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台湾民主国 |
注音 | ㄊㄞˊ ㄨㄢ ㄇㄧㄣˊ ㄓㄨˇ ㄍㄨㄛˊ |
台罗 | Tâi-uân Bîn-tsú Kok |
客罗 | Toiˇ Vanˇ Minˇ Zuˋ Guedˋ(四縣腔) |
荷兰文 | Republiek Formosa |
西班牙文 | República de Formosa |
日文假名 | たいわんみんしゅこく |
英文 | Republic of Formosa |
葡萄牙文 | República de Formosa |
台湾民主国 | |||||||||
---|---|---|---|---|---|---|---|---|---|
1895年 | |||||||||
台湾民主国的所在地--台湾岛 | |||||||||
地位 | 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历史政权 | ||||||||
首都 | 台北(1895年5月-6月) 台南(1895年6月-10月) | ||||||||
常用语言 | 清朝官话 (官方) 闽南语(民间通用)[1] 客家语 | ||||||||
政府 | 共和制 | ||||||||
大总统 | |||||||||
• 1895年5月 - 6月 | 唐景崧 (首任) | ||||||||
• 1895年6月 - 10月 | 刘永福 (末任) | ||||||||
立法机构 | 议院 | ||||||||
历史时期 | 新帝国主义 | ||||||||
• 日清签订马关条约 | 1895年4月17日 | ||||||||
• 台北第一共和建立 | 1895年5月25日 | ||||||||
• 台南第二共和建立 | 1895年6月26日 | ||||||||
• 日军攻陷台南城灭亡 | 10月21日 | ||||||||
货币 | 清两 | ||||||||
| |||||||||
今属于 | 中华民国 |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 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 | |||||||||
明郑时期 1662-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台湾 |
台湾主题首页 |
台湾民主国是1895年短暂存在于台湾的共和制政权。大清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被迫于该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与周边岛屿割让予日本,遭到台湾住民强烈反对,台湾部分仕绅因而鼓动前清台湾巡抚唐景崧在该年5月25日宣布建国,并由唐景崧担任首任大总统[2]。然而在随后因日方接收台湾而起的乙未战争中,其中部分民兵首先叛变,台北遭到占领,唐景崧不久后便逃亡厦门,第一共和迅速瓦解。该年6月26日,刘永福被选出任第二任大总统,以台南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并以大天后宫为总统府。但刘永福亦于该年10月19日西渡中国大陆,两日后台南遭日军攻陷,台湾民主国灭亡,历时150天。[3]台日军队有数场激战,日军伤亡以病死者多。
台湾民主国是台湾住民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牵制日本统治而建立的,由年号定为“永清”便可看出其本质上奉清朝为宗主,并阐明当独立事成后(驱逐日本人)将回归清朝统治。台湾民主国的合法性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承认,另有一种说法是:清廷起初默许,但德国警告清廷若是开战可能将付出更多赔偿,使清廷亦不支持台湾民主国,并要求唐景崧离台赴京[4]。
历史[编辑]
甲午战争[编辑]
日本帝国于1874年牡丹社事件出征台湾之前,聘用美国人李仙得为外交顾问。李仙得参与出征台湾的计划,同时向日本政府进言:“除非将北自桦太岛、南至台湾的一连串列岛加以占有,把中国大陆以半月形势包围,再在朝鲜与满州兼持立足点,否则不足以保障帝国之安全、制御东亚”。他的建言给与日帝很大刺激,影响所及种植了日本侵略台湾,占为殖民地的决心。日帝后来的大陆政策,几乎都是根据李仙得的建议而订的。
为了朝鲜独立,清日两国于1894年8月1日发起战端,是为甲午战争。同年年底,日方眼见胜利在望,前枢密顾问井上毅,向首相伊藤博文递呈汉文意见书,陈述:“世人皆知朝鲜主权必争之,却不知台湾之占有尤为必争。朝鲜究竟无力独立。而且,为其保护国虽有义侠美名,并无富殖实益,台湾则然。不但能扼黄海、朝鲜海、日本海航权,亦可开阖东洋门户。况且与冲绳(琉球)及八重山群岛相连,一臂伸处,得以钳制他人出入。若此一大岛落入他人之手,我冲绳诸岛将受鼾睡之妨碍,利害相反不啻霄壤。若失此机会,二、三年后台岛必为他一大国所有。不然又必成为中立而不可争之地”,井上说明领有台湾的重要性,并指出如失此良机,再没有机会。当时,兼任海军教授、隶属大本营的中村纯九郎,也向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提出“有关占领台湾岛的建议”,极力主张:“台湾为南中国海的咽喉,日本非把它纳入版图不可”。
1894年10月,中日开战之初,英国政府已觉察到日本帝国对台计划,促使《伦敦时报》报导此事以引起各国注意。法国也极力反对日帝占领台湾,表示不辞使用武力加以阻止。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被这些行动所鼓舞,于翌年3月透过驻伦敦的清朝公使,欲以台湾作抵押向英国借贷数千万两,但被拒绝。同一时期,法国舰队来到澎湖岛,告知日军不久即将进攻澎湖岛的消息,法国政府并向清政府提议将台湾暂且让给法国,战后再归还。但是,此提议被中法战争时防守台湾的刘铭传激烈反对而未实现。
澎湖陷落[编辑]
1895年1月,日军大本营接纳井上与中村的意见,决定先行占领澎湖列岛。3月13日于佐世保军港下令比志岛支队攻占澎湖,因天候不佳,至3月23日始登陆正角,并于26日完全占领澎湖[5],日军以霍乱病死二千人。为封锁清政府对台湾的支援,占领澎湖岛不但必要而且是有效的战略。此占领给台湾官民带来冲击,对日本占领台湾的企图感到不安。虽然中日两国于同月30日签署了停战协定,因为台湾与澎湖列岛被排除在停战区域之外,不安情绪更为增高,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的传说也增加了真实感。清政府将和谈会议上有关辽东半岛与台湾割让之事极力隐瞒,不过,台湾官民由外国人洋行得到情报,和谈会议的内容约略已知。
割让台湾[编辑]
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除赔款外,清廷将台湾、澎湖与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台湾巡抚唐景崧上书表示,台湾民众不服,其约(马关条约)可废。5月8日,马关条约获清政府批准而正式生效。5月10日,日方擢昇海军中将桦山资纪为大将,并任命为首任台湾总督。18日,桦山总督指挥常备舰队及当时驻在辽东半岛的近卫师团,准备接收台湾[6]。而原本一并割让的辽东半岛则因沙俄、法国、德国三国出面干涉,改由清廷赎回。
建立民主国[编辑]
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弃台湾,省巡抚。”[7]“日索交台湾益亟,朝旨命台湾巡抚唐景崧交台,台民汹汹欲变,并引公法力争。”[8]
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决定,在台湾住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5月15日,巡抚唐景崧与台湾士绅密谈,会后发表“台民布告”如下。
台湾士绅又发电报给总理衙门、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闽浙总督、福建布政使及全台长官,表明独立的意图:
5月19日,一艘法国巡洋舰抵达基隆[11],对急需外国势力协助的台湾人而言,不啻为大好消息。法国军官在21日拜访唐巡抚时,表明如果是为清政府取回土地,则相当困难;如果是为台湾保护人民,则较容易[12]。在此鼓舞下,原本犹豫不决的唐巡抚遂于5月25日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唐景崧就任大总统宣言)如下:
24日将宣言译成外国语并送至各国驻台领事馆,25日上午9时举行独立典礼,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唐景崧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大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团练使,领导义勇军。刘永福被推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
台湾民主国制定蓝地黄虎的“黄虎旗”为国旗、刻有“民主国宝印”文字的国玺、以及建年号为“永清”[14],台北为首都。台湾第一富豪林维源,虽被推为国会议长,但坚持婉拒,在独立庆典的第二天就潜逃至厦门。
台湾民主国邮票,又称“独虎票”,部分西方文献指为“黑旗票”。本件为第三版,面值50钱,邮票颜色为红色,四边有齿孔,厚纸印制,图案分为4个部分,上方字体为“台湾民主国”,左边有“士担纸”(stamp paper),中间为老虎图案,右边面值“伍拾钱”[15][16]。
乙未战争[编辑]
5月27日,日本近卫师团的主力部队与桦山总督在冲绳会合后,即往台湾前进。5月29日,日军在澳底(今新北市贡寮区境内)登陆。6月2日,清廷代表李经芳与日本代表桦木完成台湾交接。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6月3日败兵退入台北,引发纷乱。6月4日傍晚,总统唐景崧化妆成老妇,带着银两逃出台北。6月6日,唐景崧搭上德国商轮鸭打号(Arthur),从淡水逃往厦门。有部分史学家据此,将该日定为台湾民主国的灭亡日。6月7日,副总统丘逢甲得知唐景崧率先逃亡后,也决定跟着逃亡,带着十万两白银的起义款项[17]逃往广东嘉应。6月11日,泉州人辜显荣代表艋舺士绅迎接日本军进入台北城。同时,军务大臣李秉瑞、义勇军大统领吴汤兴坚守岗位积极备战。
6月19日,日军开始南下进攻桃园、新竹。22日前锋部队占领竹堑城前后,开始遭到客家烈士吴汤兴(苗栗铜锣人)、姜绍祖(新竹北埔人)、徐骧(苗栗头份人)等人率领的义勇军的游击式“壮烈反抗”[18]。另外,在三角涌的隆恩埔、分水仑等地,日军分别遭到当地义勇军的包围伏击,死伤多达数百人。
6月26日,余众在台南拥立民主国大将军、黑旗军统帅刘永福为第二任大总统,迁都台南,号称南都,设总统府于大天后宫。为筹措经费,刘甚至曾经发行钞票与邮票。学者将刘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权称之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19][20][21]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22]。刘永福以刘成良统福军驻旗后炮台,合郑超英、周得启、孔宪盈各军防安平;是为海口之防[23]。
8月下旬,双方各自集结于八卦山一带。27日,日军开始零星炮击八卦山的抗日义勇军阵地。29日半夜发动进攻,历经八小时的激战,于当日上午八时取得胜利。此役为乙未战争最大的正面 会战,史称“八卦山之役”。
由于战情不如预期,日军增派混成第四旅团及第二师团,分别于嘉义布袋与台湾最南端屏东枋寮登陆。10月3日起,分别于三方向进占台湾南部各城。
10月11日,当嘉义之陷,刘永福知事不可为[24],令郑超英守安平、柯月坡守炮台,并分兵扎罾门溪上[25]。 10月16日,日舰七、运船二攻旗后炮台,守将刘成良,永福义子也,互击两时许,台陷,逃归台南。10月18日,日军略旧城,以骑兵迫台南。郑青拒之于二层行溪,旋闻刘帅已遁,断桥退入山[26]。
灭亡[编辑]
镇守台南的刘永福也和台北的唐景崧、台中的丘逢甲一样阵前潜逃。 10月20日,刘永福见大势已去,与其义子刘成良搭乘英国籍商船“塞里斯轮”(Thales,《台湾通史》译作“爹利士”)内渡厦门而去(1895年台海登船临检事件)。郡中大震,争舟走厦门,台南城内秩序大乱。
10月21日辰刻,地方士绅陈修五、吴道源恳请英国牧师巴克礼及宋忠坚等人向日军第二师团乃木希典将军交涉,巴克礼与及教徒执英国旗,在夜间前往军营,引导日军不流血和平入城,日军由小南门顺利进入台南城,至此民主国灭亡。
10月22日,日本水军由安平南路入安平港,遗兵二十余人被杀[27]。 10月23日,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由北路入安平,日军四旅团大军会合后,和平进入台南城。
台湾民主国宣言[编辑]
该宣言系由陈季同所起草,于1895年5月24日将宣言的英文译文送给在台北的各国领事馆。宣言内容主要为:
“ | 日寇强横,欲并台湾。台民曾派代表诣阙力争,未蒙俞允。局势危急,日寇将至。我如屈从,则家乡将沦于夷狄;如予抗拒,则实力较弱,恐难持久。业与列国迭次磋商,俭谓台湾必先自立,始可予我援助。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爰经大会议决,台湾自立,改建民主国;官吏皆由民选,一切政务秉公处理。但为御敌及推行新政,必须有一元首,俾便统率,以维持秩序而保安宁。巡抚承宣布政使唐景崧为万民所敬仰,故由大会公推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28]。 | ” |
政府组织[编辑]
历任大总统[编辑]
1895年,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5月25日,共和国政体的“台湾民主国”成立,原台湾巡抚唐景崧担任大总统。不久,唐景崧率先逃回中国大陆。同年6月,民主国在台南城拥立原大将军刘永福为第二任大总统。10月20日,刘永福亦兵败逃离;翌日台南城陷落,台湾民主国因而灭亡,存在时间仅150天。[29]
任别 | 姓名 | 任期 |
---|---|---|
第一任 | 唐景崧 | 1895年5月25日─1895年6月6日 |
第二任 | 刘永福 | 1895年6月26日─1895年10月21日 |
台北时期政府组织[编辑]
- 大总统:唐景崧
- 副总统兼团练使:丘逢甲
- 大将军:刘永福
- 义军总兵:李惟义
- 军务大臣:李秉瑞(原礼部主事)
- 内务大臣:俞明震(原刑部主事。唐景崧就任后,改布政使司为“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以俞明震为“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
- 外务大臣:陈季同(原副将)
- 情报局长:李祥甫
- 游说使[30]:姚文栋
- 议院议长:林维源
- 议院议员:陈云林、洪文光、白其祥等
- 台湾道观察使:忠满(兼护印)[31],一说为区鸿基[32]
台南时期政府组织[编辑]
- 大总统:刘永福
- 义军总兵:李惟义
- 军务大臣:李秉瑞
- 全台义民大统领: 吴汤兴
- 情报局长:李祥甫
- 议院议长:许献琛
- 议院议员:许南英、林际春、徐元焯、谢鹏翀、陈凤昌、林馨山等
- 筹防局长:陈鸣锵[33]
- 财政部长:连德政[a]
- 台湾道:忠满(兼署)
研究与评论[编辑]
关于英文名称[编辑]
台湾 |
台湾主题首页 |
“台湾民主国”所用的英文名称似乎是“The Republic of Formosa”。后来以刘永福为首的“第二共和”政府也并用“The Taiwan Republic”这个名称[35]。
然而,在英文文献中,相关作者对“民主国”采用的译名却相当不一致,除了“The Republic of Formosa”[36]和“The Taiwan Republic”[19] [20][37]以外,还可以发现的译名包括“The Formosan Republic”[38]、“Republic of Taiwan”[39]以及“The Formosan Democratic Republic”[40]。
民主国的英文邮戳则有使用“Formosan Republic”[41]。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之疑义[编辑]
台湾民主国的诞生比同样采取共和制的中华民国早16年,容易被误认为“亚洲最早的共和国”或“亚洲最早的民主共和国”[42]。然而在此之前,早在1777年婆罗洲就出现兰芳共和国,是亚洲第一个以共和国自称的国家。接着1868年北海道出现虾夷共和国,是亚洲最早透过选举制度组织政府的共和国(士官级以上的干部具备选举权)。精确的说,台湾民主国应该是亚洲第一个以民主国自称的国家,但未能执行民主制度。
另一方面,比台湾民主国晚了3年,在菲律宾也出现同样短命之阿奎纳多(Don Emilio Aguinald)的菲律宾共和国。继1912年的中华民国之后,1920年在极寒地带之西伯利亚,也出现另外一个短命的远东共和国。其后,亚洲地域新的共和国的出现,就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43]。
各界对民主国的解读[编辑]
对于这个在台湾历史上曾经短暂存在的政权,学者间对其本质一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看法。
首先,全世界大多数的学者,似乎不约而同地强调这个所谓“共和国”的“人为性(artificiality)”。他们认为,民主国是清朝官方及台湾地方上层领导阶级用来寻求国际支持、藉以吓阻日本攻台的权宜作法,还维持其对清廷的忠诚。以李筱峰的看法为例,他说:“台湾民主国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湾独立运动。清廷的官吏在甲午战败后,想以台湾作为和谈的筹码,但恐台民不服,因而必须在台湾制造抗日行动,使台民觉得是日本来占领台湾,而不是清廷将台湾出卖”。
第二,比较倾向中国民族主义的作者,则认为民主国的抗争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之斗争的一环。为了强化其对台湾主权属于中国的结论,他们通常会强调“抗日运动”当中的中国性(Chineseness)。赖建国就对“民主国”有这样的评论:“台湾民主国的政治定位,是设计属于清朝或中国之下的,并不具备一种独立自主的地位;加上它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暂组织,当台湾归还中国的任务达成后,它就自行结束。”
也有一些支持台独的学者所持看法与上开论述十分的类似。史明认为:“‘台湾民主国’虽说以独立自主为宗旨,但是,其所代表的思想意识,并不一定和台湾本地人大众相吻合……所指向的政治目标也脱离不了老一套的满清统治下封建中国之圈内。”另外,王育德也认为台湾民主国的独立宣言格调不能算高,主要是宣言中的“恭奉正朔,遥作屏籓”这句话,令他怀疑民主国的独立精神。
支持台独立场的学者,试着将民主国视为一个“事实(de facto)”独立的国家,而将其放在台湾人民从十七世纪以来反抗异族统治的脉络下来解读[44][45]。黄昭堂就认为,和台湾历史上之前的政治运动相比,台湾民主国有以下三大特点:
- 在独立宣言中主张:“所有的国务都由公民公选出来的官吏来推动”。关于这一点,不管是出于欧美人士的建议,或是为了得到外国承认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用公民(People)这个词汇来宣扬台湾住民的意志有其特别的意义。
- 台湾民主国是第一个明确地表达了以台湾作为领土的建国运动。
- 不论实际的情形如何,它是首次尝试亚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未曾经历过的共和体制。[46](实际上在此之前,亚洲已出现过两次共和制国家)
相关影视作品[编辑]
注释[编辑]
- ^ 连战的曾祖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