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關乎習近平的幾項重大決定,這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否要出兵台灣。
如果有朝一日,習近平以征服者之姿搭上飄著五星旗的武裝禮車,穿越台北街頭,他將因終結毛澤東1949年未完的內戰,奠定自己在共產黨內不朽的地位。即使當時的台北街頭仍一片血腥空蕩,佔領台灣仍將成為中國躋身國際強權的指標,讓其他國家不敢任意違抗中國的意志。
習近平會不會出兵的主要考量,在於美國擋不擋得住他。過去71年來,台灣能維持自治,有賴美國阻卻中國的侵略,以及中國耐著性子一再嘗試其他不須一戰的併吞方式。
鄧小平以降的中國領導人,無不試圖加深兩岸經貿連結,並打著一國兩制的旗幟,試圖說服台灣民眾統一後仍得以維持自治。但中國逐漸對「和平統一」失去耐性,中國之所以沒有出手的根本原因,是害怕中華民國國軍可以撐到美援抵台。
美國在兩岸僵局中維持中立,是拜登與他的外交幕僚再熟悉不過的立場。這正是為什麼拜登上任第4天,國務院就斥責中國使用武力、經濟、外交手段威脅台灣,並宣告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
然而,實際上美國愈來愈難阻卻中國犯台。
主要原因是過去20年來,中國一心一意地研發尖端武器與技術以抵擋美軍威脅。另一個原因則是習近平善於利用民粹型國家主義,來加強自己的權威。
在部分論壇上,美國學者與退休高官,讚許川普政權通過17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但同時抨擊部分川普身邊的人,給予台灣作秀式的支持,反而激怒了中國,沒有顧慮到那些舉措對台灣造成的風險。
也有些美國學者與外交人員,敦促美國終止對台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策略。「戰略模糊」的意思是,美國不會明確表態中國犯台時美方的反應,透過曖昧說詞提醒台灣政治人物不要貿然行動,也避免激怒中國。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及台灣安全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指出,拜登政權在談論兩岸議題時展現出決心,是因為「非常擔心意外與失算的可能性」。像葛來儀這樣人脈廣闊的學者,對近來多次爆發的意外摩擦與未來五到十年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表示憂慮,是一記警鐘。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的研究員布萊克維爾(Robert D. Blackwill)認為,美國應該要建立可信的「地緣經濟嚇阻力」(geoeconomic deterrence),並強化相應的軍事能力。布萊克維爾表示,美國和日本等盟友應該清楚表態,只要中國出兵台灣,就會被踢出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及貿易體系。
抵擋中國最困難的一環,就是建立足以挑戰中國侵略的聯盟關係。
現況與冷戰時期不同,西柏林的存續對美國與其他北約國家而言至關重要,符合他們想阻斷蘇聯滲透的目標。但重點在於當時的蘇聯經濟實力極弱。現在,美國與地區盟友,對於是否值得為了台灣,激怒最大的貿易夥伴,仍沒有共識。
目前,中國領導人正努力強化中國對外部經濟壓力的抵抗力。
已退休的解放軍空軍少將喬良,去年五月撰文預測,如果兩岸開戰,美國與其盟友將阻卻中國仰賴的進出口海線,並斷絕中國對資本市場的連結。喬良支持習近平減低中國對其他國家經濟需求的依賴,並進一步指出,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在中美角力的結果。
喬良是中國國家主義的倡議者,但他的說法確實反映了許多中國人的想法。這一點值得美國與其盟友深思。對許多中國人而言,併吞台灣不只是神聖的國家任務而已,如果成功奪下台灣,中國也等同於向世界宣告,美國領導世界的時代畫下句點。中國只要確信犯台成本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就必定會採取行動。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僅反映專家看法,不代表本設立場)
(責任編輯:陳竫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