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羊肉汤,绝对是中华传统名吃的代表之一,在全国各地都能寻到,不论是原产地的,还是回民街的,北方的,南方的,谁也不服谁,都会固执的认为家乡的最好喝。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诗句赞美羊肉汤;清代诗人杨静亭《都门杂咏》中也有“煨羊肥嫩数京中,喜无膻味腻喉咙”的描写;战国时期更是有中山国“一杯羊羹亡国”的典故。华夏子孙对羊肉的痴迷古来有之,虽朝代更迭,岁月变迁,遵循味道一直流传下来的必然是精品无疑。
早些年,驻马店的冬天来的又早又突然,常常是白天还落叶飘零的深秋景象,一夜北风骤至,残枝败柳顷刻扫尽,只剩光秃秃的枝干,人们纷纷穿上冬衣以避风寒,等待着一场大雪为麦子盖上棉被,为城市换上新装。
这时,分散在城市的羊肉汤馆商量好似的纷纷架起炉灶,将热腾腾,香喷喷的羊肉汤熬的翻江倒海,满街飘香,待到中午,家家都是生意兴隆,客打拥堂。
我第一次喝羊肉汤是在回民街上,不记得店的名字了,只记得旁边是清真寺,对面是天主教堂,小店门口的木架子上挂着好几只红白相间,已剥皮开膛的整羊,店内店外热气腾腾早已座无虚席。
挑剔的老饕一定会喝中午熬好的头道汤,熟烂的羊肉打底,撒上蒜苗,葱花和香菜,再甩上一勺羊油辣椒,闻起来香膻不腻,喝起来鲜香浓郁,品起来沁人心脾。
老人说,汤可多喝,肉不可贪嘴,羊肉下肚会“反胀”,弄坏了脾胃吃不消。于是那可以反复添加,雪白鲜香的羊肉汤便成了我的心头好。
喝羊肉汤必须配烧饼,而且要刚出炉的皮酥内热的才好,不然的话吃趣大减。羊肉汤馆都专门配有打火烧的摊子,现打现卖,新鲜可口。那裹着芝麻,拌着葱油的火烧,就着羊肉汤,一口升天。一顿下来,满脸通红,寒气尽散,浑身上下都是暖和,一整天都是舒坦自在的。
常言道:冬天到,羊肉俏。冬天喝羊肉汤是个千年不变的习俗。可能平时都不大喝羊肉汤,说是大热,吃了上火,一入冬后却都一反常态,管那许多,怎么着也得喝上一口。在天寒地冻,冷风冷雪的冬天,羊肉汤独有的浓香与凛冽的季节是绝配。香味飘散,诱惑着人们不由自主的走进一家家羊肉汤馆,羊肉,羊杂,蒜苗,香菜,看在眼里的,闯进鼻子里的,无不撩拨的人心慌意乱,端上来后吹散热气,猴急的哧溜哧溜吸上一口,立马踏实了,再气定神闲的放上辣椒,搅拌均匀,夹上一片羊肉,开始细细品尝。
羊肉汤的重点在汤,汤汁看起来牛奶一般,纯白浓稠,不带一丝腥膻,不似脂膏凝冻那样厚重,又比单薄的清汤浓郁,此为上品。驻马店有很多家顶好的羊肉汤馆,南海路上的洪四,回民街的高撅子,文祥路的宁庄石灰窑,风光路上的雪峰,天顺路上的迦南,多的数不胜数。
少不更事,喝羊肉汤的时候只知道选择羊肉,现在才明白,那心肝肚肺,羊脑羊肾吃起来更得劲儿,更有“羊味儿”,再让老板甩两劈烩面入碗,或是掰个烧饼泡汤,那感觉就只剩下满足二字了!
然而,一到外地,再好的羊肉汤也觉得像是变了样,肉不够可口软烂,汤不够浓白鲜香,连火烧都不如家乡的酥脆柔韧,大葱也没有家乡的够味爽脆。开始找各种原因,有的说是因为羊肉不是本地山羊,有的说是这里的水质不适合熬汤,其实这都有失偏颇,我个人觉得家乡的羊肉汤煲出来的是老家的乡土气味,汤里荡漾的是老家的风土人情,没有了原乡的水土气息,主观上的认定怎么会不变味儿呢?
“淡妆浓抹难掩香,夜雪封门羊肉汤”,这两句诗对羊肉汤而言再恰当不过,在我的私人菜单里,也永远都有羊肉汤的位置,不可替代。