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美国人救了中国 毛泽东却与斯大林分赃 3.html

作者: 颜昌海 尽管心怀不满,毛泽东仍让米高扬喜出望外。他对苏联跟蒋介石政府1945年签的损害中国领土权益的协定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反而说它是“爱国的”。米高扬向斯大林汇报说:毛泽东再三强调说,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导师,是全世界人民的导师,他是斯大林同志的信徒,随时准备接受指示。毛泽东有意降低自己作为领袖、理论家的地位,说他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等等。那时南斯拉夫的铁托由于表现出太多的独立性刚被斯大林开除出共产主义阵营,毛泽东竭力表示他不会成为铁托式的人物,在米高扬面前批南斯拉夫,甚至还引用斯大林远在1925年对南斯拉大民族主义的批评。 米高扬向毛泽东提起亚洲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毛泽东马上提出成立“亚洲情报局”。斯大林在这之前成立了“共产党情报局”,成员只有欧洲的共产党,毛泽东认为这是斯大林示意亚洲共产党可以有另外一个组织。毛泽东对米高扬说,他已经计划好了亚洲情报局的成员,列举了朝鲜、印度支那、菲律宾等,一旦在中国掌权后,立刻可以干起来。米高扬建议考虑成立以毛泽东为首脑的“东亚”情报局,一开始只包括三个成员:中国、日本、朝鲜,以后再逐步增加。这比毛泽东期待的范围小得多。米高扬同毛泽东讨论势力范围的第二天,斯大林通过米高扬向毛泽东发出强烈暗示:你的野心不要太大了!具体方式是命令毛泽东逮捕为毛泽东到处游说的斯特朗的美国同事李敦白。斯大林说他俩是美国间谍网成员,《真理报》公布了斯特朗在莫斯科被捕的消息。 毛泽东按斯大林的意思逮捕了在西柏坡工作的李敦白。在苏联,随著斯特朗进监狱的还有曾风云一时的鲍罗廷。斯特朗请他帮忙在苏联出版她颂扬毛泽东的书,鲍罗廷为之奔走。现在他也跟着倒楣,刑讯逼问要他交代跟毛泽东的关系。 面对斯大林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毛泽东并不紧张。他领会到了斯大林对他的警告,但更多地看到斯大林的主动让步:东亚可以给你,不要把手伸到美国、欧洲去。斯大林在和毛泽东划分势力范围,对毛泽东,这是何等的成就! 此时的王明,自知没法子扳倒毛泽东,转而对毛泽东极尽恭维之能事,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不仅是东亚,甚至不仅是亚洲,而且是全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王明搔到了毛泽东的痒处,搔得毛泽东格外舒服。在1949年3月13日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浮想联翩:“照王明的提法,则有点划分‘市场’的味道。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范围很宽,一划分开,就似乎是说,斯大林只管那些工业发展的地方,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归我们,可是有那么一个国家,提出不买你的货,而要直接到莫斯科去买货,这又怎么办呢?……比如,拿日本来说,按照王明的提法,它现在算归我们,将来美帝国主义撤走以后,它又该归斯大林管了,这岂不是笑话?当然,我们不要忙于想宽了,先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 毛泽东做的梦,已经是在与斯大林瓜分世界、坐地分赃了。

美国人救了中国 毛泽东却与斯大林分赃 2

作者: 颜昌海 苏联、北朝鲜、外蒙古对中共的这一切援助都是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毛泽东用各种办法掩盖它,毛泽东特意命令林彪从党内秘密文件里删去“展开背靠朝鲜、苏联、外蒙、热河的根据地”一句。毛泽东还叫林彪写上战争目的是“为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民主”。“阶级斗争口号不要提。”莫斯科的宣传机器说苏联援助毛泽东的传言“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事实上,毛泽东声称打蒋介石靠“小米加步枪”,才是货真价实的谎言。但毛泽东不想欠斯大林的情,大规模苏联军援开始后,1946年8月和10月,中共两次主动提出用食品偿付。苏联驻哈尔滨的贸易代表谢绝了。毛泽东11月派亲信刘亚楼到莫斯科去游说,达成秘密协议,中共每年给苏联100万吨粮食。这些粮食都是从老百姓口中夺走的。 东北停火时,蒋的军事力量仍远远优于中共。国民党军队有430人,中共只有127万。蒋把中共军队赶出了关内的大部分城市,和几乎整个长江流域。毛泽东在所有这些战区里,一再坚持要部队夺取和保卫大城市,都遭到失败。在华北,有“三路四城”之战(指夺取三段铁路,及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大城市)。在华东,毛泽东指示向蒋介石刚恢复的首都南京挺进,说这个计划“并不冒险”。虽然挫折一个接一个,但毛泽东毫不灰心,他有把握赢得最后胜利,因为他有北满这个“沙发”。1946年10月,当蒋介石重新进攻时,中共已利用4个月停火把“沙发”建得如铁打的一般。那年冬天,国共双方恶仗不断,国民党发现他们的对手今非昔比,顽强善战。中共军队总指挥林彪的军事才能这时发挥得淋漓尽致,打起仗来“又狠又刁”。在摄氏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他的部队日夜卧在冰雪地里打伏击。几番大战下来,国民党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主动权,遂告易主。 1947年1月,马歇尔离华,美国调停宣告失败。美国开始认真援蒋,但为时已晚。毛泽东2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打通苏联”,已经大功告成,而且是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实现的。毛泽东在全国的胜利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同国民党的内战刚胜利在望,毛泽东便跃跃欲试,要在斯大林的全球势力范围内插一脚。毛泽东希望有个斯诺式的人物来助他一臂之力。但莫斯科已禁止毛泽东再接待斯诺。他只能转而求其次,用二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特朗在西方完全不具备斯诺的名声,人们认为她不过是共产党的传声筒。1947年,毛泽东派斯特朗周恩来游列国,为他宣传。临行前,毛泽东给了她一套文件,嘱咐她“转交给全世界的共产党,特别是给美国、东欧共产党领导人看看”,要她“不必拿到莫斯科去”。斯特朗遵命写了篇文章《毛泽东思想》外加一本书《中国的黎明》,颂扬毛泽东“用马克思、列宁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方式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整个亚洲可以从中国学到比苏联更多的东西”,还说毛泽东的著作“完全可能影响了欧洲有些政府战后的模式”。这些话明摆着在夺斯大林的风光。斯特朗的书在苏联出不了,在美国出版时美共删去一半。但书的全文在印度和好几个东欧国家出版了,包括正跟斯大林顶著干的南斯拉夫。 斯大林盘算著采取什么办法教训毛泽东,让毛泽东知道谁是大老板。1947年11月30日,毛泽东看着内战胜券在握,向斯大林提出访问苏联的要求。斯大林的机会来了。12月16日,斯大林办公室给毛泽东回电说欢迎他访苏。电报由阿洛夫大夫转给毛泽东。阿洛夫大夫同时收到指令,要他汇报毛泽东的反应。第二天,他电告斯大林:毛泽东“非常高兴”,“可以说是兴奋得手舞足蹈”,“马上说:‘好极了,我三个月后可以动身’。”但三个月过去了,斯大林没有发来邀请函。毛泽东等了又等,中共收复延安那天,毛泽东再向阿洛大大夫提起,说他打算5月4、5日起程。斯大林回电说“好”,毛泽东要求把两个苏联医生都带上,说是健康缘故,其实是防备:他不在时宿敌王明直接跟莫斯科联系。斯大林回电说可以,但是有意不表示同意毛泽东的另一个要求:访问东欧。5月10日,毛泽东自己定的起程日子已过了几天,斯大林突然来电推迟访问。春去夏来,再也不见斯大林提及邀毛泽东访苏的事。毛泽东着急要走,这时;他已与中共其他领导人汇集在西柏坡,人人都知道毛泽东要去莫斯科见斯大林,而且就在这几天。说走说了半天,斯大林仍不来邀请,毛泽东大失面子。 7月4日,毛泽东沉不住气了,给斯大林发了封电报,说他打算10天后出发:“我决定近期访问您”“无论如何我们都得要在这个月15号动身。”他要斯大林派两架飞机。14日,毛泽东自定行期的前一天,天上不见飞机,地上阿洛夫大夫却传来斯大林的电报:“告诉毛泽东:鉴于粮食收获季节在望,党的高级领导都要在8月份离开莫斯科到各省去,11月才回来。因此,中央委员会敬请毛泽东同志把他对莫斯科的访问推迟到十一月底,以便有机会会见所有中央负责同志。”全苏联的领导人都要离开莫斯科四个月到外省去收庄稼?毛泽东访苏非得推迟到有名的俄罗斯隆冬?这显然是在耍毛泽东。 毛泽东意识到他的野心惹恼了斯大林,连忙采取措施补救。8月15日,他得知华北大学准备提出“主要的要学习毛泽东主义”后,马上否决了这一提法,说这是“无益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这样说”。他还下令把文件中“毛泽东思想”改为“马列主义”。9月28日,毛泽东发给斯大林一封讨好的电报,请求斯大林让他去苏联。毛泽东首次用斯大林喜欢听的别号“大老板”称呼斯大林:“请让我本人面见大老板,亲口向大老板汇报情况,这至关紧要。”斯大林见毛泽东低了头,便放下身段,10月17日,给毛泽东回了封友好而不失居高临下的电报,说他欢迎毛泽东11月底来。毛泽东吃了定心丸。只是国内战局的发展使他不得不自己主动推迟访苏行期。 但在关键问题上,毛泽东对斯大林是寸步不让。国共内战接近尾声时,1949年1月,南京政府要求和谈。斯大林要毛泽东答复“中共主张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毛泽东大为光火。阿洛夫大夫报告斯大林说,毛泽东“比起平常来说话更不客气”。斯大林得知后第二天补发一封电报向毛泽东解释,说他的提议完全是做样子,为的是让全世界看到继续内战的责任在国民党。斯大林说:“我们为您拟的答复,目的只是为了破坏南京方面所提议的和平谈判。” 毛泽东的想法是一天和平也不能给国民党,哪怕做做样子也不行。他对斯大林说,他要的是南京政府的无条件投降。毛泽东还史无前例地教斯大林怎样说话,当时南京政府请求苏联调解,毛泽东对斯大林说:“我们认为您应该这样回答——”,斯大林身边的人都觉得斯大林“受了毛泽东的训”。斯大林当然不会善罢甘休,第二天就给毛泽东来了篇长篇说教,说拒绝和谈有损公众形象,还危言耸听地说可能导致西方武装干涉。毛泽东根本就不相信什么西方干涉,但也不想叫斯大林下不了台,他策略地找了个办法。当天发表声明,开出一系列和谈条件,等于是叫国民党无条件投降。然后毛泽东电告斯大林,巧妙地引用斯大林的原话,似乎这一声明是按斯大林的指示办的:“在破坏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将革命战争进行到底这一基本方针上,我们同您的意见完全一致。”斯大林也顺势下了台阶,第二天回电:“我们已经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这件事就此了结。” 斯大林再次感到毛泽东这个人不简单。就是在这时他对南斯拉夫等共产党人说:毛泽东不听话,但是个能成事的。1月14日,斯大林要毛泽东再次推迟访苏,说“中国此时的局势缺您不行。”斯大林提出即刻派权威的政治局委员来见毛泽东。得知斯大林又要延期,毛泽东的第一反应是把电报往桌上一扔,说:“随他去吧!”毛泽东明白斯大林其实是看重他,斯大林还从来没派政治局委员到任何共产党打内战的国家去过,更不用说那个国家的政府跟苏联还有外交关系。1月17日,毛泽东回电说“非常欢迎”斯大林的使者。米高扬在1949年1月30日到达西柏坡。在给斯大林的汇报里,米高扬说毛泽东“高兴已极,感谢斯大林同志的细心关怀”。跟米高扬一道来的还有一直在东北为中共修复铁路的科瓦廖夫,做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联络员。 米高扬到的第二天,国民党政府由南京搬到广州,随同搬去的只有一个外国大使:苏联大使罗申。周恩来受命请米高扬解释,米高扬说:“这是很正常的。不仅对我们的共同事业无害,恰恰相反,还有助于它的发展。”斯大林后来对刘少奇解释,说大使搬去广州是为了收集情报。毛泽东不依不饶,拿罗申出气。罗申被斯大林派到毛泽东的中国来做首任大使时,设宴招待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一言不发,苏联外交官称毛泽东“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美国人救了中国 毛泽东却与斯大林分赃

作者: 颜昌海 在抗战期间,美国人救了中国。其时,为了争取美国不支持蒋,对中共采取友好立场,毛泽东制定了“中立美国”的政策,声称中共只是温和的农村改革者,不是要搞共产主义,完全可以跟美国合作。1944年,罗斯福曾派观察组去延安。美国人刚到,毛泽东就在8月12日对苏联联络员孙平说:“我们在考虑改变党的名字,不叫‘共产党’,而叫别的什么。这样形势会对我们更有利,特别是在跟美国的关系上”。莫斯科马上和毛泽东唱起了同一调子。8月下旬,莫洛托夫对当时在苏联的赫尔利将军说,在中国,“有人称他们为‘共产党人’,实际上他们跟共产主义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不过是不满自己的经济状况,只要经济状况一改善,他们马上就会忘了他们是共产党。苏联政府与这样的‘共产主义分子’毫无关系。” 莫斯科跟毛泽东唱的双簧欺骗了很多美国人,多年来这些人一直以为毛泽东有可能被美国争取过去,美国没能把毛泽东从苏联阵营里拉走是“失去的机会”。他们哪里知道,就在毛泽东跟美国拉关系时,他反复告诫中共干部,说这“只是在对蒋斗争中的一种策略”。 毛泽东的策略也蒙住了杜鲁门总统的遣华特使马歇尔。马歇尔1945年12月来华,使命是停止内战。1920年代他曾在中国服务过,讨厌蒋介石的亲戚们腐败。中共说他们跟美国相似之处甚多,这使他特别动心。他跟周恩来第一次见面,周恩来就奉承他说中共“期望美国式的民主”。一个月后,周恩来又说毛泽东喜欢美国更胜于苏联,并告诉马歇尔:“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了您或许有兴趣。最近传言毛泽东要访问苏联,毛泽东听说后大笑,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他真有机会出国的话,他想去的倒是美国。”马歇尔完全当真,把这番话转述给杜鲁门,还说毛泽东比国民党更跟他合作。到1948年2月,马歇尔还在对美国国会说:“在中国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有外来的共产党支援。” 美国怎么可能全然不知情,他们跟英国人都在不断监听苏联与中共的电讯联系,不少电报从莫斯科直达延安,清楚无疑地显示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其他美国官员也曾告诫马歇尔,延安美军观察组负责人最后的报告开宗明义就是:“共产主义是国际性的!” 马歇尔1946年3月4-5日访问延安。为了把一切都控制得天衣无缝,毛泽东连儿子都送下乡去。毛泽东对毛岸英说,这是为了让他学习农活和中国习惯。但真正的原因是毛岸英会讲英语,毛泽东怕他跟马歇尔等人交谈。毛岸英在斯大林的苏联长大,不是不熟悉管束,但对毛泽东控制的严厉他仍然全无思想准备,毛泽东对他不放心。 马歇尔向杜鲁门报告说:“我跟毛泽东作了一次长谈,我坦率得不能再坦率了,他没有表现任何不满,向我担保尽其所能合作。”马歇尔称在东北的“共产党势力比乌合之众强不了多少”“从延安大本营跟当地共产党联系简直就办不到。”其实,延安跟东北局和在东北的几十万大军天天都有长电来往。马歇尔在延安时,毛泽东就已经向阿洛夫详细复述了跟他谈话的全部内容,请阿洛夫电告斯大林。 马歇尔为毛泽东的成功作出了关键贡献。1946年晚春,当毛泽东的军队在东北全面溃败时,马歇尔给蒋介石施加了决定性的压力,迫使蒋介石停止在东北追击。马歇尔威胁蒋介石说,如果继续追击,美国就不再帮他运部队去东北了。5月31日,马歇尔甚至写信给蒋,称这事关系到他本人的荣誉:“在目前政府军在东北继续推进的情况下,我不得不重申: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头,即我本人的立场是否正直成了严重问题。因此,我再次向您要求,立即下令政府军停止推进、打击、或追赶”。措辞如此强硬严峻,蒋介石答应停火15天。这个决定,使毛泽东绝处逢生。他刚于6月3日被迫同意放弃北满重镇哈尔滨。一得到停战令的消息,毛泽东立即发电东北追改部署:“蒋已允马停战十天谈判,请东北局坚守哈尔滨……至要至要”;“保持松花江以北地区于我手中,尤其保持哈市。”转折点就这样到了。 在东北的中共官兵,包括林彪在内,都说蒋介石停止向松花江北推进是大大的失策。蒋介石只要穷追猛打,至少能阻止中共在苏联边境建立强大巩固的北满根据地,切断中共与苏联的铁路运输线,使苏联重型武器不可能运进来装备中共。 蒋介石答应停火15天之后,马歇尔又再施加压力,要蒋把停火期延长为4个月,甚至把整个北满让给中共。重开战火意味着跟马歇尔直接冲突。当蒋介石被马歇尔逼得焦头烂额时,又接到杜鲁门总统的严厉警告。7月中旬,两名反蒋知识分子李公朴、闻一多在国民党统治的昆明被枪杀。美国民意测验立刻显示,只有13%的人赞成继续援蒋,50%的人要求“不介入”。8月10日,杜鲁门写信给蒋介石,声色俱厉地提到这两桩暗杀,说美国人民对这样的事“深恶痛绝”,威胁说如果和谈没有进展,他只好重新考虑美国对蒋政权的态度。 在这样的压力下,蒋介石在东北的停火继续了下去。蒋的亲信陈立夫对我们说,他不赞成蒋的做法,劝蒋“像西班牙的佛朗哥,反共就是要反到底。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没用。”但是蒋离不开美国的援助。东北的停火使毛泽东得以在北满建立了横一千公里,纵五百公里,面积比德国还大的根据地。毛泽东把这块地盘比作舒适的“沙发”背靠苏联,两臂有北朝鲜、外蒙古作依托。 停火的4个月使中共有了充裕的时间整顿部队,包括整编原满洲国的20万军队。凡是信不过的被通通“清洗”。据《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透露:这3年中“清洗可能有15万人”,几乎快赶上“战死、失踪、被俘、医院中死去和残废等”的总数。整顿的重要内容是激发士气,办法是“诉苦大会”,由干部带头,战士们一个个上台去诉本人和家庭之苦。他们大多数出身于贫苦农民,目不识丁,因为忍饥挨饿,遭遇不公,有一肚子苦水。痛苦往事被勾了起来,大会上男子汉们哭得像泪人儿一般,空气变得像发烧似的滚烫。有份给毛泽东的报告说:“一个战士对旧社会不满而诉苦,他气愤填膺感动的气死了。死而复活,现成傻子。”党告诉那群哭得死去活来的战士们,他们的苦都是蒋介石政府造成的,他们要“向蒋介石报仇”。亲历者说,这类诉苦真是立竿见影:“一场诉苦会下来,一个个抽抽噎噎的……那颗心已经是共产党的了。”与政治上洗脑齐头并进的是军事训练,苏联人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共第一支部队进入东北时,看上去不像正规队伍,也不会使用现代化武器,苏军还以为他们是土匪。停火期间,苏联人开办了16所空军、炮兵、工程兵等军事学校,军官还到苏联去培训,有的去苏军控制区旅顺、大连。 莫斯科为毛泽东提供的武器包括缴获日本人的9百架飞机、7百辆坦克、3千7百多门各种大炮、将近1万2千挺机关枪、一支颇具规模的松花江小舰队,还有无数步枪、高射机枪、装甲车。北朝鲜是日本的重要军火库,那里的军火都给了毛泽东,足足装了两千多车皮。还有更多的日本军火从外蒙古运到。苏联制造的武器也来了,外加苏德战场上缴获的德国武器,上面的德文被锉掉,毛泽东宣称它们美国制造,从“蒋介石运输大队长”那里缴获的。 毛泽东从苏联秘密接收了数万日本战俘,他们在把中共军队训练成强大作战机器上功不可没。是他们教中共军队怎样使用日本武器,怎样保养、维修武器,他们创建了中共的空军,由日本飞行员做教练。数千训练有素的日本医护人员悉心治疗护理中共伤病员,流过血的老人至今提起来还非常感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朝鲜。中共从那里不仅得到了军火,而且得到了一支由日本加苏联训练的20万人的强悍军队。北朝鲜与东北有8百公里边境线,中共把它称为“我们隐蔽的后方”。1946年6月中共被国民党赶着跑时,大量伤病员、后勤人员和战略物资转移到这里。国民党占领东北中部,把中共军队断开后,北朝鲜成了沟通北满与南满的走廊,也是连接关外与关内根据地,尤其是战略要地山东的要道。为了协调这张庞大的转运网,中共在平壤和北朝鲜的四个港口设立了办事处。 斯大林的贡献还不止这些。1946年下半年,苏联铁路专家组开始修复东北铁路。1948年六月,斯大林派前铁道部长科瓦廖夫来华总领全面修复工作。苏联人共修复了1万多公里的铁道线,120座桥梁,使中共能快速运输大部队和苏联重型武器,得以攻打大城市。 苏联、北朝鲜、外蒙古对中共的这一切援助都是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毛泽东用各种办法掩盖它,毛泽东特意命令林彪从党内秘密文件里删去“展开背靠朝鲜、苏联、外蒙、热河的根据地”一句。毛泽东还叫林彪写上战争目的是“为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民主”。“阶级斗争口号不要提。”莫斯科的宣传机器说苏联援助毛泽东的传言“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事实上,毛泽东声称打蒋介石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每吋海岸線都被美軍摸過 尼米茲攻台三計劃變國軍反登陸密令!? 關鍵時刻20190620-4 康仁俊 黃世聰 傅鶴齡 劉燦榮

意味深长,各自表情独特的一幅合照,是在演戏还是已动真格了?

美国冷战后装备的主力武器 开启无人机时代

美国冷战后装备的主力武器 开启无人机时代 作者:周田 美国冷战后装备的主力武器 开启无人机时代 2015年9月18日,在亚洲西南部一个未公开的区域,一架RQ-4全球鹰(Global Hawk)无人机正在被送回机库。(Tech. Sgt. Christopher Boitz/美国空军) 更新 2020-09-27 8:16 AM 人气 334标签: 冷战, 无人机, 斩首, 侦察, 武器 Facebook Twitter Line 复制链接 Print【字号】 大 中 小正体 简体 【大纪元2020年09月26日讯】冷战后,美军率先开启了无人机时代,研发、服役了各种类型的无人机,也成为各国纷纷模仿的对象。美军的各类大、小无人机,以不同战场环境的侦察任务为主,有的也兼具攻击能力。 RQ-4全球鹰 RQ-4全球鹰(Global Hawk)无人机,是一种高空、远程无人驾驶的侦察机,服役于美国空军、海军,北约盟友也使用。 RQ-4全球鹰1998年首飞,此后多次升级,可向后方指挥官提供综观战场或细部目标监视信息,可执勤超过32小时,显着提升了连续侦察能力,开启了无人侦察机的先河。 RQ-4全球鹰装备高解析度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层、风沙,光电红外线模组提供长程长时间全区域动态监视。无人机白天监视区域超过100,000平方公里,拍摄370 x 370公里区域,无人机还可以进行波谱分析,也可以导引空军的轰炸。 RQ-4全球鹰机身为铝合金,机翼为碳纤维,2001年价格6090万美元,2012年上升至1.76亿美元。 RQ-4全球鹰与地面遥控装置成为一个系统,以GPS惯性导航,也能使用卫星连结能力进行自主飞行,并从卫星传送侦查讯号至地面控制中心。 RQ-4全球鹰可以侦测半径100公里内的移动目标,并装有雷达警告系统和干扰系统,被导弹锁定时立即反应,对来袭导弹释放诱饵。 RQ-4全球鹰原型机曾于2001年,在阿富汗战争中首次应用和测试,也参加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07年10月,RQ-4全球鹰用于监控加州山火;2010年,用于海地地震地震救援工作;2011年3月,用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调查;2013年,参加菲律宾飓风后的救援;RQ-4全球鹰也屡次参加反恐作战。目前,RQ-4全球鹰在全球部署。 RQ-4全球鹰长14.5米,翼展30.9米,高4.7米,总重14,628kg(32,250磅);最高速度650 公里/小时,最大航程22,780公里,实用升限18,000米;不携带武器。 2011年3月7日,美国陆军第10特种部队小组在科罗拉多州卡森堡的无人航空系统部,正在分解一架RQ-7B暗影(Shadow)无人机。(SSgt Andy M. Kin/美国空军) RQ-7暗影 RQ-7 暗影(Shadow)是美国陆军使用的一种小型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目标获取和战斗伤害评估。一般从拖车上的气动弹射器发射,安装在万向架上的数字稳定液氮冷却电光/红外摄像机,通过数据链实时传回地面控制站。但暗影无人机不能在恶劣的天气下使用、不能在雨中飞翔,也不能穿透云层摄像。 暗影无人机1991年就试飞,2002年第一批交付给美国陆军,也支持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此后不断改进、大量生产,也装备美国盟友;2007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过渡到RQ-7 暗影无人机;美国陆军正在以RQ-7 暗影无人机,与AH-64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组合,用无人机完成大部分侦察工作。暗影无人机也参加了反恐作战。 暗影无人机长3.41米,翼展3.87米,高1米,总重375磅(170公斤);最高速度2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130公里/小时,工作范围109.5公里,滞空最长9小时,服务上限4,600米。 2018年1月25日,美军第101空降师的一个战斗小组,在肯塔基州坎贝尔堡的实弹演习中发射了RQ-11掠夺者(Raven)无人机。(Capt. Justin Wright/美国陆军) RQ-11 掠夺者 RQ-11 掠夺者(Raven)是一种小型手动发射遥控无人机,1999年推出,多次改进后,现已被许多国家军队采用。 RQ-11 掠夺者可以由地面站控制,也可以由GPS导航自主飞行,携带彩色摄像机和红外夜视摄像机,可以在白天或晚上执行侦察任务。美国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司令部都在使用RQ-11 掠夺者无人机,总计已交付超过19,000架,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无人机。 RQ-11 掠夺者翼展1,37米,长915毫米,重量4.2磅(1,906克),巡航速度30公里/小时,航程10公里,滞空时间60–90分钟。 RQ-170哨兵(Sentinel)隐形无人机效果图,美国目前没有公开。(FOX 52/维基百科) RQ-170哨兵 RQ-170哨兵(Sentinel)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运营的隐形无人侦察机。 RQ-170哨兵是一种无尾翼中大型无人机,不携带武器,具体细节仍然保密,据信配备了机密的通信拦截设备、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极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化学物质,可能用于检测核武器设施。 RQ-170哨兵2005年启用,已用来监视伊朗;应该也曾部署到阿富汗,以监视本·拉登的居住地。2011年5月2日,至少在一架RQ-170监视下,美国特种作战小组发动袭击,击毙了本·拉登。RQ-170哨兵应该也部署到了韩国,对朝鲜进行侦察。 RQ-170哨兵长4.5米,12米,高约1.8米,服务上限估计15,000米,应该可以携带武器,细节仍在保密中。 2020年5月24日,美军第26海上远征部队突击队在阿拉伯湾的突击艇上,发射了一架RQ-20 彪马(Puma)无人机。(Cpl. Gary Jayne III/美国海军陆战队) RQ-20彪马 RQ-20 彪马(Puma)是一种手动发射的中小型无人机,使用电光和红外热像仪进行监视和情报收集。2008年开始服役于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2012年开始服务于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型号为RQ-20A。 RQ-20A彪马系统包括三架飞行器和两个地面站,可以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运行,使用温度范围为−29至49°C,可抵御最高46公里/小时的风速,和每小时1英寸的雨水。 2016年8月,美国海军也在驱逐舰上测试并部署了RQ-20B型彪马无人机。 升级的RQ-20A彪马增强型,续航力提高至3.5小时,带有辅助GPS的精密导航系统以及经过重新设计的耐用机身加强结构,并改善了空气动力学性能。 RQ-20 彪马还有太阳能电池供电型号,续航能力可提高到9个小时。 RQ-20B型拥有更强大、更轻的推进系统,更坚固更轻的机身,更长的续航能力,精密惯性导航系统,改进的用户界面,以及全新的传感器套件。之后还有不同升级版本。 基本型号RQ-20 彪马长1.4米,2.8米,最大起飞重量13磅(5.9千克);最高速度83公里/小时运作范围15公里,续航时间2小时。 一架MQ-1C(Gray Eagle)无人机在机库中。(Sgt. Travis Zielinski, 1st ACB, 1st Cav. Div., USD-C/美国陆军) MQ-1C灰鹰 MQ-1C灰鹰(Gray Eagle),也叫空中勇士,是一种可在中等高度飞行、长滞空的大型无人机,于2009年投入使用。可搭载AGM-114地狱火导弹,之后不断改进。 MQ-1C灰鹰携带合成孔径雷达/地面移动目标指示器(SAR / GMTI)系统,在机头下方还配备了AN / AAS-52多光谱瞄准系统,传感器可以融合红外图像,进行二次扫描轮胎痕迹、脚印和掩埋的简易爆炸装置;还可携带电子攻击设备,进行远程网络电子战。 MQ-1C灰鹰最大起飞总重为4,200磅(1,900千克),最长具有50小时的续航能力,服务最高上限8839米,工作范围最大400公里。飞机长8.53米,翼展17米,高2.1米,最高速度309公里/小时。 MQ-1C灰鹰可携带4枚AGM-114地狱火或8枚AIM-92毒刺导弹,还可以携带4枚GBU-44 / B毒蛇袭击精确制导炸弹。 2019年11月20日,一架MQ-9收割者(Reaper)无人机在内华达州克里奇空军基地的落日余晖中。(Airman 1st Class William Rio Rosado/美国空军) MQ-9收割者 MQ-9收割者(Reaper),又译“死神”,是一种大型无人机,可以长时间滞空,由地面站控制,无人机装备AN / DAS-1 MTS-B多光谱瞄准系统、AN / APY-8 Lynx II雷达系统。美国研发MQ-9无人机的成本达118亿美元,属于美军21世纪的主力侦察机之一,也出售给盟友使用,已总计生产超过195架。MQ-9是由MQ-1掠夺者式改进而成,既可侦察,也可用于猎杀。 MQ-9收割者长 11 米 、翼展20 米、高3.8 米、最大起飞重量4760 公斤 (10,500 磅);实用升限15,000米,最长滞空42小时,最大飞行半径超过5000公里;最大航速482 公里/时,巡航航速276-313 公里/小时。 MQ-9收割者有6个武器挂架,最多可同时携带4枚AGM-114地狱火飞弹(Hellfire)及2枚500磅(230公斤)GBU-12精确制导炸弹,还具备装载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以及AIM-9响尾蛇飞弹的能力。 2020年1月3日凌晨,MQ-9共发射4枚导弹,击毙了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 过去的29年中,美军开发了各类无人机,服务于美国空军、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海军专用的无人机将另文介绍。 无人机的出现,显着提高了空中侦察的频次、连续性和强度,也相对增加了隐蔽性,更减少了可能的人员伤亡,成为未来侦察机的方向。美军也正在大力开发攻击型的无人机,未来将与有人驾驶的战机协同作战。 中共模仿了美军的技术,也可以生产一些小型无人机,但大型的无人机技术尚未过关。中共高层与其它独裁政权一样,也十分惧怕美军无人机的斩首能力,美军有人驾驶的隐形战机和无人机令中共防不胜防。 责任编辑:高义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雾社事件 台湾日治时期抗日事件

雾社事件 台湾日治时期抗日事件的一部分 The scene of the Wushe Incident.JPG 雾社事件发生后的现场 日期 1930年(昭和5年)10月27日-12月1日 地点 日治台湾台中州能高郡雾社(今属南投县仁爱乡) 结果 参与行动的台湾原住民部落几遭屠灭,生还者被强制迁至川中岛(今清流部落) 参战方 赛德克族 德克达雅群 马赫坡社 荷戈社 塔罗湾社 波阿仑社 斯库社 罗多夫社 大日本帝国 台湾军 台湾守备队 驻地警察部队 赛德克族 道泽群 屯巴拉社 基兹卡社 布凯本社 鲁兹绍社 指挥官与领导者 莫那·鲁道 镰田弥彦(少将) 兵力 约1,300人 约2,500人 伤亡与损失 死于刀枪者: 85名 被飞机轰炸死者: 137名 被炮弹炸死: 34名 被“味方蕃”猎首者: 87名 自缢身亡者: 296名 俘虏者: 265名 投降者:约500人 日本平民: 死亡:134人、受伤:215人 陆军: 阵亡:22人、战伤:25人 警察: 阵亡6人、战伤4人 协助日军的原住民: 阵亡22人、受伤19人 随军汉籍军夫: 死亡1人、受伤7人。 莫那·鲁道(中间者) 1930年的雾社 雾社事件(日语:霧社事件/むしゃじけん musha jiken)是台湾在日治时期1930年(昭和5年)发生的原住民武装抗日事件,地点位于今南投县仁爱乡雾社。事件起因是赛德克族原住民不满日本统治当局长期以来苛虐暴政,而由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领德克达亚群各部落[1][2]联合起事,袭击由日方建立的样板聚落雾社,趁雾社公学校举行运动会时袭杀日本人。事发后立即遭日方调集军警,以飞机、山炮、毒气等武器强力镇压;而起事的赛德克族人虽在袭击成功后即回撤备战,但仍不敌日方的强大武力,身为起事领袖的莫那·鲁道饮弹自尽,参与行动的各部落几遭灭族,数百位族人在宁死不屈下集体自缢,余生者则被日方强制迁至川中岛(今南投县仁爱乡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与管理 。该事件爆发震惊日本政府与国际社会,除了使台湾总督府的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战,并造成时任总督石冢英藏、总务长官人见次郎等高层官员引咎去职。 雾社事件是台湾人在日治时代最后一次武装抗日行动(汉人在西来庵事件后已放弃武力斗争,改采社会运动模式)。虽然在1896年日本占据至1920年间,台湾原住民死士先后发动150余次武装抗日行动,但仍以日后发生的雾社事件最为惨烈[3]。后世有不少作品纪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龙的漫画《雾社事件》、邓相扬的小说《风中绯樱》以及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 目录 1 发生背景 1.1 日方的雾社开发及其问题 2 事件近因 3 起事之准备 4 第一次雾社事件 4.1 事件经过 4.2 事件中的赛德克族警察 4.3 花冈两人遗书 4.3.1 原文 4.4 日方之动员与救援行动 4.5 双方交战 4.6 伤亡人数 5 第二次雾社事件 5.1 事件背景 5.2 经过 5.3 后续与真相大白 6 当代讨论 7 不当情事及报告 7.1 殖民政府部分 7.2 原住民部分 7.3 调查报告 8 争议 8.1 日军使用毒气弹 8.2 遭掳获之日军机关枪 8.3 赛德克少年队 8.4 莫那·鲁道次子主导说 9 学术观点 10 纪念 11 文化影响 11.1 书籍 11.2 电视剧 11.3 音乐 11.4 电影 11.5 纪录片 12 参见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外部链接 发生背景 Ambox spelling.svg 此条目需要编修,以确保文法、用词、语气、格式、标点等使用恰当。 请按照校对指引,帮助编辑这个条目。(帮助、讨论) 清帝国自1684年起统治台湾,对台湾的移民拓殖并不积极(甚至为避免动乱而多加限制),对台湾原有之原住民,虽有时亦使用武力进行“开山”,征剿不服公家之原住民部落,主要方针仍以“画界封山”将不愿承认清帝国统治权之“生番”隔离于界线外的消极政策为主;故即便台湾清治时期末期开始较积极的“开山抚番”政策,高山原住民仍大体保存了各自的文化与社群。因此1895年政治观念受西方影响、强调国家领土及对全体国民拥有管理权的日本占领台湾后,被日方称为高砂族的高山原住民与日本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雾社位台湾中部山区,浊水溪上源于此。当地原住民赛德克族人因地处台湾中央地带的深山,尤属与外界接触稀少之部族,以数十至数百人为单位,组成部落的雾社群赛德克人,居住在雾社台地。计有马赫坡社(Mhebu,今庐山温泉区)、荷戈社(Gungu,荷歌社,今春阳部落)、塔洛湾社(Truwan,今春阳温泉)、波亚伦社(Boarung,今庐山部落)、斯克社(Suku,今台14线云龙桥附近)、罗多夫社(Drodux,今仁爱国中至清境农场附近)、巴兰社(Paran)、塔卡南社、土冈社、西袍社(Sipo)、卡兹库社等十余部落。 由于居于中央山脉中央枢纽的重要地理地位,日月潭及周边的雾社,自日治初期即是台湾总督府开发山地林矿资源的重点地区,世代居住于此,地域性强烈、不受拘束的赛德克人也不可避免地与日方政府发生冲突。1897年日方为开辟道路,派出测量队至雾社一带进行探勘,遭到赛德克人攻击而全灭;将赛德克人视为反抗者的日方因此展开对雾社的经济封锁,于1902年试图将既有隘勇线向深山推进,再次与赛德克人发生人止关事件,赛德克族虽然于此役击退日军(赛德克人因此役日军士兵头戴红色军帽,日后称日本人为红头人"tana dulu"),但仍因日方策动的姐妹原事件及持续的封锁而无以为继,最后在1910年代向日方降服。 日方的雾社开发及其问题 台湾总督府对台湾原住民之政策,初期以军事镇抚为主;但在1910年代后期太鲁阁战争告一段落后,出于有效动员原住民人力资源进行山区资源开发,以及展现日本已是能进行科学化殖民管理的先进国家的国威宣传目的,开始侧重对山地蕃区的开发与教育,雾社被视为重点发展区域。持平而论,此一政策在大量资源的投入下颇有成效,事发当时雾社建有媲美日本本土城镇的公共建设与机能的市街,雾社地区诸社95%原住民能以简单的日语与日本警察、教师沟通,相较之下,同期平地汉人的日语普及率仅达25%,而派驻蕃地的日本警察亦被要求需通蕃语(原住民语言),并鼓励警察与原住民头目之女联姻。 在建设教化同时,日人对原住民原有的生活多加限制,禁止传统的出草、纹面、断齿等习俗,不得私自持有枪械,狩猎需向日本警察局或派出所、驻在所等申请领取枪支弹药,传统的织布原料种植也受到管制。失去传统生计方式的原住民只能转而充当入山日人的劳工与佣人,常受到部分日人歧视与苛待,联姻政策大多因文化差异悲剧收场(被日本政府强迫结婚的日籍警察抛弃原住民妇女,至该事件后,强迫联姻的对象才改为原住民警察与头目之女)。结果均置原住民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层面中的弱势地位,使其对日本当局深感不满。[4] 事件近因 由于日本殖民政府自大正十四年(1925年)调整统治政策,裁撤台湾地区的驻卫军警人数,雾社地区的驻蕃地警察人数减少了约五分之一;未被裁撤的蕃地员额也充斥大量经验不足的新任警察。自昭和四年(1928年)至六年(1930年)间,日方为进行雾社城镇与林业资源的开发先后九次动员雾社群、道泽群原住民进行工程,频繁的“奉公”影响了原住民自身的农猎时程与收获,而奉公的薪资发放也有欠公平(以1928年进行的雾社神社工程为例,原住民参与伐木与兴建所得被扣除工程时期的便当费,强制捐献了部分薪资作为兴建神社的捐款)[5]。至事件发生前半年,娶邻近泰雅族部落公主为妻的资深山地警察佐冢爱祐就任雾社分室主任,但佐冢有发放薪资不实的传闻,其它山地警察有以日薪计酬等名目苛扣原住民薪资的问题,同时开始进行的雾社小学校扩建工程也发生木材搬运方式纠纷[6]等事件,引起当地原住民不满情绪。当地警察发现拒绝出工之人数开始增加,似乎仅视为“蕃人”反复性格之表现而未加警戒。 不过一般被视为事件导火线,是发生在1930年10月7日的“敬酒风波”:根据日本警方纪录,当时马赫坡社正举行婚宴,适逢当地驻警吉村克己巡查与同僚路过,头目莫那·鲁道长子达多‧莫那想向吉村敬酒,却被吉村以“讨厌那不洁的筵席而欲加以拒绝,要将被握住的手甩开。”(「其ノ不潔ナル宴席ヲ嫌ヒ、拒絶セントシテ、握ラレタル手ヲ拂ヒタル拍子。」[7])为由拒绝,并以警棍敲打达多‧莫那敬酒的手,两方因此发生斗殴,吉村也在事件中负伤。 事后,头目莫那·鲁道亲自率众携酒往吉村处谢罪,但吉村不肯接受道歉并扬言呈报上级。当时殴警之罪相当之重,族人心怀新仇旧恨外,亦深恐日警报复,终而决定起事。[8] 起事之准备 由于策划者皆于事件中身亡,实际上难以判断策划起事正式的时间,但一般相信10月24日举行的另一场婚宴为开始计划起事的时点,近年主流见解认为荷戈社的比荷·沙布与比荷·瓦里斯俩人是主要的鼓吹者,但也有莫那·鲁道为策划者的说法。 比荷·瓦里斯与比荷·沙布为堂兄弟关系,且均为日本警察登记在案的“不良蕃丁(对警察持反抗态度,不配合出工的原住民)”,两人都有家人因与日本警察起冲突而遭到杀害的经历(比荷·瓦里斯一家更因父亲杀害日本人而遭到灭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亦都不圆满,属于对生活与现况怀有不满的人物。莫那·鲁道则为雾社群赛德克屈指的有力人物,年轻时即有勇名的莫那·鲁道是少数靠能力而非血缘取得头目地位的智勇双全之士,同时也靠着猎捕的山产品的买卖,拥有当地最多的肉牛[9](肉牛被赛德克人视为财产的计算单位),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威望。由于莫那·鲁道曾于1920年与1925年两度参与当地对抗日本统治的计划,日方亦将之视为危险人物,出于安抚与威吓之双重目的,日本理蕃当局乃以“以番制番”之方式,于1920年及1929年要求莫那·鲁道率众参与对其他番社的讨伐行动以示忠顺(即“萨拉矛事件”(1920年,萨拉矛社)与“青山事件”(1929年)[10][11]),但亲眼目睹军警居于后方指使原住民作战之事却可能进一步加深了莫那·鲁道对日方的敌意与轻视;此外在萨拉矛事件时,莫那·鲁道更曾遭非敌对势力的白狗社蕃丁狙击,莫那·鲁道相信这是受到当时的驻白狗社巡查佐冢爱佑指使,对日本警察怀有敌意[12]。 10月25至26两日,起事的原住民开始进行秘密的联络与串连活动,比荷·沙布似乎在此阶段扮演了主要连络人的角色,向雾社群的十一个社[13]进行游说的动作。最后共获得赛德克族雾社群(即德奇达雅群)之马赫坡社(Mhebu)、塔罗湾社(Truwan)、波阿仑社(Boarung)、斯库社(Suku)、荷戈社(Gungu)及罗多夫社(Drodux)[14]等6部落的支持,然而,各社中人口最多的巴兰社却因为头目瓦力斯·布尼的反对而没有参与[15],最后仅有少数男子以个人身份加入。另一方面,由于决定起事的过程仓促,各社并未作出相应的备战与储粮行为,仅有马赫坡社驻在所曾回报莫那·鲁道将所植之旱稻搬进仓库的行为。另26日傍晚波阿隆社驻在所小谷巡察有接获原住民将起事之密告,但却未加重视。 最后参与的赛德克族计六社1,236人(其中具战斗力的青壮年男性共300余人),打算利用10月27日,总督府为纪念乙未战争期间死于台湾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而举行台湾神社祭。于雾社公学校举行联合运动会,警备松弛的机会,袭杀日本人,举行大出草。 第一次雾社事件 事件经过 台湾电力公司万大发电厂第二办公室是当时雾社事件发生的地点。[16] 昭和五年(1930年)10月27日凌晨,赛德克族人自马赫坡社开始行动,首先杀死了马赫坡驻在所与制材所(原木厂)的驻警三人,之后沿路集结各社人马并袭击往雾社镇方向的波阿隆、樱、荷戈三座驻在所(杀死全部日警及家属,夺取驻在所内枪弹并焚毁驻在所)后朝雾社前进。期间虽有自道泽群前往雾社的原住民籍警察发现事态并赶回部落驻在所回报,但由于道泽至雾社段的电话线因预算删减而裁撤,而未能作出及时之通报。族人于接近早上8点时攻抵雾社,对雾社警察分室、学校、邮局、官吏宿舍展开攻击。 最严重的攻击事件发生在雾社公学校,赛德克族人一反族内“不猎取女人与儿童首级”的出草习俗,对参加运动会的日本人展开不分年龄、性别的砍杀。前来参加典礼的台中州理蕃课顾问菅野政卫、能高郡郡守小笠原敬太郎均死于袭击[17]。混乱中,雾社公学校校长新原重志曾打开宿舍供日本人进入避难,自己持武士刀在外与赛德克族人搏斗,族人见新原抵抗,随改从远处掷竹枪击杀,遭攻破的校长宿舍反成为攻击事件中死伤最密集之处(44人死亡,其中36人为儿童),就连在雾社诊疗所担任医师多年,与赛德克人关系良好的志柿源次郎,亦在宿舍遇害(不过其妻在花冈二郎之妻初子的帮助下逃过一劫[18])。佐冢爱祐以下多数日本籍警察也在数量悬殊的混战中死亡。[19] 稍后赛德克族人持续对雾社周边的日警驻在所展开袭击,不过由于各地驻警已陆续从逃出者与骚动声获知事态,多半得以事先逃离或进行对抗而生还,但距雾社镇较远的屯原(屯巴拉)、尾上、能高三处驻在所仍在情报中断的状况下被攻击,仅有一名警察杀出重围逃生,攻击行动约持续到下午三点左右才告一段落,但赛德克族人仍在雾社镇上进行了一整天的日人住宅物品的抢夺与补杀日本生还者行为[20]。 赛德克族起事部落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明确的以日籍人士为攻击对象,当天共造成共134名官员、家长、学童等日本人死亡、重伤26名[21],误杀2位著和服的汉人李彩云与刘才良[22][23],一名著和服的泰雅族女性也遭刺伤(后来死于伤口感染)。起事赛德克族人并从警察分室及驻在所等单位,获得枪支180支和弹药23,037发,同时切断通往外地的电话线路与轻便铁道,形成中断对外交通的固守之势。 事件中的赛德克族警察 当时雾社镇上有两名担任警察兼任当地教师的赛德克族人花冈一郎与花冈二郎,由于赛德克族人起事之规划缜密,政府曾一度怀疑,教育程度较高的两人为事件领导者;但在日方军警进入雾社地区进行救护作业时,却发现两人皆已自杀身亡[24],其中花冈一郎不但携妻儿同死,更以武士道传统切腹方式自杀。 花冈两人同时留日文草书之遗书于壁上,说明族人因不堪苦役而起事,两人无能为力,仅能一死。 在事后的口述历史与传言中,有花冈一郎于事发几天前表现出显著的不安情绪,在运动会当天负责弹奏日本国歌时双手发抖,以及花冈二郎在族人涌入雾社市街时身穿传统服装打开警察局军械室的说法,另外依花冈二郎之子之转述,二郎在警局中负责电话接线之工作,而雾社遭到袭击时也凑巧未发出电话向外求救。虽然上述传言之真伪难以求证,但两人在事件中之行动确有诸多疑点,其是否知情、采取何种立场等随成为该事件中主要的谜团之一。 除花冈两人之外,当时各驻在所尚配属有总数数十名的原住民与汉人籍警手(下级警察),不过在袭击过程中均被放过。 花冈两人遗书 “花冈两(花冈两人的声明) 我等不得不离开此世界。此为蕃人因苦于劳役过多,终于爆发长久公愤之事件。我等也被蕃人拘捕,终至无可如何。昭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午前九时。 由于蕃人在各方面皆有守备,郡守以下职员全部死于公学校方面矣。” 原文 「花岡兩 我等の此の世を去らねばならぬ。蕃人のこうふんは出役が多い為に、こんな事件になりました。我等も蕃人達に捕らはれ、どうすることも出来ません。昭和五年拾月弐拾七日午前九時。 蕃人は各方面に守つて居ますから、郡守以下職員全部公学校面方に死せり。」 日方之动员与救援行动 袭击发生后约一小时,自公学校侥幸逃出的能高郡视学菊川孝行抵达距雾社约四公里处,尚未遭袭击的眉溪屯驻所,报告雾社发生“蕃人大出草,内地人全灭”的事态(“内地人”即指日本人),消息经由电报于当天下午传至台中州厅、以及台北的总督府。由于当时盛传起事原住民下一步将进攻埔里,因此日方当日即动员警察与在乡军人于埔里展开防备,并将当地日本人集中至埔里糖厂(今埔里酒厂厂区)进行保护。 事件爆发后震惊日本统治当局,总督府参事官持地六三郎提出“蕃人即禽兽论”,主张对谋反的“生蕃”拥有讨伐权。时任台湾总督石冢英藏下令紧急调派台湾各地之军、宪、警部队进攻雾社,由台湾守备队镰田弥彦少将担任总司令。除派屏东第八飞行连队之飞机,到雾社山区实施侦察和威吓飞行外,并调派台北州、台中州、台南州、花莲港厅之驻军及警察编成队往埔里、雾社前进,进攻发起事件之原住民。同时,基于“以夷制夷”的策略,亦积极驱使其他和莫那鲁道敌对的原住民,如:屯巴拉社(今台十四线道路终点,能高越岭道起点,屯原。)担任第一线镇压武装部队。 遭攻击后,雾社境内仍有数百名汉人居民存在,由于起事族人早已决定仅以日本人为敌,故全部汉人居民于当天下午即被护送至巴兰社方面下山,至此镇上仅剩下若干孤立待援的日籍生还者。最早的救援活动是由未参与起事的巴兰社展开;该社头目瓦力斯·布尼私下命令数位族人前往雾社搜救日本人,至日军抵达为止共收容十多人,巴兰社与瓦力斯·布尼因此举日后被日方尊称为“仁侠”而加以褒扬。 与雾社群处于相反方向,未遭攻击的万大社方面驻警,虽同样被阻断往埔里方向之交通,但仍在接获消息后编成救援及侦察队,不过终因无法掌握赛德克族人之动态最后仅推进至巴兰社一带。日方的主要救助活动则与军警单位的收复雾社街行动一同于28日展开,但因当天傍晚于雾社近郊河畔,遭到起事者的狙击造成汉人军伕一死五伤,暂停推进,仅在夜间收容了两名藏身河床的日籍女性服务生。 29号日间,日军在未遭抵抗的状况下进入雾社市街,随即展开收容生还者与回收遗体的工作,收容的生还者中最大的一群为躲在校长宿舍厕所中的小岛源治之妻松野与她所保护的十七名儿童[25],最后在宿舍及镇内总计救出48名生还者(其中3人后来因伤重或感染不治)。另外与小岛夫人在袭击中失散的三名5岁、3岁与未足岁幼儿则在两名道泽社女佣的保护下于同日在三十公里外的马利巴社获救[23][26]。 被日方收容的死者遗体稍后被集中在雾社小学校操场进行火化。 双方交战 由马赫坡高地之堑壕向马赫坡大岩窟炮击 虽然日军在进入雾社后曾遭到原住民的骚扰性攻击,但抗日六部落族人的主要战略系利用山区天险,分成“塔洛湾”及“马赫坡”二条战线与日军对抗。塔洛湾战线由荷戈社头目塔达欧·诺干率领,马赫坡战线由莫那·鲁道率领,然而彼此间似乎并未建立明确的指挥系统。昭和五年(1930年)10月31日,日军以各部族村落为目标发起总攻击,虽遭到原住民有力之反击,但至11月1日除马赫坡社外其他各社均为被军警占领,塔达欧·诺干亦战死。抗日主力退到马赫坡社,其余散在各溪溪谷。11月2曰马赫坡社亦被军警占领(日方同时在村中发现了大量原住民私下储存的黑色火药),起事原住民完全退入山中,大部分退至马赫坡、塔罗湾两溪溪谷,利用悬崖绝壁的有利地势与日方作战。 11月5日,台湾军台南安达大队第三中队在马赫坡社东南方高地附近与赛德克族人爆发激战,两小时的战斗中受到15人战死,13人负伤之大损伤[27]。原住民方亦有伤亡,莫那·鲁道次子巴索·莫那于此战身负重伤,痛苦万分,最后由族人为之介错。由于此战伤亡过大,且原住民已退至素有天险之称的马赫坡绝壁,日方因此改变策略,改以防线封锁、炮兵炮击及以飞机投掷炸弹的方式对岩窟进行围攻。期间并以山炮发射疑似“糜烂性毒气弹”(路易斯毒气弹)之瓦斯弹,及让飞机投掷白磷燃烧弹等违反国际公约的‘科学的攻击法’,对躲藏在密林中的原住民进行攻击[28][29][30][31][32][33][34][35]。同时,日人利用“以夷制夷”的策略,以提供赏金和枪支弹药为条件,利用周边原本即因争夺猎场、既有纠纷而与抗日各社存有嫌隙之道泽、太鲁阁、万大、马力巴、白狗诸族群[36],组成“味方蕃”袭击队,协助日人军警部队作战。 由于起事时秋季农作大多尚未收获,村落也遭日军攻占,起事的原住民很快就陷入粮食不继的状态,对日方的反抗活动自11月中旬规模日渐缩小及丧失组织性,许多起事部落的妇孺不愿拖累战士,于起事及包围期间循传统于巨树下自缢,残存者则在日军飞机空投劝降传单的宣传战攻势下,陆续向当局投降。至当月下旬仅剩下数十名原住民仍潜伏以游击战方式苦撑,日方也在月底宣布任务达成并撤走大部分军队,进入残敌扫荡阶段。 参与事件的主要人物大多在过程中死亡:莫那·鲁道见大势已去,命其妻巴干·瓦利斯(Bakan Walis)在耕作小屋自缢,接连枪杀两名孙子,弃尸于耕作小屋,连同妻子的尸体一同放火燃烧。然后带着三八式骑铳,独自进入深奥内山,在大断崖饮弹自杀,四年后才为人所发现。莫那·鲁道长子达多·莫那带领最后的五、六名战士,在回绝了妹妹马红·莫那及熟识警部桦泽重次郎的劝降后,于12月8号在山中自缢,比荷·瓦里斯于包围期间因毒气伤害自缢,比荷·沙波则于12月12日为味方蕃捕获,隔年三月死于日方看守所。 伤亡人数 发动事件之初,抗日六部落的族人共计1,236名,至事件结束后的统计:死于刀枪者85名、被飞机轰炸死者137名、炮弹炸死34名、被“味方蕃”袭击队猎首级者87名、自缢身亡者296名、俘虏者265名,另外有约500名原住民投降。 总督府出动包含台湾军司令部、守备队司令部、台北步兵第一联队等部队,约军人1,194员,另外还有警察部队1,306员。根据事后日方战报宣称,日本平民死亡134人、受伤215人。陆军阵亡22员、负伤25员。警察阵亡6员,负伤4员。协助日军的原住民丁勇阵亡22员、负伤19员。随军汉人军夫,阵亡1员、负伤7员。另外在深秋的山区作战也令日军饱受冻伤、恙虫病及痢疾之苦,雾社野战医院就留有一日之内治疗各类伤病患者超过200名之记录,另外也有传出汉人军夫被冻死的状况。 另一方面,赛德克族人的口述历史多主张在抵抗过程中曾造成进攻日军颇大之伤亡,但难于提出具说服力的证据。反而日本陆军省在1932年4月2日所发布的雾社事件日本陆军阵亡官兵入祀靖国神社之官报中,人数刚好就符合日军战报的22人(不含参与镇压的6名战死警察)[37],另外6名在参与镇压雾社事件过程中战死的日本警察,亦于1932年4月入祀于日本靖国神社,人数同样相符于日方战报[38],而日本陆军内部医疗纪录也显示,至1930年11月17日止,参与镇压的日本陆军已有21名日军战死,20名日军战伤(不含配合作战的警察)[39]。足见日本陆军与警方战死者很可能仅28名,隐藏战死者几率极低。 第二次雾社事件 第二次雾社事件发生在隔年(1931年)4月发生,第一次事件时担任味方蕃的道泽群对曾经参与起事的德克达雅群生还者进行攻击的事件。 事件背景 道泽群包括基兹卡、布凯本、鲁兹绍、屯巴拉四社,原本相较于白狗群、万大群,属于与德克达雅群较为友好的部落,但自1910年代两者开始发生猎场与婚嫁上的纠纷,雾社事件前数年莫那·鲁道甚至曾计划动员全族围杀擅入猎场的五十名道泽狩猎队,因此两者日渐交恶。 第一次雾社事件发生时,道泽群内曾为是否参加起事而浮动,巴干·瓦历斯(莫那·鲁道之妻)也曾于10月28日拜访道泽诸社,以提供枪支为条件进行劝诱,但拥有全群领袖地位的屯巴拉社头目铁木·瓦力斯(Temu Walis)立场亲日,协助社内日警避难,任道泽巡查部长,担任山地巡察20年而素有“蕃通”之称的小岛源治也对部落进行游说,最后利用日军侦察机飞过部落造成社内恐慌的机会成功拉拢道泽群支持日方。并于29日日军收复雾社后,加入日方编制之“味方蕃”,自10月30日起开始从事侦查、劝降、破坏抗日方农作、捕杀抗日方原住民之工作。由于过去素有恩怨,味方蕃袭击队又贪图奖赏而对妇孺一律残杀,[40]据说抗日方的赛德克族人对味方蕃之仇恨更甚于日军。 1930年11月11日,道泽群袭击队于在哈奔溪谷(Habun,眉溪上游)中被抗日方的德克达雅群原住民埋伏猎首,导致头目铁木·瓦力斯及其下十余人战死。道泽群因总头目战死,直至16日才重新投入战斗,29日时又于围捕两名负隅顽抗的德克达雅勇士时遭受五死七伤之损失。道泽群死伤人数居于各味方蕃之冠,总头目之死更被视为奇耻大辱,都令道泽群愤恨不平,自然产生亟欲复仇之心态,而为日方所利用。 经过 赛德克族的道泽群为了报复总头目铁木瓦力斯战死之仇,在日本警察的默许下,道泽群于1931年4月25日清晨攻击“保护蕃收容所”里的抗日派原住民,并割下部分首级提回道泽驻在所向日警缴功及合照,此“保护蕃收容所袭击事件”被称为“第二次雾社事件”。 于第一次事件期间投降之赛德克人共514人,之后被集中于邻近原部落的五处“保护蕃收容所”内,并在处分不明之情况下滞留至1931年春。期间各收容所与道泽群原住民不时发生冲突,收容所内原住民在未获日方许可下,依时节开始种植小米之举动,令道泽群产生担心人口仍众之雾社群日后进行报复之心理。 出于严惩起事部落之动机,当时的台中州警务部长三轮幸助、警察课长宝藏寺虎一共谋利用事件期间之部族仇恨对投降者进行清算,秘令小岛源治挑拨道泽群情绪攻击抗日的赛德克余众。小岛的居中煽动很快得到回响,并巧立“因族人正举行婚礼酒宴”之名目暂缓回收第一次事件时发配道泽群之枪支,使道泽群报复队拥有绝对之优势。1931年4月25日深夜,道泽群的壮丁200余人组队夜袭位于罗多夫、西巴乌两地的四处收容所(同样位于西巴乌的塔罗湾社收容所因人数稀少未被视为目标)。被杀死及自杀者共216人[41](一说214人[7]或218人[42])。日方之警卫仅在西巴乌收容所方面进行过名目上之开枪喝止,道泽群则仅有1人死亡,5人重伤,10人轻伤,且多半是赛德克族人以弓、竹枪等武器反击造成。 事件当天与日人较为友好之赛德克人(如花冈二郎之妻欧嫔·塔道与阿威·赫拔哈),都曾被日本警察邀请留宿或暗示不要返回收容所,可见负责看守之日本警察大多知情。 后续与真相大白 事件隔日日方前往回收道泽群之枪支,且留下和出草首级与道泽壮丁之合照,后将首级集中掩埋。事件后当地警方随即以道泽群欲报头目被杀之仇为口实,宣称第二次雾社事件为部落间的恶斗、道泽群害怕雾社群残存者事后报复等理由做为表面报告,道泽群除部分与事族人擅自为参与馘首之事进行纹面遭到没收番刀与服劳役五天之惩罚外,未被追究任何责任。小岛则为“未事先察觉道泽群报仇行动”之责任被调离山地警察职务,转任平地水利警察。 事件多年后的1970年代,小岛源治才在与历史学家之通信中承认参与煽动一事[43][44],令事件的真相明朗。不过由于小岛当时之身份不高,因此仍无法厘清事件之主谋为台中州警务部亦或有更高层级之指示、授意。 事件前雾社是总督府理番政策的重点地区,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因此总督府修正了台湾原住民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加速皇民化教育,对原住民思想改造。并将原住民强制迁移到平地定居,由狩猎改为农耕生活。巴兰社群(巴兰、塔卡南、卡兹库)虽然因为在事件中保持中立并救助日人而未遭受处罚,但在1939年时,仍因日本人兴建万大水库而迁移到北港溪中游台地,取名为中原社。 而原居于雾社地区的赛德克族人,第二次雾社事件后抗日六社遗族仅剩298名。1931年5月6日,日本官方强制六社全部迁移到北港溪流域与眉原溪交会处之川中岛,以集中监视,并将六社合成一社改名为“川中岛社”[45](今日的清流部落)不得回原籍,从此雾社地区赛德克族永离祖居。从高山迁至低原区,六社遗族多水土不服,许多人染痢疾、疟疾而死,亦有因忧恨而自杀身亡者;潜回原居地者4人,3人处死,1人年幼饬回。之后,日方举行“归顺典礼”,带走23名遗族壮丁,此23人皆被刑求而死于狱中。约在同时,巴兰社群也被以类似手法捕杀了16名曾参加事件的男子。 最后六社遗族仅剩老弱妇孺200多名(约雾社事件前五分之一),原抗日六社居住地的雾社地区,日方则无条件拨给于一、二次雾社事件中协助日方的“味方蕃”(今赛德克族道泽/都达群),居住至今[46]。 当代讨论 台湾汉人方面以蒋渭水为首的民众党,雾社事件发生第四天即使用《台湾新民报》报导事件直至第二次雾社事件止,并特设雾社事件民意专栏,交流台湾各方意见,亦报导台湾自治联盟及民众党对此事的抗议活动。刊出时常遭日方当局将特定字删除,然背后编辑谢春木常以巧妙文笔少字刊载过关。 当时总督府封锁毒气屠杀原住民的消息,而台湾自治联盟上拓务省抗议: 指责毒瓦斯使用。 对无知蕃人出兵、过去理蕃政策错误,严重抗议。 要求台湾总督辞职。 雾社事件同年12月8日,民众党向拓务大臣等拍发电报:[47] 警察对蕃人剥削、残忍处罚造成雾社事件发生。 请速免去总督、警务局长、台中州州知事等人之职, 保证蕃人生活自由,不阻碍民族发展的政策为宜。 彻底改革警察制度弊害。 除发电日本内阁,同日亦向日本大众党及劳农党发送电报,请其派人来台调查雾社事件,促使大众党河野密等抵台调查。 1931年1月,民众党纳入“反对一切妨害蕃人民族自由发展”条文。亦向总部位在日内瓦之国际联盟发电,抗议“日本使用毒瓦斯屠杀台湾雾社人民”[48],状告国际。日本内阁终于正视此问题,转成日本中央政治事件。然也造成总督府强制解散民众党。 另,当时谢雪红等台湾共产党,雾社事件后也于“对少数民族的工作”条文中,列“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等党纲。 除直接抗议外,亦有许多文学作品批判殖民当局对原住民的迫害,与提示汉人也该反抗暴政。例如一得知雾社事件后,吴新荣即题诗《题雾社暴动画报》;《台湾新民报》上发表的:陈虚谷杂文《随笔》、新诗《敌人》;赖和以笔名安都生写的《南国哀歌》一诗,特列如下: 所有的战士已都死去,只残存些妇女小儿,这天大的奇变,谁敢说是起于一时? 人们最珍重莫如生命,未尝有人敢自看轻,这一举会使种族灭亡,在他们当然早就看明, 但终于觉悟地走向灭亡,这原因就不容妄测。 虽说他们野蛮无知?看见鲜红的血,便忘却一切欢跃狂喜, 但是这一番啊!明明和往日出草有异。 在和他们同一境遇,一样呻吟于不幸的人们,那些怕死偷生的一群, 在这次血祭坛上,意外地竟得生存,便说这卑怯的生命,神所厌弃本无价值。 但谁敢信这事实里面,就寻不出别的原因? “一样是歹命人!赶快走下山去!” 这是什么言语?这有什么含义?这是如何地悲凄!这是如何的决意! 是怨是仇?虽则不知,是妄是愚?何须非议。 举一族自愿同赴灭亡,到最后亦无一人降志,敢因为蛮性的遗留? 是怎样生竟不如其死? 恍惚有这呼声,这呼声,在无限空间发生响应, 一丝丝凉爽秋风,忽又急疾地为它传播,好久已无声响的雷, 也自隆隆地替它号令。[49] 兄弟们!来--来!来和他们一拼!凭我们有这一身,我们有这双腕, 休怕他毒气、机关枪!休怕他飞机、爆裂弹! 来!和他们一拼!兄弟们!凭这一身!凭这双腕! 兄弟们到这样时候,还有我们生的乐趣? 生的粮食尽管丰富,容得我们自由猎取? 已辟农场已筑家室,容得我们耕种居住? 刀枪是生活上必需的器具,现在我们有取得的自由无? 劳动总说是神圣之事,就是牛也只能这样驱使, 任打任踢也只自忍痛,看我们现在,比狗还输! 我们妇女竟是消遣品,随他们任意侮弄蹂躏! 那一个儿童不天真可爱,凶恶的他们忍相虐待, 数一数我们所受痛苦,谁都会感到无限悲哀! 兄弟们来!来!舍此一身和他一拼! 我们处在这样环境,只是偷生有什么路用,眼前的幸福虽享不到,也须为着子孙斗争。   在国外,1930年11月9日法国出版的2081号《小新闻报》,头版即以“福尔摩沙的暴动”为主题,大肆报导此事件。绘图中虽然掺有很多“异国”的想像成分,但也说明了雾社事件在国际上可能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关注[50]。 不当情事及报告 此事件基本上原住民与日本人均有不当情事,1931年1月,总督石冢英藏、总务长官人见次郎遭日本内阁撤换,警务局长石井保、台中州知事水越幸一亦去职以示负责。之后,继任的总督太田政弘,于短期间内虽提出善待原住民的政策试图平息风波;但新任总务长官的高桥守雄仍因处理不当,发生二次雾社事件而去职。 殖民政府部分 日本殖民政府不当情事举例如下: 提升治安事件为战争。出动军队、大炮、战机等处理治安事件,且事后无任何应有之法律审判程序。 违反自己所订立之出草禁令、并鼓励出草:日本政府利用赛德克族群间因为争夺猎场等产生的敌对,以夷制夷,鼓励味方蕃出草,定出奖金以奖励亲日部落去杀害起事的部落:杀掉头目可得二百元;杀壮丁得一百元;杀妇女得三十元;幼儿二十元(当时一位山地巡察月薪约三十五元上下);莫那·鲁道之首级更被悬赏为特别奖。[51] 就在雾社事件之前,莫那鲁道也曾经因为日方的威胁利诱而攻打(出草)过周遭的社。日军并利用马赫坡社和他社争夺猎地的嫌隙,胁迫利诱雾道泽、德鲁固、万大、马力巴、白狗诸等社的原住民,以提供赏金和枪支弹药为条件,强制或利诱诸社组成“味方蕃”袭击队以协助日人军警部队参与战斗,对当时大肆出草的泰雅族原住民进行报复。对原住民极尽分化,使其自相残杀。但也有“味方蕃”声称并非受到威胁利诱,而是主动向日军要求参与战斗,目的是为了报仇。[36] 断裂原住民传统成长文明:以集中管理方式,将雾社事件幸存的298名生还者,“集体迁村”,移居到北港溪与眉原溪交会处之川中岛(今南投县仁爱乡清流部落),最终导致雾社部落传统成长文明的断裂。 屠杀平民,攻击不设防村落:日军采取对未参战平民与起事族人间无差别的屠杀、攻击不设防村落(undefended towns, villages, habitations and buildings)[52] 涉嫌使用化武毒气(毒ガス):使用化武毒气等手段进行镇压,已经严重违反1899年《海牙公约》、1907年《第二次海牙公约》(The Hague Convention respecting the laws and customs of war on land/ Hague Convention)等规范作战手段、维护人道的国际法、《国际战争法》(The Laws of War)相关条文规定,因而引发国际,甚至日本国会的强烈谴责。日军违反人道使用毒气弹,证据之一雾社小学校出草事件后6天(1930年11月3日),台湾军司令即发电给陆军大臣的“有关兵器送附之文件”中有“有鉴于叛徒的躲藏区域为有断崖的森林地帯,希望能使用腐蚀性投下弾及山炮弾并请尽快交付”的记录。[53] “掩盖”使用毒气、瓦斯等化学物质之实:雾社事件发生后,台湾总督和台湾军司令商量是否派军队镇压,经过行政程序,最后决定派兵镇压,并于来往文书中明定,毒气、瓦斯等化学物质以代号表示(1930年11月5日台湾军参谋长宛 副官发“糜烂性弹药的使用对外会遭非议,将来瓦斯弹有关事项要用暗号表示之。”。[34][35][54],三日后,参谋部《阵中日志》即开始显示毒瓦斯加注代号的使用记录。[55]致日后部分研究学者试图以日本官方文件否定使用毒气之事实。 未将莫那鲁道遗体人道安葬,数度公开展示,当成标本:依据学者戴宝村〈莫那鲁道与台湾原住民的反抗运动〉一文的调查,莫那鲁道他们退到马赫坡后面的洞穴之后,日本人炸不到那个洞穴,但是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反抗,最后全部自杀。赛德克族人都以上吊的方式自杀,从当时日本人所拍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到,一棵树吊了很多人,以至于树枝都弯曲下垂。有的妇女为了让男子没有后顾之忧而勇敢作战,自己便先自杀。莫那鲁道后来看到大势已去,就在山上洞穴自杀。由于他的尸体没有完全腐化,有一半变成木乃伊,1934年才被寻获。1934年6月13日能高郡役所新落成纪念展,公开展示[56],日当局亦要求雾社部落代表下山观赏。同年7月“警察展览会”上,莫那的遗骸,第二度被公开展示,地点转至台北。[57]之后送到台北帝国大学当作人类学标本,1973年才被送回雾社安葬。 原住民部分 原住民不当情事列举如下: 袭击日本籍非战斗人员(普通的日本平民),且杀害妇孺。 调查报告 依据旅居日本的作家卢千惠于2004年10月27日投书《中国时报》的〈永志台湾英雄莫那鲁道〉一文中,提及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议会的议员河野密,来台湾调查真相,并在1931年三月号的《中央公论》,发表一篇〈调查雾社事件的真相〉。文章说[58]: (一)原住民因为缺乏手段和方法,所以无法表达真相。 (二)事件的多数当事人,不论原住民或是日方警察,因为在事件中消失,无法判断事件的是非。 (三)事件后,最早进入雾社的记者受到限制,无法报导真相。致雾社事件到现在还是“谜”。 在强大的国家主义体制下,国会议员河野密不信任总督府单方面的证言,还亲自来台找寻真相,为公义发声。 身高180公分,高魁、智武双全的头目莫那鲁道,受总督府招待观光日本后,曾说过:“日本人比浊水溪的石头还多,他们有专门教杀人的学校(指军校),每日制造机关枪、大炮、炸弹(指兵工厂)……”。莫那鲁道知道抗日没有取胜的机会,分析给他的族人听。他们不愿意永被奴役,选择拼死的决心,表达活就要活得有尊严。因此,莫那鲁道率领三百名愿为尊严玉碎的原住民,共赴惨烈的义举。 此事件发生后,日本国会大众党议员河野密、川上丈太郎来台调查,1931年6月在国会严词抨击拓务大臣、陆军大臣、总理大臣施用毒气的情事。日本内阁撤换相关人员。 争议 日军使用毒气弹 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禁止使用毒气,日本是签字国但没有批准,因此公约对日本没有法律约束力。学术界大多认为日军使用了毒气。[59][60]日军官方记录宣称使用了催泪弹性质的弹头,而在经历日军特殊炮弹攻击的原住民之记忆中,称炮弹产生之烟雾令人“皮肤发烂、头疼、非常痛苦、仅想一死了之[61]”。有些描述显示日军使用的是2-氯苯乙酮,但从有些原住民被毒死在茅屋中来看,也可能是毒性更强的毒气。[59] 雾社事件发生后,11月3日台湾军司令官发给陆军大臣的电报“有关兵器送附之文件”中有“有鉴于叛徒的躲藏区域为有断崖的森林地帯,希望能使用腐蚀性投下弾及山炮弾并请尽快交付”的记录。[53]但是,陆军省在回复台湾军上述要求的电报中指示,“糜烂性弹药的使用不予讨论,将来关于瓦斯弹的事项,以暗号表示之。”(「糜爛性彈藥ノ使用ハ對外的其他ノ關繫上詮議セラレス,將來瓦斯彈ニ關スル事項ハ暗號ヲ以テセラレ度」,昭和5年11月5日台湾軍参謀長宛 副官発)[34][35][62]。陆军省驳回糜烂性弹药的使用,指示台湾军关于将来瓦斯弹的事项,以代号进行连络。事件幸存者高永清的回忆录,也被日本人用来否定使用了毒气。[25] 遭掳获之日军机关枪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本次事件中日军曾损失两挺轻机关枪且为原住民掳获,然而遗失之时间与细节却存有争议。 依台湾总督府警察署所编《雾社事件志》之说法,损失之机枪系台南安达大队于十一月五日一文字高地(马赫坡高地)之战中因伤亡过大而抛弃为敌所夺,损失枪款为枪身编号1418及4801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近年整理所得之赛德克族口述历史亦大致支持该说。然而日军雾社指挥部于10月31日发布的军令中,却已提及原住民拥有两挺机关枪、要求第一线部队提高警戒之内容。由于《雾社事件志》同样曾提及起事原住民于雾社分室夺取军火中包括若干山炮用药包这类非警察编制物品,因此亦无法否定两把轻机枪乃原住民从雾社警察单位方面缴获之可能性。另外,漫画家邱若龙在漫画《雾社事件(漫画巴莱)》及魏德圣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则以原住民以奇袭方式攻击日军哨站的情节解释机枪之来源。 不过相对于日方对原住民持有机枪的紧张态度,两挺机枪却因枪支故障与赛德克族人不熟悉操作法等因素未能发挥战力,后来分别于11月下旬及12月初被寻获。 赛德克少年队 赛德克族传统文化将首次出草猎首视为男子的成年礼,因此照理而言于最初的袭击与之后与日军的战斗中不该有未成年少年参加战斗之情形,少数在世的赛德克族耆老亦以此否定少年参战之可能。然而在赛德克族生还者阿威赫拔哈的口述历史中,却有主张曾有少年参加行动的证言[61]。 少年队之形成应属于意外之产物,主要成员除一名自马赫坡社起事即加入队伍的少年巴万·那威(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有一同名角色,但出身及细节与史实并不相符)外,大多为小学校遭攻击时在场之原住民学童;由于受到大人之鼓动与刺激,少年才开始以竹枪为武器加入攻击,且可能是校舍内杀害日本人教师(日籍教师的歧视与体罚可能是主要动机)、妇女与学童行动的主要份子。不过在后续与日军的正式战斗期间,赛德克少年们的主要任务为搬运补给品与担任杂役、信差,并未作为正规战斗员投入战斗。 赛德克少年队之成员除一部分战死外,最后大多向日军投降,但日方对少年可能参加攻击日本人一事相当严厉,凡是承认曾杀死日本人或于公学校加入攻击行动之少年均遭到处决。巴万·那威虽一度逃脱嫌疑但仍于1936年被查出参与而被杀,最后仅有阿威·赫拔哈因能冷静回答事发时郡守及老师所在位置等问题而逃过一劫。 莫那·鲁道次子主导说 虽然在一般印象中莫那·鲁道虽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事件的领袖,但实际上在起事与交战过程中,关于莫那·鲁道的事迹却相当模糊,战斗后期由长子达多·莫那指挥族众而失踪之举更令人不解;而在巴兰社族人的口述历史中,就有事件当时族内流传有“去过日本观光,明了日本国力强大的莫那·鲁道不主张对抗,真正的主导者是其子达多·莫那与巴索·莫那,莫那·鲁道在苦劝不成下反被挟持身不由己”的观点与说法存在[63]。 支持此说的关键证据是于日本官方文件与赛德克族的口述历史中均提及的关于巴索·莫那的艳闻:据说巴索·莫那原本娶荷戈社有力人士之女为妻,但却嫌其愚丑,并迷恋上一名离婚后从埔里搬回部落内的十九岁女子,但却遭到家族的反对与该女的冷淡对待。巴索·莫那因此曾扬言要以出草、大闹一场的方式博取家人与女方的同意。若对照起事当天巴索·莫那率先发难斩杀驻在所杉浦巡察、于一文字高地之战积极行动等行为,确实形成微妙的间接关连。然而此说仍缺乏决定性的证据加以支持。 学术观点 台湾史学者张炎宪观察,台湾人于日本殖民时期的反抗运动,是以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分界。前期自1895年至1915年,是武装抗日运动时期;1915年以后,台湾汉人便不再武装抗日。自1915年至1945年,是政治抗日运动时期,如林献堂赴日请愿设立台湾自治议会。 据总督府统计,殖民时期,台湾当地的武装抗日行动共有14起;与朝鲜半岛所发生的五百多起的情形相比,差距颇大,甚至朝鲜人安重根更将曾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暗杀于中国东北的哈尔滨车站。长期研究台、韩两地殖民史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周婉窈认为,当时的朝鲜是个国家“大韩帝国”,所以朝鲜人有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因而各地群起反抗。 纪念 莫那鲁道之墓 雾社事件纪念公园 雾社事件纪念雕像 中华民国政府在战后将台湾总督府于雾社(今南投县仁爱乡)所设立的日本人殉难纪念碑拆除,改立原住民抗日纪念碑。1973年将莫那鲁道遗骸归葬于纪念碑后方,当地设有雾社事件纪念公园及莫那鲁道之墓。 中华民国中央银行在2001年7月发行以莫那·鲁道为肖像的新台币硬币以示纪念,正面图案为莫那鲁道半侧面肖像,面额为20元,因为不便于使用,因此不普遍流通。[64] 文化影响 多年来,台湾有许多以雾社事件为题材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以纪念这场战役的人们,缅怀历史。 书籍 小说: 《马黑坡风云》,锺肇政,1973年。 《余生》,舞鹤,2000年。 漫画:《雾社事件》,邱若龙,1990年。 报导文学: 《雾社事件》,邓相扬,1998年。 《雾重云深:雾社事件后,一个泰雅家庭的故事》,邓相扬,1998年。 《风中绯樱:雾社事件真相及花冈初子的故事》,邓相扬,2000年。 电视剧 《碧血英风-莫那鲁道》,陈震雷导演/主演,1993年台视放映。 《风中绯樱:雾社事件》,万仁导演,2003年。 音乐 专辑:《赛德克巴莱》,闪灵乐团,2005年。 电影 《赛德克·巴莱》,魏德圣导演,2011年。 纪录片 《余生—赛德克·巴莱》,汤湘竹导演,2012年。 参见

赛德克·巴莱 Seediq Bale

Disambig gray.svg 此条目介绍的是电影。关于闪灵乐团的专辑,请见“赛德克巴莱 (专辑)”。 赛德克·巴莱 Seediq Bale Warriors of the Rainbow: Seediq Bale 基本资料 副标题 太阳旗(上集) 彩虹桥(下集) “彩虹战士”(国际发行英文片名)[1] 导演 魏德圣 监制 吴宇森 张家振 黄志明 编剧 魏德圣 主演 林庆台 游大庆 马志翔 安藤政信 河原佐武 木村祐一 徐若瑄 温岚 罗美玲 田中千绘 配乐 何国杰 摄影 秦鼎昌 剪辑 陈博文 苏珮仪 制片商 果子电影有限公司 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片长 太阳旗(上):144分钟 彩虹桥(下):132分钟 合计:276分钟(4小时36分) 国际版(单集精华版):154分钟 产地 中华民国(台湾) 语言 赛德克语、日语、台语、粤语 官方网站 《赛德克·巴莱》官方博客 《赛德克·巴莱》官方Facebook 《赛德克·巴莱》官方YouTube频道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意大利 2011年9月1日(电影节初制版) 中华民国 2011年9月9日(上)太阳旗 中华民国 2011年9月30日(下)彩虹桥 香港 2011年11月17日(上)太阳旗 香港 2011年12月1日(下)彩虹桥 日本 2013年3月13日(上)太阳旗 日本 2013年3月14日(下)彩虹桥 英国 2012年4月14日(单集精华版) 美国 2012年4月27日(单集精华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2年5月10日(单集精华版) 法国 仅出售DVD版本 发行商 果子电影有限公司 中环国际娱乐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威视股份有限公司 Fortissimo Films(海外版权) 预算 新台币7亿元[2] 新台币7.2亿元(含营销)[3] 票房 全球:新台币8.8亿元[3] 台湾:新台币8.1亿元[4]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赛德克·巴莱 Warriors of the Rainbow 香港 赛德克·巴莱 Seediq Bale 台湾 赛德克·巴莱 Seediq Bale 菜单0:00 赛德克语“Seediq Bale”的正确念法 《赛德克·巴莱》(赛德克语:Seediq Bale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发音} 帮助·信息)是一部2011年台湾导演魏德圣拍摄的电影长片。改编自邱若龙漫画《雾社事件》。片名《赛德克·巴莱》意为“真正的人”,在赛德克语,赛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而巴莱(Bale)是真正的意思[5]。 本片分为上下两集:上集以象征日本的〈太阳旗〉命名,描写1930年莫那·鲁道带领族人反抗日本长期压迫原住民而引发的雾社事件[6];下集命名为《彩虹桥》,刻画日军镇压,莫那·鲁道带领赛德克族浴血抵抗的过程,并深入刻画族人从容牺牲后,越过彩虹桥回归祖灵的故事。 目录 1 剧情 1.1 上集:太阳旗 1.2 下集:彩虹桥 1.3 与历史不符处 2 角色 2.1 演员征选 2.2 主要角色 2.3 其他角色 3 制作 3.1 构思 3.2 资金问题 3.3 拍摄 3.4 场景 3.5 剪辑版本 4 电影歌曲 4.1 主题曲 4.2 原声带 5 营销 6 发行 6.1 首映 6.2 台湾 6.3 中国大陆 6.4 香港 6.5 英国、 法国 6.6 德国、 瑞士、 奥地利 6.7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6.8 日本 7 奖项 8 出品国争议 9 评价 9.1 电影节评价 9.2 媒体 9.3 官方 9.4 专家 10 相关出版物 11 参见 12 参考资料 13 外部链接 剧情 上集:太阳旗 故事起始于19世纪末,世居台湾岛上的高山原住民赛德克族,向来以恪守祖先训示,遵循四季流转的方式,过着狩猎、农耕、编织、等各式传统的山林部落生活。 然而,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明治28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进入了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政府为了丰富的山林矿业资源,对各原住民部落采行严酷的理蕃政策。赛德克族逐渐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搬木头服劳役,不能再驰骋山林追逐猎物;女人必须低身为日本军警家眷帮佣,不能再编织彩衣。最重要的是,他们被禁止纹面,逐渐失去了赛德克族的传统信仰图腾。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见证了30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心中反抗的种子逐渐萌生。 1930年秋冬之交,少数原住民为节省体力,使用铁索将木材从山上移动到山下;日本警察发现木材被刮损,便将赛德克族人鞭打得遍体鳞伤,使得族人们反抗与复仇的意念在心中滋长。[7]某日,马赫坡社的族人们正在为一对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新任的日本驻警前来巡视;莫那·鲁道的长子达多·莫那(Tado Mona)刚宰牲完,照礼数宴客直接热情地用血手拿着喜酒招呼驻警,但是驻警不习惯这种不卫生的风俗,打了达多·莫那一顿;愤恨不平的同行弟弟巴索·莫那(Baso Mona),把那驻警打得头破血流。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马赫坡社便生活在日警报复的阴影里。 几天后,一群年轻人围绕着莫那·鲁道,强烈要求他带领大家反击日本人。莫那·鲁道在“延续族群”和“为尊严反击”之间思索良久,这时,他看见了围绕在身边这群年轻人的脸:他们几乎都是一脸白净、没有赛德克图腾的孩子。于是,他下定决心,并告诉那些年轻人: “ 日本人比森林的树叶还繁密、比浊水溪的石头还多,可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 ” —— 莫那·鲁道 莫那·鲁道语气坚定地对着族人吟唱:“孩子们,在通往祖灵之家的彩虹桥顶端,还有一座肥美的猎场!我们的祖先们可都还在那儿呐!那片只有英勇的灵魂才能进入的猎场,绝对不能失去……族人啊,我的族人啊,猎取敌人的首级吧!雾社高山的猎场我们是守不住了……用鲜血洗净灵魂,进入彩虹桥,进入祖先永远的灵魂猎场吧……” 昭和5年10月27日(公元1930年),台湾总督府为纪念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逝世35周年,而举行台湾神社祭,而雾社地区则举行联合运动会。当联合运动会开幕,所有日本人及其眷属齐聚公学校之际,赛德克雾社地区的族人决定由雾社群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率领马赫坡、荷戈、波亚伦、斯库、罗多夫、塔罗湾等六个部落的赛德克族人发起反击。[8] 当日清晨,雾社公学校(现今台电万大电厂雾社分部)运动会,由能高郡郡守小笠原敬太郎主持开幕典礼,其他日本人都前来观礼,这时预先埋伏好的赛德克勇士,在莫那·鲁道攻击号令下,立刻展开猛烈的突袭,在一阵毫无预警的混战中,将运动场内全部134名日本人砍杀致死。 另一方面,莫那·鲁道命令次子巴索·莫那(Baso Mona)潜入马赫坡山取材地袭击日本警察,并命长子达多·莫那(Tado Mona)潜入马赫坡社警察驻在所,亦将日警及其眷属全数格毙。后分成数队,切断日人对外的所有电话线路,陆续袭击各部落之警察驻地,掳擭弹药、枪械。借此向雾社地区的各个部落宣告,反抗日本统治的战争已经开始,各个部落族人向应号召加入战争。[8] 在震惊愤怒之余,日军旋派遣驻扎台中、花莲的陆军与警察,兵分两路向雾社方面挺进;莫那·鲁道率领族人抗敌缠斗,之后辗转退守到马赫坡石窟。一场双方分别为了资源土地与报复反抗的战争,就此揭开序幕…… 下集:彩虹桥 接续上集赛德克族发动了公学校事件,致使日本人遭遇殖民以来最大的统治危机后,日本驻台陆军少将镰田弥彦衔命调动高达三千名以上的军警,挟以山炮、机枪等优势武力,攻打雾社。 另一方面,原先对部落友善的巡查小岛源治,也因自己的妻儿在运动场上遭到原住民杀害,悲愤的小岛源治完全失去理智,大力游说与莫那·鲁道结有世仇的道泽社头目铁木·瓦力斯出兵,协助日军在丛林山区作战。 然而,世代山居的赛德克族熟悉当地的悬崖峭壁,导致增援的日军部队始终久攻不下,伤亡严重。眼看进攻不力,日军于是改以使用飞机投掷路易氏毒气弹,演变成原住民以猎枪、番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大炮的局势。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对峙,抗日族人死伤惨重;赛德克妇女此时也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于是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面,以赛德克记号,誓死抵抗、宁死不屈。 抗日战士反攻被日军占领的马赫坡,巴索·莫那、巴万·那威、乌布斯等战死,帮助日军作战的铁木瓦历斯也被抗日的原住民杀死。原本发誓要一天拿下雾社的镰田弥彦,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原住民的骁勇善战。马红·莫那被日本医生救起,又被派去劝降达多·莫那。达多·莫那拒绝投降,在赋予马红·莫那延续家族的使命后上吊自尽,莫那·鲁道离开部落独自抗日,此后不见踪迹。至此,原住民抗日行动正式告败。殖民政府将参与反抗的部落多次迁移,又发动二次雾社事件,造成部落死伤惨重。四年后,一名原住民猎人在树林里发现莫那·鲁道的尸体,同时看见战死的原住民英灵昂首阔步走过彩虹桥。 与历史不符处 《赛德克·巴莱》作为改编电影,没有完全与历史事件相同。以下是不同之处。 莫那·鲁道并无参与人止关事件和姊妹原事件[9],从地形来看莫那无法赶去。 莫那的妹妹——狄娃丝·鲁道嫁给日本警察近藤仪三郎,后来被遗弃、一走了之,按照赛德克的Gaya(族律)不能回娘家部落,然后莫那也听闻各部落也有类似的遭遇,已心存不满、萌生反抗之心。 莫那召集的6个德固达雅社群并非电影所称的300人,其实有1200余人(其中具战斗力的壮丁有300人)。 巴万·那威等人(剧中的少年队)出身细节与史实并不相符。雾社公学校出草时,巴万等人用竹枪刺死教师的桥段,以当时的年少孩童来说不太可能下手杀教师。[来源请求]而且并未作为正规战斗员投入战斗。巴万·那威虽一度逃脱被审问嫌疑但仍于1936年被查出参与而被杀。 电影下集(彩虹桥)中,第二次的雾社事件日本兵死伤人数并不像电影惨重。[来源请求] 莫那在电影最后枪杀自己妻子和随行的原住民孩童,史实中并没有枪杀妻子[10]。 片中出现的九六式轻机枪[来源请求](实际道具为布伦轻机枪,因为租不到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皆为1938年的产物,1930年的雾社事件时根本还没发明,当时的日本军装备的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角色 演员征选 电影故事从1895年横跨至1930年,魏德圣决定由两名业余原住民演员分别饰演青年和中年时期的英雄主角莫那鲁道,“年轻的莫那狂傲不羁、中年则是沉稳、谋略中带着杀气”,并同步公开影片中的四大主要人物:中年莫那鲁道、道泽群头目铁木瓦力斯、日警小岛源治及日军少将镰田弥彦[11]。 由于该片须征用大量有原住民血统的演员,行政院也应电影公司要求,跨部会协调国防部、警察和消防机关提供名单。其中消防署给出名单79位,但不符制片公司要求。魏德圣再度拜会行政院政委曾志朗,使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名义,让国防部跟果子公司合作,支援20名演员协助拍摄[12]。 主要角色 演员 角色 备注 石宇龙(少年) 大庆((青年) 林庆台((中年) 莫那·鲁道 震慑众人的马赫坡社头目。 三十多年来见证日本殖民下的文明与苦难,莫那明白这场战役将有灭族危机,但唯有为灵魂的自由而战,他们才能走过彩虹桥成为真正的勇士! 谢炎燊(少年) 马志翔[13] 铁木·瓦力斯 铁木·瓦力斯为道泽群屯巴拉社头目,年幼因与青年莫那·鲁道冲突,从此两人成为世仇。雾社公学校大战后,在小岛的威胁利诱下,铁木率屯巴拉社一同围剿莫那鲁道。(※马志翔为赛德克族人) 安藤政信 小岛源治 身为屯巴拉社驻在所巡警的小岛源治,是雾社少数对原住民态度友善的山地警察,与铁木之屯巴拉社一直保持友好关系。 河原佐武 镰田弥彦 日本陆军少将、镰田支队总司令,公学校大战后,奉军司令部的命令,随即从埔里至雾社接掌所有“反抗蕃”的讨伐事宜,震怒的他誓死决心要活捉莫那·鲁道。 其他角色 其他角色列表显示▼ 下集彩虹桥剧中17:32秒处,喊“有凶蕃”那一位老警察似乎是熊谷淳二曾在2003年风中绯樱饰演佐冢爱佑。另外74:15秒处带兵进树林的指挥官像是葛西健二也曾在2003演过吉村克己。 后面负责辨认人头那个原住民就是高山初子的第二丈夫中山清,也是仁爱乡首任乡长, 他与初子还育有一女叫中山杏子。 制作 构思 魏德圣表示,拍片的想法起源于1996年时他所看到的两则电视报道;一是花莲的原住民到台北抗议,喊出了“还我土地”的口号的报道;二是讨论香港回归应该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的报道。魏德圣在访问中说:“我们脚踩在这块土地上,感觉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矛盾很大……反差更大的是,该属原住民的不归还,却一直在悬念不属于我们的东西”。第二天魏德圣去读原住民书籍,就看到邱若龙所画的同名漫画作品《雾社事件》,对此书内容深受感动。之后魏德圣开始对莫那·鲁道为何要反抗日本感到好奇。1997年到1999年,魏德圣开始编写与修改剧本,以及读史料。[15][16][17]在2000年时赛德克巴莱之剧本已完成,获得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18] 根据魏德圣接受三立电视主播李晶玉专访时提到[19],他将以战场上的勇士为视角,来了解此一历史事件,并透过历史现场的重现,重新检视历史。 魏德圣在网易娱乐专访时表示《赛德克·巴莱》这个片名是赛德克语,翻译过来就是“赛德克,成为真正的人”,所以电影说的是赛德克族如何变成真正的勇士。在日治时代,赛德克族被日本人逼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他们被禁止纹面,失去传统信仰图腾,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莫那·鲁道在忍辱三十年后,终于选择了为他们的信仰 - 死后才能经彩虹桥进入的猎场而战。生命可以失去,死后进入的猎场才是他们永远不能够失去的地方[5]。 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记者会中,魏德圣表示他认为这电影对于台湾人来讲是有一种心理治疗的功能。他认为,台湾人对于日本的爱恨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你给我一颗美丽的琉璃,却踩烂我家里的土地,回到仇恨的原点才能化解仇恨。”魏德圣表示必须先认识、先了解才有可能化解仇恨。他表示彩虹美在并置在一起的每个颜色都是独立的存在,但是颜色不会去互相干扰。他认为今天不只是台湾、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颜色在干扰颜色。他希望能透过完整的呈现一段仇恨的历史去化解关于仇恨、遗憾、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的问题。 资金问题 2003年,魏德圣自筹新台币约两百五十万元拍摄5分钟的样片“赛德克巴莱”,由杜笃之录音, 陈博文剪辑,廖金生、曾玉春等主演。此片于2003年11月24日在台北试映,目标是筹得资金美元七百万(约新台币两亿到两亿五千万)。魏德圣表示更早以前曾拿1分钟样片参加釜山电影节,而米高梅公司看过样片后误以为全片已经拍好。[18][20][21] (2008年时魏德圣将拍摄样片的决定归功于当时怀孕的妻子)[22] 但试映募款并未成功。2004年2月,魏德圣表示有人将影片放上网络,使他得到了很多支持,所以他的募款方式改为接受小额捐款。 小魏表示在银行的大力背书下,凡是捐款者都是本片的投资者之一,开拍后的票房所得都可按照比例分红,万一影片开拍不成呢?小魏表示,捐款不会退还,但将代捐给原住民相关团体,“除了银行外,我还找了闻天祥来监督这笔款项,大家不必担心。” ——曹玉玲[23] 2008年,魏德圣首部剧情长片《海角七号》创下5.3亿元的票房后,他决定重启拍摄此片的计划,将筹画12年的构思付诸实行,2009年10月27日,在资金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在博客来售票网上贩售《赛德克·巴莱》开镜纪念套票,限量10,000张,预计两年后电影上映时可以使用[24]。但因资金短缺之压力,影片拍摄期间还须到处借钱。 2010年,该片获行政院新闻局奖励成为重点补助的电影,补助金达1亿3000万元[2]。 2011年2月22日,中影公司董事长郭台强与魏德圣举办签约记者会,由郭出资3.5亿新台币,与魏合资成立新公司[25],解决了现有的财务问题,并将《赛德克》影片的权利转移到新公司,初期以营销《赛德克·巴莱》为主,这也是中影投资的第一个文创产业[26]。 2011年8月29日,拍摄期间饱受筹资之苦的《赛德克·巴莱》将获得行政院文建会投资9000万元国发基金,将使《赛德克·巴莱》成为文创创投官民共同投资政策下的第一案。魏德圣在刚出版的《导演、巴莱》新书中,有许多直述他与投资方打交道的过程篇幅。在台湾鼓励投资文创产业,而文创创投又热衷投资台湾电影的风潮下,或许可供电影投资者与创作者共同思考[27]。 魏德圣忆述,拍片过程中外面谣传“他们在乱搞”,成本暴增到十几亿元,外传此案绝不能投资,说《赛德克》不可能拍完、无法回收资金等……。为了避免一直处于挨打,魏后来和监制黄志明决定,在电影拍一半时举行记者会,播放剪辑一分钟的片段,“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干嘛!”从此才得到比较好的反应[27]。 本片拍摄期间,演艺圈多同仁与圈外人士资助资金,例如周杰伦与其母叶惠美女士、言承旭、张小燕、钮承泽等人。在片尾都以"天使巴莱"感谢这些人的资助。 [28] 拍摄 赛德克依原计划在2009年10月底开拍[29],花了10个月时间,共在台湾28个场地取景,动用台、中、日、韩400多人、1万千人次演职员,拍了1万4千个镜头、2千盒底片、长72万呎,拷贝共358支,未上映就先创下各项影史纪录,加上后期制作,总计耗资达新台币七亿[21]。 场景 雾社的部分是在新北市林口太平岭阿荣片厂搭设,占地一万二千坪,耗资新台币八千万,由电影美术大师种田阳平设计搭建。雾社街及公学校场景从一开始的整地到一瓦一木的搭建、街上的老旧广告告示及屋内的书籍等陈设,历时半年的建设期,尔后昵称其为“雾社村”、“雾社街”[7],而马赫坡的部分则在桃园县复兴乡罗浮村(位于石门水库东侧)搭景拍摄,不过由于罗浮的海拔范围为300~500米,而马赫坡当地的海拔范围为1000~1500米,因此周围环境及植被状况略有不同 [30]。 为了造出日治时代复古的街道,电线杆上贴有海报、标语等字条。建筑后巷则有假水井,以及一些小型建筑物。陈设组也在巷内陈设日式水勺、水桶等旧物,雾社街道上的樱花台则是使用假樱花。所有电线杆都使用假电线,一方面省去电线材料以及安装人员的费用,另一方面则能免去电线着火的风险,而供电的部分则是利用附近的台电供电设施。 魏德圣表示:“若隔太久就没感觉了,因此两集上映约隔3周”,魏站在观众的角度说“如果我是观众,也会迫不及待想快点看到下集”。他期许:《赛德克·巴莱》能像《魔戒》牵动新西兰观光热,并能带动台湾电影方面人才的发展,也能将台湾的美呈现在国际上。[31] 剪辑版本 先前参加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版本,则为配合主办单位规定进行删减,成为长度只有2.5小时一次放完的缩简版本。不过据监制黄志明表示,由于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必须以在该国上映版本参加,因此会以完整版参与,将台湾播映的电影上、下集合并剪辑成一部完整版。[32] 《赛德克·巴莱》完整全片长达4.5小时(约276分钟);电影上集《太阳旗》于2011年9月9日起在台湾各地戏院上映,电影下集《彩虹桥》于三星期后(9月30日起)接连同步上映。电影上下集合计在台湾累积票房也屡创纪录。接近上映之前,《赛德克·巴莱》获邀参加当届威尼斯电影节并评选入围正式竞赛片。此片在外国播映时时长缩短后总片长共约154分钟。[33]同年11月10日在纽约首映的《赛德克·巴莱》版本,是剪辑的154分钟国际版,相较于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版本时间仓促,导演魏德圣对于这个新版本很满意导演,并表示当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竞赛,获悉需剪出2个多小时的版本时,距离参赛剩下不到1个月时间,当时连台湾的完整版都尚未完成。因时间仓促,导致威尼斯版本和想像中的差距甚大。但这次电影已经完整剪辑、上映,有时间重新思考,所以是经过许多讨论才剪辑出的国际版。完整国际版将战斗的场景只保留能维持剧情完整性的部分,将许多人物的情感积累、情绪转折、情感矛盾都加了回去,相信观众看了会“舒服很多”,他表示:“如果今晚的版本大家不喜欢,都算我的”[34]。 电影歌曲 主题曲 《赛德克·巴莱之看见彩虹》 菜单0:00 电影《赛德克·巴莱》主题曲音讯范例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主题曲《赛德克·巴莱之看见彩虹》,由第16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原住民演唱新人奖得主-拉卡·巫茂(阿飞),特别以赛德克语为电影量身作曲、填词,并透过素人演员(大庆、林庆台)及罗美玲等数十人的合唱,演绎出7分钟的电影主题曲。全曲随原声带在YouTube完整发表。[35] 原声带 《赛德克·巴莱》电影原声带 原声带 发行日期 2011年9月23日 录制时间 台湾 白金录音室 新加坡 Resonance Audio 澳大利亚 Studio 301 时长 55:45 (CD1)/66:22 (CD2) 唱片公司 丰华唱片 制作人 何国杰(Ricky Ho) 详细曲目参见下方列表 《赛德克·巴莱》电影原声带由丰华唱片制作,丰华唱片发行。原声带中收录了剧中主题曲及所有配乐。2011年9月23日正式在台湾发行。[36]其中包括电影配乐由新加坡籍音乐大师何国杰(Ricky Ho)执掌谱曲与制作,并远赴澳洲邀请国际知名 The Studio Orchestra Of Sydney交响乐队担纲配乐演奏,期使透过60人组成的交响乐队编制,呈现电影气势磅礡、悲壮恢弘的场景感受。 另外收录三首赛德克歌曲,包括片尾主题曲《看见彩虹》是由赛德克族原民歌手,亦是片中演员拉卡·巫茂(阿飞)负责词曲创作并担任配唱制作人;在导演魏德圣要求下,该曲及另一首合唱曲《仇恨消失》最后均由所有主要演员通力合唱完成。其次,由泰雅族女声阿穆依·稣路负责清唱长达10分钟的片中曲《赛德克·巴莱》,也实现魏导设想的意境,犹如母亲婉约的歌唱声,充满劝告族人不要再杀人的幽远意境。[37] 但该专辑未将中年莫那·鲁道与父亲嘹喨动听的《赛德克·巴莱之歌》(二部重唱)等片中几首实唱歌曲收录进去,遭致不少购买(含预购)原声带的网友在电影官方博客与Facebook上留言批评,表达失望遗憾。[38][39][40]为此,导演与唱片公司商讨开放网络免费下载该首歌,经唱片公司跟各电信公司协议后获得支持,统一于2011年10月4日起开放其中《赛德克·巴莱之歌》一曲,并以电影版原声提供影迷免费下载。[41] 《赛德克·巴莱》电影原声带曲目显示▼ 营销 官方博客 早在电影尚未开拍之际,导演魏德圣即要求电影营销团队,成立官方博客。有别于首部剧情长片《海角七号》先前成功于痞客邦建置汇集人气与读者支持的博客“《海角七号》电影官方博客”[42]后,《赛德克·巴莱》则于无名小站成立“《赛德克·巴莱》官方博客”[43],作为电影营销与维系读者观众的主要媒介。 电影套票 为了筹措资金、并期望借此维系培养影迷的向心力,导演魏德圣与制作团队仿效《海角七号》的营销模式,在电影上映前,推出以两张电影交换券为一组,新台币599元的电影票预售套票。依照电影拍摄制作的各个不同阶段,前后共分为: 开镜套票、杀青套票以及上映套票。其中,纪念限量版的开镜套票,更是早先于电影上映前两年,在无确切放映时程以及相关预告宣传的情况下,便开始向消费者卖票筹钱。台湾影史少见。[44] 特有种商行 承袭首部电影《海角七号》卖座后,相关周边商品(如:汗衫、纪念品等)也获得热卖的营销模式,魏导与电影团队另行成立网络营销公司“特有种商行”[45],期望透过网络无远弗届的传播特性,作为电影相关周边商品开发与销售的推广平台。 套币 “新台币硬币原住民族系组合─赛德克族篇”2011年11月16日委台湾银行各分行(简易型分行除外)公开发售5万5仟套,每套订价新台币250元,这是中央银行发行新台币硬币原住民族系组合的最后一套。[46] 官方YouTube频道 《赛德克·巴莱》在电影上映前,即拍摄制作一系列电影预告、幕后花絮等影片,透过全球最大影音平台YouTube成立“《赛德克.巴莱》官方Youtube频道”[47],将相关影音产品陆续上传,成为电影营销的主要管道。 发行 中华民国 首映 2011年9月4日傍晚7时在台北中华民国总统府广场举行首映会,《赛德克·巴莱》在凯达格兰大道北广场举办首映会,总统马英九、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中影董事长郭台强、国际导演吴宇森及台湾原住民14族代表等皆到场,这是总统府首次出借北广场举办首映会,包括导演、监制及主要演员都出席与会。魏德圣表示:“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能够接受我呈现的方式,今天在场有很多不断被我们骚扰的天使,真的非常感谢”。[21] 台湾 台湾 尚未上映前,该片包场票房已累计至新台币4200万元[21];首日票房为新台币2300万元[48];首周三天票房为新台币8800万元[49],而中秋连假四天(加上周一)票房达新台币1.2亿元[49];9月17日,上映九天全台票房破2亿元[50];9月26日,上映十八天全台票房突破3亿元(3.1亿元)[51];9月30日下集上映首日,全台票房为新台币2200万元[52];10月2日下集上映首周三天票房为新台币8500万元[53];(以下为上下集合体的票房数字);10月7日,全台票房破5亿元[54];10月15日,全台票房已达6亿元(6.2亿元)[55];10月30日,全台票房破7亿元[56];11月24日,全台票房已破8亿元[57];最终上下集全台票房分别为新台币4.72亿元[58]、3.18亿元[58],分别位居2011年全台票房第二名和2011年全台票房第六名;上下集加总全台票房为8.1亿元[4]。 上一届: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2011年台北周末票房冠军 第36-40周 下一届: 《钢铁擂台》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 2012年4月份,本片导演魏德圣携男主角林庆台、游大庆在北京出席预告片发布会,宣布电影以154分钟单集精华剪切版,确定将于2012年5月10日在大陆上映[59]。魏德圣强调中国大陆上映的版本与美国看到的是一样的版本。影片没有以普通话重新配音,保留日语与赛德克语音轨,大陆观众需以字幕理解。[60] 2012年5月6日,制作单位在北京举行首映会。会后导演接受访问时表示,由于拍片不容易,应先让观众能接受再谈票房,“希望观众透过这部电影了解台湾原住民族的故事[61]。” 上映后大陆媒体认为赛片宣传太短、与《复仇者联盟》撞档、以及观众怀疑国际版不完整导致票房不利。[62] 香港 《赛德克·巴莱》2011年10月9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首映礼,导演魏德圣、监制吴宇森和一众主要演员亦亲临首映礼[63],该片亦于2011年10月18日至11月8日举行的第8届香港亚洲电影节作参展电影率先上映,香港亚洲电影节,香港亚洲电影节。 上集《太阳旗》、下集《彩虹桥》分别于2011年11月17日及12月1日在香港戏院上映。 香港公映的下集《彩虹桥》片长为109分钟,与台湾公映的132分钟版本不同。全片(上、下集)2012年元月在香港下片。 英国、 法国 该片在参加9月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以及台湾全球首映之前,即与知名国际电影营销公司Fortissimo Films合作负责国际版权,并分别与英国及法国代理商Optimum、ARP Films签约,在欧洲重要地区首度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德国、 瑞士、 奥地利 导演魏德圣、监制黄志明接续参加多伦多电影节时,对于欧洲版权也有更进一步的拓展,包括德国、瑞士、奥地利的版权都已卖出,这几个国家的片商都是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就看过片;而美国的知名片商Sony Classics、Weinstein Company,也特别到多伦多电影节看片。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电影《赛德克·巴莱》在台上映之后,也确认新增了北美、南美、新西兰、澳洲地区的版权。北美地区的版权确认由美国灰狗扬声娱乐公司(WELL GO USA)取得。 在上映之前,2011年11月10日在纽约当代艺术中心(MoMA)举办的“Fortissimo公司20年回顾展”中,《赛德克·巴莱》也以该电影节开幕片放映。导演魏德圣也特地飞到纽约参加此盛会,并在放映前一天在驻纽约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举办记者会。[64] 在纽约首映的《赛德克·巴莱》版本,为导演魏德圣精心剪辑的一百五十五分钟国际版,他对于这个新版本比较满意,而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的版本是压力下,仓促剪辑而成。[64] 2011年11月20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再次播放此片[65]。 2012年4月27日,《赛德克·巴莱》在纽约、洛杉机、休士顿、旧金山、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上映, 5月11日在全美国新增 8 个放映据点。制片人黄志明表示,很多北美观众都以为只有在美国上映三天,其实目前还在全美上映中,并将延续放映至5月18日甚至更久。引进此片的美国灰狗扬声公司 Well Go USA 表示,希望观众以票房行动多多支持[66]。 日本 《赛德克·巴莱》由于剧情的对立敏感问题,能不能成功引进日本一直备受关切。而后来终于成功在2012年3月在大阪亚洲电影节首映国际版。一般上映是在2013年4月20日[67],播出上下两集。导演魏德圣也希望日本观众不要抱持太大的对立情感观看这部电影,强调日人与原住民之间没有对错,只有文化的冲击。 奖项 威尼斯电影节 《赛德克·巴莱》2011年入围了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角逐金狮奖(2011年8月31日至9月10日)[68][69]。 多伦多电影节 《赛德克·巴莱》入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单元”[70],于2011年9月举行映演。 釜山电影节 《赛德克.巴莱》参展非竞赛的“亚洲视窗”单元。[71] 金马奖 2011年10月入围第48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及个人奖项共11项提名。 2011年11月获得最佳剧情片奖,并另外获得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等荣誉。[72] 年份 奖项 受奖者 阶段/结果 2011 第48届 最佳剧情片 《赛德克·巴莱》 果子电影有限公司、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获奖 最佳导演 魏德圣 提名 最佳男配角 徐诣帆 获奖 最佳新演员 林庆台 提名 最佳新演员 徐诣帆 提名 最佳新演员 林源杰 提名 最佳摄影 秦鼎昌 提名 最佳美术设计 种田阳平(日籍) 提名 最佳造型设计 林欣宜、邱若龙、杜美玲、邓莉棋 提名 最佳动作设计 梁吉泳、沈在元(韩籍) 提名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何国杰(新加坡籍) 获奖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看见彩虹》 词:拉卡·巫茂 曲:拉卡·巫茂 编曲:何国杰 唱:演员合唱 提名 最佳音效 杜笃之+吴书瑶+汤湘竹 获奖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 王伟六 获奖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赛德克·巴莱》 果子电影有限公司、中影股份有限公司 获奖 奥斯卡外语片初选 2012年1月18日在全世界63部参选外语片环伺中,入围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初选九强(是东亚地区仅有的入选影片)[73],而在1月24日公布的提名名单则未被列入。 亚洲电影大奖 2012年3月获得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六项提名[74]: 入围 最佳电影 入围 最佳导演-魏德圣 入围 最佳男配角-马志翔 入围 最佳摄影-秦鼎昌 入围 最佳美术指导-种田阳平 入围 最佳原创音乐-何国杰 大阪亚洲电影节 获得 第七届大阪亚洲电影节-最佳观众票选奖[75]。 香港电影金像奖 2012年2月8日获得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提名[76]。 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 2013年4月10日获得第一届《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第一名。[77] 第十二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2012年4月,《赛德克·巴莱》入选第十二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电影等四项提名[78],最终获得最佳电影: 最佳电影 入围最佳导演 入围最佳新演员-林庆台 入围最佳新演员-徐诣帆 第二十三届金曲奖 2012年6月入围第23届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专辑等共3项提名,何国杰获得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专辑制作人奖[79]。 年份 奖项 受奖者 阶段/结果 2012 第23届 演奏类最佳专辑奖 《赛德克·巴莱》 丰华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提名 演奏类最佳专辑制作人奖 何國杰 获奖 演奏类最佳作曲人奖 何國杰 提名 出品国争议 威尼斯电影节将《赛德克·巴莱》出品国挂名为“China, Taiwan(中国,台湾)”的问题,在台湾引起极大的争议,有民众主动写信向电影节抗议。导演魏德圣明确表示《赛德克·巴莱》是纯正台湾电影,没有中资,也表示:“入围只高兴了一天,被挂上中国感觉像是被吃豆腐。”监制黄志明也表示:“不应该挂有中国的名字。”剧组和官方都曾要求电影节更正,但是在电影节开幕前,出品国为“中华台北”。[80][81][82][83] 评价 电影节评价 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3部影片中,全长150分钟比起本地版270分钟大幅删减,出现战争砍头的画面比例却倍加突显。对于血腥暴力画面的质疑,魏德圣表示忠于史实,借此让人们反思,并反问“有哪一段历史不血腥?”。 但导演魏德圣事后表示,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竞赛,获知必须剪出2个多小时的版本时,距离参赛剩下不到1个月时间,当时连台湾本地的完整版都尚未上映(上集9月9日、下集9月30日)。在仓促剪辑之下,导致初次国际竞赛版(威尼斯参赛版本,150分钟)和原版的预期差距甚大。后来导演魏德圣又重新剪辑不同的国际版本[84]。 首映会一开始,先是安排剧组的“场记”及“幕后侧记”,朗读一年前的这一天,也就是《赛德克》正式杀青当天的工作日志,回顾拍摄的艰辛。导演魏德圣表示,有时候会有抱怨和愤怒,但那指当下,现在只有感谢没有愤怒,“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能接受我们呈现的方式,但我真的有很多感谢,希望大家一起来欣赏我们的电影和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85]。 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3部影片中,到了2011年9月5日已有9部影片角逐奖项的影片亮相,报道称《赛德克·巴莱》在国际媒体影评人与观众在线投票两项的评分不佳[86]。《赛德克·巴莱》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举行公众首映,全场满座,800名观众于放映后起立鼓掌十分钟[87]。 多伦多电影节执行长卡麦隆贝里接受加拿大《国家邮报》采访时,推荐了3部影片,其中一部就是《赛德克·巴莱》,他对战争场面印象深刻,他表示:“非常壮观,动作戏不断而高潮迭起!”、“这部片非看不可的原因,是因为它描写战间期里,西方人所不知道的一面;是一部非常带劲的电影”[88]。 2011年11月10日晚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映。导演魏德圣特别至现场向观众介绍。电影放映之后,不少人感动拭泪。有观众表示剧中主角的坚毅和勇敢,很像美国印地安酋长。也有观众认为,原住民身手矫捷,没想到原住民都会功夫[64]。 “赛德克巴莱”于2012.11.23日晚间在布里斯本“昆士兰艺术­表演中心”举行的“澳洲亚太电影奖”(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上,再度获得国际肯定,击败18国34部入围影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UNESCO Award)。 媒体 英国电影杂志《银幕》(Screen)打了仅次于满分五颗星的四颗星高分,《泰晤士报》也给予三颗星评价。其他刊物如美国《好莱坞报导》[69]、《综艺日报》(Variety)亦给予较高评价[89][90]。 《南方日报》记者郑照魁表示:“国际版剧情仍旧完整,呈现赛德克人的“生猛”,但删去部分是赛德克文化细节很是可惜。郑认为这是受到中国电影院难放映长片,放映长片难获利的影响。魏德圣表示中国版与国际版一样,并不是电影审查的影响”。导演:“表示台湾版是因有族群的压力要交代历史细节才会长,国际版是以“精神”与“故事”为主”。郑也报道观众反应,虽然感到感动,但也觉得战争场面过多“吃不消”,最为感动的则是妇女与子女道别自杀的场景。[91] 媒体场的观众都是各国多年在电影领域的专业记者,《赛德克·巴莱》在放映过程中不断有记者起身离场,结束时是只收获寥寥几下零星的鼓掌,可见该片并没在记者心中得到太高的评价。有媒体评论表示:“整整两个半小时的故事冗长却缺乏张力,过长的篇幅中只一味堆砌战争场面,却忽视了讲故事最关键的节奏,导致影片沉重拖沓。从剧情上,导演试图探讨野蛮、文明和殖民间的关系,却又因为立场不明而导致价值观混乱,同时,原本正邪分明的故事,却因为对赛德克族过多的血腥残忍描写,减弱了反抗者一方的正义性”。[92] 凤凰网转载2012年5月15日羊城晚报:2012年5月10日公映的《赛德克·巴莱》曾被业内寄予厚望,但该片上映长两天,影院因观众太少而大幅下调其上映场次。羊城晚报记者通过影院了解到,昨日《赛德克·巴莱》在广州一共只安排了81场的放映,而《复仇者联盟》则有595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并非院线不愿意排片,影院工作人员表示:“ 在《赛德克·巴莱》上映的前两天时间里,影院安排了大量排片,并且把黄金时间也留了出来,但观众并末受此影响,甚至出现过没有观众的情况,因此不得不减少排片场次。”由于《赛德克·巴莱》在内地影片审查时间仓促,加之片方并无资金进行大规模宣传,导致多数观众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讲的什么,不少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抗日战争的主旋律电影。[93] 《青年报》:“赛德克巴莱大倒热灶”。[94] 在台湾发行的《英文中国邮报》评论提到,上集《太阳旗》在激烈血腥动作镜头中,平衡地提供了周到的角色个性描述,将流血场面配上赛德克族传说,为暴力行为说明赛德克族的思想背景。片中仔细推敲的细节创造了历史真实感,以及庞大的演员人数传达出一种庄严感[95]。不过,该报也提出某些缺失,例如上集某些拙劣的电脑生成图像及过度活跃的配乐,下集过度将赛德克族彩虹桥传说显现的画面[95]。 官方 中华民国方面: 行政院新闻局表示,此片是有史以来政府补助最高的电影,获选为代表台湾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竞赛的九部国片之一。该片并获新闻局150万元参展补助,创下政府补助电影事业的极限。[9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 最近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台湾有一个影片叫《赛德克·巴莱》正在热映当中,据我了解,好像台湾有关方面也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在大陆公映,请问发言人,这部片子目前送审情况怎么样?大陆的观众大概什么时候能看到这部影片?谢谢。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国台办9月14日例行发布会实录(2) 国台办2011年9月14日例行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反映的是历史上的雾社事件,描写了台湾原住民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她进一步表示:“这部片子在台湾上映,观众反应热烈。有朋友告诉我说,场面很恢弘,很震撼。我们乐见该片在大陆上映。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有关部门尚未接到引进这部片子的正式申请,如果台湾的制片方提出该片在大陆商业发行的要求,我们愿意积极促成。谢谢”。[97][98][99] 专家 “赛德克·巴莱”电影的“赛德克族语言”指导老师、也是熟知“雾社事件”相关历史的学者郭明正,执笔写书《真相·巴莱》,指出电影和史实的差异。 郭明正是赛德克族人,也是雾社事件参与者马赫坡社族人的后裔,与雾社事件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他曾花10多年采访部落长老,致力于记录赛德克文化与雾社事件。 郭明正发现电影中有许多情节,包括是否有赛德克族少年队、在事件当中是否族人因而纹面、莫那鲁道参与人止关之役等等,这些属于电影艺术改编的内容并不完全合于史实。 然而虽然电影观点与史实有所差异,但是“电影是电影,历史是历史”,他对于在片场听到演员都用赛德克族语演出,经常让他误以为回到雾社事件发生之时,非常感动;也希望能透过《真相·巴莱》新书的出版,让因为电影“赛德克·巴莱”而对雾社事件感兴趣的民众,有更深入的认识。[100] “中华民国歌声舞影庆百年电电影节”的企划统筹、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的陈炜智认为,威尼斯电影节上播映的是剪辑后的国际版,而即将在台湾上映完整版则分成上下两集,有可能因为剪辑内容的不同,让媒体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 而他认为,如果包括中国大陆媒体在内的观众,因为对台湾原住民不了解而对电影产生误会,那是导演的问题。他说:“我觉得这是导演的责任。导演今天要讲这个故事,他就应该要让不了解这件事情的人看懂。我们今天走进电影院,我们不应该有任何包袱,我们今天付了钱走进电影院,就完全将自己交给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那今天创作团队要将一个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动人故事,讲给我们听,那创作团队就有100%的义务,让我们观众充分的欣赏,充分的享受这个错综复杂的史诗故事,而不是转而要求说,你们应该做好功课再走进电影院。此外他怀疑,这部电影事前太过高调的宣传,也可能导致中国大陆媒体的不满。[94]” 台湾作家张瑞芬表示自己如果习惯现代都市生活,会害怕凶猛华丽的战斗场面。并且认为赛片难在电影节得奖,因为“当前世界是非纷扰,谈和平还来不及,你在那儿表彰以眼还眼的杀戮逻辑、暴力美学,挑衅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人道的普世价值嘛!”张也将魏德圣明知赛片不受欢迎仍然投资拍摄的态度与剧中莫那·鲁道以及活得像真正的人的主题相比较。张并以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概念解释,认为莫那·鲁道的反抗是出于传统的人民被文明社会“异化”而产生的恐慌与愤怒。张又认为在上集战斗舞一幕显示赛片所说真正的人是猎人,并认为不该以深山环境以外的观点来理解雾社事件,并且回顾几部相关台湾文学作品的观点。张文中并且将片中赛德克人的忍耐与现代上班族生活比较,以及将猎人的态度与现代原住民的抗议比较,并且表达认同。[101] 台湾导演戴立忍发表了《赛德克·巴莱》上下集观影心得。他认为赛片的外观是商业电影,剧本结构与“简单命题”却是非主流,违背观众的习惯来引起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他也认为赛片的重复砍头画面也是以数量让观众无法招架来引发思考。戴立忍并指出某些人看完上集就不想看下集,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最后还是希望大家看完上下集。[102]。 台湾教授林开世认为赛片的制作以及尊重原住民的态度已经成为里程碑,但他认为《赛德克·巴莱》虽引起多元价值的讨论,但赛片缺乏历史资料支持的猜想莫那鲁道的想法,偏离事实真相。赛片也将赛德克文化浪漫化成消失的传统文化。所以林开世认为赛片“只是利用一个异文化的传奇,来制造出一个可供消费的道德想像空间”,是肯定教条式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鼓励自以为是的史观。他认为电影遇到历史资料不足或矛盾的部分应该保留空白。[103] 台湾教授邱韵芳认为《赛德克·巴莱》以长相美丑区别内心善恶,太不真实,也太浪漫化赛德克族,轻忽日本与布农族角色。而在读过郭明正的书《真相·巴莱》后,邱韵芳质疑赛片描述莫那·鲁道偏离史实,以及将铁木·瓦力斯的行为简化为个人恩怨,违反真实的gaya文化,两项不实导致观众对真实的赛德克族有误解,英雄化莫那·鲁道且特别负面影响道泽群。邱又以Kumu Tapas之《部落记忆—雾社事件的口述历史》为参考,说明道泽群各个小聚落面对德克达雅群反应都不同,不该简化。邱并特别指出赛片剧本是由魏德圣以中文创作后再翻译为赛德克语,像是“血祭祖灵”与“骄傲”都是违反赛德克文化的台词。对此邱表示戏剧的要求不该盖过真实呈现赛德克gaya的需求。邱肯定赛片给原住民在主流社会带来战士的新形象,但引用戴立忍一段话,认为赛片太着重美学部分使观众不能深刻理解赛德克出草与gaya,并且以自己与几个赛德克人讨论赛片的经验为例,认为赛片让赛德克人“越来越沉默”。[104] 台湾历史学者Nakao Eki Pacidal对林开世文与邱韵芳文作出回应。[105] 北京影评人宇文翮指出许多台湾民众对这段历史其实并不熟,所以对《赛德克·巴莱》的支持来自本土意识觉醒以及补充学习本土历史的兴趣。他并评论赛片本身符合其他类似电影的反殖民公式,但采取中立立场,未将莫那鲁道英雄化,而将描写杀戮的血腥与恐怖,并将日本人描写为温和的受害者。但宇文翮进一步指出这并不是单纯“亲日”,而是后殖民文化所导致。宇文翮提出身份认同问题,认为花岗一郎和二郎已经日化却无法融入日本社会,代表的是殖民者离去后殖民地人习惯先进文明不愿回到落后,于是不知何去何从。宇文翮进一步指出新一代台湾人较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花岗一郎是“当代台湾人自我形象的投射”。[106] 影评人李简认为下集过于简化,重要的“夹心人”角色处理也太粗糙。李简认为《赛德克·巴莱》最重要的主题是文明与野蛮的比较。李简将片头的猎头战与《启示录》(台译《阿波卡大猎逃》)相比,认为一方面日本殖民者带来文明,阻止“残酷的野蛮”,但赛德克族本身也有文明,而日本则没有走在“文明的正路”。李简指出历史上殖民主义也有更替,并且认为“自由,才是文明的核心”,而莫那鲁道与镰田弥彦都同意日本的殖民没有自由所以不够文明。但李简也认为赛德克族妇女的自由则被电影忽略。[107] 影评人木卫二认为赛片过长、人物平版、战斗画面单调,但仍肯定电影的史诗特色。[108] 凭电影《人山人海》夺得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的蔡尚君说“这部电影挺带劲的,我很喜欢!”[109] 林大根表示此片2014年在韩国五间戏院上映,上集观众只有约八千人,下集只有十人。不过在NAVER网站上的评分满高(六七分左右)。林分析票房差是因为韩国观众对台湾历史和族群不熟悉,而有观众喜欢这部电影,除电影本身品质外也与抗日题材符合观众兴趣有关。[110] 相关出版物 《赛德克·巴莱》:魏德圣/原著剧本、严云农/小说。[111][112] 《梦想.巴莱》:果子电影/企划,《赛德克·巴莱》电影抢鲜报。[113] 《漫画.巴莱》:邱若龙/绘著,电影《赛德克·巴莱》原著漫画  2011年再版[114];原出版书名《雾社事件》[115][116]。 《导演.巴莱》:魏德圣/著,导演电影拍摄日志手记。[117] 《电影.巴莱》:果子电影企划,电影幕前幕后全方位纪录。[118] 《真相.巴莱》:郭明正/著,电影的历史真相与随拍札记。[119] 《本色.巴莱》:果子电影/企划,电影演员全彩写真书。[120] 小说《马黑坡风云》,锺肇政。 音乐专辑《赛德克巴莱》,闪灵乐队。 《雾社事件》、《雾重云深》、《风中绯樱》三部曲,邓相扬著。 公视连续剧《风中绯樱:雾社事件》,万仁执导。 参见 魏德圣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列表 海角七号 彩虹桥 赛德克族 太鲁阁族(原为赛德克族的一支) 台湾日治时期 莫那·鲁道 雾社事件 风中绯樱:雾社事件 第48届金马奖 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三八式步枪 九九式轻机枪 余生—赛德克·巴莱 台湾抗日运动 参考资料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雄风三型反舰导弹

雄风三型反舰导弹 舰对舰导弹 Hsiung Feng III Anti-Ship Missile Display in Chengkungling 20111009a.jpg 成功岭展示之雄风三型反舰导弹 类型 反舰导弹 原产地 中华民国 服役期间 2015年 生产历史 生产商 中山科学研究院 单位成本 5000~6000万新台币[1] 基本规格 重量 1,470千克 长度 6.1米(20英尺) 直径 46厘米(18英寸) 弹头 自锻破片式弹丸 发动机 固态火箭加力器 液态燃料冲压发动机 翼展 不明 作战范围 150千米 飞行高度 10米~250米 速度 2.5马赫(1,903.0 mph;3,062.6km/h) 制导系统 惯性导航 + 主动雷达导引 发射平台 成功级巡防舰 锦江级巡逻舰 沱江级巡逻舰 海军机动导弹发射车 雄风三型反舰导弹(Hsiung Feng III),简称“雄三”,是由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自行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于2007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国防表演时正式展示。 目录 1 简介 2 发展历史 2.1 完全战备 3 使用国家 4 误射事件 5 雄三反舰导弹失控脱靶 6 参见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简介 雄三的导引及寻标系统,目前推测应该是由雄风二型反舰导弹的X波段单脉冲平面阵列搜索天线改良而来,以改良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射控程式提升反应速度,因应超音速导引需求。由于弹体超音速飞行的摩擦热问题目前未有合理的解决方案,雄二的红外线导引系统并未安装;雄三的有效射程目前军方尚未公布资料,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复兴的文章推测为130千米[2],台湾媒体在雄三公开初期一般报道认为它有和雄二相等射程的性能,或许有150千米;但在雄三量产后且因误射事件声名大噪之后,报章媒体多度声称雄三射程可达300千米、甚至400千米[3],但所有数据当前都没有更明确的权威性说明实证。[4]同时梅复兴的文章中提到,由于冲压引擎启动后需要足够速度才可运作,初始加速以及姿势控制等过程,雄风三型导弹可能至少需要4海里的距离才可完成作战开机手续。 对同样约150千米标准的水面目标,以鱼叉导弹为楷模的次音速反舰导弹极速大多在0.8-0.85马赫(1,041千米)区段,从发射到目标会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即使在地平线距离才捕捉到目标,也还有近2分钟可以反应迎击。但若是2.5马赫(3,063千米)的速度,抵达目标区仅需3分钟,进入地平线距离时反应时间会大幅降低到30-40秒左右,增加防御者的迎击难度。 发展历史 中山科学研究院对冲压发动机的研究要追溯回1970年代末开发天弓导弹时在导弹动力上的重复投资争议,根据《全球防卫杂志》的报导,雄风三型导弹的技术来源可追溯至美国沃特公司,由沃特公司研发的冲压发动机(Air Launched Low Volume Ramjet,ALVRJ)和其对应的STM导弹(Supersonic Tactical Missile),ASALM在1976年完成了开发[5],不过之后ASALM和衍生产品数次参与的美国军方竞标均失败,最终于1980年代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购得此技术并研发天弓二型冲压导弹[6]。 不过天弓计划负责人陈传镐于2014年出版的自传中否定了这项爆料,天弓计划在初期阶段确实是有两项推进设计项目同时进行独立研发,分别为冲压动力与固体火箭,但是当时并没有向沃特收购ALVRJ之案件,所以天弓系列与此案牵连性相当低;而最后冲压引擎防空导弹开发案也在技术门槛难以突破的问题下于1984年起搁置技术研发,天弓一型导弹则采用技术难度较低之固态火箭推进。[7] 虽然1980年代开发冲压引擎防空导弹的努力并无成果,但中科院并没放弃在这技术的投资,而是引入了更多新设备转向其它领域开发。中科院在引进技术与持续研发并行下,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累积,开发出小型化的冲压反舰导弹。 雄风三型的开发计划则因冲压引擎的长期实验从1990年代末期资讯逐渐明朗,最早外界得知的资讯是1990年“雄二计划”告一段落后,中科院将原先开发团队与研发冲压引擎的“擎天计划室”整合为雄三开发小组;当时外界预测新一代的反舰导弹将会以冲压发动机作为推进动力,1999年中科院30周年院庆时展示的擎天冲压载台与测试照片也证明此点,随后好几年的时间公开资讯沉寂,内部消息指称雄三原型于2001年7月开始测试,约在2004年底到2005年初于成功号巡防舰定保时安装上舰[2]。直到2006年,由民间军事爱好者拍摄到成功级巡防舰上的大型导弹发射箱后,雄三的开发再度引发关注。 2007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96年双十国庆大会兼国军“同庆操演”地面部队展示中,正式公开雄风三型(HF-3)超音速反舰导弹实体。雄风三型的计划代名为“追风”,原始设计采用整合式冲压发动机,即助推器(SRB)与续航冲压发动机整合一体装置于弹体后段,节省导弹的长度与体积。然而到量产时为了安装在成功级巡防舰的上层甲板,由于长度限制,最后仍放弃整合式燃烧室设计,采取可抛弃助推火箭设计[来源请求]。发射时,由2具侧挂的火箭助推器将导弹送至高空,并加速到一定速度后点燃冲压发动机进行后续航程,大幅提升飞行速度。 雄风三型的量产与部署计划称为“追风”,总预算118亿9300多万新台币,从2007到2013年编列执行,到2013年度生产120枚,量产的雄三导弹安装在8艘成功级巡防舰和7艘锦江级巡逻舰上[8],船载板本以二连装发射器为一组,并以对称方式配载,每艘船上装载4发雄三导弹[4],沱江级巡逻舰首舰沱江号的发射架安装区可搭载4组四连装、共16枚雄三导弹,但沱江舰因船体承载稳定性问题,一般状态仅配载两组双连装发射管;陆射车装型也在2013年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公开,现场说明官表示机动型配发海锋大队,发射拖车组重32吨,在拖板车头安置了30kw发电机供给发射架操作动力。 完全战备 2014年10月18日,中华民国海军进行该年度唯一一次雄三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射击验证。2艘验证的成功级军舰,在台东外海发现目标后,依作战程序各发射1枚、共2枚雄三导弹,均成功击中百千米外靶船,也代表雄三导弹完成海军所有的作战测评,成为海军作战舰艇的作战装备,正式进入完全战备的时代。[9] 目前外界得知最透彻的一次试射,是由2018年7月16日缔造。成功级田单舰在2018年6月纳编海空军导弹射击任务训练,2018年7月15日进驻九鹏附近海域;2018年7月16日7时7分由由舰长孙康华下令允许发射命令,7时10分00秒田单舰抵发射位置,航向347度T、速率10节,靶船中权号战车登陆舰(LST-221)方位067度T、距离47千米北纬22度05分、东经121度3分。田单舰由二号架4号弹发射编号S015之雄三导弹,于7时11分11秒命中47千米外之靶舰,全程耗时1分11秒,导弹速度在2.2-2.4马赫区间。[10][11] 2017年11月中旬,台湾媒体报导中科院在九鹏基地进行增程型雄三的作战测试,射程已达400千米,总统同意增程雄三的量产计划,数量至少为60枚,未来不但可以采陆上固定阵地与车辆机动发射方式部署,至于未来是否可在海军新一代主力舰及新一代巡防舰上部署,将要视海军需求以及新式军舰载台能否承载条件再做考量。中科院发声明,表示有关报载“增程型”雄三反舰导弹于九鹏基地进行导弹测试一事,“为媒体自行臆测报导,内容非属事实。”[12][13]传增程型雄三导弹研发已突破瓶颈,未来在部署运用时,由于体积会比现役的雄三稍大,因此将会优先部署在基隆级驱逐舰,以及陆岸的机动发射系统上[14]。 使用国家 中华民国 误射事件 主条目:雄风三型反舰导弹误射事件 2016年7月1日,中华民国海军锦江级巡逻舰金江舰(PGG-610)进行雄风三型导弹系统检查测试时,发生一枚雄三导弹误射事件。国防部在当天举行的记者会上证实,该枚导弹贯穿高雄籍翔利昇渔船船身,造成船长黄文忠不幸死亡、三名船员受伤[15]。 该枚导弹从左营港内射出,飞至40海里外(约74千米)、澎湖群岛东南方海域的预设目标点搜敌,该海域作业中民用船只因此遭到锁定。导弹在高速贯穿渔船后,因为引信未能作动,继续飞行约1.9浬后坠海,过程约两分多钟。事发后,国军随即派出S-70C直升机、锦江级巡逻舰、诺克斯级巡防舰、导弹快艇等六艘舰艇在附近海域搜索。海军司令部参谋长梅家树说,初步判断意外发生原因应是“人员操作未依据正常程序”[16][17]。 雄三反舰导弹失控脱靶 2011年6月28日,国防部表示海军近期在常态演训中试射国人自制的“雄三导弹”,结果未能命中,原因出在“寻标器伺服界面板”失效,将检讨改进[18]。 海军原定于2013年完成中科院研发的雄风三型导弹所有的作战评测,该年排定射击验证的雄风三型导弹为5枚,但是其中有1枚脱靶未击中靶船,中科院花费4个月时间确认脱靶原因后,在2014年再排入射击验证。不过军方人士坦承,如果再度发生脱靶意外,将影响雄风三型导弹的部署期程,与后续的增程型导弹研发[19]。 2017年6月23日 军方实施雄三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实弹射击,分别由成功级、锦江级军舰共发射3枚雄三导弹。前2枚雄三导弹都顺利击中靶舰,但第3枚雄三导弹发射升空加速后,两个加速器随即脱离,正常应转为下降贴海飞行,但该枚雄三导弹却是直接冲入海中[20]。 2020年7月1日,因应汉光36号演习实兵操演,国防部将陆海空兵力的“联合火力射击”项目纳入并在屏东九鹏基地进行实弹射击,据指出,7月1日进行预演时,外界仅知担任靶船的除役诺克斯级海阳军舰被击沈,但由沱江舰发射的雄三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发射后,贴海飞行途中突然失控,未到靶船前就直接入海,也未看见其爆炸,这是雄三反舰导弹量产后再次发生失控脱靶[21]。 参见 flag 中华民国主题 icon 海军主题 icon 台湾主题 雄风导弹 雄风二型反舰导弹 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鱼叉反舰导弹 鹰击12反舰导弹 布拉莫斯导弹 NSM反舰导弹

雄风二型反舰导弹

雄风二型反舰导弹 Hsiung-Feng-2-sketch.svg 类型 反舰导弹 原产地 中华民国 服役期间 1988年2月29日 生产历史 生产商 中山科学研究院 单位成本 约新台币2500万元[1] 基本规格 重量 685公斤 长度 4.8米 直径 40公分 弹头 预铸破片高爆弹头 弹头量 180公斤 发动机 Sorek 4涡轮喷射发动机,煤油燃料 翼展 120公分 作战范围 20~148公里[2] ~250公里(增程型) 飞行高度 5M-250M 速度 0.85马赫 制导系统 中途惯性导引,末段双模式导引 (主动雷达导引及影像式红外线寻标器) 发射平台 陆射、舰射 成功岭展示之雄风二型反舰导弹。 雄风二型(英语:Hsiung Feng II,缩写:HF-2)导弹是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以美国鱼叉反舰导弹的功能为目标发展的反舰导弹,于1988年2月29日正式公布[3]。具有较好的电子反反制(ECCM)能力。除舰射型外,另发展出陆射型和空射型,是中华民国武器发展史上第一种可被战机携挂并发射的反舰导弹。2000年时,中华民国海军曾计划以RGM-84鱼叉(Harpoon)反舰导弹替换原装设于成功级巡防舰的雄风二型导弹,但因预算被删除而取消[4][5]。 2001年,以雄风二型反舰导弹为基础并参考自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发展的攻陆巡航导弹版本的雄风二E巡航导弹发展计划被公开。 目录 1 发展历史 2 导弹结构 3 作战性能 4 衍生型 4.1 舰射型 4.2 空射型 4.3 陆射型 4.4 潜射型 5 参考条目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发展历史 于1982年至1994年,韩光渭担任中科院雄风导弹计划主持人长达十三年之久,被称为“雄风导弹之父”。雄风二型反舰导弹,从舰射到空射到岸置等,各种衍生型导弹,都是在韩光渭当计划主持人时打造建立出来的[6]。 雄风二型导弹开发始于1983年。在雄风二型正式建案之前,中科院因中流计划需求,在民国七十年以“介山计划”之代号购入以色列贝特谢梅什发动机公司研制的梭烈4涡轮喷射发动机(Sorek 4)200具于介寿二厂组装,中科院称之为“S引擎”。中流计划最后没有完成研制,但S引擎却成为雄风二型导弹的动力装置。 雄风二型的原型弹测试称为“旭锋演习”,原型测试到民国七十八年三月三十日之“旭锋八号演习”才完成,首度命中目标[7]。作战验证测考称为“顺锋演习”,在民国七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之“顺锋七号演习”完成验证,[8]自民国八十年起开始量产,自民国81年起正式登舰服役[7]。 第一批雄风二型在1990年代完成生产,配置海锋大队固定岸射阵地、武进三的阳字号、成功级、康定级、锦江级。2007量产的雄风二型是搭配光华六号导弹快艇计划重新启动之项目,中科院称为雄风二型Block2,中科院院长张冠群受访时透露这批导弹量产曾向以色列洽购同款发动机,但以色列拒售,因此中科院耗费10年的时间仿制出同型引擎。[9]第一批量产版称为雄风二型Block1[10]。两者目前皆在中华民国海军服役。 2017年起,为了对应海锋大队机动中队扩编海军增购雄风二型导弹,媒体声称此批增购导弹将会提升性能,然而此论述并未有技术细节解说。 导弹结构 导控段 主要为电子模组所组成,相关模组提供导弹导航、飞行控制、时序、搜寻目标及巡航所需电力等功能[10] 导引控制:惯性感应整合GPS定位导航系统+主动雷达&红外线寻标器[10] 寻标器:主动雷达+红外线[10] 中途导引: 整合惯性导航、卫星定位及无线电高度计等定位及高度量测机制,引导导弹循预设战术转折轨迹并掠海低飞近迫敌舰[10] 终端导引: 复式寻标器总成包含主动雷达(RF Seeker)及影像红外线(IIR Seeker),标靶侦检和锁定资讯融合运用于终端导引期,充分地具备抵御敌电子反制作为的功用 整合惯性导航、卫星定位及寻标器等敌舰相对定位定向量测机制,引导弹体归向及至撞击敌舰[10] 弹头段 包含最佳化设计之外壳、炸药引信及相关传爆装置[10] 弹头:自锻破片式弹丸[10] 推进段 采涡轮喷射引擎并使用高燃值油料,利用固推加力器将载具推至承接马赫数,风转启动涡轮喷射引擎,接续低空掠海巡航[10] 推进:固体火箭(加力期)+涡轮喷射引擎(巡航期)[10] 油箱段 制动器段 加力器段 作战性能 掠海巡航,速度高次音速,接战模式可采RBL/BOL射击模式并以多弹STOT/DTOT执行饱和攻击 衍生型 雄风二型导弹除作为舰对舰导弹攻击武器之外,另有数种不同的衍生型式,作为岸基与空载之对面攻击武器之用。雄风二型反舰导弹岸射版编号MGB-2A、舰射型MGB-2B,后期的空射型正式型号为MGB-2C。[11] 舰射型 第一种进入服役阶段的是舰射型,首艘配备2座双联装箱型发射器担任测试任务的是武进一型的DDG-907富阳号驱逐舰。 在1990年代后,中华民国海军水面舰艇武进三型阳字号驱逐舰、成功级、康定级巡防舰、锦江级巡逻舰、光六导弹快艇、沱江级巡逻舰,都装备二联装或四联装发射器。 空射型 中科院于1988年开始发展空射型雄风二型导弹,并计划以AT-3/A-3与F-CK-1经国号战机作为发射平台。空射型需要由挂载战机提供射控参数,中科院因此向美国厂商采购AN/APG-66T多功能雷达整合相关发射软件,测试期间则以AT-3B自强号高级教练/轻攻击机和A-3雷鸣式攻击机各1架(前者编号0825,后者编号0902)进行携挂和发射测试,后续0901号A-3原型机亦整合了发射能力。 空射雄风二型至少完成了4次实弹测试,均成功击中目标。[12]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时,完成整合工程的3架测试机与原型空射雄二导弹曾肩负应击战备之任务。理论上此版本技术上已成熟,不过空射版本雄风二型最终没有获得采购,已制造的原型弹亦不知所终。中科院曾声称升级后的经国号战斗机亦将具备携挂和发射雄风二型导弹的能力[13],但最后中华民国空军并没有为经国号战机采购国造反舰导弹,制海主力仍是F-16A/B所配备的鱼叉反舰导弹。 陆射型 海军左营基地展示雄风二型反舰导弹发射车 陆地发射型于1990年代早期完成发展阶段,19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部署于海锋大队各岸置固定阵地汰换原配备的雄风一型反舰导弹,标准接战射程为80海里(148.16公里)。 部署于海锋大队的雄风二型反舰导弹除安置于强化掩体作为固定反舰火力之外,机动发射型于2002年花莲县贺田山固海营区首次试射成功,并于2005年进入中华民国海军海锋大队机动中队服役。 车载陆射型雄二导弹原先只布署1个机动中队,因应解放军海军规模与吨位提升,海军海锋大队扩编创建4.5个由雄三岸置反舰导弹混编的机动导弹中队,将以“迅雷”为案名增购机动导弹车之余亦增购新型雄风二型导弹。 海军除了编列136亿元,增购91辆雄风导弹机动发射车,也规划在海锋大队基地附近建设发射车基地,并对50枚雄二导弹进行延寿[14]。 潜射型 潜射型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计划发展,但除了名词存在外并无其它间接资讯揭露细节,2011年媒体曾一度传闻有潜射雄风二型进行测试,[15]惟无后续证实资讯。而中华民国海军向美国采购潜射鱼叉反舰导弹(UGM-84)配备供剑龙级潜艇运用,并在2013年完成实弹射击验收[16];短时间不太可能进行同属性武器的研制方案,故目前无实际进行的研发证据。 参考条目 flag 中华民国主题 icon 海军主题 icon 台湾主题 雄风导弹 雄风一型反舰导弹 雄风二E型陆攻巡航导弹 雄风三型反舰导弹 参考文献 沱江舰量产型每艘暴增32亿海军:购置各式反舰与防空导弹 海军岸置雄二导弹 对航舰具致命杀伤力 全球防卫杂志第44期,1988年4月1日,ISSN 10103228 替换雄二飞弹 违反国防自主. [2007-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7). 雄风二型反舰飞弹.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18-09-01] (中文(台湾)‎). 韩光渭. 学习的人生:韩光渭回忆录. 中研院. 2010-06-01 (中文(台湾)‎). 当逃兵、学历造假…雄风导弹之父 怪招把妹娶贤妻 张力访问/纪录,伍世文先生访问记录(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7月),页279。 苏思云,专访张冠群,台湾电磁产学联盟通讯第25期,2017年4月,页29。 雄风二型反舰导弹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作者:李晓鸽编著. 我是军事科技知识大王.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4. 2014-12-15 (中文(中国大陆)‎). 【苹果人物】他有数不清的夜晚睡在机堡 只为测试雷鸣机挂载雄二导弹 IDF挂载雄二导弹 首度试射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3-03. 军情动态》强化防护 海军建设5处导弹机动车专用基地2019-12-08 自由时报 潜射雄二测评 剑龙级潜舰大升级 海军潜射鱼叉导弹试射 正中标靶 由媒体报导剖析新三弹:雄3超音速反舰导弹、雄2E攻陆巡航导弹和ATBM。全球防卫杂志,41卷6期(250期),民94年6月,页42-47。 杨睦雄、郭正山。二十一世纪初涡轮引擎导弹发展现况。新新季刊,34卷1期,民95年1月,页44-55。 洪哲政。鱼叉VS.空射雄二导弹族系。尖端科技,173期,民88年1月,页28-35。 外部链接 GlobalSecurity上有关雄风二型反舰导弹的介绍 FAS上有关雄风二型反舰导弹的介绍 有关雄风二型反舰导弹的影片,来源:youtube

长岛会战 布鲁克林会战(英语:Battle of Brooklyn)

长岛会战 美国独立战争的一部分 BattleofLongisland.jpg 特拉华州与马里兰州步兵阻挡英军攻势。绘于1858年。 日期 1776年8月27日 地点 今纽约州长岛布鲁克林区 40°39′54″N 73°58′52″W / 40.665°N 73.981°W坐标:40°39′54″N 73°58′52″W / 40.665°N 73.981°W 结果 英军胜利 参战方 美国 美国 英国 英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美国 乔治·华盛顿 美国 以色列·普特南 美国 斯特灵勋爵(俘虏) 美国 汤马士·密夫林 美国 约翰·沙利文(俘虏) 英国 威廉·何奥 英国 查尔斯·康沃利斯 英国 亨利·克林顿 英国 威廉·厄斯金爵士 英国 珀西伯爵 英国 詹姆士·格兰特 黑森 利奥波德·菲力·冯·海斯特 兵力 总数:23,000人(8月19日) 长岛:约10,000人(8月27日) 总数:32,000人 长岛:20,000人 伤亡与损失 300人死 超过700人伤 1,000人被俘 64人死 293人伤 31人失踪 [隐藏]查论编 纽约及新泽西战役 纽约州战斗: 长岛 (1776年8月) · 基普湾 (1776年9月) · 哈林高地 (1776年9月) · 沛尔岬 (1776年10月) · 白原 (1776年10月) · 华盛顿堡 (1776年11月) 新泽西州战斗: 新泽西州起义 (1776年12月) · 特伦顿 (1776年12月) · 阿孙平克溪 (1777年1月) · 普林斯顿 (1777年1月) · 粮草战争 (1777年1月-3月) 其他: 海龟号潜艇攻击 (1776年9月) · 1776年纽约大火 · 斯塔滕岛和议 (1776年9月) ·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长岛会战(英语:Battle of Long Island),或称为布鲁克林会战(英语:Battle of Brooklyn),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与美国之间第一场陆上会战,亦是整场独立战争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事。会战发生于1776年8月27日纽约市对岸的长岛布鲁克林区。 1776年3月,波士顿战役结束,英国从海路撤离波士顿。革命派与北美英军的焦点,随即转移到战略重镇纽约市。在乔治·华盛顿指挥下,大陆军开始在曼哈顿岛南部及布鲁克林区布防;而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则等待后方援军,准备攻打纽约市。 1776年7月,何奥派军登陆斯塔滕岛,建立前沿基地。在接着一个月,英国正规军人数陆续增加至32,000人,兼且拥有制海权;但美国一方却只有约20,000名民兵,而且欠缺纪律。权衡形势后,华盛顿将美军主力调到曼哈顿,但仍留下10,000人守备布鲁克林区的三座美军要塞。 8月22日,何奥派军登陆长岛,攻打布鲁克林。美军起初打算施行邦克山战役的战术,据险守备英军的正面攻势。不料何奥在8月26日同时派军绕道,攻打布鲁克林前方山地的美军侧翼,成两面夹攻之势,迅即击溃美军。所幸前方山地的部队及时拖延英军,大部分美军都安全撤回后方的布鲁克林高地。不过英军没有追击,反而部署围城战。结果华盛顿在运气、黑夜与晨雾的帮助下,将布鲁克林的军队与物资全数撤回对岸曼哈顿市。 英国虽然未能在长岛会战获得全胜,但大陆军仍然受到严重打击,再加上曼哈顿岛三面环水,又有哈德逊河在西面阻隔,华盛顿的大陆军有被包围歼灭之虞。 目录 1 背景 1.1 前奏:由波士顿到纽约 1.2 美军布防:1776年1月至6月 1.3 英军动员 2 会战前夕 2.1 英军攻占斯塔滕岛 2.2 英军登陆长岛与双方最后部署 3 会战爆发 3.1 东路包抄:英军夜行牙买加山道 3.2 西面佯攻:战斗山之战 3.3 正面攻击:富莱布什山道之战 3.4 西面攻击:科特柳大宅之战与“马里兰州四百死士” 3.5 英军停止追击与美军撤回曼哈顿 4 后续影响 5 相关条目 6 注释 7 参考资料 背景 前奏:由波士顿到纽约 参见:波士顿战役和加拿大战役 1776年3月17日,英军从海路撤出波士顿,波士顿之围以大陆军胜利告终。大陆军总司令乔治·华盛顿担心威廉·何奥可能会攻打纽约州重镇纽约市,即时派出5队步兵军团到纽约市防守,同时保持警戒。[1] 不过,何奥既没有公布舰队去向,也没有即时离开。3月20日晚,何奥派出工兵,将波士顿港口的威廉堡炸毁,一度造成恐慌;而英国舰队则在21日早上现身,到波士顿南面的布伦特里下锚停泊。华盛顿开始担心何奥只是佯装撤退,可能会派兵绕道围攻洛斯贝利,故此将波士顿交给副将弥敦内尔·格连管理,自己则到剑桥筹备军务。接着一个星期,何奥的舰队继续停泊,动向仍然不明,连舰上的难民也甚为不解。要到3月27日,英国舰队才向大海扬帆而去,并且前往哈利法克斯,等待更多援军。[1] 纽约市早在波士顿战役期间,已被双方视为必争之地。1775年8月,邦克山战役惨胜的消息传抵英国,英国国会决定招募更多正规军前往助战,而北美英军总司令汤马士·盖奇也被何奥取而代之。何奥上任后,先后在1775年10月及11月两次向殖民地大臣达特茅斯伯爵写信,指自己将会派英国的援军攻占纽约市。纽约可以停泊及维修越洋而来的英国军舰,对将来英国的战争补给非常重要。[2] 另外,纽约亦是战略要地。由于纽约市正好位于哈德逊河的出海口,而哈德逊河的上游就是尚普兰湖。只要盖伊·卡尔顿带领英属魁北克省的军队南下纽约,便可将新英格兰地区与南方叛乱省份切开,然后一举消灭马萨诸塞的叛乱。由于这项战略需要英国陆军与皇家英国海军紧密合作,国会更刻意任命何奥的兄长何奥勋爵,前来指挥北美的海军舰队。[2] 至于大陆军方面,防守纽约市不但可破坏英国的战略打算,还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纽约市为纽约一省之重镇,但效忠派的实力却与革命派不相伯仲。倘若纽约市失陷,则会对纽约全省的革命势力构成沉重打击,严重削弱革命的势力。华盛顿感到革命不能失去纽约的支持,故此大陆议会虽未有指令防守纽约,华盛顿仍力主增兵该地。[3] 美军布防:1776年1月至6月 1776年1月,华盛顿先派查理斯·李少将,到纽约组织康涅狄格民兵,并且建造防线。 [4]当李在2月检示形势时,已指出纽约三面环水,拥有制海权的英军可轻易攻占整座城市。[3]3月波士顿战役结束后,华盛顿陆续把军队调到纽约,但建造防线的军力仍然不足。当华盛顿在4月13日抵达纽约时,他察觉到大陆军只有少于10,000人可以作战,而且要防守一座易攻难守的城市。[5] 1776年4月至6月期间,纽约的防备仍有缺陷。首先,大陆议会在3月及4月先后将约翰·沙利文及纽约10支集团军调到魁北克省,并下令再次攻打魁北克市,令到纽约防线进一步受削。这批军队在6月三河市之战遭到英军伏击落败,进而丧失蒙特利尔,更被逐回尚普兰湖,只能据守提康德罗加堡。第二,纽约市的效忠派势力强大,使大陆军在招募民兵时经常受阻,就连纽约省自治议会也表示无能为力。[6]当时效忠派拥有纽约市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盘踞于曼哈顿岛对岸的长岛与斯塔滕岛。[7]第三,民兵纪律不佳,违抗命令与内部的地域摩擦时有发生,令到部署经常出现困难。[6] 不论如何,李在2月仍然制订了布防方案,在曼哈顿岛东南对岸、长岛的布鲁克林高地兴建要塞。由于该处高地可俯视曼哈顿岛,英军必须先攻打布鲁克林,才可安全攻占纽约市。李打算迫使英军强行攻坚,从而付出更沉重的人命代价,重演邦克山战役的情况。[8]由于李在3月被议会调到南卡罗来纳州,建造要塞改由斯特灵勋爵威廉·亚历山大统筹,第一座要塞也因此命名为斯特灵堡(Fort Stirling)。[9] 接着数个月,华盛顿派好友亨利·诺克斯及格连两人建造更多要塞,包括普特南堡(Fort Putnam)、格连堡(Fort Greene)及博斯堡(Fort Box)。这三座堡垒在布鲁克林高地由东向西连成一线,总共装设了36门火炮,看守着登山道路。[10]这条道路沿布鲁克林高地向东南延伸,穿过湿地,通往贝福德镇;贝福德镇南方是横贯东西的高旺高地(Heights of Gowan),犹如布鲁克林的天然屏障。高旺高地为一片树林,共有四条道路穿越,由东至西顺序为牙买加山道(Jamaica Pass)、贝福德山道、富莱布什山道及高旺努斯山道(Gowanus Pass),当中以牙买加山道最为偏僻遥远。[11]至于顽抗堡(Fort Defiance)则建于上纽约湾旁的岬角,阻止英军派军舰进入东河,绕到布鲁克林后方攻击。[12]此外,大陆军也在总督岛及曼哈顿的旧乔治堡装设火炮,以备攻击英国军舰。[13] 最后,格连与诺克斯两人不但监督工程进度,也到曼哈顿岛其他地区巡视。6月两人下令建造华盛顿堡及宪法堡(后来更名为李堡)。[14]诺克斯同时说服华盛顿,将数百名没有火枪的民兵交给自己训练,再编为炮兵。[13] 乔治·华盛顿画像。波士顿战役结束后,华盛顿出于政治考虑,派大陆军驻防纽约,却陷入严峻困境。 弥敦内尔·格连画像。格连在1775年仍是二等民兵,但凭着优异的军事才能,在1776年8月被拔擢为少将。不过格连在战役前夕患上急病,未有参战。 斯特灵勋爵威廉·亚历山大画像。第五代斯特灵伯爵死后绝嗣,亚历山大曾经争取为伯爵的后继人,但被英国上议院否决。不过,亚历山大仍然自称为斯特灵勋爵,而其他美国将军也如此尊称其人。 英军动员 英国在1775年8月得悉邦克山战役之惨胜后,决定扩军支援。何奥当时要求国会提供额外20,000名生力军,不过英国的募军却未能满足需求。到1775年12月,英国只招募了17,550名正规军。[15]这使英国被迫寻求外国佣兵协助。9月英国向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讨,聘请20,000名俄罗斯士兵,但被叶卡捷琳娜婉拒。[15]由于英国在过往已有聘用德意志士兵先例,故此英国转为向德意志王侯求助。1776年1月,英国与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及黑森-卡塞尔两个公国签订协议,一共购买18,000名雇佣兵。[16]这批士兵在美洲往往被简称为黑森佣兵。 1776年2月,英国殖民地部的平叛方案出炉。殖民地部向何奥提供12,000名黑森士兵、3,500名苏格兰高地士兵、及1,000名英国精锐卫兵。至于另外5,000名不伦瑞克士兵,则由约翰·伯戈因带领增援魁北克市。[15]在职务划分上,新任殖民地大臣乔治·热尔曼勋爵选择将前线的战略指挥权力下放,交由何奥兄弟自行决定,自己则主力负责筹办补给。但与此同时,理查德·何奥又被任命为和平特使,可以向殖民地的叛党作有条件的特赦。这项方案源于诺斯勋爵在1775年的和解办法,但诺斯内阁的其他成员却对此抱有疑问,认为不能奏效。[17] 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画像。何奥在撤离波士顿后,选择在1776年夏季攻打纽约市。然而何奥在纽约及新泽西战役期间,经常被批抨过于小心谨慎,使到美军多次成功逃脱。 亨利·克林顿画像。身为何奥的副手,克林顿经常与何奥意见相左。不过在长岛战役中,克林顿制订了包抄美军的方案,并且获得何奥同意。 詹姆士·格兰特画像。格兰特在长岛会战中,带领英军由西路进攻,并且与斯特灵勋爵的马里兰士兵激战。 会战前夕 英军攻占斯塔滕岛 1776年6月29日,何奥的舰队抵达下纽约湾,一度引起革命党的恐慌。不久英军便在效忠派的据点斯塔滕岛登陆,建立前沿基地。 1776年5月初,英国的援军开始抵达北美。6月9日,何奥兄弟乘坐舰队离开哈利法克斯,启程前往纽约。6月28日,华盛顿从快马得悉英国舰队即将抵达,下令军队加紧警备。[18]6月29日早上,英国45艘军舰在下纽约湾整齐停泊,其声威一度在纽约引起恐慌。[18]较先抵达的何奥将军,起初打算直接在长岛登陆,但看到布鲁克林一带的高地已经布防,转而在7月2日占领斯塔滕岛,继续等待援军。[19] 大陆军的士气虽然稍为受挫,但当美国独立宣言发布的消息在7月6日传抵纽约,革命派的情绪便为之一振。7月9日傍晚,美军在公园聆听讲者宣读美国独立宣言时,一批革命派的暴民乘势起哄,将乔治三世的骑马铜像扯拦,然后将其熔解,制造子弹。[20] 7月12日,何奥将军派出两艘军舰进入哈德逊河,尝试切断美军的补给线,并与曼哈顿一带的炮台交火。英军没有人命损失,而美军则有一门火炮因操作不善而爆炸,造成6人死亡。[21]由于哈德逊河河口广阔,华盛顿开始担心英军会在曼谷顿岛西北面登陆,而人数不足的美军根本不能兼顾整道防线。[22] 不过,何奥将军虽然有军事优势,却没有即时进攻。他继续等待兄长何奥、亨利·克林顿及查尔斯·康沃利斯的援军,但克林顿与康沃利斯却刚刚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沙利民岛战役惨败,损失不少时间。[22]何奥兄弟为何有欠积极,仍是历史学家议论不休的话题。[23] 7月13日至20日期间,何奥将军尝试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发布有限度的特赦令,并且两次派人向华盛顿送信,要求进行和谈。[24]不过,这些信件的上款俱写为“致华盛顿 先生”,而没有称之为“将军”或者“总司令”。华盛顿与诸将商讨后,认为这些上款有失美国身份,悉数予以回退。7月16日,何奥将军派人传达口讯,希望华盛顿可以与其副官面谈,并且获得华盛顿同意。[25] 7月20日中午,英国军官柏德逊上尉(James Patterson)抵达百老汇,与华盛顿会谈。柏德逊再次送上何奥的书信,但信件的上款仍然是“致乔治·华盛顿先生,等等,等等。”(George Washington, Esq., etc., etc.),结果华盛顿拒绝接信。接着柏德逊提到何奥将军有权力代表国会进行特赦,但华盛顿却断然回复:[25] “ 清白之人,无须特赦。吾人只是捍卫吾等无可争议之权利。 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no fault want no pardon. We are only defending what we deem our indisputable rights. ” 会议最终不欢而散。但华盛顿的回复,及后在美国广为传颂。[26] 英军登陆长岛与双方最后部署 1776年7月9日,革命派的暴民在聆听美国独立宣言的宣读后,将乔治三世的骑马铜像扯拦。 8月1日,克林顿与康沃利斯的3,000名士兵抵达纽约,而英军在8月12日又有额外11,000名士兵及雇佣兵增援,使英军士兵增至32,000人。[27]由于英军人数甚多,足以同时攻打布鲁克林及曼哈顿,使得华盛顿难以估计英军动向。格连及从军秘书约瑟·李德都认为英军将会攻打长岛,但华盛顿恐怕英军的真正目标是曼哈顿岛,决定将约23,000人的军队分开,主力防守曼哈顿岛,只留下4,500人防守布鲁克林及高旺高地。[28] 8月22日早上,克林顿与康沃利斯带领先锋4,000人,在长岛南部登陆。戍守的少量美军销毁牲畜房屋后,撤回北面高地。[29]正午时分,英军已有15,000人登陆,并且获得数百名效忠派居民迎接。康沃利斯派先锋部队向前部署,并且占领了富莱布什村。[30] 接着数日,英国与美国各自作出最后部署。在美国方面,华盛顿虽在即日已经得悉英军登陆长岛,但以为英军只有8,000至9,000人。[29]华盛顿因此更相信英军的真正目标是曼谷顿岛,所以只派出额外1,500人到长岛,令该处守军在当日增至6,000人。[31] 另外,华盛顿也两次在阵前易帅。首先,格连少将患上急病,到8月20日病情恶化,逼使华盛顿将格连送回曼哈顿治疗,而委派约翰·沙利文少将暂时代替。沙利文在加拿大战役落败后,刚刚调到纽约战场,但他对附近的地形全无认识。[32] 8月24日,华盛顿改为任命以色列·普特南指挥布鲁克林高地要塞。[33]然而华盛顿很快便察觉自己用人不当。普特南带领6个步兵军团抵达布鲁克林后,虽然使整体士兵增至约10,000人,却完全放纵军纪,结果士兵经常胡乱开火,追逐嬉戏,营伍更为不修。稍后华盛顿巡视布鲁克林后,更要当面责令普特南恢复秩序。[34] 最后,华盛顿匆忙派人守备高旺高地。他指派斯特灵勋爵带领500人,守备最西面的高旺努斯山道;沙利文带领1,000人,防守中央的富莱布什山道;塞缪尔·迈尔斯上尉带800人,守备贝福德山道;3,000名新兵在后方山岭待命;最后普特南的6,000人留守布鲁克林山地要塞。[35]至于东面的牙买加山道(Jamaica Pass)虽然狭窄易守,却废弃多时。华盛顿等人都忽视了该条山道,各人的命令状完全没有予以提及。美军只派出5名骑马哨兵防守该地。[36] 至于英军方面,克林顿在登陆当日,已从效忠派居民得悉有牙买加山道一事。[37]当日克林顿与威廉·厄斯金爵士到前线巡视后,即时撰写了进攻方案。克林顿建议何奥派主力部队通过牙买加山道,由东面包抄高旺高地的美国驻军;其他英国部队则在高旺高地正面攻击,拖延时间,等待包抄时机。[38] 克林顿的方案经厄斯金传达何奥。8月26日何奥批准方案,并下令克林顿准备在当晚出征。何奥派克林顿的轻步兵为前锋,而康沃利斯、何奥及珀西伯爵则紧随其后,整支包抄部队人数达10,000人。最后,利奥波德·菲力·冯·海斯特带5,000名黑森-卡塞尔雇佣兵,由正面攻打富莱布什山道;詹姆士·格兰特另外带5,000名英国及德意志士兵,攻打西面的高旺努斯山道。海斯特及格兰将等待何奥的信号,才全力进攻。[38]何奥刻意把进攻方案加以保密,只有最高级将军方能得悉。[39] 会战爆发 东路包抄:英军夜行牙买加山道 长岛会战的军队动向图。 8月26日晚上,英国的包抄部队开始在漆黑中缓缓行军,完全依靠3名效忠派农夫在前方带路。8月27日凌晨2时,先锋部队抵达牙买加山道入口,并且强行征召了一座旅馆的父子充当向导。[40]约莫10分钟后,英军遭遇了美军的5名哨兵,但美军却误以为是友方军队,而径自前来会合,结果被英军俘虏。克林顿加以盘问5人后,确定前路并无美军防守,安心向前行军。[41] 由于牙买加山道狭窄,后方的英军经常要停下为火炮及物资车队开路,花费不少时间体力。到日出时分,克林顿的轻步兵抵达贝福德镇外围,并在长草地伏下休息,等待何奥的部队追上。[42]驻守贝福德山道的迈尔斯,曾经派军攻打何奥的后卫,但很快就被击溃,迈尔斯也遭到俘虏。[43]残余美军后来辗转逃回布鲁克林。 上午9时,克林顿下令两门重型火炮开火,发出两响信号炮声,然后下令包抄部队推进。[42]华盛顿在上午9时也得悉英军的目标是在长岛,由曼哈顿派出更多援军,并在布鲁克林山地上观战。[44] 西面佯攻:战斗山之战 格兰特本应在日出后攻打高旺努斯山道,但他在半夜临时决定发动佯攻。当何奥等人仍在翻越牙买加山道时,格兰特在27日半夜派出300名步兵,打算滋扰美军阵地。这批步兵在高旺努斯山道前遭遇少量美军守兵,并且在短时间内将之击溃。[45] 普特南在半夜3时得悉格兰特发动进攻,慌忙赶到高旺努斯山道,命令斯特灵勋爵带兵迎击。斯特灵勋爵的1,600人向前移动不久,便看到英军步兵列阵而来,双方以火炮及火枪互相攻击,并在战斗山一地激战连场。由于美军到日出后仍能抵挡英国攻势,且误以为英军已经派出全部军队,一度相信胜利已经在望。[46] 正面攻击:富莱布什山道之战 另一方面,海斯特在日出前已开始炮击沙利文的防线,但一直没有推进。由于西面的战斗山正在激战,沙利文调走部分守兵前往支援,令到中央的防御更加薄弱。上午9时,沙利文猛然听到左翼的贝福德传来炮声,然后看到海斯特的黑森佣兵即时向前推进,才发现自己已经遭到包围。[47] 虽然美军拥有地形优势,使得正面及包抄的英军俱有多人死伤,但毕竟寡不敌众。海斯特的黑森士兵装上长刺刀后,向美军驻守的山丘冲锋,使没有刺刀的美军死伤惨重。无法逃走的士兵几乎全数向黑森士兵投降,而逃走的士兵则遭到克林顿的英军从侧翼射击。沙利文下令美军突围撤退,并亲自到前线监督,成功协助数百人逃出英军包围网。不过沙利文自己却因此被英军俘虏。当时已经为上午10时。[48] 西面攻击:科特柳大宅之战与“马里兰州四百死士” 斯特灵勋爵带领“马里兰州四百死士”拖延英军。绘于1858年。 当沙利文的军队溃退之时,西面的斯特灵勋爵却毫不知情。美军仍然守住格兰特的攻势,而且格兰特的阵列更稍为退后。事实上格兰特正等待海路而来的2,0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增援,以及海斯特的黑森士兵从右面包抄。[44] 上午11时,格兰特发动猛攻,并获得东面的黑森士兵援助,美军即时陷入危机。当斯特灵勋爵下令部队撤离高旺纳斯山地时,英军已经鱼贯涌上山路,而康沃利斯的包抄军队也堵塞了退路,只有布鲁克林与高旺纳斯之间一条狭窄湿地可以通行。[49] 眼见情势危机,斯特灵勋爵下令全军穿过湿地撤退,自己则与超过260名马里兰州士兵殿后。为拖延英军,斯特灵勋爵把步兵配置于科特柳大宅(今日布鲁克林区老石屋),然后六次向迫近的英军正面进攻,为身陷泥沼的美军争取时间。结果马里兰士兵几乎全军覆没,共有256人在大宅前战死,只有10人在次日早上潜回布鲁克林。率先冲锋的斯特灵勋爵虽然生还,但又不想向英军投降,最后冲破包围的英军火网,向黑森士兵投降,其时为下午2时。[50]这批马里兰士兵后来被尊称为“马里兰州四百死士”,并世代受到纪念。 英军停止追击与美军撤回曼哈顿 1776年8月28日晚,美军带同伤兵、物资与武器,由布鲁克林撤回曼哈顿。英军在当晚风向改变后,并没有派军舰到东河封阻退路,使美军得以全部安全离开。 8月27日下午,布鲁克林高地外的美军已经溃退,但何奥却下令停止追击,令到士气大振的英军极度失望,以至何奥要多次重复指令。下午双方继续隔空开炮,但没有接战。[51]何奥的决定后来备受非议,批评者多指英军乘胜追击可以扩大战果。然而何奥一直以邦克山战役的惨胜为戒,故此只下令士兵准备围城,包围狭窄的布鲁克林高地。克林顿后来向国会作证时,虽然同意美军可能会在追击落败,但也指出英军没有攻陷布鲁克林的必胜把握,而他自己也会下令停止追击。[52]8月28日,纽约市受风暴吹袭,刮起强烈东北风及暴雨,使何奥中将的军舰屡次无法进入东河,封阻美军的水上退路。[53] 至于美军方面,华盛顿在8月28日早上仍未察觉到危险,下令曼哈顿增派更多军队到布鲁克林。[54]幸好抵埗不久的汤马士·密夫林准将请缨到前线侦察,并收到英军将在晚上围攻布鲁克林的不实情报,随即劝告华盛顿撤退。[55] 8月28日下午,华盛顿赶忙准备撤退。他先向身在布朗克斯的威廉·海夫少将送信,要他尽快征用所有可用船只,并在当晚驶到布鲁克林。[55]下午4时,华盛顿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撤退程序。会上密夫林再次请缨,由自己的宾夕法尼亚州步兵留守布鲁克林,尽力拖延英军的“夜袭”。为免影响士气,华盛顿下令士兵收拾全部物资,预备“夜袭”英军。[56] 晚上9时,美军的撤退行动开始,海夫征集的小船在漆黑中穿越汹涌的潮水,往返曼哈顿及布鲁克林的码头。[57]美军虽然一直以秩序散乱见称,而且人数有近9,000人,但在撤退时却井然有序。所有士兵都遵从华盛顿的指令,全程保持安静。至于密夫林则在布鲁克林山地点起营火,迷惑英军。晚上11时,东北风戛然而止,但英军并没有在半夜派军舰北上,错失大好时机。[58] 8月29日,美军再次受到幸运眷顾。首先,美军因船舰不足,撤退进度非常缓慢。然而破晓前夕,纽约市竟然升起浓雾,到日出之后仍然未有消散,为美军提供了必须的掩护。[59]第二,密夫林虽然收到错误指令,一度将全军撤离布鲁克林,但英军竟然没有察觉。结果密夫林遇到华盛顿后,还有时间赶回布鲁克林高地防守。上午7时,最后一批美军亦安全撤走。[60] 后续影响 8月29日早上8时,浓雾逐渐散去,布鲁克林山地空无一人,正在围城的英军完全始料不及。格兰特、珀西伯爵、何奥及克林顿等人,更对美军巧妙的撤退大为赞赏。整体而言,英国的将军对胜果仍然满意,认为叛党经此大败,很快便会瓦解。[61]克林顿虽然对何奥没有追击非常不满,但他自己也向家人写书,估计战争在年底前便会结束。其他军官则批评何奥没有在28日晚派军舰进入东河戒备,使美军可以连同物资全数逃走。 [62] 至于美军方面,正如何奥等人所料,大陆军士气因长岛之败而严重受挫。纵然华盛顿在指挥撤退上表现出色,但在战术部署上却连番失误,受到不少军官质疑,部分士兵更乘机离去。最后,美军虽然成功撤回曼哈顿岛,但却陷入战略被动。何奥可以轻易发挥水上优势,由曼哈顿岛后方包抄,届时美军将无路可逃。这使华盛顿最终要放弃防守纽约,并承受其对美国革命的坏影响。[63] 相关条目 美国独立战争 斯塔滕岛和议 1776年纽约大火 注释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雷达(RADAR)

雷达天线 雷达(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侦测和定距)的缩写及音译。将电磁能量以定向方式发射至空间之中,借由接收空间内存在物体所反射之电波,可以计算出该物体之方向,高度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 目录 1 起源 2 各国雷达 3 技术发展的过程 4 分类 4.1 按功能分类 4.2 按工作体制分类 4.3 按工作波长分类 4.4 按测量目标坐标参数分类 5 雷达方程 6 相关条目 7 参考资料 8 外部链接 起源 雷达探测原理 无线电侦测和定距 雷达的出现,始于二战前。虽然美、法等国亦注意到“以无线电探测目标的可能”,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并不是秘密,但真正开始研制实用设备的是英、德2国。因北大西洋时常恶劣的天气,货运繁忙的伦敦港、朴茨茅斯港,及汉堡港时常发生轮船碰撞事故,英、德在两战间开发雷达的本意是在夜间或雾天协助钢铁货轮航行;而欲实现以无线电探测目标,需要大功率的电磁波发射源,这在当时是物理界的前沿技术;后发展出磁控管等一系列至今仍属高端技术的产品,历史证明各国均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专业人员。因此英、德早期的研究人员均不约而同地找到政府申请投资,而政府又要求项目具有军事价值作为回报,从而在相互不知情的情况下,两国的雷达项目均成为了机密的军事项目。 各国雷达 两国雷达的最大不同在选择的频段。英国一开始选择了高频频段(High frequency/HF),频率 3MHz-30MHz。因为这是英国当时技术能够得到的可靠的大功率发射器件的最高频率;由于波长太长,后来战时在英吉利海峡树立的天线极为庞大不可移动,对小物体的检测性能不好,战时实际用来探测德军机群而非单机;但是可以超视距工作,探测到因地球曲率处于地平线以下的机群或军舰。英国于战争后期获得美国提供的雷达核心部件,频率范围和雷达品种才开始多样化。德国一直以K频段为主(德文Kurz,意思是短),频率12.5GHz-40GHz;功率密度更高,雷达体积较小拆解后可移动部署,后来战时更率先发展出机载版本用于Bf 110G-4夜间战斗机上,可探测到单机,英国只有木结构的蚊式易躲过侦测;但德国雷达的频率过于接近22.24GHz即水蒸气的谐振波长,存在大气衰减因素,其作用距离比较短,且易受雨雪天气影响。 二战期间列强的研究使得雷达技术得以快速的发展,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 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目前,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雷达、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空中预警机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技术发展的过程 Radar2.gif 早期的雷达天线是固定的、无方向的阵列,只有距离信息。天线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发射射频脉冲,将接收到的回波放大,并在示波器的CRT上显示(即常称的A显示),产生一个与目标位置对应的水平线,供雷达操作员识别目标的大致距离。 但由于当时所用的射频电波频率较低,为了有效地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雷达系统需要一个很大的天线,这种天线不能迁移或者改变方向,而且只能探测到大目标,且距离信息的精度也很低。 到二战结束时,雷达系统中那些现在熟悉的特征—微波频率、抛物面天线和平面位置指示器显示,已建立起来。 当代雷达的主要特点: 同时多功能 传感器融合 高灵敏度 隐身 反隐身 雷达ECCM 自动目标识别 战场敌我识别 高可靠性 二战雷达站 1917年:尼古拉·特斯拉首次建立关于第一个原始的雷达的频率和功率电平的原则,特斯拉声称了也是现代军用雷达的原理。高频交流电导致这方面的发展。特斯拉已经形成使用无线电波在距离内,以侦测对象的概念。 1922年:无线电发展者之一马可尼提出一个新概念:在能见度极低时,可发射无线电波而凭“回声”(实为反射波)探测船只。 1922年:美国泰勒和杨建议在两艘军舰上装备高频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搜索敌舰。 1924年:英国阿普利顿和巴尼特通过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测量赛层的高度。美国布莱尔和杜夫用脉冲波来测量亥维塞层。 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 1934年:法国人埃米尔说他正在建一个雷达系统 ​​“根据特斯拉规定的原则设想”。 1935年:A.L.Samuel最早研制出多腔磁控管的模型。同年法国Gutton用磁控管产生16厘米波长,十一月29日德国人H.E. Hollmann注册了一项更为出色的多腔磁控管专利。1939年H.A.H.布特和J.T.兰道尔制成了完全达到实用标准的多腔磁控管,从而使得大战中美国的分米级别雷达技术突飞猛进。而苏联却于40年代出版的刊物上声称两名苏联学者先于36年制成了多腔磁控管,以将它的发明归功于自己名下。 雷达作为夜间和雾天的海上探测式工具开始进行和平利用。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试验成功 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将运动中的飞机拍摄下来,他亦发明了可同时分辨几十个目标的微波预警雷达。 194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 5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了超距预警雷达系统,可以探寻超音速飞机。不久又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 195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制出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发跟踪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20分钟。 1964年:美国装置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用于监视人造卫星或太空飞行器。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与此同时,数位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 分类 主条目:雷达配置和类型 按功能分类 搜索雷达 预警雷达 超地平线雷达 面搜索雷达 导航雷达 海岸监控雷达 港口监控雷达 反潜雷达 目标截获雷达 跟踪雷达 制导雷达 炮瞄雷达 机载雷达 1代雷达测距仪(F-86) 2代单脉冲(米格-21,幻影-3) 2.5代倒卡PD(米格23)/连续波(F-4) 3代平板缝隙阵列/多普勒/IRS)(三代机) 3.5代PESA(阵风/苏-35) 4代AESA/EODAS/EOTS(F-22) 测高雷达 盲目着陆雷达 地形回避雷达 地形跟踪雷达 成像雷达 气象雷达 测速雷达 倒车雷达 生物雷达 按工作体制分类 圆锥扫描雷达、单脉冲雷达、无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脉冲压缩雷达、频率捷变雷达、MTI雷达、MTD雷达、PD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噪声雷达、冲击雷达、双/多基地雷达、天/地波超视距雷达等。 按工作波长分类 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红外雷达...... 按测量目标坐标参数分类 两坐标雷达、三座标雷达、测速雷达、测高雷达、制导雷达等。 雷达方程 影响雷达探测距离的雷达方程其基本的公式是 {\displaystyle P_{r}={{P_{t}G_{t}} \over {4\pi r^{2}}}\sigma {{1} \over {4\pi r^{2}}}A_{eff}}P_{r}={{P_{t}G_{t}} \over {4\pi r^{2}}}\sigma {{1} \over {4\pi r^{2}}}A_{{eff}} 其中 {\displaystyle P_{t}}P_{t} = 雷达的发射功率(单位瓦特W) {\displaystyle G_{t}}G_{t} = 雷达天线增益(单位分贝db) {\displaystyle r}r = 雷达到探测目标的距离(单位米M) {\displaystyle \sigma }\sigma =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单位RCS平方米) {\displaystyle A_{eff}}A_{{eff}} = 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单位平方米) {\displaystyle P_{r}}P_{r} = 接收到的雷达功率(单位瓦特W) 其中{\displaystyle {{P_{t}G_{t}} \over {4\pi r^{2}}}}{{P_{t}G_{t}} \over {4\pi r^{2}}}为雷达波的功率密度(每瓦特米的平方)由雷达发射机产生。因电磁波的功率密度和距离平方成反比递减,而这个发射出去的雷达波功率密度在照射到目体表面后的雷达反射截面RCS为符号{\displaystyle \sigma }\sigma (米的平方)表示,被其目标表面雷达截面积反射其中一部分。因此这两项相乘的乘积就是到达目标后开始反射的雷达功率密度{\displaystyle {{P_{t}G_{t}} \over {4\pi r^{2}}}\sigma }{{P_{t}G_{t}} \over {4\pi r^{2}}}\sigma 而雷达波在次按照原路径从目标反射回来功率密度又一次乘平方反比递减{\displaystyle {{1} \over {4\pi r^{2}}}}{{1} \over {4\pi r^{2}}},因此最后返回雷达接收天线的功率密度只剩下{\displaystyle {{P_{t}G_{t}} \over {4\pi r^{2}}}\sigma {{1} \over {4\pi r^{2}}}}{{P_{t}G_{t}} \over {4\pi r^{2}}}\sigma {{1} \over {4\pi r^{2}}},而这个值最后还要在乘上雷达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displaystyle A_{eff}}A_{{eff}}。最后才是雷达接受到的功率。因此雷达的探测距离和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RCS、雷达功率、天线增益、天线接收面积这四项参数的大小的乘积的四次方根成正比。而雷达的RCS取决于目标物体的几何横截面积大小、反射率、和方向性。 相关条目 电子扫描阵列雷达 多普勒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 空中预警机 长程预警雷达 俄罗斯啄木鸟(超视距雷达)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E-8 “联合星”

E-8 “联合星”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Northrop Grumman E-8 Joint STARS in flight.jpg 一架飞行中的美国空军E-8C 类型 指挥机 制造商 格鲁曼 诺斯罗普·格鲁曼 服役 1991年 主要用户 美国空军 美国空中国民警卫队 制造数量 17 单位成本 2.4亿美元 发展自 波音707 诺斯罗普·格鲁曼E-8“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oint Surveillance Target Attack Radar System),英文缩写为Joint STARS,因而又名E-8“联合星”。E-8是美国空军一种集机载地面监视、战斗管理、指挥及控制功能于一身的飞机。它可以跟踪地面车辆及部分飞机、收集图像、向地面和空中的指挥人员传递战术图像。E-8由美国空军及美国空中国民警卫队使用,同时机上也会搭载经过特殊训练的美国陆军人员作为额外机组成员。 目录 1 发展 1.1 升级 1.2 未来 2 设计 2.1 雷达与机载系统 2.2 战斗管理 3 服役历史 4 次型 5 使用者 6 性能(E-8C) 7 参见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发展 E-8由美国陆军及美国空军各自独立的项目发展而来,这些项目意在发展用于远程发现、定位并摧毁敌方装甲力量的技术。1982年这些项目合并为一个并由空军领导。E-8的概念及传感器技术发展自诺斯罗普公司的默蓝验证机。最初的合同在1985年9月给予了格鲁曼公司,合同包含两架E-8A。 升级 2005年,诺斯罗普格鲁曼获得了一个升级发动机及其它机载系统的合同。[1] 2008年12月,一架装备新发动机的E-8C测试飞机进行了首飞。2009年,诺格开始了对发动机及其它机载系统的升级工作[2]2009年更新曾因空军考虑其它选项的原因被暂停。[3] 未来 2010年3月,美国空军开始对下一代地面移动目标探测飞机进行替代计划分析(AoA)。这项研究于2012年3月结束,并且建议购买一种基于新型商务喷气式飞机的ISTAR(情报、监视、目标获取、侦查)飞机。但在2012年3月20日的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会议上,空军表示目前预算不能负担一种新的ISTAR平台,E-8是中近期唯一可行的选择。2012年10月,一架测试机安装了来自惠普的中央计算机,并于2013年展开测试工作。在替代计划分析(AoA)开始之前,普惠收到了用于更换两个批次发动机的资金,一批用于E-8测试机,另一批暂时储存。同时由于财政状况不佳,空军并没有将E-8机队全部换装新发动机的计划。诺格希望替换E-8的数据链系统,但空军同样因为财政原因拒绝了这一想法。空军表示E-8正处于能力提升阶段,预计到2030年之前都会保持在役。[4][5] 2014年1月23日,美国空军宣布了一项寻求代替E-8C的新型飞机的计划,新飞机会基于一种商务喷气机。这个项目被称为“翻新JSTARS”,计划在2022年形成初始战斗力。新飞机的机体必须更加高效,机载平台、机载传感器、战斗管理指挥、通信等子系统会分拆为单独的合同进行分包。“翻新JSTARS”项目目前没有资金注入,并且没有列入空军2014财年预算。项目有可能在2015财年启动。[6] 2014年4月8日,空军召集了对“翻新JSTARS”项目有兴趣的厂商,与会者有波音、庞巴迪宇航和湾流宇航。空军的采购文件表示代替E-8C的新飞机机体需要“显著地小型化和高效”。[7] 前期要求候选飞机能搭载10-13人,同时拥有3.96-6.1米的雷达阵列。虽然这些要求低于E-8C,但是对于典型商务喷气机来说仍然很有挑战性,有可能需要一个相对更大的平台。机组成员及传感器的要求类似于已被取消的原计划代替E-8的E-10 MC2A。空军计划在2016财年授予合同,这样快的节奏部分是为了避免预算被重新分配给其它项目。代替E-8C的计划避免了大约110亿美元的保养费用。[8] 新飞机计划能在38,000英尺的高空持续飞行8小时,项目管理者同时对FAA认证的驾驶舱、空中加油能力等方面感兴趣。另一个潜在的需求点是能视距外同无人机通信的能力。[9]其它对机载电子系统合同有兴趣的厂商包括:罗克韦尔柯林斯、洛克希德·马丁、雷锡恩、BAE等。 湾流在2014年5月确认它将使用G650作为基础平台并同国防承包商合作竞标空军的替代JSTARS项目。[10] 庞巴迪考虑推出环球快车6000,此机型已经有被改装为英国皇家空军的雷锡恩“哨兵”和美国空军E-11A的成功经验。波音计划推出基于波音737-700机体的解决方案。波音737-800已经成功运用于海军的P-8项目中。如果空军想要一种较大的平台波音的方案将会受青睐。机体大小的选择取决于空军想要在野战机场部署的能力还是需要一个能装载更多设备的平台。[11] 诺斯罗普格鲁曼也宣布有兴趣参加下一代JSATRS项目,但是依然没有确认会采用哪一种机体。诺格在2014年宣布拥有一架集合了JSTARS能力的湾流G550飞机,并且已经有超过500小时的飞行时间。[12] 洛克希德·马丁也宣布联合雷锡恩和L3通信参与此项目竞争,但是在空军决定到底采用改装的客机还是商务机平台之前不会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机体。[13] 2015年8月7日,空军同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前期工程合同。E-8C将会于2019年开始退役,一份工程设计合同将会授予两架测试机。接下来是三架飞机的合同,预期在2023年形成初始战斗力。剩余的12架飞机将在2024年采购[14] 2017年3月2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宣布向空军提交“翻新JSTARS”项目的计划。[15] 设计 诺斯罗普格鲁曼E-8A,侧视雷达的雷达罩位于前机身下方。 E-8C由波音707-300发展而来,装备特殊的雷达、通信设备、任务控制设备等子系统。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前机身下方12米长的独木舟形雷达罩,内部有7.3米长的APY-7侧视被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 E-8C可以快速响应并支援全球范围内的突发军事行动。其具有很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E-8C在仅靠内油的情况下可以连续飞行9个小时,在空中加油的情况下它还能进一步扩展连续执行任务的能力。 雷达与机载系统 “铺路者”雷达,JSTARS雷达的原型。 E-8的机组成员在准备飞行。 AN/APY-7可以工作在多种模式下:广域监视、地面移动目标指示(GMTI)、固定目标指示(FTI)、合成孔径雷达(SAR)。 AN/APY-7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追踪移动目标,具有防区外远距离识别能力。雷达天线可以转向任意一边,拥有120°的视角,能覆盖50,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并在250公里外同时跟踪600个目标。但GMTI模式不能识别太小、密度过低或静止的目标。AN/APY-7雷达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使它分辨装甲车辆与普通卡车,便于作战人员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弹药。 SAR模式可以生成静止物体的图像。除了能检测、定位和追踪大量地面车辆以外,E-8的雷达还具有有限的探测直升机、旋转天线和低空慢速固定翼飞机的能力。 AN/APY-7雷达的GMTI模式图像。 E-8C的雷达和计算机系统可以汇集和显示广泛而又细致的战场信息。数据是实时收集的,包括敌我地面力量的位置和移动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经过保密的监视与控制数据链(SCDL)线路很快地传递至美国陆军的地面站,或者通过特高频卫星通信传递至地面的C4I节点。 E-8C的其它主要任务装备包括通信/数据链和行动/控制子系统。拥有18人的工作站在屏幕上显示计算机处理过的图表,机上的操作员和技师操作战斗管理、监视、武器、情报、通信和系统维护等功能。 诺斯罗普格鲁曼在一架E-8C上测试了MS-177摄像机,以获得实时的目标目视确认能力。[16] 战斗管理 在从维和到战争的多种任务中,E-8C可以为空袭、海基火力、野战炮兵等提供目标数据和情报。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指挥官更好地掌控战场。[17] E-8的地面移动目标雷达可以提供地面车辆的大致数量、位置、速度和移动方向,但它不能确定这些车辆具体是什么型号、有什么装备、是敌是友。所以指挥官通常还会参考其他的信息来源。在美国陆军中,JSTARS发送的数据由陆军地面站点分析及分发。 服役历史 在伊拉克,飞行员正在清洁一架来自罗宾斯空军基地的E-8的风挡。 1991年,两架正在研发中的E-8A参加了沙漠风暴行动。这两架E-8准确地追踪到了伊拉克的坦克及飞毛腿导弹。飞行员驾驶着这两架研发中的飞机飞行了49个架次,积累了超过500小时的战斗飞行时间,达到了100%的任务效率。 1995年12月开发中的E-8A参与了北约在波黑的行动。这次行动在友方空域飞行,监控地面的行动以确认各方是否遵守代顿协定。在这次任务中,E-8A飞行了95架次,积累了超过1000小时飞行时间,达到98%的任务效率。 1996年6月11日,美国空军第93空中控制联队接收了第一架E-8C,同年10月参加了在波黑的行动。第一架E-8C及另一架预生产型E-8C在波黑飞行了36架次,达到了超过470飞行小时与100%的任务效率。第93空中控制联队在1997年12月18日接收了第二架生产型飞机后宣布形成初始战斗力。E-8C在1999年2月至6月参与了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在行动中积累了超过1000小时飞行时间,达到94.5%的任务效率。 2002年10月1日,第93空中控制联队在佐治亚州罗宾斯空军基地与第116轰炸机联队混合。第116轰炸机联队本来是一个装备B-1B轰炸机的美国空中国民警卫队联队,但随着美国空军重整B-1B机队,第116联队的B-1B被调离。由于佐治亚州州长与国会代表团的广泛努力,导致第93空中控制联队与第116轰炸机联队混合,重新编为第116空中控制联队,而第93空中控制联队在同日停止飞行活动。第116空中控制联队成为了第一个完全由空军现役人员和空中国民警卫队人员混编的飞行联队。 第116空中控制联队深度参与了持久自由行动和伊拉克自由行动,获得了很高的任务效率,并积累了10,000战斗飞行小时。联队在2005年3月23日接收了最后一架E-8C。E-8C长期支持在朝鲜及伊拉克的各种行动。配备升级后的行动和控制子系统的第十二架生产飞机于2001年11月5日交付给美国空军。 2009年3月13日,一个遗留的测试插头造成了一架E-8C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油箱破裂。这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了2500万美元的损失。[18][19] 2009年9月3日,莱克星顿研究所的劳伦·汤普森提出E-8C应该去阿富汗追踪叛乱分子而不是在地上闲置,他认为JSTARS的雷达拥有跟踪叛乱分子个体及发现他们安装路边炸弹的能力。[20] 但莱克星顿研究所接收了很多来自国防承包商的资助,包括诺斯罗普格鲁曼,因而它的中立性被一些人质疑。[21][22][23]最近JSTARS在阿富汗试验一些探测塔利班的技术手段。[24] 2010年11月28日,由于日渐提升的战争危险,韩国政府请求美国派出JSTARS在朝韩非军事区附近监测朝鲜的军事调动。[25] 2011年1月17日,诺斯罗普格鲁曼的E-8C测试机完成了在加利福尼亚州木古角海军航空站的第二次部署,与海军联合测试了其网络支持能力。E-8C执行了三次“作战效用评估”飞行,并展示了其在新架构中防区外引导反舰武器的能力。在飞行中E-8C扮演了一个网络指挥与控制节点,通过其先进的跟踪与瞄准能力向海军F/A-18战斗机发射的AGM-154联合防区外武器传送目标信息。 从2001年至2011年1月,E-8机队在5,200个战斗任务中飞行了超过63,000小时。[26] 2011年10月1日,由空军现役人员和空中国民警卫队人员混编的第116空中控制联队停止运行。在同一天,第461空中控制联队在罗宾斯空军基地成立,并成为空军现役里唯一一个使用E-8的飞行联队,同时第116空中控制联队重新成为佐治亚州空中国民警卫队下传统的空中国民警卫队联队。两个联队使用同一批E-8,且经常混编机组执行飞行任务。 次型 装备JT8D-219发动机的E-8C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试飞。 E-8A 原型机。[27] TE-8A 拆除了任务装备,用于机组人员培训,仅一架。 YE-8B 原本将改装为美国海军E-6,后来转到美国空军并改为JSTARS,仅一架。 E-8C 生产型 ,从二手波音707改装(1架从CC-137改装)。 使用者 美国 美国空军 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 第93空中控制联队 - 罗宾斯空军基地,佐治亚州(1996-2002年) 第461空中控制联队 - 罗宾斯空军基地,佐治亚州(2011年-现在) 第12空中指挥和控制中队 第16空中指挥和控制中队 第330战斗训练中队 空中国民警卫队 第116空中控制联队 - 罗宾斯空军基地 , 佐治亚州(2002年-现在) 第128空中指挥和控制中队 性能(E-8C) 基本资料 机组: 4 成员: 18(根据不同任务有变化) 全长: 46.61米 翼展: 44.42米 高度: 12.95米 空重: 77,564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152,407千克 动力: 4 x 普拉特惠特尼TF33-102C(原始) 动力: 4 x 普拉特惠特尼JT8D-219(更换发动机) 性能 巡航速度: 390-510节 续航时间: 9小时 实用升限: 42,000英尺(13,000米) 机载电子设备 AN/APY-7合成孔径雷达 参见 相关机型 波音707 波音C-137 波音CC-137 诺斯罗普格鲁曼E-2 巴西航空工业R-99B 雷锡恩“哨兵” 参考文献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中共扰台 美试射战斧对地导弹警告

沈舟 沈舟:中共扰台 美试射战斧对地导弹警告 2020年9月20日,在英勇盾演习中,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安提坦号(CG 54)发射了战斧对地攻击巡航导弹(TLAM),目标是关岛附近的一座无人岛屿。(美国海军图片) 中共在台海的挑衅没有停止。9月20日,美军在英勇盾演习中,提康德罗加级神盾巡洋舰安提塔姆号(CG 54)试射了战斧对地巡航导弹,目标是关岛附近的一个无人岛屿。美军再次释出警告信号,假如中共准备对台动武,美军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将可能发动第一波反击。 美军神盾舰将承担第一波反击 只要美军神盾舰位于台湾和关岛之间,或位于台海附近,即可从不同地点立即发动大规模战斧巡航导弹反击,战斧巡航导弹最大射程可达2500公里。美军拥有22艘提康德罗加级神盾巡洋舰(CG),配有122个垂直导弹发射管;68艘伯克级神盾驱逐舰(DDG),最多配有96个垂直导弹发射管,均携带战斧巡航导弹。 按照美国国防部长(Mark Esper)9月16日在兰德公司(RAND Corp.)阐述的美军新作战理念,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将进行分布式海上作战和沿岸作战,这将使战斗方式现代化。美军神盾舰刚刚试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正符合这样的作战原则。 人们最关注的航母舰载机,通常也不是美军的第一波打击选项。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向主要目标发射了802枚战斧巡航导弹,基本摧毁了伊拉克雷达和防空系统后,航母舰载机才出动空袭。 2011年,美军和英军两次攻击利比亚,一次发射了124枚战斧巡航导弹,另一次发射了159枚战斧巡航导弹。 最近一次,2018年4月14日,美军向叙利亚发射了66枚战斧巡航导弹,再次惩罚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 美军操作战斧巡航导弹的丰富经验,应该令中共十分忌惮。若中共攻台,美军的大批巡航导弹会直接攻击中共在福建的登陆集结地点。美军拥有强大的侦察能力,只要发现中共军队开始集结,也可能先发制人,攻击中共短程导弹和火箭发射车阵地,令中共甚至无法发动第一波对台火力打击。 中共东风中程导弹的两难选择 中共拥有中程导弹东风-21和东风-26,将面临攻击神盾舰还是航母的两难选择:若只用于攻击美军航母,就眼看着美军神盾舰远距离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却无能为力;若选择攻击美军神盾舰,将面临被神盾舰拦截的可能;若发动导弹饱和攻击,突破1艘单独神盾舰的防守,可能需要发射百枚东风中程导弹。 根据日本防卫厅估计,中共现有东风-26导弹72枚、东风-21导弹134枚,8月26日已经打了4枚。中共若用于攻击美军神盾舰,就无法再攻击美军航母了。美军航母舰队有数艘神盾舰护卫,中共剩余的百余枚中程导弹难以形成饱和攻击。 若中共用200枚中程导弹全部攻击1艘航母,有可能突破数艘神盾舰防守,前提是全部导弹协调同时攻击,目前难以确认中共是否具备同时发射、制导的能力。此外,如此大规模的调动、集结,很难躲过美军的侦察,美军同样可以先发制人,部署在印度洋迭戈加西亚岛的B-2轰炸机,可在数小时内就抵达中共的导弹基地进行空袭。 2018年6月27日,洛杉矶级潜艇安纳波利斯号(SSN 760)在南加州沿海发射了战斧陆地攻击导弹(TLAM)。(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1st Class Ronald Gutridge/美国海军) 美军潜艇的巡航导弹令中共毫无办法 美军的巡航导弹,不仅将从神盾舰发射,还可以从潜艇发射。 冷战结束后,美军不再需要18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最早的4艘被改装成常规攻击潜艇,或者说战斧导弹攻击潜艇,每艘可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只要有2艘在台海附近,就可发动超过300枚巡航导弹攻击。 近日,中共在台海出动大批战机,包括歼-10、歼-11、歼16等,还有运-8反潜机,显示可能在台海附近搜寻潜艇。美军大多数潜艇暂时不会靠近台海,只要在战斧导弹打击范围内巡弋即可,中共毫无办法。 美军还拥有19艘维吉尼亚级核潜艇、28艘洛杉矶级核潜艇,均可携带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美军的其它多型舰艇也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这些都构成了美国国防部长所说的分布式海上作战和沿岸作战模式,不但可以随时终止中共的登陆企图,还可以同时攻击中共沿海军事基地。 美国海军第一轮巡航导弹攻击的同时,B-1B轰炸机就会从关岛出动,数小时内即可驰援台海,还可选择从东海、南海展开反击,F-35隐形战机也会出动,以摧毁中共雷达和防空系统,这也是中共最怕的。 中共的轰-6轰炸机能否攻击关岛 中共的东风-26中程导弹,也称为关岛快递,射程可以覆盖关岛,但中共应不会用来攻击关岛,而是主要用来攻击美军航母。何况关岛拥有至少50套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包括至少480台发射器和一千二百多枚拦截导弹,还有萨德反导弹系统。中共的72枚东风-26导弹,全部攻击关岛,恐怕都难以突破导弹拦截。 近日,中共放出了轰-6轰炸机模拟袭击关岛的视频,还掺杂了不少美国大片镜头。这也是中共很想拥有的可能攻击美国领土的第二种手段。轰-6轰炸机虽然也曾多次出现在台海,但更多的是希望突破第一岛链,实施远程轰炸。中共没有袭击珍珠港的能力,只能先图谋关岛。 轰-6轰炸机,出身于前苏联的远程轰炸机Tu-16。1957年前苏联协助中共建设了轰炸机制造厂,送了2架Tu-16A样机,1959年提供了全套图纸资料。至今中共的轰炸机仍然基于前苏联的Tu-16,无法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只能四处模仿、改进,衍生出各种型号。近期曾购买俄制D30-KP-2涡扇发动机加大推力,内部弹舱改为油箱,以增加航程。较新型号轰-6K,每侧机翼下各有三个外挂架,可携带长剑-20空对地导弹,据称射程1500公里。轰-6K号称作战半径超过3500公里,理论上可以攻击关岛。 轰-6K原来狭窄的机腹弹仓,改成了油箱,无法装载炸弹,不能进行地毯式轰炸,主要目标不是台湾,而是美军关岛基地。 轰-6K最高速度号称105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768公里/小时,根本无法穿透防空网,更无法应对美军战斗机。轰-6K唯一的策略是,出境前先空中加油,没有战斗机护航,单独奔袭关岛。若能躲过美军拦截,抵达关岛1000公里范围内,立即发射长剑-20导弹后返航,但难以确定是否能找到目标,或能否突破爱国者导弹防御。 轰-6K突破第一岛链的生存机会很小,若想飞到关岛,也难以挂满6枚导弹。中共的导弹技术比较落后,通常体积大、也更重,一枚长剑-20就是2.5吨,若满载6枚就是15吨,实际突破了轰-6K的极限载弹量,无法远距离飞行。也许只能载2枚导弹,使航程最大化,理论上可能奔袭关岛,并无实战价值。 中共继续军事大内宣,美军不断展示实弹演练,台海应该比较安全。

Matchless Mulan | 无双花木兰 | 2020 | English Subtitles (ENG SUB)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美第六代“穿透战斗机”已试飞免加油直达中国

美第六代“穿透战斗机”已试飞免加油直达中国 美军备战中共,空军采购后勤助理部长罗波(Will Roper)日前指出,美空军已秘密设计、建造和试飞第6代战斗机的原型机,五角大厦透露,6代战斗机的性能可以不用加油直达中国边境,相信新型战机会把所有潜在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东森新闻引述俄罗斯媒体《卫星通讯社》报导,美国的第6代战机又称“穿透战斗机”(Penetrating Counter Air)、F-X战机,从2016年着手研发,具备远程飞行、隐形技术、高机动性和超音速飞行能力,是全新作战平台项目的一部分 五角大厦称,如若开战,F-X战机无需加油就能在中国边境一带、在附近没有美国空军基地的情况下执行作战任务,而且保护轰炸机深入敌境,突破敌军防空系统,能携带的武器比起第五代战机F-22还要多出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它的“体型”不会亚于轰炸机,甚至可能搭载激光武器。另外还有很多专家认为,第六代战机应该是无人机。 美国空军在2020年7月13日为其第一批八架F-15EX战斗机授予近12亿美元的合同。 (U.S. Air Force courtesy photo) 美军第六代战机试飞秒杀中共!?他爆:直接把你打下来 图为中国军机轰6k海上飞行。 ▲美国第五代战机是F35 时事评论员李正皓在近期《关键时刻》节目表示,美国的第六代战机已经曝光,「根本不用缠斗,直接打你打下来!」 第六代战机已经曝光,跟F35有什么差别?李正皓说第一、没有仪表板靠一个头盔,所以资讯在头盔上显示还可以声控。第二、大机身,有高的推动力,未来的战斗机美军认为没有缠斗了,缠斗是过去的事情,大机身可以载大量的弹药。第六代战机的发动机是歼12推动的两倍速,远距视外攻击的时候,「根本不用缠斗,直接打你打下来!」。 李正皓说,届时全部会有无人选项,就是这台战斗机不见得有人,旁边的僚机会有大量的无人僚机进行攻击,就是「机海战术」一台台过去,当第六代战机出来在配上大量僚机的时候,「空中的航空母舰就发生了」,甚至连指挥平台可能都是无人的。 阿波罗网孙瑞后报道 责任编辑: zhongkang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木兰歌 唐代 韦元甫

 木兰歌

唐代  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

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

感激强其颐。

老父隶兵籍,

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

有子复尚少。

平沙没马足,

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

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

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

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漠,

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

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氐,

更攫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

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

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成父母颜,

卸却金鞲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

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

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

十年共崎岖。

本结兄弟交,

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

声音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

叹息徒欷嘘。

世有臣子心,

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

千古之名焉可灭!

木兰歌 明朝 吴姚奎


木兰歌

明朝  吴姚奎

予读古乐府《木兰辞》,常发一哂,恶有女子从戎十二年,所向克敌,封尚书郎耶?嘉靖戊子冬十月,予阅马政,重过完邑,憩城东古庙中。匾曰“汉孝烈将军木兰神祠”。拂古碑读之,矍然叹曰:“有是哉,牧之真不我欺也!”孝女姓魏氏,字木兰,父名应。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民兵。女父与焉,父叹曰:“恨不生儿,乃自从戎!”孝女感奋,即于闺中洗铅华,脱簪珥,变戎衣,跨鞍执锐,代父行役。一往十有二稔,搴旗斩馘,上功幕府。奏凯还,封尚书郎,赐金紫。孝女恳辞,乞归终养。汉帝嘉之,表门闾。唐封为“孝烈将军”。又考杂记:孝女,亳州人,戍于完。懋煮克敌功,因有庙焉。嗟乎,委身事君,忠也;克敌制胜,勇也;辞封拒赏,廉也;事亲终身,孝也;久处戎役,守身弗失,贞也。五德具焉,烈丈夫犹难,一女子能之,不亦可嘉乎哉!建庙崇奉,享祀千秋,宜矣。予作续《木兰歌》,大书鑱石,将以劝天下后世之为臣子者。歌曰:

 

 常读《木兰辞》,

 未知木兰女。

 完城东有庙,

 庙貌绰雄伟。

 予以阅马政,

 匆匆一莅止。

拂尘读古碑,

历历见终始。

木兰虽女身,

振古奇男子。

洗妆贯铁衣,

代父充边戍。

朝辞亳州村,

暮宿黄河涘。

操戈在燕山,

星霜周一纪。

首功上幕府,

捷闻天子喜。

乃封上书郎,

乃赐衣金紫。

孝女拜谢辞,

恳乞归乡里。

甘旨奉二亲,

志原亦酬矣。

孝烈与忠正,

古今谁足拟?

报德报丰功,

崇奉绵千祀。

堂堂英雄气,

虽死犹不死。

蹇予作短歌,

大书揭楹宇。

须眉多妇人,

鉴此颜应泚。

    选自《完县志》

汉孝烈将军记 (河北省完县孝烈将军庙元代碑刻)

元朝  达世安

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乡里,奉事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

   汉世尝作《木兰词》,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发挥于后。至今亳州犹有庙貌如社者存焉。千载之上,不能启其端,千载之下,不能方其武。彼三代诸列不足俦也。司马迁作《史记》而泯其实,班孟坚撰《汉书》亦乏其传。自唐始赠孝烈将军。

   祠在完州城东门外,历五季、宋、金,虽迭有威灵传世,绵远莫之悉考。逮我元朝,在境士民,岁时致祭,有祷必响,雨旸时若,阖境翕然。州之义士贾士贞等,深感神庇佑之惠,愿立贞珉,以记其实。来请于河南达世安。余既嘉神之烈,又感郡人之敬,特为之文,弗敢辞也。

   昔鲁女杀己子而全兄孤,曹娥捐己身以雪父冤。此特一家之孝,一介之义,古今犹为崇封大飨,况神能于国平大敌,于民御大患,灼然忠孝,赫然威灵,传之金石,接之耳目,如星日丽天,如水皇行地,无所往而无不应,岂若区区山林里域之神,不可越封逾境而著灵乎?

   间有弗之信从者,神辄示以景况于其人,无不胆掉心落,甘心悦服,愈加肃敬,十倍于人。至若鬼神附丽之地,蛇豕屈蟠之所,皆得受约束,严规诲,役身相从,退舍相避,惟恐后时。故邦人奉事愈谨。不少懈怠。岁以首夏上旬,州人相率敬致粢牲,陈列庭前。是日也,天气澄朗,人情愈悦,四方之来游观者,云屯雾集,踵骈袂络,盖不数也。

   祠距城不百步,俯视曲逆之水,泗洑走东;远望蒲阳之景,委蛇拱北;西接伊祁之峰,翠光欲滴;南临望都之山,岚气可掬。马耳偃伏于左,大嵬错立于前,如鸟飞兽走,腾踊自献。至于云气歘作,交相掩映,直若神鬼效灵,千态万貌,不可穷记。非神之烈妥于民,天必不以此景畀神,而人亦岂能强为之乎?

   当风颓俗薄之余,境无惊风饕雨,民绝夭庇者,神之相民之福也。子孝而父,弟友而兄,凡食土之毛,悉心竭力,以事其上者,神之教民之幸也。其为完人之福,庸有既乎?

   又系之以歌,歌曰:

            衣被完人兮凡几千秋,

            威灵日妥兮神德曰庥,

            叱风御雨兮时驾苍虬,

            与娲并驱兮气吞九州,

            山泽充斥兮兽蟹丰足,

            仓廪盈溢兮禾稼稔熟,

            瓦鳞鳞兮列屋,

            民熙熙兮鼓腹,

            年得书大有兮惟神其相之。

   至顺三年四月吉日,杜思明、花庭秀、张藏用、贾士贞立石

     此碑立于河北省完县(今名顺平县)孝烈将军祠内,今祠无存,碑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