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大萧条(1929-1939)

 

失业 男子芝加哥一家施粥处外排队

萧条(1929-1939)是一场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在美国股价大幅下跌,导致一段时期的经济萧条之后这一点就变得很明显。[1]经济危机始于 1929 年 9 月左右,并导致10 月 24 日(黑色星期四)华尔街股市崩盘。这场危机标志着长期经济困难时期的开始,其特点是高失业率和普遍的企业倒闭。[2]

1929 年至 1932 年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GDP)估计下降了 15%。相比之下,2008年至2009年大衰退期间全球GDP下降了不到1% [3]一些经济体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复苏。然而,在许多国家,[具体]大萧条的负面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无论是富裕国家还是贫穷国家,个人收入、价格、税收和利润都下降了,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国际贸易下降超过50%,美国失业率升至23%,部分国家高达33%。[4]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受到了严重打击,尤其是那些依赖重工业的城市。许多国家的建设几乎停止。农作物价格下跌约 60%,农业社区和农村地区遭受损失。[5] [6] [7]面对需求锐减和就业机会匮乏的情况,依赖第一产业的地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8]

经济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大萧条的催化剂是毁灭性的华尔街崩盘。然而,一些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次崩盘与其说是大萧条的原因,不如说是投资者日益紧张的症状,部分原因是消费品销售下降(由于新生产技术导致生产过剩)导致价格逐渐下跌。 ,出口下降和收入不平等等因素),这些已经作为逐渐萧条的一部分而发生。[4] [9]

概述

1910-60 年美国的失业率,特别是大萧条时期 (1929-39)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928 年至 1930 年

1929 年华尔街崩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两个月内从 381 点跌至 198 点,乐观情绪持续了一段时间。 1930 年初,股市上涨,道琼斯指数于 1930 年 4 月回到 294 点(大萧条前的水平),随后多年来稳步下降,于 1932 年跌至 41 点的低点。[10]

一开始,1930年上半年政府和企业的支出比上年同期要多。另一方面,许多去年在股市遭受严重损失的消费者削减了10%的支出。此外,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严重的干旱蹂躏了美国的农业中心地带[11]

到 1930 年中期,利率降至较低水平,但预期的通货紧缩和人们持续不愿借贷意味着消费者支出和投资仍然很低。[12]到 1930 年 5 月,汽车销量下降到 1928 年的水平以下。尽管工资在 1930 年保持稳定,但总体价格开始下降。然后,通货紧缩螺旋从 1931 年开始。农民面临着更糟糕的前景;农作物价格下跌和大平原干旱削弱了他们的经济前景。在大萧条高峰期,尽管有联邦援助,大平原农场仍有近 10% 易手。[13]

美国经济的下滑是导致大多数其他国家经济下滑的因素;然后,每个国家的内部弱点或优势使情况变得更糟或更好。[需要引文]个别国家疯狂地试图通过保护主义政策(例如 1930 年美国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和其他国家的报复性关税)来支撑本国经济,加剧了全球贸易的崩溃,导致了经济萧条。[14]到 1933 年,经济衰退导致世界贸易量仅为四年前的三分之一。[15]

经济指标

1929-1932年经济指标的变化[16]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工业生产−46%−23%−24%−41%
批发价格−32%−33%−34%−29%
外贸−70%−60%−54%−61%
失业+607%+129%+214%+232%

课程

1929 年股市崩盘后,人群聚集在华尔街和布罗德街的交叉口

起源

由于大萧条始于美国,然后蔓延到世界各地,因此大萧条的起源是在美国经济的背景下考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咆哮的二十年代给美国和西欧带来了可观的财富。[17] 1929 年伊始,美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29 年 3 月 25 日发生了一次小幅股市崩盘,但崩盘随后趋于稳定。尽管出现了经济困难的迹象,但整个九月市场仍在持续改善。 9月份股价开始暴跌,9月底波动较大。[18]十月中旬开始出现大规模股票抛售。最后,10 月 24 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开盘暴跌 11%。稳定市场的行动失败了,10 月 28 日黑色星期一,市场再次暴跌 12%。第二天的黑色星期二,恐慌情绪达到顶峰,市场再次下跌 11%。[19] [20]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破产,数十亿美元损失;许多股票无法以任何价格出售。[20]周三市场回升 12%,但损害已经造成。尽管市场从 11 月 14 日到 1930 年 4 月 17 日有所恢复,但市场进入了长期低迷。从 1930 年 4 月 17 日到 1932 年 7 月 8 日,市场价值缩水了 89%。[21]

1931 年纽约美国银行倒闭后,人群聚集在该银行外

尽管发生了崩盘,但直到 1929 年之后,最严重的危机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1930 年 12 月,危机再次达到恐慌程度,美国银行(私人经营,与政府无关)出现挤兑。由于无法偿还所有债权人,银行倒闭了。[22] [23]在 1930 年 11 月和 12 月倒闭的 608 家美国银行中,美国银行占了 5.5 亿美元存款损失总额的三分之一,随着它的倒闭,银行倒闭达到了临界点。[24]

斯穆特-霍利法案和国际贸易的崩溃

1929 年 4 月,威利斯·C·霍利(左)和里德·斯穆特,就在《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通过众议院之前不久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于 1930 年 6 月 17 日在美国获得通过,该法案是在前一年提出的。表面上是为了在大萧条开始扎根时保护美国经济,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导致了大萧条。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包括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和奥地利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斯穆特-霍利关税的通过加剧了大萧条,[25]尽管对于程度存在分歧。在流行的观点中,斯穆特-霍利关税是萧条的主要原因。[26] [27]在1995年对美国经济历史学家的一项调查中,三分之二的人同意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至少加剧了大萧条。[28]据美国参议院网站称,《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是国会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法案之一。[29]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1930 年后国际贸易的急剧下降加剧了萧条,特别是对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的国家而言。大多数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指责该法案严重减少了国际贸易并导致其他国家征收报复性关税,从而加剧了萧条。虽然对外贸易只占美国整体经济活动的一小部分,并且集中在农业等少数行业,但在许多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要大得多。[30] 1921年至1925年应税进口品的平均从价关税税率为25.9%,但在新关税下,1931年至1935年期间跃升至50%。以美元计算,美国的出口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从 1929 年的约 52 亿美元下降到 1933 年的 17 亿美元;因此,不仅实际出口量下降,而且价格也下降了约1 ⁄ 3。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小麦、棉花、烟草和木材等农产品。[需要引用]

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减少在外国商品上的支出,例如:“征收关税、进口配额和外汇管制”。这些限制引发了双边贸易量较大的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大萧条期间进出口大幅减少。并非所有政府都实施相同的保护主义措施。一些国家大幅提高关税并对外汇交易实施严格限制,而另一些国家则“略微减少贸易和外汇限制”:[31]

  • “保持金本位制、保持货币固定的国家更有可能限制对外贸易。”这些国家“诉诸保护主义政策来加强国际收支并限制黄金损失”。他们希望这些限制和消耗能够遏制经济衰退。[31]
  • 放弃金本位的国家允许其货币贬值,从而导致其国际收支加强。它还放宽了货币政策,以便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并充当最后贷款人。他们拥有对抗大萧条的最佳政策工具,不需要保护主义。[31]
  • “一个国家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和深度以及复苏的时机和力度,与其坚持金本位制的时间有关相对较早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经历了相对温和的衰退和较早的复苏。相比之下,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经历了相对温和的衰退和较早的复苏。金本位经历了长期的低迷。” [31]

金本位制与全球萧条的蔓延

金本位制是大萧条的主要传导机制。即使没有直接面临银行倒闭和货币紧缩的国家也被迫加入通货紧缩政策,因为执行通货紧缩政策的国家利率较高,导致利率较低国家的黄金外流。在金本位的价格-货币流动机制下,失去黄金但仍想维持金本位的国家必须允许其货币供应量减少和国内物价水平下降(通货紧缩)。[32] [33]

人们还一致认为,保护主义政策,尤其是《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的通过,加剧了甚至导致了大萧条。[28]

黄金标准

国际视野中的大萧条[34]

一些经济研究表明,正如金本位制的僵化导致经济衰退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一样暂停黄金兑换(或以黄金计价的货币贬值)对经济复苏发挥了最大作用。[35]

大萧条期间,所有主要货币都脱离了金本位制。英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面对英镑的投机性攻击黄金储备的耗尽,1931 年 9 月,英格兰银行停止将英镑纸币兑换成黄金,英镑在外汇市场上自由浮动。

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英国一起于 1931 年退出金本位制。意大利和美国等其他国家在 1932 年或 1933 年仍保持金本位制,而所谓“金集团”中的少数国家则继续实行金本位制。以法国为首,包括波兰、比利时和瑞士,一直沿用这一标准直到 1935-36 年。

根据后来的分析,一个国家尽早脱离金本位制可以可靠地预测其经济复苏。例如,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于 1931 年退出金本位制,其经济复苏早于法国和比利时,而法国和比利时则坚持金本位制的时间要长得多。中国等实行本位的国家几乎完全避免了萧条。事实证明,离开金本位是该国经济萧条严重程度与其复苏时间长短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数十个国家来说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萧条经历和持续时间不同。[36]

1931 年德国银行业危机和英国危机

1931 年中期,金融危机升级并失控,始于5 月维也纳安斯塔特信贷银行 (Credit Anstalt ) 的倒闭。 [37] [38]这给已经陷入政治动荡的德国带来了沉重压力。随着纳粹和共产主义运动暴力的增加,以及投资者对严厉的政府金融政策的紧张,[39]随着信心的下降,投资者从德国撤回了短期资金。德国央行在 6 月第一周损失了 1.5 亿马克,第二周损失了 5.4 亿马克,在 6 月 19 日至 20 日两天内损失了 1.5 亿马克。崩溃就在眼前。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呼吁暂停支付战争赔款。这激怒了依赖德国稳定付款的巴黎,但它减缓了危机,并于 1931 年 7 月同意暂停。7 月晚些时候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在 8 月 19 日冻结了一项暂停协议德国六个月的外债。德国从纽约私人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和英格兰银行获得了紧急资金。资金只会减缓这一进程。德国开始出现工业破产,一家大型银行于 7 月关闭,并宣布所有德国银行放假两天。 7月份企业倒闭更加频繁,并蔓延至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德国的危机继续恶化,带来了政治动荡,最终导致希特勒纳粹政权于 1933 年 1 月上台。 [40]

世界金融危机现在开始席卷英国。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开始以每天 250 万英镑的速度从伦敦提取黄金。[41]法国银行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各提供 2500 万英镑信贷,并发行 1500 万英镑信托票据,减缓了英国危机,但并未扭转这一危机。 1931 年 8 月,金融危机在英国引发了一场重大政治危机。随着赤字不断增加,银行家们要求平衡预算;但随着赤字的增加,银行家们要求平衡预算。拉姆齐·麦克唐纳总理领导的工党政府分裂的内阁同意了;它提议提高税收、削减支出,并且最有争议的是削减20%的失业救济金。对福利的攻击是工党运动无法接受的。麦克唐纳想辞职,但乔治五世国王坚持他留下来并组建一个全党派联合政府“国民政府”。保守党和自由党以及一小部分工党干部都签署了协议,但绝大多数工党领导人谴责麦克唐纳是领导新政府的叛徒。英国脱离了金本位,在大萧条中比其他主要国家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在 1931 年的英国大选中,工党几乎被摧毁,麦克唐纳成为以保守党为主的联合政府的首相。[42] [43]

转折点和复苏

美国大萧条的总体进程,反映在以 2000 年美元为单位的人均 GDP(人均收入),以及该时期的一些关键事件。红虚线 = 1920 年至 1970 年的长期趋势。[44]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1933年开始从大萧条中复苏。[9]美国从1933年初开始复苏,[9]但美国十多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没有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而且仍然存在失业问题1940 年的增长率约为 15%,尽管低于 1933 年 25% 的高点。

对于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经济扩张的动力(以及中断扩张的 1937 年经济衰退),经济学家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普遍观点是,罗斯福的新政政策要么导致了复苏,要么加速了复苏,尽管他的政策从未足够激进,不足以使经济完全摆脱衰退。一些经济学家还呼吁人们关注罗斯福言论和行动所预示的通货再膨胀预期和名义利率上升的积极影响。[45] [46]正是这些通货再膨胀政策的倒退,导致了 1937 年底开始的经济衰退的中断。[47] [48]扭转通货再膨胀的一项重要政策是1935 年的《银行法》,它有效地提高了准备金要求,导致货币紧缩,从而阻碍了经济复苏。[49] GDP在1938年恢复上升趋势。[44]一些经济学家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新政延长了大萧条,因为他们认为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案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案限制了竞争并确定了价格固定。[50]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并不认为罗斯福领导下的新政单枪匹马地结束了大萧条:“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民主不可能组织必要规模的支出来进行大规模实验,而这些实验将证明我的观点——除非是在战争条件下。” [51]

克里斯蒂娜·罗默表示,国际黄金大量流入带来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源泉,而且经济几乎没有出现自我修正的迹象。黄金流入的部分原因是美元贬值,部分原因是欧洲政治局势恶化。[52]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安娜·J·施瓦茨(Anna J. Schwartz)在他们的著作《美国货币史》中也将复苏归因于货币因素,并认为美联储对货币的管理不善导致经济复苏大大放缓美联储主席(2006-2014)本·伯南克同意货币因素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最终复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3]伯南克还看到了制度因素的强大作用,特别是金融体系的重建和重组,[54]并指出应该从国际角度审视大萧条。[55]

妇女的作用和家庭经济

妇女的主要角色是家庭主妇。家庭没有了稳定的收入,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医疗保障都变得更加困难。各地的出生率都在下降,因为孩子的出生被推迟到家庭能够在经济上支持他们的时候。 14个主要国家的平均出生率从1930年的每千人口19.3下降到1935年的17.0,下降了12%。[56]在加拿大,一半的罗马天主教妇女违背教会教义并使用避孕措施推迟生育。[57]

在劳动力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中,白领岗位的裁员不太常见,而且通常发生在轻工制造业。然而,人们普遍要求限制家庭只从事一项有酬工作,这样,如果丈夫有工作,妻子可能会失业。[58] [59] [60]在英国各地,已婚女性有加入劳动力市场的趋势,尤其是竞争兼职工作。[61] [62]

在法国,人口增长非常缓慢,特别是与德国相比,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大萧条期间对增加福利计划的支持包括关注家庭中的妇女。国民最高委员会呼吁在《家庭法》(Code de la Famille,1939)中制定条款,增加国家对有孩子家庭的援助,并要求雇主保护父亲的工作,即使他们是移民。[63]

在农村和小城镇地区,妇女扩大了菜园经营范围,尽可能多地生产粮食。在美国,农业组织赞助了一些项目,教家庭主妇如何优化花园以及饲养家禽以获取肉和蛋。[64]农村妇女用饲料袋为自己、家人和家庭制作饲料袋衣服和其他物品。 [65]在美国城市,非裔美国女性被子制造者扩大了她们的活动,促进合作,并培训新手。被子是用各种廉价材料制成的,用于实际用途,增加了妇女的社会互动,促进了友情和个人成就感。[66]

口述历史为现代工业城市的家庭主妇如何应对金钱和资源短缺提供了证据。他们经常更新母亲在贫困家庭长大时所使用的策略。使用便宜的食物,如汤、豆类和面条。他们购买最便宜的肉块——有时甚至是马肉——并将周日的烤肉回收制成三明治和汤。他们缝制和修补衣服,与邻居交换过时的物品,并在寒冷的房屋中凑合着过日子。新家具和电器被推迟,直到情况好转。许多妇女还在外面工作,或者接待寄宿生,为贸易或现金洗衣服,为邻居做缝纫以换取她们可以提供的东西。大家庭通过互助——额外的食物、备用房间、修理工作、现金贷款——来帮助表兄弟姐妹和姻亲。[67]

在日本,官方政府政策是通货紧缩,与凯恩斯主义支出相反。因此,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引导家庭减少消费的运动,重点关注家庭主妇的消费。[68]

在德国,政府试图根据1936年的四年计划重塑私人家庭消费,以实现德国经济自给自足。纳粹妇女组织、其他宣传机构和当局都试图塑造这种消费,因为需要经济自给自足来准备和维持即将到来的战争。这些组织、宣传机构和当局使用的口号提倡节俭和健康生活的传统价值观。然而,这些努力在改变家庭主妇的行为方面只取得了部分成功。[69]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恢复

1942 年,德克萨斯州沃思堡,一名工厂女工。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就像男性应征入伍一样。

经济史学家的普遍观点是,大萧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而结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在战争上的支出导致或至少加速了从大萧条中的复苏,尽管有些人认为它在复苏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尽管它确实有助于减少失业率。[9] [70] [71] [7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重整军备政策刺激了 1937 年至 1939 年欧洲的经济。到 1937 年,英国的失业率已降至 150 万人。1939 年战争爆发后的人力动员结束了失业[73]

1941 年底,美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动员,使大约 1000 万人脱离了平民劳动力并投入了战争。[74] 这最终消除了大萧条的最后影响,使美国失业率降至10%以下。[75]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的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76] 1940年,政府资助的资本支出仅占美国每年工业资本投资的5%;到1943年,政府占美国资本投资的67%。[76]大规模的战争支出使经济增长率翻了一番,要么掩盖了大萧条的影响,要么基本上结束了大萧条。商人们忽视了不断增加的国债和沉重的新税收,加倍努力以利用慷慨的政府合同来增加产出。[77]

原因

从黑色星期二1933 年 3 月银行假日期间,货币供应量大幅下降,当时美国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银行挤兑。
消费者物价指数 1914–2022
  M2 货币供应量逐年增加
美国工业生产,1928 年至 1939 年

大萧条的两种经典的相互竞争的经济理论是凯恩斯主义(需求驱动)和货币主义解释。[78]还有各种异端理论淡化或拒绝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的解释。需求驱动理论的共识是,信心的大规模丧失导致消费和投资支出突然减少。一旦出现恐慌和通货紧缩,许多人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远离市场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随着价格下跌,持有货币变得有利可图,而一定数量的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从而加剧需求的下降。[79]货币主义者认为,大萧条一开始是一场普通的衰退,但货币供应量的萎缩极大地加剧了经济形势,导致经济衰退陷入大萧条。[80]

对于货币力量是大萧条主要原因的传统货币解释,还是自主支出(尤其是投资)下降是大萧条主要原因的传统凯恩斯主义解释,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看法几乎是平分秋色。大萧条的开始。[81]如今,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和预期假说也得到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即在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施瓦茨的货币解释的基础上添加非货币解释。[82] [83]

人们一致认为,美联储应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和充当最后贷款人来缩短货币通货紧缩和银行业崩溃的过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就会小得多,时间也会短得多。[84]

主流解释

现代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原因在于

支出不足、货币供应量减少以及保证金债务导致物价下跌和进一步破产(欧文·费舍尔的债务通货紧缩)。

货币主义观点

从货币角度看美国的大萧条。 1996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美元(蓝色)、价格指数(红色)、货币供应量M2(绿色)和银行数量(灰色)。所有数据均调整为 1929 年 = 100%。
大萧条初期银行挤兑期间纽约美国联合银行的人群

货币主义的解释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施瓦茨给出的。[85]他们认为,大萧条是由银行危机引起的,银行危机导致三分之一的银行破产,银行股东财富减少,更重要的是货币收缩35%,他们称之为“大收缩”。这导致价格下跌 33%(通货紧缩)。[86]通过不降低利率,不增加货币基础,不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以防止其崩溃,美联储被动地看着正常衰退转变为大萧条。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如果美联储采取积极行动,从股市崩盘开始的经济下滑只会是一场普通的衰退。[87] [88] 2002年,美联储理事 本·伯南克在向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致敬的演讲中 认可了这一观点,并表示:

让我稍微滥用一下我作为美联储官方代表的身份来结束我的演讲。我想对米尔顿和安娜说:关于大萧条,你们是对的。我们做到了。我们非常抱歉。但多亏了你,我们不会再这样做了。

— 本·伯南克[89] [90]

美联储允许一些大型公共银行倒闭——尤其是美国纽约银行——这引发了当地银行的恐慌和广泛的挤兑,而美联储却在银行倒闭时袖手旁观。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如果美联储向这些主要银行提供紧急贷款,或者干脆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来提供流动性,并在主要银行倒闭后增加货币数量,那么其他所有银行都不会这么做。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幅度和速度不会像大银行那样下降。[91]

由于可用资金大幅减少,企业无法获得新贷款,甚至无法续签旧贷款,迫使许多人停止投资。这种解释指责美联储不作为,尤其是纽约分行[92]

美联储没有采取行动限制货币供应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金本位制。当时,美联储可以发行的信贷额度受到《联邦储备法》的限制,该法要求发行的联邦储备券必须有40%的黄金支持。到 20 年代末,美联储几乎达到了其所拥有的黄金所能支持的信贷限额。该信贷以美联储即期票据的形式出现。[93] “承诺的黄金”不如“手中的黄金”,特别是当他们的黄金只够支付 40% 的未偿还联邦储备券时。在银行恐慌期间,部分即期票据被兑换为美联储黄金。由于美联储已经达到了允许信贷的上限,其金库中黄金的任何减少都必须伴随着信贷的更大幅度减少。 1933 年 4 月 5 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第 6102 号行政命令,规定私人拥有金券、金币和金条为非法,减轻了美联储黄金的压力。[93]

凯恩斯主义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经济总支出的降低导致收入大幅下降,就业率远低于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在低经济活动水平和高失业率下达到了平衡。

凯恩斯的基本思想很简单:为了让人们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在经济放缓时维持赤字,因为私营部门不会进行足够的投资来将生产保持在正常水平并使经济摆脱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呼吁各国政府在经济危机时期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来 弥补这一不足。

随着大萧条的持续,富兰克林·罗斯福尝试了公共工程农业补贴和其他手段来重启美国经济,但从未完全放弃平衡预算的努力。根据凯恩斯主义者的说法,这改善了经济,但罗斯福从未花费足够的钱来使经济摆脱衰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94]

债务通货紧缩

欧文·费舍尔认为,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因素是通货紧缩和过度负债日益严重的恶性循环。[95]他概述了在债务和通货紧缩条件下相互作用的九个因素,从而创造了繁荣到萧条的机制。事件链如下:

  1. 债务清算和廉价出售
  2. 银行贷款清偿后货币供应量收缩
  3. 资产价格水平下降
  4. 企业净资产进一步下降,加速破产
  5. 利润下降
  6. 产出、贸易和就业减少
  7. 悲观和丧失信心
  8. 囤积金钱
  9. 名义利率下降和通缩调整利率上升[95]

在大萧条之前的 1929 年崩盘期间,保证金要求仅为 10%。[96]换句话说,投资者每存入 1 美元,经纪公司就会贷出 9 美元。当市场下跌时,经纪人收回了这些无法偿还的贷款。[97]由于债务人拖欠债务,储户试图集体提取存款,银行开始倒闭,引发多起银行挤兑。防止此类恐慌的政府担保和美联储银行业监管措施无效或没有得到利用。银行倒闭导致数十亿美元的资产损失。[97]

未偿债务变得更加沉重,因为价格和收入下降了 20-50%,但债务金额仍保持不变。 1929 年恐慌过后和 1930 年前 10 个月,744 家美国银行倒闭。 (总共有 9,000 家银行在 1930 年代倒闭。)到 1933 年 4 月,大约 70 亿美元的存款被冻结在倒闭的银行或三月银行假期后未获得许可的银行中。[98]由于绝望的银行家要求借款人没有时间或金钱偿还贷款,银行倒闭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由于未来利润看起来很差,资本投资和建设放缓或完全停止。面对不良贷款和日益恶化的未来前景,幸存的银行在放贷方面变得更加保守。[97]银行增加资本储备并减少贷款,加剧了通货紧缩压力。恶性循环不断发展,恶性循环加速。

债务清算无法跟上其造成的价格下跌。相对于资产持有量下降的价值而言,清算的踩踏效应增加了每一美元的价值。个人减轻债务负担的努力实际上增加了债务负担。矛盾的是,债务人支付的金额越多,他们所欠的就越多。[95]这种自我恶化的过程将 1930 年的经济衰退变成了 1933 年的大萧条。

费舍尔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最初缺乏主流影响力,因为有人反驳说,债务通货紧缩只不过是从一个群体(债务人)到另一个群体(债权人)的重新分配。纯粹的再分配不会产生重大的宏观经济影响。

在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的货币假说以及欧文·费舍尔的债务通货紧缩假说的基础上,本·伯南克提出了一种金融危机影响产出的替代方法。他以费舍尔的论点为基础,即价格水平和名义收入的急剧下降导致实际债务负担增加,进而导致债务人破产,从而降低总需求;价格水平进一步下降将导致债务通缩螺旋式上升。伯南克认为,价格水平的小幅下跌只会将财富从债务人重新分配给债权人,而不会损害经济。但当通货紧缩严重时,资产价格下跌以及债务人破产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资产的名义价值下降。银行将通过收紧信贷条件来做出反应,这反过来会导致信贷紧缩,严重损害经济。信贷紧缩会降低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总需求下降,并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99] [100] [101]

预期假设

由于经济主流转向新古典综合体,预期成为宏观经济模型的核心要素。彼得·特明、巴里·威格莫尔、高蒂·B·艾格森和克里斯蒂娜·罗默认为,复苏和结束大萧条的关键是成功管理公众期望。本文基于这样的观察:经过多年的通货紧缩和非常严重的衰退,重要的经济指标在 1933 年 3 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任时转为正值。消费者价格从通货紧缩转变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工业生产在 1933 年 3 月触底,投资在 1933 年翻倍,并在 1933 年 3 月出现好转。没有货币力量可以解释这一转变。货币供应量仍在下降,短期利率仍接近于零。 1933 年 3 月之前,人们预计会出现进一步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因此即使利率为零也无法刺激投资。但当罗斯福宣布重大政权更迭时,人们开始期待通货膨胀和经济扩张。有了这些积极的预期,零利率开始刺激投资,正如预期的那样。罗斯福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制变革有助于使他的政策目标变得可信。对未来收入增加和未来通胀上升的预期刺激了需求和投资。分析表明,金本位政策教条的消除、危机时期的平衡预算和小政府内生地导致了预期的巨大转变,约占 1933 年以来产出和价格复苏的 70-80%到1937年。如果没有发生政权更迭,胡佛政策继续下去,经济将在1933年继续自由落体,1937年的产出将比1933年下降30%。[102] [103] [104 ]

1937年至1938年的经济衰退减缓了大萧条中的经济复苏,其原因是人们担心1937年适度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是恢复1933年之前政策体制的第一步。[105]

共同立场

如今,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政府和央行应努力保持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等相互关联的宏观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当受到萧条预期的威胁时,央行应扩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政府应减税并加速支出,以防止货币供应和总需求崩溃。[106]

大萧条初期,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萨伊定律和市场的均衡力量,但未能理解大萧条的严重性。彻底的不干涉取消主义是一种常见的立场,也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立场[107]清算主义者的立场认为,萧条有助于清算因技术发展而过时的失败企业和投资——释放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以重新部署到有活力的经济中其他更具生产力的部门。他们认为,即使经济的自我调整导致大规模破产,这仍然是最好的做法。[107]

巴里·艾肯格林 (Barry Eichengreen)J·布拉德福德·德隆 (J. Bradford DeLong)等经济学家指出,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总统一直试图保持联邦预算平衡,直到 1932 年,他对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Andrew Mellon) 失去了信心并取而代之。[107] [108] [109]经济史学家越来越普遍的观点是,许多美联储政策制定者坚持清算主义立场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108]与清算主义者的预期不同,在大萧条的头几年,很大一部分资本存量没有被重新部署而是消失了。根据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Olivier Blanchard)劳伦斯·萨默斯 (Lawrence Summers)的一项研究,经济衰退导致净资本积累到 1933 年下降到 1924 年之前的水平。[110]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称不干涉清算主义是“危险的废话”。[106]他写道:

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如果你回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这是一个关键点,奥地利人、哈耶克和莱昂内尔·罗宾斯坐在伦敦,说你必须让世界触底。你只需要让它自己痊愈。你对此无能为力。你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我认为,通过在英国和美国鼓励这种无所作为的政策,他们造成了伤害。[108]

异端理论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研究大萧条的两位著名理论家包括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美国经济学家穆雷·罗斯巴德,后者撰写了《美国大萧条》(1963)。在他们看来,就像货币主义者一样,美联储(成立于 1913 年)也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然而,与货币主义者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大萧条的关键原因是 20 年代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导致了不可持续的信贷驱动的繁荣。[111]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正是货币供应量的通货膨胀导致了资产价格(股票和债券)和资本货物的不可持续的繁荣。因此,当美联储在 1928 年收紧货币政策时,已经来不及阻止经济收缩了。[111] 1929年2月,哈耶克发表了一篇论文,预测美联储的行动将导致股票信贷市场爆发危机。[112]

罗斯巴德认为,政府对失败企业的支持以及将工资保持在市场价值之上的努力实际上延长了大萧条。[113]与罗斯巴德不同,1970年后哈耶克认为,美联储在大萧条最初几年允许货币供应量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大萧条的问题。[114]然而,在大萧条期间(1932年[115]和1934年)[115]哈耶克批评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没有采取更加紧缩的立场。[115]

汉斯·森霍尔茨 (Hans Sennholz)认为,困扰美国经济的大多数繁荣和萧条,例如1819-20 年1839-1843 年1857-1860 年1873-1878 年1893-1897 年1920-21 年,都是由政府创造繁荣造成的通过宽松的货币和信贷,很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崩溃。[116]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写道:“信贷扩张不能增加实际商品的供给。它只会带来重新安排。它使资本投资偏离经济财富状况和市场条件规定的方向。它导致生产追求除非经济获得物质产品的增加,否则它不会走这条路。因此,上升缺乏坚实的基础。这不是真正的繁荣。这是虚幻的繁荣。它不是从经济财富的增加中发展起来的,即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储蓄积累。相反,它的出现是因为信贷扩张造成了这种增长的假象。迟早,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种经济状况是建立在沙子上的。” [117] [118]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不稳定的结果[119]《福布斯》报道,“几十年来,知识分子和公众普遍持有资本主义导致大萧条的观点。” [120]

不等式

电力农业取代了西部干棉区土地上的租户。德克萨斯州柴尔德雷斯县,1938 年。

20 年代的两位经济学家瓦迪尔·卡钦斯 (Waddill Catchings)威廉·特鲁凡特·福斯特 (William Trufant Foster)推广了一种影响许多政策制定者的理论,其中包括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亨利·华莱士 (Henry A. Wallace)、保罗·道格拉斯 (Paul Douglas ) 和马里纳·埃克尔斯 (Marriner Eccles)。它认为经济的生产多于消费,因为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收入。因此,整个 20 年代的财富分配不平等导致了大萧条。[121] [122]

根据这种观点,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对重工业产能的过度投资,而与农场等独立企业的工资和收入相比。拟议的解决方案是政府将资金注入消费者的口袋。也就是说,它必须重新分配购买力,维持工业基础,并重新推高价格和工资,以迫使通货膨胀增加的购买力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消费支出。经济已经过度建设,不需要新工厂。福斯特和卡钦斯建议[123]联邦和州政府启动大型建设项目,胡佛和罗斯福也遵循了这一计划。

生产力冲击

无论如何强调,我们所描述的[生产力、产出和就业]趋势都是长期趋势,并且在 1929 年之前就已经非常明显了。这些趋势现在不是当前萧条的结果,也不是世界大战。相反,当前的萧条是这些长期趋势导致的崩溃。

20世纪前三十年,随着电气化大规模生产、农机机动化,经济产出激增,由于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出现了大量产能过剩,周工作时间不断减少。司布真·贝尔(Spurgeon Bell)在其著作《生产力、工资和国民收入》(1940)中讨论了美国主要行业生产率的急剧上升,以及生产率对产出、工资和每周工作时间的影响。 [1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