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11日 星期日

机关枪(Machine gun)


全书
机枪 或称作 机关枪Machine gun)指全自动、可快速连续发射的枪械。通常分为轻机枪中型机枪通用机枪重机枪等几种,口径20毫米以上的叫“机炮”(autocannons)。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语中,机枪泛指可连发枪械。[1]
机枪为了满足连续射击的稳定需要,通常备有两脚架及可安装在三脚架或固定枪座上,主要发射步枪或更大口径(12.7mm/14.5mm)的子弹,能快速连续射击,以扫射为主要攻击方式,透过绵密火网压制对方火力点或掩护己方进攻。除了攻击有生目标之外,也可以射击其他无装甲防护或薄装甲防护的目标。

目录

  [隐藏

[编辑]历史

马克沁
现代轻机枪和突击步枪
世界上第一种机枪由英国人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于1883年研发。

[编辑]研发经过

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格特林机枪(Gatling gun)。
在19世纪80年代,居于美国海勒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1882年,赴英国考察时,马克沁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这现象表示了枪的后座力能量不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他为了连续供弹,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同年取得应用此原理的机枪专利。
马克沁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身重27.2公斤,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可以单发和连发。但缺点是结构复杂,枪体笨重,帆布弹带可靠性差,而枪管会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需用冷却。

[编辑]备受冷落

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以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性。美国人也认为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马克沁的发明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直到1887年,英国才试买3挺马克沁机枪。而马克沁一面改进其机枪,一方面继续周游列国推销其新式杀人武器。

[编辑]马克沁机枪首次参战

马克沁机枪首次参战是在1893年,一支50余人的英国殖民军队于非洲罗得西亚用4挺机枪击败了5000名非洲祖鲁战士,当场击毙了3000多人。

[编辑]在德国受到重视

马克沁当德国皇帝的面表演其改进的MG08马克沁机枪,德皇对机枪非常赞赏,马克沁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之后德国成了一战前军队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据说有12500挺,每装备了100挺。

[编辑]被认为是人类的灾难

德军大量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后,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法联军冲向德军阵地时,被德军数百挺的机枪扫射,英法军一天中伤亡了近6万人。举世震惊,当时世人认为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竟然可以这样高效率,大规模的屠杀人命。
此役之后,马克沁机枪被各国所重视,欧美列强的军队都纷纷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及其衍生型。自此机枪就大量进入了人类的战场,一直到现在。

[编辑]运作原理

[编辑]反冲式

参见:反冲作用_(枪械)马克沁机枪

[编辑]后座式

参见:后座作用汤普森冲锋枪

[编辑]气导式

参见:气动式_(枪械)

[编辑]多管单发

参见:加特林机枪

[编辑]分类

[编辑]轻机枪

主条目:轻机枪
轻机枪主要目的是为步兵单位提供500米内的火力支援,装有两脚架,并可由单兵携带作战。一个步兵班中一般配备一至两挺。供弹方式有弹匣、弹鼓或弹链,弹药一般与步兵班中的步枪共通。亦有些国家采用重枪管的自动步枪作为轻机枪,例如英国的L86A1轻机枪,因其重量较轻,可采用卧射、跪射、立射或挟枪扫射的射击方式。

[编辑]通用机枪

主条目: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由纳粹德国发明,兼备轻机枪的便携性与中型机枪的持续火力。由于采用弹链供弹(部分型号可弹链/弹匣两用),连续射击能力比早期轻机枪为高;部分型号可以迅速更换枪管,以保持连续射击能力。
一般装备到一级以作为步兵连的火力支援。多数以两人制组成机枪小组,可以提供1200米内的火力支援,亦可以作为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直升机、小型船艇的辅助武器。

[编辑]重机枪

主条目:重机枪
重机枪装有重型固定脚架,现代口径一般达到12.7毫米,部分型号为14.5毫米,又称大口径机枪。重机枪一般装备到一级,主要射击2000米以内的火力点、薄装甲防护的目标和车辆。可以分解搬运。一般为2人制或3人制组成机枪小组。改装高射专用脚架后可以射击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称为防空机枪。部分型号为了达到提高连续射击能力,可以改装为2联装、4联装等形式。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2003年8月12日 星期二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东北抗日联军名义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但由于早期红军被国军清剿,后期抗日局势危机,实际上延安并无和东北抗联有直接联系和军事指挥,东北抗联在苏联支持下扺抗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歌颂了其抗日胸怀和不屈精神,也有观点认为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并非一回事。东北的抗日部队除了抗联外,还有马占山的国府军,而义勇军则原是一支民众自发武装,后并入抗联[1]

目录

  [隐藏

[编辑]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组织游击队,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于长白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对抗日本关东军。1933年5月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1936年7月、1937年10月、1939年5月分别合编于第一、二、三路军,分别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为总指挥。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参与领导。到1937年7月,抗联号称各部队发展到4万5千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在七七事变后,曾积极配合关内军民抗战。后因缺乏补给,日军聚集围剿并采取良民证制度和搬迁民众实行隔离,部队损失很大。1941年前后被迫撤入苏联。1942年秋东北抗日联军整编为抗联教导旅。
1945年8月,抗联教导旅编入苏联红军部队攻入满洲。9月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到10月中旬,部队发展到4万8千余人,其中很多为包括日人在内的前满洲国军人。10月底与进入东北的中共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为东北民主联军),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即之后的第四野战军

[编辑]序列

[编辑]其他

1937年至1945年,抗联称毙日军及伪军共18.37万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和日军作战。著名的烈士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以及八女投江事迹中的烈士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张福顺李凤善,等等。
东北抗日联军名义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实际上和延安没有直接军事联系,是在苏联支持下的抗日队伍,越过中共直接受共产国际战略领导。游击队军服便是模仿苏联红军军服。
其中东北抗日联军有不少朝鲜族人。二战结束后,在苏联帮助下,其中部分人员组建了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如金日成崔庸健等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层军官。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陈列的60多位抗日将领和著名烈士中,有许亨植李红光李学福李敏焕李福林李龙云李悌淳李一平李风善安顺福徐凤山金正国金根韩浩韩震权永碧朴振宇朴翰宗朴先锋柳万熙赵吴善等20名朝鲜族烈士。

[编辑]主要人物

[编辑]参考文献

  1. ^ 七年来的东北义勇军,文汇报,1938年9月25日

[编辑]书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