务资质,已有的金交所已经取缔,未来也不再新增

而根据证券时报的披露,这只是开始,未来全国所有省份都将取缔金交所,这也意味着,整个金交所行业将迎来团灭倒计时

大家肯定一脸懵逼,这是啥意思,啥是金交所啊,咋就团灭了?

核心就是一个字:。乱象丛生,乱到没边。

金交所当初成立目的是便利不良资产转让,就是方便地方政府和银行等机构把不良资产通过这个交易所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一般都是地方上自己设立的,而不是中央统一把关的。

初批成立的金交所业务问题比较大。一个是银行间市场发展成熟,金融机构更愿意去银行间市场转让abs、clo等资产;而另一块的司法拍卖业务竞争者太多,比如阿里、京东这些平台都可以做,金交所也捞不到油水。

两重挤兑之下,金交所,可以说已经没米下锅了。在生存压力之下,他们选择剑走偏门,走向了如今看来臭名昭著的“摘挂牌业务”,也就是做各种非标融资。

翻译成人话,就是各种企业缺钱想融资,金交所就帮他们的债权做成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这样下来,企业拿到了融资,投资人获得了收益,而金交所赚到了好处费,堪称完美。

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只要有钱赚,金交所就来者不拒,不把关也不注重风险,放任自流

说几个经典的大手笔,都是金交所的杰作:

1.P2P、现金贷,2015年的股灾和P2P暴雷还记忆犹新吧,多少人倾家荡产。

2.币圈ICO,就是给虚拟货币融资,很多都涉及洗钱

3.房企理财,大到恒大融创,小到各地的中小房企,在当年都对资金近乎饥渴,但偏偏因为宏观调控股票融资受阻,债券、信托又风控严格;于是效率高、毫无风控的金交所成了香饽饽,各大房企通过金交所获得了以万亿计价的融资,而毫无疑问,金交所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强赚钱效应下,各地政府纷纷跟风,开办自己的金交所,全国一度有超过80家金交所,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缺乏金融资源,更是把这个当做发展机遇。甚至出现了各种没有审批资质就开办的“伪金交所”。

可以说,在市场、政府和房企的催化下:金交所们成了银行外的银行,成了事实上的影子银行

狂热的成果被少数人攫取的,代价却是所有人承担。

后果非常严重,后遗症非常明显。

从明天系、雪松系的暴雷,到恒大、碧桂园的危机,从政府、央国企的投资打水漂,到普通投资者的血本无归;风险不断扩散,对市场、企业、经济和众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罢免、问责、破产、跳楼的悲剧在重复不断上演。

收割富人也打劫穷人,破坏经济又瞒骗政府整个国家自上而下都深受其害

不少人愤怒的质问:监管呢,监管为什么不作为!

不好意思,不是不管,是真管不了:

1)2019年以前是分业监管,证监会管股市,银监会管银行,保监会管保险,三家各司其职,而金交所恰好处在“三不管”的模糊地带,谁都不好直接伸手去管。

2)地方监管等于没有。对地方政府来说,金交所做全国业务是赚全国的钱,但受益的是本地经济,所以,要管=断财路,因此,省内监管=不管

近年来中央终于意识到了泛金融化的危险性,开始高压严惩,重拳整治。

2021年一行两会联合发布《联席会议部署开展金交所现场检查工作》,开始收紧金交所政策。同年,中央发文,要求各地大力整顿金交所和泛金融危害,严防风险外溢。

2022年,16省国资相继发文,要求化解存量风险清退当地金交所,大力查处伪金交所。

同时,监管改革也在加速。

2019年以后,中央进行金融监管改革,银监会、保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结束分业监管的纠结时代,开启大一统的混业监管时代

2023年以后,中央成立金融监管总局加强金融监管

如今,金交所终于迎来审判终章落幕时刻,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但,那些受到巨大伤害的无辜者,那些留下的巨大伤疤痛苦,只能让时间来慢慢宽慰了。

海外报道/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将关闭数十家金交所 专家指出原因...

来源:RFA

湖南、辽宁、西安、重庆四地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公告,取消金交所的业务资质,并要求除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外,其他地方交易场所或企业不得以"登记、备案"等多种名义,直接或间接为各类发行和销售非标债务融资产品提供服务和便利。

中国多地政府正在对从事金融交易的金交所(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作出关闭决定,以阻止有机构借此进行融资和兜售理财产品,全国数十家这类金融交易平台可能会被关停。

据证券时报网周二报道,湖南、辽宁、西安(陕西省省会)、重庆四地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公告,将取消各自辖内金交所的业务资质,今后四地都将不再有金交所,也不再有任何主体具备从事金交所相关业务的资质。公告进一步对“伪金交所”风险进行了提示,并要求除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外,其他地方交易场所或企业不得以“登记、备案”等多种名义,直接或间接为各类发行和销售非标债务融资产品提供服务和便利。

该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及接近监管的权威人士处了解到,上述四省市的动作只是开始,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地方陆续发布取消辖内金交所资质的公告。这意味着,野蛮生长、在诸多金融风险事件中频繁现身的金交所,作为一类地方交易场所,即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官称阻金融交易所野蛮生长

财经评论人士郑旭光当天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说,官方许可的金交所的活动将被遏制:“这些金交所靠合规业务难以支撑,因为没有足够的业务量,他们大量做的是不符合规定的业务,认为这带来很多问题,包括金融风险。实际上,我们看到前些年有很多金融衍生品都在推广,可能很多都带有欺诈性。”

报道称,对于那些打着金交所旗号、活跃在各类融资活动中的“伪金交所”来说,金交所的彻底退场犹如釜底抽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由此可以预测,那些长期实质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伪金交所”,将面对更加严厉的打击与清理,甚至今后存在被刑事追责的可能。

各地纷纷公告关停金融资产交易所。(网页截图)

对此,郑旭光说,这些金交所受到地方政府背书:“现在国家授权的金交所的权力将全部取消。其从事的衍生理财产品的业务,政府也不认可。湖南、辽宁、陕西(西安)及重庆这四地政府取消金交所,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类似,就是要消除金融爆雷的土壤。”

据了解,此次湖南等地政府取消的金交所分别为湖南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辽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百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同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有近30家金交所,而在巅峰时一度接近80家。《证券时报》从多位业内人士及接近监管的权威人士处了解到,上述四省市宣布取消辖内金交所资质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接下来所有金交所陆续关停的开始。

金融交易所交易量少导致关闭

金融学者司令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金交所关闭的主要原因与交易量不足有关:“关闭金交所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交易量少,没有足够的交易实体,这本质上还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不足以支撑交易活跃性。所以说金交所关停是早晚的事情。”

据报,关于是否关停全部金交所的决定似乎在监管内部已酝酿多时。一位曾在某金交所担任高管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早在2022年底,有关部门就召集一些地方政府和金交所,就金交所清退的可能性调研收集意见。最近终于尘埃落定,决定将现存金交所全部有序清退关停,而且明确今后各地不再设立。

司令说,金融交易活动好比实体经济活跃度的一面镜子,当实体经济活动量减少之际,融资的需求随之减少:“他就是这几年中国经济严重下滑的真实写照。”

中国第一家金交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2010年5月宣告成立。其后,各地纷纷设立金交所。其后,传出不少企业、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参与非法融资产品爆雷。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马江博说趋势。RFA 

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制裁习和中共中央成员及亲属!美法案通过?


俄通社也证实美国密执根州共和党联邦众议员丽莎·麦克莱恩声称的:“我的停止中共法案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获得通过!该法案对习近平和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及其亲属实施金融和签证制裁。”3月21日该法案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以28:22通过。停止中共法案制裁对象为:1.中共中央的每个成员;2.如果中共中央解散后其后继组织的每个成员;3.上述成员的成年家属包括其配偶或配偶的成年家属;制裁方式为:1总统命令冻结其财产;2吊销签证及所有可能福利即上述人士不得进入美国,已有的签证或入境文件立即失效,无资格获得进入美国的签证或其他文件,无资格被接纳或假释进入美国或获得移民和国籍法(8U.S.C.1101 et seq.)规定的任何其他福利,吊销当前已有签证。(H.R.3334-118th Congress(2023-2024): STOP CCP Act| Library of Congress)

Image

李勉映——中国自由日报.生命主义自由党:这个法案好在包括后续组织!防止他们金蝉脱壳 !特别是上海帮那几个,蛩伏很久就为金蝉脱壳作准备。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X平台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台股跃上2万点之时看大陆经济及国际影响

 法广

美股三大指数收盘皆创新高,激励台股21日同步走高,收盘大涨414.64点,突破2万点。而同一天,中国与香港的股市下探,中国经济继续陷入危机。

为何台股能跃上2万点?

台湾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表示,过去台股每次过完年都暴跌,现在为什么到2万?原因是台积电的指数罩住了全台湾.如果台积电屹立不坠,台股的指数下跌会很有限。此外,过往台湾民众赚钱就汇往中国,购置中国房地产或人民币,但现在都将钱移回台湾,创造庞大资金流。而钱多让台股超越2万大关,现在指数股票型基金(ETF)更是近期投资的关键词,造成台湾民众抢购热潮。

谢金河还指出:在2018年,港股逾33,484点,台湾加权指数在11,126点,两者相差22,357点。他曾预言:台湾加权指数会超过香港恒生指数,但这个说法,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但现在已经应验了。

对于香港立法会19日通过第23条立法,明列“危害”国家安全的外国干涉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并将拥有或泄露国家机密定为刑事犯罪。谢金河曾示警,香港通过基本法23条,不知不觉被悄悄关进“铁幕”中,百年繁华也正在逐渐流失。

大陆半数摩天大楼成烂尾

中国股市“卖惨”的同时,房地产危机也触目惊心。近日,网络上传出中国未完工的450米以上摩天大楼统计表,其中半数以上为烂尾。在31栋摩天大楼中,其中19栋处于烂尾或者是基本放弃状态,占六成以上,而施工中的大楼几乎都未出或刚出地面。众所周知:摩天大楼多是中国各地的形象工程,显示中国房地产崩盘严重。

大陆3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债务爆雷

自2021年以来,恒大爆雷开启了大陆房企破产倒闭的序幕,截至2023年8月24日,已有超过3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爆雷。数据显示,目前恒大地产负债2.4万亿元、碧桂园负债1.43万亿元、万科地产负债1.35万亿元、绿地控股负债1.2万亿元、保利发展负债1.14万亿元、融创中国负债1万亿元、华润置地负债7396亿元、龙湖集团负债5724亿元。

房地产开发商债务问题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市陷入低迷,再加上大量烂尾楼对中国经济影响甚广,银行大量的坏帐无法收回,规划好的待开发土地闲置,土地价格暴跌,很多二次置业的人购买的房屋变成负资产。

中国因产能过剩而向国外倾销钢铁?

最近有媒体注意到: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创下八年来同期新高。中国煤炭资源网发布的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份,中国出口钢材1591.2万吨,同比增加32.6%。同时,出口均价为791.7美元/吨,同比下跌了32.1%。钢铁市场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上次中国钢铁大量倾销,发生在中国经济衰退的2015年至2016年。在疫情大流行后,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复苏仍然低于预期,中国的钢铁、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行业都出现产能过剩。

穆迪分析公司助理董事兼经济学家哈里‧墨菲‧克鲁斯(Harry Murphy Cruise)分析认为:中国市场疲软的前景也打击了铁矿石价格。他说:“上周的在中国两会缺乏有意义的刺激措施,削弱了今年的施工计划,使铁矿石价格跌至略高于每吨100美元的水平,这是自2023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

蒙特利尔银行(BMO)大宗商品分析师科林‧汉密尔顿(Colin Hamilton)指出,中国正在将钢材输送到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比如由中国自己出资和建设的“一带一路”项目。他说:“以前,中国试图向世界其它国家出口钢铁,纯粹是出于经济考量,而这一次则更具地缘政治和战略目的。”

有分析人士担忧:中国钢铁仍在以热轧卷板或其它钢铁产品的形式通过印度、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销往欧洲,从而进入西方市场,会对国际钢铁行业造成冲击。

“集体领导,集体负责”机制是中国环境领域的致癌病灶——谈论气候正义

 作者editor  3月 22, 2024  

中国是全球污染的主要责任国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参与者。周勍是相關毛泽东文革紀錄片《我记不清了》和纪录片《三门峡》的导演,后者讲述了大坝工程造成的环境灾难。

“在环境权方面,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政府管理不善。”,周勍是一位作家,也是中国参与人权保护问题的活动人士和纪录片导演,他在谈到北京在气候和环境方面的责任时毫不拐弯抹角。他 1965 年出生于西安,1989 年因参与天安门事件被判入狱两年,现居柏林,但继续通过文字和影像关注中国,特别关注气候正义。他的《民以何食為天:中国品食安全》一書和关于三门峡大坝灾难的纪录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为此,他将自己作为藝術家的多重经历,带到欧洲各地的大学和论坛。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十月的世界气候正义大会上。

1. 您认为中国对环境污染有哪些责任?这对中国的人权有何影响?
(周)答:这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中国的政府是个权力无限制且不被第二种力量监督问责的行政体系,而这个包山包海怪兽般的行政系统几乎掌控者整个社会的资源,民间环保组织若要为改善环境尽点责任,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也是很难施行的。那么中国政府就要对环境污染负全部责任,而中国政府的施政模式又是所谓的“集体领导,集体负责制”,换而言之就是环境污染出了问题,体制内互相推诿,结果是谁也不用负责!

而这种施政不被监督且不透明的现状,对中国人权的影响是致命且无处不在的。而更为可怕的是——由此导致的人权灾难是任何人都会随时随地受到侵害,而这种侵害的到来不是靠因果,而是凭概率——碰上了算你倒霉,没碰上就算你幸运。

2. 您在纪录片《三门峡》中说,”环境灾难总是伴随着重大的人权和人道主义灾难”。您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状况?环境政策对中国人权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答:这里套用中共的一句常用的术语“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其反面就是在不受监督的权力下,往往是集中力量办成了——大坏事,这在中国的现实中随处可见。当今习近平的权力较之的他的前几任——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权力更大也更为集中,而导致的灾难也就更大,比如——新冠期间满焊且残酷的封城所导致无法统计的非自然死亡人数、股灾和最近贵州山林大火被媒体刻意隐瞒……

环境对中国人权最大的威胁,就用中共自己对人权的定义“人权就是生存权”来讲,其对中国人权的威胁主要表现在——1,食品安全监管不力,导致食品、水等日常生活必须品都得不到保障,何谈生存权?2,中共对环境领域的铁腕掌控,也剥夺了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惶恐且窒息的状态。

3. 中国的环境行动主义现状如何?人们会为环境相关问题进行抗议吗?我读到很多年轻的活动家正在努力提高人们对环境相关灾难的认识。这一点你怎么看?
答:人们在环境领域的抗议活动,因为当局越来越严酷的打压,显然是越来越少了,比如浙江省宁波市2012年10月份要建造核电厂,当地有5万人左右抗议游行,导致了该项目停建。而昨天我看到了宁波又一核电厂开工,打电话去问当地朋友,他们竟然不知道此事。

我的不少朋友虽然在中共的持续打压下,几十年不间歇的默默从事环境领域的民间保护工作,他们组织有序,分布领域广泛,也注意培训年轻人,不断吸收年轻朋友参,这种夹缝里面求生存的精神是非常伟大的,可惜国际社会对他们关注和支持不够。我一直认为在环境行动主义这方面的工作者,他们是在孕育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集权社会破坏的是人的重要属性——相互信任、组织和协调能力等,而这些民间的环保组织却在工作中修复完善着这些属性,随着他们在工作中服务的民众认识您越多,这些被服务过的人就是将来他们参选时潜在的选票来源,而我坚信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一定会到来的。

4. 根据您的经验,中国人在谈论环境问题时更关心哪些主题?(比如食品、水源保护,就像您书中提到的那样?)
答:我曾开玩笑说过,中国人的宗教就是吃教,当然食品安全是民众最关注也是最能引起共情的话题。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来讲,水资源、小动物保护和非物质人文资源领域参与和成规模的非政府组织更多一些。

5. 你认为你还会回中国吗?你可以回中国吗?
答:2018年我最后一次回北京,我多年来拿的都是中国护照,现在柏林是艺术家居住的身份。我认为回出国是一个人天然的权利,我必须坚持这个权利。我也曾经在北京的海关被扣押下来机票作废、不让出国。也曾经在回国时被堵在海关1个多月不让回国,理由是——外国那么好,你就不要回来了。当然这是维护自己回国权利的代价,如果进出自由,中国就是一个民主国家了。

6. 在你看来,哪些基建项目破坏了中国的环境?
答:套有一句成语就是“罄竹难书”了,总体来讲,在不受监督的权力之下,越是重大的基建项目,对环境的破坏就越大,比如三峡水库和遍布中国各个河流上的大小水库,其环境灾难已经在反复重演着。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两个领域——其一就是过度开发的房地产和中国大中小城市都热衷上马的地铁项目。各地政府为了增加GDP出政绩,以便官员自己升官发财,争先盲目的上马房地产和地铁项目,而这些过度开发的基建项目,形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攫取,必将导致整个环境生态的失衡。

特别是中共当局在广大农村推行的所谓”让农民上楼工程”——把农民原本完好的土木结构房子推到,强制统一建成水泥结构的楼房,这既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平添了不便,也破坏了中国延续千年的良性生态循环——土木结构的房子到来使用年限,拆迁下来的土墙是上好的有机肥料,而眼下遍布全国农村的水泥楼房若拆迁后就是一堆危害时间较长的建筑垃圾。

据中国住建部公布: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年产数亿顿垃圾。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其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而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而据我的一位考古学家朋友讲,这几年来各地房地产开发和地铁隧道的挖掘,对文物的破坏远远超过了十年文革的总和。

其二,在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权力机制下,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引发环境灾难,仅以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类别动物保护来讲,我可以举一个驴子的例子——2006 年山东省的东阿阿胶厂启动了阿胶文化营销和价值回归工程,在此后近 20 年间,阿胶提高价格近 20 次,在中国变身成为奢侈品。熬制一公斤的阿胶需要 2~3 公斤驴皮,一张整的驴皮通常为 3.5~4 公斤。

中国每年的阿胶产量一种说法是 15,000 吨,另一种说法是 15,000 吨只是产能, 实际产量在五六千吨,后者同目前的中国毛驴存栏数和外界估计的中国驴皮进口量相吻合, 这意味着仅阿胶产业每年需要屠宰 200 多万头毛驴,毛驴的繁殖力在大牲畜中非常低下,母 驴怀孕期要一年以上,一次只产一胎。可阿胶带来的驴价上涨,让很多农户卸磨杀驴,换取一次性利益,但破坏了中国毛驴的种群资源,存栏量从1990 年代初的 1000 多万头,占世界的 1/4,下降到 2014~15 年间的 500 多万头,近几年更是下降 到 250 万到 260 万头,可年屠宰量却仍高达30 多万头,而每年需要进口驴的数量则是 200 多万头。

以巴基斯坦为例,原本巴基斯坦的毛驴数占世界世界第3位,2015 年巴基斯坦驴皮出口增了217%,还有13万张驴皮被走私到中国,大量农⺠的毛驴被非法宰杀或者毒死,最终当年底巴政府全面禁止驴皮出口。目前全世界驴的存栏量估计只有 5,300 万头,2/3 在非洲、南亚和拉美的农村地区,而驴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劳动力和交通运输工具。如果毛驴被偷或者 被卖掉后得不到补充,就会陷入贫困陷阱。但在利润的诱惑下,偷盗和非法屠宰日益猖獗。 2014 年肯尼亚决定开设毛驴屠宰场对中国出口驴皮和驴肉,结果毛驴的存栏数量快速从 2009 年的 180 万头下降到 2017 年的 90 万头。

目前按中国阿胶产业的需求规模,只会让非洲驴群重蹈中国驴的命运。另据。总部设在英国的非营利组织「驴庇护所」(Donkey Sanctuary)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4400万只驴中,每年约有180万只因制造阿胶被杀害。
而在中药中被视为养生重要补品、用驴皮制成的「阿胶」,很可能就是一个心理安慰剂,其所含蛋白与猪马牛羊等动物皮无异。这确乎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驴之皮》素材——经过“国宝国粹”➕忽悠,好好的驴子驴子招谁惹谁了?就得让你们吃的快绝了种!如果你是个正常的人,请从不吃阿胶开始,走出全球化灾难➕老中医的冤孽与愚钝之陷阱。

7.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国之一。中国也是对可再生能源投资较多的国家之一。您认为未来这种情况会如何发展?您认为中国能否在 2050 年之前实现去碳化?
答:制度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谓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绝对权力的加持下,一段时间可能发展的不错,一夜之间就会变成负数。而至于 2050 年之前实现去碳化,那就是个神话或者笑话——在毛时代的口号是“15年内赶英超美”,结果是一年后就闹出大饥荒,饿死4000多万人。随后的“198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习近平现在的施政目标却是“脱贫攻坚战”……记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谎言治国,必遭报应》。

8. 中国人重视环境保护吗?或者您认为这是一个他们并不亲近的话题?
答:是人都会重视环保,这是人性本能,和国界无关。何况中国一直就有“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和传统。之所以民众避讳这一话题,全赖中共严苛的社会管控和无处不在的恐惧所致。中国民众爱护环境并愿意为之付出这点毋容置疑,而中国各地民间环保组织的坚持和努力工作就是明证。

(2024年3月19日米兰《Gariwo》杂志专访)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从财政支出数据,看中国政府的治国逻辑

 

老蛮




看了前面那集《苛税猛如虎》的观众们,毫无疑问都明白了这一条:中国政府,是全世界最有钱的政府,它可以从全社会的总财富中抽走近五成的资金。注意,是净现金,然后大手大脚的花出去,没有丝毫的顾虑。现在,我们需要追问下一个问题:财政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好吧,财政支出主要是分两个方向:公共预算支出,以及政府性基金支出。

 

我们现在先来看政府性基金支出,直接给结论,这一块的支出严重不透明。现在财政部关于2023年的全国财政结算报告还没有出来,那就看2022年的结算报告中的“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表”吧。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总支出规模为11.06万亿,结算表里有24项支出内容,看起来好像内容挺丰富的。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结算表里面有这样两项,“土地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6.29万亿,其它支出3.54万亿,这两项合起来9.83万亿,占总支出规模的88.9%。




你想要进一步追问土地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到底是什么支出,不好意思,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表格了。至于其它支出,那就更没谱了,中国政府从来都不会告诉你其它到底是哪些其它。也就是说,政府性基金支出之中有高达九成的支出,合起来近10万亿的钱,你只有资格看到数字,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这个钱花到哪里去了。现在,各位必须建立起这个基本概念,在政府性基金支出之中有约10万亿的钱你不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这笔钱是给公务员发了奖金、给政府临时工发了工资,还是给老百姓捅了三年喉咙,或者是拿去补贴了军费,对于这些问题普通的中国人,根本就不得而知。


我这里不厌其烦的再强调一次:约十万亿的财政资金支出没有任何具体去向。不要说老百姓,即便是普通政府官员对此也是毫不知情,而这就是引起国外长期诟病的原因之一。欧美各国总是指责中国穷兵黩武,军事支出太高,而中国的反驳也总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关于政府性基金支出,就说到这里。

 

另外一个财政支出大项就是“公共预算支出”。它的内容相对而言,还算是公开,公共预算支出的有25个分项数据,可以分成四个大类:民生类支出、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支出、政府债付息等支出。下面我将会列出从2011年到2022年这四大类全部25个分项的支出数据。不过在此之前,各位需要先建立一个用于比较的基准增幅,2011年全国公共预算支出10.92万亿,到2022年增长到26.06万亿,增幅为1.38倍。


记住这个1.38倍,后面我将会使用这个数据作为基准来比较各分项支出的增幅。越低于1.38倍,说明这个支出分项越不受国家重视;而越高于1.38倍,就说明这个支出分项受国家的重视度越高。

 

现在是第一大类,民生类支出,它包含四个分项,按照支出规模的大小排序分别是教育、卫生健康与计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以及第四项的住房保障。教育是民生类支出中的第一大项,当然也是公共预算支出的25个分项中的第一大项。




2022年教育支出为3.94万亿,较2011年的1.65万亿,增幅为1.39倍,基本等同于基准。也就是说,在国家编制财政预算的时候,其实就是严格按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来确定每年教育支出的规模。第二分项为卫生建设与计生,它这12年来的增幅为2.5倍,大大的超过了基准的1.38倍。这里的原因很容易理解,两个原因,一方面人口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医疗体系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财政给予的补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就是2020到2022年的三年封控清零,卫生方面的支出大增。


这里我顺带说一下,中国一直没有放弃计划生育工作,并且这玩意依然是中国的国策之一。2022年财政上的计划生育开支为610亿,略低于2011年的694亿。这个钱不多不少,反正还维持着这一笔开支,公务员系统里也还养着这么一帮人。第三分项为社会保障与就业,注意这一项数据里其实还包含了财政对离退休公务人员的补贴以及对于退役转业军人的补贴。这两种支出其实属于国家机器的维持费用,因此我剔除了出来,放到了后面再进行说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规模12年来的增幅为1.69倍,略高于基准的1.38倍。这也是两个原因,人口老年化的压力,社会上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以及经济形势不好,失业情况越来越严重。


不过中国的养老福利体系以及失业福利体系,嗯,可以说基本上都没能构成体系,普通老百姓的福利待遇极低,所以这方面支出的压力虽然大,但增幅也有限,仅仅只是略高于基准而已。后面我讲到财政对离退休公务人员的补贴数据的时候,各位可以重点留意一下,看看那个12年增幅有多少。第四项住房保障支出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本身绝对值就很低,2022年只有7499亿,与上面那些两三万亿级别的支出比起来小得可怜。并且,它12年来的增幅只有0.96倍,大幅低于基准的1.38倍。地方政府基本上全都要靠卖地挣钱来维持财政平衡,对于住房保障,并没有什么兴趣,当然也不愿意掏这笔钱。很有趣是吧?政府的那些小心思,在大数据面前根本就无所遁形。


第一大类说完,各位可以建立起一个中国政府在花钱上的基本印象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算是不过不失;因为人口老年化的影响,在卫生健康和社保上的支出猛烈增长;因为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的影响,在社保和就业领域上的支出也被迫有所增长;因为要卖地,所以住房保障领域的支出增长极低。这里所体现的事实上就是财政的价值观,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的检验这种价值观,并深刻的理解中国政府的治国逻辑。

 

现在开始说第二大类: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也就是权力机关要保持运行所必须的支出。这里面包含了8个支出项目,我现在按照支出规模大小逐一进行说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也就是权力机关进行日常办公、对外履行检查、审批职能所需要的支出,这是维持国家机器最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八个项目里它排在了第一位。不过有意思的是,一般公共服务这12年来的增幅不高,只有0.9倍,大幅低于基准的1.38倍。尤其是新冠封控三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就维持在两万亿的规模,没有了增长。不过政府官员当然不可能委屈了自己,真的让自己过苦日子,出门没有公务车,夏天办公区连空调都开不起,对于大权在握的中国各级政府官员来说都是不可能忍受的。前面那个失踪了的10万亿里面,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就拿来补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了。




并且,下面要说的第二项支出,城乡社区支出,本身就是拿来补贴基层政府的行政办公支出的。城乡社区支出这12年来的增幅为1.55倍,高于基准的1.38倍。这还是因为近三年的新冠封控期,城乡社区支出被限制在了1.9万亿的规模上,禁止它再大幅增长。事实上,我们往前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从2015年开始城乡社区支出的规模就超过了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到2019年城乡社区支出达到了惊人的2.49万亿,远远超出当年度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2.03万亿。城乡社区支出,对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当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所以这里我需要给出更细的二级支出科目表。2022年,城乡社区支出中,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花了7611亿,城乡环境卫生也就是聘请环卫工人并进行垃圾处理花了2430亿。这两项算是直接向老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务了,合起来1万亿,约占全部城乡社区的一半出头。


其它各项全都是管理费用,也就是全都花在了公务人员自己身上。最糟心的是,它有两项“其它”管理费支出,也就是我画了红线的部分,分别是1771亿和5136亿,合起来高达6907亿,占比高达35.6%。单看这种表格数据你根本就不知道它具体花到了什么地方,一个“其它”就把全国的老百姓给打发了。当然,我个人非常熟悉财政的这一套,知道这里的“其它支出”,其实就是给公务人员发奖金发津贴发补助的支出。但是这么藏着掖着,生怕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公务人员的待遇增幅远远超过了基准增幅,也是很没有意思的事。


第三项国防支出,12年来的增幅1.45倍,仅仅只是略高于基准的1.38倍。当然了,前面那个隐秘的十万亿里,有多少钱是补贴军费的,我们从来都不知情,这里也不进行评价。第四项,公共安全支出,也就是武警、公安、检察、监狱系统以及消防和灾情处理等方面的支出。2019年后,因为管理架构的调整,消防和灾情处理等支出项目放到了第七项“应急管理”这个科目,把这两项合起来进行同口径对比的话,2022年一共花了1.67万亿,相对2011年的增幅为1.64倍,高于基准的1.38倍。这一块是政府进行强力管控的拳头,必须要重点投入,高于基准也是理所应当。


第五项,呵呵,就是万众瞩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养老补贴”了。这个项目的增速非常惊人,12年来的增幅高达3.87倍,让其它所有支出项目都望尘莫及。老干部的人数越来也多,待遇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常年包着温泉宾馆和高级病房,没事就需要疗养,这都需要花钱,像流水一样的花钱。所以2011年这方面的支出还只有2738亿,到2022年已经暴增到了13330亿。按这样的趋势,在2024年对离退休干部的养老补贴支出,就会超出账面上的国防支出,也就是超出军费了。


对这件事的荒谬性,我一直无法评价。一边是普通农民连病都不敢病,就算确诊了癌症也是回家自欺欺人的喝着中药等死。另一边是离退休干部的养老补贴即将超过军费开支。这种事情的背后当然就是治国的逻辑:唯有权力机关的内部人才是自己人,才需要好好照顾,至于广大的老百姓,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第六项,军队抚恤及退役安置,12年来的增幅达到2.75倍,同样是大幅超过基准。本届政府对军队待遇的大幅提升,确实是下了大力气的,退役军官的待遇,现在确实好了很多。连级干部退役,如果选择退役金的话,现在也能拿到十多二十万了,确实比十年以前两三万块钱就打发了要强很多。


第八项,外交支出。财政结算数据里给出的数据只有四五百亿,这个数据太假了,就算是给驻扎在境外的外交官们发工资都不够。真正的外交支出数据当然是绝密,不可能让老百姓知道。所以,这一块真正的支出当然也是从前面那个隐秘的10万亿里拿出来的。

 

总结起来,第二大类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它的特点就是透明度极差,有太多藏着掖着的支出项目。不过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一个整体原则:权力机关,无论是一般行政机关还是强力执法机关包括军队在内,待遇都在大幅上升,即便已经喊了四年的权力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口号,财政上也在想尽办法,努力提升自己人的待遇,再差也不会比普通老百姓差。当然了,这里我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教育和医疗领域,虽然公立学校和公办议员的老师和医生勉强也算是一种事业编制,但是在财政角度上看他们并不属于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也并不是“自己人”。因此他们的待遇来源是第一大类的民生类支出,而不是第二大类的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


所以,老师和医生的收入在2023年普遍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也是符合前面一直总结的治国逻辑的。好吧,现在我们已经讲了两大类支出。民生类的支出,迫于人口老年化和失业率上升的双重压力增幅略高于基准;国家机器的维持支出,自己人当然不会亏待自己人,增幅也是大幅高于基准。两个大类都超过了基准,那么就一定有一个大类显著低于基准的。

 

接下来要讲述的是第三大类的支出,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支出,就是这个惨淡的类别了。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支出,按支出规模的大小有10项支出。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述了。这十项里面,只有科学技术和金融这两项支出的增幅超过了基准的1.38倍。科技支出12年来的支出增幅为1.62倍,这显示出政府对于在科技上追赶欧美,其实勉勉强强,也还算是重视。不过也没有特别重视,还远远达不到对离退休干部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金融支出12年来的支出增幅为1.47倍,不过它的绝对值很低,一年也就是一千来亿,在这十项里绝对值排名倒数第一。而且在2019年达到1615亿的峰值之后就丧失了增长性,考虑到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会议顶层对中国长期执行的金融政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意味着金融支出增长的趋势已经被完全打断,此后必将会陷入长期萎缩。




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这三大建设,统称为铁公基,财政上的投资增幅想象起来应该很大是吧?其实并不大,交通运输支出12年来的增幅只有0.61倍,并且在2015年之后就丧失了增长性,长期在1.2万亿左右徘徊。这显示的是这一届的政府顶层对于铁公基的投资,其实并没有兴趣,也并不愿意真金白银的掏钱出来投入。所以,2015年之后中国在基建方面的投资增长,其实靠的不是财政资金,而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平台企业疯狂借债,这也是地方政府的非标债务在近年来暴涨到失控的原因。这么说吧,整个第三类支出,基建及重点行业扶持本质都是财政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对于这件事政府的兴趣是持续下降的,并且这种下降已经肉眼可见,现在恨不得已经达到了极其厌恶的程度。要维持全国14亿人的民生已经让财政焦头烂额,与此同时,权力机关的运行还要耗费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就这两个大类已经耗尽了财政的精力,至于推动经济发展这种事,相比较起来简直就是鸡毛蒜皮,财政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兴趣,这就是现在治国的逻辑。

 

最后简单说一下第四大类的支出,债务付息及其它支出。前面说了,顶层越来越厌恶使用财政资金来推动基建,那么地方政府就只能去借债,政府债务规模因此膨胀得越来越狠。




对于这些债务,本金部分当然都是靠借新债来还旧债,财政肯定还不起本金,至于利息部分财政完全承担也不可能,只能勉强承担其中一部分,这就是财政上的债务付息支出。债务付息支出12年来的增幅达到了3.76倍,2022年的绝对值已经达到了1.13万亿,2023年的初算值是1.18万亿,在2024年就一定可以达到1.3万亿的级别,完全超过交通运输支出了。呵呵,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了:财政上厌恶基建类支出,于是逼着地方政府去疯狂借债,结果现在连债务利息都超过交通运输支出了。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有代价,没有凭空而来的投资,当然更没有不用偿还的债务。代价,是一定要付的,不是在今天,就在明天。其它支出这一项的绝对值不高,并且多年来一直持续减少,这一项我也不知道具体是啥玩意,就不讲它了。援助其它地区的支出当然也不止结算表里的这四百来亿人民币的规模,这里随便看看就好了。

 

行吧,在本视频的最后,我当然要给出中国政府治国逻辑的总结:第一,它将资源毫不犹豫的倾斜给了权力机关内部的自己人,这是治国的最高逻辑。所有其它的事项都没有维护自己人的福利来得重要;第二,对于民生,属于相对次要的事务,可以做出姿态,勉力维持,维持不下去也就算了。第三,对于推动经济发展,顶层事实上日益厌恶,并导致地方债务完全失控。各位唯有理解了这一套逻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经济根本就没有了内在的推动力。而接下来中国将要面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黑暗局面,各位其实也可以想象一下了。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

惊爆东风17导弹试射失败?导致燕郊大爆炸?

 

—惊爆DF-17导弹试射失败?

3月13日,河北燕郊一座4层楼突发大爆炸,威力巨大,整座楼体被完全摧毁,周边楼房很多玻璃窗被震碎,附近多辆汽车损毁。关于这起爆炸事故的起因,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十分诡谲。最新爆料的另一种说法,惊掉你的下巴。

李雨菡报道/3月13日,河北燕郊一座4层楼突发大爆炸,威力巨大,整座楼体被完全摧毁,周边楼房很多玻璃窗被震碎,附近多辆汽车损毁。关于这起爆炸事故的起因,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十分诡谲。最新爆料的另一种说法,惊掉你的下巴。

网传一句话:应急局说,是炸鸡店煤气泄漏。炸鸡店说,自己用的是电。天然气公司说,这片地区没开通天然气。线索只能指向煤气罐了。煤气罐会承认自己有炸塌一栋楼,还殃及附近小区的威力吗?

3月18日,流亡海外的铁链女举证者赵兰健在X平台爆料:“燕郊爆炸:东部战区试射DF-17失败!一位可靠的朋友谈到了这个可能性,由于这个人太可靠了,就不敢深入询问,必定海南四位警察已经去警告我父母了。 他说有关方面试射DF-17导弹失败了,这个导弹落在了北京燕郊,这个大楼顶上爆炸了。看上去比较像,因为如果是地铁底下爆炸了。地面应该一个坑,这个大楼的一层楼应该也被破坏。看现场视频,大楼上半部分损坏更严重。 

而凤凰网做了一个比喻叫爆炸当量相当于100公斤TNT炸药。凤凰网和凤凰系里面有几位军方出来的老总和高管,都是以前刘长乐(注1)的铁杆搭档。中共军方经常给凤凰卫视放一点故意信息,所以卢宇光(注2)有时候会出点色彩,哈哈哈,当然不包括炮弹吓尿裤子。”对此,阿波罗网目前无法核实。

早在2020年8月,共军26日朝南海发射弹道飞弹,香港大外宣《南海早报》起初报导为2枚,之后被美军指出总共是4枚;对此,有不少中国网民发现,其中2枚飞弹疑似发射失败,落在中国广西地区,引起不少网友留言嘲讽。

刘长乐,男,祖籍山东济南市莱芜,生于上海,曾任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香港亚洲电视股东、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副总会长、全国政协常委。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军官。

卢宇光(1961年5月1日—),籍贯杭州,是中国记者,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曾任海军军官,其退役后曾为交通警察和商人,其目前为凤凰卫视驻莫斯科首席记者。

下面是网络爆料的一段最新的视频,由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燕郊大楼爆炸的瞬间,其爆炸冲击波是由楼体后面冲向街面,如果是原地爆炸,其冲击波应该是向四面八方炸开。如果是相传的地铁爆炸,其地面应该有一个大坑,但现场清理后地面平坦完好。 

下面是燕郊爆炸最新的现场视频。

下面是燕郊爆炸另一个角度的视频。

更令人怀疑的是,河北燕郊当局连夜清理爆炸现场,疑似破坏现场,毁灭证据。

2023年7月31日,中共央视发布的DF-17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视频。对比燕郊大楼爆炸的威力,请读者自行判断。

燕郊爆炸大楼与加沙被导弹击中的大楼爆炸现场对比。

责任编辑: 李雨菡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大抬奸林毅夫称中国两年成为“高收入国家 “超过美帝

易富贤:中国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

VOA2024-03-13

       中国全国政协常委林毅夫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在2024203512年内,每年仍有8%的增长潜力,能实现5%-6%的增长,“快则一两年,慢则两三年”,中国就能成为“高收入国家”。

                      林毅夫的预测违背生理和经济规律

       林毅夫预测今后中国的人均GDP能达到美国的一半,因为现在的一些高收入国家在进入老龄化之后,经济仍以较高速度增长。林毅夫的老龄化标准是65 岁及以上(65+岁)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但是2023年中国的老人已经占15.4%了。在老人占比超过15%之后的12年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4%,其中高收入国家作为整体只有1.8%

       人有生老病死,经济也如此。老龄化会改变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影响生产、消费、创新,从而降低经济活力。随着中位年龄、65+岁老人占比的提高,经济增长率直线下降。从全生命周期看,45岁、50岁是分水岭,低于此龄的人口占比与经济增长率直线正相关,高于此龄则相反。儿童具有巨大的消费力,且提振经济信心,因此儿童占比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见文后附表)

       中国2023年的65+岁老人占比、50+岁人口占比、中位年龄分别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整体)2010年、2022年、2023年的水平,可见中国的人口结构与高收入国家很接近,而人均GDP只是其四分之一,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日本、德国是发达国家中应对老龄化危机的优等生。在65+岁老人占比、50+岁人口占比、中位年龄达到中国2023年水平之后的12年间,日本的GDP年均只增长0.8%0.6%0.8%,德国只增长1.5%0.8%1.4%

       生物有多样性,更有规律性,生理规律影响经济规律。林毅夫不懂生理规律,论证中国经济有8%的增长潜力,相当于论证八十岁老人能如三十岁青年一样健步如飞,其荒谬性堪比钱学森论证亩产万斤以及蔡昉、翟振武论证全面二孩后每年将出生4700多万、4995万。中国在2024-2035年实现5%-6%的经济增长的概率,比六十岁妇女怀孕的概率还要低。

       美国经济在1872年超过英国,但一直韬光养晦;二战时经济占全球一半,才在千呼万唤之下主导国际秩序。中国2008年经济只相当于美国31%,但林毅夫就“高瞻远瞩”地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将是美国2.5倍。李稻葵进一步预测2049年中国的经济将是美国的三倍。这些预测忽悠得决策层做出“东升西降”的战略误判,要“发扬斗争精神”以“构建国际新秩序”,导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老龄化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1989年世界银行将1987年价格的人均6,000美元确定为高收入的门槛,相当于美国人均GDP30%,该比例一直稳定到1997年。此后,门槛逐年提高到2022年的$13,845,但却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18%了。也就说,相对于1997年之前而言,今天的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下降了,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收入越来越远。2002-2022年间,高收入门槛年均提高2.1%,依此趋势,2028年、2035年将分别为$15,715$18,219

       林毅夫强调后发优势。其实在老龄化危机下,后发不是优势而是劣势。以欧盟为例,200815-59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人口结构比美国老,人均GDP2008年相当于美国的77%降至2022年的49%,其中西班牙、希腊从73%66%降至39%27%

       如果依照1997年之前的高收入标准,那么希腊已因为陷入老龄化陷阱而重陷中等收入陷阱。韩国、台湾的劳动力在2013年、2016年开始负增长,中位年龄、65+岁老人占比都分别在2010年、2022年开始超过美国。台湾的人均GDP2010年达到美国的42%之后就停滞不前,韩国的人均GDP2018年相当于美国的53%降至2023年的41%,今后两地可能重陷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的生育率在2000年就开始低于西班牙和希腊,劳动力在2012年开始负增长,中位年龄、65+岁老人占比分别在2013年、2031年开始超过美国。从人口结构判断,中国的GDP增长率将在2028年低于3%,在2031-2035年间开始低于美国。

                             中国很难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2023年中国的人均GDP12,681美元。假设2028年、2035年人均GDP增长率有幸能有3%1.5%,那么2028年、2035年的人均GDP(以2023年可比价)将分别为$15,426$17,893,越不过高收入门槛。2031-2035年之后,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再次拉大,更加跨不过高收入门槛了。

       中国还面临人民币贬值压力:

       第一,中国劳动力在快速减少,产业链正转移到一带一路国家,将导致中国制造业衰落,加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贸易顺差将减少。

       第二,中国经济减速,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利率将不断下调。

       第三,纵观世界各国,低生育率将导致今后的低通胀、甚至通缩。中国除了长期低生育率外,还因为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导致的通缩压力,使得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拉大。

       也就说,由于深陷老龄化陷阱,即便以“人均GDP”为标准,中国也很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维持2022年高收入门槛不变,中国在“人均GDP”上会短时超过门槛,但是仍然跨越不了中等收入陷阱。因为“高收入”强调的是“收入”,越过该门槛,意味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质的改变。国际社会居民可支配收入(住户调查)占GDP60%-70%。而根据中国2023年统计公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是人均GDP44%

       2022年高收入的门槛是人均GDP$13,8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307-$9,692,有一个庞大的、可制约政府的中产阶级。而中国即便人均GDP真达到$13,845,但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44%,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6,000,中产阶级仍属少数。中国要在“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需要人均GDP1.9-2.2万美元。

       因此,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克服两大难点:将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到占GDP60%-70%的正常水平;跨越老龄化陷阱。而要实现这两点,需要对政治、经济、社会进行“范式革命”,难度和阻力比1978年的经济改革大得多。

        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率图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