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海戰 巨艦輸小艇輸了制海優勢 -鄭大誠/英國赫爾大學 政治學博士(北縣新店) 【2006/03/28 聯合報】
最近由於國防部將公布五十年代蔣介石總統欲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內容,「八六海戰」又再度被人提及。國防部的報告認為,鑑於八六海戰之慘敗,老蔣總統理解到喪失制海優勢,逐漸放棄反攻大陸的計劃。事實上,八六海戰的教訓,還包括了巨艦與小艇之爭。
一九五四年八月六日的「八六海戰」是我國海軍建軍以來最慘烈的損失。除了因為情報洩漏,兩艦甫一出港動態就已被共軍掌握,在東山海域被以逸待勞伏擊,以及缺乏空軍與相關船艦掩護策應兵力外,中共海軍採取小型魚雷快艇策略的成功也是不可否認之因素。
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根本沒有海軍可言。為了沿海作戰的需要,中共自一九五一年起開始部署自行設計的小型魚雷快艇做為海戰攻擊主力,這種小型快艇排水量僅二十二噸,最高航速可達到五十二節,機動力高。
反觀我國,由於二戰後美國轉移了一批中、大型船艦給我們,蔣介石政府頗有以海軍船艦噸位大小來決定海權之心態。以「劍門」與「章江」二艦來說,「劍門」艦排水量約一千二百五十噸,算是當時海軍的龐然大物,不過最高航速僅十四節。「章江」排水量較小,不過滿載也有四百五十噸,最高航速僅十四節。在缺乏海空掩護之下,劍門與章江兩艘大型艦實難以阻擋中共眾多小型魚雷快艇的快速魚雷攻擊。事實上,八六海戰三個月後,我海軍又損失了一主力驅逐艦「太平號」。「太平號」更大,排水量約一千四百五十噸,最高航速卻只有十八節。這些都證明了中共大量採用的快速魚雷艇對於我國大陸沿海制海權的喪失,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五十年過後,八六海戰早已被大多數人遺忘。不過這段巨艦敗於小艇的往事卻不應輕易忘記。我海軍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大船與小船派之爭論,台海制海權究竟要依靠何種船艦亦是各說各話。或許論者都有相當的理論基礎支持,不過排水量近萬噸的「基隆」級艦既然已經買回來了,未來也許還有可能購買亦是萬噸等級的神盾艦。如果海軍不能記取八六海戰這段教訓,恐怕在未來海戰中,我國的大型船艦的損失會更多。
回響》錯用掃雷艦 巨艦吃大虧 -于倉和/研究生(台北市)【2006/03/30 聯合報】
廿八日民意論壇「八六海戰,巨艦輸小艇,輸了制海優勢」文中提到的八六海戰其實是發生在民國五十四年,而非一九五四年;另外,太平艦被擊沈是在民國四十三年,與八六海戰相距十一年。此外,筆者對其論點還有一些不同看法。
章江、劍門與太平三艦皆為美國移交給我國,其中太平艦原本為美國於二次大戰時因正規驅逐艦數量不足,為對抗潛艇、護航運輸船團所緊急建造之護航驅逐艦;而章江艦原本為美國海軍之驅潛艦,劍門艦更只是美國海域於二戰中使用之「海雀」級快速掃雷艦。
由上可知,此三艦原本之設計目的,只是用來對抗在當時航行性能更低之潛艇與進行掃雷任務,因此在速度或防護上的要求並不如正規驅逐艦或巡洋艦所需的那樣高。但這些船艦在移交我國海軍之後,卻被用在第一線的海軍作戰,以區區十數海里之速度對抗快速且佔數量優勢之共軍魚雷快艇,吃虧在所難免,所以章江、劍門、太平三艦的損失更應歸咎於使用方法之錯誤、以及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缺乏空中及其他船艦支援與情報外洩等。
但文中單純以船隻噸位大小來做比較,進而得出台海戰爭中「巨艦不如小艇」的結論,筆者認為此點結論有失公允。在未來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中,不論是巨艦還是小艇,唯有正確使用,才能成功制敵。
最近由於國防部將公布五十年代蔣介石總統欲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內容,「八六海戰」又再度被人提及。國防部的報告認為,鑑於八六海戰之慘敗,老蔣總統理解到喪失制海優勢,逐漸放棄反攻大陸的計劃。事實上,八六海戰的教訓,還包括了巨艦與小艇之爭。
一九五四年八月六日的「八六海戰」是我國海軍建軍以來最慘烈的損失。除了因為情報洩漏,兩艦甫一出港動態就已被共軍掌握,在東山海域被以逸待勞伏擊,以及缺乏空軍與相關船艦掩護策應兵力外,中共海軍採取小型魚雷快艇策略的成功也是不可否認之因素。
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根本沒有海軍可言。為了沿海作戰的需要,中共自一九五一年起開始部署自行設計的小型魚雷快艇做為海戰攻擊主力,這種小型快艇排水量僅二十二噸,最高航速可達到五十二節,機動力高。
反觀我國,由於二戰後美國轉移了一批中、大型船艦給我們,蔣介石政府頗有以海軍船艦噸位大小來決定海權之心態。以「劍門」與「章江」二艦來說,「劍門」艦排水量約一千二百五十噸,算是當時海軍的龐然大物,不過最高航速僅十四節。「章江」排水量較小,不過滿載也有四百五十噸,最高航速僅十四節。在缺乏海空掩護之下,劍門與章江兩艘大型艦實難以阻擋中共眾多小型魚雷快艇的快速魚雷攻擊。事實上,八六海戰三個月後,我海軍又損失了一主力驅逐艦「太平號」。「太平號」更大,排水量約一千四百五十噸,最高航速卻只有十八節。這些都證明了中共大量採用的快速魚雷艇對於我國大陸沿海制海權的喪失,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五十年過後,八六海戰早已被大多數人遺忘。不過這段巨艦敗於小艇的往事卻不應輕易忘記。我海軍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大船與小船派之爭論,台海制海權究竟要依靠何種船艦亦是各說各話。或許論者都有相當的理論基礎支持,不過排水量近萬噸的「基隆」級艦既然已經買回來了,未來也許還有可能購買亦是萬噸等級的神盾艦。如果海軍不能記取八六海戰這段教訓,恐怕在未來海戰中,我國的大型船艦的損失會更多。
回響》錯用掃雷艦 巨艦吃大虧 -于倉和/研究生(台北市)【2006/03/30 聯合報】
廿八日民意論壇「八六海戰,巨艦輸小艇,輸了制海優勢」文中提到的八六海戰其實是發生在民國五十四年,而非一九五四年;另外,太平艦被擊沈是在民國四十三年,與八六海戰相距十一年。此外,筆者對其論點還有一些不同看法。
章江、劍門與太平三艦皆為美國移交給我國,其中太平艦原本為美國於二次大戰時因正規驅逐艦數量不足,為對抗潛艇、護航運輸船團所緊急建造之護航驅逐艦;而章江艦原本為美國海軍之驅潛艦,劍門艦更只是美國海域於二戰中使用之「海雀」級快速掃雷艦。
由上可知,此三艦原本之設計目的,只是用來對抗在當時航行性能更低之潛艇與進行掃雷任務,因此在速度或防護上的要求並不如正規驅逐艦或巡洋艦所需的那樣高。但這些船艦在移交我國海軍之後,卻被用在第一線的海軍作戰,以區區十數海里之速度對抗快速且佔數量優勢之共軍魚雷快艇,吃虧在所難免,所以章江、劍門、太平三艦的損失更應歸咎於使用方法之錯誤、以及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缺乏空中及其他船艦支援與情報外洩等。
但文中單純以船隻噸位大小來做比較,進而得出台海戰爭中「巨艦不如小艇」的結論,筆者認為此點結論有失公允。在未來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中,不論是巨艦還是小艇,唯有正確使用,才能成功制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