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回徐州三天 被拴着的三婶没治好我的精神内耗
二舅治好外甥的故事在网友中引发震荡
没想到昨天二舅的热度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继续在各方网友中引发震荡,于是又引出更多的热闹来了。
现在,我想把二舅引发的热闹写出来,让大家看一下 。
这是原作者的表态。
可是网友们显然没有按作者的套路来,他们读出了这几点。
于是网友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豆瓣网友则解读出了二舅的另一层意思。
网友们都在心疼二舅。
同时也有害怕。
还有网友看出了这个技巧。
有网友在呼吁这个。
有网友则以王小波为主人公,讲了这样一个舅舅治好外甥的故事。
精明如胡编者,自然也不会放过二舅这个热点,对其发表了看法。
有网友在评论区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了。
还有网友发现了这个。
也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
胡编没有放过二舅,人日也赶紧抓住他。
于是有网友写下了这样的标题。
也有机灵的网友发现了这个。
有网友则点出了二舅背后的实质。
有网友则发表了这样的感慨。
事实上,现在清醒的网友越来越多了,鸡汤照喝,但话还是要说明白。
这是又一个清醒的网友。
也有网友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就是网友不感动的理由。
赞美不是面对他人痛苦应有的态度,真正的是叹惋之后,能做多少是多少。
有网友则指出,把二舅放在美国,同样也是有得有失,得就是有个基本的保障,失就是没办法做网红了。
另有网友将这两个事情联系在一起了。
这是另一个联系。
这时候,漫画界的网友又出手了。
文案界的大神也出手了,教大家怎么写二舅体文案。
二舅的热潮的确很高,已经有单位在组织观看二舅了。
同样是热潮所及,昨天很多网友都在搜索二舅的作者。
结果搜索之下,他的更多秘密被网友们发现了,这是第一个。
紧接着网友又发现了第二个秘密,那就是二舅的文案居然是抄袭的。
这是网友找到的二舅原作。
原作者笔下的二舅显然更有普通人的故事性。
这个二舅是手艺人,依靠一手木匠绝活自食其力。
也依靠手艺赢得十里八方的尊重。
原作者写出来的二舅,让人们看到就算是普通人,也会有高光时刻。
但普通人手艺再高,也抵不过时代大潮的变化。
这样的结尾,才是大家想看到的,因为情出自然,发自内心。
这就是我想让大家看到的关于二舅的最新热闹,二舅在网友们眼中究竟是怎样一个形象,在心里又是怎样一个存在,我想,这些都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相比于前几年的后浪热潮,网友们是越来越清醒,也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好现象,在生活的轮番教育面前,很多网友终于认清了现实,也认清了个人在时代下的无可奈何,认清了自己的处境,才能更好的看清这个时代。
这就是我今天的一点想法。
李斯特菌多次爆发、死亡率20% 4类人小心!这样预防
近年来曾多次出现李斯特菌爆发事件,常常被当作腹泻处理,并未引起广泛重视。但事实上,李斯特菌远远不像我们想像的这么简单。它致死率很高,而且它的高致病性,也引出一个重要问题。
李斯特菌死亡率高达20%!4类人感染有致命风险
7月13日,CDC通报了近期的一份有关李斯特菌爆发事件的调查。事情的起因是佛罗里达的Big Olaf Creamery冰淇淋公司在生产冰淇淋的过程中被李斯特菌污染,事故发生后,公司召回所有Big Olaf Creamery冰淇淋[1]。然而事故已经造成了多个州出现李斯特菌感染病例。一共有23人患病,其中高达22人住院,1人死亡。
其实,李斯特菌在过去几年中曾在多地不时爆发,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健康人群而言,感染李斯特菌会出现腹泻或短期的高烧。在腹泻期间可能会出现脱水,这个时候只需要补充充分的营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分,会很快恢复。
但有几类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分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儿童、孕妇和免疫低下的人。对这些人来说,李斯特菌感染容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致命。这是因为李斯特菌可以破坏正常细胞,透过胃肠道粘膜进入血液并跨越血脑屏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脑膜炎;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
《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健康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总结了美国2009年到2018年所的李斯特菌爆发案例[2]。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几十例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基本上每次都会带来死亡。数量较多的2011年,总病例数达到209,住院184人,死亡39人,死亡率超过20%。而李斯特菌总体死亡率在20%~30%。[3]
一份研究报告对中国大陆28个省食品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李斯特菌的普及率达到4.4%。其中禽肉产品高达8.9%[4]。
尽管李斯特菌总体上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达到20%以上。这是因为李斯特菌可以破坏正常细胞,透过胃肠道粘膜进入血液并跨越血脑屏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脑膜炎;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因此,李斯特菌对前文提到的高危人群尤其有较强的致病性,值得引起警惕。
李斯特菌爆发和这些食物有关!如何预防?
历年都有李斯特菌感染爆发的案例。
2021月10月初Dole公司生产的混合色拉引发了一起李斯特菌感染事件,造导致18人患病,其中16人住院,最后3人死亡[5]。
2022年1月份,Fresh Express公司的生菜污染了李斯特菌,10个病例全部住院,1人死亡[6]。
生菜的表面比较粗糙,容易附着脏东西,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清洁得不彻底。而冰箱的冷藏温度,3~8摄氏度的环境其实是适合李斯特菌繁殖的。把食物煮熟可以杀灭李斯特菌,但大家一般不会把沙拉煮熟吃,建议用流动的清水清洗干净,可以避免感染。
另外,肉类也是很容易被李斯特菌感染的一类食物。2021年4月,肉类生产商Tyson售卖的熟鸡肉引起的李斯特菌感染造成3人患病,全数住院,1人死亡。Tyson公司最终回收了价值将近900万镑的鸡肉[7]。
虽然熟肉、香肠等经过煮熟,但加工设备或包装仪器上可能会沾染李斯特菌,所以也会出现污染。
李斯特菌具有在恶劣环境生存的条件——细菌细胞的分泌物会在细胞外面形成黏膜层,最后慢慢积累成一层生物膜,使得消毒剂难以接触到细菌[8]。而这些膜本身具有粘性,使得细菌更容易残留在加工器械和食品包装上。
另外,生牛奶和沾染了泥土的菌菇、瓜果表皮也有可能被李斯特菌感染。
预防李斯特菌感染,可以将食物煮熟,熟食在餐前完全加热,蔬果生吃前清洗干净,将切生熟食物的砧板区分开,并且喝经过消毒的牛奶。
李斯特菌致病风险高,引出一大问题
李斯特菌感染的风险似乎可能出现在任何食物中。对于高危人群而言,是否能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疗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李斯特菌病症的治疗方法是抗生素[9]。大部分李斯特菌对于抗生素还比较敏感。但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具有抗药性的菌株。
基于李斯特菌本身的天然抗药性,它对第一代的喹诺酮类、磷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都有一定的抵抗力。
在1988年,出现了对四环素具有抗药性的李斯特菌。随后,出现了更多对于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李斯特菌。
一份来自中国大陆的报告,对水产养殖业作了一项调查研究。在72种李斯特菌株中,发现其中有9种菌株具有明显的抗药性;16种对抗生素比较敏感,用少剂量抗生素可以杀死;大部分菌株的抗药性在中间范围。
1/8的的菌株具有抗药性是一个很大的比例。中国的海产养殖业发展得很快,使用抗生素增加产量的做法也非常普遍,所造成有抗药性的菌株不断增加似乎也无法避免[10]。
另一份发表于《食源性病原体和疾病》(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杂志上的中国分析报告,对15种常用的抗生素进行了检测。发现李斯特菌对四环素的抗药性最普遍,同时对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力霉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该研究还发现,在食物中具有抗药性的李斯特菌株,则达到40%~70%[11]。
如今,人们大量给养殖的动物、水产品,以及种植的植物使用抗生素。一来是为了预防生病,这种情况是短期内大剂量使用;二来是促进生长,此时是小剂量、长期使用。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发表的一份报告表示,有80%的抗生素,被应用在农药中[12]。
四环素因为是广谱抗生素,所以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禽畜疾病或作为促进禽畜生长的饲料添加剂。结果导致了李斯特菌对四环素抗药水平的提高。
如果环境中一直有少量的抗生素,量却没有大到足以杀死细菌,细菌在繁衍过程中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对抗抗生素。此时,存活下来的,很可能是抗药性强的细菌。不仅如此,当这些动植物被人吃到体内,会让人间接摄取抗生素,相当于“抗生素间接滥用”。
一旦菌株出现抗药性,临床上可能需要就要用到数十乃至数百倍的剂量才能取得疗效,而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本身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会彻底失去疗效。
一项2010~2021年的调查发现,北美、亚洲、英国、澳洲等地的李斯特菌,都出现了许多种抗药性基因。[13]
5%的人肠道有李斯特菌,为何不生病?
其实,在5%健康的成年人粪便中就能检测到李斯特菌[14]。但为什么只有少数人真正患病呢?
这是因为抵抗细菌最主要的部分,还是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对于健康人来说,肠道黏膜完整、结实,可以抵挡李斯特菌入侵;体内也有自然杀伤细胞等各种免疫的机制有效地杀死李斯特菌。所以,不需要用到抗生素,也不会生病,或者很容易痊愈。抗生素只是在病人体内的细菌量已经很高的情况下,采用的辅助抗菌手段。
不过,由于现代养殖业对于家禽、鱼类和蔬菜等泛滥使用抗生素,造成越来越多的李斯特菌产生抗药性,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等主要机构已把出现抗药性菌株作为最主要的公共健康的威胁之一。
一旦出现超级抗药性菌株,也就是所谓的超级细菌,那么目前大多抗生素都不管用了,非常危险。这对全球人类的健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