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 ||
---|---|---|
R.O.C. Military Academy | ||
陆军官校校徽 | ||
陆军官校校门 | ||
校训 | 亲爱精诚 | |
创办时间 | 1924年(民国十三年)6月16日创校(97年前) 1950年(民国三十九年)8月在台复校 | |
学校类型 | 国立,军事院校 | |
校长 | 侯嘉伦 陆军少将 | |
校址 | 中华民国广东省番禺县(建立时) 中华民国台湾高雄市凤山区维武路1号(复校后) | |
昵称 | 黄埔军校、黄埔官校 | |
网站 | www.cma.edu.tw | |
|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陆军官校、陆官)是中华民国的军校,由中国国民党总理孙文(习称孙中山)指示筹办,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由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任首任校长,陆军军官学校创校于中国广东省广州黄埔,故世人也因此称其为“黄埔军校”或“黄埔官校”。学校为苏联支持下成立,因此有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与将领均出自该校。陆军军官学校同时也是第五首中华民国国歌的发源地,因为该校第一期学生开学日由孙中山颁布之书面训词正是今日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陆军军官学校目前隶属于中华民国国防部,而其宗旨和创校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华民国陆军军官,陆军官校于台湾复校后,便改为大学与专科学制,但专科学制在2004年末届第27期后便取消。
陆军官校创立时,校址位于广东广州黄埔长洲岛,创立时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官校当时是中国国民党的党校。1927年,陆军官校迁往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市,改为隶属国民政府,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陆军官校为避过战争而西迁成都市。1946年,陆军官校因应军队国家化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台北,成都陆军官校校本部投共。1950年,陆军官校迁于台湾高雄凤山第四军官训练班位址复校迄今已70-71年。陆军官校黄埔时期的校址和南京时期的校址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校址现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陆军官校在大陆时期(至1949年)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曾经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战事。而陆军官校于台湾复校后,于台湾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没有参与过战事,这些人大都担负起战备整备等要务,他们的贡献主要在维系台海安全[1][2]。
校史[编辑]
建校肇始[编辑]
1876年,清朝两广总督刘坤一倡议创立“广东西学馆”,并且以8万两白银买下位于黄埔长洲岛的船坞为广东西学馆馆址。 1882年,广东西学馆易名“广东实学馆”。 1884年,张之洞由山西巡抚调升两广总督后,将广东实学馆再度易名,改为“广东博学馆”。张之洞后来于1887年8月3日创建了“广东水陆师学堂”,恰位于广东博学馆原址。至此,广东水陆师学堂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3]。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8月,孙中山写信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热切表示要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学习苏俄革命的经验。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人员)陪同下抵达桂林与孙中山会面,马林建议内容有三: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农民及劳工大众联合、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与谋求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孙中山对此未予实施。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中山逃亡上海时,多次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商谈,与苏联政府特使越飞会谈,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列宁派人帮助建党、建军。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922年底,孙中山接收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
1923年2月,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邀请苏联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协助建军,并提出委派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学习苏联办军事学校的经验,谈判军事援助等。孙中山与马林、张太雷、蒋介石、汪精卫、张继、林业明等商谈后,决定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代表团由4人组成:蒋介石(为负责人)、张太雷(共产党员,俄文翻译)、沈定一(共产党员)、王宗山(后为蒋介石的英文秘书)。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于是派遣蒋中正代表团开始访问苏联[4]。在苏联逗留三个月左右,接见他们的苏联领导人包括加里宁、加米涅夫、卢那察尔斯基、托洛斯基等。1923年10月6日,苏联派来的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10月18日,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投入国民党改组工作,帮助起草由孙中山审定的国民党组织法及党纲党章。
陆军军官学校最初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国民党培养革命军干部之军官学校[5]:166。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党军”[6]:9。1月,孙中山正式委派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展开筹备工作[5]:166。筹备委员7人:王柏龄、李济深(邓演达代)、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委员会以建立培训军事人才的学校。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长洲岛上,以旧有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为学校校址,通称“黄埔军校”[5]:166。然蒋却在2月21日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递出辞呈,表示“自惟愚陋,不克胜任”,将筹备处交给廖仲恺。不过,蒋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提到其辞职原因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挟俄自重”,又忧心国民党不能达成扫荡军阀[7]:23。同日,孙中山接到蒋的辞呈,决定派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924年1月,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弗·波里亚克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军事顾问小组成员有:切列潘诺夫、雅·格尔曼(又译作捷尔曼)、尼·捷列沙托夫、斯莫连采夫、波良克等10多人。鲍罗廷把苏联军事顾问小组成员介绍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承袭西方学制的传统军官学校(如保定军官学校),培养一名初阶军官一般需要三年。苏联军事顾问小组则根据苏联红军的经验,规划了半年完成初阶军官军事训练的速成学制,还根据修业期限详细安排了各项军事课目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具体进度,并针对各科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拟定了实施办法练。
2月23日,孙覆蒋:“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孙复派出戴季陶去奉化,转达其准许蒋不预闻党政,专办军校之要求相约。
总顾问鲍罗廷鉴于军校缺乏军事干部,受孙中山的嘱托,于1924年4月和加拉罕一起联名向莫斯科发电报派遣教官。1924年5月,苏军军长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化名高和罗夫)到达广州,受聘孙中山首席军事顾问、黄埔军校军事总顾问兼军事顾问团团长。5月3日,孙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特任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5]:166。5月9日任廖仲恺[8]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并筹集军校经费,之后委任李济深和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和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和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骏彦和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而何应钦为总教官,张家瑞和王登云为中、英文秘书,还有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亦获任教官及各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恽代英、夏曦、熊雄、萧楚女、张秋人、高语罕、杨其纲、王逸常、洪剑雄、卢德铭等人[9]。
黄埔时期[编辑]
1924年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通过《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案》,在广东一省公开招生,在其他各省通过中共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秘密招生。如湖南的招生工作由何叔衡初步选拔后去上海,上海地区的军校招生委员为毛泽东,浙江的招生工作由中共党员胡公冕负责。3月27日,1200名来自各地的考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参见考生。4月28日,考试成绩揭晓,正取350名,备取100名。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为第一名,其他学生来自中国各地,包括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也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青年[10]。陆军官校于5月收录了第一批学生。[11],于5月5日入学,成为陆军军官首批学生,6月16日为开学日,大元帅孙中山至校主持。当日上午6时孙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头戴“拿破仑”式白帽,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由大本营出发,江汉舰随同翼卫。抵校时由校长蒋中正与妻子陈洁如及校员生在校前排队奉迎,孙中山接见了主要干部,后于09时20分赴礼堂演说了“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讲话,孙向学生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在11时30分于操场的开学式中,孙说之所以择定陈炯明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12],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后由胡汉民总参议宣读总理的书面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其内容后来更制订为中华民国国歌歌词。[13][14][15][注 1]
孙中山决定自办军校的企图基本上不只是广东省,其它省分的军阀皆有所闻,因此或多或少都有阻碍其办校。军校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缺乏武器,在广东兵工厂厂长马超俊同情下,孙中山在民国十三年4月至5月获得该厂军援500把步枪、4挺机关枪与配套子弹,这是黄埔军校获得的第一批军火。滇军将领范石生后因得知此事曾扣押马超俊,最后在杨希闵介入下得以释放。
因黄埔军校持续招生,军火问题成为孙中山向苏联求援的重要课题。7月8日总军事顾问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给苏联政府发电报,要求立即援助孙中山政府急需的武器装备。苏联军援军火在民国十四年9月22日自海参崴出航,10月5日抵达虎门卸货,参与这批军火卸货戒护任务的孙元良回忆该舰运了500杆日制三八式步枪与弹药[21]。第二批在10月8日由沃罗夫斯基号通信指挥舰运达,包括8,000杆莫辛-纳甘步枪与配套的每杆500发子弹(共400万发),火炮是在十四年底运抵虎门,获得火炮的黄埔军校才从炮兵科毕业的学校教官与抽调部分第二期入伍生成立炮兵营,初期的炮兵营指挥干部皆是保定军校毕业的专业军官,包括蔡忠笏、陈诚、罗卓英。飞机则是在民国十四年8月时向苏联采购的英制与德制旧型机,这批也是在年底运抵成军,称为“中山航空队”,由于广州政府缺乏足够的飞行员,因此中山航空队是中国籍与苏联籍飞行员混编。
同时,巴甫洛夫还建议孙中山成立国防委员会,将广州地区分散的地方军阀部队改编为革命军队,以便集中指挥。7月1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定接纳巴甫洛夫的建议,成立军事委员会,并聘请巴甫洛夫为该委员会的军事顾问。 1924年7月18日,巴甫洛夫偕同其他苏联军事顾问及航空局飞机师数人乘坐广九列车赴增城考察前线情况。当晚,在石龙河面电船上勘察时,巴甫洛夫失足落水溺亡。8月4日黄埔军校举行追悼大会,孙中山与宋庆龄由大本营乘江固舰又亲往参加,称他为“俄国为中国自由而捐躯的第一位先烈”,并手书“急邻之难”条幅以志哀悼。由于总顾问因事故猝逝,在10月军火运输到黄埔军校之际,继任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为首的40多位苏联军事专家,包括罗加乔夫(又译为罗嘉觉夫,第二次东征军事顾问)、别夏斯特诺夫、吉列夫(炮兵顾问)、波洛(机枪顾问)、格米拉、泽涅克、齐利别尔特、马米伊利克等也随船抵校赴任。这些俄国军官随后也参与了广州商团事变。
另为宣传革命思想,军校出版《黄埔潮》与《黄埔日刊》等期刊,有的刊物发行量高达5万份之多,还行销国内外。
1924年8月10日至10月16日,黄埔一期学生首次参与军事行动,为广州商团事变。在海军江固号炮舰协助下,扣押由挪威籍货轮载运的广东省商团采购军械。随后黄埔校军在10月10日后和广州商团军交战,并成功镇压商团军,[22][23]。 并以其军火强化黄埔校军的战力。
1925年5月,苏联政府再向黄埔军校派来200人的教官团。知名苏联顾问或教官有:
- 斯米诺夫(又译为西米诺夫),1924年10月被聘为大本营直辖海军局局长,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海军局时被解聘。
- 李糜,1924年10月被大元帅府聘为航空局的顾问,任代理航空处处长兼航空学校校长,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成立航空局时被解聘。
- 尼古拉·古比雪夫(化名“季山嘉”),1925年6月来华负责顾问团工作,1926年2月27日获悉蒋介石、汪精卫要解聘自己时,自动请辞。
- 伊文诺斯基,被聘为大元帅府军事顾问,1926年4月14日,随被解聘10余人归国。
- 沙菲为铁甲车队顾问
- 军事教练顾问长切列帕诺夫
- 政治顾问喀拉觉夫(又译作格拉觉夫)
- 步兵顾问兼顾问长白礼别列夫
- 炮兵顾问嘉列里
- 工兵顾问瓦林
- 炮兵教练官捷列沙托夫、梁道夫
- 通讯顾问科丘别耶夫
- 后方勤务顾问罗戈夫
- 战术教官波利亚克、格尔曼、亚科夫列夫等
入学不久,所有学生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连原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内。中国共产党有权可推荐若干人进军校各期受训,但中国国民党招募来者占大多数,大多是中等以上阶级的城市居民或地主仕绅之子。1924年11月30日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考试及格465人,另有一说,1924年11月19日大元帅府军政部讲武学堂留校的一、二两队158人(大多为湖南人,包括陈明仁、李默庵、丁德隆、左权、袁仲贤、邓文仪等)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为第六队。四川22名学生并入第6队毕业,共645人均为步科,1925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6]:10。
后来,为消灭中国共产党在陆军官校内的势力,中国国民党便于1925年2月将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24]。虽然蒋得到苏联及中国共产党人支持,但是他用校长身份与大部黄埔师生保持密切关系,掌握新军设计与技术细节,凡此都与他所景慕之曾国藩、戚继光有相似之处。当中最大之不同,即曾、戚所建立新军,旨在扶持当时之国家朝廷,但蒋在1925年国家是身处南北分裂,他在孙文指示下创办黄埔,于校门大书“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旨在励志学生,救亡图存。
1925年8月,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毕业[6]:10。(一说9月6日)
黄埔第4期入伍生于1925年7月开始招考,招生委员分赴开封、汉口两地,并委托北京、上海各地国民党党部招生。至1926年1月,各地招收之志愿入伍生来粤应试者有7次之多;先后成立入伍生队第1、2、3团。入伍生担负勤务包括广州卫戍,惠州、黄埔、虎门之警戒,各兵舰之监视,廖仲恺遇刺案各要犯之看守、第二次东征时惠州驻防种种。1926年3月8日,入伍生经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分步、炮、工、经理、政治五科;共编为步科第1、2团,每团辖9连,共1712人,炮科大队(辖2队)145人,工科大队(辖工兵、通信2队)148人,经理大队(辖2队)213人,政治大队(辖3队)438人,共计2656人,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由于首次开设政治科,第一批政治教官(高语罕、恽代英、廖划平、汤澄波、罗霞天、张秋人、于树德、韩麟符、陈希濠、李合林、杨道腴、任卓宜、朱雅林、段锡明等)80余人。1926年7月9日北伐誓师至10月4日正式毕业,第四期学生就相继分发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等基本干部;成绩优秀的学生调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和直属警卫团、补充团等部队服务。
192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国民革命军军事教育有统一之必要,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合并所辖各军原有各军官学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属该会,并以黄埔军校为校舍,任命蒋为校长[5]:166。1月12日,军事委员会议决改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月19日军事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
1926年3月13日,苏联红军政治部主任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原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化名伊万诺夫斯基)率“苏俄观察团”到广州,对苏联顾问在华的军事、政治工作进行考察,正遇上中山舰事件。黄埔军校教育长兼入伍生部长、代校长方鼎英在《我在军校的经历》中,提到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对苏联顾问团亦以与中山舰事件有嫌,同样兴问罪之师,苏联总顾问鲍罗廷感到蒋之派兵监视顾问团住宅是极其严重之举,因而让蒋明白提出意见,蒋便将其不满的顾问列一名单,请其撤走,一次便有300余人被撤回国”。
后来,北伐革命军成功攻取武汉,国民政府便于1926年10月27日决定于两湖书院旧址设立政治训练班。后来,政治训练班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并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政治科学员全数调至武昌就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炮兵、工兵科学员调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正式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此黄埔时期陆军官校自1924年兴办到1927年共招训学生5期,也即第1期至第5期[25]。黄埔军校1至5期毕业人数:[26]
学期 | 开学日 | 毕业日 | 毕业人数 |
---|---|---|---|
黄埔1期 | 1924年4月28日 | 1924年11月30日 | 645人 |
黄埔2期 | 1924年8月14日(入学考试) | 1925年9月6日 | 449 人 |
黄埔3期 | 1925年7月1日 | 1926年1月17日 | 1233人 |
黄埔4期 | 1926年3月8日 | 1926年10月4日 | 2645人 |
黄埔5期 | 1926年4月 | 1927年8月15日 | 1480人 |
南京时期[编辑]
1927年北伐军攻下南京,广州国民政府北迁南京,随着政府中枢北迁,黄埔军校也计划迁往南京,原订于192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但同年发生中国国民党清党事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分裂,并发生宁汉分裂事件[27]。国民党分裂也打乱了黄埔军校北迁计划,使得同时期在南京、武汉、广州的黄埔军校同时存在。
在武汉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由当地国民党人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在1927年3月22日扩建并改组成“(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且随即展开讨伐共产党的行动。武汉分共事件发生后不久,国民党为了继续北伐,将武汉分校改制为张发奎的军官教导团,停办该分校,并迫使武汉分校第5期学员退学。这些学员后来编入国民革命军内,成了镇压南昌起义和广州暴动的主力部队。
在黄埔原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未因国民政府北迁而停止招生,并在1927月续招第6期、1928年招收第7期生,副校长李济深于1928年5月将校名改成“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在广东的第6期生于1929年毕业、第7期生于1930年毕业。1930年9月,广州陆官学校正式停办,招收的第8期生则拨交南京方面编为第一总队完成学业。黄埔军校6至8期毕业人数:[26]
学期 | 开学日 | 毕业日 | 毕业人数 |
---|---|---|---|
黄埔6期 | 1926年8月 | 1929年2月24日 | 718人 |
黄埔7期 | 1928年5月复课 | 1930年9月26日 | 666人 |
黄埔8期 | 1930年5月 | 1933年5月20日于南京毕业 | 305人 |
在南京的黄埔军校最初名为“(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中正并要求所有学员宣誓反共,同样在1927年招收第6期、1928年招收第7期生,学制与第2期后同样为1年速成教育。1928年3月,蒋中正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将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8],以蒋为校长,宗旨在培育陆军初级军官,备充国军干部[5]:166。
在1929年招收的第8期中央陆军军官军校学员开始调整学制,由原本的1年速成教育转为3年正规教育,此转换在1930年开学之第8期开始。而前7期毕业生部分则由陆军大学速成班补强学资。南京中央陆军官校自1928年兴办到1937年西迁成都止,历时10年,共招训学生7期,也即陆官第6期至第12期[29]。
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高教班)用于培训杂牌部队中层军官,给予中央军校科班学历教育。[30]
- 高教班第一期:1932年10月1日在南京黄浦路马标成立。由本校军官教育总队尚未卒业之三队、四队及步兵炮队学员改隶。1933年5月2日毕业。班主任徐培根。
- 高教班第二期:1933年11月各部队选送军官将校入学。1934年6月7日毕业。班主任徐权。
- 高教班第三期:1934年10月入学,1935年8月毕业。
- 高教班第四期:1935年10月入学,1936年8月毕业。班主任陈芝馨。
- 高教班第五期:1936年9月入学,1937年8月毕业。班主任江煌。
- 高教班第六期:1939年入学,驻成都北校场。1940年6月毕业。班主任刘仲荻。
- 高教班第七期:1940年9月入学,1941年6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八期:1941年9月入学,1942年1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九期:1942年9月入学,1943年3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十期:1943年8月入学,1944年6月毕业。班主任陈素农/刘伯龙/皮震。
- 高教班第十一期:1944年9月入学,1945年6月毕业。班主任皮震。
中央军校特训班:[31]
- 特训班第一期:同军校第10期。1933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赣暑期研究班在江西南昌成立,招收黄埔军校前八期失业毕业生及部分失学青年924人。主任康泽、副主任韩文焕。1933年8月编入庐山暑期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第四营,两周后改为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1933年10月3日,研究班学员编入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别动队。康泽任总队长、韩文焕总队附,训练班3个大队长马维骥、萧树经、公秉藩分别任别动队三个大队长,开赴南城、临川开展战地实践。
- 特训班第二期:同军校第11期。1934年训练结业的特别研究班学员编为军委会别动总队第四、第五大队,随“参谋团”入川。别动队第五大队接收了贵州。
- 特训班第三期:同军校第12期。1935年春改名为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1935年毕业学员编为军委会别动总队第六、第七大队和巡缉大队。1935年底,第2、第7大队开赴陕北。
- 特训班第四期、第五期:编为军校第13期第二总队。1936年春,原任训练总监部国民军训练处处长潘佑强接任特训班主任,杨文琏为副主任,在全国公开招收军事队、政治队学员各120人。1936年5月1日在星子县入伍,列为第四期。原1935年底设在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的180名学生也并入,编为交通学生队(1938年毕业于沙市)。包括朝鲜流亡青年周世敏、李承烨等。1936年冬,潘佑强被解职,康泽回任,由别动队预备队考选学生150人,收容华北流亡学生500人,列为第五期。1938年1月特训班迁往沙市。
- 特训班第六期:同军校第14期。包括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政训学生队与交通学生队、1938年春夏在沙市招收东北军编余军官800人及当地学生800人、1938年秋至1939年在丰都招收的均列为第六期共计5308人。其中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400人,撤退到陕西王曲,称为特训班第六期西北大队,1939年春改为中央军校七分校。
- 特训班第七期:编为军校第17期第二十总队。1939年底迁往合川县,招考学生3个大队。
- 特训班第八期:同军校第18期第十四总队。1941年招考学生3个大队,学制三年。1944年毕业。
成都时期[编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因应国都迁徙,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37年8月由南京迁至成都[32],第13期学生于1937年11月11日在庐山开学。除了成都以外,因前线基层军官匮乏,国民革命军在各战区开设了军官养成学校,这些学校皆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X分校”称呼。大多数分校在1945年组织精简时均停办。
1945年日本投降,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未迁回南京,仍续留成都。由于国防组织改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解散。抗战胜利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46年1月奉命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5]:166。隶属陆军总部。1947年10月蒋中正卸任校长,由黄埔一期毕业之关麟征接任,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除了中国籍学生,此时陆军官校开始招收韩国与越南籍人施以军事教育。因国共内战白热化,原本被撤裁的分校重新开办,称为“军官训练班”,其中最知名者为1947年孙立人在台湾高雄县凤山镇的前日本台湾军基地开设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在中华民国国军败战趋势明朗化后,成都的陆军军官学校本部也开始筹备迁校事宜[33]。
陆官在大陆最后一期23期学生,在1948年6月、7月间有3000多位考生,于12月1日入学于四川成都的陆军官校,但却提前于1949年12月毕业,毕业典礼是由蒋中正主持,但因四川已遭解放军包围,学生只能在学校待命,9月中有77名23期台籍与特殊状况学生先由政府运送到台湾。1949年9月8日教育处处长李永中少将,总队长萧平波少将,及萧步鹏少将等3人与共产党取得联系,于1949年11月初蒋中正第二次来陆官时对官生讲话,李永中、萧平波准备扣押蒋,但萧步鹏把计划告诉蒋而逃走。后来李永中以迁校行军总指挥名义安排迁校事宜。11月中旬全校开始行军,为使解放军能顺利接收军校,一个多月时间部队采取让拖等来回游动在川西平原。12月20日军校北上至温江西,已和解放军接上头;西面是罗广文一个军宣布投共;东面是胡宗南的国军。这时由李萧二人召集队长和学生代表,讲了形势和解放军的协议与政策,愿投共的、跟国民党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学生大都愿意投共,25日队伍至郫县便由李永中宣布军校投共,而解放军将军校保持原编制,暂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34]。1949年12月,解放军占领成都,成都陆军官校自1937年兴办到1949年共招训学生11期,也即第13期至第23期,由中华民国在大陆开办的陆官到23期停办,至此,陆官的大陆时期终告结束,迈入台湾时期[35]。
陆官在大陆时历次迁徙与设分校有潮州分校、长沙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抗战后迁汉中)、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南昌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南宁分校(中央军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武当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八分校)、迪化分校(中央军校第九分校,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凤山分校(中央军校第十分校),合共13所。另外,在今深圳设置有非正式的分校及汪伪政权设置的军校。
凤山时期[编辑]
1950年3月1日,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总统蒋中正发表关于陆军官校复校的演说。1950年8月复校后,首届校长一职正式由罗友伦中将接任。1950年10月,政府决定以台湾省高雄县凤山镇原第四军官训练班班址为军校校址,陆军军官学校在台复校[5]:166。校址为原大日本帝国陆军的武器储存库等设施所在。1951年4月,第四军官训练班的所有学员、教师及设施都被编进学员总队,并且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其训练期为二年[36]。
1952年6月,蒋中正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校庆,勉全体师生,抱定光荣战死之决心[6]:70。9月,蒋介石于陆军军官学校预备军官训练班剀切致训词,说明国家需要革命青年,青年需要革命教育,期以身体生命献与国家,挽回国运[6]:71。1953年6月,蒋至凤山主持陆军官校校庆,并巡视左营军区,慰劳留越返国将士[6]:74。
1954年6月16日,蒋至凤山,主持陆军官校三十周年校庆,时官校已改为四年制,其正科毕业生,由教育部授予学士学位,[6]:77-78校庆阅兵典礼由当时总统蒋中正主持,与副总统陈诚一起在校庆中阅兵、校阅骑兵队,是迁台后首次举办校庆“阅兵”,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少将也上台致词[37]。1964年6月,陆军官校建校40周年,蒋介石亲临致训,昭示军校师生黄埔一贯精神,乃牺牲精神、团结精神、负责精神[6]:107。
陆军官校学制于1954年第27期起由两年改为四年,在此之前各期学年不定,并无四年大学制的“正期班”称谓,多以第几期第几年班称谓期别,直至1966年陆军官校开办“专修学生班”制,为区分前后班别之异,原常规班制始改有“正期学生班”之称谓。1970年起正期班毕业年班改授为中尉官阶,于1975年第47期起学制再延长为四年三个月,在1976年第48期起陆官首次授予文学士学位,在1993年毕业正期班第62期起恢复初任少尉 ,1994年入学正期班第67期开始招收女性学员,1998年开始招收大学储备军官训练团学生。并为了彰显国民革命军源于陆军官校,中华民国国防部决定将陆军所属各军事院校的“入伍生团训练”集中于陆军官校施训。另外,陆军官校也提供多种短期但无文凭学位的军官训练班,其目的是为充实基层干部。
1965年12月4日国防部长蒋经国命令将所有13期起的各兵科学校之“后补军官班”取消,转纳入为陆军官校开办的“专修学生班”制,1966年1月1日陆总部核定陆军官校开办,同年11月17日首训第13期,此至1969年专修班19期以前,教育期限为一年,20期至25期为二年,26期至43期为一年,44期至47期为一年三个月,48至56期为一年,专修班役期视军种、兵科的不同,分别为四到六年,专修班第13期至56期共结训44期,人数2万8277人,只有军事结业证书,不授予专科或大学学位文凭。
1977年12月6日再将专修班规划为“专科学生班”,增设土木、企管、机械和电机四科。另于1996至1998年招收三期二技班,每期二年三个月,开授管理、电机二个学系,是同与大学部“正期班”、专科部“专科班”有正式授予军、文职文凭毕业证书之班队。“专科班”为二年半学制,1978年4月28日陆军官校专科1期至1982年5月5日专科5期入学期间,还续重叠招收专修48至56期之学生,以后便停止专修班之招收[38][39]。另国防部为激励爱国情操,于1978年命陆军官校支援拍摄刘家昌导演的军教片电影“黄埔军魂”[40][41],与1989年支援拍摄柯受良导演的军教片“壮志豪情”[42];另2011年国防部为庆祝建国百年,与三立电视合拍军事偶像剧“勇士们 (电视剧)”共三个单元15集[43][44] 。专科学生班后因招收的学生不足,因此自1985年专科8期起,部分期别在每年5月及11月分为甲、乙两班扩大招生。2003年专科班第26期乙班首次招收飞行军官班。在2004年末届召收(2006年停召)第27期后便停止收生[45],继后的专科班迁往“陆军专科学校”(陆军士校改制)继续招生,也透过“专业军官班”的召募来弥补人才短缺问题,陆官专科班1-27期总计毕业生有1万7077人。2006年8月1日,国防部精进案实施,裁减兵员,并将各官校校长的官阶降为少将。当时,官校校长王根林提前于2006年7月1日退休,而作为继任兼首任少将编阶校长的陈良沛仍未上任,因此校长一职由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贾辅义代理,而贾辅义仅当校长一个月便离任,陈良沛是第一位出生于台湾的陆官校长[46][47]。
为维系陆军官校一脉相传之革命感情,发扬黄埔精神,两岸先后创建陆官黄埔同学(校友)会组织。北京于1984年6月14日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48],台北于1991年1月1日成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49],而“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于1988年12月4日在陆军官校凤山成立[50],复于2013年10月26日改制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友总会”[51],另“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也于2014年12月14日在台中成立[52]。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所言:“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1924年他在广州石牌手创“文校”中山大学、广州黄埔“武校”陆军官校,合称“一文一武两大学府”。而在民初历史举足轻重的这两校,也在两岸分治后,于1950年在高雄县凤山镇复校陆军官校,1980年在高雄市鼓山复校中山大学,这“一文一武两大学府”实现他的理想。陆军官校建校逾九十年,黄埔出身的名将多参与东征、北伐、抗日与国共内战后的复员工作。官校迁台后,陆军官校的毕业生因战事少而少有参战,因此多担任建军备战的工作,以维系台海安全,尽管陆军官校的专科班仅开办27期,却也产生廿多名将领,并由专科班第1期主专科班以专科5期为典。[53][54][55][56][57][58][59][60]
历任校长[编辑]
创校校长蒋中正军职历任特级上将(五星上将),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与军事委员长,在早期国军中,“校长”一词属蒋介石专有,1947年10月蒋中正首次退位改任名誉校长,由陆官第1期毕业之将领关麟征担任校长。1950年8月在台复校后首届校长由罗友伦中将接任。2006年8月首任少将编阶校长为陈良沛[61]。
任届 | 任期 | 姓名与职位 | 学历 |
---|---|---|---|
01 |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 蒋中正上将 | 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炮兵科11期 |
02 |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 关麟征中将 | 日本振武学校炮兵科 陆官1期 |
03 | 1949年9月—1949年12月 | 张耀明中将 | 陆官1期 |
04 | 1950年8月—1954年8月 | 罗友伦中将 | 陆官7期 |
05 | 1954年9月—1957年3月 | 谢肇齐中将 | 陆官6期 |
06 |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 徐汝诚中将 | 陆官6期 |
07 | 1961年1月—1965年3月 | 艾叆中将 | 陆官4期 |
08 | 1965年3月—1970年3月 | 张立夫中将 | 陆官8期 |
09 | 1970年4月—1973年2月 | 林初耀中将 | 陆官10期 |
10 | 1973年2月—1976年3月 | 秦祖熙中将 | 陆官11期 |
11 |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 言百谦中将 | 陆官16期 |
12 |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 许历农中将 | 陆官16期 |
13 |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 朱致远中将 | 陆官16期 |
14 | 1981年7月—1983年6月 | 卢光义中将 | 陆官22期 |
15 | 1983年7月—1985年6月 | 黄幸强中将 | 陆官22期 |
16 |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 黄耀羽中将 | 陆官24期 |
17 |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 汤元普中将 | 陆官29期 |
18 | 1989年7月—1991年6月 | 胡家麒中将 | 陆官30期 |
19 | 1991年7月—1993年9月 | 杨德智中将 | 陆官33期 |
20 | 1993年9月—1996年7月 | 马登鹤中将 | 陆官29期 |
21 | 1996年7月—1997年7月 | 童兆阳中将 | 陆官34期 |
22 | 1997年7月—1998年1月 | 丁渝洲中将 | 陆官35期 |
23 | 1998年1月—2002年2月 | 张岳衡中将 | 陆官34期 |
24 | 2002年3月—2005年6月 | 杨国强中将 | 陆官41期 |
25 | 2005年7月—2006年6月 | 王根林中将 | 陆官40期 |
代理 | 2006年7月 | 贾辅义中将 | 陆官39期 |
26 | 2006年8月—2010年7月 | 陈良沛少将 | 陆官48期—降编少将阶 |
27 | 2010年7月—2012年7月 | 全子瑞少将 | 陆官正51期 |
28 | 2012年7月-2015年2月 | 刘得金少将 | 陆官正53期 |
29 | 2015年2月-2017年9月 | 张捷少将 | 陆官正55期 |
30 | 2017年9月-2018年12月 | 陈忠文少将 | 陆官正56期 |
31 | 2018年12月-2021年12月 | 陈建义少将 | 陆官正59期 |
32 | 2021年12月- | 侯嘉伦少将 | 陆官正62期 |
校制[编辑]
校徽[编辑]
“盾牌”象征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亲爱精诚”为陆官校训。“青天白日国徽”象征中华民国。“指挥刀”代表指挥官的权与责。“瑞穗”代表中华民国陆军对北伐、抗战、动员戡乱等战事中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有着寓兵于农之意。每禾七短,合为双七,又名七七,象征七七事变,以纪念抗战建国,以及发挥抗战建国的精神。校徽上之“亲爱精诚”四字原创为由右至左书写,在2007年配合由左至右横式公文书而改向;但在2011年由国防部长高华柱下令要尊重原创精神与特色,再回复为由右至左书写迄今未变[62]。
校旗[编辑]
民国13年建校之初的校务会议中,指派总教官何应钦设计校旗,以红底、中缀青天白日国徽、外围加上金黄色丝穗为校旗。校旗上方有一荣誉旗(标),为民国46年为表彰功绩并纪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学校荣誉,由蒋中正亲颁[63]。
校训[编辑]
陆军官校校训“亲爱精诚”,由首任校长蒋中正拟定及撰写,并由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时核定宣布。孙中山核定“亲爱精诚”为陆军官校校训,是希望由陆军官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共同团结为革命的写照。蒋中正于1925年元旦对官校学生训话中阐释:“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其目的乃在造就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堂堂正正革命军人,发扬黄埔精神[64]。
校歌[编辑]
1924年陆官虽有撰定校歌,但仅传唱黄埔1期至黄埔4期:“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妆花,以校做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此歌由戴季陶所作,但因词曲韵律不太流畅,而未得推广[65]。军校的学生除了经常唱校歌与《国民革命歌》,另外还请苏联通信顾问科丘别耶夫教唱《国际歌》[48]。
1926年陆官认为有必要制定新校歌,采用了陈祖康写的词与林庆培谱的曲,并将歌词于1927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旧址内勒碑立石,复于1977年6月16日在台湾凤山陆官勒石纪念,上面写着-“怒潮澎湃,党旗飞舞……发扬吾校精神”[66][67][68]。校歌并由黄埔合唱团编唱,此曲于1926年由黄埔5期开始传唱至今。
陈祖康,福建漳平人,1901年生,1919年秋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参加中国少年共产党,与熊雄是留法时的同学。熊雄先陈祖康回国,在黄埔军校经周恩来推荐,继周续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请陈祖康于1925年春回国,到陆军官校担任少校政治教官。1926年秋,陆官第五期开学,熊雄对陈祖康说:“到现在五期已经开学了,学校万事俱备,惟新校歌尚付阙如。大家都认为你具对诗歌专长,请你撰写一篇校歌的歌词。”于是陈祖康写了这首歌词,并交音乐教官林庆培谱曲[69]。
陆官校歌在2006年陈水扁政府主政推行去蒋化时期,与2016年蔡英文政府时的民进党立委,都要求陆官将唱了几十年的校歌改歌词,把“党旗飞舞”改成“国旗飞舞”。国防部表示,陆官校歌与军歌性质不同,校歌非一般军歌,校歌的作者已经不在了,因为歌词是有版权的,要尊重原著者与维护历史传承,不能更动[70][71]。而陆军官校于2017年6月29日和2019年4月18日召开的二次校务会议,讨论大学部提案“校歌修改议题”,经表决均以全数不同意票修改、同意修改零票,决议维持原校歌歌词[72]。而面对改词的提议,填词人陈祖康的家属很不认同,认为用“党旗”二字是有历史背景,没必要改变;特别的是,代表家属发言的是陈祖康的孙子陈如山,他正是入围3次金曲奖的四分卫乐团主唱。除陈祖康家属反对,也因各界反弹声浪,而未修改[73][74]。前民进党金门县党部主任委员陈沧江表示,民进党应该努力做好两岸关系和拼经济才对,却不停搞这些枝枝节节的小事[75]。
黄埔精神[编辑]
黄埔精神为“牺牲、团结、负责”的精神。要砥励“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信念,要“为总理、为主义、为革命”而负责、团结与牺牲的精神。蒋中正在1959年(民国48年)6月16日于凤山主持陆军军官学校35周年校庆,亲自做了对“黄埔精神”的阐示。“牺牲精神”的根源,就是“乐死的性质”,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家来奋斗。“团结精神”的根源,就是“亲爱精诚”的校训,凡属革命军人,不但事业是整个的,荣辱是整个的,而其生命、历史都是整个的,所以同学之间不仅是要义共患难,而且是志同生死。而“负责精神”,就是今日的党歌和国歌,那就是黄埔同学对于实现主义,对于保卫民国,对于领导人民的责任。革命军人的责任,就是“以建民国,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的责任,是为总理、为主义、为革命,而负责、团结与牺牲。黄埔还有一套严格的荣誉规约。由于黄埔精神的建立,“黄埔系”在东征、北伐和八年抗战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76]。
校区[编辑]
黄埔文物旧址[编辑]
黄埔军校大门中央上方横匾上有谭延闿[77][78]所书“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二门门口挂着“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二门右侧墙壁上挂有蒋介石手书的校训“亲爱精诚”[79]。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为清朝海关总税务司[80][81]。位于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国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82]焚鸦片、义和团[83][20][注 2]。
东征阵亡烈士墓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岗,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纪念讨伐陈炯明[84][85][86]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于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遗体。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蒋中正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在1984年修缮复原[87]。
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高10米的花岗石碑。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88]
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高40米孙总理纪念碑,于1928年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中山先生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篠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89]
1937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利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创办“黄埔中正学校”,学校沿用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校训,但创作新校歌。后学校历次迁徙易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90]。
凤山 续学新址[编辑]
陆军官校腹地约173公顷,大门对面有“亲爱精诚”大型牌楼,大门上方横书“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是蒋中正所书。入门两旁分竖“爱的教育”、“铁的纪律”标语。司令台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学校设有校史馆,外墙挂有“国家”、“责任”和“荣誉”三个标语(原本第一及第二个标语“主义”和“领袖”已基于军队国家化之《宪法》规范和理念而撤除)。校区分“北营区”、“南营区”(白宫)及“东营区”;“北营区”有志清、敬之、伯韬、清泉、灵甫楼等房舍,而“东营区”现改建为多功能的学生活动中心。中正堂为新式美伦美奂巴洛克式礼堂,原礼堂蒋中正骑马铜像移志清楼。还有人工湖泊“黄埔湖”,沿着湖畔有黄埔公园、觉民楼、岳飞铜像、科学工程馆、金门之虎战车、黄埔宾馆及游泳池;野外训练有先锋路、612与714高地[91]。
学制及生活[编辑]
大陆时期[编辑]
陆官的军校教育,虽规定学制为3年,但因初期时的用人迫切,实际上为半年到两年半不等。第1期学生都为步兵科之训练,第2期学生才开始分有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等5科。第3期学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4期学生以后再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后期又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军事教育课目区分学、术科,着重在军事教育训练,而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92]。
学科教育[编辑]
学科方面教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与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继教以战术、兵器、交通与筑城等四大教程。而军制学、交通学、军队内务规则、陆军礼节、军语与军队符号等,亦择要讲述。至于战术作业与实地测图,亦按步实施[93]。
术科训练[编辑]
术科训练内容为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与野外演习等。以单兵徒手教练,习各种步法暨转法,俟操作娴熟,施以班教练及排连营教练,如方向与各种队形之变换。徒手操作熟练后,继施以持枪教练,乃至单兵以至班排连营,凡托枪、下枪、举枪、装退子弹、上下刺刀、各种射击与各种行进,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以及各种战斗教练。除制式教练外,野外演习尤为重要。凡单兵战斗动作,以及行军宿营、战斗方式、连络勤务与构工作业等均按照教育步骤依次实施。此外,夜间演习、实弹射击与阅兵分列各项检查,亦确时教练。在术科方面,对于战斗教练与实弹射击二项更为要求,期能于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94]。
学员生活[编辑]
陆军官校在建校初期,学员的生活是艰苦的,学生的服装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没有袜子,赤足穿草鞋,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里,睡的是用竹子做成的床,求学期间,岛四面都是敌人,既要上课,又要打仗。在大陆时期,军校规定每天早上听到军号声起床、穿衣、打绑腿的时间只有3分钟,吃早饭只有10分钟。天气炎热,吃稀饭都会嘴烫。一些来自北方地区的学员还要适应广州的饮食。尽管环境险恶,但军校的日常训练却是严格的。许多学生在黄埔学习七八个月,却从未到过广州市区[95]。
台湾时期[编辑]
学科教育[编辑]
在于建立内省的智慧,而军官养成教育贵在内化,进而塑造顶天立地、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干部,培养“勇、毅、稳、健”的军人气质。在大学部设有外文系、政治系、管理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机械系、电机系、资讯系与土木系等九个系,在专科部(1978至2004)则设有企管科、机械科、电机科与土木科等四个科[96]。
军事训练[编辑]
在于精练体能战技,娴熟班战斗教练及相对编制兵器,以建立军事发展潜力为考量,置重点于培养对军事理论、兵学兴趣与基本战斗技能素养,奠定尔后教育及后续进修之基础。“入伍教育训练”为民转军的初体验,其教育训期共八周,课程排定以体能训练(陆军操、初步运动、战地运动、持枪运动、草坪运动、枕木运动、基本体能测验)、手榴弹投掷、五百米障碍超越、刺枪术等单兵应具之体能要求和初级战技技能课目为主,以奠定尔后军事训练之基础。“寒暑期军事训练”在每学年寒暑假期间实施,训期共计10周(含兵科见学暨军种交织教育),以验证班以下战斗教练、相对编制武器课程与三军联合作战之概念,强化军事基础教育。“分科教育”于完成学年教育后实施,训期共计半年,兵科有步兵、炮兵、装甲兵、海陆、化学兵、工兵、财经、行政、经理、通信兵、宪兵与航空兵等类,其中以步兵、炮兵、装甲兵、与海陆为战斗主要兵科,而专科1至4期企管科分一般、财经组,财经组是先至财经学校接受学年教育,再回官校接受专精教育,依成绩及志愿分发各兵科学校训练[97]。
- 步兵校歌[98]:临阵当先,决战致胜,我们步兵为主兵;风雨不足畏,地形任纵横,勇猛顽强,歼敌建功,忠诚精实,名将多出自吾校,不怕苦,不怕难,光民族,复国土,碧血丹心,为国干城,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 炮兵校歌[99]:炮声隆隆,导弹升空,这是国军新炮兵。精研新学术,培育新精英,我们是胜利的先声。支援友军,以火力消灭敌人,重联战,讲协同,八二三,建奇功,严格精实,革新作风。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 装甲兵校歌[100]:勇猛顽强,迅速机动,发挥装甲兵雄风,恪遵我校训,浩气贯长红,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团结一致,发扬诚爱热精神,我们是锥之尖,我们是刀之刃,凭式飞轮,旋转乾坤,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 海军陆战队校歌[101]:万寿山前,太平洋滨。陆战精英,志豪气虹,发扬黄埔精神,三民主义是从,研习联合作战,精练两栖技能,誓永远精诚,为战斗先锋。振兴中华,促进大同。
生活管理[编辑]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品性与方便生活管理,学校制定了生活公约,要求学生履行。 生活公约内容为: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我是最好的”认知;贯彻尊师重道、存诚务实的要求[102]。
早期学生教育是铁的纪律胜过爱的教育,强调服从,入伍训练回话时,更只有“是、不是、没有理由”三句话,不准辩解。而黄埔十道菜又称“黄埔十大酷刑”,是家常便饭,它是陆官来台后早期干部创制,用于处罚学生之方式,强调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叫“磨练”。不过随着时代演变,现在陆官的教育较讲求人性化之管理[103][104]。
- 棉被操:主要处罚内务整理不好者。将棉被盖在身上,头戴钢盔,在棉被内边唱军歌边做俯卧撑,或全副武装抱棉被跑步说我爱你与整叠棉被豆腐干。
- 大风吹:以最快的动作换床位,上下左右对调。有时甚至会玩到全连队都动了起来,如:第一排换第三排,第二排再换第一排。
- 灌唱片:以左手食指按在地上为圆心,人绕着自己旋转,大声唱军歌〈九条好汉在一班〉。
- 黄埔咖啡:又称“巴西咖啡”,主要处罚不依规定吸烟者。将数支香烟,取出烟草,全部用开水泡开,然后倒入钢杯中,甚至是钢盔中喝掉。另一种方式称作“北港朝天宫香炉”,是要求受罚者将许多支烟同时抽完。
- 人造卫星:这种体罚多半是针对部队行进间答数出差错的人。全连队的人在跑步时,被罚的人再绕着部队跑,像人造卫星一样。
- 跨海大桥:又叫“桂河大桥”。受罚者身体横跨水沟或两张床铺之间撑著。此外亦有进阶版,要受罚者做俯卧撑;这样的处罚好处是无法偷懒,因为偷懒与乏力者会跌到地下。
- 游龙地虎:又叫“环游世界”。受罚者由通铺的一端爬到另一端,然后再爬回来。
- 亲爱精诚:又叫“我佛慈悲”、“大发慈悲”,主要处罚礼仪不佳者。受罚者必须对着树木或柱子大喊数次至数百次“长官好”。
- 田边俱乐部:又称“五灯奖”,名称出自台湾田边制药赞助之台视综艺节目《五灯奖》。方法是受罚者仅著内裤,赤裸上半身罚站于厕所旁边唱歌、喂蚊子。
- 黄埔大地震:简称“大地震”。这是最著名的一道“菜”,阿兵哥多视如畏途。新兵训练中心的新兵几乎天天都会品尝到这道“菜”。当部队中有人物品失窃时,也会利用这方法寻找失物。全连的兵所有内务及私人物品全部集中,堆成一座小山,检查是否有违禁品(手机、香烟等),干部一声令下,限时归定位,否则重来一次。进阶版“大地震”是给一个完成不了的时间,玩到干部高兴为止。
黄埔寿歌
虽然入伍操练极为严格,但也注重学生休闲团康与庆生活动,而“黄埔寿歌”是入伍必教唱之歌,用于学校庆生聚会,并带入部队与官兵庆生活动之歌曲。
黄埔寿歌歌词-寿星的脸上微微笑,快乐的诞辰在今宵,祝福你、祝福你,祝你寿比南山高。花常好,月常圆,快乐诞辰在今宵;花常好、月常圆,快乐诞辰在今宵。寿星的脸上微微笑,快乐的诞辰在今宵,祝福你、祝福你,祝你寿比南山高。
创期史[编辑]
陆官第1期[编辑]
陆官第1期别称黄埔1期。民国13年(1924年)2月10日分配各省区招考学生名额,拟订招324名,另备取50名,惟当时各省多在军阀掌握之下,不易公开招生,故委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3月1日,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与简作祯等人为试验委员。3月27日起三天假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验场,举行入学考,共计考生一千二百余人[105],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加上保举共499人,组成学生总队,编成4个队,每队分3个区队,于5月5日入学,6月16日开学。时任校长蒋中正,教练部主任李济深,总队长邓演达,第一队队长吕梦熊,第二队队长茅延祯,第三队队长金佛庄,第四队队长李伟章[106]。同年11月30日毕业考试及格465人,民国14年(1925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另有一说,由湘军讲武学堂并入的158人,四川第6队学生的22人也并计入第1期毕业,共645人均为步科。黄埔1期最年轻者为时年未满17岁的刘咏尧(1907-1998年),他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二岁方得入伍,艺人刘若英之祖父。年纪最长者为胡宗南(1896-1962年)于28岁时就学陆官,前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之父。[107],而最后在世者为孙元良(1904-2007年)享寿103岁,艺人秦汉之父[108][109]。
毕业证书有二式:“毕业证书”在1924年11月30日发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学生。“卒业证书”在1925年3月1日发脩学期满考试及格学生[3]。
陆官专科班第1期[编辑]
陆官专科班第1期简称陆官专1期。甄试合格有一千二百余人,于1978年4月28日(外岛区4月27日)入营陆官东、南营区[38],同专科五校(陆官、政战、中正理工、国防医学院、宪兵)共二千余人于5月1日开学入伍训三个月,7月28日结训,1980年1月28日接受3个月专精教育,4月28日接受半年分科教育 ,1980年10月27日毕业任官少尉授二专文凭,毕业前三名为张堂贵、颜天𫓹与黄金庭,总毕业人数1058人。在学学制为二年半,学年教育以机械、土木科八百余人编一个营5个连,企管科280人(一般组200人、财经组80人)由财经学校学年教育编2个连,许历农与朱致远中将为前后任校长,刘大君与刘宁善上校为前后任指挥官。毕业时机械、土木科797人与企管科一般组193人分发步、炮、装、海陆等兵科共990人,服役六年于1986年10月26日退伍,企管科财经组选财经兵科68人服役十年,总服役人数1058人。将领有王信龙上将、陈健财中将[110]、白永成少将三人,而王信龙于2016年12月1日晋升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历任国防部军备副部长、陆军司令、国防大学校长,更是陆军官校史上专科班出身的最高阶将领,也是中华民国陆军史上第一位专科班出身的上将。[111][112]
为发扬黄埔精神与校训,凝聚革命情感,专科1期校友于民国101年(2012年)4月28日,在台中市潮港城国际美食馆成立“联谊会”,首届会长由罗财维担任,并通过组织章程、会旗制订与期徽释意:“青天白日国徽”象征效忠国家,保国护疆卫民之意;“亲爱精诚”为陆官校训;“陆军官校专科1期”为校名与期别;“五处盾形光芒”喻五种兵科为部队后盾,光耀1期;“嘉禾”象征国军以农建军,寓兵于民,祥瑞及丰收战果之意,二禾各七组穗粒喻示不管在校七连队同学或毕业后为七连队校友,均如嘉禾成长茁壮;并由专科一期于103年(2014年)12月14日主筹成立专科班校友会。
专科1期于2018年4月28日陆官入学40周年纪念日,上午在云林县二仑慢速垒球场举办连队慢速垒球赛,下午于剑湖山世界王子大饭店召开成立“同学会”,由陈世义主持,并办理联谊餐会,出席百余人,选出第一届理监事,复于2018年5月17日在台中市潮港城国际美食馆召开理监事会议,选出周志祥为首届同学会理事长。[113]
各连人数:机械、土木科:专1连、156人。专2连、176人。专3连、155人。专4连、152人。专5连、158人。企管科:企5、6连:一般组、193人。财经组、68人。总计1058人。
毕业证书有二式:“军职毕业证书”在1980年10月27日发毕业学生。“专科毕业证书”在1980年10月29日发毕业学生[114][1]。
著名校友[编辑]
中国国民党[编辑]
在大陆抗战与国共内战时期担任指挥官,及来台湾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与国防部部长之高级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关麟征、黄杰、陈大庆、黄维、郑洞国[115]、宋希濂、孙元良[116]、李仙洲、毛人凤[117]、张灵甫、李默庵、陈明仁[118]、刘安祺、高魁元、康泽、郑介民、李延年[119]、李弥[120]、胡琏[121]、唐生明、俞济时、戴笠、郝柏村、傅桓、蒋仲苓、王昇、沈发藻、刘戡、范汉杰、余程万[122]、邱清泉、彭孟缉[123]、罗列、于豪章、马安澜、黄幸强、陈廷宠、李祯林、汤曜明[124]、霍守业、朱凯生、胡镇埔[125][126][127]、赵世璋、杨天啸、陈镇湘[128]、李翔宙[129][130][131][132]、许历农、周仲南[133]、丁渝洲、陈守山[134][133]、马安澜、薛石民、郑为元、罗本立、高华柱[135]等人。
来台后的陆军官校专科班仅开办了27年(期),也产生了二十多名将领,有王信龙(现任国防大学校长)[111][112]、白永成、陈健财[136]、邵定谦[137]、黄国明、童盛雄、杨国隆、刘木聪、朱富圆、张性竹、房茂宏[138][139]、古胜文[140][141]、何启镇[142][143]、沈能策、杨基荣、刘丰荃、丁大成、许静芝[144]、赖荣杰[145]、林帝志[146]、傅政荣[147]、黄世贤、张台松、俞文镇、庄有凯、林正廷[148]等人。
中国共产党[编辑]
陆官在实施清党反共与宁汉分裂前,方有师生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黄埔,其担任抗战与国共内战时知名指挥官有左权、陈赓[149]、徐向前、林彪[150]、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周士第、许光达[151][152]、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宣侠父[153]、郭天民、陈奇涵、陶铸[154]、郭汝瑰[155]等人。
其他[编辑]
- 立法委员:施明德、张光锦[156]、王幸男[157][158]、帅化民[159]。
- 苏进强(台湾团结联盟前党主席)[160]。
- 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政治受难者[161]:江炳兴[162]
- 韩国瑜:曾任高雄市市长,专修学生班第40期毕业。
纪念[编辑]
校庆活动[编辑]
每年的6月16日定为“校庆日”。1924年6月16日,现代中国第一个革命的军事学校陆军官校,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正式开学,他之所以择定陈炯明叛变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的历史教训,坚决为递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163]。陆官在大陆时期,因战事多未能大型举办校庆活动,迁台后的首次校庆举办于1954年6月16日,同时也是陆官成立30周年的校庆,由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亲临主持,与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陈诚一起在校庆中阅兵、校阅骑兵队,另外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少将也上台致词。此后每逢十周年,台湾高雄凤山陆官都会扩大办理校庆活动[37]。
- 1954年6月16日,总统蒋中正主持陆军官校成立30周年校庆阅兵。[37]
- 1964年6月,建校40周年,蒋介石亲临致训,昭示军校师生黄埔一贯精神,乃牺牲精神、团结精神、负责精神[6]:107。
- 1969年6月16日,总统蒋中正主持陆军官校成立45周年校庆[164]。
- 1974年6月16日,行政院院长蒋经国主持陆军官校成立50周年校庆,由陆军总司令于豪章上将、陆军官校校长秦祖熙中将陪同与会。[165]
- 1984年6月16日,参谋总长郝柏村上将主持陆军官校建校60周年,陆军总司令蒋仲苓上将、海军总司令刘和谦上将、空军总司令郭汝霖上将均与会,黄埔老师何应钦上将上台发表谈话,黄埔老师顾祝同上将主持黄埔画展揭幕。[166]
- 1988年6月16日,总统李登辉主持陆军官校64周年校庆[167]。
- 1994年6月16日,总统李登辉主持陆军官校成立70周年校庆,国防部部长孙震陪同,总统检阅仪队外并致词[168]。
- 2000年6月16日,总统陈水扁主持陆军官校76周年校庆,主持三军校阅仪式[169]。
- 2004年6月13日,台北市大安区大安森林公园齐聚来自各地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活动[170]。
- 2004年6月14日,国防部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80周年史迹展”[171]。
- 2004年6月16日,总统陈水扁主持陆军官校成立80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172]。
- 2008年6月16日,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官校成立84周年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173]。
- 2014年6月16日,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官校成立90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174]。
- 2016年6月16日,总统蔡英文主持陆军官校成立92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175][176]。
- 2017年6月16日,陆军司令王信龙上将主持陆军官校成立93周年校庆,阅兵并致词
- 2019年6月16日,国防部部长严德发主持陆军官校成立95周年校庆,陆军司令陈宝余上将、海军司令黄曙光上将、空军司令张哲平上将、高雄市市长韩国瑜陪同,部长主持阅兵并致词。
纪念邮票[编辑]
两岸官方在发行黄埔陆军官校的纪念邮票并不多见,在台湾有1974年6月16日,中华民国交通部发行陆军官校建校50周年邮票2枚,票面为黄埔陆官大门与凤山陆官大门全景[177]。大陆在1994年6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178]。此外,台湾的陆官校友会、大陆黄埔军校同学会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也会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周年纪念,各自发行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179]。
校友会[编辑]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编辑]
1926年,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中正向中国国民党中央提出建议,除了清除国军干部中的中共党员外,成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以增进黄埔军校毕业生之间的感情,并清除中共在黄埔军校中的影响力。所有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员,需忠于国民党,奉行三民主义,绝对服从蒋校长领导,严格禁止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违者以叛逆罪嫌惩处。
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
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作为宣传组织。在整风运动中,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的多名成员遭到整肃,活动中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至文革结束前,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没有继续活动。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4年6月14日在中国大陆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黄埔1期徐向前任首届会长,程子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任副会长,黄埔老师聂荣臻、许德珩任顾问[48][180][181]。
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编辑]
1990年,黄埔1期邓文仪以探亲为由,访问中国大陆,与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及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在返回台湾后,推动台湾区的黄埔同学会成立。1991年1月1日,“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于台北成立,由邓文仪、袁朴、刘藩、刘咏尧、丁德隆等138人发起成立,邓文仪任荣誉会长及大会主席,第一任会长由蒋纬国担任[49]。
陆军官校校友总会[编辑]
“陆军官校校友总会”[183],其前身为陆军官校校友会[50],是“中华民国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人民组织团体辖属之分会。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于1988年9月3日在台北中山堂召开成立大会,陆官10期王多年担任第一届理事长,总会复要求于1988年12月4日在高雄县凤山镇由三百名校友召开成立“陆军官校校友会”,陆官14期刘戈仑任首届会长。而改制后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友总会”于2013年10月26日在台北新店彭园会馆成立,首任总会长由陆官40期胡筑生担任,前行政院长郝柏村、陆阶退役上将、历任官校校长等近一千五百人出席。校友总会每年定期召开会员大会,并于2007年起办理杰出校友表扬,校友总会宗旨在谋取校友权益福祉,增进同学情感,凝聚黄埔子弟的向心与力量[51]。
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编辑]
“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于2014年12月14日在台中市召开成立大会,逾二百人与会,陆军官校校友总会副总会长吴斯怀将军出席指导,会中通过组织章程、会徽会旗之释义与制定[注 3],由专科1期罗财维担任第一届理事长[186]。校友会之宗旨,在谋取校友权益,凝聚黄埔向心,与投入社会公益[187],并于2016年度起办理杰出校友奖章之表扬[188]。
大事年表[编辑]
西元 | 民国纪年 | 大事纪 |
1921 | 民国10年 | 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9天内进行了三次会谈,国民党的要员胡汉民、许崇智、陈少白、曹业伯、林云陔、朱卓文、李禄超、孙科等人参加,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89]。 |
---|---|---|
1923 | 民国12年 | 8月16日,蒋中正奉孙中山命赴苏俄考察军事教育,率同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由上海乘“神丸”启程赴俄考察,12月15日上午07时返国船入吴淞口,09时抵沪,将对俄政策及对党务、军事意见上书孙中山先生[24]。 |
1924 | 民国13年 | 1月24日,孙中山派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等7人为委员[1]。 |
1924 | 民国13年 |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黄埔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190]。 |
1924 | 民国13年 | 2月10日,预订招收学生名额,共324名[191]。 |
1924 | 民国13年 | 3月27日,黄埔军校试验委员会假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试验,各地投考生计1千2百余人[192]。 |
1924 | 民国13年 | 5月2日,孙中山特任蒋中正为陆军官校首任校长[6]:9。 |
1924 | 民国13年 | 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进校,计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20名,加上保举共499人,编4队[11]。 |
1924 | 民国13年 | 5月9日,孙中山特派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入伍生开始预备教育[11]。 |
1924 | 民国13年 | 6月16日,第1期学生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此后并以是日为校庆日。当日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由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四人撰文,训词于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通过为党歌,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暂定为国歌,1937年6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为国歌,中华民国国歌曾在1936年夏季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选为世界最佳国歌[193]。 |
1924 | 民国13年 | 8月10日,蒋中正奉令办理广东省商团私运军械事,于次日将私运军械之挪威船舰押到黄埔,停泊于校门外。9月3日,蒋中正派何应钦总教官筹组教导团。10月12日,蒋中正任命何应钦为教导团团长,任陈继承为教导第2营营长,王俊为教导第3营营长。10月16日,广州商团副团长陈受恭缴械乞和,商团事变遂告敉平[22][23]。 |
1924 | 民国13年 | 11月11日,孙中山令广州黄埔新军改称校军[6]:10[194]。 |
1924 | 民国13年 | 11月17日,第2期学生先后入校者总计449名(第2期于民国14年9月6日毕业)。11月20日,教导团正式成立。28日任命何应钦为团长。11月30日,第1期学生教育时间为6个月,于11月30日毕业考试及格465人,均步科,隔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另有一说,由湘军讲武学堂并入的158人,四川第6队学生的22人也并计入第1期毕业,共645人[6]:10。 |
1924 | 民国13年 | 12月2日,筹组教导第2团,原教导团改称为教导第1团[195][24]。 |
1925 | 民国14年 | 1月31日,第2、3期及教导第1、2两团等单位,成立“校军”[194],举行讨伐陈炯明之誓师典礼。 |
1925 | 民国14年 | 2月,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6]:10。2月1日,校军开始第1次东征,讨伐陈炯明[6]:10。2月20日,孙中山病危于北平,乍闻校军2月15日克淡水之讯,深感欣慰,及命随员电“校军”致贺。 |
1925 | 民国14年 |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平[6]:10。3月13日,校军教导第1团千余人,于棉湖之役击溃陈炯明之林虎部万余众;同日获悉孙中山逝世,全校师生至为哀恸[6]:10。 |
1925 | 民国14年 | 6月13日,东征军回师克复广州,讨平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等部[6]:10。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于广州,并发表成立宣言[6]:10。8月20日,党代表廖仲恺被刺殒命[6]:10。8月26日,各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蒋中正任第一军军长,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共5个军[6]:10。 |
1925 | 民国14年 | 10月6日,蒋中正自广州出发,再度东征,兵力2万人,俄顾问季山嘉等偕行。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攻克惠州,俘敌4千余人;革命军团长刘尧宸阵亡。11月6日,东江陈炯明残余部队全部肃清[6]:10。12月5日,蒋中正在潮安举行东征阵亡将士追悼大会。[6]:11 |
1926 | 民国15年 | 3月,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将黄埔岛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并且在同年3月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3月15日,确定两广统一的方案,广西政治、军事及财政均置于国民政府直接管辖之下。3月24日,军事委员会改编广西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命李宗仁为军长,两广统一遂告完全实现。[6]:11 |
1927 | 民国16年 |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分裂,发生宁汉分裂事件,于广州、武汉和南京各有建立黄埔陆军军校。3月22日,武汉陆官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展开讨伐蒋中正的行动,后因续北伐,便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成张发奎的军官教岛团,迫使正在上课的第5期学生退学,至此,武汉陆官停办。[6]:13[27]是年底,蒋中正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3月,蒋中正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将“(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8]。 |
1937 | 民国26年 | 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官由南京迁至成都[35]。 |
1946 | 民国35年 | 陆官改回“陆军军官学校”原称,蒋中正首次退位改任名誉校长,由陆官第1期毕业之将领关麟征担任校长[196][61]。 |
1947 | 民国36年 | 孙立人奉命在台湾高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训练新军,是隶属于成都陆官的分校[197]。 |
1949 | 民国38年 | 12月,成都为解放军所占领,由中华民国举办的陆官停办,陆官在大陆共开办23期[35][34]。 |
1950 | 民国39年 | 3月1日,蒋中正发表了陆官复校的演说。8月,陆军军官学校复校后,首届校长由罗友伦中将接任。10月,位于台湾高雄凤山的陆军官校正式复校。1951年4月,第四军官训练班的所有学员、教师及设施编进学员总队,并且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其训练期为二年[36]。 |
1954 | 民国43年 | 6月16日,陆官迁台后的首次校庆,也是陆官成立三十周年的校庆。[37]。是年陆官的学制自第27期起,由两年改为四年,旨在文武合一[46]。 |
1966 | 民国55年 | 国防部长蒋经国命令将所有十三期起的兵科学校之“后补军官班”取消,转纳入为陆官开办的“专修班”制[38]。 |
1975 | 民国64年 | 第47期起,学制再延长为四年三个月。1976年,第48期起,陆官首次授予文学士的学位[47]。 |
1978 | 民国67年 | 国防部再将专修班改成“专科班”,并增设土木、机械、电机和企管等四科,是与大学部唯一授与文凭之班队,“专科班”为二年半学制,同年4月28日,陆官专科1期正式入学。专科1期以机械、土木科编一个营5个连,企管科于财经学校学年教育(代训)编2个连。服制章帜与正期班有所区别:领章是专科学生,一年级草绿服是白杠V字形,军便服是蓝杠V字形,二年级草绿服、军便服都是绿色横杠、军常服是金杠。1978至1981年,专科1、2期入伍训为三个月,设机械、土木科、企管等三科,电机科(专科1期无),专科1、2期企管科至财经学校接受学年教育,专科3、4期企管科一般组留校,财经组至财经学校接受学年教育,专5期起企管科不再分组统于陆官学年教育。专科班之兵科分科有步、炮、装、海陆等战斗兵科服役六年,财经组为财经兵科服役十年,军文凭毕业证书同为陆官。1978至1982年,专科1期至专科5期参加学校办理技能检定。国防部令陆官支援拍摄刘家昌导演的军教片电影“黄埔军魂”[40]。 |
1979 | 民国68年 | 5月18日,林正义(后改名林正谊、林毅夫)台湾省宜兰县人,陆军284师金门马山连连长,泅水叛逃至中国大陆,为台湾大学首位转读之陆官学生,陆官第44期第二名毕业[198][199]。 |
1980 | 民国69年 | 5月8日,专科3期入伍,入伍训改为二个月,首届企管科一般组改由陆官学年教育。民国71年5月,草绿服、军便服都改同正期班生是白色横杠、军常服是黑杠。1980年9月,神龙小组张辑善少校甄选专科1期步校20人及炮校4人训练,是陆官专科班神龙小组诞生始序。民国69年10月由专二、三期学生组成千人劈刺枪部队,先期配合侨泰演习操演,70年123自由日首度对外于台南市演出,并赓续于北、中、南县市表演。 |
1981 | 民国70年 | 4月30日,专科4期入伍,首届由专科班毕业少尉专科1期返校带领专科学弟入伍。10月10日,专科3期参加台北国庆阅兵,为首次专科班以整个连队参与国庆阅兵活动。陆官派出1个学生营辖3个连参加,第1、2连由学指部组成,第3连由专科3期编成。1982年5月专科3期与专科4期草绿服换挂同正期班白色年级臂章。 |
1983 | 民国72年 | 10月,专科5期于高雄市立体育场担任侨泰演习千人刺枪术表演,为陆官单期首次千人表演刺枪期别。 |
1984 | 民国73年 | 5月3日,专科7期一千五百余人入伍,毕业人数1565人。5月,专科5、6、7期换戴同正期班“学生”领章。 |
1984 | 民国73年 | 6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由黄埔1期徐向前任首届会长[48]。 |
1985 | 民国74年 | 5月,专科8期入伍,首届由专科班在校最高年班专科6期带领学弟入伍,专科5、15期是两个未带专科入伍生之班队,而专17期是由卫武营士官带入伍之班队。11月,专科8期乙班入伍,为陆官首届因学员不足补梯次招生,原5月入学专科8期改称(甲班)[38]。 |
1986 | 民国75年 | 05月9日,专科9期1572人入学,为陆官专科班最多人数之期别。 |
1988 | 民国77年 | 6月16日,总统李登辉参加陆军官校64周年校庆[167]。12月4日:“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在陆军官校凤山成立,由黄埔14期刘戈仑任首届会长[183][50]。 |
1990 | 民国79年 | 1月起,73年班(含)以前领取战士授田凭据补偿金[200][201]。2月9日,退辅会从民国79年2月9日后(专科81年班含),服役未满10年者,不予核发荣誉国民证。“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荣誉国民证制发作业规定”[202]10月21日:“汉疆演习”机降“钓鱼台”,护卫台湾区运圣火登岛宣示主权,这是陆官专科班干部最接近临战的一次。突击队队长为陆军独立第62旅步4营45连连长,专科6期关至德上尉[203]。 |
1991 | 民国80年 | 1月1日,台北成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由黄埔1期邓文仪任荣誉会长及大会主席,第一任会长由蒋纬国担任。[49]1993年,正期班之毕业中尉任官,自正62期起改少尉任官。1994年,正期班第67期招收女性学员。1998年,招收大学储备军官训练团学生[47]。1999年,国防部将校枪由57式步枪换装为65K2式步枪,并统一将军职兵籍名牌号码与身份证字号结合使用。 |
2000 | 民国89年 | 6月16日,总统陈水扁参加陆军官校76周年校庆。[169] |
2003 | 民国92年 | 4月,军方依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执政后要求对废除“踢正步”进行调整研究,在总统府军事会谈中,陈水扁核定废止国军“踢正步”,国防部再下令以踢正步违反人体工学废除国军此项训练,部队一体适用。民国70年初专科二、三期时已有参加台北国庆阅兵典礼[204]。 |
2004 | 民国93年 | 7月1日,专科1期王信龙晋任少将,为陆官专科班首位将军[111][112]。7月12日,专科末届第27期入学后,陆官取消了专科学制,继后的专科班迁往“陆军专科学校”(陆军士校改制)继续招生[38]。 |
2006 | 民国95年 | 8月,国防部精进案实施,并将各官校校长的官阶降为少将。时任官校校长王根林提前于7月1日退休,校长一职暂由陆军副总司令贾辅义代理一个月。8月1日,首任少将编阶校长陈良沛(陆官48期)上任,他也是第一位出生于台湾的校长[205][61]。 |
2007 | 民国96年 | 11月7日,帽制更改,民国96年11月7日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600147261号令公布陆海空军服制条例[206][207],国军所有中校(含)阶的军官,所穿戴的“大盘帽”、“军便帽”均都加“帽饰”……,故同上校帽子已统一式样,即帽檐开花。 |
2011 | 民国100年 | 1月3日,专科2期邵定谦为陆官专科班毕业生首任军事院校(装甲兵)校长[137]。7月23日,专科5期庆祝建国百年返校参访,与会近八百人,创陆官单日单一期别返校人数最高记录[208];同日专科5期制颁纪念章,为专科班首座襟授纪念章。 |
2012 | 民国101年 | 1月1日,专科1期王信龙晋任中将,为陆官专科班首位中将[111],并于7月2日接任国防部人事参谋次长[112]。1月8日,专科班庆祝中华民国建国百年,于台中市西屯区东海渔村花园婚礼会馆办理一百年度年终联合餐会,与会七百余人,为专科班毕业后首届人数最多聚会[209]。2月18日,专科5期成立专5期文物馆,为陆官专科班首设文物专网[55]。10月24日,专科5期成立专5期行义团,为陆官专科班首设行义慈善团队[53]。 |
2013 | 民国102年 | 10月26日,“陆军官校校友总会”在台北新店彭园会馆成立,总会长由胡筑生担任,前行政院长郝柏村、陆阶退役上将、历任官校校长等近一千五百人出席[51]。 |
2014 | 民国103年 | 6月14日,为纪念黄埔军校90周年校庆,台湾举办黄埔军校创办90周年学术讨论会[210]。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了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讲话[211]。 |
2014 | 民国103年 | 6月16日,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官校成立九十周年校庆暨三军官校联合毕业典礼[212]。 |
2014 | 民国103年 | 12月14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专科班校友会”于台中市潮港城国际美食馆召开成立大会,由专科1期罗财维担任第一届理事长,会中通过组织章程、会徽会旗之制定[213]。 |
2015 | 民国104年 | 5月19日,专科4期詹彦峰于陆官母校设立“崇学奖学金”,鼓励后进崇学尚武之精神,为专科班首次成立之奖学金。 |
2016 | 民国105年 | 6月12日,陆官校友总会致旗,由陆官专科班校友会筹组“中兴演习-正步队”参加台北“612凯道阅兵”活动[214][215][216]。 |
2016 | 民国105年 | 6月16日,总统蔡英文参加凤山陆军官校校庆。[175][176] |
2016 | 民国105年 | 12月1日,陆官专科班第1期王信龙晋升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担任陆军司令,是中华民国陆军官校史上专科班出身的最高阶将领,也是中华民国陆军史上第一位专科班出身的上将[217]。 |
交通[编辑]
捷运:
公车:
路线编号 | 客运业者 | 起讫 | 经由 | 备注 |
---|---|---|---|---|
橘11A | 高雄客运 | 捷运卫武营站-林园 | 建军站-凤山行政中心-捷运凤山站-高客凤山站-黄埔新村-凤山转运站-辅英科大-大寮-林园站 | 黄埔新村上下车 步行约3分。 |
E11 | 台铁新左营站-中正预校 | 诚义路口-中正预校-陆军官校-凤山转运站-建军站-荣总-莲潭会馆-台铁新左营站 | 本校站牌上下车 | |
8001 | 历史博物馆-林园 | 历史博物馆-美丽岛-新崛江-复华中学-国际商工-高客凤山站-黄埔新村-辅英科技大学-大寮-林园站 | 黄埔新村上下车 步行约3分。 | |
8010 | 高雄车站-旗山北站 | 高雄站-凤山行政中心-捷运凤山站-高客凤山站-黄埔新村-后庄-大树国中-大树-旗山转运站-旗山北站 | ||
8010区 | 凤山转运站-旗山北站 | 凤山转运站-高客凤山站-黄埔新村-后庄-大树国中-大树-旗山转运站-旗山北站 | ||
8041A | 高客自立站-林园 | 高客自立站-高医-高应大-正修科大-高客凤山站-黄埔新村-捷运凤山国中站-辅英科大-大寮-林园站 | ||
8048 | 捷运都会公园站 -屏东火车站 | 捷运都会公园站-楠梓站-仁武区公所-鸟松-正修科大-高客凤山站-黄埔新村-后庄-西屏东-逢甲路 | ||
8504 | 义大客运 | 凤阳社区-义大世界 | 凤阳社区-捷运凤山国中站-凤山转运站-凤山火车站-高凤站-金鸿山金宝塔-义大世界 | 本校后门 凤阳社区上下车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