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军,又称中国青年军远征军,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的军队。1944年,国民政府鉴于豫湘桂会战不利,采行美国顾问魏德迈的整军计划,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政府号召知识青年,踊跃从军,提高军队素质。国民政府为此成立“青年训练总监部”,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担任总监,黄维担任副总监兼东南分监,王逸曙(本名金弘壹)任参谋处长,蒋经国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发表《告知识青年书》,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教育部颁布《志愿从军学生学业优待办法》。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蒋中正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党、团、军、政各方面负责人及各大学校长、社会名流等担任委员,蒋经国也是委员。1944年12月,125,500位知识青年经甄选合格陆续入营,共编3个军9个师[1]:64。青年军有全新美式装备[1]:63,由美国政府供给,分在云南、贵州、广西、湘西训练,由美军军官担任教练,命名为青年远征军(简称青年军)。有一部分兵员补充给中国远征军。
编制[编辑]
由于期望青年军能够象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一样功勋卓越,因此青年军的番号是从第201开始到第209师,共计9个师,另2个团。
1945年9月组建为3个军、1个独立师[编辑]
- 第六军(1946年9月改为整编第202师):军长钟彬/整编师长罗泽闿,开到沪宁路护路。下辖:
- 第九军(1946年9月改为整编第205师):军长刘安祺,开到粤汉路护路。下辖:
- 第三十一军(1946年9月改为整编第208师):军长黄维/整编师长吴啸亚,到杭州集中。下辖:
- 第207师:青年军独立师,师长方先觉/罗友伦。1944年底由时任昆明防区司令的杜聿明负责,由第五军与第48师抽调干部为基干组建,在曲靖正式成立,下辖三个团,两个炮兵营,后来编入新六军,并随同该军调防东北,到东北后不久在抗战后国军整编时扩编为两个旅六个团改为整编师,其后1947年再次扩编为三旅九团制(约35,000人),并参加了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后剩下约4000多人,先撤退到上海招兵,再撤退到台湾。[2]
- (第210师):原拟于1945年4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但因只成立两个团,不符合师建制,便取消番号,所属两个团分别拨隶第208、209师。师长刘安祺(未到职)/胡素(代)。下辖第628团、第629团
政工人员以蒋经国领导的三青团中央干校学员为骨干,把大专学校从军的青年集中起来,成立“青年军政工干部训练班”,蒋经国任班主任,训练为期一个月。第一期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开学,一九四六年一月结业,约一千人。干训班的教育,基本上搬用赣南“江西青干班”那一套。蒋经国常常与青年一道活动。各师政治部主任,大多数都是挂名,实际工作由政治部副主任负责。各团督导员及师政治部组训科长、总干事等主要干部,均由三青团中央干校研究部学员担任。一般连级政工干部,则由政工班结业学员担任。团有俱乐部、连有康乐室。每班士兵中各选出一二名,参加全团“小组长训练班”,由团督导员亲自负责,在师政治部协助下,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后,回到各连任学习小组长;师政治部从每排士兵中各选出一名或二名,参加师“康乐干部训练班”,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回连协助连训导员搞康乐活动。
1946年9月整编师[编辑]
- 整编第二○二师:1946年9月在四川武进成立。1947年6月扩编为两旅六团制。1948年5月番号撤消,所属第1旅恢复第202师番号,第2旅恢复第209师番号。师长张止戈
- 第1旅(原第202师),旅长张止戈(兼)下辖第1团、第2团/1947年6月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
- 第2旅(原第209师),旅长顾蓉珍/方懋楷(1948年1月)下辖第3团、第4团/1947年6月下辖第4团、第5团、第6团
- 整编第二○三师:1946年9月在四川綦江由第201师、第203师整编而成。1947年7月扩编为两旅六团制。1948年6月所属第2旅调出由武汉行辕直辖,另行成立第2旅。1948年9月改编为第57军,所属第1、2旅改编为第214师、第215师。师长潘华国/陈鞠旅(1948年1月)
- 第1旅(原第203师),旅长赵秀昆 下辖第1团、第2团/1947年7月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
- 第2旅(原第201师),旅长王寓农/索本勤(1948年6月)下辖第3团、第4团/1947年7月下辖第4团、第5团、第6团
- 整编第二○五师:1946年9月由第204师、第205师整编而成。1946年11月扩编为两旅六团制。1948年5月番号撤消,所属分别恢复为第204师、第205师番号。师长覃异之
- 第1旅(原第205师),旅长邓文僖 下辖第1团、第2团/1946年11月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
- 第2旅(原第204师),旅长唐肇谟/蓝啸声(1947年4月)下辖第3团、第4团/1946年11月下辖第4团、第5团、第6团
- 整编第二○六师:1946年9月由第206师为基干扩编。1947年6月扩编为两旅六团制。1948年3月在洛阳被歼灭。师长萧劲/邱行湘(1947年11月)
- 第1旅,旅长赵云飞/(兼)/余有壬(1948年3月)下辖第1团、第2团/1947年6月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
- 第2旅,旅长蒋公敏/盛钟岳(1948年1月)下辖第3团、第4团/1947年6月下辖第4团、第5团、第6团
- 补充团,团长鲍生庾
- 整编第二○七师:1946年9月由第207师为基干扩编为两旅六团制。1947年7月扩编为为三旅九团制。1948年9月在辽西被歼灭。师长罗又伦/戴朴(1948年7月)
- 第1旅,旅长傅宗良/陈大云(1947年12月)/李定一(1948年7月)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
- 第2旅,旅长张越群/王启瑞(1948年7月)下辖第4团、第5团、第6团
- 第3旅(1947年7月扩编),旅长刘少峰/许万寿(1948年7月)下辖第7团、第8团、第9团
- 炮兵团,团长何树立
- 整编第二○八师:1946年9月由第208师为基干扩编。1947年10月扩编为两旅六团制。12月扩编为三旅九团制。1948年9月改编为第87军,所属第1、2、3旅分别改编为第220、221、222师。师长吴啸亚/段沄(1947年11月)
- 独立第一旅:1948年3月由整编第203师第2旅改称。1948年9月恢复第201师番号。旅长赵德树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
1948年9月恢复原师级建制[编辑]
- 第二○一师:1948年9月由独立第1旅改称。1949年2月开赴台湾。1952年11月,该师师部、所属第602、603团与第340师并编为第49师,所属第601团改编为第51师153团。师长彭战存/郑果(1949年2月)/周建磐(1952年3月)下辖第601团、第602团、第603团
- 第二○二师:1948年1月由整编第202师第1旅改称。1948年9月编入37军。1949年5月在上海浦东被歼灭。师长彭锷/王大均(1948年12月)/孙金铭(1949年5月)下辖第604团、第605团、第606团
- 第二○四师:1948年5月由整编第205师第2旅改称。1948年9月编入37军。1949年5月在上海浦东被歼灭。师长蓝啸声/万宅仁(1949年5月)下辖第610团、第611团、第612团
- 第二○五师:1948年5月由整编第205师第1旅改称。1949年2月在北平被解放军改编为独立第62师。师长邓文僖/张钦安(1948年12月)/金式(1949年1月)下辖第613团、第614团、第615团
- 第二○六师:1948年4月在南京新建。1952年11月改称第51师。师长唐守治/邱希贺(1949年1月)下辖第616团、第617团、第618团
- 第二○七师:1948年12月由原第207师残部3000余人为基干重建。1952年11月与第363师并编为第69师。师长王启瑞/周中峰(1950年7月)下辖第619团、第620团、第621团
- 第二○八师:1949年1月由第202、204、209师各抽一部改编。1949年5月在上海浦东被歼灭。师长许朗轩/李毓南(1949年5月)下辖第622团、第623团、第624团
- 第二○九师:1948年1月由整编第202师第2旅改称。1948年9月编入37军。1949年5月在上海浦东被歼灭。师长方懋楷下辖第625团、第626团、第627团
- 第二一四师: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3师第1旅改称。1948年9月整编第203师改称第57军。1949年12月在四川新津被歼灭。 师长黄焕荣/王菱洲(1949年5月)下辖第640团、第641团、第642团
- 第二一五师: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3师第2旅改称。1948年9月整编第203师改称第57军。1949年12月在四川新津被歼灭。师长索本勤/刘钊铭(1949年5月)下辖第643团、第644团、第645团
- 第二二○师: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8师第1旅改称。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8师改称第87军。1949年9月撤消番号,所部并入第221、222师。师长陆静澄/顾德治(1948年10月)下辖第658团、第659团、第660团
- 第二二一师: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8师第2旅改称。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8师改称第87军。1950年5月与第222师并编为第208师。师长王永树/吴渊明(1949年9月)下辖第661团、第662团、第663团
- 第二二二师: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8师第3旅改称。1948年9月由整编第208师改称第87军。1950年5月与第221师并编为第208师。师长周雨寰/詹抑强(1949年3月)下辖第664团、第665团、第666团
征兵与复员[编辑]
青年需要考试才能进入军队服役。1946年,当年度考进青年军的服役人员有演员孙越(第208师)、等。
“复员管理处”陈诚任处长,实际上由副处长蒋经国负责。管理处后来改为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简称“预干局”),蒋经国任局长。1946年6月3日,正式宣布第一批青年军复员,规定这一天是“复员节”。以地区为单位成立“通讯小组”(如武汉通讯小组、郑州通讯小组等等),并创办《曙光报》作为通讯联络的刊物。各小组负责人直接与预干局联系,在各地上学和就业的复员青年军,既受当地三青团组织的领导,又参加当地的通讯小组,一九四七年改为“青年军联谊会”。每年夏季在各地把各地的复员青年军集中起来组织夏令营活动。
第一批青年军复员中志愿留营的由各师编成教导营(二○五师编成教导团)担任第二批青年军的班长或副排长,分批送中央军校受训。复员的青年军分为“升学”、“就业”两类。就业的送入新成立的就业训练班,在训练中陆续分配到各机关团体工作。升学部分中,上大专院校的,送入各地成立的补习班或直接进入各院校,上中学的,除介绍到各地中学外,可进入三青团在各地成立的“青年中学”。复员的青年军后来成了蒋经国“青年勘乱建国大队”的骨干。
1947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亲自主持召开青年军干部会议,决定征集第二批知识青年。各地方的三青团组织大力动员,到八月招足。
知名前青年军[编辑]
影视文化[编辑]
- 纪录片
注释[编辑]
- ^ 1.01.1 漆高儒. 《蒋经国的一生》.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ISBN 9578506074.
- ^ 罗文嘉,"想妈妈—韦政通的少年爱情梦"[1],上报/评论,2018年08月2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