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国民革命军游击战纪实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鲜为现在的人们所知的是,国民政府在坚持正面作战的同时,也向敌后派遣了数量庞大游击队,一度达到国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他们依托交通线和山区,开辟了大小不等的敌后抗日战场,与日军展开游击作战。

游击战是在持久战理论指导下做出,而持久战和游击战这两项重大抗日战略决策,最早是由一位国军将领提出的,这位将军素以谋略著称,他在北伐期间屡战屡胜,那么,他推动的国军游击战又是如何展开的呢?这些游击战对中国抗战局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937年冬,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会上,一个人慷慨陈词,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建议“采取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加强敌后游击。”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蒋介石的高度重视。此人便是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蒋介石随后通令各战区,指示以三分之一兵力用于加强敌后游击,变敌后方为前方。

其实,早在白崇禧提出“游击战”之前,系统地提出了持久战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国民政府就已经有意识地在一些地区组织了敌后武装,并开始了局部的游击战。

1937年9月,第一战区的国军向山西败退时,国民政府将河北保安部队改编为第181师,留冀南游击,10月,又命令冀西地区的万福林部和孙殿英部留驻太行山南进行游击战。任命张荫悟为河北民军总指挥,河北也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最早开展敌后战争的地方。

第二战区的阎锡山在太原失守后,蒋介石将所部30多个师转至山区。蒋介石还命令第一战区卫立煌率领第14集团军加入第二战区进入山西,支持阎锡山进行游击战。这是国民政府在敌后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的开端。

在江苏,原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在苏北创立苏北游击区。蒋介石派军委会副总参谋长黄绍竑亲自到浙江建立了54支游击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武汉会战结束后,部分国军就地留在大别山、皖东、皖北和鄂东,纷纷开辟了游击战场。

截止到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敌后的各种游击武装力量总数约六七十万人,其中正规军约30万余人。这些部队主要活动在豫北、豫东、冀南、山西太行山区、豫鄂皖边、鲁西北、苏北等处。1938年11月的南岳军事会议后,国民政府又陆续增派了30个师到敌后,人数最多的时候,在敌后的国军部队接近100万人。

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军训部在1939年编成《游击战纲要》,分发各游击战区、各军事学校,作为游击战之教材,一些游击部队的战术素养得到较快提升。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形式下,这些敌后游击部队取得哪些战果呢?

据统计,在1940年至1942年间,山西、冀察、鲁苏等游击区,共吸引日军10个师团以上的日军,迟滞了其战略计划的实施。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中都出现了敌后游击队配合作战的影子。

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山西国军部队在晋南的游击战中把日军打得闻风丧胆,最终逼迫日军20师团撤出蒲州、运城、平陆等地。

在浙江,仅1938年一年,浙西的游击队就参加战斗200余次,歼敌万人。

1940年秋,国军游击队组织了6个突击队,夜袭马当,消灭日军150多人,并焚毁了弹药库,将要塞内的日军大炮掉过头来,对准江中的日军舰船开火,击沉击伤敌舰船多艘。此次夜袭战,游击队员没有一人伤亡,成为抗战史上一大奇迹。


1941年7月1日,国军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率部奋勇杀敌,身中6弹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割下将军的头颅,陈中柱夫人含悲忍痛,找到日酋要将军头颅,日军被迫归还了将军的头颅,使其全尸入葬。

在敌后抗日战场上,还有很多将军血染疆场,

如山东省府委员范筑先、陆军第3军军长唐淮源、第98军军长武士敏、第24师师长寸性奇、沂水游击司令刘震东、东北游击司令唐聚五等,他们英勇抗战,宁死不降,最后都壮烈殉国。他们在敌后的抗战功绩是不可灭的。


山东第六区少将游击司令范筑先

在八年抗战中,日军主要占据战略要点或交通要点,而其他广大地区为中国军队的游击队所控制,这些游击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打进沦陷区的契子,形成敌后游击战场,对于配合正面战场,支持长期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断在后方扰袭日军,破坏交通,予日军极大威胁,往往逼迫日军困守点线,因此,打破了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阴谋。(本集文字略有删改)

(本文为@纪录片人陈钦 与 爱奇艺 共同投资制作的百集大型历史解密纪录片《中日百年抗战全纪实》的文字稿。@纪录片人陈钦 独家授权@煮酒君谈史 @高会民 更新纪录片文字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