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埃洛拉洞穴世界上最大的岩石切割印度教寺庙洞穴群之一


埃洛拉洞穴
埃洛拉洞穴,印度,凯拉萨纳塔神庙 2.jpg
Kailasanatha 寺第 16 窟,内部
类型整体洞穴
地点奥兰加巴德区(今桑巴吉纳加尔区),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
坐标20.0268°N 75.1771°E坐标20.0268°N 75.1771°E
区域美国人
类型文化
标准一、三、六
指定的1983年 第十二届
参考编号。24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区亚太
埃洛拉洞穴在印度的位置
埃洛拉洞穴
埃洛拉洞穴在印度的位置

埃洛拉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石切割印度教寺庙洞穴群之一,其艺术品可追溯到公元 600 至 1000 年时期。[1] [2]第 16 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整体岩石挖掘,凯拉什神庙,一座献给湿婆神的战车形纪念碑。凯拉什神庙的发掘还包括描绘各种印度教神灵的雕塑以及总结两大印度教史诗的浮雕板。

该遗址有 100 多个洞穴,全部开凿自 Charanandri 山的玄武岩悬崖,其中 34 个向公众开放。[3]这些包括 17 个印度教(洞穴 13-29)、12 个佛教(洞穴 1-12)和 5 个耆那教(洞穴 30-34)洞穴,[4] [5]每个群体代表第一世纪盛行的神灵和神话公元千年,以及各个宗教的修道院。[4]它们紧挨着建造,说明了古印度存在的宗教和谐。[2] [6]

所有埃洛拉纪念碑均建于Rashtrakuta 王朝(公元 753-982 年在位)期间,该王朝建造了印度教和佛教洞穴的一部分,以及亚达瓦王朝(约 1187-1317 年),建造了许多耆那教洞穴。建造纪念碑的资金由皇室成员、商人和该地区的富人提供。[3] [7]

虽然这些洞穴作为寺庙和朝圣者的休息站,[5]该遗址位于一条古老的南亚贸易路线上,也使其成为德干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8]它位于Sambhaji Nagar西北 29 公里(18 英里)处,距孟买东北偏东约 300 公里(190 英里)今天,埃洛拉石窟和附近的阿旃陀石窟是马哈拉施特拉邦马拉特瓦达地区的主要旅游景点,也是印度考古调查局(ASI)的受保护古迹。[9]

词源学[编辑]

Ellora,也称为 Verul 或 Elura,是古名Elloorpuram的简称。[10]这个名字的旧形式在古代参考文献中被发现,例如公元 812 年的 Baroda 铭文,其中提到“这座大厦的伟大”和“这座伟大的大厦是由 Krishnaraja 在 Elapura 的一座山上建造的,大厦在铭文中是凯拉萨神庙。[3]在印度传统中,每个洞穴都被命名并带有后缀Guha(卡纳达语)、LenaLeni(马拉地语),意思是洞穴。[3] [11]

它也被认为源自 Ilvalapuram,以统治该地区并被 Sage Agastya征服的阿修罗Ilvala命名。[12]

地点[编辑]

Ellora Caves,总图(岩石描绘为深绿色)

埃洛拉洞穴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约 29 公里(18 英里),孟买东北偏东 300 公里(190 英里),距浦那 235 公里(146 英里),距浦那约 100 公里(62 英里) ) 位于阿旃陀石窟以西,距格里什内什瓦尔神庙(印度) 2.3 公里(1.42 英里)。

埃洛拉占据了西高止山脉一个相对平坦的岩石区域,古老的火山活动在那里形成了多层玄武岩地层,被称为德干地陷形成埃洛拉洞穴所在的朝西悬崖的火山活动发生在白垩纪时期。由此产生的垂直面使进入多层岩层变得更加容易,使建筑师能够挑选具有更细颗粒的玄武岩进行更详细的雕刻。[13]

年表[编辑]

自英国殖民统治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埃洛拉的建筑。然而,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洞穴风格的重叠使得很难就它们的建造年代达成一致。[14]争议通常涉及:第一,佛教或印度教洞穴是先雕刻的,第二,特定传统中洞穴的相对年代。已经出现的广泛共识是基于将埃洛拉的雕刻风格与德干地区其他已经过时的洞穴寺庙进行比较,各个朝代的文字记录,以及在埃洛拉附近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地方的各种考古遗址发现的金石证据,Madhya邦和卡纳塔克邦。[15] [16]Geri Hockfield Malandra 等学者谁?]指出,埃洛拉洞穴有三个重要的建筑时期:早期印度教时期(约公元 550 至 600 年)、佛教时期(约公元 600 至 730 年)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和耆那教时期(约公元 730 至 950 年)。[15] [17] [18]

最早的洞穴可能建于TraikutakasVakataka王朝期间,后者以赞助 Ajanta 洞穴而闻名。然而,一些最早的洞穴,如第 29 窟(印度教),被认为可能是由受湿婆启发的卡拉楚里王朝建造的,而佛教洞穴则是由遮罗迦王朝建造[15]后来的印度教洞穴和早期的耆那教洞穴由Rashtrakuta王朝建造,而最后的耆那教洞穴由Yadava王朝建造,该王朝还赞助了其他耆那教洞穴寺庙。[19] [20] [21]

印度教纪念碑:洞穴 13–29 [编辑]

Parvati 和 Dancing Shiva(右)在 Ellora 洞穴中

印度教石窟建于喀拉丘里时期,从6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分两个阶段建造。在 6 世纪早期,挖掘了九座洞穴寺庙,[22] [23]随后又挖掘了四个洞穴(第 17-29 号洞穴)。工作首先开始,依次是第 28、27 和 19 窟,然后是第 29 和 21 窟,它们与第 20 和 26 窟同时开凿。第 17 和 28 窟是最后开始的。[24] [25]

后来的第 14、15 和 16 号洞穴建于Rashtrakuta时期,其中一些可追溯到 8 世纪至 10 世纪。[26]工作首先从第 14 和第 15 洞开始,第 16 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巨石,[需要引证]是要建造的三个洞中的最后一个。[24]这些洞穴在克里希纳一世国王的支持下于 8 世纪完工[27] [28]

早期的印度教寺庙:Dhumar Lena,洞穴 29 [编辑]

从第 29 窟看
石柱 - Kailashanatha 寺
Kailashanatha 寺的石柱(第 16 窟)

早期印度教洞穴的建造早于任何佛教或耆那教洞穴。这些早期的洞穴通常供奉印度教湿婆神,尽管肖像画表明工匠们对印度教的其他神灵给予了显着和同等的崇敬。这些洞穴寺庙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神殿的核心内有一个岩石切割的 linga-yoni,每个寺庙都被一个环绕的空间所包围 ( parikrama )。

洞穴 29,也称为Dhumar Lena,是埃洛拉最早的发掘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发掘之一。[29]洞穴中的早期印度教寺庙建筑以“Vale Ganga”为中心,这是一个与纪念碑融为一体的天然瀑布。[30] [25]从岩石雕刻的阳台可以看到瀑布向南,被描述为“落在伟大的湿婆神的额头上”,特别是在季风季节。[30]这个洞穴中的雕刻比真人大,但据作者 Dhavalikar 称,与其他 Ellora 洞穴中发现的雕刻相比,它们“肥胖、矮胖,四肢不成比例”。[31]

Rameshwar 神庙,第 21 窟[编辑]

第21窟入口处的恒河女神

洞穴 21,也称为Rameshwar Lena,是另一个早期发掘[32] [33],其建造归功于卡拉楚里王朝。该洞穴在 Rashtrakuta 王朝登基之前完成,该王朝继续扩大了 Ellora 的洞穴[3]

虽然该洞穴的特色作品与其他 Ellora 洞穴中的作品相似,但它也有许多独特的作品,例如描绘女神帕尔瓦蒂 (Parvati) 追求湿婆的故事的作品。在其他洞穴中还发现了描绘帕尔瓦蒂和湿婆闲暇时的雕刻、帕尔瓦蒂与湿婆的婚礼、湿婆跳舞和卡提凯亚(Skanda)。[34]洞穴还展示了 Sapta Matrika,这是印度教Shakti传统的七位母亲女神,两侧是头神和湿婆神。[34]神庙内还有其他对 Shakti 传统很重要的女神,例如Durga21 号洞的入口两侧是恒河女神和亚穆纳女神的大型雕塑,代表喜马拉雅的两条主要河流及其对印度文化的意义。[35]

洞穴根据曼达帕方形原则对称布置,并在整个洞穴中嵌入重复的几何图案。[36]神庙至圣所的湿婆灵伽与恒河女神和亚穆纳女神的主要雕像等距,三尊都排成等边三角形。[37]根据卡梅尔·伯克森 (Carmel Berkson) 的说法,这种布局可能象征着婆罗门 – 原质 ( Brahman – Prakriti ) 的关系,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的相互依存,这是印度教神学的核心。[35]

凯拉夏神庙:第 16 窟[编辑]

顶视图
弗格森绘画
埃洛拉的凯拉什神庙。右图:詹姆斯·弗格森 (James Fergusson) 19 世纪绘制的圣殿图

第 16 窟被称为Kailasa 寺,是印度特别著名的石窟寺,因为它的规模、建筑风格和完全由一块岩石雕刻而成。[38] [39]

凯拉萨神庙的灵感来自凯拉萨山,供奉着湿婆神[40]它的建模与其他印度教寺庙相似,有一个入口、一个礼堂、一个多层的主庙,周围环绕着许多根据方形原则布置的神殿,[41]一个用于绕行的综合空间,一个 garbha -grihya(至圣所)里面有 linga-yoni,还有一个像冈仁波齐山一样的尖塔——全部由一块岩石雕刻而成。[39] [42]

其他从同一块岩石雕刻而成的神殿供奉着恒河亚穆纳萨拉斯瓦蒂毗湿奴的十个化身、吠陀诸神和女神,包括因陀罗、阿格尼、瓦尤、苏里亚和乌莎,以及非吠陀神灵,如象头神、Ardhanarishvara(半湿婆、半帕瓦蒂)、哈里哈拉(半湿婆、半毗湿奴)、安纳普尔纳、杜尔加等。[38] [39] [43]寺庙的地下室层有许多 Shaiva、Vaishnava 和 Shakti 作品;一组著名的雕刻包括克里希纳童年时期的十二集,这是毗湿奴派的一个重要元素。[44]

Kailasanatha 寺庙由 Rashtrakuta 国王克里希纳一世(R. 756–773 CE)建造,由一块岩石雕刻而成[45]
罗摩衍面板

该结构是一个独立的多层寺庙建筑群,占地面积是雅典帕特农神庙的两倍。[46]据估计,艺术家们移除了三百万立方英尺的石头,重约 200,000 吨,[40]以挖掘寺庙。[39]

寺庙的建造归功于Rashtrakuta国王克里希纳一世(R. 756–773 CE),[47]但帕拉瓦建筑的元素也被注意到。[48]庭院的底部尺寸为 82 米 x 46 米,高 30 米(280 × 160 × 106 英尺)。[42]入口处有一个低矮的gopuram安置林甘的中央神殿有一个由 16 根柱子支撑的平顶mandapa和一个Dravidian shikhara神庙前的门廊上矗立着湿婆山南迪(神圣的公牛)的雕像。[38]主庙内的两堵墙有一排排雕刻,北侧是摩诃婆罗多,南侧是罗摩衍那[49]

Kailasha 寺庙被认为是印度第一个千年历史上寺庙建筑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50] [51] [40]并被 Carmel Berkson 称为岩石纪念碑中的“世界奇迹”。[52]

Dashavatara:洞穴 15 [编辑]

Dashavatara Ellora 神庙的毗湿奴

Dashavatara 寺庙,或第15 窟,是在第 14 窟(Ravan ki Khai,印度教)之后的某个时间完成的另一项重要发掘。第 15 窟的窟室和布局图与第 11 和第 12 窟相似,这表明该窟原本是一个佛教窟;然而,非佛教特征的存在,例如Nrtya Mandapa印度古典舞蹈展馆)在其入口处,另有说明。

根据詹姆斯·哈勒 (James Harle) 的说法,在第 11 号佛教洞穴中发现了印度教图像,而该地区的佛教洞穴中则包含了许多印度教神灵。佛教和印度教洞穴之间不同设计的这种重叠可能是由于同一建筑师和工人正在处理这些地点,或者可能是一个计划中的佛教洞穴被改造成印度教纪念碑。[53] [54]

根据 Geri Malandra 的说法,Ellora 的所有佛教洞穴都是对一个已经建立的婆罗门Tirtha(印度教朝圣地)的地方的入侵,而不是相反。此外,鉴于印度教和佛教洞穴都主要是匿名的,除了建造它们的印度教王朝的那些之外,没有发现佛教埃洛拉洞穴的捐赠铭文,这些洞穴寺庙的初衷和性质是推测性的。[55]

19 世纪早期的第 15 窟绘画

位于第 15 窟的印度教寺庙有一个露天庭院,中间有一个独立的整体曼达帕,后面有一个两层高的挖掘寺庙。上层墙柱之间的大型雕塑板展示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毗湿奴的十个化身Dantidurga的题词,对确定寺庙的时代至关重要,位于前mandapa的后墙上根据 Coomaraswamy 的说法,这个洞穴中最好的浮雕是描绘 Hiranyakashipu 死亡的浮雕,其中人狮 ( Narasimha ) 形式的毗湿奴从一根柱子中出现,将致命的手放在他的肩膀上。

这是 Rastrakoot 王朝的雕塑。[56]第 15 洞的其他浮雕包括 Gangadhara、Shiva 和 Parvati 的婚姻、Shakti 传统的 Tripurantika、Markendeya、Garuda、生活的各个方面、mandapa 中的 Nandi、跳舞的 Shiva、Andhakasura、Govardhanadhari、Gajendravarada 等。[57] Carmel Berkson 指出,面板以二元组排列,通过显示“合作但也具有对抗性的能量”以及权力转移的相互性来相互加强。[58]

其他印度教洞穴[编辑]

其他著名的印度教洞穴是Ravan ki Khai(第 14 窟)和Nilkantha(第 22 窟),这两个洞穴都有许多雕塑,特别是第 25 窟的天花板上有苏里亚雕刻。

佛教遗迹:第 1-12 窟[编辑]

第 11 窟(上图)和第 12 窟是从岩石中凿出的三层寺院,内有金刚乘圣像。[59]

这些洞穴位于南侧,建于公元 630 年至 700 年之间,[60]或公元 600-730 年。[61]最初认为佛教石窟是最早的建筑,建于五世纪和八世纪之间,第一阶段(400-600)的洞穴 1-5 和后期(650-600 年)的洞穴 6-12 750),但现代学者现在认为印度教洞穴的建造早于佛教洞穴。[61] [62]最早的佛教石窟是第6窟,然后是第5、2、3、5(右翼)、4、7、8、10、9窟,[60]与第11、12窟,又称道Thal 和 Tin Thal 分别是最后一个。[63]

第 5 号窟(Mahawara Cave)平面图

十二个佛教洞穴中的十一个由viharas [ 61]或带有祈祷厅的修道院组成:雕刻在山面上的大型多层建筑,包括生活区、卧室、厨房和其他房间。寺院石窟内供奉着释迦牟尼菩萨和圣人等神龛。在其中一些洞穴中,雕刻家们努力让石头看起来像木头。

第5、10、11、12窟是具有重要建筑意义的佛教石窟。第5窟在埃洛拉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被设计成一个大厅,中间有一对平行的食堂长凳,后面有一尊佛像。[64]这个洞穴和Kanheri 洞穴的第 11窟是印度仅有的两个以这种方式排列的佛教洞穴。[8]第 1 至第 9 窟都是修道院,而第 10 窟 Vīśvakarmā Cave 是一个主要的佛教祈祷厅。[8]

第12窟雕刻着众多密宗佛母。

第11、12窟为三层大乘寺院石窟,内有神像,雕曼陀罗,供奉本尊、菩萨像等众多,属金刚乘佛教。这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到公元 8 世纪,佛教的金刚乘和密宗思想已在南亚得到很好的确立。[8] [65]

Vishvakarma 洞穴[编辑]

在佛教洞穴中,最著名的是第 10 窟,这是一个名为“Vishvakarma 洞穴”的chaitya礼拜堂,建于公元 650 年左右。[66] [67]它也被称为“木匠的洞穴”,因为岩石被赋予了具有木梁外观的饰面。在其多层入口之外是一座大教堂般的佛塔大厅,也被称为chaitya-griha(祈祷屋)。在这个洞穴的中心是一尊 15 英尺高的佛像,以讲经的姿势坐着。

木匠洞的一部分(佛教第10窟)

洞穴 10 结合了一个vihara和一个类似教堂的礼拜堂,礼拜堂有八个附属细胞,四个在后墙上,四个在右边,[68]以及前面的门廊。[60]它是佛教洞穴中唯一专门的chaitya griha ,其建造方式与阿旃陀的第 19 和第 26 窟相似。第10 窟还有一个gavaksha或 chandrashala,拱形窗户和通往埃洛拉第 9 窟的侧面连接。[66]

Visvakarma洞穴的主殿呈拱形,由 28 根带有普通托架柱头的八角柱分成中央中殿和侧廊。在 chaitya 大厅的 apsidal 端是一座佛塔,佛塔上有一尊巨大的vyakhyana mudra(教学姿势)高坐佛。他的背上雕刻着一棵菩提树。大厅有一个拱形屋顶,其中的肋骨(称为 triforium)是在模仿木制肋骨的岩石上雕刻的[69]柱子上方的饰带是娜迦女王,大量的浮雕艺术品展示了艺人、舞者和音乐家等人物。

祈祷大厅的前面是一个岩石切割的庭院,通过一段台阶进入。洞穴的入口处有一个雕刻的立面,装饰着许多印度图案,包括飞天和冥想的僧侣。[68]在上层的两侧都有带柱子的门廊,后墙上有小房间。chaitya的带柱廊两端各有一个小神殿,后墙的远端有一个单人牢房。走廊柱子有巨大的方形轴和ghata-pallava(花瓶和树叶)首都。第 10 窟的各个层次还设有男性和女性神像,如弥勒、度母、观世音菩萨(金刚持)、文殊、巴古提和摩诃摩耶,以印度东部地区的帕拉王朝风格雕刻。[70]一些南印度的影响也可以在这个洞穴的各种作品中找到。[71]

耆那教纪念碑:洞穴 30–34 [编辑]

马哈维亚勋爵
巴霍巴利王

在埃洛拉的北端是属于Digambara教派的五个耆那教洞穴,这些洞穴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初被挖掘出来。[72] [73]这些洞穴比佛教和印度教洞穴小,但仍然具有非常详细的雕刻。它们和后来的印度教洞穴建于相似的时间,并且都具有相同的建筑和灵修理念,例如带柱子的阳台、对称的 mandapa 和puja(崇拜)。[74]然而,与印度教寺庙不同,重点是描绘二十四位吉纳斯(从无尽的重生循环中获得解放的精神征服者)。[75]除了这些 Jinas 之外,耆那教寺庙的作品还包括公元 1 千年耆那教神话中盛行的诸神和女神、 yaksa(男性自然神)、yaksi (女性自然神)和人类信徒的雕刻。[76]

Indra Sabha 的 Shikhar

根据Jose Pereira的说法,这五个洞穴实际上是在不同时期进行的 23 次不同的挖掘。其中 13 个在 Indra Sabha,6 个在 Jagannatha Sabha,其余在 Chhota Kailash。[75]帕雷拉使用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埃洛拉的耆那教洞穴可能始于 8 世纪后期,[77]建筑和挖掘活动延伸到 10 世纪以后,进入 13 世纪,然后随着入侵而停止该地区由德里苏丹国控制。[78]公元 1235 年的奉献铭文证明了这一点,捐助者声明通过赠予对尊贵的 Jinas 的挖掘,为耆那教徒“将 Charanadri 转化为神圣的tirtha ”。[79]

特别重要的耆那教圣地是Chhota Kailash(洞穴 30,4 次挖掘)、Indra Sabha(洞穴 32,13 次挖掘)和Jagannath Sabha(洞穴 33,4 次挖掘);[75]第31窟是一座未完工的四柱大殿,兼祠堂。[80]第 34 窟是一个小洞,可通过第 33 窟左侧的开口进入。[81]

耆那教洞穴在其虔诚的雕刻中包含一些最早的Samavasarana图像。Samavasarana 对于耆那教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它是Tirthankara在获得Kevala Jnana(解放全知)后传教的大厅。[82]在这些洞穴中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特征是耆那教中的神圣人物配对,特别是ParsvanathaBahubali,它们出现了 19 次。[83]其他重要的艺术作品包括 Sarasvati、Sri、Saudharmendra、Sarvanubhuti、Gomukha、Ambika、Cakresvari、Padmavati、Ksetrapala 和 Hanuman 等神灵的作品。[84]

Chhota Kailasha:洞穴 30 [编辑]

Chhota Kailasha

Chhota Kailasha,或小 Kailasha,因其雕刻与 Kailasha 寺庙中的雕刻相似而得名。这座寺庙很可能建于 9 世纪初,与凯拉沙寺完工几十年后因陀罗院下层的建设同时进行。[85]它有两个比真人大的跳舞因陀罗浮雕,一个有八只手,另一个有十二只手,都装饰着装饰品和皇冠;因陀罗的手臂呈现出各种手印,让人联想到在附近的印度教洞穴中发现的跳舞湿婆艺术作品。[86]然而,图像有几个不同之处,表明这个洞穴显示的是跳舞的因陀罗而不是跳舞的湿婆。入口处的因陀罗嵌板还描绘了其他神灵、天神、音乐家和舞者。[87]

鉴于耆那教神学侧重于冥想禁欲主义,艺术史学家丽莎欧文提出了关于音乐和舞蹈是否是 9 世纪耆那教的一部分的问题。例如,拉詹提出,5 月 30 日洞穴最初是一座印度教纪念碑,后来被改造成一座耆那教寺庙。然而,欧文建议将这座寺庙中充满庆典的艺术品更好地理解为耆那教Samavasarana教义的一部分。[87]

耆那教和印度教神话之间的重叠引起了混淆,因为印度教摩诃婆罗多的第三本书将因陀罗的住所描述为一个充满了各种英雄、妓女和工匠的地方,在天堂般的环境中。[88]这个图像在整个第 30 窟中重复出现,类似于印度教洞穴,设置了寺庙的背景。[88]然而,靠近圣殿中心的象征主义更符合耆那教的核心思想;冥想图像和 Jinas 的流行程度更高——Jain 信徒在这里进行他或她的仪式abhisheka(崇拜)。[89]

第 31 窟[编辑]

Mahavira 与夜叉摩丹嘎和夜叉悉达基

第 31 窟由四根柱子组成,一个小神龛和许多雕刻,尚未完成。Parshvanatha的雕刻,由yaksha Dharanendra和他的 7 个兜帽守卫, Gommateshvara的雕刻分别被雕刻在大厅的左右墙壁上,而神殿内则供奉着Vardhamana Mahavir Swami 的偶像。偶像坐在狮子宝座上的padmasan 位置,在宝座的中间面板上可以看到脉轮。在大象上的夜叉玛丹嘎 像在神殿的左侧,而夜叉悉达基的雕像则坐在 savya -lalitasana 在一只狮子上,膝上有一个孩子,在右边。[90] [91]

因陀罗院:洞穴 32 [编辑]

Indra Sabha 是耆那教系列中最大的一个,可以追溯到 9 世纪,Rashtrakuta 的赞助。一个简单的门户通向一个庭院,庭院里有一个带有金字塔形屋顶的整体神殿。庭院后方开凿了双层殿宇。洞穴内部有一个圆柱形的 mandapa 或大厅,三边都有壁龛,后壁中间有圣殿。Jain Tirthankharas 的雕刻人物装饰着墙壁。
第 32 窟绘画
女神丝黛卡

Indra Sabha (洞穴32)于 9 世纪出土,是一座两层洞穴,庭院内有一座巨石神殿。19 世纪的历史学家将耆那教夜叉混淆为佛教和印度教艺术品中发现的因陀罗的替代图像,从而导致寺庙被误称为“Indra Sabha”。[92]因陀罗是所有三大宗教中的重要神灵,但在耆那教中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是统治天堂的 64 位神灵之一,而且具体来说,他是第一个耆那教天堂的国王,Saudharmakalpa ,以及根据耆那教圣典 Adipurana的天体礼堂的首席建筑师。[93]

Indra Sabha Jain 寺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以分层沉积物和文本记录的形式包含了耆那教社区内部积极崇拜的证据。特别是,众所周知,仪式在上层举行,艺术品可能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94]

与埃洛拉的许多洞穴一样,许多雕刻装饰着寺庙,例如天花板上的莲花。在神殿的上层,在庭院后方出土的是安比卡的雕像,尼米纳特夜叉,坐在芒果树下的狮子上,身上满载着水果。神殿的中心是Sarvatobhadra,那里有四个耆那教的 Tirthankaras – Rshibha(第 1 位)、Neminatha(第 22 位)、Parsvanatha(第 23 位)和 Mahavira(第 24 位)与基本方向对齐,形成了奉献者的礼拜场所。[95]

Jagannatha Sabha:洞穴 33 [编辑]

Jagannatha Sabha 柱子上的雕刻

Jagannatha Sabha (洞穴 33)是埃洛拉第二大耆那教洞穴,根据柱子上的铭文可追溯到 9 世纪。这是一个两层楼的洞穴,十二根巨大的柱子和象头向门廊突出,全部由一块岩石雕刻而成。大殿前有两根粗方柱,中有四根,内有立柱方正殿,正殿有槽纹,柱头、脊、斗雕工精细。里面的主要偶像是Parshvanatha和 Mahavira,耆那教的最后两个Tirthankaras[96]

第 34 窟[编辑]

坐在狮子上的安比卡女神,第 34 窟

根据历史学家何塞·佩雷拉 ( José Pereira ) [75] [97]的说法,洞穴 34 或 J26 中的某些铭文尚未破译,但很可能在公元 800 年至 850 年之间被执行。其他铭文,例如 Sri Nagavarma 的铭文,被认为可追溯到 9 世纪或 10 世纪。[98]

这个洞穴有一个坐着的大 Parshvanatha Jina 和四个camara服务员,其中两个拿着飞拂,似乎是从 Jina 的宝座后面出现的。[99]与许多其他耆那教发掘一样,在吉纳附近的这个洞穴中也发现了一对药叉[100]在洞穴的后面是一个留着胡子的人物,他拿着一个盛着圆形祭品的碗,这些祭品的形状让人联想到pindas(饭团)或laddus(糖果)。这表明该场景可能与耆那教的虔诚崇拜有关,可能是一场shraddha仪式。[101]洞穴中的 Parshvanatha 与站立的 Gommateshvara 配对,[102]并伴有其他雕刻,展示音乐家演奏各种乐器,如号角、鼓、海螺、喇叭和铙钹。[103]洞穴的一个特别显着的特征是其天花板和屋顶上的巨大开放式莲花雕刻,仅在其他耆那教挖掘和整个埃洛拉的一个印度教洞穴 25 中发现。将莲花放在洞穴上而不是雕塑上,象征着寺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104]

Parshvanath 勋爵的岩石雕刻图像[编辑]

在主要洞穴群东北部的山上是一座耆那教寺庙,里面有一尊 16 英尺(4.9 米)高的帕什瓦纳特勋爵岩石雕刻像,来自 Rashtrakuta 时期,上面刻有公元 1234 年的铭文。保存完好的图像两侧是Dharaıendra 和 Padmavati。铭文提到该地点是圣地查拉纳山 (Charana Hill)。[105]它仍在活跃的崇拜中,因此不受 ASI 的保护。必须爬六百级台阶才能到达。它由村里的耆那教古鲁库尔管理。[106]

访客、亵渎和破坏[编辑]

在完成后的几个世纪里,有几份记录表明这些洞穴经常被参观,特别是当它在贸易路线的视线范围内时;[107]例如,众所周知,在 9 世纪和 10 世纪,埃洛拉 (Ellora) 一直是佛教僧侣经常光顾的地方。[108]它被 10 世纪的巴格达居民Al-Mas'udi 错误地称为“Aladra”,这是一座伟大寺庙的所在地,是印度朝圣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居住在其中;[109]公元 1352 年,Ala-ud-Din Bahman Shah的记录提到他在该地点露营。其他记录由Firishta撰写, Thevenot (1633–67)、Niccolao Manucci (1653–1708)、Charles Warre Malet (1794) 和 Seely (1824)。[110]

一些报道承认埃洛拉的重要性,但对其建设作出不准确的陈述;例如,威尼斯旅行家尼科劳·马努奇 (Niccolao Manucci) 对这些洞穴的描述,他的莫卧儿历史在法国广受好评,他写道,根据他对工艺的评估和他所拥有的东西,埃洛拉洞穴“……被古代中国人处决了”被告知。[111]埃洛拉是莫卧儿时代的著名遗址:奥朗则皇帝和其他莫卧儿贵族一样,他曾和家人一起在那里野餐。奥朗则布的朝臣穆斯塔德·汗 (Mustaid Khan) 表示,人们在所有季节都造访过该地区,尤其是在季风期间。他还谈到了所有天花板和墙壁上雕刻的“多种形式逼真的图像”,但指出这些纪念碑本身处于“尽管其基础坚固”的荒凉状态。[112]

偶像的典型损伤集中在面部、鼻子、乳房和四肢。印度教洞穴(左)和佛教洞穴中遭到亵渎的雕像。

Lalitacaritra是一部可追溯至公元 13 世纪晚期的马拉地语文本,是第一份表明埃洛拉的积极使用在 13 世纪停止的报告[107]伊斯兰法庭记录表明,亚达瓦王朝的首都德奥吉里距离埃洛拉约 10 公里,在此期间遭到持续攻击,随后于公元 1294 年落入德里苏丹国手中。[113]根据何塞·佩雷拉 (José Pereira) 的说法,有证据表明,在公元 1200 年至 1247 年间统治亚达瓦王朝的辛哈纳 (Singhana) 统治下,埃洛拉 (Ellora) 的耆那教洞穴中的工程蓬勃发展,这些洞穴在 13 世纪一直被耆那教游客和信徒使用。然而,在 13 世纪后期该地区受到伊斯兰统治之后,耆那教的宗教活动就停止了。【114】

埃洛拉 (Ellora) 的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纪念碑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神像,而柱子上复杂的雕刻和墙壁上的自然物体则完好无损。对偶像和图像的亵渎可以追溯到 15 至 17 世纪,当时德干半岛的这一地区遭到穆斯林军队的破坏。[115]根据 Geri Malandra 的说法,穆斯林的这种破坏源于“印度教和佛教圣地的图形、拟人化意象”所造成的冒犯。[109]伊斯兰苏丹国时期的穆斯林历史学家在描述该地区偶像和艺术品的广泛破坏和狂热破坏时提到了埃洛拉,众所周知,这个时代的一些穆斯林对肆意破坏表示担忧,并“谴责这是一种侵犯美”,卡尔·恩斯特说。【116】

埃洛拉铭文[编辑]

埃洛拉 (Ellora ) [117]的几处铭文可追溯至 6 世纪,其中最著名的是Rashtrakuta Dantidurga(约公元 753–757 年)在洞穴 15 前曼达帕后墙上的铭文,说明他曾提供祈祷在那个寺庙。Jagannatha Sabha,耆那教洞穴 33,有 3 个铭文,上面写着僧侣和捐赠者的名字,而山上的 Parshvanath 寺庙有一个公元 1247 年的铭文,上面写着来自 Vardhanapura 的捐赠者的名字。[118]

大凯拉萨神庙(第 16 窟)归功于克里希纳一世(约公元 757-783 年),他是丹提杜尔加的继承人和叔叔。在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发现的一块铜板铭文指出,克里希纳拉贾在埃拉普拉 (Ellora) 的一座小山上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建筑:[119]

...被安排在 Elapura 的山上建造一座结构奇妙的神庙,看到它时,乘坐天车移动的最优秀的神仙惊奇地说道:“这座湿婆神庙是独立存在的;在一个艺术创造的东西如此美丽是看不见的 (...). 建造它的建筑师 (...) 突然惊呆了,说:“哦,我怎么建造它的!”

—  Karkaraja II 铜铭文,公元 812 年[120]

彩绘雕刻和绘画[编辑]

埃洛拉凯拉沙神庙的梵天,彩绘装饰
第 16 窟 (6),幸存的石膏和彩绘艺术品
绘画耆那教埃洛拉洞穴
第32窟

埃洛拉 (Ellora) 的雕刻曾一度被大量涂漆。岩石上覆盖着石灰灰泥,并涂了漆。灰泥和油漆在一些地方幸存下来。

在流行文化中[编辑]

著名的孟加拉电影制作人(和作家)Satyajit Ray于 1974 年创作了犯罪惊悚小说Kailashey Kelenkari,其中虚构侦探Feluda在小说中,Feluda 前往 Ellora 洞穴,揭露一个走​​私团伙,涉及从印度寺庙非法交易历史文物,其中包括 Ellora 最大的洞穴Kailasa 神庙Satyajit 的儿子Sandip Ray于 2007 年将这部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 [需要引用]

在艺术和文学中[编辑]

Fisher's Drawing Room Scrap Book,1832 年包含一盘“Ramedwur 的骨骼群,Ellora 的洞穴,应该代表George Cattermole 的 Siva 和 Parvati 的婚礼” ,由 W. Kelsall 雕刻,并附有Letitia Elizabeth的诗意插图Landon转述自Siva-Pooraun的翻译。[121]这是来自洞穴 21。

另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