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

簡談67軍的前世今身~兼談67軍中將軍長-吳克仁將軍失蹤的疑雲


簡談67軍的前世今身~兼談67軍中將軍長-吳克仁將軍失蹤的疑雲

賈老賈寫於 2011年12月27日 12:21 ·
67軍初編成

王以哲原為東北軍第7旅旅長(正式名稱為:陸軍獨立步兵第7旅;原為東北陸軍步兵第1旅;轄619團【原第17團】、620團【原37團】、621團【原79團】,番號改編但原-編制、裝備、人事、兵員數目,都原封不動。),第7旅入關後,在民國21年1月先擴大改編為107師,不久在加入110、117二個師,整合為67軍,由王以哲出任軍長,翁照垣任副軍長,下轄:劉翰東的107師,張政鈁的110師,張廷樞的112師,副軍長翁照垣則兼任117師師長。不久,67軍就奉派參加長城戰役,其中107師就在古北口、青石樑一帶,負責阻擊由熱河企圖進犯平津的日軍,之後由黃杰的第2師與關麟徵的第25師接替防務(之後這兩師合編為第52軍),107師才退下休整。民國23年2月,國府為加強對圍剿鄂豫皖蘇區的軍事力量,將67軍轉調至湖北參與剿匪任務,不久紅軍開始長征,67軍也參加了對紅軍的追擊作戰。民國24年,67軍追擊至陝北,

同年10月1日,110師在甘泉、大、小勞山戰役中被紅軍消滅,師長何立中、參謀長裴煥彩等自殺,超過3,700多名官兵被俘,110師番號因此被中央取消;10月29日,在甘泉以南榆林橋戰役,107師619團遭紅15軍團殲滅,團長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11月22日,在直羅鎮戰役中,東北騎兵軍何柱國所轄牛元峰的109師孤軍挺進陝北的吳起鎮的方向,遭紅軍團團圍住,在衝出無望後,師長牛元峰掏出手槍讓副官打死自己,109師6,000多名官兵受傷或是遭紅軍俘虜,東北軍損失慘重。不久,中央命108師、129師撥歸67軍建制。此時,67軍下轄:劉翰東的107師,江淮仁的108師,副軍長吳克仁則兼任117師師長。 
由於中央的撫卹不公,以致許多隨軍入關的東北軍家屬流落於甘肅平良一帶,景況相當淒涼,導致東北軍上下忿忿不平。連年內戰,思鄉心切的東北軍受到中共的統戰利誘,王以哲因此轉而建議張學良與中共合作,不久王以哲就秘密加入中共,因此曾為紅軍輸送不少彈藥物資,也讓紅軍得到喘息機會。但民國25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之後,遵照中共指示的王以哲因反對與中央開戰,因此在「22事變」中遭到東北軍中主戰的少壯派軍官如-應德田,孫銘久,劉啟文(師長),何鏡華等人的刺殺,之後就由副軍長吳克仁將軍接任了67軍軍長ㄧ職。

而諷刺的是,「西安事變」發動時,為東北軍與楊虎城之西北軍氣勢最盛的時期,也因為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之後遭到羈押,再加上兩軍面臨國軍包圍後,分裂成-主戰與主和、投共三部分,不久東北軍與西北軍就因為內鬨而被分解-東北各軍軍長分別率部投靠國民政府,分駐豫南、皖北、蘇北的各個戰區,此後東北軍這個稱呼就徹底的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抗戰中蔣介石除了將105師升級為49軍,將東北騎兵軍的番號改為騎兵2軍,其他各軍的番號一律保留。 
西安事變結束後,67軍被調往皖北阜陽接連豫東一帶駐防。民國26年4月到6月,國府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由每軍4師的甲種軍縮編成每軍2師、每師2旅的乙種軍編製,僅騎兵第2軍保留3個師。67軍因此縮編只剩2師,軍長仍由吳克仁擔任,原第117師併入107,由金奎壁擔任師長;原第51軍第115師併入108師,由張文清任師長;另將129師調歸萬福麟的53軍建制。抗戰爆發後,10月,奉命轉隸平漢線第6戰區,防守臨名關(今永年)。民國26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吳克仁主動要求率軍南下參戰,因此67軍就交由陳誠撥給張發奎指揮,作為右翼總預備隊,駐軍青浦。11月6日,日軍第6、第18、第114三個師團在上海金山衛登陸,直撲松江,張發奎令67軍協同43軍郭汝棟部死守松江3日,掩護上海守軍撤退。

兩軍堅持守到到8日半夜,日軍突進至松江城西關大橋附近,此時松江東、南、西三面均被日軍包圍,北面也出現少數日軍的蹤跡,最糟的是對外聯絡的橋樑也早被敵機炸毀,為避免部隊遭到包圍殲滅,吳克仁因此下令部隊向北面渡過蘇州河向昆山撤退,到9日黃昏,吳克仁在指揮部隊渡河時不幸遭到日軍的攻擊因而中彈落水,當時判斷屍體應該立即被河水沖走,之後再沖入長江、大海,得年僅43歲。

整個淞滬戰役歷時10週,國軍投入了至少60萬以上的兵力,約全國兵力的60%,部隊番號高達75個師和9個旅(根據何應欽在回憶錄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我軍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餘人」),屬系龐雜,再加上撤退時因通訊不良,許多戰場訊息相當混亂,而作為大部隊撤退掩護任務的67軍更因軍長失蹤殘部潰散,竟被誤傳成吳克仁率部叛變投敵,再加上無法求證,使得這個消息愈傳愈混亂,連當時許多駐上海的外國大使館也出現類似的傳言。甚至還出現另外一種說法是:67軍殘部在撤退路上叛變,是由蔣介石親自派人將該部繳械才得以制止。 

不管如何,在淞滬會戰結束後67軍也因為損失慘重無力恢復,因此番號暫時被撤銷,殘部縮編為108師,劃撥入王敬久的25軍(原爲北洋軍直魯軍徐源泉部,北伐後轉爲中央軍。徐蚌會戰及福州戰役後兩度重建。金門古寧頭戰役後,25軍被併入5軍),之後67軍的編號就被保留了下來。 

到民國272月,國府才將原屬四川劉湘之161162師合編組成為新的67軍,由許紹宗擔任軍長,王士、廖震、彭誠孚任副軍長,隸屬第29集團軍。到民國327月,67軍參加了鄂西會戰後。同年秋,該軍番號被撤銷,原161162師改隸第44軍建制。舊有第67軍的番號則交由胡宗南將軍擴編新部隊,最初軍長由何文鼎將軍擔任,下轄新編第26師與騎兵第7師,負責陝甘邊區的作戰任務,至此67軍正式成為中央軍嫡系部隊番號。國共內戰期間,67軍所轄之第26師於平綏路戰役中被解放軍殲滅,而騎兵第7師則改隸西北行營,67軍只剩下一個旅的兵力,不久67軍再度遭到裁撤。民國37年10月徐蚌會戰前,劉廉一將軍奉命在江西上饒重新成立67軍。劉廉一將軍畢業於黃埔軍校第6期以及陸大16期,抗戰勝利後,劉廉一將軍於民國36年1月,奉派出任中華民國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陸軍副代表,輔佐團長何應欽將軍。

民國37年,何應欽將軍回國出任國防部部長,劉廉一也一起轉任部長辦公室主任一職。不久就奉命於江西上饒籌建67軍,但兵敗如山倒的國軍,招兵作業並不順利,因此到民國38年元旦,67軍名義上雖然號稱軍,下轄218(師長郭文燦)、219(師長何世統)、385(師長余伯泉)等3個師,但實際上全軍只有幾百人,有些單位甚至是有將無兵。為此劉廉一將軍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指示下屬要做到-經費、人事、獎懲、意見等「四大公開」,最重要是不能循私苟且。這樣開明的作風,重燃起許多國軍失散官兵的榮譽感,因此紛紛從各地趕來江西加入67軍,不到一個多月的時間,67軍的兵員便增到1萬多人。

38年夏天,67軍奉命配置於胡璉的第2編練司令部內;所謂的第2編練司令部,是胡璉所屬之12兵團(當時黃維為兵團司令,胡璉為副司令)於徐蚌會戰中遭到解放軍完全殲滅,在重建之前所暫時用的番號。因為當時正逢蔣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主導的國共和談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為避免破壞談判氣氛與展現求和的誠意,因此李宗仁下令所有需要重建的兵團皆以編練司令部來稱呼,避免觸怒中共。當時國軍總共成立了9個兵團級的編練司令部。之後67軍得到江西省主席-方天的大力協助,他以「一戶一兵,一縣成師,三縣成軍」的徵兵法,很快的就將三師兵力補足。此時胡璉將67軍番號改為第10軍,所轄219師也改番號為67師(師長何世統),另編入18師(師長尹俊)及第75師(師長蕭圭田)。但國府大勢已去,38421,江陰要塞司令戴戎光叛變因此導致國軍最後依賴的長江防線遭到解放軍突破,解放軍迅速南下,第10軍經由贛南,出臨川、會昌、瑞金再越大庾嶺進入廣東,之後便停留在粵東-廣東潮東潮汕一帶佈防。 

不久第10軍奉令由汕頭海運至浙江舟山群島,改隸石覺所屬的舟山防衛司令部內,番號重新恢復為第67軍,所部也重新整編,保留原屬之75師(師長已由汪光堯升任)及何世統所屬之67師,新編入袁九鵬所轄的第57師,尹俊的18師則該撥給金門防衛司令部運用。民國38年10月3日,由胡煒所率的中共三野解放軍-21軍所轄61師之181、182團以50艘船載10,000人攻打舟山群島,當時國軍主力放在登步島,因此解放軍很輕易的占領了週邊島嶼,解放軍逐步完成對登步島的包圍,10月18日,大批解放軍進駐與登步島僅0.54海浬距離的桃花島,戰事一觸即發。幾乎就在解放軍與國軍在舟山群島對峙的同時-民國38年10月24日晚上9時,解放軍以葉飛所轄28軍之82師244團、84師251團、82師246團(只有3營兵力)、29軍85師253團總共約10,000人的兵力突然對金門發動攻擊,這就是著名的「古寧頭戰役」,3天後的10月27日-戰役結束,解放軍在古寧頭遭到重創。一週後,民國38年11月3日,「登步島」戰役正式爆發。當時防衛登步島的國軍部隊除劉廉一所轄67軍67師之200團(顏珍珠)、201團(李向辰)及75師之224團(蕭宏毅),還有87軍221師之661團(吳錫麟)、662團(陳謙,只有2個營的兵力)。與古寧頭戰役相同,只經過3天的戰鬥國軍便擊退解放軍,戰後為表彰參戰部隊官兵之奮戰與輝煌戰績,司令官石覺報請層峰核准以獲得勝利之陣地名稱賜頒各部隊,其中:67師為「登步部隊」、200團為「大山部隊」,210團為「流水岩部隊」,75師之224團為「砲台山部隊」,用來紀念與鼓舞部隊士氣。

即便國軍在兩場戰役中獲勝,但是在整個大戰略的考量下,隔年的5月16日,國軍不得不從舟山群島撤退。67軍運至台灣後立即重新整編,75師撥給第5軍-由李運成將軍管轄,另編入71師,不久又編入32師,最後再改為原粵軍4軍縮編的第4師(即北伐抗戰的鐵軍,在長江作戰時遭解放軍殲滅,後在廣東重建,但在海南島撤退時又因船運不及,和粵軍64軍一起只運出2,000多人。師長為薛仲述),另67師被選爲美制師的實驗師,不久67師又併入84師。在民國40年1月整編後的67軍轄-67、4、56等三個師。之後又進行過幾次整編,在韓戰爆發之初,蔣介石原本還計畫派劉廉ㄧ率67軍(下轄201、67、18三個師)至韓國參戰,後來因情勢改變,蔣介石才又決定改派島內編制最完整、最精銳的主力部隊-52軍赴朝鮮半島參戰,但因美國反對,最後未能成行!

民國41年5月,國防部又進行整編,將原本1個軍轄3個師調整成一個軍轄2個師(其中一個師拆開併入其他兩個師),整編後67軍改轄-第81師(原第4師改編)、84師(原67師改編)。民國43年,國軍又進行新ㄧ輪的部隊整編,67軍因被歸類為陳誠系,因此整軍被保留,番號則改為第2軍,配屬在北部第1軍團內(前鋒部隊),至此,67才正式走入歷史當中….87年開始,實施「精實案」,國防部取消全部的師級部隊,組建聯兵旅….. 
雖然傳言滿天飛,但作為總指揮的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之後,並沒有完全採信這個傳言,只是對外宣佈其失蹤,同時認為67軍突然潰退,使得上海守軍在撤退中遭受極大損失,算是作戰不利!但吳克仁叛逃的傳聞卻一直到民國28年春南昌會戰時,國軍情報單位仍然懷疑當時替日軍前導的偽軍就是由吳克仁所率領的,直到打完『南昌會戰』之後才確定當時進攻南昌的偽軍中並沒有吳克仁!。
就因為有這些傳言無法澄清,因此吳克仁將軍雖然在抗戰勝利之後,雖列名抗戰中陣亡八個軍長之一,但因為背叛的疑雲一直無法會得澄清,所以他並沒有被入祀於忠烈祠之內。直到民國70年,先由後旅美報人田雨時發表專文,希望能為吳將均恢復名譽,後在吳家子女的一再要求下,中華民國政府才在民國78(1989)年將吳克仁將軍的靈位迎入忠烈祠,並且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算是為其恢復了名義,但遺憾的是,國府永遠比大陸要慢ㄧ步,早在1987年大陸的民政部就已正式追認吳克仁為革命烈士,雖然有些可惜,但兩岸都替吳將軍恢復名譽,希望將軍的英靈可以得到真正的安息!
【吳克仁將軍;字靜山,1894~1937。黑龍江寧安人,滿族後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