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进藏先遣连

 进军西藏阿里地区部队的英雄集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某部第1连,进军西藏阿里地区部队的英雄集体。这个连队由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 藏族等7个民族的136名干部战士组成。

中文名
进藏英雄先遣连
组    成
汉、蒙古、维吾尔、藏族等
位    置
西藏阿里地区

目录

  1. 1 名称来历
  2. 2 历史记载
  3. 3 结语

名称来历

编辑 播报
1950年8月1日,该连在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下,从新疆于田的普鲁村出发,克服了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等困难,艰苦跋涉数百公里,翻越终年积雪海拔6420米的昆仑山,到达藏北高原。一路上,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藏族人民风俗习惯,宣传并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受到藏族人民的欢迎。途中李狄三等40人光荣牺牲。1951年 5月28日和后续部队在扎麻芒保会师后,又继续前进,跨越了海拔7615米的冈底斯山的东君拉达坂,8月3日抵达阿里首府噶大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藏北作出了贡献。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领导机关授予该连“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 [1] 
1950年5月,为完成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任务, 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以一团一连为基础,组成由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7个民族、共139人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出发,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徒步跋涉千里,横跨昆仑山、冈底斯山,胜利进军藏北高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和解放西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挺进和驻守藏北的短短一年间,全连共有63名官兵光荣牺牲。为表彰先遣连的功绩,西北军区于1951年1月30 日电令授于该连以“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并给全连每个官兵分别荣记一等功。

历史记载

 
豪情壮志冲九霄 冰山千里脚下踩
1950年8月1日,昆仑脚下的新疆于田县普鲁村红旗如林,锣鼓喧天,以团保卫股长李狄三为首的139 名英雄健儿在“八.一”这个光辉节日里誓师出发。 王震司令员和其他前来送行的部队首长,勉励先遣连指战员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西藏高原!先遣连的指战员们不断振臂高呼:“誓死完成毛主席交给的任务!”“不怕艰难险阻,解放藏族同胞!”“一定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在一片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李狄三率领的解放阿里的英雄分队,高举红旗,扬鞭跃马,踏上进军西藏的征途。
从新疆到西藏阿里,中间隔着千里迢迢,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没有公路,就连羊小道也没有。进入昆仑山区,眼前呈现出一座座插入云际的雪山,一条条深不见底的湍涧,冰峰林立,全连凭一张地图和一块指南针,边侦察,边前进。几天艰难的行军,先遣连进到了险峻的赛虎拦姆石峡,只见无际的天空只剩下一条青蓝色的带子,仰起帽檐也望不到石峡的顶峰,被洪水搁置下的乱石横七竖八地塞满了峡底,给人们的行进带来很大困难。
部队在石峡中走着,有时乱石从头上呼啸而过,他们机敏地牵马躲避;有时遇到山洪迅猛倾泄就只好在悬崖底下过夜。到了石峡的中间,最窄处只能勉强通过一人一骑,简直成了一条石缝。战士杨生有在通过这条石缝时,一条腿被锋利的山石划破,待卫生员给上药时挤烂的皮肉已经和棉裤粘在一起了。虽然不是和拿枪的敌人作斗争,但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留下了战士们的血迹。先遣连在这崎岖难行的石峡中走了3天,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条石峡 。
此后越向前行进地势越高,气候越恶劣。“万里晴空瞬时雨,昆仑八月暑偏寒。”虽然是盛暑季节,先遣连同志却早就穿上了冬日的行装,有时还冻得打颤,高险的地势,恶劣的气候,给行军带来的了新的困难。一天,先遣连行进到海拔5500米的库克阿达坂(维吾尔语, 冰峰的意思)脚下,在平原地区长大的指战员们, 前些日子行军就有高山反应,要攀登这座达坂,会有更大的困难。第二天临行前,李狄三对部队进行了动员,他说:“人民战士就要有革命的硬骨头精神,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在战场上不怕掉脑袋,在平时不怕苦和累,我们一定能够胜利翻过达坂,早日解放阿里。”
东方刚刚发白,大队人马就开始了一天的战斗。马队在山上盘旋择路而行,人们同恶劣的气候展开了搏斗。山高路险,空气稀薄,大家的胸口闷得发慌,心脏好像要从口里跳出来似的,头痛得好似要裂开,就是马也张着大嘴喘粗气,部队行进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要做革命的硬骨头!”“争取立功!”“争取入党! ”战斗的口号激励着人们前进。有的人用手绢把头绑住继续行军,有的拉着马尾巴爬山,实在不行的就爬在马上坚持前进。他们的手和脸青筋暴起,皮肤呈现紫色,高山反应严重的人昏迷过去,体质强的同志就背着他们走。李狄三在爬山开始时,还走在部队最前面,由于他年纪较大,过去在战争中曾几次负伤,身体不好,这时,他一边走,一边吐,后来竟然休克过去,年轻的战士乔巴克和周奎棋两人轮流背着他爬过达坂。
翻过达坂后,许多人头昏脑胀,既不能吃,也不想喝,连续4顿饭,全连只吃了40多公斤粮食。炊事班想方设法烧了一顿姜片花椒稀饭,李狄三和几个领导动员大家为了行军,一人喝一碗。不久,先遣连前进到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周围地势看来比较平坦,但它的海拔还是在5500米以上。在这里,沸滚的开水不到80℃,面条煮成了面糊糊。睡觉时,天空睛朗朗的,半夜里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半宿工夫,积雪已经没膝深,先遣连的宿营帐篷被埋在雪里,费了好大劲才拉开帐篷的门,他们从积雪中刨出帐篷,冒严寒、踏冰雪,继续前进。
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党支部号召大家发扬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战胜雪盲。几名连干部患雪盲虽重,他们睁不开眼看不见路还摸索着和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召开支委会、骨干会了解部队情况研究下一步工作;深入进行政治动员,到战士中间问寒问暖,鼓舞大家克服困难,同大家一起研究战胜雪盲的办法。在干部的带动下,先遣连的战士,个个顽强机智,班长张选志、战士杨生有等忍着眼痛放马,炊事班协作一致,带病给大家作饭,蒙古族战士坎曼试用雪球擦眼止痛,连里推广了他的办法,果然眼睛红肿的现象有所减轻。
心红手巧的蒙古族战士阿廷芳,为防止雪盲开动脑筋,他想起小时候用马尾编眼罩遮挡雪光的事,于是,他首先编了几个,别人也跟着学,结果自力更生地制造了一批马尾“雪镜”。由于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全体指战员的努力奋斗,大家眼睛红肿和疼痛有所减轻,党支部决定争取时间继续前进。出发时,他们把马匹分段串起来,由几个眼睛看得见的同志引路,迎着寒风,踏着雪原,浩浩荡荡地走上了新的征途。
踏遍雪原寻藏胞 横眉冷对领主计
8月15日,先遣连翻过了新疆和西藏交界的“界山”,进入藏北高原。但全连官兵心中明白,到了藏北,这并不意味着艰苦行程的走完,而是真正战斗的开始。因为对这里的敌情、社情、风土人情一点都不了解,对这里的气候、地形、道路也不掌握,特别是还没有见到一个藏民,今后要在这远离领导的新区站住脚、扎下根,解放西藏的任务刚刚开始啊。
在李狄三的提议下,先遣连党支部根据新的任务和环境,统一了思想认识,开始四处寻找藏民,进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但由于藏北人烟稀少,寻找藏民遇到了很大困难。一次,副连长彭清云同志带领一个侦察分队,翻雪山、涉冰河,四处寻找藏民。骆驼蹄子磨出了血,他们用破布包起来,带的干粮吃完了,他们打猎充饥,就这样不停步地在野外跑了15天,也没有见到藏民的影了。其他几个分队也是吃了不少苦,跑了不少路,还是没有找到一户藏民。
后来,终于在一个叫多木的地方发现了两个藏民和四个小孩,彭清云和他的战友,急忙上前和藏民见面,结果使藏民吃了一惊,丢下羊群,慌忙向山上跑去。彭清云知道这是藏民对我们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再往前追赶的。他一面派人将跑散的羊群收拢在一起,一面让乔巴克等几个少数民族战士用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几种语言向藏民喊话,这时藏民停了下来,朝分队架起了叉子枪,彭清云同志向前走,藏民就向后退;彭清云停下,藏民也停下,就这样,一个上午他们一直保持着一段距离。
李狄三同志接到副连长报告,立即带上翻译飞马前去。他知道由于历代反动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阂,藏民首次见到我军产生恐惧心理是自然的。他们手里拿着枪,万一发生冲突,将会对今后的工作造成不良后果。李狄三赶到现场,看到双方仍然处于对峙状态。便命令部队放下武器,自己带着翻译,手捧哈达,赶着羊群,向牧民走去。牧民见这种不带武器,并无恶意的情景,就收起了叉子枪。藏民从见到我军前前后后的行动,尤其见到面前这个头戴红星的军人的亲切言行,非常激动。
到了藏民的帐篷,同志们拿出花布、方块糖、茶叶送给这户藏民,乔巴克又给藏民做面吃,使这户藏民彻底消除疑惧。李狄三同志和藏民坐在一起,向他们讲述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今天,毛主席命令我们到这里来解放西藏受压迫的人民。李狄三还详细地向藏族老乡宣传了我党的政策和我军的纪律,虽然他们还不能一下子完全听懂,但共产党、毛主席、解放军这些名字,却深深地印在藏民的脑海里。他们激动地拉拉这个同志的手,摸摸那个同志的红五星,大人小孩都流着泪,不停地说“夏保,亚古都!”(好朋友)
曙光初照藏北高原,藏胞的心窝里升起了红太阳。经过第一次见到藏民以后,“金珠玛米来到藏北”的新闻就渐渐传开,几天之后,先遣连驻地附近又来了一 批藏民,都受到指战员们的热情接待。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先遣连继续向藏北腹地推进,到群众比较多的扎麻芒保地区安营,同时在两水泉和多木两处地方各留一部分同志,继续坚持在当地开展群众工作。
当时,阿里地区的反动头人,听到我军由新疆进入藏北,丢魂落魄,竭力施展阻挠破坏的伎俩。反动头人造谣说:“有一批穷汉人来藏北抢东西,他们是杀生灭教的土匪……”当时的反动地方政府下了三条禁令:不准和解放军接触;不准给解放军卖东西;不准给解放军带路。他们还扬言,一定要把解放军困死在山上。但是,英雄的先遣连指战员们,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使广大藏胞啧啧称道:“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好得很)。反动头人妄想把先遣连冻死饿死在山上,然而先遣连的指战员们却在生机勃勃地战斗着,反动政府想把我军同群众分隔离开,然而先遣连一进入藏北就同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先遣连的实际行动和宣传工作,驱散了一股股妖风迷雾,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这时,反动头人一计失败又施一计,他们一面提出要和先遣连谈判,以探听我军的虚实,进而把先遣连逼走;另一方面又在积极准备以武力对抗。
李狄三和连党支部详细分析了当前的情况,决定一方面做好应付敌人突然袭击的准备,一方面利用谈判进行争取上层分子的工作,扩大宣传,教育和团结更多的群众。
阿里噶本政府专门派了秘书才旦彭加和管家扎西才仁,带着几个全副武装的藏兵来到先遣连驻地----离扎麻芒保20多里地的廷空,准备和我军谈判。谈判这天,先遣连副连长彭清云带领一个排留在扎麻芒保,做好战斗准备;连长曹海林带一个排,半夜就赶到廷空地区埋伏在附近山头,以防不测;李狄三同志以部队指挥的身份,带着翻译、通讯员和少数战士参加“谈判”。李狄三来到廷空,见几个身穿清朝服装的藏族官员早就等在那儿,双方见面,互相送过哈达,就在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开始了“谈判”。
开始,噶本地方代表表现了十足的傲气,蛮横地提出要先遣连撤出阿里地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李狄三同志毫不退让,大义凛然,向他们介绍了当时国内外形势,表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对西藏人民的关怀,申述了人民解放军对于解放西藏的坚强决心,指明了噶本政府应该持有的态度,宣传了我党的政策和我军纪律,最后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妄图阻止解放西藏的阴谋都注定要失败的。李狄三义正词严,噶本代表理屈词穷,“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噶本政府承认人民解放军进驻扎麻芒保地方。从而为和平解放西藏阿里奠定了基础。
“谈判”过后不几天,才旦彭加又来到扎麻芒保,提出和先遣连“友谊比枪法”,想进一步探测我军的实力。先遣连识破了他的阴谋,将计就计组织先遣连指战员整齐地站在比赛场上,全军有名的特级战斗英雄、副连长彭清云同志打了几种姿势的步枪射击,机枪手甘玉兆又打了重机枪点射表演,每次枪声响过,靶子应声而倒,赢得了藏胞的一片热烈喝彩。才旦彭加带来的毫无军事素养的藏兵摆开架势打了一阵枪,他们平时专以欺压百姓为能事,今日比赛,子弹出膛,不知去向,引起群众一阵嘲笑。
李狄三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灭敌人的威风,大长我军的志气。他命令炮手们表演六零炮射击,只听炮声隆隆,远处被指定为目标的石堆,被炸得乱石飞溅。第一次见到炮的藏民,看到这种情形,热烈欢呼,掌声不止,就连参加打靶的藏兵,也都吐舌惊叹。这时,李狄三同志跳上旁边的土坎高处,大声向群众说:“藏族同胞们!我们人民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是所向无敌的,我们是能够对付任何反抗、破坏西藏解放事业的敌人的。”
李狄三还详细地向群众宣传了毛主席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宣传了我党的民族政策和我军的宗旨及纪律,重申了解放西藏,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
改则地区的牧民,有一部分过去是由西康、青海等地朝山拜神来到阿里,因路途遥远不能返回在改则落户的,他们早就听说过红军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解放穷苦人民的队伍。今天,他们亲眼看到当年的红军来到了藏北,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心中十分高兴。
红星融化千秋雪 战胜饥寒备战忙
藏北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山顶上的积雪常年不化,冬天来得特别早。10月份的时节,已经是寒风劲吹,大雪飘扬了,直到翌年四五月份还有冰雹、大雪。漫长的冬季,给先遣连的后方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新疆各族人民为了支援先遣连解放西藏的斗争,组织有10000多头毛驴的9个运输大队,给先遣连运送粮食和军需物资。因为路途遥远,道路艰险,牲口不能驮得太多,而且在往返一次两个月的时间里,驮运的粮食要被运输队吃掉一半,加上大量牲口在途中累垮,这样送到藏北的粮食,比起需要就差得很远。先遣连进驻扎麻芒保后,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雪,积雪填平了沟沟壑壑,这就是说冬季封山的时节已到,运输队再也过不来了。
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山封了,路断了,到来年四五月解冻之前新疆不可能再为连队运送什么物资了,所存的粮食,就是节约使用也只能维持两个月,况且大部分还存放在150多公里外的两水泉地方;行军所带的几顶帐篷,早已破烂,天寒地冻,部队连个住房也没有;这里的敌情社情都 非常复杂,什么情况都可能碰到……许多工作等着先遣连去做,许多困难摆在面前,今后完全要靠连队自力更生去解决。
一个过冬备战热潮开始了。
首先从挖工事开始。他们知道在这个新的地区,敌我斗争更为复杂,只有随时做好战斗准备,顶住敌人的进攻,才能有力地开展其他工作。于是他们不顾高山反应和几千里跋涉的疲劳,苦干巧干,顽强战斗,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修成了40多个掩体,挖出了200 多米长的蛇形交通壕,在驻地东西和东南角砌垒了2.5米高的碉堡, 这些工事互相连通和“营房”结合在一起,使全连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
修完工事,先遣连就着手盖房子。可是,在整个改则地区找不到一棵成形的树木,李狄三和党支部集中了群众的意见,决定挖地窝子。藏北高原的11月,气温已冷到零下40多度,大地冻结1米多,十字镐挖下去, 在冰冻的地面上只能砸出一个白点子,许多同志震裂了虎口,鲜血直流,工程进度很慢。党支部及时召开“诸葛亮会议”,最后认为“用火烤地,边挖边烤”的意见是可行的。于是他们组织一部分人外出拾牛粪、打柴禾,堆在工程地段上生火烘烤,烤化一点挖一点,从而提高了功效,加快了进度。先遣连所带来的工具──诸如十字镐、圆锹、钢钎之类,在一路行军、修筑工事中,已经磨残了,而且大部分把子都坏了,他们就用帐篷杆做把子,有的干脆用野牛羊角作工具。终于一个个地窝子宣告竣工。这些地窝子,在以后漫长的艰苦岁月里,为英雄连抗严寒,御风雪,起了很大作用。
在修好工事、建完营房之后,先遣连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打柴储柴战斗。阿里高原几乎没有什么植被,戈壁上稀疏矮小的毛刺成了连队取暖做饭的唯一选择,为了打柴,坚硬的毛刺扎破了手,撕破了棉衣,他们毫不在意。通讯员王万明,每天去得最晚,背得的也最多,他嫌中午休息回家吃饭耽误时间,每天早上去的时候就带上几个干馕,中午休息时继续打柴,在打柴中,他双手到处都是血口子,风一吹、水一浸痛得钻心,他的棉衣被扯得挂花吊絮,风雪袭来冷得发抖。所有这些,王万明同志都满不在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他们在打柴中发现,这种灌木在太阳未出来前,枝杆受冻变脆,易于攀折,于是,先遣连的同志每天迎着启明星,出发打柴,太阳出来后就集中力量往回背柴,一直干到披着月亮回营房。经过艰苦的劳动,先遣连所打的柴禾在营房场地上堆成了小山。
还在修地窝、打柴禾的同时,连队就组织了一个打猎小组,以便用野兽肉补充粮食的不足。打猎组跃马横枪,狩猎于雪山草原。开始每天总是可以获得几只猎物,几天过后,受惊的野马野羊都跑进雪山深处躲藏起来,稍有动静,它们便跑得无影无踪。猎手们跑过一山又一山,寻找猎物。巴利祥是从小生长在新疆巴仑台山区的蒙古族战士,不仅骑术高、枪法好,而且特别能吃苦。在先遣连打猎时,他每次外出都只穿一件皮大衣,怀揣几个干馕,让别的同志在近的地方,自己跑到深山中,一出去就是十天半月,晚上裹一件大衣,睡石崖,卧雪窝,啃干馕,咽冰雪,从无怨言。巴利祥长期在外翻山越岭吃不好,睡不好,他的脸色变得黄蜡蜡的,面颊也显著地消瘦下来。
李股长和连队其他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心疼地劝他休息,可是他坚决不肯,还是照常出去打猎。有一天,他和另外一名战友翻过几座大山打倒了一头野牛,但由于过度劳累,巴利祥几次口吐鲜血,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的只是完成党交给的任务。野牛太大,运不回去,放在山坡空人返回,又怕被野兽吃掉,于是他们商定,由一个同志回家牵骆驼,巴利祥留下看守。巴利祥怕牛冻僵了不好剥皮,就一个人动手剥皮,还把剥后的肉分成几块,然后一块一块地背下山,一直忙到大半夜。从这以后,巴利祥又是几次口吐鲜血,卧床不起。李股长和连队领导日夜守候在巴利祥身旁,卫生员给他打针吃药进行抢救,但由于病势过重,不几天,巴利祥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巴利祥是先遣连在统一祖国大陆、解放阿里战斗中第一个贡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战士。
巴利祥同志虽然永别了他的战友,但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在巴利祥同志牺牲精神鼓舞下,打猎组的同志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继续战斗,为全连储备了几万斤野生动物肉,这些肉在连队度过艰苦的岁月里发挥了巨大作用。
先遣连大部分人员驻在扎麻芒保,而运输队在封山前驮来的粮食,全放在150公里外的两水泉,这就是说, 要吃粮食必须先遣连自己组织力量去驮运。从先遣连进驻扎麻芒保的那天起,就有一串长长的驼队往返两水泉----多木----扎麻芒保之间,不管天寒地冻、刮风下雨,叮当、叮当的驼铃声一直是远来近去,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从扎麻芒保到两水泉,途中要翻几座大山,过几条河,特别是要经过危险的十里达坂,冬季里,达坂被一层厚厚的冰雪覆盖着,又陡又滑,运粮队翻越达坂时,就是放慢速度,还是常常有骆驼滑倒滚下沟去。为了防止事故,运粮队员们想了许多办法。起先,在通过达坂时,他们两个人保护一峰骆驼,过后,再返回保护另一峰骆驼,这样既耽误时间又不完全保险。有一次骆驼滑倒,连保护的人也被带到沟下,摔得鼻青脸肿。后来他们想出了在达坂上挖台阶、撒沙子的办法,使驼队安全通过。就这样,过一次达坂,挖一次台阶,铺一次沙子,由于长年累月长期不停地驮运奔跑,骆驼蹄子磨烂了,他们就用兽皮将骆驼蹄子包起来,继续赶路。
后来有的骆驼一卧倒,怎么也拉不起来,他们只得把驮运量减少,这样也就增加了驮运的次数。为了充分发挥驮运能力,达进才领导运输队的同志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地奔波于驮粮路上。暴风雪袭来,他们将骆驼围成一圈,人躲在骆驼腋下;酷冷奇寒时,他们把手脚放在骆驼的长毛中取暖。包骆驼蹄子的皮革磨穿了一次又一次,人穿的毡筒跑破了一双又一双,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这8个月的日子里,他们从未住过一天暖房子,也没有吃过一顿热饭,冷风吹裂了脸庞,手上凝结着沁出的血水。冬去春来,叮当的驼铃声一直响彻在藏北高原的上空。
1950年底,先遣连处在最艰苦的岁月里。
这时候,吃粮的问题突出了,尽管运粮车队的同志以夜继日地由两水泉给多木和扎麻芒保两地赶运着粮食,但因马匹部分倒毙,只靠几峰骆驼来运粮,所以还是不能保证供给。但先遣连的指战员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坚决不去地方买粮食。当时,还剩点作马料的包谷,他们就用石头将包谷砸烂做饭,饭做不熟,维吾尔族 战士就修馕坑烧火烤馕。包谷不够吃,他们就用野兽肉来代替,架起一口大锅,清水煮兽肉,有时掺上一点包谷。最初还有一点调料,后来就连盐巴也没有了,他们只能是每人一个馕,一碗清汤肉,天天如此,顿顿一样。由于高山反应,本来就不想吃饭,再加上老是吃这样单调的饭,一些同志一端起碗闻到那股野味,就不由得呕吐起来。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先遣连的同志照样执勤站哨,努力为革命工作,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情绪,没有一句怨言。
经过艰苦的行军、侦察、营建和打柴等,战士们的棉衣早已烂完了,鞋底也早已磨穿,想补一下,一没针、二没线、三没有棉花。战斗英雄郝文清想出了用破麻袋缝补衣服的办法,蒙古族战士巴多木提出用羊毛捻线,用羊角做针的办法,受到大家赞扬。他们把羊角放在水里煮软,然后切开磨成骨针,大家就用这种针缝成了麻袋衣服,以后这种衣服破了,就在上边再补,麻袋补麻袋衣服,越补越厚,越补越重,常常是一件衣服有十几斤重。
为了解决穿鞋问题,蒙古族战士教大家做“皮窝子”,剪一块破毡片包在脚上,再割一块野马皮蒙在上面,用野牛筋扎起来,这样的鞋,穿上既轻便,又暖和。
吸烟的同志在没有烟吸的情况下,他们用扎麻花和兔子粪作烟,装进用羊角刻成的烟斗,同志们风趣地说:“这样的烟油性大,又经过消毒,好抽极了”。
为了在艰苦复杂的情况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防止敌人的破坏和捣乱,先遣连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放松警惕性。就是在这艰苦岁月狂风大雪的夜晚,为了换接阵地上5个哨位的哨兵,他们常常是全班出动,手挽手, 迎着风把哨兵送上哨位。高度的敌情观念,顽强的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先遣连的战士,日日夜夜地守卫着自己的阵地。先遣连同志为了学会高原作战的本领,锻炼出坚强的体质,他们在彭清云的带领下雪地练射击;在李狄三的带领下练爬山。没有训练的手榴弹,他们用兽皮包沙子来代替;没有靶子,他们用石头、骨头来代替。在李狄三的带领下,经过艰苦锻炼,先遣连战士战斗力不断提高。开始,爬上“营房”对面的山包需要两个多小时,后来只要一个来小时就可以迅速占领阵地。艰苦的斗争环境,磨练着先遣连战士的坚强意志;火热的斗争生活,铸成了革命战士的钢筋铁骨!
高山病魔无所惧 乐献青春为人民
春节过后,在祖国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已是春光明媚、万紫千红的季节了,而在蒇北高原上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此刻,英雄的先遣连面临着一场无情的高山病的严峻考验。
提起这种病,真叫人奇怪,发病初期,猛吃还不觉得饱;但过几天后,也能出奇地耐饿,几天不吃也不觉得饿,这时全身就开始渗黄水,不久病人不吃不喝就到了垂危之中。最初,人们还以为是一种恶性传染病,连队采取了紧急措施,减少活动量、改善伙食、加强对病号的护理,并对生病的同志实行了极其严格的隔离。连队还发动大家大搞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病号越来越多,可恶的病魔,张开它那贪婪的大口,夺去了一个又一个英雄战士的生命!
在疾病发作最猖獗的日子里,除了专门护理病号和执勤站哨的同志外,剩下健康的同志已经很少了。这些同志不仅承担了所有的任务,而且还积极为大部队的到来做各项准备工作。生病的同志们看到战友百般忙碌,还要分神照顾自己,心里十分难受。一些病情稍轻的同志,自动组织起来,互相搀扶着,摇摇晃晃地外出打柴禾,他们说:“我们不能干重的就干轻的,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出力。”张选志等同志,用肿胀的双手折下枯枝,又十分艰难地把些柴捆绑起来,他们背不动就爬着把柴禾拖回“营房”。虽然他们拖回的柴禾并不多,可是,革命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品德是多么的可贵啊!
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的共产党员、班长于洪,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一直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他大小便困难,硬是不让别的同志背,而是自己两只手套上鞋一步步地爬出去。于洪同志在临牺牲时对副班长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对不起党,我死后你要把这个班带好,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的解放西藏的任务……”并拿出仅有的四块银元:“这是我的党费,请交给党……”话还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在先遣连里,李狄三同志年纪最大,体质也比较差,过去战争年代他出入枪林弹雨,身上留下不少伤痕,进藏后日日夜夜地操劳,严重地消耗了他的体力。在巴利祥牺牲的时候,李狄三的脚步就非常的沉重,给巴利祥送葬时,李狄三在平坦的地上摔了几跤。当时别的同志还以为他是为战友的牺牲过度伤心的缘故。从那以后,李狄三同志的腿上裹了一条很长的裹腿,仍然不露声色地和同志们坚持战斗,广泛深入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想方设法活跃部队的政治生活,向大家讲述红军翻雪山过草地跟随毛主席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的故事,讲述共产党员硬骨头作风,讲述共产主义的美好远景。
就在他的病已经有显露的时候,他还千方百计地照顾病号,而丝毫没有考虑自己。他把煮肉的油花集中起来,给病号烙油饼;把羊心羊肝切成细丝,亲自给病号做面条;他经常到病号中间去,给病员一口一口地喂饭。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太阳暖和和的,李狄三把病号动员起来,组织连队一起玩“瞎子捉跛子 ”的游戏,为了使大家玩得更有兴趣,他跳进圆圈亲自担任跛子的角色,可是,没过几圈就栽倒在地,大家涌上前去,解开绑腿,发现他的腿已经肿得很粗,裹腿勒进了肉里。
李狄三病得那么严重,他的毅力仍是那么顽强。他把全连同志的疾苦都放在心上,而将自己的病痛抛在一边。党支部做出决定,“限制李股长的行动,强制他休息。”李狄三坐在床上,他用手捻成一根长长的毛绳,然后把毛绳拴到各班,每天,他都笑容满面地出现在战士中。他扶着毛绳去讲课,生动地描述共产党应有的形象;他扶着毛绳去看望大家,身临其境地介绍跟随毛主席在延安大生产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他扶着毛绳到各班去,解释毛主席为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切含意。
后来,李狄三同志的病情越发严重,他不能扶着毛绳走路了。这个为革命永远闲不住的人,就抓住这个时机整理日记,他不分白天夜晚,一个劲儿地写呀!写呀!写完一本又一本,一直写了厚厚的三四本。在这闪闪发光的本子上,详细记载着先遣连进军以来所收集到的珍贵资料;记载着进军以来所经历的艰险的战斗经过;记录着高原战斗的宝贵经验;记录着革命战士对党的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
李狄三在那不能起床的日子里,还时时刻刻操心着连队建设,每天他都要问谁病轻了?谁病重了?他指示连长要抓紧对敌情的了解,指示副连长为病号改善生活他一次不缺地参加党支部会议,从思想上指导全连的工作。
先遣连同志见李股长病成这样,都想方设法特别关照他,用老乡送来的酥油茶烙油饼给他,可他把油饼分给了其他病员。
春风吹到藏北高原,严冰开始解冻,冰河里已经发出了潺潺的流水声。1951年5月6日,后续部队踏着先遣连走过的道路,开始向藏北挺进。先遣连的同志早就盼望着战友的到来,他们带病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准备工作,有的为大部队打柴禾,有的准备介绍情况的提纲,炊事班忙着为大部队准备主副食。
这时候,李狄三的病情更加恶化。几天来,他滴水未饮,粒米未咽,就是这样,每次开支委会,他都要坚持参加,当通过接纳新党员或讨论重大问题表决时,他都要吃力地举起右手,直到检票员算上他这一票时,才将手放下。每当译电员向他报告后续部队挺进的消息时,他都睁大双眼,炯炯有神,尔后嘴角挂着微笑。等候着大部队的到来。
和李狄三一样,全连都是日日想,天天盼,盼望着大部队的到来,生病的同志走不动,就扶的扶,搀的搀,有的爬到附近的山包上,远望着前方,盼望着兄弟部队战友早日到来。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1951年5月21日, 大部队首先到达两水泉,5月28日,后续部队终于到了扎麻芒保, 先遣连和后续部队胜利会师了!
战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心里有多少话要讲!激动的泪水挂在笑脸上!
后续部队指挥员知道李股长病势垂危,一下马就焦急的跑到李狄三的地窝子里。这时,李狄三同志勉强地睁开眼,带着激动的心情望着前来看望他的首长和同志们。指挥员向李狄三探下身去亲切地说:“李狄三同志,你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已经签字了!部队党委和首长让我向你问好!”这时,李狄三同志吃力地拿起枕头边的笔记本,送到指挥员的手里,他嘴角动了动,脸上挂着微笑,想说什么还没有说出来,就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举红旗英雄向前进 学先烈阿里浴朝阳
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北京签字, 为了保证协议的实现与巩固国防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于5月25日颁发训令, 命令先遣连“继续侦察到噶大克的道路”。6月6日,先遣连和后续部队一起召开了继续进军誓师大会,除连长带一部分病情较重的同志留在扎麻芒保,看守辎重物资外,副连长彭清云带领大部分先遣连英雄健儿,高举红旗继续向前挺进。
6月18日, 部队进抵冈底斯山主峰康仁波清峰脚下。康仁波清峰位于普兰县巴格区附近,奇峰插天,险怪万状,顶端终年积雪,山腰云雾缠绕。因这里空气异常稀薄,战马焦急地乱咬乱踢,人的皮肤先变成紫色,后变成绿色,青筋胀起,高山反应特别严重,有的昏迷过去。在李狄三等烈士精神鼓舞下,他们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团结互助、英勇顽强,身体好些的同志主动帮助别的同志,扶的扶、搀的搀,终于胜利地到达达坂顶上。东君拉达坂山势陡峭,如果说往上爬是万分艰难的话,那么,下山就是更加艰险了。山陡冰滑,不能行走,他们就给屁股上绑一块毡片坐着滑下去,有的同志被滑到几丈深的雪坑里,别的同志用绳子把他拉上来,又继续前进。就这样,他们终于在千古无人通过的东君拉达坂上踏出了一条路。就在翻越冈底斯山的战斗中,先遣连又有几位战友为解放西藏的伟大事业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6月29日,先遣连进驻普兰宗,接着挥师北上, 8月3日胜利地挺进阿里首府噶大克,终于把胜利的红旗插遍了整个阿里,出色地完成了毛主席交给的光荣任务。
而此时,帝国主义及其内外反动派,也正想尽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西藏和平解放的实现。还在大部队继续挺进的时候,从新疆、青海等地逃窜到阿里地区的地主土匪武装,在匪首哈力伯克带领下,对藏民烧杀抢掠,残酷践踏。
驻守在扎麻芒保的英雄战士,根据毛主席训令指示,早就森严壁垒,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当他们得悉叛匪的罪行后,在连长带领下,积极主动参加剿匪战斗。队伍出发时,一些同志病得连马都骑不上去,但他们牢记自己是人民的武装,不畏艰难,在别的同志帮助下跨上战马,杀向剿匪的战场。
经过四次反复征讨,荡平了匪乱,夺回了几万只牛羊。他们召开群众大会,让藏民认领回自己的牛羊。他们还把土匪从新疆、青海抢来的牛羊,抽出大部分,救济贫苦牧民。粉碎了帝国主义及其反动派的阴谋。
毛主席批评进藏先遣连牺牲太多
1991年,时任南疆军区副军职专职纪委书记的袁国祥受南疆军区委托,在北京两次谒见了该部的老首长、国家副主席王震。两次谈话王震都讲到了进藏先遣连的问题。王震问进藏先遣连究竟牺牲多少人。袁国祥说有一半人牺牲在了阿里高原上。王震老首长摇头叹息:“唉!死人太多了。毛主席还批评过我。”下来以后,袁国祥就找王震的老秘书胡忠问:“怎么先遣连的问题,毛主席还批评过?”胡忠说:“就是,毛主席批评的时候周总理还说了话:‘当时我们不知道阿里是那样恶劣的气候嘛’”。 [2] 

结语


先遣连转战千里,扫平匪乱以后,就立即投入了建设边疆的新战斗。他们自己动手,盖成一排排崭新的房子;他们自制农具,开荒种田,向沙漠要粮,夺得阿里高原上第一个丰收年。他们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同阿里各族人民团结一起,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的伟大征程。
先遣英雄连的红旗,迎风招展,光照四方,她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保卫边防、建设边防!
西藏:电影《先遣连》

由西藏自治区纪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电影《先遣连》3月25日在拉萨正式开机拍摄。
简介:
60年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新疆军区决定派一个连的兵力,先期进入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侦查情况、发动群众”的先遣任务。1950年8月1日,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136人的先遣连,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连长曹海林等人的带领下,从新疆于阗出发,开始向阿里进军,胜利完成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和平解放阿里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伟大壮举,用生命和意志谱写了一篇光耀日月的壮丽英雄史诗。  电影《先遣连》的创作拍摄,不仅还原了先烈们为西藏和平解放所做出的不朽贡献,更充分展示了革命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贤”的“老西藏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