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 |||||||||||
---|---|---|---|---|---|---|---|---|---|---|---|
社会民主人士联盟主席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07年10月20日[注 1] | |||||||||||
前任 | 首任 | ||||||||||
苏联总统 | |||||||||||
任期 1990年3月15日-1991年12月25日 | |||||||||||
总理 |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西拉耶夫 | ||||||||||
副总统 |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 | ||||||||||
前任 | 首任(设立总统制) | ||||||||||
继任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俄罗斯联邦总统) |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
任期 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 |||||||||||
副职 | 叶戈尔·利加乔夫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 (1990-1991) | ||||||||||
前任 |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 ||||||||||
继任 |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 | ||||||||||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 |||||||||||
任期 1988年10月1日-1990年3月15日 | |||||||||||
副职 | 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卢基扬诺夫 | ||||||||||
前任 |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 | ||||||||||
继任 | 废止(职权移交总统) | ||||||||||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 |||||||||||
任期 1979年11月27日-1991年8月24日 | |||||||||||
总书记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自己 | ||||||||||
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 | |||||||||||
任期 1978年11月27日-1991年8月24日 | |||||||||||
总书记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自己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31年3月2日 苏联北高加索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 | ||||||||||
国籍 | 苏联(1931-1991) 俄罗斯(1991-) |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 (1952-1991) 独立人士 (1992-2000) 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 (2000-2001) 俄罗斯社会民主党 (2001-2007) 社会民主人士联盟 (2007-) | ||||||||||
配偶 | 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戈尔巴乔娃 | ||||||||||
居住地 | 俄罗斯莫斯科 | ||||||||||
母校 | 莫斯科国立大学 | ||||||||||
专业 | 律师 | ||||||||||
知名于 | 诺贝尔和平奖(1990年) | ||||||||||
获奖 | |||||||||||
签名 | |||||||||||
网站 | 戈尔巴乔夫基金会(英文) | ||||||||||
波罗的海之路 |
---|
示威者的人链 |
政治主题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语: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罗马化: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 听 帮助·信息;1931年3月2日-),俄罗斯政治人物、苏联政治家,现任社会民主人士联盟主席,曾获颁诺贝尔和平奖。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当选唯一一任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他领导苏联期间,苏联因为多种因素解体。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开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时代年度风云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其获奖也因各种因素存在一定争议。
截至目前,他是继卢博米尔·什特劳加尔(捷克斯洛伐克)、拉埃维·迪兹达雷维奇(南斯拉夫)、汉斯·莫德罗(东德)、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苏联)、贡布扎布·奥其尔巴特(蒙古)、伊万·斯捷潘诺维奇·西拉耶夫(苏联)、埃贡·克伦茨(东德)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早年经历[编辑]
戈尔巴乔夫出生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的农家,来自一个切尔尼戈夫的乌克兰移民与沃罗涅日的俄罗斯人的混合家庭。幼时,戈尔巴乔夫曾经历过1932年苏联大饥荒。他后来回忆时说:“在那个时候,我家乡的普利里沃利诺耶村有接近一半的人饿死,包括我父亲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在1930年代都以编造的罪名被逮捕,他父亲的祖父安德瑞·莫伊谢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也被送到西伯利亚流放。
他的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一名拖拉机站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员,也是二战老兵。他的母亲玛利亚·潘捷耶列夫·戈尔巴乔娃是集体农庄的工人。
14岁加入共青团,他于1953年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哲学系的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戈尔巴乔娃结婚,然后于1955年获得法律学位,毕业后搬去了斯塔夫罗波尔,成为斯塔夫罗波尔市第一书记。1957年,他们有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1967年戈尔巴乔夫透过函授课程从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获得农业经济硕士。现在,戈尔巴乔夫有两个孙女和一个曾孙女。
党内晋升[编辑]
1961年,戈尔巴乔夫参加了苏共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二十二大。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二十年内苏联要在人均产值上超越美国。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在地方共青团组织内迅速上升。1963年,他被提拔为斯塔夫罗波尔农业部门的党委领导。1970年,戈尔巴乔夫被任命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年轻的地方党委领导人之一。在职期间,戈氏努力重组集体农场,重视农民在决策中的意见,扩大他们的自留地,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
领导斯塔夫罗波尔地区:1970–1977年[编辑]
很快,1971年他进入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三年后的1974年,他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一名代表和青年事务常委会的主席。紧接着,在曾支持戈尔巴乔夫的费奥多尔·库拉科夫因心脏病去世之后,1978年戈尔巴乔夫替代他进入了中央委员会里的农业秘书处。1979年,戈成为了政治局候补委员,一年后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戈尔巴乔夫将他在党内的不断晋升归功于党内的意识形态大佬苏斯洛夫。
在安德罗波夫统治期间(1982-1984),戈尔巴乔夫已然成为最活跃的政治局委员之一。同时,近五分之一的顶层人员,包括部长与地方大员,都被换成了年轻人。其中像雷日科夫和叶戈尔·利加乔夫这些被提拔的人,都与戈尔巴乔夫有着密切的工作关系。作为苏共党内大员,戈尔巴乔夫自然有许多出国访问旅行的机会。而这些出国的经历又深远地影响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的看法。1972年,他率代表团前往比利时访问;三年后,他访问了西德;1983年,戈尔巴乔夫又带团去了加拿大并会见了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和一些加拿大国会人士;1984年,戈氏赴英旅行,其间又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苏联驻加拿大大使对戈尔巴乔夫后来的改革有影响。1983年时,戈巴乔夫仍支持安德罗波夫的强硬路线。
1984年,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去世。其生前曾表示希望戈尔巴乔夫来继任总书记一职。然而,继任者却是高龄且已重病的契尔年科。很快,这位新任的总书记在下一年又去世了。此时,党内已开始迫切需要一名年轻的领导。1985年3月11日,仅在契尔年科死后三个小时,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时戈尔巴乔夫仅有54岁,还是当时政治局里最年轻的成员。他也是首位在前次竞争失败后成功当选的党内领导人。
任总书记和民主改革[编辑]
早期:1985–1986年[编辑]
契尔年科病逝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以54岁之龄,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退化,其开始标志是1986年2月召开的第27次苏联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改革。对军队的改革从削减军费开始,进而对其使命任务和体制编制进行调整,主动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为表现“新思维”,并树立改革形象,戈尔巴乔夫及部分苏共领导人刻意与军队保持距离。苏军40集团军司令格罗莫夫说,当集团军从阿富汗完成撤军(1985年2月15日)回到苏联境内时,“没有一名国家领导人,或者是国防部的领导人来迎接我们”,“故意不重视部队撤出阿富汗这件事是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失策表现之一,戈尔巴乔夫的战友们随随便便就将前任的错误推到我们身上”。
进一步改革:1987–1989年[编辑]
鉴于斯大林时期无法无天的镇压暴行,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司法制度和建立法治国家的任务。在法治和无罪推定原则指导下,1987年9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建立了一个委员会重审历史案件。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委员会为约100万公民平反。其中意义深远的是,斯大林的政治反对派(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等人)的几十年沉冤得到了平反昭雪。赫鲁晓夫也得到了部分平反,1989年首次发表了赫鲁晓夫在20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一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剥夺了苏联国籍的持不同政见者和人权活动分子被恢复了国籍,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从流放地回到了莫斯科。
接着,戈尔巴乔夫又以“公开性”正式地拉开政治体制改革的帷幕。原来被出版检查打入冷宫的作品纷纷出笼,到1988年底,数千部以前被称为特殊作品的著作(包括托洛茨基、李可夫、克伦斯基、邓尼金等的著作)同读者见面。媒体审查机制和禁忌逐渐解除。戈尔巴乔夫大声疾呼:“人们有权了解有关过去的全部真相。必须废除关于档案的禁令,使任何文献都成为公开性的财富,如实地恢复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的本来面目。”
1988年6月,在苏共中央第19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实质内容是建立“真正的人民政权制度”,实现社会公正。进而,戈尔巴乔夫提出“党的地位不应当依靠宪法来强行合法化”,“苏共要严格限制在民主程序范围内”去争取执政地位。
同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但大多是和平政权交接,只有在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革命),史称为“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实际上结束了从二战以后长达四十五年的全世界范围内冷战格局,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隔年戈尔巴乔夫创立并出任苏联总统一职。
1989年春天,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第一次实行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部分差额直接选举。由电视和无线电现场直播,出现了助选的刊物、集会和电视辩论等新事物。通过民主选举,20%的非党人士获得了胜利,引人注目的是在党内受排挤的叶利钦和著名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都成功当选;而苏共一些领导人则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落选(没有获得50%以上的选票)。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等领导人,是自中苏交恶三十年来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会谈。这时正值六四事件前夕,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大批群众,接待仪式从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改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陪同戈尔巴乔夫在停机坪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1]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宪法第六条关于“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等规定,苏共不再有法定的领导地位。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以后,苏联正式宣布“结束政治垄断”,实行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经济状况仍然非常不好,所生产的轻工业产品根本供应不了需求。而由于自斯大林以来的专制、暴政、对少数民族的迫害,以及自勃列日涅夫以来的严重腐败,苏联国家政权早就彻底失去了民心。许多加盟共和国的民族独立运动愈演愈烈,一些因民主改革而失去既得利益的苏共官僚也谋划着发动政变。
1991年8月19日,一些保守派政治家和一部分军人趁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度假时发动了“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被软禁了三天,被释放后发现他的声望已被时任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总统叶利钦盖过,叶利钦实质取代他成为全国的领袖。政变后他被迫将大部分政治局成员撤职,一部分甚至被捕。
辞职和苏共垮台[编辑]
1991年12月25日,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为了避免苏联境内爆发内战[2],他被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
晚上7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共和国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但是,事态却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肢解和分裂国家的方针占了上风,对此我是不能同意的。”“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电视中,戈尔巴乔夫神色黯然,语音悲切,前苏共创业时的辉煌与此时谢幕的凄凉形成举世难忘的对比。但表情严肃的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民主的社会中。”
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动向[编辑]
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期间,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倒退,卢布大幅贬值,路边乞丐与刑事犯罪大量增加。保守势力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应该对国家的分裂没落和许多困难负相当大的责任;也有亲欧美人士认为这是苏共长期统治所形成的各种政治及社会经济问题积重难返的结果[3],其他人则认为这是叶利钦为了个人权力没有进行完整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结果。
据传,1999年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发表演讲,声称“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4],但后来这被证实是一则谣言。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新闻处、安卡拉大学、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等方面曾表示,戈尔巴乔夫在1999年并无到访土耳其,而安卡拉也并不存在一所“美国大学”,该演讲内容是捏造的[5]。2001年,戈尔巴乔夫接受《光明日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李永全采访,面对“美国大学研讨会演讲”一事的询问时再次表示,“我不知道关于土耳其讲话的传闻是哪来的?戈尔巴乔夫不可能讲那样的话,这是断章取义的结果,我在土耳其的讲话有录音。”该采访刊登在《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二期[6]。
戈尔巴乔夫本人在2013年3月30日俄新社的演讲中则认为苏联解体的责任应由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负责,因为叶利钦所主张的改革方针是“不负责任的”[7],且称自己“为改革贡献了许多”,又说自己为国家带来了自由。同年4月2日,《环球时报》援引俄新网的消息称,戈尔巴乔夫于3月30日在题为“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的公开讲座中回忆自己的从政历程;该文称戈尔巴乔夫主张保留苏联,将苏联解体归罪于他不负责任且毫无依据。[8]
在1996年的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戈尔巴乔夫仅获得了0.52%的选票[9],因为许多俄国人认为苏联瓦解后的贫困动乱戈尔巴乔夫该负责,例如苏联瓦解后有好几年俄国人的平均寿命都缩短了,是当时世界各国罕见的状况。
戈尔巴乔夫现居于莫斯科。在罗纳德·里根逝世后,他代表俄罗斯出席他的葬礼。他也曾联同叶利钦批评普京对车臣的武力政策和态度偏离了民主。戈尔巴乔夫本人则在2008年5月7日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反击美国对普京演讲的指责,称美国领导人的承诺不可信[10],又在同年9月8日接受西班牙埃菲社采访时称西方企图孤立俄罗斯[11]。除了时不时发表些政治观点意见外,1998年时因为他存款的银行破产,为了给它的基金会补充资金,他还十分时髦地为必胜客和LV皮包拍摄了广告。其中为LV拍摄的广告中,他穿着细条纹西服和大衣,坐在汽车的后排,握着车门把手,在他的身旁放着一个路易·威登的行李包。透过车窗,他看到的是破败的柏林墙。从8月份开始,这组广告就作为2007年路易威登集团秋冬季推广活动的一部分,陆续出现在各大时尚和财经类的报刊杂志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重新出山[编辑]
2008年9月,77岁的戈尔巴乔夫宣布再度进入政坛。[12]
戈氏于2000年至2001年曾担任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领袖、2001年至2007年曾担任俄罗斯社会民主党领袖,但是该政党根据2007年4月俄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被迫解散,当年10月戈尔巴乔夫当选全俄罗斯社会运动“社会民主人士联盟”主席。戈尔巴乔夫于2009年5月13日在接受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采访时宣布:“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国家应当有这样的一个政党,新政党成立倡议委员会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许多公民的支持,目前已收到1万多人的支持信。”2007年11月29日他在接受采访时候称支持普京,但对“统一俄罗斯”党无好感[13]。
2011年2月21日,戈尔巴乔夫指责目前的领导人“狂妄自大、轻视选民”[14]。对于梅德韦杰夫和俄总理普京私下决定在两人之间选出2012年俄总统大选候选人一事,他认为这种行为不仅不尊重选民,而且是“惊人狂妄自大的”表现。“这不是普京个人的事情,而是由全体民众通过选举决定的事情,难道其他人就不能参选了吗?”
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对此给予积极评价,称“克里米亚公投是改正历史错误”。[15]
2018年10月23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将退出“中程导弹条约”,当年的签约人戈尔巴乔夫批评特朗普鲁莽不智,同时认为特朗普的这项决定将威胁和平。
评价[编辑]
世人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人对其敬仰赞美,有人则对其口诛笔伐。对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的评价“盖棺定论”作出评价或许为时过早,至少要再过很多年才可能有个比较客观、一致的看法。
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在民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他的“新思维”比斯大林主义更接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过于急躁而不是循序渐进,同时也没能成功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和民族矛盾问题,因此没能够挽救住苏联。
正面评价[编辑]
有一些西方世界的人深信戈尔巴乔夫崇尚他们宣扬的普世价值,结束了苏共的专制和暴政,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法治和自由,并使得东欧国家自主发展,结束了全世界范围的冷战对峙局面[16]。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戈尔巴乔夫开创的是一个大的改革时代。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带有戈尔巴乔夫印记的一个改革时代的结束,而他之后的叶利钦以及现在的普京,并没有带领俄罗斯继续戈尔巴乔夫所开始的改革,而是将俄国重新带回黑暗的威权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终极目标上是把俄罗斯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过戈尔巴乔夫的初衷是苏联的民主社会主义化。
很多人,特别是自由主义者和亲西方者[17],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能和曼德拉、昂山素季相提并论的伟大人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结束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引起了社会对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认识和观念的很大改变。因此,经济改革为苏联传统经济模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在现在的俄罗斯,尽管人们正经历着经济转型时期的各种痛苦,但是对于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认识显然已经极大地深化了。
西方一般对戈尔巴乔夫有很高的评价,戈氏在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6年7月,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五国的的民意调查表明,欧洲大部分居民认为戈尔巴乔夫是比普京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其中支持前者的有59%,支持后者的只有12%。
2011年戈尔巴乔夫过80岁生日时,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颁给他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3月2日,俄罗斯民间出现了自发的“感谢戈尔巴乔夫”运动,用各种形式对戈尔巴乔夫结束共产党一党专政表示感谢,一些居民区的街头大型广告牌上还贴出了“感谢戈尔巴乔夫!”。俄国反对党领袖弗拉基米尔·雷日科夫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戈尔巴乔夫,听他的意见,俄国人对种种现状的失望与日俱增,人们都知道,民主和言论自由是同戈尔巴乔夫联系在一起的。”[18]
负面评价[编辑]
左翼人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现代俄罗斯一些高层领导人[7]甚至一部分前苏联异议人士,如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19]将戈尔巴乔夫视为俄罗斯民族罪人和共产主义的叛徒;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对内、对外过于草率且脱离实际的改革政策,以及他对西方特别是美国近乎幼稚的过分信赖,戈尔巴乔夫虚荣心强,为了博取西方国家的赞美而依照西方希望的去做,常沉醉在西方的赞美中不能自拔,导致了苏共亡党及苏联亡国的严重后果,违背了他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初衷,也背叛了共产主义事业,使得俄罗斯沦为“原料附庸”(尽管戈尔巴乔夫一直表示自己不是使俄罗斯擅自独立的主犯)[3],并导致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大滑坡、通胀暴涨等问题。
2012年,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在近百年俄罗斯历任领导人中戈尔巴乔夫的具体政策最不受欢迎,仅14%的受访者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具体政策是对的,低于沙皇尼古拉二世(31%)、斯大林(近28%)、赫鲁晓夫(24%)、叶利钦(17%)。高达61%的俄罗斯人认为普京的政策更正确[20]。
2014年4月10日,俄罗斯一名议员证实,来自包括执政党的多个党派议员已正式要求检方调查戈尔巴乔夫,认为他在苏联解体事件中负有叛国罪[21]。又2014年7月23日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刊登文章称,普京私下曾对顾问说戈尔巴乔夫和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史上最大的罪犯,因为他们是软弱者从而把权力抛在地上让疯子捡了起来[22][23]。
注释[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 参照
- ^ 李景贤.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见追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 ^ 戈爾巴喬夫:那位丟失帝國的人. BBC News 中文. 2016-12-13[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中文(简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