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北京神秘的部队大院,那些“芳华”之外的故事…

 


作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小早 为那「一抽屉合同」可以说是操碎了心!

无论是

网友们那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

还是娱乐圈集体油腻明哲保身

整件事朝着“覆巢之下无完卵”

的方向发展

可毕竟是神仙打架

崔永元的愤怒

范冰冰的眼泪

冯小刚的沉默

刘震云变坏了

施建祥被追逃

本来是一个正邪不两立的事件

如今演变成网络暴力无法收场

对此小早表示

无论事情最终的结果怎样

“咱也拿不到一毛钱”

“咱该回家炒土豆丝还得炒土豆丝”

“欠税的零儿再多,

买菜咱该砍一毛钱还得砍”

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那就关注点眼么前儿的事吧!

别的先不说

咱就瞅瞅整个事件的几位主角:

崔永元、冯小刚、刘震云

以及范冰冰的男友李晨

还有背后的

王朔、王中军王中磊…

(图片与内容无关)

以及圈儿内的:

姜文、陈凯歌、叶京、傅彪、张涵予、

郑晓龙、吴秀波、许晴、陈红、李小璐…

圈儿外的:

马未都、崔健、陈羽凡、韩红…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部队大院儿孩子!

咱北京有一种特有文化

“大院文化”

不了解的人可能对他们充满“神秘感”

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

你可以看到公主坟的空司、海司

到玉泉路的铁道兵司令部…

鳞次栉比,一字排开

老百姓管这里叫“新北京”

一路走来

差不多每隔一段就会看到哨兵在把守大门

那个时代,整条街安静而神秘

而哨兵身后绿色的木头岗楼特显眼

那时候每个大院面积都很大

人也不像现在的多

总有感觉东西南北走不到头

如果说大院里有什么?

从理发店到小卖部

从食堂到卫生所

从幼儿园到小学校

甚至中学,一应俱全

培英、育英、群英、育红、友谊、育翔、

七一、八一、十一等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

(如今海淀学区房与大院子弟的精英教育不无关系)

这些大院中,大多都有操场

干部、战士早上要出操

50年代末

有的操场被“开荒”种上了菜

据说一位干部因饿得不行

晚上偷摘了个茄子吃,结果背了个处分

这些大院里有两座礼堂很著名

一座是总后礼堂

一座是解放军政治学院礼堂

50年代末60年代初

礼堂几乎天天演电影

从最早的《江姐》《长征组歌》

都曾在这里第一轮上演

大院的孩子们和父母来自五湖四海

说着南腔北调

听不懂也没有关系

混熟了,很快就能聚在一起

大家一起玩耍,各种疯玩

有时候出去玩,就差某个小伙伴

一群人在小伙伴家楼前叫喊

那阵势跟行军打仗似的

玩儿到饭点

等各家大人叫喊回家吃饭

大伙儿才各自散去

《血色浪漫》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些影视剧勾起了很多人的大院回忆

部队大院的驻地,都有自己的生活围城

各大院自成系统:高大的军院大门

以及以大院编号为代号

同学之间回答住什么地方都会说:住某某号院

大院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自带优越感:

住的是部队统一配给大房子

家里有军线电话

小时候就玩过枪

走到那都爱装着军装

冬天披军大衣穿翻毛军勾

在街上还没什么车的时候

大院里面就有红旗,伏尔加,老奔驰

更优越的是大院里面都有特供

吃的巧克力和大白兔奶糖、

以及整筐发的水果,各种战备罐头,压缩饼干

还有特供的烟酒在外面根本买不到

部队大院子弟,也都自成圈子

一般轻易不和院外人交往

不同大院的子弟经常会“串”

但耻于跟外边的人打成一片

以前院墙外背着筐子捡粪的农村孩子特别多

大院这帮孩子一看他们来了

特别喜欢趴到墙头拿石头砍人家

说是“打土鳖”,你说坏不坏

在大院长大的小孩,打小就知道谁家级别高

包括谁家有电话、有电视都知道

大家虽然都在一块儿玩

级别低的家庭孩子的基本上插不上话

还会经常遭到取笑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

两个小孩为了一个活动起了争执

有一个父亲是参谋长的孩子过来协调:

——你爸什么级别?

——上校。

——你爸什么级别?

——中尉。

参谋长的儿子果断地说:

“听上校的。”

各个大院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身份标志

海军的孩子穿一身蓝、白袜子、

懒汉鞋擦得雪白

自行车也有讲究,卸掉后座

同伴坐在前头的大梁上

空军的孩子上身是陆军下身是海军

也就是上绿下蓝,飞行夹克倒是很显摆

陆军的孩子比较牛的穿一身绿

自行车座椅拔到最高

前面带一个,后面带一个,呼啸而过

再大一点就开军车乱窜

陆军大院孩子最不能容忍

小伙伴连内衣和袜子也穿军队的

再套双军胶鞋,会被鄙视成土鳖

大院子弟身上普遍具有一种浪漫气息

当年院里的孩子,玩得起气枪

或者背着吉他,会唱两首歌的

这都是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部队院儿大小不一

院儿越小、人越少、心就越齐

院儿越大、人越多、

反而相互谁也不服谁了

各院儿之间是战是和

全凭各院儿中“戳得住的”孩子王

的个人关系好坏而定

他们身边的这帮孩子都是跟着起哄的

也学着军装穿“袢儿服”

鞋是“三接头”的,将校靴或伞兵靴

剃着清一色的平头或寸头

以打过无数次“仗”收尾

孩子王之间要是同学或是哥们儿

这俩院儿之间就可能友好相处

外面要有“事儿”

还可能相互“帮衬”

孩子王之间要是不和

这俩院儿之间可就是死对头了!

有叫不完的“碴贝儿”

以至于院儿里孩子都不敢单独外出

这些军队大院的孩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在一起

早上听起床号起床

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

没事时能把院里各个角落寻摸个遍

白天躲,夜晚蹲在某个角落吓唬同伴

“发小儿”间,那些“不正经”的事儿

都在心里热乎乎地记着

也许要计较一辈子

院里的孩子们从小到大

都在这个“小社会”里

有着相近爱好和志趣

有着共同的童年

虽然昔日的哥们伙伴早已不见了踪影

只剩下一幕幕的欢乐童年

但军队大院的老楼房们依然告诉我们

这一切真的存在过

时至今日

“大院文化”依然影响一代又一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