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亚太战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亚太战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青岛德军前线
日期1914年8月3日 – 1919年1月5日a
(4年5个月零2天)
地点
结果盟军胜利
交战方
盟友
中央政权

印度临时政府 (1915)保皇党(1917)


中亚叛军

指挥官和领导

Kokumbay Chiny  [ ky ]
Baatyrkan Rayymbek Alibi Dzhangildin  [ ru ]
a赫尔曼·德茨纳 (Hermann Detzner ) 部队投降日期,主要战斗行动于 1914 年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区包括在亚洲大陆太平洋岛屿上发生的各种军事交战。其中包括海战、盟军征服太平洋和中国的德国殖民地俄罗斯土耳其斯坦俄叛乱以及奥斯曼帝国支持的英属马来亚叛乱。最重要的军事行动是对中国青岛的精心围攻,执行得当,但德属新几内亚的比塔帕卡托马也发生了较小的行动。

德国奥匈帝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其他属地都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被占领。海战很常见。所有殖民国家都在印度洋或太平洋驻扎有海军中队。这些舰队的任务是支持对德国控制领土的入侵并摧毁德意志帝国海军东亚分舰队

盟军进攻[编辑]

1914 年亚洲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影响区

青岛[编辑]

青岛是德国在该地区最重要的基地。保卫它的是 3,650 名德国军队,还有 100 名中国殖民军和奥匈帝国士兵和水手,他们占领了一座精心设计的堡垒。支援守军的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奥匈帝国海军的少量舰艇

日本第二分舰队由5艘旧战列舰、12艘巡洋舰、24艘驱逐舰、4艘炮艇、13艘鱼雷艇、一艘航母、多艘支援舰和26艘运输船组成。[1]其中包括 23,000 名士兵。英国从其在天津的驻军派出了两支军队,共计1500人,而未被德国占领的中国则派出了数千名士兵加入同盟国一方。

对要塞的炮击始于 1914 年 10 月 31 日。日本帝国陆军于 11 月 6 日夜间发起进攻。第二天,守军就投降了。这场战斗中,德方伤亡703人,战俘约3600人;盟军伤亡2066人。一艘盟军防护巡洋舰也被一艘德国鱼雷艇击沉,当失败确定时,德国人和奥匈帝国人凿沉了他们的中队。

太平洋[编辑]

太平洋战区的首次陆地攻势之一是新西兰军队于 1914 年 8 月 29 日至 30 日入侵德属萨摩亚。 1000 多名新西兰人在澳大利亚和法国海军中队的支援下登上了这个德国殖民地,夺取萨摩亚的战役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也称为 AN&MEF,匆忙招募了 1,000 名步兵和 500 名海军预备役作为后备,执行遏制太平洋德国威胁的任务。在棕榈岛仅进行了两周的训练后,他们就乘船前往拉包尔。[2] 1914年9月澳大利亚军队袭击德属新几内亚:500名澳大利亚人在比塔帕卡战役中遭遇300名德国人和当地警察;盟军取得了胜利,德军撤退到托马。一个澳大利亚连队和一艘英国军舰包围了德国人和他们的殖民地臣民,最终德国总督爱德华·哈伯投降了整个殖民地。[3]

尽管哈伯下达了投降令,但在托马陷落后,新几内亚境内的各种孤立的德国部队仍在继续抵抗。一旦遇到澳大利亚部队,这些小型德国部队通常不会流血投降。 1914 年 10 月 11 日,德国武装游艇 Komet及其 57 名船员在他们的船出其不意并在 Talasea 登船后投降。[4] 1914 年 12 月,安戈鲁姆附近的一名德国军官试图率领 30 名当地警察抵抗盟军占领,但他的部队在向澳大利亚侦察队开火后抛弃了他,随后他被俘。[3]到了 1915 年,唯一一支没有投降的德国军队是赫尔曼·德茨纳 (Hermann Detzner)指挥下的一支小型远征军,他们成功地躲避了澳大利亚的巡逻队,并坚守在该岛的内陆地区,直到战争结束,他也因此成为了德国的英雄人物。有一些名气。

密克罗尼西亚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也在战争期间落入盟军之手。

德国海军行动[编辑]

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横渡太平洋航道

德国东亚分舰队撤退[编辑]

在太平洋[编辑]

1914年对德宣战时,德国东亚分舰队从青岛基地撤出,试图向东穿越太平洋返回德国。在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帕甘岛后,舰队在横渡太平洋时袭击了几个盟军目标。

分遣巡洋舰袭击了范宁的电缆站,然后与中队汇合。后来,德国军队攻击帕皮提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海 上将率领他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击沉了一艘法国炮艇和一艘货轮,然后轰炸了帕皮提的岸炮台。

智利和福克兰群岛[编辑]

下一场战斗发生在 1914 年 11 月 1 日的科罗内尔战役中,斯佩海军上将指挥装甲巡洋舰格奈森瑙号 沙恩霍斯特 号以及三艘轻巡洋舰埃姆登号 纽伦堡和 莱比锡轻 巡洋舰,击败了一支英国分舰队,赢得了这场战斗。最近任命的海军少将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Christopher Cradock) ,装备了他的旗舰“好望号” (HMS  Good Hope ),与派去摧毁他的德国战舰相比,这些战舰普遍较差,装备了他的旗舰“格拉斯哥号” (HMS  Glasgow ) 、 “蒙茅斯号” (HMS  Monmouth)和“奥特朗托号”(HMS  Otranto) 。施佩海军上将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和三艘轻型巡洋舰击沉了皇家海军的两艘装甲巡洋舰,并迫使英国一艘轻型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逃离,同时失去了好望角号蒙茅斯号。超过 1,500 名英国水手(两艘巡洋舰上的全部人员)丧生,而只有 3 名德国人受伤。胜利并没有持续多久,德国舰队很快就在1914 年 12 月的马岛海战中在大西洋海域被击败。施佩本人与自己的旗舰沙恩霍斯特号一起沉没[5]

唯一逃脱福克兰群岛交战的德国船只是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和 辅助舰塞德利茨号塞德利茨逃入大西洋,随后被中立的阿根廷拘留,而德累斯顿则掉头驶回太平洋。德累斯顿号随后试图充当商业掠夺者,但没有取得多大成功,直到 1915 年 3 月其引擎开始出现故障。由于无法进行维修,这艘德国轻型巡洋舰驶入位于马斯阿蒂拉岛的智利中立水域,并被英国海军逼入绝境。在一场短暂的战斗中,四名船员丧生后,德累斯顿号被迫自沉,船员被智利当局拘留。

印度洋的短信埃姆登[编辑]

埃姆登号巡游

海军上将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伯爵在开始横跨太平洋撤退时留下了埃姆登号。该舰赢得了槟城战役,德国人击沉了一艘俄罗斯巡洋舰和一艘法国驱逐舰。埃姆登还骚扰盟军商船并摧毁了三十多艘。她继续轰炸印度 马德拉斯,造成英国油罐损坏并击沉一艘盟军商船。这次袭击在该市引起了广泛的恐慌,数千人逃离海岸,担心德国人可能已经开始入侵整个印度。

在作为商船袭击者取得非常成功的职业生涯后,埃姆登科科斯战役中与悉尼号 交战,德国船只被摧毁。一群水手在赫尔穆特·冯·穆克 (Hellmuth von Mücke)的指挥下成功逃往阿拉伯半岛,该半岛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的盟友。

SMS Seeadler的巡航[编辑]

SMS  Seeadler是一艘辅助巡洋舰风力干扰舰和商船袭击舰,由菲利克斯·冯·卢克纳指挥,成功袭击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盟军航运。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俘获了十六艘船只并击沉了其中的大部分。

1917 年 8 月,西德勒号法属波利尼西亚的莫佩利亚岛失事,因此德国人在岛上建立了一个小殖民地,安置了他们和几名盟军囚犯,其中大多数是美国人。最终,当饥饿成为一个紧迫问题时,卢克纳和他的船员将囚犯留在无人岛上,他们最终被救出,并乘坐救生艇启航前往斐济。 9 月 5 日,卢克纳在那里捕获了一艘名为Lutece的法国纵帆船,并将其更名为Fortuna

之后他们前往复活节岛,但他们的船再次在礁石上搁浅时失事。随后,德国人于 1917 年 10 月 5 日被智利人拘留,旅程结束。在整个航行过程中,只有一名男子因事故丧生。

科莫兰号在关岛自沉[编辑]

短信科莫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与德国发生了至少一次敌对冲突。1917 年 4 月 7 日,SMS  Cormoran在关岛阿普拉港被自沉以防止其被辅助巡洋舰USS  Supply捕获。当德国人试图击沉这艘船时,美国人向他们开了第一枪。最终,德国人成功击沉了鸬鹚号,造成九人死亡。

俄罗斯[编辑]

1916 年 6 月,沙皇尼古拉二世通过了一项征兵计划,征召 19 岁至 43 岁的中亚男子加入劳工营,为正在进行的布鲁西洛夫攻势提供支持。[6]结果, 7月3日,俄罗斯突厥斯坦的穆斯林居民爆发了反对俄罗斯当局的叛乱。俄罗斯被迫从东线调集数千名士兵镇压叛乱,叛乱于 1917 年 2 月结束。镇压叛乱的典型方式是对当地居民进行大规模屠杀。随后,幸存的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俄罗斯突厥斯坦被驱逐到中国。许多难民在试图穿越天山的途中死亡。叛乱导致吉尔吉斯斯坦约 10 万至 27 万民众死亡。[7]

中国[编辑]

德国政府被指控支持张勋在中国发动君主政变,以阻止段祺瑞战派支持同盟国。 1917年7月政变失败后,段先生以此为借口向德国宣战。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被占领,其国民被拘留。中国还向盟军提供平民劳工,主要在西线发挥非战斗和辅助作用。

暹罗[编辑]

1917年7月22日,暹罗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停泊在暹罗港口的 12 艘德国船只立即被扣押。船员和其他中央政权国民被拘留并被送往印度,与英属印度现有平民拘留营中的同胞团聚。作为唯一一个在整个殖民时期保持独立的东南亚国家,暹罗是该地区唯一一个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参与冲突的国家,作为欧洲列强的平等者,而不是作为其帝国军队的一部分。暹罗和越南也是唯一参战的两个东南亚国家。[8]暹罗出兵欧洲大陆,并参加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创始成员国。全面提高其国际地位,实现军队现代化和对现代战争的理解。[9]

画廊[编辑]

另请参阅[编辑]

注释[编辑]

  1. “青岛战役” . www.gwpda.org 。检索日期:2022 年4 月 25 日
  2. ^ 博蒙特,乔安娜。“破碎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澳大利亚人 - 斯特灵市图书馆服务”链接.stirling.wa.gov.au 。检索日期:2022 年4 月 28 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