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王仙芝、黃巢農民大起義

唐朝末年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是一次規模巨大、時間長久、震動全國的農民大起義。這次起義首先在山東的曹、濮二州爆發,然後轉戰中國南北,歷時10多年,曾攻克唐朝都城長安,建立了大齊農民政權。起義軍後期因接連失利,又向山東老家退卻,最後在泰山熄滅戰火。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唐王朝的腐朽統治,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王仙芝、黃巢領導農民大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社會階級矛盾的尖銳化所致。而導致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化的主要原因是統治者的殘暴腐朽、土地兼併嚴重、常年戰亂的破壞和嚴重的自然災害等。
  唐朝後期,封建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主要表現:一是皇室奢侈浪費。例如唐懿宗統治時期,皇室在生活方面糜費鋪張日漸加劇,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財力。據史書記載,唐懿宗“好音樂宴遊,殿前供奉樂工常近五百人,每月設宴不減十余,水陸皆備。聽樂觀優,不知厭倦,賜與動及千緡。……每行幸,內外諸司扈從者十余萬人,所費不可勝紀”。其女兒同昌公主出嫁時更是耗資巨大,用度侈豪。據記載,同昌公主出嫁,一次賜錢五百萬貫,“傾內府寶貨,以實其宅。”用金銀製造井欄、藥臼、槽匱,用金絲編制箕筐,連窗戶都用各種珠寶裝飾。一年以後,同昌公主死去,豪華的送葬隊伍排了二十多里長。皇室的奢靡耗費,必然要無止境地加重對勞動人民的搜刮與剝削,加重勞動人民的賦稅負擔。二是封建政權的吏治也日趨敗壞,各級官吏無不加緊壓榨百姓,飽己私囊,結果必然造成廣大人民的痛苦和怨恨。平盧節度史李政已“政令嚴酷,所在不敢偶語”,如果有人相識、宴聚或路上交談,就要遭到刑罰。
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唐政府平定平盧鎮後,命淄青四面行營供軍使王遂擔任沂、海、兗、密等州觀察使。王遂專以嚴酷為治,所用刑仗制度大大超過了當時的規定標準;他又在盛夏季節督責士卒去營建府舍,結果引起將卒的憤怒,並把王遂殺死。唐政府聞訊後,又任命棣州刺史曹華為沂、海、兗、密觀察使。曹華率棣州兵來到沂州後,將那些參與誅殺王遂的人統統殺掉,死者達到1200多人,沒有一個人能逃脫。當時的地方官貪婪苛虐,他們要麼濫殺無辜,要麼劫掠財物無度。正由於這種風氣愈來愈盛,使百姓紛紛棄業離家,父南子北,使許多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奔竄在道途中,廣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三是唐政府沉重的苛捐雜稅,使百姓走投無路。特別是鹽稅和兩稅(分夏秋兩季徵收的戶稅和地稅)的實行,更激起了百姓的憤怒。
唐政府在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平定平盧鎮後,就在淄青、兗、鄆三道設置榷鹽院,實行食鹽專賣,年獲鹽利達70萬貫。過去由當地徵收的鹽稅都用於當地軍費開支及其他開支,自唐政府在這些地區設榷鹽院後,鹽利皆歸朝廷,當地政府為滿足軍費與其他各項開支的需要,不得不增加兩稅,百姓的賦稅負擔便越來越沉重。另外,唐政府還嚴禁販賣私鹽,緝捕者遍佈州縣,凡販私鹽者及鹽戶偷賣者被查出後,往往被處死。百姓購買私鹽,一旦被發現,本戶及鄰里都要被治罪。再則,封建統治者還巧立名目,橫徵暴斂,對人民“竭澤而漁”,百姓吃鹽、喝茶、住房都要交稅。莊稼未成熟,要先交“青苗錢”。唐統治者通過這樣的殘暴手段將大量的社會財富集中到皇室、貴族、官僚的手中。而廣大百姓卻一貧如洗。
  唐朝後期土地兼併日趨嚴重。例如天寶年間,“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莊,恣行吞併,莫懼章程”,至唐後期,更是“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大量耕地集中于貴族、官僚之手,而全國半數以上農民失去土地,大量農民淪為逃戶。
  唐朝末年,不休的戰亂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經濟和社會生產力,加劇了社會階級矛盾。安史之亂中,山東西部和西北部諸郡,如平原、博平、東平、濟陰等都是唐軍與叛軍作戰的戰場,這一帶受的損失很大。唐後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後,今山東大部分地區屬於平盧(淄青)鎮,另一部分州縣屬於橫海鎮(德州、棣州)、魏博鎮(博州與貝州之武城、歷亭、夏津、臨清諸縣,魏州之冠氏、莘、朝城諸縣),這些藩鎮之間以及它們與朝廷之間,紛爭不已,戰亂不斷。長期的戰亂,給山東地區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禍患,曾經富足的地區變為一片廢墟。
  由於唐朝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與戰亂的不斷發生,山東地區的水旱蝗等自然災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饑荒頻繁發生。據史書記載,這些大的自然災害主要有:大歷二年(西元767年)河南、河北、淮南等道55州發大水;大歷十二年,春夏大旱,到了秋天又發生水災,河南尤其嚴重,平均地面水深5尺,黃河決口,沖毀莊稼;元興元年(西元784年)秋天發生蝗災,冬天又發生旱災;貞元元年(西元785年)五月,又發生大蝗災,東自海、西盡河、隴一帶,蝗蟲群飛蔽天,旬日不息,所到之處,草木、畜毛皆盡,米價昂貴,死者相枕于路上;元和十二年(西元817年)秋天,天降大雨,黃河南北發生水災,莊稼幾乎顆粒無收;長慶四年(西元824年)夏天,山東的鄆、曹、濮3州大雨,大水沖毀了州城,民居和莊稼幾乎被衝盡;太和二年(西元828年)夏,黃河決口,大水沖毀了棣州城,黃河以南的鄆、曹、濮、淄、青、齊、德、兗、海等州皆發大水;太和四年夏,鄆、曹、濮等州又發大水,城郭民舍幾乎被毀盡;開成二年(西元837年)六月,魏、博、淄、青、滄、德、兗、海等州又發生蝗災,莊稼全被毀滅;開成三四年中,從登州到青州,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蝗蟲吃盡五穀,官私饑窮,許多人被迫吃草根、樹皮,饑餓而死者不計其數;懿宗鹹通以後,水旱災荒更是連年發生,特別是鹹通十四年(西元873年)發生的旱災最為嚴重。
在如此嚴重的災情下,官府依舊催逼賦稅,農民們拆房砍樹、賣妻賣子,卻連應付稅官的吃喝也不夠,百姓的生活陷入極度困苦的境地。地處魯西南的曹州(今山東曹縣北)、濮州(今山東濮縣東)一帶,地處黃泛區,土地沙、鹵嚴重,地力瘠薄,自然條件相對貧弱,而災情則連年相繼。整個唐朝後期,曹、濮二州多次受災,頻繁的災害加上統治階級的百般壓榨,使曹、濮地區的階級矛盾格外尖銳,農民的起義鬥爭實屬必然。
  唐朝後期,朝廷對食鹽實行官賣政策,即非產鹽區的食鹽由官府加價出賣,結果進一步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負擔。曹、濮二州,距海較遠,官鹽價格不斷上漲,迫使當地許多人結為團夥,進行販賣私鹽的活動。唐後期,山東曹、濮二州一帶民眾武裝販賣私鹽的活動十分普遍,這為當地農民暴動並能匯集大規模農民起義創造了條件。販鹽者經常與唐朝關卡緝捕發生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唐朝在兗、鄆等地專門設立巡院等機構,就是為了對付曹、濮等地的私鹽商販。王仙芝、黃巢二人都是當時當地著名的私鹽販首領,他們已經建立起小規模的武裝力量,當他們走投無路、揭竿而起時,眾多的販私鹽集團便一呼百應,靠攏在他們周圍,形成聲勢浩大的起義隊伍。
  鹹通十五年(西元874年)春,濮州(今山東濮縣東)私鹽販王仙芝和尚讓、尚君長兄弟,率領數千農民在長垣(今河南長垣)起義。起義軍發佈檄文,抨擊唐朝姦吏亂政、賦稅繁重。王仙芝號稱“天補均平大將軍兼海內諸豪帥都統”,自稱是一切反唐武裝的首領,宣佈要來替天實現人間的平均。第二年(西元875年)6月,王仙芝與其將尚君長等人率兵攻克濮州與曹州,天平節度使薛崇派兵鎮壓,結果被王仙芝擊敗。就在這一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黃巢與其親族弟兄8人,也集結幾千人,起兵響應王仙芝。據記載,黃巢家有資產,粗涉書傳,喜好騎射擊劍,經常收留逃亡之士,樂於濟人危困,唐王朝的腐敗統治使他早有推翻唐朝反動統治的政治抱負,這一點在他的一首咏菊詩中表現得最清楚。“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與王仙芝兩支義軍不久會合在一起,轉戰于山東南部,深得百姓擁護,農民百姓爭相投軍,起義軍很快就發展到幾萬人。
  面對王仙芝、黃巢起義軍的不斷壯大和強大的軍事攻勢,唐王朝驚恐不已,急忙調集幾個方鎮的軍隊前去鎮壓,並以平盧軍為核心,平盧節度使宋威任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統領各路軍馬。唐王朝為了加強宋威的力量,還派譴禁軍3000,甲騎500,歸宋威指揮。
  乾符二年(西元875年)十二月,王仙芝率起義軍攻入沂州(今山東臨沂)境內,與宋威率領的唐朝軍隊展開激戰。雖然唐軍裝備精良,但王仙芝的農民起義軍也具備良好的軍事素質,所以雙方的戰鬥持續了半年之久。第二年七月,王仙芝的起義軍在沂州城下受挫,起義軍隨即避開強敵,退出沂州,向西南方運河區轉移,途中又突然揮兵西進,直指洛陽。在攻克河南的汝州(今河南臨汝)、俘虜刺史王僚以後,起義軍沒有去攻打防守堅固的洛陽,而是南下湖北,于西元877年初攻至蘄州(今湖北蘄春)城下。就在這年十二月,唐王朝對王仙芝採取誘降活動,王仙芝曾一度動搖過,為此黃巢大怒,打傷了仙芝的頭,眾士兵也反對仙芝的動搖。由於黃巢等人的堅決反對,王仙芝拒絕了唐王朝的招降,並在湖北一帶繼續堅持戰鬥。黃巢則率領一部分將士北上,返回山東。乾符四年(西元877年)二月,黃巢攻克鄆州,殺死天平節度使薛崇,搗毀了這個稱雄一時的山東方鎮。三月,黃巢又攻克沂州。十二月,黃巢攻克濮州。一年之內,黃巢在山東境內東西馳騁,連下三州,影響巨大。
  乾符五年(西元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與唐軍決戰,結果王仙芝戰敗,並被殺害。其餘部由尚讓率領,北歸黃巢。起義軍推黃巢為總首領,號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統一指揮10多萬起義軍。改元“王霸”,設置官屬,整頓起義軍,再次攻陷濮、沂二州。此後不久,黃巢決定結束在山東境內的活動,開始第二次大規模的流動遠征。
  當時,唐朝統治者在長江以北的力量較強。特別是淄青、宣武、淮西、淮南(駐揚州)等藩鎮都很強大,多處地主武裝紛紛起來對抗起義軍,唐朝軍隊又正在準備新的集結,江北的形勢對起義軍不利。在這種情況下,黃巢做出了“避實擊虛”、向江南發展的決策。他首先領兵向西,好像要攻打洛陽,藉以調動唐軍。隨後,他率領10多萬起義軍突然轉向東南,甩開唐軍,于西元878年夏在和州(今安徽和縣)一帶渡過長江,攻入皖南、江西、浙江地區,隨即又向福建進軍。在浙、閩交界處,綿延200多裏、海拔1500米的仙霞嶺山區擋住了大軍去路,在一個月之內,起義軍修通了從衢州(今浙江衢縣)到建州(今福建建甌)的七百里山路,顯示出農民軍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
  西元879年初,起義軍攻佔福州之後,繼續南進,于當年夏天佔領了南海重鎮廣州,生俘節度使李迢。這時,起義軍已經發展到50多萬人,戰鬥經驗也豐富多了。起義軍在廣州發佈告示,痛斥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敗;揭露大臣同宦官勾結,貪污營私;同時警告各州縣官吏不許貪贓自肥,否則必被處死;還宣告說起義軍要直搗長安,推翻唐朝統治。
  由於嶺南地區氣候炎熱,起義軍將士們水土不服,病死者很多,於是,黃巢在廣州作了短期休整後不久,又決定揮師北上。大軍先在桂州(今廣西桂林)集中,然後乘湘江水漲,分乘木筏幾千隻,順流而下,經永州(今湖南零陵)、衡州(今湖南衡陽),于乾符六年(西元879年)十月抵達並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唐行營副都統李係逃奔郎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黃巢大將尚讓乘勝率大軍15萬,渡過長江,攻克江陵,唐行營都統王鐸逃奔襄陽。十一月,黃巢率軍北進襄陽,在荊門(今湖北荊門)遭遇唐守將劉臣容和曹全晸的伏擊,損失慘重,於是又率軍向東,再次渡過長江,攻克鄂州,轉戰饒、信、池(今安徽貴池)、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縣)、杭等15個州,兵力發展到20萬人。
  廣明元年(西元880年)七月,黃巢率領60萬士兵從採石(今安徽當涂西北)橫渡長江,攻克和州(今安徽和縣),進軍天長(今安徽天長)。九月,起義軍突破天平節度使兼東面副都統曹全展防線,渡過淮河,進入河南。十一月,進入汝州境內,併發布檄文警告前來圍剿的各節度使說:“你們各守各的營壘,不要侵犯我軍兵鋒。我即將進入東都,攻下長安,向皇帝問罪,與你們無關”。不久起義軍就到達東都,唐東都留守劉允璋率文武百官開城投降。黃巢進入東都後,犒勞慰問城內百姓,軍隊紀律嚴明,秩序井然。十二月,起義軍60萬抵進潼關之下,旌旗遍野,不見邊際,聲振山河。經過6天激戰,唐潼關守軍被擊潰,守將齊克讓、張承范逃跑,王師自殺。
攻克潼關後,黃巢率軍進入華州(今陜西華縣),逼近長安,唐神策軍中尉、宦官田令孜挾持僖宗率少數官員向成都逃跑。當天黃巢前鋒將柴存進入長安,唐朝左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官員幾十人去霸上迎接黃巢。於是黃巢率大軍進入長安城內,士兵、輜重絡繹不絕,市民們夾道聚觀。尚讓對百姓說:“黃王起兵,本為百姓,不像李唐皇帝那樣虐害你們,你們不要害怕,儘管安居樂業好了”。黃巢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大齊政權的宰相、仆射、將軍等重要職務都由起義軍主要將領尚讓、孟楷等擔任。還任用了一批唐朝四品以下的降官。農民政權沉重地打擊了皇族和大官僚,沒有跑掉的唐朝宗室幾乎全被鎮壓。但是,農民軍沒有乘勝追擊西逃的唐僖宗,也沒有去消滅關中地區的藩鎮勢力和禁軍余部,這就給唐王朝以喘息的機會,使唐朝統治者得以重新集結力量向起義軍反撲。
  西元881年春,唐朝宰相鄭畋在關中糾集禁軍殘部和藩鎮軍隊進攻長安,尚讓輕敵,迎戰失利,一度被迫撤出長安。後來起義軍雖然反攻入城,消滅了唐軍,但卻始終沒有擺脫被動局面。那時候,長安大齊政權所控制的地區,西不過興平,東不過華州。在唐軍四面圍困封鎖之下,幾十萬起義軍和長安百姓遭到了嚴重的糧荒,許多人吃樹皮野草為生。駐守同州的起義軍將領朱溫,畏難動搖,叛變投敵。後來,唐朝又招沙陀族首領李克用,率領4萬騎兵,從山西北部南下鎮壓起義軍。起義軍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西元883年五月被迫撤離長安,經藍田退向河南。
在攻打陳州(今河南淮陽)的戰鬥中,先鋒孟楷犧牲。黃巢要給孟楷報仇,竟命令全軍圍攻陳州,時間長達300天之久,結果再次給唐軍以集結兵力的時機。中和四年(西元884年)春,朝廷再招沙陀騎兵南下,黃巢被迫撤去陳州之圍,卻又錯誤地退向唐朝力量雄厚的北方。五月,起義軍渡汴河,遭到沙陀騎兵突然襲擊並被擊散,尚讓等人投降唐朝。在唐軍窮追之下,黃巢率兵退到山東,並與唐軍多次發生戰鬥,損失慘重。六月,唐軍李師悅與尚讓追擊黃巢到瑕丘(今山東萊蕪北),最終擊潰起義軍余部,黃巢退至泰山狼虎谷(在萊蕪東南),壯烈自殺。至此,歷時10年之久的王仙芝、黃巢農民大起義宣告結束。
  這場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爭之一,其聲勢之浩大、時間之長久、行程之廣遠,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唐王朝在這次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已經名存實亡了。黃巢作為農民起義軍的主要首領,在山東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