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李鸿章的葬礼

 1

都说秋天的北京是最美的,但1901年的秋天,北京却是最憋屈的。
1901年10月30日下午,东交民巷,78岁的李鸿章涨红着脸,喘着粗气,步履蹒跚地走出俄国公使馆。他是被人搀着,勉强上了轿子的。
深秋时节,寒意阵阵。一阵北风吹来,梧桐树落叶纷飞,大片枯黄的叶子忽而被吹落,又忽而被卷起。此时,大清帝国的命运像极了这些落叶。
紫禁城里早已经没有了主人,慈禧与光绪西逃未归。偌大的京城,真正的主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八国联军,一个是李鸿章。与李鸿章一起签署了《辛丑条约》的庆亲王奕劻听说慈禧回銮,立即扔下李鸿章跑去迎驾了。
与洋人打交道是李鸿章的工作与宿命,只是年事已高的他已经力不从心,何况八国联军又非常难于对付。刚刚与俄国公使雷萨尔(PaulLessar)因为满洲条约问题吵了一架,李鸿章气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回到总布胡同私邸,李鸿章突然大口呕血,脸色惨白。李府内一片慌乱。
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黄河沿岸满目荒凉,凋敝丛生。与秋冬萧瑟景象不同的是,通往洛阳的主干道修整如新,细软的黄土铺道,马蹄印与车辙印仍在。盛大奢华的回銮队伍刚刚经过这里,慈禧与光绪正在装饰一新的行宫内悠闲地看着大戏。
签署完《辛丑条约》后,李鸿章的身体便每况愈下。呕血后的李鸿章已经不能进食,只能静卧。但他仍不忘电奏行在(皇帝巡行之地):
“臣病十分危笃,京师根本重地,非庆亲王回京,不足以资震慑。敬乞天恩,电饬庆亲王奕劻,无论行抵何处,迅速折回,大局幸甚!”
得知李鸿章病重,慈禧特别表示了慰问:“览奏深为廑念……该大学士为国宣劳。忧勤致疾,著赏假十日,安心调理,以期早日就痊。荣庸懋赏,有厚望焉!”
慈禧给李鸿章放了十天假,但这十天假期,李鸿章永远也没有休完。
图片
图1:1900年10月,李鸿章抵达英国驻华公使馆谈判。
2
11月7日,还有一天即将立冬,紫禁城的护城河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这天一早,卧床多日的李鸿章在服侍下喝了鸡汤与牛奶,看起来状态好了一些。大约10点,一个不速之客闯入。俄国公使雷萨尔来找李鸿章,希望尽快签署《交收东三省条约》。
李鸿章看到雷萨尔,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了两下。雷萨尔将条约内容念给李鸿章听,此时的李鸿章已经不能说话,双唇微动,两眼泪流。
就在雷萨尔欲逼迫李鸿章签署协议之时,昔日李鸿章下属、直隶籓司周馥赶到。
李鸿章双眼紧闭,一动不动,周馥与李府家人齐齐跪地痛哭。
突然,李鸿章又睁开了眼睛。周馥爬到李鸿章的床前,哭着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和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
李鸿章两眼大睁,欲语泪流。
周馥大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事,我辈可以办了,请公放心去吧!”他边说着,边用手合上了李鸿章的双眼。
公元1901年11月7日11时,一代名臣李鸿章于北京总布胡同与世长辞,终年78周岁。
此时,慈禧与光绪正回銮至河南荥阳。太监报告,荥阳到省城开封的电报线已经架好,慈禧等人都挺高兴。下午1时,一封加急电报从北京发来,李鸿章死了!
闻此噩耗,回銮队伍全体大惊,无不错愕,仿佛天塌地陷一般,慈禧更是嚎啕痛哭。
李鸿章主持外交工作三十年,没有李鸿章在外苦撑危局,哪有慈禧稳坐权力之巅。李鸿章的死,是大清帝国的重大损失,从此朝中再无李中堂。慈禧为失去肱股之臣而哭,为失去一位并肩战斗的伟大战友而哭。更重要的是,没有李鸿章,谁还给自己背锅,慈禧痛哭,其实也是在惜别“背锅侠”。
李鸿章之死,山河呜咽,天地黯淡,江山失色,九州同悲。
图片
图2:1896年6月,李鸿章访问德国。前排左起:李经述、李经方、李鸿章、罗丰禄、李裒德(德国驻华武官)、联芳。后排左起:德璀琳、汉纳根。
3
清廷发布上谕,赐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同时,赐五千两白银治丧。后来,清廷再次追加恩赐,在李鸿章原籍和立功各地建立专祠,其中京师祠进行定期祭祀。
李鸿章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哀荣,在汉人官员中达到了顶峰。
11月8日,立冬,北京城庄严、肃穆。城内各主要街道悬挂招魂幡,各部委衙门官员全体穿上了刺绣装饰的丧服。寒风中,市民们悄声谈论着李鸿章的死。
美国公使馆为李鸿章第一个降半旗致哀,星条旗低垂,美国人脱帽肃立。作为八国联军一员,美国普遍被认为是对华较为友好的国家。
总布胡同的李鸿章宅邸内,哀乐低回。灵堂在院子正中,一口柚木的棺材停在灵堂中央。这口棺材曾在五年前跟随李鸿章游历欧美。
京城各部委官员纷纷赶来吊唁,庭院里堆满了各种祭祀用品,如纸做的轿子、马车、马匹。官员们胸带白花,臂缠黑纱,面无表情,心情沉重。相比李鸿章的死,他们更关心的是清廷与自己前途未卜的命运。
11月9日,外国公使集体吊唁李鸿章。一个又一个庭院里挤满了人,在棺材前有个祭坛,摆放着香炉。祭坛下堆满了各种供品。祭坛背后有一块碑,记载着李鸿章的光辉事迹。
李鸿章的两个儿子李经述、李经迈表情悲伤,全身披麻戴孝。在外国人看来,这种打扮很是奇特,“戴着模样古怪、似乎是用玉米杆编成的皇冠式帽子。”
在李鸿章的巨幅遗像前,公使们脱帽,鞠躬致敬,并向李鸿章的儿子握手慰问。这些外国公使们应该清楚,李鸿章的死,正是疲于与各国周旋而劳累致死。
奥地利公使齐干(Baron Czikann)作为外国公使团的代表向李鸿章的两个儿子致辞。
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的夫人在给妹妹的信中,记载了吊唁的场面:
“那哀乐声中,送葬者与仆人们穿戴的粗糙的白麻布,众多的布幌,数不清的丧葬标记,食品,摆有神龛及附属物品的祭台——所有这一切使得整个场景看起来很沉重……他们适时进行了烧灵。哀乐继续奏响,灵堂上供奉着我们这些外国人无从知晓的祭品。”
11月12日,慈禧回銮行至河南省城开封。赶了一个月多路的慈禧要在开封好好休息一下,并在这里度过万寿节,即自己67岁的生日。
开封上下,装饰一新。各省给慈禧祝寿的官员蜂拥而至。万寿庆典上,开封大小官员皆“蟒袍补服,诣宫外排班,行朝贺礼”。万寿节高调奢华上档次,各地名厨云集开封,桌椅、茶具特别订制,鲜花专门从南方采购。直隶总督袁世凯直接给慈禧送了一辆美国图利亚公司的汽车。
京城在哭,开封在笑,慈禧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李鸿章的死。
图片
图3:1901年11月9日,外国公使吊唁李鸿章。(《法国画报》插图)。
4
关于李鸿章出殡的日期,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确切时间。康格夫人出席了送葬礼,但并没有记载详细日期,她给妹妹写信的日期是1902年3月9日,也就是说,李鸿章出殡的时间肯定在1902年3月9日前。
送葬礼在冬季的一个早晨举行。送葬的沿途大街上布置了众多大型神龛,同时搭建有各种供临时歇脚的大型帐篷。送葬的队伍非常长,绵延了几公里。纸扎的花圈、假人、假马等祭祀用品五颜六色,满眼都是,还有很多丝绸制成的华盖、大伞、抬椅等众多象征着尊贵与权势的用品。
李鸿章的灵柩非常考究,漆得锃亮,众多抬棺者全部衣着统一,共同抬着灵柩缓慢前行。两侧还有众多穿着相同衣服的护棺者,他们将与抬棺者轮换抬棺。
送葬队伍被围得水泄不通,北京百姓纷纷争相围观这少有的热闹。清军士兵一边开路,一边维持着秩序。
落叶要归根。按计划,李鸿章的灵柩要运回老家安徽合肥安葬。从北京到合肥,南下的路线大致是,从北京到通州,走大运河,经天津,走海路,到上海,再沿长江走水路,过南京、芜湖,在安徽含山走裕溪河,经巢湖,最后在南淝河登岸。
作为国内最大的媒体,《申报》对李鸿章灵柩南下做了全程报道。李鸿章灵柩所经各地,沿途大小官员全部以崇高的礼遇进行了迎接与护送。
1903年3月26日,在一个温暖的春日,李鸿章的灵柩葬于合肥东乡大兴集的夏小郢。李鸿章的墓与宋代包公墓仅隔三百米。可以想象,这是李鸿章有意为之。后来,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也埋葬在了这里。
奇怪的是,如果李鸿章在1902年3月前出殡,那么从北京到合肥,竟然走了一年。也有说法是,1902年5月,李鸿章的灵柩从北京出发。即使这样,这一路也走了十个月。
无论是1902年3月,还是1902年5月,慈禧与光绪都早已回到北京。按理说,他们应出席李鸿章的出殡仪式,送这个大清国最著名的“背锅侠”最后一程,但似乎并没有,只有恭亲王溥伟代表清廷祭奠了李鸿章。
为了让后人纪念李鸿章,清廷特别准予为其建立公祠。建立公祠的城市都是李鸿章当年建功立业的地方,如上海、天津等地。淮军创建初期,李鸿章挺进上海,成功守住了这个中国通商第一大口岸。天津是李鸿章办理洋务的地方,主政直隶,外交通商,他与天津的感情最深厚。
图片
图4:李鸿章的送葬队伍。1902年摄,地点未知。
5
家人在整理李鸿章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一封遗折和一首遗诗,可算作李鸿章的遗言。遗折是这样写的 :
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久,遂成眩晕。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
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顾,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慈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极零涕。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
本月十九夜,忽咯血碗余,数日之间,遂成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授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馀息,重睹中兴,赉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
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勰力,翼赞讦谟。
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相比之下,李鸿章的遗诗则流传甚广,全诗如下 :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秋风宝剑孤臣泪”,正是李鸿章对自己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悲凉之情溢于言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岁的李鸿章进京赶考时,满是壮怀激烈,豪迈地写下了“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的著名诗句,彰显了自己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图片
图5:1879年5月,李鸿章与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特在天津。梁时泰摄。
6
李鸿章注定是一个饱受争议之人。但外国对李鸿章的评价,普遍都以赞誉为主。
11 月16 日,《法国画报》发文称:“他虽然对试图支配清朝的西方国家心怀怨恨,但也会根据具体情势选择妥协退让。无论如何,李鸿章都不是一个平凡之人,注定会有一番大作为,被人们称为‘东方的俾斯麦’。”
11月17日,美国《呼声晨报》将李鸿章称为“黄皮肤的拿破仑”,报道中说:“中国在吊唁它伟大的政治家。它的那位‘黄皮肤的拿破仑’去世了。不仅对于他的人民,对于所有认识他的人来说,李鸿章都是伟大的。他高明的外交手段、开明的思想,以及对那些在很多方面落后了他一个世纪的人民的智慧和耐心,都使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非常著名。”
美国国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则认为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国内对李鸿章的评价也非常高,如“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1901 年 12 月,李鸿章的死敌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他认为,外界对李鸿章的评价,更多是“内臭外香”。外国基本都是高度评价,而国内更多是骂声。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之笔力行之”。
梁启超从军事、内政、外交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以内政论,俾斯麦能合向来散漫之列国而为一大联邦,李鸿章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以外交论,俾斯麦联奥意而使为我用,李鸿章联俄而反堕彼谋。三者相较,其宵壤何如也!”
梁启超的评价很犀利,李鸿章与俾斯麦,一个地一个天,差得太远。“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其成就不能如彼,实优胜劣败之公例然也。”
但慈禧则视李鸿章为“再造玄黄之人”,所谓“再造玄黄”,就是重塑天地,改天换地。
倒是李鸿章的自我评价还比较谦虚,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裱糊匠”。晚清的中国,风雨飘摇,自己只是做了修修补补而已。
李鸿章曾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这里既涉及自我评价,又有抱怨与不甘。所抱怨之人,自然就是慈禧。
图片
图6:1871年,48岁的李鸿章在天津。这是李鸿章最早的一张照片。
7
“裱糊匠”死去十年后,大清帝国彻底走向崩溃。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地下沉睡了半个世纪的李鸿章忽然“听到”了一声沉闷的巨响。创建过淮军、北洋海军的他非常清楚,那是炸药的声音。
公元1958年,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一群狂热的生产队队长誓言要挖开李鸿章的坟墓,清算“卖国贼”。
兴奋的生产队长们齐上阵,挖开堆土后,便抡起铁锤,猛砸墓室。无奈,耐火砖砌成的墓室异常坚固,让生产队长们无可奈何。
有人气不过,骂李鸿章是封建老顽固,随即运来了三十斤炸药。“轰”的一声巨响,李鸿章被“震醒”,但墓室依然没有打开。
随后,生产队长开始从坟墓旁边挖地道,一通令人窒息的操作,他们成功打开了墓室,李鸿章与夫人赵小莲的棺椁被拖了出来。
在一片欢呼声中,尘封55年之久的李鸿章棺椁被打开。
大清帝国的中堂重见天日,再回人间,新时代的阳光有些刺眼,让他“很不适应”。棺内已经进水,遗体略有腐烂,但尸骨仍完好。棺内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宝物,只有一副眼镜、一块怀表、一根拐杖和一把宝剑。赵小莲的棺内发现有完好的陀罗经被,还有两块近30斤重的金砖(后经检验,实为铜砖)。陪葬物品如此清廉,与卖国贼身份严重不符,人们大失所望。
图片
图7: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直隶总督署。梁时泰摄。
如何正确声讨“卖国贼”,恐怕只有游街示众方解人民群众的仇恨。
在众人的狂叫声中,有人开来了一辆拖拉机,用绳子将李鸿章的遗骸挂在其后。拖拉机快速开动,李鸿章的尸骨随即四处散落,有人边踢着丢弃的骨头,边骂李鸿章是卖国贼。直至最后一块遗骸散尽,拖拉机方才停了下来。
李鸿章再也没能重回他的墓室,甚至连一块骨头都没有找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