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被忽视的礼数

 知乎

搜集罗列了现代人已经不那么重视、但在我们看来依然有存在价值的各种礼仪,大多数传统礼仪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很好的社交润滑剂——而且个人认为,礼仪最好的效果是让对方高兴,但最次也能让对方不会不高兴,何乐而不为?当然是不是‌‌“必备‌‌”,就见仁见智了。删减整理如下:

做客之道:主人端茶送水来,必须站起来道谢

学会预约:当好客人的第一步是学会预约,在拜访他人之前告知别人,让其做好待客准备。大部分时候的突然到访给主人的感觉并非惊喜,而是没有礼貌客人的自以为是。

学会准时:迟到真的一点都不酷,尤其是作为被邀请一方,你以为你是谁?你的时间一定比他人宝贵?准时的含义是恰恰在约定时间走入主人家中,不早亦不晚,太早的到达或对主人也有冲击,最合适的方式只有准时。而在现代社会被人遗忘的礼仪细节时,若非主人邀请来家进餐,请切记不要在吃饭时间拜访,那只会造成尴尬。

学会带上礼物:别以为这是繁文缛节,其实它是基本礼貌,空手而至的客人在成熟的人眼中就是不懂事。礼不在重,有情义即可,哪怕是带一点水果,也会展示出你的有心。

学会打扮自己:长指甲、乱头发都是做客时的大忌,这时候别觉得不拘小节是美德,任何时候,蓬头垢面、乱七八糟造型出现的人都不会受欢迎,而这种太过于随意的外表其实也会让主人难过,‌‌“原来你这么不在意我。‌‌”在喜欢的人面前打扮自己应该是现代人类的基本反应。

学会热情招呼:作为客人,最重要的基本守则是表现出自己的极大热情,而这份热情从进门后就体现在积极和在座人打招呼,再次强调这不是无谓的客套,只是最为基本的礼貌。如果是去长辈家做客,请记得待主人安排或指定座位后再坐下,同时要注意坐的姿势。

学会起身:客人的屁股不能老黏在板凳上,比如主人们为自己端茶敬酒时,别忘记起身道谢,而那些果品、菜品,也记得请在场的长者先取用。

学会克制欲望:做客时,随心所欲是大忌。这里的欲望指的是食欲也包括胡乱的好奇心。共食不饱虽然听起来太刻意,可仔细回想那些在做客时也胡吃海喝的同学哪个不在背后遭到嘲笑?诙谐的古人总结出做客四不:不马食,不牛饮,不虎咽,不鲸吞。今年春节去别人家拜年时,请默念。

学会专心:与主人谈话时,请抬头,别玩手机,认真与主人交谈,而那些左顾右盼的眼神、乱翻东西的行为也应该通通禁止!

学会合适的道别:别滔滔不绝,没有不会结束的宴席,所以在发现主人心不在焉、长吁短叹、蹙眉皱额或不时看表时,请学会在两人对话沉默的间隙道别吧!而在说完再见后,请果断离开,那些说走又不走的客人最为伤脑筋!

吃饭之道:同一道菜最好不要连续夹三次

入座: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尊者,晚辈主动端茶服务。

坐姿: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手肘不应该放于桌上,不可敲击碗筷。

主客礼仪: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晚辈先向长辈敬酒。

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进食:用筷夹菜,只取在自己之一方,不应该站起向其他方向取菜,尤其不应该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同一菜最好不要连续夹取三次,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咳嗽必转身向后,并不当众剔牙。

待客之道:家里每道门都要让客人先走

见面一定要先问好致敬,熟悉的朋友就寒暄近况,陌生的朋友要请教姓名住址;

无论是在外面还是家里,每道门都让客人先走;

进门到室内之后,必须要请客人先坐;

室内有其他客人,应该一一介绍,先幼后长,先近后远;

敬茶的顺序必须是先长后幼;

主人要离开座位到客人面前敬茶;

客人离开的时候主人一定要相送到门口,如果是来自远方的客人更是要送到路口;

远方客来住,一定要在自己家准备好他的睡觉地方,哪怕地方再小也要腾出来;

如果客人离开需要坐汽车或者火车,一定要送到车站,看着车开走才返回。

写信之道:落款之后,加上‌‌“谨启‌‌”二字更郑重

收信人称呼需因人而异用‌‌“知照语‌‌”:现今邮件为了表达尊敬,惯常使用‌‌“尊敬的某某‌‌”,这其实是西方书信的格式,一封传统中国书信则是以‌‌“知照语‌‌”开头的。所谓‌‌“知照语‌‌”即指对对方的称呼,根据收信人身份的不同,知照语都有诸多讲究。对方是一般尊长,就要在其姓名背后加上‌‌“尊前‌‌”、‌‌“尊鉴‌‌”;对方是师长,则须加上‌‌“函丈‌‌”、‌‌“丈前‌‌”等;一般平辈则用‌‌“大鉴‌‌”、‌‌“台鉴‌‌”;女性则多用‌‌“青鉴‌‌”。如果实在不知对方身份性别‌‌“大鉴‌‌”则比较保险。

邮件正文凡提及对方的事由都须‌‌“挪抬‌‌”表示尊敬:在一封香港文人的邮件当中,总是会出现很多‌‌“空格‌‌”或者没写完的‌‌“字行‌‌”,这可不是电脑打开格式的错误,而是中国传统书信礼仪里,为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敬,邮件正文凡提及对方的语句,都必须在敬语后空一格(称为挪抬)再继续书写,比如现在惯常用的‌‌“敬请察收‌‌”,传统格式应为‌‌“敬乞察收‌‌”,或者在‌‌“敬乞‌‌”之后另起一行写‌‌“察收‌‌”。

邮件末尾必须添加‌‌“请候语‌‌”和‌‌“安好语‌‌”:现代人写邮件,通常在正文结束后直接署名,稍微有心的则加上‌‌“此致祝好‌‌”,这在中国传统书信礼仪里其实都是‌‌“大忌‌‌”。一般而言,在邮件正文结束后需要紧跟上‌‌“请候语‌‌”,通常有‌‌“敬请‌‌”、‌‌“敬颂‌‌”、‌‌“顺颂‌‌”、‌‌“恭请‌‌”等。‌‌“请候语‌‌”之后需另起一行顶格写‌‌“安好语‌‌”,这也和收信人身份有很大关系,一般长辈用‌‌“福安‌‌”、‌‌“尊安‌‌”,师长用‌‌“教安‌‌”,学生则用‌‌“学祺‌‌”,中年以下未婚女性用‌‌“芳安‌‌”等,如果不知对方身份,‌‌“大安‌‌”则比较万能。‌‌“请候语‌‌”和‌‌“安好语‌‌”写完后,才能落款写信人姓名,最后还得在姓名背后加上‌‌“谨启‌‌”二字以表谦逊。

送礼之道:中国人是不能当面拆礼物的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投桃报李‌‌”是馈赠的礼仪基本准则,同时也包涵了朋友间守望相助的修养和美德。

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君子慎其所与人者‌‌”,不能胡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馈赠,更不能强行地馈赠,也不能问别人想要什么礼物。

赠人物品,必谦必敬。馈赠给人东西的时候要态度恭敬,不能傲慢,这是对朋友的最大尊重和敬意。

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馈赠时要量力而行,尽自己的能力选择礼物,只要包装得体、讲究适度,也就合乎礼仪了。中国人是不能当面拆礼物、当面评价的,不礼貌。而在西方,结婚可以直接开出礼物清单,大家照着送。而且当面拆礼物,当面表示对礼物有多惊喜,反而是一种习俗。

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送礼时应考虑场合及周围人的感受,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不便或压力。

爱人财不以为富。虽然会收到很多礼物,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把礼物当成朋友的一番心意,而不是发家致富的手段。

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推而不辞是中国人委婉表达的方式,千万别硬把礼物推掉以免得罪人。

长者赐,不敢辞。长辈赠予的礼物应该欣然接受并表示感恩。

旅行之道:接风洗尘这种仪式已经很少提了

出行前需向亲友辞行。有条件的可设‌‌“告别宴‌‌”,80、90后喜欢以K歌和泡吧PA R T Y为旅者送行,原则上由出行者埋单。

旅行返回后,需第一时间告知亲友,并分派手信。当地特产是手信清单中必备选项,明信片则略显礼薄、诚意不足。

得知‌‌“有朋自远方来‌‌”,应腾出时间接待相聚,不可以‌‌“太忙了,下次吧‌‌”等庸俗理由、借口推脱。

朋友旅行归来,应设宴款待洗尘(可集体出资)。与朋友的‌‌“手信发派‌‌”同步进行。

远方朋友到访,有能力者应接待食宿,或分摊其部分支出。比如打的费报销等,涉及共同消费部分如一起吃饭、一起桑拿等,亦应主动埋单。

身处异地,应第一时间打听、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尤其是宗教国家,必须恪守禁规,避免触及‌‌“雷区‌‌”。

欧美各国均有崇尚宁静的习惯,不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旅途中欲给接待者、服务者‌‌“小费‌‌”,需假装成‌‌“不经意‌‌”的样子给,不可挟财凌人(欧美国家特别在意这点)。

称呼之道:摸不清长辈职位,称老师最妥当

最好只和同辈或小一辈的人,用‌‌“亲‌‌”开头打招呼。虽然现代社会在称呼上,对于长幼之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但基本的要素常识还是要有的。称呼上也要有个底线,最起码你不能与第一次见面、年龄相隔30岁的人,喊对方一声‌‌“亲‌‌”。亲,这个字虽然会速度提升个人交往的美誉度和拉近距离,但对待长辈还是要有一定的敬畏,凡遇到人必是‌‌“亲‌‌”,没有亲疏远近的喊来喊去,最后只会给人留下‌‌“不会做人‌‌”的差评。

如果摸不清楚长辈的职位和职业状况,还是用‌‌“老师‌‌”称呼最为保险。各种称呼礼仪书籍中都有品类繁多的职位或职业类的称呼描述。比如,用职务称呼,局长、科长、经理和院长等;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教授、工程师和某工等;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老师、教练、医生、会计和警官等。社交场合最常遇到的场景就是饭局,在饭局上一桌子人,凡是年龄比你大的,在摸不准对方情况时,还是一律以‌‌“老师‌‌”作为称呼最为保险。

死记硬背,记住下面的称呼泛指,不要犯下关于传统称呼的低级错误。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称人兄弟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家父,称自己的父亲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别把‌‌“您‌‌”丢掉。如果有统计,‌‌“您‌‌”应该是最多被现代人丢掉和忘记的一个字。在使用第二人称时,所有人都清楚用‌‌“您‌‌”比用‌‌“你‌‌”要更显敬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